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留下祠堂,可别将它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当时还有个年轻作家许杰写了《惨雾》,乡间一场械斗,便彰显出不同宗族争夺土地的强悍——当然,越是强悍越显其“野蛮”,越是团结也越发“愚昧”。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军人在祠堂里逼死活人,祠堂的公道连同人一起被送进棺材(如沙汀《在祠堂里》);族长在列祖列宗前为非作歹,作奸犯科,可见祠堂威严不再;当然,也有带着温情的,犯了族规的萧萧竟然有了生路,可以不“被沉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闽籍当代女作家项小米《英雄无语》这样写道,当“我”来到连城贫瘠大山里寻找祖父的革命印迹时,收获的是对客家历史的全新认识。小说未写“祠堂”,但当“我”身为知识分子、名副其实的红色后代,奔赴偏远故乡为祖爷爷祖奶奶修坟时,累累白骨前恍然听到一声“不孝子孙”的天庭霹雷。作者感叹:“血缘这种东西就是这样奇怪。”这真是饶有意味。让人联想到中年吕纬甫为早夭的弟弟迁坟时喃喃细语的情形。当然,很多人既听不到天庭的霹雷,也听不见人心的细语,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我们不是稔熟地、大张旗鼓地用着“回归”“血浓于水”“四海一家”“同文同种”“叶落归根”“敦睦乡谊”、“慎终追远”等话语么?试问,这其中哪一个词不是来自传统宗族文化呢?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孝子孙”了么?

留下祠堂,可别将它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当时还有个年轻作家许杰写了《惨雾》,乡间一场械斗,便彰显出不同宗族争夺土地的强悍——当然,越是强悍越显其“野蛮”,越是团结也越发“愚昧”。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军人在祠堂里逼死活人,祠堂的公道连同人一起被送进棺材(如沙汀《在祠堂里》);族长在列祖列宗前为非作歹,作奸犯科,可见祠堂威严不再;当然,也有带着温情的,犯了族规的萧萧竟然有了生路,可以不“被沉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闽籍当代女作家项小米《英雄无语》这样写道,当“我”来到连城贫瘠大山里寻找祖父的革命印迹时,收获的是对客家历史的全新认识。小说未写“祠堂”,但当“我”身为知识分子、名副其实的红色后代,奔赴偏远故乡为祖爷爷祖奶奶修坟时,累累白骨前恍然听到一声“不孝子孙”的天庭霹雷。作者感叹:“血缘这种东西就是这样奇怪。”这真是饶有意味。让人联想到中年吕纬甫为早夭的弟弟迁坟时喃喃细语的情形。当然,很多人既听不到天庭的霹雷,也听不见人心的细语,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我们不是稔熟地、大张旗鼓地用着“回归”“血浓于水”“四海一家”“同文同种”“叶落归根”“敦睦乡谊”、“慎终追远”等话语么?试问,这其中哪一个词不是来自传统宗族文化呢?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孝子孙”了么?


相关文章

  • 最新惠山古镇导游词
  • 最新惠山古镇导游词 2017年2月26日 各位朋友:大家好啊! 欢迎大家来到人杰地灵.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无锡.无锡有众多的著名景点,比如灵山胜景.三国水浒城.太湖鼋头渚等,但是,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却是无锡另一个别具特色的景区--惠山古镇. ...查看


  • 杜甫草堂园林的文学诗性探析
  • 杜甫草堂园林的文学诗性探析 "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是诗人和杜诗研究专家冯至先生在<杜甫传>所说的一句话. 公元759年东,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 ...查看


  • 杜甫[蜀相]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 诗言志一.诗文词抒情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 ...查看


  • 姓氏文化中的家谱与祠堂
  • 姓氏文化中的家谱与祠堂 姓氏家谱是以文字和表谱等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家族史籍.姓氏家谱是以本家族子孙一代一代血肉之躯环环紧扣的生命链条,是血脉贯通.宗亲相连的一条永世割不断的血缘纽带.姓氏家谱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不 ...查看


  • 中考诗词赏析之[蜀相][己亥杂诗]
  • 中考诗词赏析之<蜀相> 班级和学号 姓名 .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 ...查看


  • _白鹿原_中白嘉轩的形象探析_黄定威
  • 青春岁月 <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探析 □ 黄定威(广州市纪委,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白鹿原>中的白嘉轩,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最后一个族长",他的身上负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本文着 ...查看


  •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第56.57集-[北宋名臣-范仲淹](文本稿)
  • 北宋名臣-范仲淹(上)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是一个朝代的大臣,苏州吴县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江苏苏州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童年的生活十分贫困,两岁的时候父亲去逝了,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 ...查看


  •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
  • 备课参考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 张学明 [教学目标] 1.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崇仰钦佩之情,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抓住本诗的特点,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 ...查看


  • 古氏祠堂对联
  • 来源:360百科 古氏祠堂对联由古氏研究专家古小彬编辑,通称"堂联".是以艺术手法把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官位以及后人对先祖怀念等内容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一般用于张贴于祠堂正厅门上. 作者简介 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