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情概况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2009年极不平常,陕西省经济经历了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冲击和严峻挑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形势整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818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89.63亿元,增长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6%;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11亿元,增长14.7%,占52.7%;第三产业增加值 3084.91亿元,增长14.1%,占37.7%。人均生产总值21732元,比上年增长13.3%。

【农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31.4万吨,较上年增长1.8%。其中夏粮产量426万吨,秋粮产量705.4万吨。

林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经济林快速发展。全年全省积极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壮大经济林业产业,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政策扶持力度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我省按照“保规模增长、调内部结构、促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加大对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群众养殖信心增强,畜禽存出栏全面增长,畜产品产量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5.6万吨,增长7.3%。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88.24亿元,比上 年增长14.8%。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797.38亿元,增长14.2%;轻工业490.86亿元,增长18.9%。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3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9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八大支柱产业完成 8142.32亿元,增长12.7%。其中,能源化工工业3750.79亿元,增长4.2%;装备制造业1939.23亿元,增长21.7%;有色冶金工 业935.36亿元,增长19.7%;食品工业715.88亿元,增长2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1.16亿元,增长48.7%;医药制造业 216.95亿元,增长25.5%;纺织服装工业108.38亿元,增长12.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4.57亿元,下降 9.4%。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3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实现利润802.5亿元,下降11.5%;税金总额684.79亿元,增长45.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0.94,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3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全省资质以上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 40.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555.7亿元,增长39.2%。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共签订合同额399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房屋 建筑施工面积9348.6万平方米,增长20.9%。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3.39亿元,比上年增长

35.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94.86亿元,增长37.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8.53亿元,增长9.3%。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62.33亿元、2465.18亿元和3567.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42.7%和 32.5%。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投资34.04亿元,林业投资25.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1%和38.1%。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 2289.17亿元,增长35.1%。其中,采矿业投资611.99亿元,增长43.8%;制造业投资1290.61亿元,增长37.5%;电力、燃气及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86.56亿元,增长17.1%。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58.24亿元,增长37.4%;卫生、社会保 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60.24亿元,增长5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700.90亿元,增长63.2%。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能源化工工业、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仍然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三个大行业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为34.2%,分别完成投资 1080.44亿元、677.2亿元和361.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7%、21.5%和25.8%,占城镇投资比重分别为17.4%、 10.9%和5.8%。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242.42亿元,增长92.5%,占3.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99.82亿元,增长 9.9%,占4.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151.63亿元,增长27.1%,占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85.31亿 元,增长40.8%,占3.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26.87亿元,增长12.2%,占5.3%;铁路运输业投资227.44亿元,增长 41.9%,占3.7%;道路运输业投资346.61亿元,增长7.8%,占5.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投资79.89亿元,增长1.5 倍,占1.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5.2%。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086.9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37.7%;商品房屋销售额672.72亿元,增长49.1%。

【交通、邮电】 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2805.6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其中,铁路1730.24亿吨公里,增长3.6%;公路1066.14亿吨公里,增长14.1%;水运0.86亿吨公里,增长4.9%;民航8.4亿吨公里,下降8.3%。

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8.62亿吨,比上年增长10.9%。其中,铁路1.8亿吨,增长7.2%;公路6.8亿吨,增长11.9%;水运173万吨,增长4.9%;民航6.77万吨,下降21.6%。

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8.55亿人,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铁路5495.2万人,下降4.4%;公路7.9亿人,增长12%;水运262万人,增长7.4%;民航

668.22万人,增长1.7%。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3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电信212.22亿元,增长14.9%;邮政24.35亿元,增长19.5%。邮电 业务总量683.4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电信654.65亿元,增长5.9 % ;邮政28.81亿元,增长12.7%。

【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802.07亿元,增 长19.8%;县及县以下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97.60亿元,增长19.4%。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

2348.37亿元,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 额305.69亿元,增长19.5%。 关中地区零售额217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陕北地区零售额232.14亿元,增长19.7%,陕南地区零售额296.37亿元,增长1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0.5%,其中,城市与上年持平,农村上升

1.8%。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国内国际旅游】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

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

【对外经济】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8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进口44.16亿美元,增长49.8%;出口39.85亿美元,下降25.9%,实现贸 易逆差4.31亿美元。在进出口总值中,一般贸易进出口55.88亿美元,下降9.5%;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22.78亿美元,增长40.6%。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1个,实际利用外资15.11亿美元(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部分),增长10.3%。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3786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1944万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95.9%、97.8%。对外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合同额163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423万美元。

【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043.44亿元,同比增长28.5%,增幅提高1.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115.37亿元,同比 多增796.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57.65亿元,同比增长36.4%,增幅提高12.9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58.77亿元,是2008年 全年增加额的1.85倍。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比为56.9%,同比上升1.39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境内有各类证券公司3家,其中,证券营业部73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期末证券开户数19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万户,证券市场各类 证券交易量16979.38亿元,比上年提高85.9%。其中股票交易量

16097.42亿元(A股),提高1.1倍,基金交易量85.26亿元,下降 6%;国债现货回购交易量15.57亿元,下降0.4%;期货代理交易额7775.46亿元,增长52.3%。

年末全省共有保险公司总公司2家,省级分公司36家,其中:产险公司(含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9家,寿险公司17家;下辖各类保险分支机构2211家。新增省级分公司1家,新增各类分支机构99家。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主体109家(经纪机构20家,代理机构71家,公估机构8家),其中总公司70家,分公司39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1688家。全年新批设专业中介机构8家,新增兼业代理机构145家,注销代理公司4家,注销兼业代理机构937家。

全年全省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59.6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2.21亿元,同比增长30.2%;人身险公司实现 保费收入197.38亿元,同比增长16.11%。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61.06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付支出32.15亿元,增 长14.37%;寿险公司赔付支出28.92亿元,下降6.09%。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比上年增

加1271元,增长9.9%;人均消费支出10706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92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比上年增加302元,增长9.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49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894.1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

年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48.98万人,比上年增加4.59万人。全年新增就业人数38.87万人,登记失业人数21.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6.27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94%。

全年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1027.74亿元,比上年增加

155.92亿元,增长17.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0293元,增长16.8%。 全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31.3万人,比上年减少0.92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9.81万人, 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58.84万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27.88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130.9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890.04万人,其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63.28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26.7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4.8万人,增加 17.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164.4万人,增加16.8万人。

年末全省纳入城市低保38.3万户、86.3万人,平均保障标准177元,支出资金19.4亿元;纳入农村低保68.4万户、228万人,支出资金 16.7亿元。全省有农村五保对象14.2万人,供养标准最高每人每年5400元,最低每人每年1856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846个,其中:农村敬 老院568所,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278个。全年累计实施城市医疗救助43万人次,人均救助962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303万人次,人均救助936元。

【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

全年全省GDP达到8186.65亿元,比2008年增长13.6 %,实现人均GDP21732元,增长13.3 %,财政总收入1389.5亿元,增长25.8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比2008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增长9.9 %。 一、2009年度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结果

1、“十强县”监测结果

经对全省83个县(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1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09年度,名列前10位的县(市)依次是:府谷县、 神木县、靖边县、志丹县、高陵县、吴起县、韩城市、黄陵县、凤县、安塞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2、“争先进位”前10名县监测结果

经对2008年—2009年全省83个县(市)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2009年度,综合名次进位最快的前10名县依次是:太白县、麟游县、西乡县、 潼关县、洋县、千阳县、米脂县、留坝县、汉阴县、白河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县。

3、“五强区”监测结果

经对全省24个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0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09年度,名列前5位的区依次是: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即2009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4、城区“争先进位奖”监测结果

经对2008年—2009年全省24个区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2009年度,综合名次进位的区依次是:王益区、长安区、秦都区、陈仓区、汉滨区,灞桥区、印台区、耀州区,即2009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区。

鉴于2009年度进位并列的城区较多,各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各区所处环境和产业定位不同,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加大了进位难度。为 了更好的发挥监测考评的激励作用,省政府决定,对进位并列的灞桥区、印台区和耀州区也按照考评办法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5、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前10名监测结果

经对2009年全省107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进行排位对比,2009年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依次是:子洲县、清涧县、千阳 县、石泉县、平利县、高陵县、白河县、彬县、城固县、淳化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获奖县。

二、2009年陕西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县域经济较快发展,比重占居半壁江山

83个县(市)县均GDP接近50亿元。2009年,83个县(市)常住人口24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4.0%,实现 GDP 41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0.7 %。县均实现GDP 49.99亿元,较上年增加5.28亿元,人均GDP达到17205元,较上年增加2638元。

24个区平均GDP 166.36亿元。2009年,24个区常住人口1357万人,占全省的36.0%,实现 GDP3992.6亿元,GDP占全省的比重为48.8 %。其中7个区GDP超过200亿元,较上年增加2个。区均实现GDP166.36亿元,是83个县

(市)平均值的3.3倍,人均GDP29455元,比 83个县(市)平均水平高出12250元,高于全省水平7723元。

2、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为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83个县(市)工业增加值2142.71亿元,增长1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有60个县(市)高于全省水平,20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20%。 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83个县(市)比重为51.6%,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但 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24个区比重为34.6 %。有26个县(市)、8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个县(市)和4个区比重达到50%以上,12个县(市)达到70%以上。

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83个县(市)城镇化率为34.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14个县(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个县(市)超过50%,比上年增加2个。

3、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省采取多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措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83个县(市)平均实现财政总收入 5.81亿元,较上年增长19.1%,24个区平均实现财政总收入21.56亿元,增长30.4%,12个县(市)和13个区超过10亿元。31个县 (市)和12个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省25.8%的水平。

在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83个县(市)为60.8%,县均支出4.7亿元;24个区比重为62.5%,区均支出 5.79亿元。有38个县(市)和8个区分别超过县、区平均水平。45个县(市)和18个区超过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32个和8个。

2009年,83个县(市)县均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较上年增长28.9%。有17个县超过2亿元。24个区平均地方财政收入5.77亿元,较上年增长24.6%。有9个区超过5亿元。

4、惠民政策成效显著,城乡收入再创新高

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较上年增加302元。在83个县(市)中,有57个超过全省水平,较上年增加21个,8个县高于全国5153 元的水平,较上年增加6个。神木县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7223元,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785元和2070元。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较上年增加1271元。有29个县(市)和18个区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和雁塔区分别达到 19102元

和19762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973元和5633元,同时比全国 17175元的水平高出1927元和2587元。

5、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城镇投资增长强劲

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6%,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有26个县(市)和6个区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1个县(市)和4个区超过50%。

2009年,83个县(市)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34亿元,较上年增长53.2%,12个县(市)超过50亿元。53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 50%,8个县(市)超过100%;24个区平均完成城镇投资141.4亿元,较上年增长30.4%,12个区超过100亿元,5个区增长速度超过 50%。

6、节能降耗卓有成效,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200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较上年下降5.92 %。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仅有3个县能耗降低率在4%以下,其中有45个县和19个区超过5%。 2009年,83个县(市)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和低保人数达到382.64万人,较上年增长47.4%。有16个县(市)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50%。 其中10个在80%以上。在83个县(市)中,有56个县(市)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60%,其中29个在80%以上。

2009年,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0.6%,比上年提高 1.3个百分点,有51个县和9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7、强县强区再换新丁,竞争实力更加明显

2009年,按照新的监测考评办法,对监测考评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根据新的指标体系测评,“十强县”和“五强区”及其位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凤县和新 城区分别跻身全省强县强区,二是府谷县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指标由上年的第三跃居第一,取代了神木县连续五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同时在“十强 县”中,部分县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位次也有所后移。 2009年,“十强县”人口占全省的6.2 %,创造了17.4 %的GDP,县均实现GDP142.75亿元,为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2.9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059.38亿元,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 4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6173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2.8倍,全国水 平的2.4倍。

2009年,“五强区”人口占全省的10.4 %,GDP占全省的 21.5 %,“五强区”平均实现GDP351.49亿元,较上年增加 84.96亿元,为24个区平均值的

2.1倍。人均实现GDP 44658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全国的1.8倍。

以上情况表明,2009年,我省各县(市、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克服多重困难,砥砺奋战,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平均 水平,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省县域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和 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二是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 用不强,三是多数县域经济缺乏长期有效的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不稳固。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按照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抓好各项政策 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克难奋进,为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9年陕西人均GDP超3000美元】 2009年,陕西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通过落实中央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86.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732元,按汇率折算超过3000美元(3005美元)。 改革开发以来,陕西人均GDP快速增长。全省人均GDP从100美元增长为1000美元,用了26年(1978年--2004年);从1000美元增长到 2000美元,用了 3年时间(2004年--2007年);从2000美元到3000美元,仅用了2年时间(2007年--2009年)。这表明每千美元人均GDP产出速度 大大提高,经济效率提高较为明显。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水平的标志。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从量变转为质变,城镇化、工业化 进程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这

非常有利于我省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实现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同时国际经验也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关后,经济社会也面临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矛盾多发的可能,不稳定因素增加。在新的起点上我省应努 力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推进社会稳定和谐。

经济发展

2009年极不平常,陕西省经济经历了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冲击和严峻挑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形势整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818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89.63亿元,增长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6%;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11亿元,增长14.7%,占52.7%;第三产业增加值 3084.91亿元,增长14.1%,占37.7%。人均生产总值21732元,比上年增长13.3%。

【农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31.4万吨,较上年增长1.8%。其中夏粮产量426万吨,秋粮产量705.4万吨。

林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经济林快速发展。全年全省积极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壮大经济林业产业,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政策扶持力度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我省按照“保规模增长、调内部结构、促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加大对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群众养殖信心增强,畜禽存出栏全面增长,畜产品产量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5.6万吨,增长7.3%。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88.24亿元,比上 年增长14.8%。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797.38亿元,增长14.2%;轻工业490.86亿元,增长18.9%。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33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9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八大支柱产业完成 8142.32亿元,增长12.7%。其中,能源化工工业3750.79亿元,增长4.2%;装备制造业1939.23亿元,增长21.7%;有色冶金工 业935.36亿元,增长19.7%;食品工业715.88亿元,增长2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1.16亿元,增长48.7%;医药制造业 216.95亿元,增长25.5%;纺织服装工业108.38亿元,增长12.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4.57亿元,下降 9.4%。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3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实现利润802.5亿元,下降11.5%;税金总额684.79亿元,增长45.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0.94,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33.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全省资质以上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13亿元,比上年增长 40.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555.7亿元,增长39.2%。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全年共签订合同额399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房屋 建筑施工面积9348.6万平方米,增长20.9%。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3.39亿元,比上年增长

35.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94.86亿元,增长37.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8.53亿元,增长9.3%。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62.33亿元、2465.18亿元和3567.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42.7%和 32.5%。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投资34.04亿元,林业投资25.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1%和38.1%。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 2289.17亿元,增长35.1%。其中,采矿业投资611.99亿元,增长43.8%;制造业投资1290.61亿元,增长37.5%;电力、燃气及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86.56亿元,增长17.1%。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58.24亿元,增长37.4%;卫生、社会保 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60.24亿元,增长5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700.90亿元,增长63.2%。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能源化工工业、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仍然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三个大行业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为34.2%,分别完成投资 1080.44亿元、677.2亿元和361.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7%、21.5%和25.8%,占城镇投资比重分别为17.4%、 10.9%和5.8%。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242.42亿元,增长92.5%,占3.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99.82亿元,增长 9.9%,占4.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151.63亿元,增长27.1%,占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85.31亿 元,增长40.8%,占3.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26.87亿元,增长12.2%,占5.3%;铁路运输业投资227.44亿元,增长 41.9%,占3.7%;道路运输业投资346.61亿元,增长7.8%,占5.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投资79.89亿元,增长1.5 倍,占1.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5.2%。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086.97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37.7%;商品房屋销售额672.72亿元,增长49.1%。

【交通、邮电】 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2805.6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其中,铁路1730.24亿吨公里,增长3.6%;公路1066.14亿吨公里,增长14.1%;水运0.86亿吨公里,增长4.9%;民航8.4亿吨公里,下降8.3%。

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8.62亿吨,比上年增长10.9%。其中,铁路1.8亿吨,增长7.2%;公路6.8亿吨,增长11.9%;水运173万吨,增长4.9%;民航6.77万吨,下降21.6%。

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8.55亿人,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铁路5495.2万人,下降4.4%;公路7.9亿人,增长12%;水运262万人,增长7.4%;民航

668.22万人,增长1.7%。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23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电信212.22亿元,增长14.9%;邮政24.35亿元,增长19.5%。邮电 业务总量683.4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电信654.65亿元,增长5.9 % ;邮政28.81亿元,增长12.7%。

【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802.07亿元,增 长19.8%;县及县以下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97.60亿元,增长19.4%。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

2348.37亿元,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 额305.69亿元,增长19.5%。 关中地区零售额217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陕北地区零售额232.14亿元,增长19.7%,陕南地区零售额296.37亿元,增长1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0.5%,其中,城市与上年持平,农村上升

1.8%。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价格为100):

【国内国际旅游】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

国内旅游收入715.28亿元,增长27.5%。全年接待境外旅游人数145.08万人次,增长15.4%;旅游外汇收入7.71亿美元,增长16.7%。

【对外经济】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8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进口44.16亿美元,增长49.8%;出口39.85亿美元,下降25.9%,实现贸 易逆差4.31亿美元。在进出口总值中,一般贸易进出口55.88亿美元,下降9.5%;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22.78亿美元,增长40.6%。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1个,实际利用外资15.11亿美元(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部分),增长10.3%。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3786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1944万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额的95.9%、97.8%。对外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合同额163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423万美元。

【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043.44亿元,同比增长28.5%,增幅提高1.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115.37亿元,同比 多增796.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57.65亿元,同比增长36.4%,增幅提高12.9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58.77亿元,是2008年 全年增加额的1.85倍。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比为56.9%,同比上升1.39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境内有各类证券公司3家,其中,证券营业部73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期末证券开户数190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万户,证券市场各类 证券交易量16979.38亿元,比上年提高85.9%。其中股票交易量

16097.42亿元(A股),提高1.1倍,基金交易量85.26亿元,下降 6%;国债现货回购交易量15.57亿元,下降0.4%;期货代理交易额7775.46亿元,增长52.3%。

年末全省共有保险公司总公司2家,省级分公司36家,其中:产险公司(含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9家,寿险公司17家;下辖各类保险分支机构2211家。新增省级分公司1家,新增各类分支机构99家。

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主体109家(经纪机构20家,代理机构71家,公估机构8家),其中总公司70家,分公司39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1688家。全年新批设专业中介机构8家,新增兼业代理机构145家,注销代理公司4家,注销兼业代理机构937家。

全年全省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59.6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2.21亿元,同比增长30.2%;人身险公司实现 保费收入197.38亿元,同比增长16.11%。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61.06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付支出32.15亿元,增 长14.37%;寿险公司赔付支出28.92亿元,下降6.09%。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比上年增

加1271元,增长9.9%;人均消费支出10706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92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比上年增加302元,增长9.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49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894.1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

年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48.98万人,比上年增加4.59万人。全年新增就业人数38.87万人,登记失业人数21.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6.27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94%。

全年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1027.74亿元,比上年增加

155.92亿元,增长17.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0293元,增长16.8%。 全年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31.3万人,比上年减少0.92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9.81万人, 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58.84万人,其中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327.88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130.9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890.04万人,其中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463.28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26.7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64.8万人,增加 17.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164.4万人,增加16.8万人。

年末全省纳入城市低保38.3万户、86.3万人,平均保障标准177元,支出资金19.4亿元;纳入农村低保68.4万户、228万人,支出资金 16.7亿元。全省有农村五保对象14.2万人,供养标准最高每人每年5400元,最低每人每年1856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846个,其中:农村敬 老院568所,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278个。全年累计实施城市医疗救助43万人次,人均救助962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303万人次,人均救助936元。

【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

全年全省GDP达到8186.65亿元,比2008年增长13.6 %,实现人均GDP21732元,增长13.3 %,财政总收入1389.5亿元,增长25.8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比2008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增长9.9 %。 一、2009年度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结果

1、“十强县”监测结果

经对全省83个县(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1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09年度,名列前10位的县(市)依次是:府谷县、 神木县、靖边县、志丹县、高陵县、吴起县、韩城市、黄陵县、凤县、安塞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

2、“争先进位”前10名县监测结果

经对2008年—2009年全省83个县(市)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2009年度,综合名次进位最快的前10名县依次是:太白县、麟游县、西乡县、 潼关县、洋县、千阳县、米脂县、留坝县、汉阴县、白河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县。

3、“五强区”监测结果

经对全省24个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0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09年度,名列前5位的区依次是: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即2009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4、城区“争先进位奖”监测结果

经对2008年—2009年全省24个区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2009年度,综合名次进位的区依次是:王益区、长安区、秦都区、陈仓区、汉滨区,灞桥区、印台区、耀州区,即2009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区。

鉴于2009年度进位并列的城区较多,各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各区所处环境和产业定位不同,经济实力相差较大,加大了进位难度。为 了更好的发挥监测考评的激励作用,省政府决定,对进位并列的灞桥区、印台区和耀州区也按照考评办法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5、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前10名监测结果

经对2009年全省107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进行排位对比,2009年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依次是:子洲县、清涧县、千阳 县、石泉县、平利县、高陵县、白河县、彬县、城固县、淳化县,即2009年度“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获奖县。

二、2009年陕西县域(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县域经济较快发展,比重占居半壁江山

83个县(市)县均GDP接近50亿元。2009年,83个县(市)常住人口24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4.0%,实现 GDP 41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0.7 %。县均实现GDP 49.99亿元,较上年增加5.28亿元,人均GDP达到17205元,较上年增加2638元。

24个区平均GDP 166.36亿元。2009年,24个区常住人口1357万人,占全省的36.0%,实现 GDP3992.6亿元,GDP占全省的比重为48.8 %。其中7个区GDP超过200亿元,较上年增加2个。区均实现GDP166.36亿元,是83个县

(市)平均值的3.3倍,人均GDP29455元,比 83个县(市)平均水平高出12250元,高于全省水平7723元。

2、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为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83个县(市)工业增加值2142.71亿元,增长1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有60个县(市)高于全省水平,20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20%。 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83个县(市)比重为51.6%,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但 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24个区比重为34.6 %。有26个县(市)、8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个县(市)和4个区比重达到50%以上,12个县(市)达到70%以上。

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3.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83个县(市)城镇化率为34.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有14个县(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个县(市)超过50%,比上年增加2个。

3、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省采取多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措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83个县(市)平均实现财政总收入 5.81亿元,较上年增长19.1%,24个区平均实现财政总收入21.56亿元,增长30.4%,12个县(市)和13个区超过10亿元。31个县 (市)和12个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省25.8%的水平。

在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重,83个县(市)为60.8%,县均支出4.7亿元;24个区比重为62.5%,区均支出 5.79亿元。有38个县(市)和8个区分别超过县、区平均水平。45个县(市)和18个区超过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32个和8个。

2009年,83个县(市)县均地方财政收入2.14亿元,较上年增长28.9%。有17个县超过2亿元。24个区平均地方财政收入5.77亿元,较上年增长24.6%。有9个区超过5亿元。

4、惠民政策成效显著,城乡收入再创新高

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较上年增加302元。在83个县(市)中,有57个超过全省水平,较上年增加21个,8个县高于全国5153 元的水平,较上年增加6个。神木县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7223元,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785元和2070元。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较上年增加1271元。有29个县(市)和18个区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和雁塔区分别达到 19102元

和19762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973元和5633元,同时比全国 17175元的水平高出1927元和2587元。

5、非公经济比重提高,城镇投资增长强劲

2009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6%,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有26个县(市)和6个区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1个县(市)和4个区超过50%。

2009年,83个县(市)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34亿元,较上年增长53.2%,12个县(市)超过50亿元。53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 50%,8个县(市)超过100%;24个区平均完成城镇投资141.4亿元,较上年增长30.4%,12个区超过100亿元,5个区增长速度超过 50%。

6、节能降耗卓有成效,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2008年,全省万元GDP能耗较上年下降5.92 %。在全省107个县(市、区)中,仅有3个县能耗降低率在4%以下,其中有45个县和19个区超过5%。 2009年,83个县(市)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和低保人数达到382.64万人,较上年增长47.4%。有16个县(市)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50%。 其中10个在80%以上。在83个县(市)中,有56个县(市)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60%,其中29个在80%以上。

2009年,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0.6%,比上年提高 1.3个百分点,有51个县和9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7、强县强区再换新丁,竞争实力更加明显

2009年,按照新的监测考评办法,对监测考评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根据新的指标体系测评,“十强县”和“五强区”及其位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凤县和新 城区分别跻身全省强县强区,二是府谷县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指标由上年的第三跃居第一,取代了神木县连续五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同时在“十强 县”中,部分县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位次也有所后移。 2009年,“十强县”人口占全省的6.2 %,创造了17.4 %的GDP,县均实现GDP142.75亿元,为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2.9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059.38亿元,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 4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61731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2.8倍,全国水 平的2.4倍。

2009年,“五强区”人口占全省的10.4 %,GDP占全省的 21.5 %,“五强区”平均实现GDP351.49亿元,较上年增加 84.96亿元,为24个区平均值的

2.1倍。人均实现GDP 44658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全国的1.8倍。

以上情况表明,2009年,我省各县(市、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克服多重困难,砥砺奋战,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省平均 水平,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显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省县域经济深层次的问题和 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二是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 用不强,三是多数县域经济缺乏长期有效的支撑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不稳固。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按照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抓好各项政策 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克难奋进,为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9年陕西人均GDP超3000美元】 2009年,陕西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通过落实中央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全力以赴保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86.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732元,按汇率折算超过3000美元(3005美元)。 改革开发以来,陕西人均GDP快速增长。全省人均GDP从100美元增长为1000美元,用了26年(1978年--2004年);从1000美元增长到 2000美元,用了 3年时间(2004年--2007年);从2000美元到3000美元,仅用了2年时间(2007年--2009年)。这表明每千美元人均GDP产出速度 大大提高,经济效率提高较为明显。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水平的标志。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从量变转为质变,城镇化、工业化 进程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这

非常有利于我省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实现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目标。同时国际经验也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关后,经济社会也面临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矛盾多发的可能,不稳定因素增加。在新的起点上我省应努 力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推进社会稳定和谐。


相关文章

  • 2015陕西振兴计划考试大纲
  • 2015陕西振兴计划考试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更多考试咨询请关注微信sxrszx 主要范围:主要考核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文史基础常识.公文与论文写作知识.自然科技常识.环境 ...查看


  • 陕西省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 201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主要范围:主要考核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文史基础常识.公文与论文写作知识.自然科技常识.环 ...查看


  • 贵州省情概况
  •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 ...查看


  • 陕西工农考试工人岗省情练习题1
  • 1. 陕西是科技教育大省,科教资源总量富集,科技综合实力居西部( ),国内前列. A. 第一 B. 第二 C. 第三 D. 第四 2. 黄河最大的支流是( ). A. 永定河 B. 泾河 C. 渭河 D. 北洛河 3. 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 ...查看


  • 2014年陕西招教考试攻略陕西西安
  • 2014年陕西省招教考试攻略 随着2013年陕西招聘教师考试的各项录用工作的圆满完成,2014年陕西招聘教师考试也已经拉开帷幕.陕西省招聘教师考试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统考已形成一个越来越系统的规模了,越来越严谨的体系.那这对于广大立志从事于教 ...查看


  • 2013贵州省情
  • 2013年7月"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 期末复习指南 "贵州省情"课程是贵州省教育厅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所有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贵州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计划贵州省情课程名称为&quo ...查看


  • 2015湖北省直事业单位备考之湖北省省情概况
  • 2015湖北省直事业单位备考之湖北省省情概况 在历年的湖北省省直事业单位的试卷中,关于湖北省省情概况的题目均有所涉及,本文从两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湖北省省情加以分析,考生需要把握重点,注意识记. 一.社会概况简介 1.行政区划 现设12个省辖市 ...查看


  • 陕西省省情知识
  • 陕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陕西省情知识试题三 多项选择 1 关中盆地是陕西省的精华之地,它东起潼关港口,西至宝鸡峡,() A 东西长约360千米 B 是陕西省人口分布最稠密地区 C 被称为"八百里秦川" D 是我国黄土高原的 ...查看


  • 云南概况及省情
  • 云南概况: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是一块正待开发的宝地,有着极其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自然资源丰富 云南总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资源总量居全国第6位,人均资源拥有量是我国平均水平的2倍.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