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单是情种--读徐志摩诗集有感

不单单是情种

——读徐志摩诗文集有感

志摩,一个怀揣浪漫主义、爱、自由、美的诗人,一个一生为理想而活的歌颂者和批判者。每一次翻开志摩的诗歌和散文,我都在志摩的世界里面不能自已。

志摩一生情路坎坷,为爱追逐,为爱歌颂,为爱执着。也许在他所处的时代,他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他是一个叛逆者,但回过头看他的感情之路,无不赞许他是一枚感天动地的情种。但在我眼里,志摩不单单是情种。

胡适曾这样评价徐志摩:“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这单纯信仰和残酷的现实面前,理想主义诗人表现出了对立性的两面——敏锐激烈的批判和倾心倾情的赞美。志摩立在绝望的边缘唱出希望之歌:“为要寻一个明星!”这明星高悬在头顶,黑绵绵的昏夜遮蔽了它的光明,虽然只有一匹拐腿的瞎马在荒野中无望地奔跑,马鞍上的骑手却仍要向着黑夜里加鞭,直到天上透出水晶似的光明。——追寻明星的努力在炼狱般的受难中转化、升华为一种义无反顾地献身的壮美。

志摩的诗文始终燃烧着这种夸父逐日般的理想激

情,又浸透着勇武而痛苦的追求精神。他在《海滩上种花》中赞美儿童“浪漫的天真”,鼓励青年“尽量在这人道海滩边种你的鲜花——花也许会消灭,但这种花的精神是不烂的!”就是这样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他用文字在现实的世界之外独创另一个世界的愉快。如此的理想与眼界,总是给人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

我欣赏他的感性、他的张扬、他的狂放、他的至情至性。志摩是信仰感情的人,他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对于感情,他从未掩饰,从不虚伪。他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在苦闷痛苦的时代里释放自我,借着他的诗文实现自我,在艺术的天地里用他特有的形式,痴心地反复咏叹对爱的追求。志摩将人世间的爱情绝对美化、绝对神圣化的倾向让理想中的浪漫爱情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朱自清曾经有过精辟的分析:“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家。”矛盾还说:“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那个对人生的单纯信仰。”我想,也正许是从志摩开始,诗人把情感的反复吟咏当成了合理的正常的追求,而不再把叙述和说明当作唯一的目的。

志摩在《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苏苏》、《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中,如怨如艾地诉说着对爱人的思念,对世俗世界中纯美爱情的向往。但是志摩的诗歌情感浓烈却不泛滥,注重诗歌的建筑美、音韵美、图画面。而关于这一点,沈从文说志摩:“为爱煎熬,略返凝静,所作的低诉;柔软的调子中交织着热情,得到一种近于神奇的完美。”也难怪朱湘要说情诗是徐志摩的本色行当。

志摩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自剖》一文是志摩的自我表白。他无时无刻不处在与外物的动态感应中,他的情绪也常常因此而起波动,也正是这样的情绪使他创造出了一个开阔的诗歌天地。而这番天地,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陈梦家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从前于新诗始终不懈怠,以柔美流丽的抒情诗最为许多人喜欢并赞美的,那位投身于新诗园里耕耘最长久的最勤快的,是徐志摩。”但是,诗人之所以能写出好诗,是因为没有把写诗当作目的,诗歌只是诗人借以传情达意的工具,而诗歌的精神所在,是诗人的情感。我想,这也是志摩能清楚认识自己、运用诗歌的关键所在。

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称志摩为诗人,而不是散文家,认为散文只是他的副业。卞之琳在新时期对徐

志摩的诗歌进行了重新评价,充分肯定了他的诗作在思想上的可贵和形式上的圆熟,但却认为:徐志摩在新文学史上作为散文家的地位有待确认。”“徐志摩被誉为‘富丽’的不少散文作’品,固然也‘眩人眼目’,可惜首先就不成‘楼台’。”

其实,这种“不成楼台”却又“眩人眼目”正是徐志摩散文的魅力所在。他曾在《迎上前去》中说:“我是一只没笼头的马。”“跳着溅着不分昼夜”的品格充分体现在散文创作中。他的散文是开放性的、流动的,是匹“野马”,常常将思绪放飞得老远,让它任意翱翔,再信手拈来,落笔成章。看似非常随意,不成楼台,实则是长流不息、行云流水,自有一番风味和情调。而我对志摩散文之见解如梁实秋所说,亲切自然,颇有“闲话”的风格是志摩的散文给人的第一印象。与他共同领略康桥的美,感受山中独居,释放天生的灵性······好似茶余饭后的闲谈,率性自然,惬意无比。而文章要写得如此“亲热”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人的内心必须有充实的生命力,然后笔锋上的情感才能逼人而来。他的文章看似酣畅淋漓的跑着的野马,其实永远是用心在写。他曾在自序里说:“我敢说是确是有愿心把文章当作文章写的一个人。”

志摩是一个想飞的人,于是我借着他“如飞”的

诗文里面的真性情,来慰藉我偶尔不安的魂灵。

不单单是情种

——读徐志摩诗文集有感

志摩,一个怀揣浪漫主义、爱、自由、美的诗人,一个一生为理想而活的歌颂者和批判者。每一次翻开志摩的诗歌和散文,我都在志摩的世界里面不能自已。

志摩一生情路坎坷,为爱追逐,为爱歌颂,为爱执着。也许在他所处的时代,他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他是一个叛逆者,但回过头看他的感情之路,无不赞许他是一枚感天动地的情种。但在我眼里,志摩不单单是情种。

胡适曾这样评价徐志摩:“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在这单纯信仰和残酷的现实面前,理想主义诗人表现出了对立性的两面——敏锐激烈的批判和倾心倾情的赞美。志摩立在绝望的边缘唱出希望之歌:“为要寻一个明星!”这明星高悬在头顶,黑绵绵的昏夜遮蔽了它的光明,虽然只有一匹拐腿的瞎马在荒野中无望地奔跑,马鞍上的骑手却仍要向着黑夜里加鞭,直到天上透出水晶似的光明。——追寻明星的努力在炼狱般的受难中转化、升华为一种义无反顾地献身的壮美。

志摩的诗文始终燃烧着这种夸父逐日般的理想激

情,又浸透着勇武而痛苦的追求精神。他在《海滩上种花》中赞美儿童“浪漫的天真”,鼓励青年“尽量在这人道海滩边种你的鲜花——花也许会消灭,但这种花的精神是不烂的!”就是这样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他用文字在现实的世界之外独创另一个世界的愉快。如此的理想与眼界,总是给人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

我欣赏他的感性、他的张扬、他的狂放、他的至情至性。志摩是信仰感情的人,他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对于感情,他从未掩饰,从不虚伪。他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在苦闷痛苦的时代里释放自我,借着他的诗文实现自我,在艺术的天地里用他特有的形式,痴心地反复咏叹对爱的追求。志摩将人世间的爱情绝对美化、绝对神圣化的倾向让理想中的浪漫爱情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朱自清曾经有过精辟的分析:“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家。”矛盾还说:“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那个对人生的单纯信仰。”我想,也正许是从志摩开始,诗人把情感的反复吟咏当成了合理的正常的追求,而不再把叙述和说明当作唯一的目的。

志摩在《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苏苏》、《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中,如怨如艾地诉说着对爱人的思念,对世俗世界中纯美爱情的向往。但是志摩的诗歌情感浓烈却不泛滥,注重诗歌的建筑美、音韵美、图画面。而关于这一点,沈从文说志摩:“为爱煎熬,略返凝静,所作的低诉;柔软的调子中交织着热情,得到一种近于神奇的完美。”也难怪朱湘要说情诗是徐志摩的本色行当。

志摩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自剖》一文是志摩的自我表白。他无时无刻不处在与外物的动态感应中,他的情绪也常常因此而起波动,也正是这样的情绪使他创造出了一个开阔的诗歌天地。而这番天地,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陈梦家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从前于新诗始终不懈怠,以柔美流丽的抒情诗最为许多人喜欢并赞美的,那位投身于新诗园里耕耘最长久的最勤快的,是徐志摩。”但是,诗人之所以能写出好诗,是因为没有把写诗当作目的,诗歌只是诗人借以传情达意的工具,而诗歌的精神所在,是诗人的情感。我想,这也是志摩能清楚认识自己、运用诗歌的关键所在。

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称志摩为诗人,而不是散文家,认为散文只是他的副业。卞之琳在新时期对徐

志摩的诗歌进行了重新评价,充分肯定了他的诗作在思想上的可贵和形式上的圆熟,但却认为:徐志摩在新文学史上作为散文家的地位有待确认。”“徐志摩被誉为‘富丽’的不少散文作’品,固然也‘眩人眼目’,可惜首先就不成‘楼台’。”

其实,这种“不成楼台”却又“眩人眼目”正是徐志摩散文的魅力所在。他曾在《迎上前去》中说:“我是一只没笼头的马。”“跳着溅着不分昼夜”的品格充分体现在散文创作中。他的散文是开放性的、流动的,是匹“野马”,常常将思绪放飞得老远,让它任意翱翔,再信手拈来,落笔成章。看似非常随意,不成楼台,实则是长流不息、行云流水,自有一番风味和情调。而我对志摩散文之见解如梁实秋所说,亲切自然,颇有“闲话”的风格是志摩的散文给人的第一印象。与他共同领略康桥的美,感受山中独居,释放天生的灵性······好似茶余饭后的闲谈,率性自然,惬意无比。而文章要写得如此“亲热”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人的内心必须有充实的生命力,然后笔锋上的情感才能逼人而来。他的文章看似酣畅淋漓的跑着的野马,其实永远是用心在写。他曾在自序里说:“我敢说是确是有愿心把文章当作文章写的一个人。”

志摩是一个想飞的人,于是我借着他“如飞”的

诗文里面的真性情,来慰藉我偶尔不安的魂灵。


相关文章

  • 一心莲花的[现代作家]4
  • 艾农诗集 艾农诗集.中国现代诗词精选 艾农诗集 艾农(1954-) 本名赵润海,原籍山东济南,一九五四年出生.一九七四年开始写作现代诗,早期作品大半发表在校园刊物中,数量不多.一九八七年由沉志方引荐加入"创世纪"诗社.现 ...查看


  • 二十世纪世界华文诗坛的弄潮儿
  • 作者:周棉 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 1997年06期 一.序论 在本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研讨华文诗歌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对以往的华文诗歌作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为21世纪华文诗歌的新发展作准备.这使笔者想到本世纪以 ...查看


  • 关于徐志摩
  • 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 ...查看


  • 大学语文总复习(名句背诵+基础知识100题)
  • 名句背诵 1.燕燕于飞, 颉之颃之 ,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选自<诗经•邶风•燕燕>) 2.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 泣涕如雨.(选自<诗经•邶风•燕燕>) 3.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查看


  • 诗歌库大全
  • ●诗书宝典 2011-01-04 12:47:35 阅读294 评论38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您的位置:渴望美好的百科精品博客 >>博文精品大全>>诗书宝典大全 >>诗歌库大全 诗歌库大全 编辑制作: ...查看


  •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 王宝杰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 ...查看


  • 追求"自由"的"美"的性灵
  • 内容摘要:<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她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是徐志摩众多诗歌中成就最高,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和最为人们所熟知.所喜爱的代表作.本文从康桥与徐志摩,康桥――对永世难忘的"爱"的追求,茫茫 ...查看


  •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务必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技巧,闻一多主张的"三美"来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略作分析.1923年徐志摩与闻一多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 ...查看


  • 高一语文一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 1. 沁园春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以为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他在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时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