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_研究人的另类科学_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_蔡笑岳

2005年第5期

第45卷

(总197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No.52005Vol.45GeneralNo.197

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

———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蔡笑岳,于 龙*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405)

  摘 要: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学者们对其学科性质、科学类别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尚未形成共论。文

章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人学”出发,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再考察,并对心理学的知识领域及其在

科学体系中的另类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描述,认为心理学本质是一门综合性的“人学”,其学科性质是一门另类

科学,其知识形态既是科学,又是文化。

  关键词:心理学;人学;“三体一位”;另类科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5)05-0117-06

  心理学自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之后,就一直

存在着确立自己的科学身份的问题[1]。这表现在

心理学的内部,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专家对心理

问题的研究分歧与方法学冲突。在外部则更是被

称为“软科学”,甚至“非科学”。虽然心理学从产

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方法论意义上的重大突破①,

几乎成了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后来,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崛起,人本思潮、现象学、后现代哲学

思想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开始重现人性化、社

会化研究,而逐渐贴近于人文、社会科学倾向。其

两重性的身份给心理学的学科定性带来了困惑,

给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认定与社会作用考察也

带来困难。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形态的学科,是否

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澄清此问题关系到我们对

心理学的认识,也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道路。门科学。认识人(包括自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面。1.认识“人”是科学的重要任务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与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进程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对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主体———人类进行分析、认识。因此,认识“人”也是科学的任务。在远古时代,人并不知道“人”是什么,古希腊神话中史芬克斯对过路人所提出的那个关于“人”的谜语是一个旁证。只有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相当程度时,深刻认识“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纵观历史,学者对“人”的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自然主义的本质观。它的理

论基点就是从人的自然存在、人的生物本能出发

来说明人的本质,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

第二,理性主义的本质观。它主张从人的理性和

主观精神去寻找人的本质。第三,宗教主义的本一、心理学为认识“人”提供了新视角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发展起来的一 

 *收稿日期:2005-05-29

 作者简介:蔡笑岳(1953-),男,重庆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 龙(1981-),男,山东潍坊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

质观①。它主张用神性代替人性,指出人是上帝

或神的影子,是上帝的奴婢,人应该轻视自己[2]。

应该说这三种观点仅从某一个角度、部分地对人

的本质进行了解释,都是片面的、偏颇的,甚至对

人和人性有所歪曲,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人的本

质。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多种性质的物质实体,

具有一切生物所具有的自然性;同时,他又从人的

社会活动方面去理解人,从社会对人的关系方面

把握人的本质,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提出了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

性,人是其两种属性的矛盾统一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文科学的兴起,对“人”

的认识得以不断深化。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

们认为,人应是“三体一位”的结合体。所谓的“三

体一位”就是指人是自然的物质实体、社会的活动

本体、精神的依存主体,而这“三体”的完美结合及

发展构成了人这一复杂的立体一位性。其所指的

自然物质实体、社会活动主体与马克思所谈的人

是“自然人”和“社会人”是一致的。提出人是精

神、意识的主体,是因为人的这种内在的精神世界

并非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一部分,而是对其所

产生映象的意识,它是独立于二者之间的另一世

界。这“三体”中的任何“一体”发展的缺失都难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自然性是人性的本

源,是人类生存的动力;社会性是个人生活必须依

存的环境与关系属性,是人性的本质属性,是人类

进步的动力;而人的精神性是人性的升华,是人类

发展的动力。

2.心理学深化了对“人”的研究 人类要求认

识自己,并对自身的认识与认识成果的表达有着

不同的途径与方式。神话、宗教、艺术、科学与哲

学既是人类认识世界,也是认识自己的不同形式,

它们共同规定着人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神话是

人的愿望和心灵的表现,它是原始人对现实的认

识、世界观,是人类面对大自然无能为力时希望克

服自己的渺小、获得力量的一种期望表现[3]。宗

教是人在认识自己过程中乞求一种超自然、超人

的力量作为人类现实力量的补充的表现,是人类

认识自己过程中一种受时代知识限制的表现②。

①而哲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用其特殊的视角与思维来认识和表达人类自己,体现了人类对认识自己的强烈要求,并把对人的认识梳理成一种观念的知识形态影响着人类的认识等。虽然在心理学产生之前,有关知识、学科在对人的认识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表达,但当以“人”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学出现之后,对“人”的认识才得到了全面的深化,使对“人”的探索与研究从笼统的原始思维、原始意识陈述与摹写,而深入到对人的主体精神的探索。人类在对自己认识的探索过程之中,其认识过程是表现出层次性的。首先是对人类的生理构造、物质活动的科学研究(如医学、生理学、神经学)。形成人类社会之后,人们又通过对社会文化研究、社会关系研究、组织行为研究,认识到人的社会性。但真正对“人”的认识达到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出现。人的意图、动机、目的等内在精神活动,是传统的自然科学无法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研究,特别是对人类大脑、思维、记忆,种族的文化,个体的意识、动机、需要等的研究,使人类更加明显地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的本质得以更深刻地被揭示,也使获得人的知识的最终目的和获得事物与动物的知识的目的不同。“认识人”,“预测人”,“控制人”,“提升人”是心理学深化认识人的重要表现。二、心理学是“人学”领域中的特殊知识谈人学,必涉及到科学。当前人们习惯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看作性质不同的三大科学类别。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人类基于对自然的认识而提出各种基于自然现象及自然界的理论体系。社会科学则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关于人类生活的理论解释,并接受生活经验的检验的理论体系[4]。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学不完全等同于科学,它是一切以认识人和研究人为目的学科的总称,是在综合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是心理学跻身科学之林的标志。

②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各门人研究的科学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

研究,以形成人的完整图象,进而在这种图象的抽

象概括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

规律的一般理论[5]。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对

象、研究方法与知识形态,在人学领域中处于特殊

地位。

1.心理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 在研究人

的其他学科知识中,它们的研究往往是单侧面的、

局部的,例如人体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分别

从人的物质生理基础、社会活动关系、种群性质、

部落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而没有哪一门学科

像心理学这样综合、全面地从人的自然物质基础

性、社会活动本体性、精神世界主体性三方面去研

究人的。心理学作为专门研究人的学科,在其基

础理论体系中,系统地包含了三方面的知识与研

究: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心理学从人的自然

物质基础层面对人进行的研究;心理学中的组织

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人的社会活

动及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人,认识人;而整个心理学

体系中意识、自我、思维、言语的研究则是主要涉

及人类的内隐精神世界及心理活动机能的。这使

心理学成为“人学”领域中的一门全面的研究人的

学科,心理学知识成为了“人学”领域中的综合性

知识。

2.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内在精神活动的专门性

知识 心理学关于人的知识是综合的,也是特殊

的。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学科中,主要是以研究人

的内在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人内在的心理

活动规律与机制是其主要任务。

如前所述,人是自然的物质实体、社会的活动

本体、精神的依存主体。要彻底地研究人、全面地

揭示人的本质,就应该从人的自然、社会、精神这

三个层面去探索与研究。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任务

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方面去深入揭示人的本

质。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虽有对人的神经系统、

脑功能、感知觉等生理方面的研究,但心理学研究

人的核心活动主要体现在心理学对人的认知、思

维、人格、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学研究中

虽对人的物质、社会、精神这三个层面进行着研究,并形成了交叉、综合的知识,但这些研究的展开与知识的建构,却又是围绕着揭示人的内心活动规律这一核心的,目的是从不同方面去揭示、剖析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活动规律。也就是说,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内在精神世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研究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物质基础、社会活动层面的研究是为了促进、深化其核心层面研究的。揭开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奥秘是心理学的核心任务。3.心理学不等同于人文科学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使心理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没有像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那样复杂、亲近①,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重现人的因素与本性,且由于对心理形式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心理内容,对心理本质的探讨也密切关系到人类环境和人文情境,使人们逐渐把心理学等同人文科学。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人文科学阵营中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它们是对某一领域的事物、对象进行的内容层面上的研究。而心理学研究则是从事物对象的活动方式、加工、机制层面上的研究。更形象地说就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而心理学研究的则是“怎么样”、“怎么做”。例如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某种具体语言及其亲属关系,研究语言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6]。而心理学研究语言则是对人类语言产生的机制、语言的转化、加工过程以及语言对人类心理机能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同时,在理论评价方面,人文科学理论的评价是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不同的精神规范体系的认知和评价[7];而心理学理论的评价是从其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出发的,并注重现实应用性。人文科学理论是人对自身反思的产物,是对既定的价值认识成果的再认识,追求的是“价值真理”,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目的、理想、价值观对丰富的价值认识成果进行整合而重构的意义序列;而心理学理论则是人类直接对自身的探索、研究的产物,是研究人类反思过程所依赖的需要、目的、理想等方面的深层次理论。①伍麟在《心理学的“自然主义”情结》一文中,指出西方主流心理学“天生”地蕴含着“自然主义”的情结。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复制品,如果把人分解

三、心理学是科学体系中的另类学科

自1879年心理学被称为科学以来,心理学的

发展一直以科学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发展,但与

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仍显得与众不同,相当另类。

1.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性 首先,人是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在客观世界中与万物相比有

其独特的另类性。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除了像

巴赫金所讲:“认识物与认识人,需要作为两个极

端来说明。一个是纯粹死的东西,它只有外表,只

为他人而存在,……而另一个,则是对话,是提问,

是祈祷。”[8]成支离破碎的数字,将人性做完全数量化的分析,人会不成为人。因为在实际研究中,由实验、统计而获得的数字、定量、公式等只有被个体化、人性化、人格化,并将此集中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人际中,才可能从整体上反映个人的心理风貌与行为特征。而且以纯统计、真实验技术为中心的所谓正统自然科学研究,由于过分追求对数量的精微、技术的精巧和设备的精密,必然使心理学研究出现以方法、技术设计为目的,忽略研究课题的内容意义的问题。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兴起,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贴近社会、贴近人性、研究人性、研究文化,在研究

中保存人的“本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定性分析、

现象描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兴起,这两类不同研

究思想与方法的并存与结合,使心理学的研究方

法较其他科学显得另类。

3.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另类性 心理学研究内

容的另类性,可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表现在其具体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

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直在变化着。

正如舒尔茨(G·Schultze)所说:“心理学在其研究

过程中,先是失掉了`心',然后失掉了`灵魂',再

是失掉了`意识',现在又不见了`人'。”[10]用以形容人的特殊性之外,我们“人”同时还是“自然”与“自立”,“客观”与“主观”,“被动”与“主动”,“意识”与“行为”,“动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体。这表现在人的心理既是自然演化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意识自觉的存在,是自主的活动[9]。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行为既都可以成为客观的对象,又可以成为主观的自觉;既可以被动反应又可以主动产生。这另类性即是:人既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主体,也是被我们认识的客体。其次,心理学研究的人类内在的精神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也是最高级的现象。人的心理世

界是无形的、内隐的,是一个黑暗的并且里面是可

以运动的“暗箱”。在宇宙间很难找到与人的心理

世界相类似的可供研究的领域;人的心理现象在

物质或动物界没有完全的对等物。心理学研究对

象的另类性,具体到意识与行为上,体现为意识与

行为是一对矛盾的事物。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

但又客观真实存在的,行为作为意识的反映者是

外显的、客观的,但并非完全受意识支配的,这一

对矛盾互相对立而相统一于心理学研究之中,这

在其它学科研究之中是不存在的。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类性 从研究方法上

加以考察,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存在着科学实证主

义和社会人文主义两种研究范式与方法论,这与

其他学科相比是另类的。心理学作为一门“人

学”,而人又是自然的物质实体,运用自然科学的

研究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客观、量化分析是

必要的也是可靠的。但是人毕竟不同于物,人是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将意识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则把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科学,把心理学最原本的研究内容———意识逐出了心理学的殿堂。随后,伴随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又重新深入,心理学的研究直接面对的是人的意识、潜意识和心灵。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又使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提升人的信念、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尊重人的尊严等。目前初露端倪并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则似乎完全在另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引导下去研究、发展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建构起的“离散式”的、新的心理学知识型态与文化模式,在科学观、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在心理学界有可能导致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11]。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既有自然的生理性神经机能研究,也有文化社会性的行为、

动机、需要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学将其研究内容从

自然界走向社会,从生理走向人文,甚至走向人类

内在的思维、意识,研究内容的巨大跨度、全面性、

深邃性及差异性,也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有的,

这也导致了心理学是一门另类的科学。

4.心理学知识形态的另类性 由于心理学研

究对象、内容的另类性,决定了其所形成的知识形

态也是另类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可以

发现,心理学的体系中存在三种知识形态:即理念

性的知识、科学性的知识和文化性的知识。

心理学中的理念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心理学的

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指导性、理念性

的知识去影响人的日常行为、生活规律。许多心

理学知识成为社会通行的思想、观点,渗透到民众

的思想意识当中,甚至支持着其他学科的知识体

系。心理学的这种理念性知识类似于哲学知识,

并在人类认识、生活中具有与哲学相同的功能。

同时,心理学知识体系中亦含有大量具有科

学性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

随着自然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心理学由思

辨走向了实证、实验的研究之路。心理学在自然

科学主义观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严格

地用实验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得出了一些科学

性极强的知识、理论。如人类短时记忆容量的研

究,注意力广度的研究等,使这些理论近乎为真

理。心理学理论从这方面讲又具有了科学性的知

识形态,并且这些形态的知识在当前心理学理论

体系中正占据了主导地位。

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多样

性,特别是心理学中关于人类的种族文化、风土人

情、文学艺术的研究及与此相关方法的使用,使心

理学研究逐渐走向了与艺术、文学相结合的道路,

使心理学的知识间接地成为了研究人类文化的知

识体现,而具有社会文化性知识形态。这种形态

的知识与理念性知识相互结合使心理学知识具有

大众性、囊括性、理念性的特点。这就使心理学的

知识形态多种多样,亦文亦理、非文非理,既有抽象

的语言、符号,更有深奥的理论模型;既有高度专业 化的术语、理论,更有高度大众化的社会性常识。四、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另类性与其知识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一般学科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学科性质进行再认识。1.心理学的学科定性:综合性的“人学” 心理学理论的博大庞杂,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的另类性,使心理学难以划入任一科学类别。虽然其在寻求发展过程中,走过纯粹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道路;抛弃过意识而专注于研究可测的外在行为;也走过理性思辩,而专注于研究人内在意识、描述、解释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现象分析;也倡导过从人性出发,从整体、自我发展的人出发而走人文研究之路。但在这过程中,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与使用的方法、手段,不断交叉、融合、借鉴而逐渐形成一门知识体系高层位,知识形态高水准,研究方法高交叉融合的一门类似于哲学的“人学”。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心理学则是关于人们对于认识人类自己的根本观点,是对认识自然、社会和拥有思维的人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人性观、人理观及认识人的本质的学问。这种学科定性定会去掉心理学发展的种种桎梏,促进心理学这门“人学”在探求人类知识,研究人,提升完善人类的过程中融合、跨越地发展。2.心理学的学科发展:高度交叉与整合的无范式道路 自从T·库恩(Thomas,Kuhn)在《科学①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paradigm)理论后,在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库恩的“科学范式论”是侧重于自然科学这一领域的,并不适合于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人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极度特殊性、高深性和研究方法论的相应复杂性使心理学研究领域、具体研究内容不断变化,研究人的不同侧面的心理学派、小型理论层出不穷,心  ①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库恩认为一门成功的科学必须是范式科学,又叫规范科学(mormalscience)。

理学领域中很难形成统一心理学所有研究领域的

理论或思想,即库恩所说的范式。黎黑讲过:“心

理学似乎成为一门永远是危机的科学,它决不能

挣得库恩所称呼的科学前范式阶段的完全的过

P34)去。”[12](即使能经过各派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干预心理行为的手段以及在他们的探索中隐含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设定都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13]。心理学家通过以上内容间接地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使心理学知识具有了前文所提及的理念性、文化性的两种知识形态。在

这两种形态的知识理论中,虽也有其“工具性”的

一面,但较多的是以文化、理念性的知识去影响人

的思想、意识、指导人的实践。这在一些科学家眼

中被视为是“软科学”的表现。笔者认为这样的称

谓对心理学极不公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忽视全

面审视心理学应用的两面性与知识形态的多样性

是极其错误的。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人学”,是一门特殊

的学问,从其应用价值讲,既有“工具性”又有“非

工具性”;从其知识形态讲,既是科学又是文化;从

其科学角度讲,既是“硬科学”又是“软科学”。

[参 考 文 献]

[1] 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

理学发展的跨世纪立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2,(2).

[2] 李明.人生科学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3]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

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4] 严金海.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M].广州:华南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 冯立浚,张冠生,薛正强.科学与文化[M].北京:中

国青年出版社,1990.

[6] 刘少泉.人生科学要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6.

[7] 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8.

[9] 葛鲁嘉.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0] [美]杜·舒尔茨著.沈德灿等译.现代心理学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1] Gergen·K·J.Psycholoyisalscienceinapostmoderncon-

text[J].AmericanPsycholygist,2001,(10).

[12] 刘恩久.库恩的范式论及其在心理学革命上的有效

性[J].心理学报,1984,(4).

[13] 麻彦坤.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方法论意义[J].

心理学探新,2004,(2).力,统领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范式得以出现,那也是形成范式之后再以此进行心理学整合建构的事情。当前,在人类对自己的研究与认识还不全面的前提下,以范式论去建构正在“起步阶段”,且为人类思维能力最难以彻底企及的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未免过早。相反,心理学应从研究“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去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与知识,走交叉、统整之路。这需要心理学打破门户之见,不仅在学科外部去吸收、整合、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优势长处,更应该在心理学科内部完成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统整与交叉融合,以促进心理学的快速发展。  3.心理学的学科应用:“工具性”与“非工具性” 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目的在于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作为专门研究人、提升人的心理学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工具性”与“非工具性”这两方面。心理学的特殊知识形态决定了其知识的应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中的科学性知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工具性的服务,为日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与手段。如心理学认知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像医学对人类生理健康一样起到了巨大作用。为现实生产、生活解决问题提供可借用的方法、手段,使心理学具有高度的“工具性”,知识理论具有“科学性”,也就是人们通称的“硬科学”,这是心理学科学性、工具性的一面。然而,心理学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不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是心理学的研究主体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由于人不仅是一种生物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存在[13],这使心理学的研究在另一层面上与人类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再者,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圈中,他们了解和认识心理行为的途径、心理行为的原则、

【责任编辑:赵洪艳】

2005年第5期

第45卷

(总197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No.52005Vol.45GeneralNo.197

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

———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蔡笑岳,于 龙*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405)

  摘 要: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学者们对其学科性质、科学类别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尚未形成共论。文

章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人学”出发,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再考察,并对心理学的知识领域及其在

科学体系中的另类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描述,认为心理学本质是一门综合性的“人学”,其学科性质是一门另类

科学,其知识形态既是科学,又是文化。

  关键词:心理学;人学;“三体一位”;另类科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5)05-0117-06

  心理学自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之后,就一直

存在着确立自己的科学身份的问题[1]。这表现在

心理学的内部,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专家对心理

问题的研究分歧与方法学冲突。在外部则更是被

称为“软科学”,甚至“非科学”。虽然心理学从产

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方法论意义上的重大突破①,

几乎成了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后来,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崛起,人本思潮、现象学、后现代哲学

思想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开始重现人性化、社

会化研究,而逐渐贴近于人文、社会科学倾向。其

两重性的身份给心理学的学科定性带来了困惑,

给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价值认定与社会作用考察也

带来困难。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形态的学科,是否

有其独特的学科性质?澄清此问题关系到我们对

心理学的认识,也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道路。门科学。认识人(包括自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面。1.认识“人”是科学的重要任务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与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进程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对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主体———人类进行分析、认识。因此,认识“人”也是科学的任务。在远古时代,人并不知道“人”是什么,古希腊神话中史芬克斯对过路人所提出的那个关于“人”的谜语是一个旁证。只有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相当程度时,深刻认识“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纵观历史,学者对“人”的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自然主义的本质观。它的理

论基点就是从人的自然存在、人的生物本能出发

来说明人的本质,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

第二,理性主义的本质观。它主张从人的理性和

主观精神去寻找人的本质。第三,宗教主义的本一、心理学为认识“人”提供了新视角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发展起来的一 

 *收稿日期:2005-05-29

 作者简介:蔡笑岳(1953-),男,重庆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 龙(1981-),男,山东潍坊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

质观①。它主张用神性代替人性,指出人是上帝

或神的影子,是上帝的奴婢,人应该轻视自己[2]。

应该说这三种观点仅从某一个角度、部分地对人

的本质进行了解释,都是片面的、偏颇的,甚至对

人和人性有所歪曲,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人的本

质。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多种性质的物质实体,

具有一切生物所具有的自然性;同时,他又从人的

社会活动方面去理解人,从社会对人的关系方面

把握人的本质,指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提出了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

性,人是其两种属性的矛盾统一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文科学的兴起,对“人”

的认识得以不断深化。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

们认为,人应是“三体一位”的结合体。所谓的“三

体一位”就是指人是自然的物质实体、社会的活动

本体、精神的依存主体,而这“三体”的完美结合及

发展构成了人这一复杂的立体一位性。其所指的

自然物质实体、社会活动主体与马克思所谈的人

是“自然人”和“社会人”是一致的。提出人是精

神、意识的主体,是因为人的这种内在的精神世界

并非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一部分,而是对其所

产生映象的意识,它是独立于二者之间的另一世

界。这“三体”中的任何“一体”发展的缺失都难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自然性是人性的本

源,是人类生存的动力;社会性是个人生活必须依

存的环境与关系属性,是人性的本质属性,是人类

进步的动力;而人的精神性是人性的升华,是人类

发展的动力。

2.心理学深化了对“人”的研究 人类要求认

识自己,并对自身的认识与认识成果的表达有着

不同的途径与方式。神话、宗教、艺术、科学与哲

学既是人类认识世界,也是认识自己的不同形式,

它们共同规定着人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神话是

人的愿望和心灵的表现,它是原始人对现实的认

识、世界观,是人类面对大自然无能为力时希望克

服自己的渺小、获得力量的一种期望表现[3]。宗

教是人在认识自己过程中乞求一种超自然、超人

的力量作为人类现实力量的补充的表现,是人类

认识自己过程中一种受时代知识限制的表现②。

①而哲学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用其特殊的视角与思维来认识和表达人类自己,体现了人类对认识自己的强烈要求,并把对人的认识梳理成一种观念的知识形态影响着人类的认识等。虽然在心理学产生之前,有关知识、学科在对人的认识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表达,但当以“人”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学出现之后,对“人”的认识才得到了全面的深化,使对“人”的探索与研究从笼统的原始思维、原始意识陈述与摹写,而深入到对人的主体精神的探索。人类在对自己认识的探索过程之中,其认识过程是表现出层次性的。首先是对人类的生理构造、物质活动的科学研究(如医学、生理学、神经学)。形成人类社会之后,人们又通过对社会文化研究、社会关系研究、组织行为研究,认识到人的社会性。但真正对“人”的认识达到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出现。人的意图、动机、目的等内在精神活动,是传统的自然科学无法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研究,特别是对人类大脑、思维、记忆,种族的文化,个体的意识、动机、需要等的研究,使人类更加明显地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的本质得以更深刻地被揭示,也使获得人的知识的最终目的和获得事物与动物的知识的目的不同。“认识人”,“预测人”,“控制人”,“提升人”是心理学深化认识人的重要表现。二、心理学是“人学”领域中的特殊知识谈人学,必涉及到科学。当前人们习惯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看作性质不同的三大科学类别。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人类基于对自然的认识而提出各种基于自然现象及自然界的理论体系。社会科学则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关于人类生活的理论解释,并接受生活经验的检验的理论体系[4]。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学不完全等同于科学,它是一切以认识人和研究人为目的学科的总称,是在综合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是心理学跻身科学之林的标志。

②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各门人研究的科学基础上,对完整的人进行综合

研究,以形成人的完整图象,进而在这种图象的抽

象概括中,提升出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

规律的一般理论[5]。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对

象、研究方法与知识形态,在人学领域中处于特殊

地位。

1.心理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 在研究人

的其他学科知识中,它们的研究往往是单侧面的、

局部的,例如人体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分别

从人的物质生理基础、社会活动关系、种群性质、

部落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而没有哪一门学科

像心理学这样综合、全面地从人的自然物质基础

性、社会活动本体性、精神世界主体性三方面去研

究人的。心理学作为专门研究人的学科,在其基

础理论体系中,系统地包含了三方面的知识与研

究: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心理学从人的自然

物质基础层面对人进行的研究;心理学中的组织

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人的社会活

动及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人,认识人;而整个心理学

体系中意识、自我、思维、言语的研究则是主要涉

及人类的内隐精神世界及心理活动机能的。这使

心理学成为“人学”领域中的一门全面的研究人的

学科,心理学知识成为了“人学”领域中的综合性

知识。

2.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内在精神活动的专门性

知识 心理学关于人的知识是综合的,也是特殊

的。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学科中,主要是以研究人

的内在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人内在的心理

活动规律与机制是其主要任务。

如前所述,人是自然的物质实体、社会的活动

本体、精神的依存主体。要彻底地研究人、全面地

揭示人的本质,就应该从人的自然、社会、精神这

三个层面去探索与研究。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任务

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方面去深入揭示人的本

质。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虽有对人的神经系统、

脑功能、感知觉等生理方面的研究,但心理学研究

人的核心活动主要体现在心理学对人的认知、思

维、人格、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学研究中

虽对人的物质、社会、精神这三个层面进行着研究,并形成了交叉、综合的知识,但这些研究的展开与知识的建构,却又是围绕着揭示人的内心活动规律这一核心的,目的是从不同方面去揭示、剖析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活动规律。也就是说,心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内在精神世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研究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物质基础、社会活动层面的研究是为了促进、深化其核心层面研究的。揭开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奥秘是心理学的核心任务。3.心理学不等同于人文科学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使心理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没有像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那样复杂、亲近①,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重现人的因素与本性,且由于对心理形式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心理内容,对心理本质的探讨也密切关系到人类环境和人文情境,使人们逐渐把心理学等同人文科学。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人文科学阵营中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它们是对某一领域的事物、对象进行的内容层面上的研究。而心理学研究则是从事物对象的活动方式、加工、机制层面上的研究。更形象地说就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而心理学研究的则是“怎么样”、“怎么做”。例如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某种具体语言及其亲属关系,研究语言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6]。而心理学研究语言则是对人类语言产生的机制、语言的转化、加工过程以及语言对人类心理机能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同时,在理论评价方面,人文科学理论的评价是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不同的精神规范体系的认知和评价[7];而心理学理论的评价是从其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出发的,并注重现实应用性。人文科学理论是人对自身反思的产物,是对既定的价值认识成果的再认识,追求的是“价值真理”,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目的、理想、价值观对丰富的价值认识成果进行整合而重构的意义序列;而心理学理论则是人类直接对自身的探索、研究的产物,是研究人类反思过程所依赖的需要、目的、理想等方面的深层次理论。①伍麟在《心理学的“自然主义”情结》一文中,指出西方主流心理学“天生”地蕴含着“自然主义”的情结。

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复制品,如果把人分解

三、心理学是科学体系中的另类学科

自1879年心理学被称为科学以来,心理学的

发展一直以科学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发展,但与

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仍显得与众不同,相当另类。

1.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性 首先,人是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在客观世界中与万物相比有

其独特的另类性。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除了像

巴赫金所讲:“认识物与认识人,需要作为两个极

端来说明。一个是纯粹死的东西,它只有外表,只

为他人而存在,……而另一个,则是对话,是提问,

是祈祷。”[8]成支离破碎的数字,将人性做完全数量化的分析,人会不成为人。因为在实际研究中,由实验、统计而获得的数字、定量、公式等只有被个体化、人性化、人格化,并将此集中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人际中,才可能从整体上反映个人的心理风貌与行为特征。而且以纯统计、真实验技术为中心的所谓正统自然科学研究,由于过分追求对数量的精微、技术的精巧和设备的精密,必然使心理学研究出现以方法、技术设计为目的,忽略研究课题的内容意义的问题。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兴起,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贴近社会、贴近人性、研究人性、研究文化,在研究

中保存人的“本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定性分析、

现象描述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兴起,这两类不同研

究思想与方法的并存与结合,使心理学的研究方

法较其他科学显得另类。

3.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另类性 心理学研究内

容的另类性,可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表现在其具体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

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直在变化着。

正如舒尔茨(G·Schultze)所说:“心理学在其研究

过程中,先是失掉了`心',然后失掉了`灵魂',再

是失掉了`意识',现在又不见了`人'。”[10]用以形容人的特殊性之外,我们“人”同时还是“自然”与“自立”,“客观”与“主观”,“被动”与“主动”,“意识”与“行为”,“动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体。这表现在人的心理既是自然演化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意识自觉的存在,是自主的活动[9]。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行为既都可以成为客观的对象,又可以成为主观的自觉;既可以被动反应又可以主动产生。这另类性即是:人既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主体,也是被我们认识的客体。其次,心理学研究的人类内在的精神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也是最高级的现象。人的心理世

界是无形的、内隐的,是一个黑暗的并且里面是可

以运动的“暗箱”。在宇宙间很难找到与人的心理

世界相类似的可供研究的领域;人的心理现象在

物质或动物界没有完全的对等物。心理学研究对

象的另类性,具体到意识与行为上,体现为意识与

行为是一对矛盾的事物。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

但又客观真实存在的,行为作为意识的反映者是

外显的、客观的,但并非完全受意识支配的,这一

对矛盾互相对立而相统一于心理学研究之中,这

在其它学科研究之中是不存在的。

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类性 从研究方法上

加以考察,心理学的研究始终存在着科学实证主

义和社会人文主义两种研究范式与方法论,这与

其他学科相比是另类的。心理学作为一门“人

学”,而人又是自然的物质实体,运用自然科学的

研究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客观、量化分析是

必要的也是可靠的。但是人毕竟不同于物,人是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将意识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则把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科学,把心理学最原本的研究内容———意识逐出了心理学的殿堂。随后,伴随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又重新深入,心理学的研究直接面对的是人的意识、潜意识和心灵。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又使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提升人的信念、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尊重人的尊严等。目前初露端倪并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则似乎完全在另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引导下去研究、发展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建构起的“离散式”的、新的心理学知识型态与文化模式,在科学观、认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在心理学界有可能导致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11]。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既有自然的生理性神经机能研究,也有文化社会性的行为、

动机、需要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学将其研究内容从

自然界走向社会,从生理走向人文,甚至走向人类

内在的思维、意识,研究内容的巨大跨度、全面性、

深邃性及差异性,也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有的,

这也导致了心理学是一门另类的科学。

4.心理学知识形态的另类性 由于心理学研

究对象、内容的另类性,决定了其所形成的知识形

态也是另类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可以

发现,心理学的体系中存在三种知识形态:即理念

性的知识、科学性的知识和文化性的知识。

心理学中的理念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心理学的

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指导性、理念性

的知识去影响人的日常行为、生活规律。许多心

理学知识成为社会通行的思想、观点,渗透到民众

的思想意识当中,甚至支持着其他学科的知识体

系。心理学的这种理念性知识类似于哲学知识,

并在人类认识、生活中具有与哲学相同的功能。

同时,心理学知识体系中亦含有大量具有科

学性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

随着自然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心理学由思

辨走向了实证、实验的研究之路。心理学在自然

科学主义观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严格

地用实验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得出了一些科学

性极强的知识、理论。如人类短时记忆容量的研

究,注意力广度的研究等,使这些理论近乎为真

理。心理学理论从这方面讲又具有了科学性的知

识形态,并且这些形态的知识在当前心理学理论

体系中正占据了主导地位。

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多样

性,特别是心理学中关于人类的种族文化、风土人

情、文学艺术的研究及与此相关方法的使用,使心

理学研究逐渐走向了与艺术、文学相结合的道路,

使心理学的知识间接地成为了研究人类文化的知

识体现,而具有社会文化性知识形态。这种形态

的知识与理念性知识相互结合使心理学知识具有

大众性、囊括性、理念性的特点。这就使心理学的

知识形态多种多样,亦文亦理、非文非理,既有抽象

的语言、符号,更有深奥的理论模型;既有高度专业 化的术语、理论,更有高度大众化的社会性常识。四、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另类性与其知识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一般学科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学科性质进行再认识。1.心理学的学科定性:综合性的“人学” 心理学理论的博大庞杂,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的另类性,使心理学难以划入任一科学类别。虽然其在寻求发展过程中,走过纯粹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道路;抛弃过意识而专注于研究可测的外在行为;也走过理性思辩,而专注于研究人内在意识、描述、解释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现象分析;也倡导过从人性出发,从整体、自我发展的人出发而走人文研究之路。但在这过程中,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与使用的方法、手段,不断交叉、融合、借鉴而逐渐形成一门知识体系高层位,知识形态高水准,研究方法高交叉融合的一门类似于哲学的“人学”。如果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心理学则是关于人们对于认识人类自己的根本观点,是对认识自然、社会和拥有思维的人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人性观、人理观及认识人的本质的学问。这种学科定性定会去掉心理学发展的种种桎梏,促进心理学这门“人学”在探求人类知识,研究人,提升完善人类的过程中融合、跨越地发展。2.心理学的学科发展:高度交叉与整合的无范式道路 自从T·库恩(Thomas,Kuhn)在《科学①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paradigm)理论后,在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库恩的“科学范式论”是侧重于自然科学这一领域的,并不适合于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人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极度特殊性、高深性和研究方法论的相应复杂性使心理学研究领域、具体研究内容不断变化,研究人的不同侧面的心理学派、小型理论层出不穷,心  ①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库恩认为一门成功的科学必须是范式科学,又叫规范科学(mormalscience)。

理学领域中很难形成统一心理学所有研究领域的

理论或思想,即库恩所说的范式。黎黑讲过:“心

理学似乎成为一门永远是危机的科学,它决不能

挣得库恩所称呼的科学前范式阶段的完全的过

P34)去。”[12](即使能经过各派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干预心理行为的手段以及在他们的探索中隐含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设定都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精神[13]。心理学家通过以上内容间接地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使心理学知识具有了前文所提及的理念性、文化性的两种知识形态。在

这两种形态的知识理论中,虽也有其“工具性”的

一面,但较多的是以文化、理念性的知识去影响人

的思想、意识、指导人的实践。这在一些科学家眼

中被视为是“软科学”的表现。笔者认为这样的称

谓对心理学极不公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忽视全

面审视心理学应用的两面性与知识形态的多样性

是极其错误的。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人学”,是一门特殊

的学问,从其应用价值讲,既有“工具性”又有“非

工具性”;从其知识形态讲,既是科学又是文化;从

其科学角度讲,既是“硬科学”又是“软科学”。

[参 考 文 献]

[1] 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

理学发展的跨世纪立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2,(2).

[2] 李明.人生科学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3]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

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4] 严金海.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M].广州:华南

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 冯立浚,张冠生,薛正强.科学与文化[M].北京:中

国青年出版社,1990.

[6] 刘少泉.人生科学要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6.

[7] 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8.

[9] 葛鲁嘉.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0] [美]杜·舒尔茨著.沈德灿等译.现代心理学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1] Gergen·K·J.Psycholoyisalscienceinapostmoderncon-

text[J].AmericanPsycholygist,2001,(10).

[12] 刘恩久.库恩的范式论及其在心理学革命上的有效

性[J].心理学报,1984,(4).

[13] 麻彦坤.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方法论意义[J].

心理学探新,2004,(2).力,统领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范式得以出现,那也是形成范式之后再以此进行心理学整合建构的事情。当前,在人类对自己的研究与认识还不全面的前提下,以范式论去建构正在“起步阶段”,且为人类思维能力最难以彻底企及的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未免过早。相反,心理学应从研究“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去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与知识,走交叉、统整之路。这需要心理学打破门户之见,不仅在学科外部去吸收、整合、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优势长处,更应该在心理学科内部完成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统整与交叉融合,以促进心理学的快速发展。  3.心理学的学科应用:“工具性”与“非工具性” 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目的在于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作为专门研究人、提升人的心理学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工具性”与“非工具性”这两方面。心理学的特殊知识形态决定了其知识的应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中的科学性知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工具性的服务,为日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与手段。如心理学认知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像医学对人类生理健康一样起到了巨大作用。为现实生产、生活解决问题提供可借用的方法、手段,使心理学具有高度的“工具性”,知识理论具有“科学性”,也就是人们通称的“硬科学”,这是心理学科学性、工具性的一面。然而,心理学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不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是心理学的研究主体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由于人不仅是一种生物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存在[13],这使心理学的研究在另一层面上与人类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再者,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圈中,他们了解和认识心理行为的途径、心理行为的原则、

【责任编辑:赵洪艳】


相关文章

  • 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 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徐扬尚 比较文学作为致力于无用之用的语际.族际.国际.科际文学关系会通研究的边缘学科,并不是无限可比的.因为基于孕育比较文学的西方文化一元暨中心.二元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非类不比.相同不比.异质难"三原则&q ...查看


  •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 来源:自然辨证法研究作者:叶浩生 质化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译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视.心理学领域同样为质化研究的新颖模式所吸引.临 ...查看


  • 生命的本质
  • 生 命 的 本 质 生命是什么?没有人能够回答,生命对于人类一直都是神秘的,人类对生命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于人类无法解释生命,于是就认 定生命是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的. 活人是有生命的物体,死人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活人的生命在哪里?看不见 ...查看


  • 医学伦理学-问答题
  • 医学伦理学 1. 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含义与学科性质 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 ①伦理角度:元伦理学 描述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②医学角度:基础医学 应用医学 技术医学 理论医学 2. 影响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的相关内容 ...查看


  • 公司与风水:另类商务咨询为何受追捧
  • 2012-07-20 10:46 作者:刘琼来源:一财网 评论(0)T|T二维码 "青马天地连一线,万丈大佛面向西",梁朝伟饰演的型格风水大师出口成章,分析湾仔会议展览中心形似乌龟."回龙顾主"的风水 ...查看


  • 发展心理学并非实验科学_辛自强
  • 2009年第6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总第191期 ) 心理学论坛 编者按:/心理学是实验科学, ...查看


  • 物理学简介
  • 物理学简介(各专业,各方向)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是按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划分的.人对自 ...查看


  •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 教学研究 TeachingStudy TeachingStudy 教学研究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王运武王太昌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221009 摘要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关系到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关系到教育技术学学 科功能 ...查看


  •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_特点与课程定位_田慧生
  • >的颁布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按:亲爱的读者朋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启动,我们的"新课程新教材"栏目也与大家见面了.为了宣传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和课程理念,正确理解<纲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