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1、资本主义的优点
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规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如果商品卖不出去或只卖出去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全部实现或只能实现一部分,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也就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或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就得不到全部补偿,这样很容易导致生产者的赔本或破产。如果商品能够全部或及时地卖出去,体现在商品中的价值才能全部实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才能得到全部补偿,商品生产者才能发财致富。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广泛应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开辟了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私有制的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仅排斥协作和分工,而且排斥对自然的统治和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又经过资本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样,社会生产力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必然反过来推动社会分工的更大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所经历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简单协作的劳动者协同劳动本身就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集体力。以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使工具专门化、劳动操作简单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推动劳动工具的改进及革新,而且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中利用巨大的能源和动力、广泛运用科学成就有了可能,从而扩大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第三,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科学劳动组织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人与物即劳动力同劳动资料实现有机结合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社会生产力中必然包括劳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简单协作是许多人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协同劳动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扩大了劳动的空间范围和生产的规模,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是一种由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的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手工劳
动的操作程序组成的。机器大工业时期,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广泛应用,劳动者的技巧更加片面化、专业化,生产工具普遍专用化,生产过程更加复杂,各环节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建立同这种生产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劳动组织。如果劳动组织不符合生产过程的要求,生产力的提高将会遇到阻碍。可见,机器大工业时期劳动组织已经成为生产力的直接的主要因素,在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时,不仅需要科学的劳动组织,而且需要对劳动过程进行有效的指挥和管理。
第四,资本主义剥削形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必须在生产资料上是一无所有的人,同时又必须是摆脱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的自由人,他们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出卖者出现在市场上,同以劳动力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的资本家一样,在人格上和在交易活动中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买卖关系。尽管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但平等、自由的买卖关系却依然保持着。人们在这里不能不承认,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在资本主义剥削下,同奴隶制、封建制相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获得解放了。另外,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中,除了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外,还包括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劳动者应受的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费用。这种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无论怎样受到削减,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日益广泛地被使用,它总是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这种状况同以往剥削制度下劳动者只是被强迫地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相比,是前进了一大步。
第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调节机制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始终充当着调节经济的角色,资本家从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出发,都在争取较好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这样一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不仅使资本主义经济各部门的主要比例关系在大体保持平衡的状态下运动和向前发展,而且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提高。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中,社会生产有计划地发展不仅有客观的要求,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实行计划化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半个多世纪以前,列宁就曾经认为,庞大的垄断组织能够估量到国内乃至世界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来组织生产活动,现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在制订并实行着经济计划。另外,经济危机除了确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的表现外,它还强制性地缓和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着比例关系失调和不平衡的问题,这就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更加繁荣创造了条件。
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由于其固有的内在的各种条件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极其迅速地向前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优势所在。
2、资本主义的缺陷
资本主义存在的困难和内在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资本主义要得到的是利润,要得到利润,就得压迫、统治自然的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提高剥削程度,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大部分的资产掌握在小部分资本家的手中,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就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创造性冒险活动不仅给企业家,也给全球经济的每一个
成员带来了不确定性,冒险活动的波动制造出一种起伏不定的经济环境。在创新型经济体中,没有足够的先例来帮助估算这种或那种结果出现的机率。
资本主义在人才机制上也存在很大缺陷,市场经济不完善,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私人资本的继承,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和深层社会矛盾。
二、政治方面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名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这件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式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式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济体能够藉以实现知识增加的一种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完整性会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知识的增加带来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提高;不确定性则让经济体容易发生突然波动。
自由资本主义认为市场能够进行自我纠偏,主张社会经济任由市场进行调节,反对政府干预,但自由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市场垄断出现,经济自然呈现两级分化,代理爱社会分裂与政治对立,危及经济与社会繁荣。
三、意识形态方面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点来实现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
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某些体制的弊端
弊端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领导机关领导人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是损害经济基础的。 弊端二:生产资料共有制的弊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在公民素质偏低的情形下,人们对公有的东西往往不爱惜。这是社会主义的一大弱点。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生产资料公有的优点。比如,尽管生产资料公有,但有人可以大肆挥霍生产资料,而有人却无法用来谋生(失业)。
弊端三:社会主义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此举将会挫伤生产积极性,淡化竞争意识,不利于企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中国现代化建设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要改变过去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这也是一个曲折、复杂、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两种制度将会在这一进程中长期共存、竞争相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有继承和发展的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走向对话,它们之间的思想、政治、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多种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文明的多样性的表现。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创造了许多成果,我国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不但包括物质、资金、技术层面,而且也包括民主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既要学习资本主义建设物质文明的成功经验,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中取得的一切有益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的共处中,既对抗又合作始终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状况。由于两种制度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两制国家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双方共存于人类社会之中,两制国家之间又需要相互合作。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两 者的对抗。现在,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广泛的对话和合作的前
景,对话、交流、合作应该成为它们之间关系的主流。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 关系,要摒弃冷战思维方式,共同关心和解决事关全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如国际恐 怖主义、全球环境保护、资源浪费、毒品走私、艾滋病蔓延、核武器扩散等。
总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非是彼此隔绝的,资本主义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所采 取的各种改革和妥协措施,也会使社会主义因素不可避免地在其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只有承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之中”这一 现实和科学结论,才有利于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及 其政党正确地处理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全面、正确、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是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基础。我们主张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上,应该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在二者交替的关系上应该把变革的意义和继承性结合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才不容含混,同时也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相同之处。社会主义除了必须和应该否定的资本主义的方面以外,也还存在有继承资本主义的方面,因此,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来发展社会主义,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优缺点
1、资本主义的优点
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规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如果商品卖不出去或只卖出去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全部实现或只能实现一部分,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也就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或只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就得不到全部补偿,这样很容易导致生产者的赔本或破产。如果商品能够全部或及时地卖出去,体现在商品中的价值才能全部实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才能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劳动耗费才能得到全部补偿,商品生产者才能发财致富。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广泛应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开辟了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私有制的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仅排斥协作和分工,而且排斥对自然的统治和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出资本主义经济,又经过资本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样,社会生产力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必然反过来推动社会分工的更大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扩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时期所经历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简单协作的劳动者协同劳动本身就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集体力。以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使工具专门化、劳动操作简单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推动劳动工具的改进及革新,而且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中利用巨大的能源和动力、广泛运用科学成就有了可能,从而扩大了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第三,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科学劳动组织和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人与物即劳动力同劳动资料实现有机结合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社会生产力中必然包括劳动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简单协作是许多人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协同劳动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扩大了劳动的空间范围和生产的规模,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场手工业是一种由许多单个的局部工人组成的社会生产机构的劳动组织形式,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手工劳
动的操作程序组成的。机器大工业时期,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广泛应用,劳动者的技巧更加片面化、专业化,生产工具普遍专用化,生产过程更加复杂,各环节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建立同这种生产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劳动组织。如果劳动组织不符合生产过程的要求,生产力的提高将会遇到阻碍。可见,机器大工业时期劳动组织已经成为生产力的直接的主要因素,在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时,不仅需要科学的劳动组织,而且需要对劳动过程进行有效的指挥和管理。
第四,资本主义剥削形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必须在生产资料上是一无所有的人,同时又必须是摆脱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的自由人,他们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出卖者出现在市场上,同以劳动力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的资本家一样,在人格上和在交易活动中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买卖关系。尽管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但平等、自由的买卖关系却依然保持着。人们在这里不能不承认,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在资本主义剥削下,同奴隶制、封建制相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获得解放了。另外,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中,除了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外,还包括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劳动者应受的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费用。这种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无论怎样受到削减,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日益广泛地被使用,它总是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这种状况同以往剥削制度下劳动者只是被强迫地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相比,是前进了一大步。
第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调节机制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始终充当着调节经济的角色,资本家从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出发,都在争取较好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这样一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不仅使资本主义经济各部门的主要比例关系在大体保持平衡的状态下运动和向前发展,而且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提高。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中,社会生产有计划地发展不仅有客观的要求,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实行计划化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半个多世纪以前,列宁就曾经认为,庞大的垄断组织能够估量到国内乃至世界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来组织生产活动,现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在制订并实行着经济计划。另外,经济危机除了确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的表现外,它还强制性地缓和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着比例关系失调和不平衡的问题,这就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更加繁荣创造了条件。
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由于其固有的内在的各种条件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极其迅速地向前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优势所在。
2、资本主义的缺陷
资本主义存在的困难和内在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资本主义要得到的是利润,要得到利润,就得压迫、统治自然的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提高剥削程度,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大部分的资产掌握在小部分资本家的手中,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就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创造性冒险活动不仅给企业家,也给全球经济的每一个
成员带来了不确定性,冒险活动的波动制造出一种起伏不定的经济环境。在创新型经济体中,没有足够的先例来帮助估算这种或那种结果出现的机率。
资本主义在人才机制上也存在很大缺陷,市场经济不完善,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私人资本的继承,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和深层社会矛盾。
二、政治方面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名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这件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式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式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济体能够藉以实现知识增加的一种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完整性会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知识的增加带来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的提高;不确定性则让经济体容易发生突然波动。
自由资本主义认为市场能够进行自我纠偏,主张社会经济任由市场进行调节,反对政府干预,但自由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市场垄断出现,经济自然呈现两级分化,代理爱社会分裂与政治对立,危及经济与社会繁荣。
三、意识形态方面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点来实现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表现,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
3、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某些体制的弊端
弊端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领导机关领导人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是损害经济基础的。 弊端二:生产资料共有制的弊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在公民素质偏低的情形下,人们对公有的东西往往不爱惜。这是社会主义的一大弱点。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生产资料公有的优点。比如,尽管生产资料公有,但有人可以大肆挥霍生产资料,而有人却无法用来谋生(失业)。
弊端三:社会主义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此举将会挫伤生产积极性,淡化竞争意识,不利于企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中国现代化建设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要改变过去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这也是一个曲折、复杂、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两种制度将会在这一进程中长期共存、竞争相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有继承和发展的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走向对话,它们之间的思想、政治、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多种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文明的多样性的表现。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创造了许多成果,我国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不但包括物质、资金、技术层面,而且也包括民主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既要学习资本主义建设物质文明的成功经验,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中取得的一切有益的成果。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的共处中,既对抗又合作始终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状况。由于两种制度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两制国家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双方共存于人类社会之中,两制国家之间又需要相互合作。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两 者的对抗。现在,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广泛的对话和合作的前
景,对话、交流、合作应该成为它们之间关系的主流。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 关系,要摒弃冷战思维方式,共同关心和解决事关全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如国际恐 怖主义、全球环境保护、资源浪费、毒品走私、艾滋病蔓延、核武器扩散等。
总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非是彼此隔绝的,资本主义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所采 取的各种改革和妥协措施,也会使社会主义因素不可避免地在其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只有承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之中”这一 现实和科学结论,才有利于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及 其政党正确地处理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综上所述,对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全面、正确、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是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基础。我们主张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上,应该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在二者交替的关系上应该把变革的意义和继承性结合起来,这样,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才不容含混,同时也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相同之处。社会主义除了必须和应该否定的资本主义的方面以外,也还存在有继承资本主义的方面,因此,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来发展社会主义,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