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衡崩漏治验

  收涩须慎用,权衡补与通      经血淋漓不断或大下不止,体内精血津液及各种营养物质短时间内迅速丢失,阴阳失去平衡,甚则阴阳离决,身体趋于衰败、垂危。当此之时,应急用止血之剂以塞其流,同时需于止血之中寓固本之法,不可徒然单用止血收涩之品以治其标。久漏不止,更须审因,倘一味使用炭类药收敛固涩,虽可取效于一时,但常致瘀血内留,结而成积,或腹痛,或发热,或为劳,诸症蜂起。因此,欲塞其流,先辨其因,或塞流与补益同用,或止血与化瘀并行,或收敛与清热共进,则相得益彰。久漏不止,病人体质多虚,但鲜有不夹瘀滞者,因此,在补摄剂中,又须适当佐以活血之品,“通因通用”,常取得佳效。   例1患者,40岁。1971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素禀虚弱,近因操劳过度,经来3天,大下如注,不敢稍动。诊见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声微气短,心悸微汗,手足欠温,脉细弱,两尺尤甚,舌淡,体瘦。此属冲任不固,气不摄血,气血欲脱之兆。急当益气摄血,塞流固脱。药用:党参30g,炒白术15g,生黄芪24g,当归身9g,生熟地炭各15g,山萸肉15g,炒地榆30g,贯众炭15g,仙鹤草30g,阿胶6g,炮姜3g,田三七3g(分2次冲服),炒艾叶6g。急煎频服,1剂/日。 服药2剂后经量减半,再服5剂,经水已止,仍汗出气短,原方去地榆、贯众炭、仙鹤草、田三七等止血之品,加生龙牡、五味子、生白芍以滋阴潜阳。      澄源要审因,清补不相同      澄源有两个含义:一是崩漏已止,还须用澄本求源进一步巩固疗效,以防崩漏复发;一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审因辨证,澄源施治,即弄清发生本病的起因与根源,辨别属阴属阳,在气在血。属阴多为阴津不足,应以生津养血为主,以防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属阳多为统摄无力,应以益气扶阳为主,以增强固摄之功。在血者补血,在气者益气,还应注意是血病及气,还是气病及血,有所侧重,其效更佳。属热宜清,属虚宜补,治法不同,要辨清病因,治病求本,才能巩固疗效。   例2患者,29岁。身体较健,嗜食辛辣,性喜动。平素月经赶前3~5天,未曾介意。此次经来数日突然大下,量殊多,色紫黑而黯,面颊微赤,口干苦,喜饮水,舌质红润尖有瘀点,舌苔薄黄,脉寸浮尺芤均有数象。诊为阴虚血热崩漏。治以养阴凉血、澄源固崩之剂。药用:生地炭30g,炒黄芩15g,生白芍12g,当归9g,地骨皮12g,炒地榆30g,炒栀子9g,旱莲草30g,女贞子15g,炒荆芥15g,炒艾叶6g,龟板胶12g。服药2剂,经量减半,服药有效,热象已减。用原方去地骨皮,减黄芩、栀子之量各3g,加乌贼骨12g。3剂经血全止。   例3患者,45岁。近数月来,月经失调,经量时多时少,行经多持续10天余方净。此次经来量多,淋漓不尽已有月余,近几日经下量多,动则尤甚,经色黯红,头晕眼花,腰酸困倦乏力,小便时有不适感。曾经妇产专科医院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西药治疗,经水不止,建议做子宫切除术。为免于手术之苦,请余治疗。诊见脉芤略数,舌淡苔薄,面色无华,语声低微。乃属脾肾气虚、冲任不固之血崩证。治宜补脾益肾,固摄冲任。药用:炒白术30g,生黄芪12g,党参15,煅龙牡各20g,山萸肉15g,川断15g,鱼骨13g,茜草9g,陈棕炭15g,柏叶炭15g,生熟地黄炭各20g,阿胶12g,田三七4g(分2次冲服)。共服9剂,经水已净,改用补肾养血、健脾益气之剂而愈。      复旧重脾肾,益气并补血      经血既止,气血大亏,尤以血亏为甚,冲任胞宫及周身脏器失去血液之濡养,本匮源乏,此时应急用补血之法,以恢复机体气血之功能和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补血应兼补气,益气能固脱止血,更能使血液迅速生长而补血。经止之后,固其肾气,调理脾胃,对止血后防止复发与恢复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作用。此外,应少食辛辣,起居有时,不妄作劳,可以减少崩漏的复发。情志稳定亦很重要,须性情开朗,精神乐观,情志和谐,切忌经常忧郁恼怒,损伤肝气,要常令肝气冲和,复其藏血、条达之职,则血脉流畅,血海安宁。年龄不同治法异。   《河间六书》提出了青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治疗妇科疾病的三大法则。临证体会,单纯使用以上三法,对崩漏疗效并不满意,在此基础上应加以补充。青年及青春期前期应以益肾固摄为主,但勿忘健脾以生血统血;中年养肝以藏血,还要佐以疏郁;老年经断前后,健脾为主亦要兼补肾气,填精以固本,则收效较佳。   青年摄肾,勿忘健脾人在20岁以前,肾气渐充,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生殖机能发育未臻完善,此时若饮食失度,起居不慎,或外感风寒,或邪热内扰,均易损伤肾气,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在女子则往往表现为月经紊乱,故补肾为其正治。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之精只有在后天脾气的不断充养下才能源泉不绝,滋养脏腑,固摄精血。又脾主统血,血液只有在脾气的统摄下,才能循经而不妄行。所以补肾同时,又当佐以健脾,二者缺一不可。3年来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青春期崩漏症21例,均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疗效。所用方剂为自拟益肾调经汤,生熟地黄各15g,山萸肉13g,旱莲草20g,女贞子13g,五味子6g,当归6g,白芍10g,生白术10g,党参10g,云苓10g。随症略有加减。就诊前出血时间最长40天,最短7天,平均23天。服药后止血时间最短2天,最长8天,平均4.5天。经净后多令患者照上方隔日1剂,服5~7剂,以固疗效。   中年养肝,佐以疏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中年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血伤则肝失所养,或者怒动肝火疏泄过度,易致经水不调,崩中漏下。故补血养肝,恰合病机。然中年妇女家务繁忙,操劳较多,或者心胸狭窄,情志抑郁,每使肝气郁而不达,气滞血瘀,导致月经不调,初则经行不畅,量少腹痛,继则大下如崩。若仅用一般补肝养血、收敛止血等法,多不见效,而佐以理气活瘀之品,效果则佳。用加味逍遥散、平肝开郁止血汤等加减,每多收效。   例4患者,38岁。1968年10月15日初诊。   近数月天癸量多,趋前色红。此次因夫妻反目,经血适来,初量少,继则大下如崩,色紫红,有小血块,时已1周,小腹不适,压之疼痛,两胁作胀,易怒,时欲太息,口苦舌红,面色黄,脉弦数,左寸关尤甚。诊为肝郁化火,血热崩证。治以平肝解郁,凉血止血。药用:生地炭30g,柴胡6g,生白芍15g,全当归9g,炒白术6g,炒栀子9g,炒黄芩12g,黑荆芥30g,炒元胡9g,炒川楝子12g,煅龙牡各20g,仙鹤草60g,田三七3g(分2次冲服)。服3剂经量减半,小腹有刺痛感,上方加失笑散、香附。又服4剂,腹痛轻,经量大减但动则汗出,口苦舌红,脉数尺脉芤虚,此肝气郁结,余热未清,改用养肝清热、解郁止血之剂善后。药用:生地30g,杭芍15g,当归9g,炒栀子9g,炒黄芩12g,云苓13g,木香3g,醋香附15g,煅龙牡各15g,地榆炭15g,仙鹤草30g,炒蒲黄9g,党参15g。服4剂血止,急躁亦轻,再拟柴胡香附生熟四物汤,加滋肾养阴之品以收功。   老年健脾,兼补肾气老妇崩漏,治宜健脾。老年天癸竭,先天肾气已衰,全赖后天水谷之气以为养,故健脾养血、益气固本乃是根本之治。但兼补肾气亦为必需,因老年妇人之体,“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先天肾精衰竭,冲任不固而致崩漏,如在健脾的同时佐以补肾填精之品,则疗效尤佳。

  例5患者,51岁。1965年3月2日初诊。   月经失调已1年,时前时后,有白带,无异味,未进行治疗。后则白带渐多,如唾如涕,月经量亦增多,经期延长。曾经妇科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前经水又至,淋漓不净,量一般,近几日经量骤增,色淡红,伴腰酸肢软,眩晕,纳差,声音低微,精神萎靡。脉虚而芤,两尺俱弱,舌淡苔薄。诊为脾肾阳虚型崩漏。治法:健脾统血,补肾固摄。方药:熟地炭30g,炒白术30g,党参15g,黄芪20g,全当归9g,杜仲炭13g,川断15g,贯众炭15g,仙鹤草40g,炒山药30g,炮姜炭4g。3剂服完,经量减半,胃纳欠佳,上方加太子参、砂仁,又进3剂,经水已似有似无,各症均减,于初方去贯众、仙鹤草,改地黄炭为熟地,又服6剂,经净食增。逾月访问,未再复发。      经净调理,分初中末三期为治      崩漏止后,经水甫净,气血大亏,急需补益气血,增加营养以调摄身体,使气血旺盛,循经而行。如能准确地针对机体脏腑虚衰情况,及时给予有效的调理,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补虚特别是补血,虽为当务之急,但本病的发生,以肾虚冲任不固而致者为多,故经止以后的调理亦应以补肾固冲任为主。经净初期(1周左右),此时因营血大下,血海空虚,阴血不足,肾阴更虚,治疗时则应以滋补肾阴为主,兼顾肝、脾气血。血去阴伤,不补肾阴,五脏之阴无以滋,冲任经血无以固,易引起虚火妄动,可再迫血妄行。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为肾之子,肾阴亏木无水涵,风火相煽,即能影响血海的盈亏、安宁,肝肾又为冲任之本,滋补肝肾可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失而有所生之处,亦即益冲任之源。此时由于失血较多,气随血脱,每兼见脾虚气虚的证候,故在补肝肾的同时,加入益气健脾之品,以培生化之源,气化之根,血可迅速生成。   经净1~3周内为中期,此时治疗要注意有无余热、瘀血等隐患。须知“留得一分热,即生一分火”,热邪不尽除,终为崩漏证之后患。常见一些病例,经血虽止,而舌红不退,脉数不减,短期内复患下血不止。所以在用药时,应以滋阴为主,有热者清之,应依“善治热者不使伤之元气”之训,滋阴以清热,或用甘温以除热,使虚火归阴,正扶邪祛。另一方面,血止后,应注意有无瘀血残留胞宫,瘀血作祟,亦为崩漏复发的诱因。故在经血止后,凡舌见瘀点,或腹中有隐痛胀坠之感者,应在补虚之同时加入活瘀行滞之品。使瘀者疏之,滞者行之,瘀去新生,瘀消血宁。   经血已止3周为后期,血海胞宫经血逐渐充盈,已至下次经水来潮的前期。此时调理应以温补肾阳为主,兼补肾阴,施以温和之药,以调和为主。此时除确有实热外,一般不用寒凉收涩之剂,因此类药物易伤胃凝血,壅滞为患,使经血不能畅行而下,或使月经愆期,或因服寒凉而致腹痛带下等症。

  收涩须慎用,权衡补与通      经血淋漓不断或大下不止,体内精血津液及各种营养物质短时间内迅速丢失,阴阳失去平衡,甚则阴阳离决,身体趋于衰败、垂危。当此之时,应急用止血之剂以塞其流,同时需于止血之中寓固本之法,不可徒然单用止血收涩之品以治其标。久漏不止,更须审因,倘一味使用炭类药收敛固涩,虽可取效于一时,但常致瘀血内留,结而成积,或腹痛,或发热,或为劳,诸症蜂起。因此,欲塞其流,先辨其因,或塞流与补益同用,或止血与化瘀并行,或收敛与清热共进,则相得益彰。久漏不止,病人体质多虚,但鲜有不夹瘀滞者,因此,在补摄剂中,又须适当佐以活血之品,“通因通用”,常取得佳效。   例1患者,40岁。1971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素禀虚弱,近因操劳过度,经来3天,大下如注,不敢稍动。诊见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声微气短,心悸微汗,手足欠温,脉细弱,两尺尤甚,舌淡,体瘦。此属冲任不固,气不摄血,气血欲脱之兆。急当益气摄血,塞流固脱。药用:党参30g,炒白术15g,生黄芪24g,当归身9g,生熟地炭各15g,山萸肉15g,炒地榆30g,贯众炭15g,仙鹤草30g,阿胶6g,炮姜3g,田三七3g(分2次冲服),炒艾叶6g。急煎频服,1剂/日。 服药2剂后经量减半,再服5剂,经水已止,仍汗出气短,原方去地榆、贯众炭、仙鹤草、田三七等止血之品,加生龙牡、五味子、生白芍以滋阴潜阳。      澄源要审因,清补不相同      澄源有两个含义:一是崩漏已止,还须用澄本求源进一步巩固疗效,以防崩漏复发;一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审因辨证,澄源施治,即弄清发生本病的起因与根源,辨别属阴属阳,在气在血。属阴多为阴津不足,应以生津养血为主,以防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属阳多为统摄无力,应以益气扶阳为主,以增强固摄之功。在血者补血,在气者益气,还应注意是血病及气,还是气病及血,有所侧重,其效更佳。属热宜清,属虚宜补,治法不同,要辨清病因,治病求本,才能巩固疗效。   例2患者,29岁。身体较健,嗜食辛辣,性喜动。平素月经赶前3~5天,未曾介意。此次经来数日突然大下,量殊多,色紫黑而黯,面颊微赤,口干苦,喜饮水,舌质红润尖有瘀点,舌苔薄黄,脉寸浮尺芤均有数象。诊为阴虚血热崩漏。治以养阴凉血、澄源固崩之剂。药用:生地炭30g,炒黄芩15g,生白芍12g,当归9g,地骨皮12g,炒地榆30g,炒栀子9g,旱莲草30g,女贞子15g,炒荆芥15g,炒艾叶6g,龟板胶12g。服药2剂,经量减半,服药有效,热象已减。用原方去地骨皮,减黄芩、栀子之量各3g,加乌贼骨12g。3剂经血全止。   例3患者,45岁。近数月来,月经失调,经量时多时少,行经多持续10天余方净。此次经来量多,淋漓不尽已有月余,近几日经下量多,动则尤甚,经色黯红,头晕眼花,腰酸困倦乏力,小便时有不适感。曾经妇产专科医院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西药治疗,经水不止,建议做子宫切除术。为免于手术之苦,请余治疗。诊见脉芤略数,舌淡苔薄,面色无华,语声低微。乃属脾肾气虚、冲任不固之血崩证。治宜补脾益肾,固摄冲任。药用:炒白术30g,生黄芪12g,党参15,煅龙牡各20g,山萸肉15g,川断15g,鱼骨13g,茜草9g,陈棕炭15g,柏叶炭15g,生熟地黄炭各20g,阿胶12g,田三七4g(分2次冲服)。共服9剂,经水已净,改用补肾养血、健脾益气之剂而愈。      复旧重脾肾,益气并补血      经血既止,气血大亏,尤以血亏为甚,冲任胞宫及周身脏器失去血液之濡养,本匮源乏,此时应急用补血之法,以恢复机体气血之功能和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补血应兼补气,益气能固脱止血,更能使血液迅速生长而补血。经止之后,固其肾气,调理脾胃,对止血后防止复发与恢复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作用。此外,应少食辛辣,起居有时,不妄作劳,可以减少崩漏的复发。情志稳定亦很重要,须性情开朗,精神乐观,情志和谐,切忌经常忧郁恼怒,损伤肝气,要常令肝气冲和,复其藏血、条达之职,则血脉流畅,血海安宁。年龄不同治法异。   《河间六书》提出了青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治疗妇科疾病的三大法则。临证体会,单纯使用以上三法,对崩漏疗效并不满意,在此基础上应加以补充。青年及青春期前期应以益肾固摄为主,但勿忘健脾以生血统血;中年养肝以藏血,还要佐以疏郁;老年经断前后,健脾为主亦要兼补肾气,填精以固本,则收效较佳。   青年摄肾,勿忘健脾人在20岁以前,肾气渐充,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生殖机能发育未臻完善,此时若饮食失度,起居不慎,或外感风寒,或邪热内扰,均易损伤肾气,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在女子则往往表现为月经紊乱,故补肾为其正治。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之精只有在后天脾气的不断充养下才能源泉不绝,滋养脏腑,固摄精血。又脾主统血,血液只有在脾气的统摄下,才能循经而不妄行。所以补肾同时,又当佐以健脾,二者缺一不可。3年来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青春期崩漏症21例,均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疗效。所用方剂为自拟益肾调经汤,生熟地黄各15g,山萸肉13g,旱莲草20g,女贞子13g,五味子6g,当归6g,白芍10g,生白术10g,党参10g,云苓10g。随症略有加减。就诊前出血时间最长40天,最短7天,平均23天。服药后止血时间最短2天,最长8天,平均4.5天。经净后多令患者照上方隔日1剂,服5~7剂,以固疗效。   中年养肝,佐以疏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中年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血伤则肝失所养,或者怒动肝火疏泄过度,易致经水不调,崩中漏下。故补血养肝,恰合病机。然中年妇女家务繁忙,操劳较多,或者心胸狭窄,情志抑郁,每使肝气郁而不达,气滞血瘀,导致月经不调,初则经行不畅,量少腹痛,继则大下如崩。若仅用一般补肝养血、收敛止血等法,多不见效,而佐以理气活瘀之品,效果则佳。用加味逍遥散、平肝开郁止血汤等加减,每多收效。   例4患者,38岁。1968年10月15日初诊。   近数月天癸量多,趋前色红。此次因夫妻反目,经血适来,初量少,继则大下如崩,色紫红,有小血块,时已1周,小腹不适,压之疼痛,两胁作胀,易怒,时欲太息,口苦舌红,面色黄,脉弦数,左寸关尤甚。诊为肝郁化火,血热崩证。治以平肝解郁,凉血止血。药用:生地炭30g,柴胡6g,生白芍15g,全当归9g,炒白术6g,炒栀子9g,炒黄芩12g,黑荆芥30g,炒元胡9g,炒川楝子12g,煅龙牡各20g,仙鹤草60g,田三七3g(分2次冲服)。服3剂经量减半,小腹有刺痛感,上方加失笑散、香附。又服4剂,腹痛轻,经量大减但动则汗出,口苦舌红,脉数尺脉芤虚,此肝气郁结,余热未清,改用养肝清热、解郁止血之剂善后。药用:生地30g,杭芍15g,当归9g,炒栀子9g,炒黄芩12g,云苓13g,木香3g,醋香附15g,煅龙牡各15g,地榆炭15g,仙鹤草30g,炒蒲黄9g,党参15g。服4剂血止,急躁亦轻,再拟柴胡香附生熟四物汤,加滋肾养阴之品以收功。   老年健脾,兼补肾气老妇崩漏,治宜健脾。老年天癸竭,先天肾气已衰,全赖后天水谷之气以为养,故健脾养血、益气固本乃是根本之治。但兼补肾气亦为必需,因老年妇人之体,“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先天肾精衰竭,冲任不固而致崩漏,如在健脾的同时佐以补肾填精之品,则疗效尤佳。

  例5患者,51岁。1965年3月2日初诊。   月经失调已1年,时前时后,有白带,无异味,未进行治疗。后则白带渐多,如唾如涕,月经量亦增多,经期延长。曾经妇科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前经水又至,淋漓不净,量一般,近几日经量骤增,色淡红,伴腰酸肢软,眩晕,纳差,声音低微,精神萎靡。脉虚而芤,两尺俱弱,舌淡苔薄。诊为脾肾阳虚型崩漏。治法:健脾统血,补肾固摄。方药:熟地炭30g,炒白术30g,党参15g,黄芪20g,全当归9g,杜仲炭13g,川断15g,贯众炭15g,仙鹤草40g,炒山药30g,炮姜炭4g。3剂服完,经量减半,胃纳欠佳,上方加太子参、砂仁,又进3剂,经水已似有似无,各症均减,于初方去贯众、仙鹤草,改地黄炭为熟地,又服6剂,经净食增。逾月访问,未再复发。      经净调理,分初中末三期为治      崩漏止后,经水甫净,气血大亏,急需补益气血,增加营养以调摄身体,使气血旺盛,循经而行。如能准确地针对机体脏腑虚衰情况,及时给予有效的调理,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补虚特别是补血,虽为当务之急,但本病的发生,以肾虚冲任不固而致者为多,故经止以后的调理亦应以补肾固冲任为主。经净初期(1周左右),此时因营血大下,血海空虚,阴血不足,肾阴更虚,治疗时则应以滋补肾阴为主,兼顾肝、脾气血。血去阴伤,不补肾阴,五脏之阴无以滋,冲任经血无以固,易引起虚火妄动,可再迫血妄行。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为肾之子,肾阴亏木无水涵,风火相煽,即能影响血海的盈亏、安宁,肝肾又为冲任之本,滋补肝肾可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失而有所生之处,亦即益冲任之源。此时由于失血较多,气随血脱,每兼见脾虚气虚的证候,故在补肝肾的同时,加入益气健脾之品,以培生化之源,气化之根,血可迅速生成。   经净1~3周内为中期,此时治疗要注意有无余热、瘀血等隐患。须知“留得一分热,即生一分火”,热邪不尽除,终为崩漏证之后患。常见一些病例,经血虽止,而舌红不退,脉数不减,短期内复患下血不止。所以在用药时,应以滋阴为主,有热者清之,应依“善治热者不使伤之元气”之训,滋阴以清热,或用甘温以除热,使虚火归阴,正扶邪祛。另一方面,血止后,应注意有无瘀血残留胞宫,瘀血作祟,亦为崩漏复发的诱因。故在经血止后,凡舌见瘀点,或腹中有隐痛胀坠之感者,应在补虚之同时加入活瘀行滞之品。使瘀者疏之,滞者行之,瘀去新生,瘀消血宁。   经血已止3周为后期,血海胞宫经血逐渐充盈,已至下次经水来潮的前期。此时调理应以温补肾阳为主,兼补肾阴,施以温和之药,以调和为主。此时除确有实热外,一般不用寒凉收涩之剂,因此类药物易伤胃凝血,壅滞为患,使经血不能畅行而下,或使月经愆期,或因服寒凉而致腹痛带下等症。


相关文章

  • 中药学笔记
  • 中药笔记整理(简体版) Chapter One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煎服,2-10克. 2.桂枝,辛.甘 ...查看


  • 关玉衡最终删减批注版.docx(1)
  • 青春在大山深处闪耀 触动内心,义无反顾 2013年6月,我本科毕业,身边的同学大都选择去电力行业就业或继续深造.就在那时我接触到了华南理工大学"1+3"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在华工学子中反响强烈,学校涌现 ...查看


  • 崔玉衡治疗眩晕病经验
  • 2002年第22卷 7月第4期 河南中医July Vd.22 2002 No.4 HENANTRADITIONALCHINESE-[EDICINE 崔玉衡治疗眩晕病经验 王利平 (开封市第一中医院,河南开封475000) 关键词:眩晕:平肝 ...查看


  • 古义今用之刮"痧"丨著作传承与关系
  • 著作传承 与 关系 在"无人不痧,无症不痧"理论影响下,痧证成为清代最突出疾病之一,鉴于"古来治痧本无书,又乏指迷善本",痧书在短时间内大量刊印. 清初<痧胀玉衡>系统论述了痧证因.证.脉 ...查看


  • 崩漏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 崩漏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崩漏之病,由冲任二脉气血两虚所致.经言∶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皆禀焉.又言∶为十二经之血海.以其受纳诸经之灌注,精血于此而蓄藏也.又言∶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冲脉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上循腹里,上 ...查看


  • 中医名家医案妇科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输卵管阻塞效果理想 五种证型不孕症的治疗 门成福教授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心法 名医刘民叔医案一则(癥瘕) 刘氏痛消饮治疗痛经 清肝凉血降气汤治倒经疗效满意 青春期继发性闭经医案两则 青春期继发性闭经医案两则 黄建章针灸治疗月经 ...查看


  • "心忧天下"赋
  • "心忧天下"赋 序:总理温公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等引语.由是知温公胸襟!凡好读之士,能无感乎?如区区微贱,犹闻言而有涕,遂捉笔而赋,不敢廋辞. 盛世之始,莫重乎于贤德.贤德者, ...查看


  • 旧唐书 袁天罡传
  • <旧唐书 袁天罡传> 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也.尤工相术.隋大业中,为资官令.武德初,蜀道使詹俊赤牒授火井令.初,天纲以大业元年至洛阳.时杜淹.王珪.韦挺就之相.天纲谓淹曰:"公兰台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 ...查看


  • 药性赋原文
  • 药性赋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