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失去灵魂的卓越](修订本)译者序

《失去灵魂的卓越》(修订本)译者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如今,各国的学术政策和学术项目越来越多地被冠以卓越之名。但在“何谓卓越”、“为何卓越”的问题上,却常常未能体现大学应有的反思和理性精神!一流大学在追求卓越地位和声望方面一直引领潮流,但是在保持教育本色方面的表现未必名副其实!

结合大量史料和长期在哈佛教学和工作的亲身经历,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为我们描述了哈佛这所知名大学是如何为卓越而放弃教育使命的。刘易斯教授从通识课程、学生咨询、分数贬值、校园犯罪、大学体育、大学领导风格等角度,对哈佛大学(特别是负责本科教育的哈佛学院)一味追求卓越、放弃教育之本的倾向提出了深刻反思。

透过《失去灵魂的卓越》,我们可以看到,知名大学正把消费者需求和公共关系作为办学指南;金钱和声望的重要性正在替代原则和理性。竞争、富庶的物质条件、时髦的课程(有时只是时髦的课程名称)、企业化管理、强大的营销策略是常见的达致卓越的策略。而“有灵魂的教育”则包括这样一些要素:大学对于学术、学生和国家的责任感;体现整体性的通识课程;恪守教书育人的本份;独立于社会流行观念的判断力;强调教育过程和方法甚于教育内容;对学生严爱相济、情理相融等。在刘易斯教授看来,哈佛失去教育灵魂的具体表征包括:

– 通识课程。学生拥有了更广泛的课程选择,但大学没有提出体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课程要求。大学课程逐渐演变为由选修课堆积而成的“自助餐”,缺乏知识的内在完整性,课程设计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和教授开心。

– 大学教学。对教学持无关痛痒的态度,更多强调教师的科研发表记录,极少关注教师是否能上好一堂课。学生直到本科毕业时,都可能无缘教授的指点,因为本科教学任务都是由缺乏教学经验的助教完成的。

– 道德教育。虽然美国大学鼓励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但教授们并不需要为学生在本科四年里的全人 (whole human beings) 发展承担责任。在选拔、培训和评估教师时,大学也很少将教师在品德教育方面的表现考虑在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与取悦学生家长的需要形成了冲突。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完美无缺,最终获得理想的大学文凭,这样极大地妨碍了学生自立意识和责任感的养成。

– 国际化。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担心哈佛“太美国化”了,主张哈佛学生应该更多培养关于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意识;而刘易斯认为,海外学习并不一定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方式,问题的关键不是海外游学是否有教益,而是如何充分利用哈佛大学现有的各种宝贵资源和时间。

– 宿舍教育。上世纪初的学生宿舍是教育的场所,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组成民主的生活社区。如今哈佛的学生宿舍已丧失其教育目的,而只为学生的生活更加舒适。

– 学生辅导。学生辅导工作本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但如今,在个人生活方面,大学教师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他们无力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生活指导。

– 评分制度。针对教师给学生课程的评分不断升高的所谓“分数贬值”趋势,

作者认为,学生分数不断上升源自多方面因素:学生给教师的压力、学生评教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影响、学生学业能力的提高、小型课程数量的增加、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评分方式的变化等。而在作者看来,真正对学生起激励作用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如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味。

曾有中国读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哈瑞·刘易斯强调的大学教育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大学教授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优势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不在教导学生如何生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如何生活的答案因人而异。但是,这样的评论忽略了“传统精英”在大学环境里的新价值!在大学里,很显然,关于民族认同、传统文明、公民教育,我们不是做得太多了,而是做得太少了!人们通常假设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于是在大学阶段重点传授那些远离生活和现实的专门知识;当社会价值日益走向多样化的时候,大学干脆放弃了这些作为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目标。

刘易斯教授对自己的学生倾注了热诚,对自己服务了三十多年的哈佛充满了感激,对自己的祖国忠贞不渝。我不知道下一代的哈佛教授是否认同哈瑞·刘易斯先生的执著,但至少,哈瑞·刘易斯的存在本身可以解释哈佛之所以为哈佛的原因——虽历经时代变迁,依然给古老的教育信仰留下了一片天地。这是健康大学生态的一部分。

记得一位哈佛的生物学家说过:社会不仅由我们创造的事物组成,而且是由那些我们拒绝破坏的事物组成的。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及《独立宣言》及其公民生活的原则的目的时曾说:“不是要发现从来没有想过的新原则、新观点,也不是要说我们从来没有说过的话,而是把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摆在人们面前。它的权威力量来自当时人们的理想与和谐的情感,体现在日常的谈话中、书信中、印刷的文章中,或者公民权利的初级课本中,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洛克、希德尼等。”这位英明政治家的宣言也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者的行动指南。哈佛之所幸,不仅在它的各种盛名,也在于它拥有像刘易斯教授这样的传统守望者!

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灵魂的卓越》可以看作是刘易斯教授对劳伦斯·萨默斯校长领导风格的一份批判书。作者通篇没有为这位从美国联邦政府“空降”到哈佛的经济学家说一句好话。作者的愤慨之情在本书的“结语”部分尤其明显。有人认为,刘易斯教授从哈佛学院院长位置上提前两年下台,是和他与萨默斯校长的全面和正面的冲突有关。比如,刘易斯教授希望哈佛保持更多的美国特色和传统,而萨默斯校长则强调国际化之类“时髦”的目标(关于哈瑞·刘易斯和萨默斯校长冲突的详细背景,读者可以参阅《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一书)。刘易斯教授的经历折射出政治、学术、教育使命之间永恒的矛盾和斗争。

尽管如此,作为依然在哈佛工作的教师,刘易斯教授还可以用著述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包含大量批判哈佛校长言论的《失去灵魂的卓越》依然可以摆放哈佛的书店里。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哈佛,不能容忍不同意见的人很少;只有人们自由地交流思想,并彼此怀有敬意地开展辩论,大学才能强大。在民主社会,就大学的目标和工作进行辩论不是病变的征兆,而是生命力的表现。

对大学使命及其实现方式的不同意见,可以看成是高等教育履行其使命的证据,这个使命就是追问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是赋予学生思考这些深刻问题的灵感和技巧;是挑战传统的思想和习俗;是让学生追问自己什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意义,什么使他们能更加热爱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引入更多“哈瑞·刘易斯式”的观点,来激活我们关于大学教育宗旨的持续辩论和正名!

《失去灵魂的卓越》(修订本)译者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如今,各国的学术政策和学术项目越来越多地被冠以卓越之名。但在“何谓卓越”、“为何卓越”的问题上,却常常未能体现大学应有的反思和理性精神!一流大学在追求卓越地位和声望方面一直引领潮流,但是在保持教育本色方面的表现未必名副其实!

结合大量史料和长期在哈佛教学和工作的亲身经历,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为我们描述了哈佛这所知名大学是如何为卓越而放弃教育使命的。刘易斯教授从通识课程、学生咨询、分数贬值、校园犯罪、大学体育、大学领导风格等角度,对哈佛大学(特别是负责本科教育的哈佛学院)一味追求卓越、放弃教育之本的倾向提出了深刻反思。

透过《失去灵魂的卓越》,我们可以看到,知名大学正把消费者需求和公共关系作为办学指南;金钱和声望的重要性正在替代原则和理性。竞争、富庶的物质条件、时髦的课程(有时只是时髦的课程名称)、企业化管理、强大的营销策略是常见的达致卓越的策略。而“有灵魂的教育”则包括这样一些要素:大学对于学术、学生和国家的责任感;体现整体性的通识课程;恪守教书育人的本份;独立于社会流行观念的判断力;强调教育过程和方法甚于教育内容;对学生严爱相济、情理相融等。在刘易斯教授看来,哈佛失去教育灵魂的具体表征包括:

– 通识课程。学生拥有了更广泛的课程选择,但大学没有提出体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课程要求。大学课程逐渐演变为由选修课堆积而成的“自助餐”,缺乏知识的内在完整性,课程设计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和教授开心。

– 大学教学。对教学持无关痛痒的态度,更多强调教师的科研发表记录,极少关注教师是否能上好一堂课。学生直到本科毕业时,都可能无缘教授的指点,因为本科教学任务都是由缺乏教学经验的助教完成的。

– 道德教育。虽然美国大学鼓励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但教授们并不需要为学生在本科四年里的全人 (whole human beings) 发展承担责任。在选拔、培训和评估教师时,大学也很少将教师在品德教育方面的表现考虑在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与取悦学生家长的需要形成了冲突。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完美无缺,最终获得理想的大学文凭,这样极大地妨碍了学生自立意识和责任感的养成。

– 国际化。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担心哈佛“太美国化”了,主张哈佛学生应该更多培养关于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意识;而刘易斯认为,海外学习并不一定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方式,问题的关键不是海外游学是否有教益,而是如何充分利用哈佛大学现有的各种宝贵资源和时间。

– 宿舍教育。上世纪初的学生宿舍是教育的场所,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组成民主的生活社区。如今哈佛的学生宿舍已丧失其教育目的,而只为学生的生活更加舒适。

– 学生辅导。学生辅导工作本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但如今,在个人生活方面,大学教师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他们无力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生活指导。

– 评分制度。针对教师给学生课程的评分不断升高的所谓“分数贬值”趋势,

作者认为,学生分数不断上升源自多方面因素:学生给教师的压力、学生评教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影响、学生学业能力的提高、小型课程数量的增加、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评分方式的变化等。而在作者看来,真正对学生起激励作用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如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味。

曾有中国读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哈瑞·刘易斯强调的大学教育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大学教授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优势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不在教导学生如何生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如何生活的答案因人而异。但是,这样的评论忽略了“传统精英”在大学环境里的新价值!在大学里,很显然,关于民族认同、传统文明、公民教育,我们不是做得太多了,而是做得太少了!人们通常假设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都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于是在大学阶段重点传授那些远离生活和现实的专门知识;当社会价值日益走向多样化的时候,大学干脆放弃了这些作为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目标。

刘易斯教授对自己的学生倾注了热诚,对自己服务了三十多年的哈佛充满了感激,对自己的祖国忠贞不渝。我不知道下一代的哈佛教授是否认同哈瑞·刘易斯先生的执著,但至少,哈瑞·刘易斯的存在本身可以解释哈佛之所以为哈佛的原因——虽历经时代变迁,依然给古老的教育信仰留下了一片天地。这是健康大学生态的一部分。

记得一位哈佛的生物学家说过:社会不仅由我们创造的事物组成,而且是由那些我们拒绝破坏的事物组成的。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及《独立宣言》及其公民生活的原则的目的时曾说:“不是要发现从来没有想过的新原则、新观点,也不是要说我们从来没有说过的话,而是把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摆在人们面前。它的权威力量来自当时人们的理想与和谐的情感,体现在日常的谈话中、书信中、印刷的文章中,或者公民权利的初级课本中,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洛克、希德尼等。”这位英明政治家的宣言也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者的行动指南。哈佛之所幸,不仅在它的各种盛名,也在于它拥有像刘易斯教授这样的传统守望者!

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灵魂的卓越》可以看作是刘易斯教授对劳伦斯·萨默斯校长领导风格的一份批判书。作者通篇没有为这位从美国联邦政府“空降”到哈佛的经济学家说一句好话。作者的愤慨之情在本书的“结语”部分尤其明显。有人认为,刘易斯教授从哈佛学院院长位置上提前两年下台,是和他与萨默斯校长的全面和正面的冲突有关。比如,刘易斯教授希望哈佛保持更多的美国特色和传统,而萨默斯校长则强调国际化之类“时髦”的目标(关于哈瑞·刘易斯和萨默斯校长冲突的详细背景,读者可以参阅《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一书)。刘易斯教授的经历折射出政治、学术、教育使命之间永恒的矛盾和斗争。

尽管如此,作为依然在哈佛工作的教师,刘易斯教授还可以用著述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包含大量批判哈佛校长言论的《失去灵魂的卓越》依然可以摆放哈佛的书店里。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哈佛,不能容忍不同意见的人很少;只有人们自由地交流思想,并彼此怀有敬意地开展辩论,大学才能强大。在民主社会,就大学的目标和工作进行辩论不是病变的征兆,而是生命力的表现。

对大学使命及其实现方式的不同意见,可以看成是高等教育履行其使命的证据,这个使命就是追问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是赋予学生思考这些深刻问题的灵感和技巧;是挑战传统的思想和习俗;是让学生追问自己什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意义,什么使他们能更加热爱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引入更多“哈瑞·刘易斯式”的观点,来激活我们关于大学教育宗旨的持续辩论和正名!


相关文章

  • 各领域入门书籍推荐
  • . 各领域入门书籍推荐 师从天才 作者 : [美] 罗伯特·卡尼格尔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评语 : sunfield推荐(药理学):介绍里说这本书说的是科研界的师承关系,其实大部分讲的是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史. 2. 普通生物学 作 ...查看


  •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及翻译能力解读
  • [摘 要]本文在认知翻译学视域下,建构动态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翻译过程为中心,学生为主导,依托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能力与认知过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双语转换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场景认知能力.翻译思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认知翻译思维意识. [ ...查看


  • 西方翻译简史
  • 第一章 绪论 (一)翻译史发展 1.西方最早译作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 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 ...查看


  • 从_三美_理论看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意美
  • 从"三美"理论看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意美 聂睿1 ,赵轶2 (1.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合作处 北京100083)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查看


  • 牟宗三的康德哲学著作翻译
  • 作者:王兴国 世界哲学 2002年07期 众所周知,牟宗三是哲学大师.儒学大师,亚洲最著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 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文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 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 ...查看


  • 托尔斯泰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四封信
  • 托尔斯泰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四封信 编者按:巨人间的相互评点有时会流于礼节,有时会掺杂许多个人异见,有时则拨开声名之巨大迷雾指出瑕疵所在,此四封信既是托尔斯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某些作品的激赏,也是基于个人喜好的一些评判.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 ...查看


  • 以五大连池景区为例,谈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 本文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对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内的中英文公示语文本进行收集.整理,对出现问题的汉语公示语及英语译文校译并分析,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选择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内的中英文公示语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扩大 ...查看


  • 徐迟和梭罗_以_瓦尔登湖_的翻译为中心_刘略昌
  • 第2期总第131期 2015年3月浙江工商大学学报No.2Vol.131Mar.2015JOURNAL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徐迟和梭罗:以<瓦尔登湖>的翻译为中心 刘略昌1,2 (1. ...查看


  • 功能主义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主体间性分析
  •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12,Vol.14,No.2 功能主义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主体间性分析 --兼评<绝句>的两个英译本 □陈 勋 胡 玲 [武汉大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