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十次月考语文易错知识点归纳

高一第十次月考语文易错知识点归纳 现代文阅读这次没有太大问题,以后逐渐训练提升即可。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上讲过的古今异义词如“超拜”“致仕”等词不能准确理解翻译,原因有二,一是记忆不牢,二是不会迁移。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如:“隋季”“弥锐”。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如“就”“虽”。在古汉语中有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其次是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积累不丰,考场细心不够,缺乏整体观念,语境意识不足,文本内容理解不透。如对“可怜”“应识”“斗柄”“阑干”“归心”“暗自”“纵横”等不能准确理解把握。审题时对题干所涉及的范围和答题的方向关注不够。答题时规范意识差,不是所有同学都按照老师所传授的三步法(概括-分析-总结)去答。

第三是名句默写。最大毛病是错别字。机械记忆,不是理解记忆。如“跬步”写成“硅步”,“至”写成“致”,“蛾眉”写成“峨眉”或“娥眉”。有些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审题,题干问的是用行路来论述积累重要性的句子荀子在《劝学》中的表达,本是两句话,有的学生却写上四句,结果两句都不得分。

最后语言表达和作文都存在审题不准和表达欠美两方面问题。不管难度大小,总有部分学生抓不准题干或材料的核心,导致要点不全或立意偏颇。要力争做到审题准层次清书写美。

纠错重做,加强训练

一、请解释下面句段中黑体字并把这四个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 )言,云角等窃( )入京师,觇视( )朝政。”

2、《南齐书·王思远传》:“衣服牀筵,穷治( )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 ),衣服垢秽,方便( )不前,形仪新楚( ),乃与促膝。” 3、《后汉书·郑均传》:建初三年,司徒鲍昱辟( )之,后举( )直言,并不诣( )。六年,公车特征( )。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后以病乞骸骨( ),拜议郎,告归,因称病笃( ),帝赐以衣冠。

4、欧阳文忠公屡乞致仕( )。门人因间言( )曰:“公德望为( )朝廷倚重,且未及引年( ),岂容遽( )去? ”公答曰:“修平生名节为后生描画尽,惟有早退,以全( )晚节,岂可更俟( )驱逐乎? ” 初,公在亳,已六请致仕,比至( )蔡逾年,复请。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

二、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尹潜①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字尹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尝为岳州决曹掾。苦思为诗,与陈与义等人多有唱和。本诗大约作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当时北宋已亡,高宗即位临安(今杭州),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又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到处兵荒马乱。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迁流不定的朝廷。

⑴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⑵试结合诗歌内容赏析题中“野泊”二字的妙处。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劝学》中,荀子谈到用心浮躁的现象时,写到 , , 。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四、请阅读下面两个材料,找出最佳立意,拟出作文题目。

(1)乙未羊年除夕,抢红包成为一场全民狂欢。微信与春晚合作的“摇一摇”红包一分钟内摇动达8.1亿次,支付宝发出的999999个红包也引来了疯抢,这股热潮随即在微信群等社交网络蔓延开来。“红包盛宴”引发了持续热议。

有人说:“地上的一毛钱不捡,为啥要抢网上几分钱的红包呢?”

有人说:“不在抢到多少,图的是个感觉。”

有人说:“发红包比点赞和群发诚恳多了!何况花钱不多,却收获一片‘跪谢’,甭提多美了!”

有人说:“别傻了,其实商家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有人说:“那又怎样,各得各的好嘛!”

„„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评价,请选好角度,拟出题目。

(2)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或许无法选择,但荒芜、繁茂将由自己来决定。

参考答案:

一、1、四方暗里说, 张角等人潜入京师, 偷窥打听朝廷政事。2、王思远为人清修,立身简洁。衣服桌椅之类,极其素净。有宾客来访(交流),他总要派人先暗作观察,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3、建初三年(78),司徒鲍昱招他, 后举他直言, 他没有到。六年, 皇帝公车特征, 再迁尚书, 多次献纳忠言, 肃宗很敬重他。后来以病请求退休, 拜为议郎, 告归, 因称病重, 帝赐以衣冠。4、欧阳文忠公多次请求退休。门人于是私下劝说:“先生您德高望重,被朝廷倚重,况且未到及退休年龄,(朝廷)怎能让您就离开呢?”欧阳文忠公回答说:“我一生的名节被年轻人描画尽了,只有早早退休,来保全晚年的名节,怎能再等到(老糊涂办错事遭贬官)被驱赶呢? ” 当初,欧阳文忠公在亳州任上,已经六次请求退休了,等到了蔡州任职超过一年,又(向朝廷提出退休的)请求。宋神宗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

二、 1、(1)对比。 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2、⑴本诗表达了作者漂泊无归时的忧时忧国感情。(1分)起句破空而来,忧愤无端,领起全篇。(1分)“乱”字点明时世感慨,“可怜”二字已逗露情怀。(1分)颔联中的“角声”暗喻兵乱。尾联,“欲问行朝旧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由忧自己到虑朝廷,而结句“眼中盗贼尚纵横”,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了。(1分)(意思对即可)

⑵“野泊”二字可谓全诗的诗眼。(1分)诗的第一句实际已交代了题目,“江月”点“野泊对月”。(1分)第二句“逋逃”言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第六句“浪卷”再扣“野泊”二字。(1分)总之,“野泊”二字把作者漂泊无依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出来。(1分)

三、略 四、略

高一第十次月考语文易错知识点归纳 现代文阅读这次没有太大问题,以后逐渐训练提升即可。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堂上讲过的古今异义词如“超拜”“致仕”等词不能准确理解翻译,原因有二,一是记忆不牢,二是不会迁移。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如:“隋季”“弥锐”。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如“就”“虽”。在古汉语中有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其次是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积累不丰,考场细心不够,缺乏整体观念,语境意识不足,文本内容理解不透。如对“可怜”“应识”“斗柄”“阑干”“归心”“暗自”“纵横”等不能准确理解把握。审题时对题干所涉及的范围和答题的方向关注不够。答题时规范意识差,不是所有同学都按照老师所传授的三步法(概括-分析-总结)去答。

第三是名句默写。最大毛病是错别字。机械记忆,不是理解记忆。如“跬步”写成“硅步”,“至”写成“致”,“蛾眉”写成“峨眉”或“娥眉”。有些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审题,题干问的是用行路来论述积累重要性的句子荀子在《劝学》中的表达,本是两句话,有的学生却写上四句,结果两句都不得分。

最后语言表达和作文都存在审题不准和表达欠美两方面问题。不管难度大小,总有部分学生抓不准题干或材料的核心,导致要点不全或立意偏颇。要力争做到审题准层次清书写美。

纠错重做,加强训练

一、请解释下面句段中黑体字并把这四个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汉书·刘陶传》:“四方私( )言,云角等窃( )入京师,觇视( )朝政。”

2、《南齐书·王思远传》:“衣服牀筵,穷治( )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 ),衣服垢秽,方便( )不前,形仪新楚( ),乃与促膝。” 3、《后汉书·郑均传》:建初三年,司徒鲍昱辟( )之,后举( )直言,并不诣( )。六年,公车特征( )。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后以病乞骸骨( ),拜议郎,告归,因称病笃( ),帝赐以衣冠。

4、欧阳文忠公屡乞致仕( )。门人因间言( )曰:“公德望为( )朝廷倚重,且未及引年( ),岂容遽( )去? ”公答曰:“修平生名节为后生描画尽,惟有早退,以全( )晚节,岂可更俟( )驱逐乎? ” 初,公在亳,已六请致仕,比至( )蔡逾年,复请。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

二、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尹潜①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字尹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尝为岳州决曹掾。苦思为诗,与陈与义等人多有唱和。本诗大约作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当时北宋已亡,高宗即位临安(今杭州),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又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到处兵荒马乱。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迁流不定的朝廷。

⑴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⑵试结合诗歌内容赏析题中“野泊”二字的妙处。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劝学》中,荀子谈到用心浮躁的现象时,写到 , , 。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原《离骚》)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四、请阅读下面两个材料,找出最佳立意,拟出作文题目。

(1)乙未羊年除夕,抢红包成为一场全民狂欢。微信与春晚合作的“摇一摇”红包一分钟内摇动达8.1亿次,支付宝发出的999999个红包也引来了疯抢,这股热潮随即在微信群等社交网络蔓延开来。“红包盛宴”引发了持续热议。

有人说:“地上的一毛钱不捡,为啥要抢网上几分钱的红包呢?”

有人说:“不在抢到多少,图的是个感觉。”

有人说:“发红包比点赞和群发诚恳多了!何况花钱不多,却收获一片‘跪谢’,甭提多美了!”

有人说:“别傻了,其实商家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有人说:“那又怎样,各得各的好嘛!”

„„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评价,请选好角度,拟出题目。

(2)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或许无法选择,但荒芜、繁茂将由自己来决定。

参考答案:

一、1、四方暗里说, 张角等人潜入京师, 偷窥打听朝廷政事。2、王思远为人清修,立身简洁。衣服桌椅之类,极其素净。有宾客来访(交流),他总要派人先暗作观察,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3、建初三年(78),司徒鲍昱招他, 后举他直言, 他没有到。六年, 皇帝公车特征, 再迁尚书, 多次献纳忠言, 肃宗很敬重他。后来以病请求退休, 拜为议郎, 告归, 因称病重, 帝赐以衣冠。4、欧阳文忠公多次请求退休。门人于是私下劝说:“先生您德高望重,被朝廷倚重,况且未到及退休年龄,(朝廷)怎能让您就离开呢?”欧阳文忠公回答说:“我一生的名节被年轻人描画尽了,只有早早退休,来保全晚年的名节,怎能再等到(老糊涂办错事遭贬官)被驱赶呢? ” 当初,欧阳文忠公在亳州任上,已经六次请求退休了,等到了蔡州任职超过一年,又(向朝廷提出退休的)请求。宋神宗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

二、 1、(1)对比。 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2)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2、⑴本诗表达了作者漂泊无归时的忧时忧国感情。(1分)起句破空而来,忧愤无端,领起全篇。(1分)“乱”字点明时世感慨,“可怜”二字已逗露情怀。(1分)颔联中的“角声”暗喻兵乱。尾联,“欲问行朝旧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由忧自己到虑朝廷,而结句“眼中盗贼尚纵横”,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了。(1分)(意思对即可)

⑵“野泊”二字可谓全诗的诗眼。(1分)诗的第一句实际已交代了题目,“江月”点“野泊对月”。(1分)第二句“逋逃”言漂泊无家,点足“野泊”二字。第六句“浪卷”再扣“野泊”二字。(1分)总之,“野泊”二字把作者漂泊无依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出来。(1分)

三、略 四、略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图文转换试题列表
  • 难度: 使用次数:17 入库时间:2015-12-24 来源: 2016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6.根据下面图表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下面问题.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及贡献率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 ...查看


  • 高一下月考语文成绩分析
  • 安阳市第三中学2012-2013学年下期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题简评 本次语文考试以学业水平测试试卷模式为指导,共设置五道大题.包括基础知识题,古诗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以及作文,总分150分.总体难度不高,主要考察 ...查看


  • 2013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2013--201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语文课程标准>和潍坊考试说明为依据,立足教材,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结合实际,面向全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复习方法和计划,力求达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 ...查看


  •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 机短 ...查看


  • 九年级三月调考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张仁文
  • 九年级三月调考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张仁文 九年级三月调考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张仁文 一. 试卷情况分析 三月份语文调考试卷满分120分,分五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7个小题共8分,考查学生古诗名句积累.试题注重了积累理解,既有上下句的衔接默写又有迁 ...查看


  • 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 2011年安徽省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 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 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君子好逑.(<诗 经??关雎>) ② ...查看


  • 连云港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一.字音字形成语考查题(3×12,共3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愧怍(zu î) .B .哺育(b ǔ) .C .忖度(c ǔn ) . 号召(zh āo ) . 负荷(h â) . 狡黠(xi ã) . 泥淖(n ...查看


  •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1
  •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第一卷客观题(1--12题,每题3分,共36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寥廓(kuò) 给养(j ǐ) 彳亍(ch ù) 忸怩不安(ní) ....B .长篙(g āo ) 瓦菲 ...查看


  • 2015-2016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 吉林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5月月考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 第Ⅰ卷 说明:1.本试卷分第I 试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共9题,每题3分,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