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安全.保证方案.目标及实施细则

喜德人民医院 XDYY/GL-FS-2014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安全、保证方案、目

标及实施细则

2014版

2014年1月26日发布 2014年2月1日实施

目录

质量与安全鱼骨图„„„„„„„„„„„„„„„„3 喜德县医院质量管理制度„„„„„„„„„„„„3-4 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6 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7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8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19 放射科设备质量保证检测计划„„„„„„„„„„„21 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23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5 放射科管理制度„„„„„„„„„„„„„„„„„26 放射科工作制度„„„„„„„„„„„„„„„„„28 放射科综合读片制度„„„„„„„„„„„„„„„30 放射科技术读片、评片制度„„„„„„„„„„„„31 疑难病例集体读片、讨论制度„„„„„„„„„„„32 影像诊断随访制度„„„„„„„„„„„„„„„„33 进修、实习人员管理制度„„„„„„„„„„„„„34 放射科防止差错事故措施„„„„„„„„„„„„„35 放射科差错事故管理制度„„„„„„„„„„„„„36 放射科检查室管理制度„„„„„„„„„„„„„„37 影像资料存档保管制度„„„„„„„„„„„„„„39 放射科优质量控制细则„„„„„„„„„„„„„„40

3

4

一、喜德县医院质量管理制度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为了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根据我科实际情况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吉:洛哈古

副组长:贺雁、余海波

成员:海来惹古、马海五牛、郭朋、吕林、孙布呷 管理小组必须严格认真执行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

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

(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及CT两个组。CT室由从事多年CT工作的医师和技师为固定技术骨干,其他医师技师采取定期轮换,以保证质量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轮换医师的诊断报告由主治或以上的CT医师

审核签发。夜班的急诊病人。各专业组每天各由一名医生值班。

(六).CT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强由医师进行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及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在增强全过程,必须密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立即处理,同时联系急诊科派人参加处理。

(七).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每周一至周五为读片时间,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参加会诊的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阅读片,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诊断意见。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

(八).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所有住院医师的CT诊断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低年资医师值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急诊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在值班中遇

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同志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

(九).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患者都必须摄片(复查病例或有旧片的例外),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经透视未发现游离气体,应嘱患者变换几次体位后摄包括双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怀疑肠梗阻的患者要拍摄全腹立位和卧位各一张。立位片要包双膈肌,卧位片包盆腔。原则上怀疑胸部病变的均要照胸部正侧位片,特别是肿块性病变、肺门区病变、纵隔处病变及心后方等处的病变,一定要照胸部侧位片,以确定病变部位和形态。外伤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CT检查前一定要摄全胸正侧位片中、晚班值班人员必须登记急诊病人的联系电话,以便复审发现问题时,能及时通知病人,修改诊断意见。

(十).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向科内通报随访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十一).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 11

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

1.诊断室内保持肃静,室内光线适宜。严禁不用观片灯,在走道或不宜观片的地方随便看片,以免发生错误。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及片袋上一致。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

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述。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

3.承诺出报告时间:

⑴X线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

⑵CT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小时。

(十二).放射诊断的思维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首先对每个病灶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 12

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或多个疾病去解释。

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分析。在读片时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要重新审查X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85%。

4.X线的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线检查方法、重要X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

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X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

(十三).每月28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随机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 13

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当月绩效挂钩。

(十四).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X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协助科主任组织本组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

1.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质控成员组织评片,全科人员都必须参加。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X线影片质量标准》,甲级片率要达到≥50%,废片率≤2%。

2.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

(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

(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

14

(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

3.CT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

4.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照片顺序。

5.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在申请单上注明检查时间,并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

6.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完成,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并及时书写诊断报告。

(十五).实行专机负责制与定期轮换相结合的制度,以利于专业技术的相对稳定、保证质量和培养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机器的保养和维护。

15

1.CT组与常规组人员定期轮换,原则上具有医师职称、持有上岗证人员方能进CT室单独操作CT机。

2.每周五下午为机器清洁和保养时间,责任人都要做好所操作机器的清洁工作。工作中发现机器故障应报告科主任,并记录故障情况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

3.在使用前,技术员必须熟悉该机性能、操作方法和规程,以及适合该机的摄影参数。每台机应有相应的各种摄片参数表。不熟悉操作规程者,不能单独操作机器。

(十六).影像投照技术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1.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各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熟悉主要部件的装卸、保养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

2.严格执行激光相机及洗片机的操作规程,严防胶片曝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保证胶片的绝对安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曝光者,根据情节和受损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

3.暗盒要保持清洁。禁止打开暗盒,将增感屏长时间暴露,禁止用手直接触摸增感屏,应保持无污染(如纸屑、 16

毛发、纤维、指纹、蚊虫等),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

(十七).做特殊造影或增强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护理人员思想上必须树立任何一个使用造影剂的病人都有发生副反应可能的意念。

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和核实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对危重病人(如恶病质、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害等),应与临床有关科室一起协商,决定能否进行增强检查。

2.检查前常规作碘过敏试验。方法是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1ml,然后观察15分钟,看病人有无过敏反应。

3.检查前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剂中加进10mg地塞米松,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可能。

4.放射科护士负责管理科室内药品,及时更换补充,负责造影检查和增强扫描的药物注射。负责院感管理工作。

5.造影或增强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全程观察病人,不准离开病人,发现有异常情况即刻通知医师和护士处理。检 17

查前应做好术前谈话及签字,了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规术前预防工作,造影或增强病人的过敏试验结果应认真核对并保存过敏试验结果。

6.每年一次请急诊科或内科医师对科室人员进行抢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和考核。

7.造影检查及增强扫描完成后,尽可能保留带连接管的注射针在静脉内,并在准备室观察15分钟后方可嘱病人离开,防止出现造影剂延迟反应。

(十八).CT扫描室和X线机房内应备有充足的医技人员和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医患的防护工作。

(十九).登记室人员应严格执行登记室工作制度和借片制度,认真编写CT号和X线号,防止错号重号,并将CT号和X线号印在病人病历本上,以便以后查找旧片。要及时将旧片归档,严防归错档和遗失。预约造影时,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

18

五、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 (一).质量控制指标:

1.照片质量:诊断报告书写合格率≥95%、甲片率≥70%、乙片率≥30%;

2.设备完好率≥95%;

(二).检测计划:

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

2.设备因素监测:

(1).电源条件:每台X线机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开机检查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定期检测接地电阻,阻值控制在≤2欧姆。

(2).X线机: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保持误差小于0.5cm。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19

(3).机房条件: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根据各台机器的使用要求调整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

3.激光相机监测: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工程师进行检测。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20

六、放射科设备质量保证检测计划 (一).电源条件

1.每台机器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每日开机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误差值应≤10%。

2.每年请具有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一次保护接地的检测,接地电阻值控制在≤2欧姆。

(二). 机器

1.每季度进行一次设备机械、电气性能的检测,内容包括:配重平衡安全装置、机械限位装置的有效性检查;运动、运转限位报警装置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等。

2.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误差控制在≤5mm。

3.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三).机房环境

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每日检测机房的温湿度,根据各台机器的不同使用要求调节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

(四).激光相机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要求工程师进行光学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胶片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有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进行观测。

七、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二).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八、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 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鱼骨刺征,假肿瘤征等。

2.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3.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

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签署:

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书写者在“书写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医师在“核对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主治医师以上。如有技师(士)和护理人员参与检查,则亦应签署或注明。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1.在院长、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实行科主任对放射科各专业组(包括普通X线诊断、CT)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科主任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或高年资医师担任。

2.科主任下设副主任或专业组长协助主任工作。

3.住院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研究,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使之能够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

4.科主任为科室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科室的财产、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和优质服务;负责安排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各级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培养。

5.科室的管理和决策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

1.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人随到随检;特殊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并做好检查前准备。

2.重要的影像检查,应由医师和技术员共同确定检查技术;特检摄片,须待观察照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碘剂造影检查应观察15分钟后病人方可离开,以防造影剂延迟过敏反应。

3.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时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对不宜搬动的病人应到床旁检查。

4.影像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进修和实习医师写的诊断报告,应经带教医师签名后由上一级医师审核。

5.每天集体读片,经常研究影像诊断和影像检查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6.影像资料是医院诊疗工作的原始记录,对医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作用;全部影像都应登记、归档、统一保管;借阅照片要填写借片单,并有经治医生签名负责;院外借片,除经医务科批准外,应有一定手续,以保证归还。

7.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医患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要妥善安排休假。

8.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机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修。

十一、放射科综合读片制度 1.每天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组织,当班医生主持早间集体综合读片,及时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各级医生的才智,以求诊断的准确。

2.及时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修正,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3.对手术病例进行手术前分析,确定追踪随访计划,以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4.定期对疑难病例、典型病例和特殊病例进行复习讨论。

5.统计诊断报告质量和诊断结果并汇总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十二、放射科技术读片、评片制度 1.每天早上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组织进行技术读片,每周统计登记一次。

2.对申请单的要求与实际照片进行核对检查。

3.按X线照片等级标准对照片进行质量等级评判。

4.对产生的废片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

5.登记照片评判结果并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以便汇总上报。

十三、疑难病例集体读片、讨论制度 1.每周由科主任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主持,进行一次疑难病例、少见病例或典型病例集体读片讨论。

2.疑难病例读片由接诊医师准备病例资料、介绍病情、检查经过;参加人员不分资历,各抒己见,主持人作总结分析,提出诊断意见。

3.疑难病例讨论必要时应邀请临床科室或其他医技科室人员参加,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相互参考,以求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4.遇有紧急情况,随时组织读片讨论,以缩短抢救治疗时间。

5.疑难病例读片、讨论应指定专人记录。

十四、影像诊断随访制度

1.凡经X线影像诊断的手术病例,均列为诊断随访对象。

2.每月派专人到临床科室进行追踪随访。

3.随访内容包括病人的影像检查诊断、临床诊断、术中所见、病理组织学诊断等,并逐项记录,特殊情况应在备注中说明,以备复核。

4.随访的目的主要作为医疗质量和效率的考核依据;其次作为积累经验,以利提高诊断水平。

5.每月定期将追踪病例集中,由CT、普放组共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断质量。

6.年终将追踪的病例汇总,由专人保管,作为医学资料存档。

7.随访时应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报科室以便整改。

十五、进修、实习人员管理制度

1.到本科进修、实习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X线诊断和投照技术的基础知识,由医务科统一安排进行进修、实习。

2.科室指定具有带教资质的医技人员进行带教指导。

3.进修、实习人员必须遵守医院及本科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科室的安排和要求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

4.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日常投照及诊断的学习,取得带教医师同意后,方可独立进行投照和书写诊断报告。

5.投照应认真填写投照条件;书写诊断报告,应交带教医师签字,上级医师审核后方可发出。

6.认真学习,参加读片会讨论,积极发言。

7.进修、实习结束前应作自我鉴定,并接受科室的考核。

十六、放射科防止差错事故措施 1.加强医技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全科人员的责任心及事业心,努力培养医务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特别是针对年青医师增强责任心教育。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医疗核心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层层负责。

3.制定科室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类人员职责以及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诊疗常规,促进全体医务人员照章办事,落实各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以督促执行并制定奖惩制度。

4.针对不同种类的病人检查前制定周密的检查计划,对疑难危重病例及时组织会诊。

5.严格药品管理使用,严格操作程序,做好抢救药品物品和设备的准备,用后及时补充。

6.做好院感管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

7.定期检查科室的各种设备,保持完好,确保正常运行。

十七、放射科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1.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减少差错的产生。

3.检查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4.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5.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上报医院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抢救。

6.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封存有关资料以备鉴定。

7.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总结教训,改进工作。

8.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及时记录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补救措施及后果。

9.差错事故发生后不得隐瞒真相,不得涂改或销毁有关资料。

十八、放射科检查室管理制度 1.每日上班开机前应先检查机房的温、湿度,环境允许方可开机。

2.检查病人前先作机器预热工作,禁止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发现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3.检查前应仔细核检查机器各部件的运转情况和安全性能;注意观察机器有无故障提示。

4.患者的物品应有固定的存放位置,不可随意放置,以免丢失或影响设备运行。

5.检查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指导移动病人和摆体位,以免因检查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限制室内人数并作好防护。

6. 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7. 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并在机器复位切断电源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8.病人检查结束离开检查室前,应仔细检查是否有物品遗落;及时清理污物。

十九、影像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1.影像照片、检查申请单、诊断报告单、存档光盘等资料是重要的临床资料,应按病历管理规定建档保存。

2.影像资料保存要有专门储藏场地和设备,专人负责,不得遗失;储存环境应符合要求,防止损坏,保证资料完整。

3.影像资料的保存应便于及时查找,去向明确。

4.每天整理、汇总、归类前一天的影像资料。

5.借阅影像资料应有经治医生的借条或借阅人的借条和身份证明,办好借片手续;定期催还影像资料,如遇遗失及时作好记录。

二十、放射科优质量控制细则

一、优质X线影像标准优质影像的评价标准为:1.适当的影像密度:包含组织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背景密度是指完全感光的最大密度Dmax和未感光或极少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其标准为:Dmax≥2.4,Dmin

二、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人体X线摄影所得的影像是通过不同的密度差而成像的。适当的密度可以显示出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轮廓,形成良好组织对比层次,显示出正常组织和病灶间的不同影像密度、形态和范围。因而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

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就是掌握诸多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规律,从而达到相关因素改变时影像密度保持不变。1.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1)电源条件;(2)X线机;(3)暗室条件,包括:①安全灯的安全性;②胶片;③增感屏;④显影液;⑤冲洗方式;⑥显影时间和温度的匹配;⑦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⑧病理:高密度增生性病变,低密度稀疏性病变的差异。2.X线影像密度的控制(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O

准是显影温度±0.3℃。定时标准是标定时间±5%。不卡片是指在冲洗运行中无机械性原因的卡片。要保证质量取决于:①冲洗机本身的质量;②对冲洗机是否实施了良好的维护保养。使用中应采取的保养内容为:a.每日清洁冲洗机外表和送片托盘。正式冲洗片前先用清洁片试冲洗看有无异常,若有划痕应清洗输片滚轴。b.更换显、定影液时应清洗显、定影和水洗液槽;用柔软布清洗显影、定影输片轴架上的滚轴,检查滚轴上的弹簧。水槽内沉积物洗不净时可使用次氯酸纳(漂白粉)15ml,在槽内注满水,开机30分钟,排干后再用清水冲洗。若水藻太多时,可适当增加漂白粉。此法既可清洗水槽,同时可冲洗管道。c.配制显、定影液时严防配液外溅腐蚀机器部件,同时严防定影液混入显影液中。

喜德人民医院 XDYY/GL-FS-2014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安全、保证方案、目

标及实施细则

2014版

2014年1月26日发布 2014年2月1日实施

目录

质量与安全鱼骨图„„„„„„„„„„„„„„„„3 喜德县医院质量管理制度„„„„„„„„„„„„3-4 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6 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7 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8 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19 放射科设备质量保证检测计划„„„„„„„„„„„21 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23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5 放射科管理制度„„„„„„„„„„„„„„„„„26 放射科工作制度„„„„„„„„„„„„„„„„„28 放射科综合读片制度„„„„„„„„„„„„„„„30 放射科技术读片、评片制度„„„„„„„„„„„„31 疑难病例集体读片、讨论制度„„„„„„„„„„„32 影像诊断随访制度„„„„„„„„„„„„„„„„33 进修、实习人员管理制度„„„„„„„„„„„„„34 放射科防止差错事故措施„„„„„„„„„„„„„35 放射科差错事故管理制度„„„„„„„„„„„„„36 放射科检查室管理制度„„„„„„„„„„„„„„37 影像资料存档保管制度„„„„„„„„„„„„„„39 放射科优质量控制细则„„„„„„„„„„„„„„40

3

4

一、喜德县医院质量管理制度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为了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根据我科实际情况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吉:洛哈古

副组长:贺雁、余海波

成员:海来惹古、马海五牛、郭朋、吕林、孙布呷 管理小组必须严格认真执行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

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

(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及CT两个组。CT室由从事多年CT工作的医师和技师为固定技术骨干,其他医师技师采取定期轮换,以保证质量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轮换医师的诊断报告由主治或以上的CT医师

审核签发。夜班的急诊病人。各专业组每天各由一名医生值班。

(六).CT扫描方案和是否增强由医师进行确定,原则上由原扫描医师书写诊断报告。在扫描中凡遇到疑难或不能确定的病例,应及时请其它医师会诊确定进一步检查方法。在增强全过程,必须密切注意病人情况,如发现过敏或毒性反应,应立即处理,同时联系急诊科派人参加处理。

(七).坚持集体读片和会诊制度。每周一至周五为读片时间,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全科人员参加并作好记录。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要主动请上级医师或其它医师进行会诊。凡是要求会诊的医师必须首先介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照片上的各种影像征象,并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见。参加会诊的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阅读片,对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诊断意见。首诊医师综合分析会诊意见后写出诊断报告,并由参加会诊的上级医师审核签发。

(八).从事放射诊断不满三年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所有住院医师的CT诊断报告需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低年资医师值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急诊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在值班中遇

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凡被要求参加会诊的同志均须无条件迅速回科会诊。

(九).凡是透视发现有异常X线改变的患者都必须摄片(复查病例或有旧片的例外),临床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经透视未发现游离气体,应嘱患者变换几次体位后摄包括双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怀疑肠梗阻的患者要拍摄全腹立位和卧位各一张。立位片要包双膈肌,卧位片包盆腔。原则上怀疑胸部病变的均要照胸部正侧位片,特别是肿块性病变、肺门区病变、纵隔处病变及心后方等处的病变,一定要照胸部侧位片,以确定病变部位和形态。外伤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CT检查前一定要摄全胸正侧位片中、晚班值班人员必须登记急诊病人的联系电话,以便复审发现问题时,能及时通知病人,修改诊断意见。

(十).认真执行《病例随访制度》,病例随访制是检查诊断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内设有专门登记本,每月下旬派医师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阅病历,核对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及最后诊断并进行登记。每月第四个星期四向科内通报随访情况,并进行回顾性读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十一).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诊断报告书是放射科最重要的医疗文件;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 11

反映诊断水平高低的最终表现。报告书写要规范化,要按卫生部编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诊断报告的书写要求和格式”书写诊断报告。

1.诊断室内保持肃静,室内光线适宜。严禁不用观片灯,在走道或不宜观片的地方随便看片,以免发生错误。读片时首先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及片袋上一致。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

2.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述。病变描述要真实地反映观察的过程。对异常征象应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

3.承诺出报告时间:

⑴X线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

⑵CT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小时。

(十二).放射诊断的思维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首先对每个病灶进行分析,确定其病理性质。 12

2.将全部病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意见。一般的诊断原则是将所有的影象所见用一个疾病去解释,解释不通时,才用两个或多个疾病去解释。

3.影像诊断意见与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比较,不符合者应重复读片及分析。在读片时要认真阅读申请单,参考各种临床资料和检查,必要时要亲自检查患者,询问并补充病史。如果放射诊断与临床表现和诊断不一致或差别很大,要重新审查X线所见或诊断意见是否正确,必要时重复X线检查,如果X线检查正确无误,应主动与临床联系,与临床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要求检查阳性率≥70%,诊断符合率≥85%。

4.X线的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诊断意见。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X线检查方法、重要X线所见、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

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时段X线征象可有明显变化,诊断医师应在透视或照片检查“阴性”的病人诊断书上写明检查时间。

(十三).每月28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随机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报告质量要求及评分标准》对照片质量进行评定,规范诊断报告书写,对诊断质量进行评定, 13

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评定结果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废片、错、漏、误诊与当月绩效挂钩。

(十四).摄片技术、照片质量是X线诊断质量控制的极为重要环节,也是作好受检人员防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应协助科主任组织本组业务学习、技术研讨、改进技术提高照片质量。

1.评片制度是保证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质控成员组织评片,全科人员都必须参加。实事求是地评判照片等级,作为技术考核依据。对废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作好记录。为了能准确掌握标准,应定期组织学习《X线影片质量标准》,甲级片率要达到≥50%,废片率≤2%。

2.摄片时要仔细认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对:

(1)查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位和位置。

(2)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和脏器、胶片尺寸、照片范围。

14

(3)查摄影条件:核对电源电压、台次、程序、焦点和摄影参数(如kV、mAs等)。凡是复查照片的,应参考原照片及各种摄影条件。

3.CT扫描前要向患者解释扫描方法,训练患者按指令屏气。摄胸片和腹部平片应训练患者呼吸屏气方法。

4.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整理好申请单、照片和片袋,严格核对,发现不符要立刻纠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时应在X线片上标明照片顺序。

5.为了减少因取报告时间问题上的无谓纠纷,摄片人员必须在申请单上注明检查时间,并及时把影像传送到工作站处理。

6.为了缩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时间和减少搬动病人,凡是绿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诊的技师完成,检查完后即刻进行影像处理,并及时书写诊断报告。

(十五).实行专机负责制与定期轮换相结合的制度,以利于专业技术的相对稳定、保证质量和培养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机器的保养和维护。

15

1.CT组与常规组人员定期轮换,原则上具有医师职称、持有上岗证人员方能进CT室单独操作CT机。

2.每周五下午为机器清洁和保养时间,责任人都要做好所操作机器的清洁工作。工作中发现机器故障应报告科主任,并记录故障情况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

3.在使用前,技术员必须熟悉该机性能、操作方法和规程,以及适合该机的摄影参数。每台机应有相应的各种摄片参数表。不熟悉操作规程者,不能单独操作机器。

(十六).影像投照技术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1.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各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熟悉主要部件的装卸、保养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

2.严格执行激光相机及洗片机的操作规程,严防胶片曝光。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保证胶片的绝对安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曝光者,根据情节和受损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

3.暗盒要保持清洁。禁止打开暗盒,将增感屏长时间暴露,禁止用手直接触摸增感屏,应保持无污染(如纸屑、 16

毛发、纤维、指纹、蚊虫等),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

(十七).做特殊造影或增强时,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处理抢救过敏及毒性反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护理人员思想上必须树立任何一个使用造影剂的病人都有发生副反应可能的意念。

1.检查前应详细了解和核实病人是否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过敏体质或过敏史,对危重病人(如恶病质、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害等),应与临床有关科室一起协商,决定能否进行增强检查。

2.检查前常规作碘过敏试验。方法是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1ml,然后观察15分钟,看病人有无过敏反应。

3.检查前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剂中加进10mg地塞米松,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可能。

4.放射科护士负责管理科室内药品,及时更换补充,负责造影检查和增强扫描的药物注射。负责院感管理工作。

5.造影或增强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全程观察病人,不准离开病人,发现有异常情况即刻通知医师和护士处理。检 17

查前应做好术前谈话及签字,了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规术前预防工作,造影或增强病人的过敏试验结果应认真核对并保存过敏试验结果。

6.每年一次请急诊科或内科医师对科室人员进行抢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和考核。

7.造影检查及增强扫描完成后,尽可能保留带连接管的注射针在静脉内,并在准备室观察15分钟后方可嘱病人离开,防止出现造影剂延迟反应。

(十八).CT扫描室和X线机房内应备有充足的医技人员和病人用防护用品,执行各种防护规程,做好医患的防护工作。

(十九).登记室人员应严格执行登记室工作制度和借片制度,认真编写CT号和X线号,防止错号重号,并将CT号和X线号印在病人病历本上,以便以后查找旧片。要及时将旧片归档,严防归错档和遗失。预约造影时,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清楚注意事项。

18

五、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指标、检测计划 (一).质量控制指标:

1.照片质量:诊断报告书写合格率≥95%、甲片率≥70%、乙片率≥30%;

2.设备完好率≥95%;

(二).检测计划:

1.照片质量监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按《技术读片、评片制度》进行读片,及时统计照片质量,查找影响照片质量的原因并整改。

2.设备因素监测:

(1).电源条件:每台X线机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开机检查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定期检测接地电阻,阻值控制在≤2欧姆。

(2).X线机: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保持误差小于0.5cm。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19

(3).机房条件: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根据各台机器的使用要求调整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

3.激光相机监测: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均要求工程师进行检测。及时调整X线机曝光条件表,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相机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

20

六、放射科设备质量保证检测计划 (一).电源条件

1.每台机器的配电柜均加装电压指示表,每日开机前应认真检查电压指示是否符合设备运行要求,误差值应≤10%。

2.每年请具有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一次保护接地的检测,接地电阻值控制在≤2欧姆。

(二). 机器

1.每季度进行一次设备机械、电气性能的检测,内容包括:配重平衡安全装置、机械限位装置的有效性检查;运动、运转限位报警装置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等。

2.每半年进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监测,误差控制在≤5mm。

3.每年由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进行计量检测,检测结果备案以便及时对机器进行维修调整。

(三).机房环境

机房内安装温湿度检测仪、空调机、除湿机,每日检测机房的温湿度,根据各台机器的不同使用要求调节温、湿度,消除影响机器性能的环境因素。

(四).激光相机

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0≤0.25)。在每次相机大保养时要求工程师进行光学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均在达标范围。

2.胶片性能的控制:根据胶片的性能有差异,及时调整激光相机的参数并打印测试片进行观测。

七、X线照片质量等级标准

(一).甲级片标准:

1.位置正确:包括投照肢体位置和X线中心准确,照片上下、左右边缘对称,胶片尺寸使用得当。

2.照片对比度清晰度良好。包括密度、对比度好,无明显的斑点感觉,肢体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失真度小;可制板。

3.无污染划损:包括照片上无污汁、划痕,无体外异物影及其他弊病。

4.被检者资料齐全、准确、整齐无误,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无重叠: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片号、左右等。

5.造影片造影剂涂抹均匀、充盈满意,充分显示解剖形态及结构,能提供满意的诊断标准。

(二).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一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乙级片。

(三).丙级片标准:

以上1~5项两项不符,但不影响诊断则定为丙级片。

(四).废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八、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 一般项目:

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

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如:肺癌的毛刺征;骨、关节病变的死骨、钙化和骨膜反应、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等。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如:肠梗阻有无充气扩张肠管有无液平,形态、位置如何,有无鱼骨刺征,假肿瘤征等。

2.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3.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

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签署:

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书写者在“书写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医师在“核对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主治医师以上。如有技师(士)和护理人员参与检查,则亦应签署或注明。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1.在院长、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实行科主任对放射科各专业组(包括普通X线诊断、CT)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科主任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或高年资医师担任。

2.科主任下设副主任或专业组长协助主任工作。

3.住院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研究,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使之能够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

4.科主任为科室管理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科室的财产、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和优质服务;负责安排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各级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培养。

5.科室的管理和决策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

1.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人随到随检;特殊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并做好检查前准备。

2.重要的影像检查,应由医师和技术员共同确定检查技术;特检摄片,须待观察照片合格后方嘱病人离开;碘剂造影检查应观察15分钟后病人方可离开,以防造影剂延迟过敏反应。

3.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时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对不宜搬动的病人应到床旁检查。

4.影像诊断要密切结合临床;进修和实习医师写的诊断报告,应经带教医师签名后由上一级医师审核。

5.每天集体读片,经常研究影像诊断和影像检查技术,解决疑难问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6.影像资料是医院诊疗工作的原始记录,对医疗、教学、科研都有重要作用;全部影像都应登记、归档、统一保管;借阅照片要填写借片单,并有经治医生签名负责;院外借片,除经医务科批准外,应有一定手续,以保证归还。

7.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医患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要妥善安排休假。

8.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机器设备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修。

十一、放射科综合读片制度 1.每天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组织,当班医生主持早间集体综合读片,及时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各级医生的才智,以求诊断的准确。

2.及时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修正,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3.对手术病例进行手术前分析,确定追踪随访计划,以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4.定期对疑难病例、典型病例和特殊病例进行复习讨论。

5.统计诊断报告质量和诊断结果并汇总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十二、放射科技术读片、评片制度 1.每天早上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组织进行技术读片,每周统计登记一次。

2.对申请单的要求与实际照片进行核对检查。

3.按X线照片等级标准对照片进行质量等级评判。

4.对产生的废片进行分析讨论,找出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

5.登记照片评判结果并上报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以便汇总上报。

十三、疑难病例集体读片、讨论制度 1.每周由科主任组织,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主持,进行一次疑难病例、少见病例或典型病例集体读片讨论。

2.疑难病例读片由接诊医师准备病例资料、介绍病情、检查经过;参加人员不分资历,各抒己见,主持人作总结分析,提出诊断意见。

3.疑难病例讨论必要时应邀请临床科室或其他医技科室人员参加,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相互参考,以求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4.遇有紧急情况,随时组织读片讨论,以缩短抢救治疗时间。

5.疑难病例读片、讨论应指定专人记录。

十四、影像诊断随访制度

1.凡经X线影像诊断的手术病例,均列为诊断随访对象。

2.每月派专人到临床科室进行追踪随访。

3.随访内容包括病人的影像检查诊断、临床诊断、术中所见、病理组织学诊断等,并逐项记录,特殊情况应在备注中说明,以备复核。

4.随访的目的主要作为医疗质量和效率的考核依据;其次作为积累经验,以利提高诊断水平。

5.每月定期将追踪病例集中,由CT、普放组共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断质量。

6.年终将追踪的病例汇总,由专人保管,作为医学资料存档。

7.随访时应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报科室以便整改。

十五、进修、实习人员管理制度

1.到本科进修、实习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X线诊断和投照技术的基础知识,由医务科统一安排进行进修、实习。

2.科室指定具有带教资质的医技人员进行带教指导。

3.进修、实习人员必须遵守医院及本科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科室的安排和要求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

4.在带教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日常投照及诊断的学习,取得带教医师同意后,方可独立进行投照和书写诊断报告。

5.投照应认真填写投照条件;书写诊断报告,应交带教医师签字,上级医师审核后方可发出。

6.认真学习,参加读片会讨论,积极发言。

7.进修、实习结束前应作自我鉴定,并接受科室的考核。

十六、放射科防止差错事故措施 1.加强医技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全科人员的责任心及事业心,努力培养医务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特别是针对年青医师增强责任心教育。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医疗核心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层层负责。

3.制定科室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类人员职责以及医疗质量管理标准,诊疗常规,促进全体医务人员照章办事,落实各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以督促执行并制定奖惩制度。

4.针对不同种类的病人检查前制定周密的检查计划,对疑难危重病例及时组织会诊。

5.严格药品管理使用,严格操作程序,做好抢救药品物品和设备的准备,用后及时补充。

6.做好院感管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

7.定期检查科室的各种设备,保持完好,确保正常运行。

十七、放射科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1.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减少差错的产生。

3.检查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4.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5.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上报医院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抢救。

6.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封存有关资料以备鉴定。

7.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总结教训,改进工作。

8.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及时记录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补救措施及后果。

9.差错事故发生后不得隐瞒真相,不得涂改或销毁有关资料。

十八、放射科检查室管理制度 1.每日上班开机前应先检查机房的温、湿度,环境允许方可开机。

2.检查病人前先作机器预热工作,禁止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发现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3.检查前应仔细核检查机器各部件的运转情况和安全性能;注意观察机器有无故障提示。

4.患者的物品应有固定的存放位置,不可随意放置,以免丢失或影响设备运行。

5.检查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指导移动病人和摆体位,以免因检查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限制室内人数并作好防护。

6. 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7. 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并在机器复位切断电源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8.病人检查结束离开检查室前,应仔细检查是否有物品遗落;及时清理污物。

十九、影像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1.影像照片、检查申请单、诊断报告单、存档光盘等资料是重要的临床资料,应按病历管理规定建档保存。

2.影像资料保存要有专门储藏场地和设备,专人负责,不得遗失;储存环境应符合要求,防止损坏,保证资料完整。

3.影像资料的保存应便于及时查找,去向明确。

4.每天整理、汇总、归类前一天的影像资料。

5.借阅影像资料应有经治医生的借条或借阅人的借条和身份证明,办好借片手续;定期催还影像资料,如遇遗失及时作好记录。

二十、放射科优质量控制细则

一、优质X线影像标准优质影像的评价标准为:1.适当的影像密度:包含组织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背景密度是指完全感光的最大密度Dmax和未感光或极少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其标准为:Dmax≥2.4,Dmin

二、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人体X线摄影所得的影像是通过不同的密度差而成像的。适当的密度可以显示出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轮廓,形成良好组织对比层次,显示出正常组织和病灶间的不同影像密度、形态和范围。因而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

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就是掌握诸多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规律,从而达到相关因素改变时影像密度保持不变。1.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1)电源条件;(2)X线机;(3)暗室条件,包括:①安全灯的安全性;②胶片;③增感屏;④显影液;⑤冲洗方式;⑥显影时间和温度的匹配;⑦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⑧病理:高密度增生性病变,低密度稀疏性病变的差异。2.X线影像密度的控制(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O

准是显影温度±0.3℃。定时标准是标定时间±5%。不卡片是指在冲洗运行中无机械性原因的卡片。要保证质量取决于:①冲洗机本身的质量;②对冲洗机是否实施了良好的维护保养。使用中应采取的保养内容为:a.每日清洁冲洗机外表和送片托盘。正式冲洗片前先用清洁片试冲洗看有无异常,若有划痕应清洗输片滚轴。b.更换显、定影液时应清洗显、定影和水洗液槽;用柔软布清洗显影、定影输片轴架上的滚轴,检查滚轴上的弹簧。水槽内沉积物洗不净时可使用次氯酸纳(漂白粉)15ml,在槽内注满水,开机30分钟,排干后再用清水冲洗。若水藻太多时,可适当增加漂白粉。此法既可清洗水槽,同时可冲洗管道。c.配制显、定影液时严防配液外溅腐蚀机器部件,同时严防定影液混入显影液中。


相关文章

  • 4.1.1.1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 西安北车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 ...查看


  • 芍药山卫生院安全生产实施方案
  • 芍药山卫生院 关于安全生产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科室.各一体化卫生室: 为进一步更好地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促进我院各项工作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特制定本方案.请各科室.一体化卫生室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实 ...查看


  • 二甲评审标准指标任务分解通知
  • 关于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指标任务分解的通知 各相关科室: 为及时落实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确保评审工作顺利完成,现将<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试行)>中的指标分解到各相关科室(附后),请认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特此通知 医院&qu ...查看


  • 2-03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方案
  • 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方案 说明页 1.前言 为提高放射诊疗质量,确保受检者和患者在放射诊疗过程中的安全,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本适用于X射线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包括核素敷贴治疗和放射免疫分析)和放射治疗(包括远距离 ...查看


  •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
  • GB14500-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前 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均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是Gl314500-1993的修订版.除r按(;RATI.} 1999的规定对标准格式作厂相应修改 外,新版作1如下主要修改: 'T',新编呀了& ...查看


  • 三级肿瘤医院评审标准
  • 三级肿瘤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 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 ...查看


  • 2011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
  • 卫生部关于印发2011年"医疗质量万里行" 活动方案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1‟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有关大学医院管理部门,部管医院: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 ...查看


  • 放射卫生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放射卫生工作总结及计划 (**年度) .....................公司 年 月 日 20*年放射卫生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计划 ――-------公司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辐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员 ...查看


  • 无损检测施工方案
  • 2014年高桥分公司炼油装置 3#硫磺.3#蒸馏检修改造项目 无损检测 施 工 方 案 委托单位: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精通坚成无损检测有限公司 审批表 目 录 第一章 施工管理方案 一.工程简介 二.编制依据 三.质量目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