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2、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形态上分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表现在饮食、服装、建筑、工具等物质实体上的特征;制度文化是表现在法律、行政、管理观念与形式、社会中各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上的特征;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

3、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遗传素质 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5、年龄特征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6、关键期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7、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环境的性质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8、人的价值 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9、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0、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1、体育 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2、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13、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4、角色 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15、广义课程 狭义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是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意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6、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17、学科课程 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18、综合课程 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19、潜在课程 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景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20、核心课程 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21、课程计划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它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教科书 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2、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3、教学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4、知识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5、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26、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关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7、创造才能 主要指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综合体现。

28、教学规律 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29、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30、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1、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32、教学策略 指在一定的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33、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34、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5、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36、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7、班级教学 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8、课的结构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39、教学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40、德育 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包括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41、学校德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42、德育目标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3、德育内容 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44、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5、道德认识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46、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社会四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47、道德意志 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48、道德行为 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它是通过练习和实践形成的。

49、德育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0、德育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51、陶冶教育法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52、班级 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53、课外活动 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54、义务教育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5、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56、终生教育 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57、全民教育 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58、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59、教育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60、人力资本 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2、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形态上分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表现在饮食、服装、建筑、工具等物质实体上的特征;制度文化是表现在法律、行政、管理观念与形式、社会中各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上的特征;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

3、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遗传素质 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5、年龄特征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6、关键期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7、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若按环境的性质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8、人的价值 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9、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0、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1、体育 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2、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13、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4、角色 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15、广义课程 狭义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是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意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6、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17、学科课程 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18、综合课程 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19、潜在课程 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是指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景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20、核心课程 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21、课程计划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它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教科书 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2、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3、教学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4、知识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5、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26、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关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7、创造才能 主要指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综合体现。

28、教学规律 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29、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30、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1、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32、教学策略 指在一定的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33、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34、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5、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36、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7、班级教学 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8、课的结构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39、教学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40、德育 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包括了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41、学校德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42、德育目标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3、德育内容 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44、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5、道德认识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46、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社会四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47、道德意志 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48、道德行为 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它是通过练习和实践形成的。

49、德育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0、德育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51、陶冶教育法 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52、班级 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53、课外活动 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54、义务教育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5、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56、终生教育 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57、全民教育 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58、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59、教育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60、人力资本 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 关于教育装备概念的再讨论
  • 关于教育装备概念的再讨论* (刊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年14期) 艾伦 首都师范大学 100048 摘要 概念是人对事物本质的思维规定,而定义是对概念的语言表达.本文从概念的界定需要共同语境的事实出发,说明对教育装备概念 ...查看


  • 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探讨
  • 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探讨 !陈拥贤 !!!!摘要+!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础的概念#也是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得以建立 的核心概念$本文运用逻辑学和概念学有关原理#分析了!职业教育"概念表达的方法论选择%同时#在 ...查看


  • 课程的概念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早在130年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尖锐地指出, 概念上的混乱现象已进入像教育学这样的实践研究领域,"概念的混乱已经不再是一种无害的胡思乱想,不再是思维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的必要阶段,而成了 ...查看


  • 深圳教师招考大纲
  •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掌握"教育学"的概念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熟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了解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了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了解主要几种教育学派别和教育思想: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查看


  • 哲学视角下体育概念演变的三个特征
  • 搏击·体育论坛 第3卷第1期 [体育人文社会学] 哲学视角下体育概念演变的三个特征 王增鑫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体育概念的演变过程,得出体育概念演变过 程中表现出 ...查看


  • 农村职业教育概念辨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职业教育概念辨析 作者:翟洪江 刘蕊 郭翔宇 来源:<教育与职业(中)>2015年第03期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以往学者根据研究的课题和内容 ...查看


  • 教育的实践哲学
  • 作者:宁虹 教育研究 2007年12期 现象学教育学,这个名称已经表明了它与现象学的联系.可以说,所谓现象学教育学,就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和方式所建构的教育理论.在现象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中,现象学所带给教育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方法,也绝不仅 ...查看


  • 论初中历史中的概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
  • 摘 要: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历史中的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初中历史中的概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初中历史 概念教学 原因 措施 ...查看


  • 德育生活化
  • 科技信息 基础教育 德育生活化 ---学生偏差行为对学校德育的思考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 发展阶段,作为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 ...查看


  •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建设的基本内涵
  • 进入网络时代的21世纪,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信息时代的弄潮先锋,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最近,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作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战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