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寻宝"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寻宝”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考古工作者正在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 自汉代以来,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前往印度洋和中东地区;或向东航行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贸易、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沿途的古沉船和沉船上的货物成为重现这段历史的最佳证据,中国海洋考古工作者正在“沿海索骥”。

丝路起始:打捞“南海Ⅰ号”

随着巨型沉井在5月17日缓缓下潜,沉没于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宋商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也拉开序幕。截至记者发稿,沉井已经下沉到淤泥下5米,整艘沉船有望于今年7月浮出水面。

“南海Ⅰ号”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据“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项目总指挥吴建成介绍,“南海Ⅰ号”沉没海底800多年,船体已非常脆弱。专家对其打捞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论证后,最终确定了“整体打捞”的方案。

按照这个方案,巨型沉井被压入海底后,将整体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再从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密封的“钢箱”,之后具有至少4000吨起吊能力的“华天龙”起重工程船会把“南海Ⅰ号”连同海水和周围泥沙整体打捞出水。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以来大多是依据文献资料,“南海Ⅰ号”文物将为之提供丰富的实物依据。在“南海Ⅰ号”前期探摸工作中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石制、木质、金属制品。专家由此判断,当时这艘古船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上。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与近代中国的两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未来可能持续十年的“南海Ⅰ号”考古挖掘,也有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丝路中途:发掘“华光礁Ⅰ号”

南宋中期的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飘至华光礁北边搁浅后慢慢沉入海底。

800多年过去了,1998年,中国考古队员在渔民的带领下发现了这条沉船,并给它命名“华光礁Ⅰ号”。这艘古船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4米。

“„华光礁Ⅰ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中国段才算完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2007年3月开始,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该船进行抢救性挖掘。据张威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中国对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探秘,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由近海推向远海。

经历55天的艰难探索后,中国这次在西沙群岛海域的首次大规模远海考古在5月8日结束。此次出水文物近万件,绝大部分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产的陶、瓷器。考古人员由此确定,这艘沉船是一艘古代远洋贸易商船,它所运载的货物全是销往海外的民间生活用瓷。

张威说,“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证明了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路贸易的繁盛。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所以,西沙海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华光礁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西沙考古队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等10处新发现西沙沉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宋青白瓷、明青花瓷等珍贵文物。

丝路终段:肯尼亚搜索沉船

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肯尼亚东南海岸的拉穆附近触礁沉没,船员们为了求生,爬上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至今,帕泰岛上还生活着可能是中国人后裔的非洲人。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碎片、甚至完整的精美瓷器被渔民们无意间打捞出水,这个传说似乎也渐渐变得真实起来。

经过专家鉴定,在这些瓷器中有一部分的确为郑和船队年代航海遗留的文物,也就是说,中国沉船在肯尼亚海域的确有存在的可能!这也揭开了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地考古的序幕。

于是,中国国家文物局与肯尼亚国家遗产部签署了一份水下考古协议,计划从2006年至2009年,用三年时间对肯尼亚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确认和全面发掘。这也是中非之间首个考古合作项目。

今年1月31日至2月17日,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拉穆岛海域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受到设备和人力所限,此次初步调查并没有发现中国瓷器或沉船,虽然有些令人失望,但为今后的进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本报记者获悉,今年秋天中国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将再度赴肯。

那艘可能已在印度洋中沉睡了数百年的中国商船,正等待着被人们唤醒,正等待着用自己的故事,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写下新的篇章。

考古与商业打捞的“生死较量”

由中国国家出资支持的考古性打捞与国际商业打捞正进行着一场无形竞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宋媛发自北京 “我感兴趣的是„南海Ⅰ号‟挖掘工作结束的那一天,在甲板上会有些什么宝藏?”瑞典海洋考古专家斯滕·舍斯特兰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早再四五个月前已听说中国要打捞“南海Ⅰ号”,这位专家曾在南海打捞过多艘古代沉船,其中包括明代中国沉船“万历号”。

一直以来中国古沉船都是国际打捞界的热门话题,除了因为考古价值以外,还有就是它所能带来的财富。 商业打捞留下道道伤痕

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国际上活跃着一大批专门对水下文物进行商业打捞的所谓“寻宝者”,南海是他们的“乐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中国古沉船。据统计南海古沉船的数量应该超过2000艘。 但对于这些仅仅是冲着财富而来的打捞者来说,他们给这些古沉船本身带来的不啻为一种灾难。

1999年,英国打捞专家迈克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清代沉船“泰兴号”时,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欧洲拍卖。

“他们把船上能够卖钱的宝藏都拿走了,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留在了船上。这种行为本身破坏了我们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并且使得整个考古过程不再完整。”舍斯特兰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打捞“国家队”上场

在商业打捞的疯狂“围剿”下,中国水下考古产生了。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迈克尔·哈彻——一个所有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都会记住的名字。1986年4月,哈彻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从中国南海沉船所获的15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 总价值约合2000万美元。 “消息传到国内,中国文物界都震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从那时开始,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水下考古工作—这是与赢利性的商业打捞截然不同的非赢利性打捞。

1987年3月,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立, 同年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1989~1990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批具备国际水下联合会二星级潜水员证书的海洋考古学者。从此,这场围绕中国古沉船及海捞文物的赢利性与非赢利性打捞的无形竞赛,不再是民间的事情,而是出现了一支中国“国家队”引领着非赢利性打捞。 如今,20年过去了,西沙沉船考古和“南海Ⅰ号”打捞成为这场无形“竞赛”的最新延续。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一些人甚至采取野蛮手段用炸药炸开沉船表面,非法打捞出大批瓷器,对沉船遗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张威看来,此次的发掘是抢救性的。 据张威透露,与商业打捞力量相比,中国国家打捞队伍在技术上并不逊色,包括找船、定位、潜水的办法,都在一个水平线上。 “不过在效率上竞争不过商业打捞。”张威坦率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海军保护沉船打捞

由于考古性打捞周期长,避免这些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在打捞过程中因某些人私欲再遭破坏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海上舰队的力量,来保护中国海域的文物权益。”舍斯特兰德建议说。 5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以《中国海军为了黄金旧物潜水》的醒目标题,报道了中国动用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以及南海舰队为西沙沉船考古保驾护航的消息。

事实证明,军事支援是必要的。据统计,仅从2005年以来,进入“南海Ⅰ号”警戒海域的可疑船只就达85艘,境外海盗也曾试图接近“南海Ⅰ号”。但二十年来,武警阳江边防支队和南海舰队、当地海洋渔政构成的防线使得“国宝”安全无虞。随着打捞的正式开始,“南海Ⅰ号”沉船地点已经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了确保安全,对于“南海Ⅰ号”作业及周边海域,边防武警通过雷达进行24小时监控,并驾乘高速摩托艇,对该片海域进行每日数次的武装巡航。甚至在未来“南海Ⅰ号”打捞出水、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过程中,边防官兵也将出动巡逻艇,持械一路保护,直到宝船进馆。

中国“寻宝”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考古工作者正在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 自汉代以来,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前往印度洋和中东地区;或向东航行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贸易、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沿途的古沉船和沉船上的货物成为重现这段历史的最佳证据,中国海洋考古工作者正在“沿海索骥”。

丝路起始:打捞“南海Ⅰ号”

随着巨型沉井在5月17日缓缓下潜,沉没于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宋商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也拉开序幕。截至记者发稿,沉井已经下沉到淤泥下5米,整艘沉船有望于今年7月浮出水面。

“南海Ⅰ号”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据“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项目总指挥吴建成介绍,“南海Ⅰ号”沉没海底800多年,船体已非常脆弱。专家对其打捞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论证后,最终确定了“整体打捞”的方案。

按照这个方案,巨型沉井被压入海底后,将整体罩住沉船及其周围淤泥,再从沉井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密封的“钢箱”,之后具有至少4000吨起吊能力的“华天龙”起重工程船会把“南海Ⅰ号”连同海水和周围泥沙整体打捞出水。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以来大多是依据文献资料,“南海Ⅰ号”文物将为之提供丰富的实物依据。在“南海Ⅰ号”前期探摸工作中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石制、木质、金属制品。专家由此判断,当时这艘古船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上。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与近代中国的两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未来可能持续十年的“南海Ⅰ号”考古挖掘,也有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丝路中途:发掘“华光礁Ⅰ号”

南宋中期的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飘至华光礁北边搁浅后慢慢沉入海底。

800多年过去了,1998年,中国考古队员在渔民的带领下发现了这条沉船,并给它命名“华光礁Ⅰ号”。这艘古船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4米。

“„华光礁Ⅰ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中国段才算完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2007年3月开始,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该船进行抢救性挖掘。据张威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中国对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探秘,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由近海推向远海。

经历55天的艰难探索后,中国这次在西沙群岛海域的首次大规模远海考古在5月8日结束。此次出水文物近万件,绝大部分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产的陶、瓷器。考古人员由此确定,这艘沉船是一艘古代远洋贸易商船,它所运载的货物全是销往海外的民间生活用瓷。

张威说,“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证明了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路贸易的繁盛。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所以,西沙海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华光礁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西沙考古队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等10处新发现西沙沉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宋青白瓷、明青花瓷等珍贵文物。

丝路终段:肯尼亚搜索沉船

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肯尼亚东南海岸的拉穆附近触礁沉没,船员们为了求生,爬上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至今,帕泰岛上还生活着可能是中国人后裔的非洲人。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碎片、甚至完整的精美瓷器被渔民们无意间打捞出水,这个传说似乎也渐渐变得真实起来。

经过专家鉴定,在这些瓷器中有一部分的确为郑和船队年代航海遗留的文物,也就是说,中国沉船在肯尼亚海域的确有存在的可能!这也揭开了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地考古的序幕。

于是,中国国家文物局与肯尼亚国家遗产部签署了一份水下考古协议,计划从2006年至2009年,用三年时间对肯尼亚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确认和全面发掘。这也是中非之间首个考古合作项目。

今年1月31日至2月17日,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拉穆岛海域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受到设备和人力所限,此次初步调查并没有发现中国瓷器或沉船,虽然有些令人失望,但为今后的进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据本报记者获悉,今年秋天中国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将再度赴肯。

那艘可能已在印度洋中沉睡了数百年的中国商船,正等待着被人们唤醒,正等待着用自己的故事,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写下新的篇章。

考古与商业打捞的“生死较量”

由中国国家出资支持的考古性打捞与国际商业打捞正进行着一场无形竞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韩轩、宋媛发自北京 “我感兴趣的是„南海Ⅰ号‟挖掘工作结束的那一天,在甲板上会有些什么宝藏?”瑞典海洋考古专家斯滕·舍斯特兰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早再四五个月前已听说中国要打捞“南海Ⅰ号”,这位专家曾在南海打捞过多艘古代沉船,其中包括明代中国沉船“万历号”。

一直以来中国古沉船都是国际打捞界的热门话题,除了因为考古价值以外,还有就是它所能带来的财富。 商业打捞留下道道伤痕

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国际上活跃着一大批专门对水下文物进行商业打捞的所谓“寻宝者”,南海是他们的“乐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中国古沉船。据统计南海古沉船的数量应该超过2000艘。 但对于这些仅仅是冲着财富而来的打捞者来说,他们给这些古沉船本身带来的不啻为一种灾难。

1999年,英国打捞专家迈克尔·哈彻在南中国海打捞清代沉船“泰兴号”时,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竟然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将剩下的35.6万件运往欧洲拍卖。

“他们把船上能够卖钱的宝藏都拿走了,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留在了船上。这种行为本身破坏了我们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并且使得整个考古过程不再完整。”舍斯特兰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打捞“国家队”上场

在商业打捞的疯狂“围剿”下,中国水下考古产生了。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迈克尔·哈彻——一个所有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都会记住的名字。1986年4月,哈彻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从中国南海沉船所获的15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 总价值约合2000万美元。 “消息传到国内,中国文物界都震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从那时开始,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水下考古工作—这是与赢利性的商业打捞截然不同的非赢利性打捞。

1987年3月,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立, 同年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1989~1990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批具备国际水下联合会二星级潜水员证书的海洋考古学者。从此,这场围绕中国古沉船及海捞文物的赢利性与非赢利性打捞的无形竞赛,不再是民间的事情,而是出现了一支中国“国家队”引领着非赢利性打捞。 如今,20年过去了,西沙沉船考古和“南海Ⅰ号”打捞成为这场无形“竞赛”的最新延续。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一些人甚至采取野蛮手段用炸药炸开沉船表面,非法打捞出大批瓷器,对沉船遗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张威看来,此次的发掘是抢救性的。 据张威透露,与商业打捞力量相比,中国国家打捞队伍在技术上并不逊色,包括找船、定位、潜水的办法,都在一个水平线上。 “不过在效率上竞争不过商业打捞。”张威坦率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中国海军保护沉船打捞

由于考古性打捞周期长,避免这些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在打捞过程中因某些人私欲再遭破坏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海上舰队的力量,来保护中国海域的文物权益。”舍斯特兰德建议说。 5月13日,英国《泰晤士报》以《中国海军为了黄金旧物潜水》的醒目标题,报道了中国动用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以及南海舰队为西沙沉船考古保驾护航的消息。

事实证明,军事支援是必要的。据统计,仅从2005年以来,进入“南海Ⅰ号”警戒海域的可疑船只就达85艘,境外海盗也曾试图接近“南海Ⅰ号”。但二十年来,武警阳江边防支队和南海舰队、当地海洋渔政构成的防线使得“国宝”安全无虞。随着打捞的正式开始,“南海Ⅰ号”沉船地点已经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了确保安全,对于“南海Ⅰ号”作业及周边海域,边防武警通过雷达进行24小时监控,并驾乘高速摩托艇,对该片海域进行每日数次的武装巡航。甚至在未来“南海Ⅰ号”打捞出水、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过程中,边防官兵也将出动巡逻艇,持械一路保护,直到宝船进馆。


相关文章

  •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2014-01-05 07:48 作者:徐素琴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常磊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 ...查看


  •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 [摘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发展主线,探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可提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 ...查看


  •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_吴培植
  • 2014年第 10期总第275期 文化论坛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吴培植 (泉州市威远楼文物管理所,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发展主 ...查看


  • 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
  • 作者:王杰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27日   07 版) 王杰,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航运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际海运政策. "连天浪静长 ...查看


  •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 - 北海市图书馆
  •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 陈家义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它的始发港之争已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海丝路‛始发何处?是番禺?徐闻?还是泉州?笔者认为,中国"海 ...查看


  • 广州千年大港扬帆新海上丝绸之路
  • 习近平: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他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 ...查看


  • 广西与央视推出大型电视专题片[海上新丝路]
  • 广西与央视推出大型电视专题片 <海上新丝路> 国家战略 广西表达 这是国内首部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一条蔚蓝色的彩带,穿越历史沧桑,连通四面八方,传递和谐情谊, ...查看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起程,途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查看


  • 热传导模型
  • "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力的热传导模型 一个新的经济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往往能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些行业包括对外贸易行业.交通运输业.物流行业等等.而这些产业又会进一步地影响与它们直接相关的产业链 ...查看


  • 海上丝绸之路时间发生在何时 丝绸之路遗址在哪里
  • 自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历经艰险.拓海开洋.一起打造了连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我们都知道在这条海路上,沿线的国家之间不仅仅实现了贸易上的互通有无,并且还对经济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