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物理含弹簧的物理模型专题分析

含弹簧的物理模型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

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者的亲睐。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

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胡克定律:F =kx ,ΔF =k ·Δx

(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

例题1: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 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 1;改用大小为F 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 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C A .F 2-F 1 B .F 2+F 1 C .F 2+F 1 D .F 2-F 1

l

2-l 1l 2+l 1l 2-l 1l 2+l 1

例题2:如图所示,两木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两弹簧分别连接A 、B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 ,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 和B 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m 1+m 22) 2g (m 1+m 2k k B .) 2g 2A .+k

1+22(k 12)

C .(m 22k +k 2

1+m 2) g (1k )

1k 2(m 2

D .1+m 2) 2g 2m 1(m 1+m 2) g k +

2k 1

解析:取A 、B 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

力为零时,向上提A 的力F 恰好为:

F =(m 1+m 2)g

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

1、x 2,由胡克定律得:

x 1=

(m 1+m 2) g k ,x 2=(m 1+m 2) g

1k 2

故A 、B 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

ΔE m (m 1g (x 1+x 2) +m 2gx 2=1+m 2) 2g 2m 1(m 1+m 2) g 2

P =k +k

21

答案:D

【点评】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的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 =

∆F

k

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

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

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

(2)如图所示,将A 、B 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 与A 开始分离。

在弹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由于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有关,随着物体的运动,弹簧的长度随之改变。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物体的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定性知道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变化情况,分成几个阶段,各段情况如何,相互关系是什么,等等。

例题3:一个弹簧秤放在水平地面上,Q 为与轻弹簧上端连在一起的秤盘,P 为一重物,已知P 的质量M =10.5 kg ,Q 的质

量m =1.5 kg ,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k =800 N/m,系统处于静止,如右图所示,现给P 施加一个方向向上的力F ,使它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 s时间内F 为变力,0.2s 以后F 为恒力,求力F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取g =10m/s2

分析:P 受到的外力有三个:重力M g 、向上的力F 及Q 对P 的支持力N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N -Mg =Ma

Q 受到的外力有也三个,重力mg 、向上的弹力kx 、P 对Q 的向下的压力N ,则

kx -N -mg =ma

(1)P 做匀加速运动,它受到的合外力一定是恒力。其中重力Mg 为恒力,在上升过程中,弹簧压缩量x 逐渐减小,kx 逐渐减小,N 也逐渐减小,F 逐渐增大。题目说0.2s 以后F 为恒力,说明t =0.2s 的时刻,正是P 与Q 开始脱离接触的时刻,即临界点。

(2)t =0.2 s 的时刻,是Q 对P 的作用力N 恰好为零的时刻,此时刻P 与Q 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因此此时刻弹簧并未恢复原长,也不能认为此时刻弹簧的弹力为零。 (3)当t =0的时刻,就是力F 最小的时刻,此时刻F 小=(M +m ) a (a 为它们的加速度)。随后,由于弹簧的弹力逐渐变小,而P 与Q 的合力保持不变,因此力F 逐渐变大,至t =0.2 s时刻,F 增至最大,此时刻F 大=M (g +a ) 。

以上三点中第(2)点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明确了P 与Q 脱离接触的瞬间情况,才能确定这0.2 s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从而求出加速度a ,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设开始时弹簧压缩量为x (1,t =0.2 s时弹簧压缩量为x 2,物体P 的加速度为a ,则有 kx 1=M +m )g ①

kx 2-mg =ma ②

x 11-x 2=

2

at 2

③ 由①式,x (M +m )g 1=

k =0.15m

解②③式,a =6m/s2

.

在平衡位置拉力有最小值:F 小=(M +m ) a =72 N P 、Q 分离时拉力达最大值,对P : F 大-M g =Ma

所以:F 大=M (g +a ) =168N

【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 1与m 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 ,故秤盘与重物分离。

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

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确应用非常重要:

(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

(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量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例题4:如图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 =1 kg 的物块A 和B 连结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 距地面的高度h 1=0.90 m 。同时释放两

物块,A 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 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

B A 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 物块换为质量为2m 的物块C (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 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 距地面的高度为h 2处同时释放,C 压缩弹簧被反弹后,也刚好能离开地面,

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 =100 N/m,求h

A

2的大小。解:设A 物块落地时,B 物块的速度为v 1,则有:

1

2

m v 12=mgh 1 设A 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 ,对A 物块有: mg =kx

从A 落地后到A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 、B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

2

m v 12=mgx +ΔE p 将B 换成C 后,设A 落地时,C 的速度为v 2,则有:

1

2

·2m v 22=2mgh 2 从A 落地后到A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 、C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

12

·2m v 22=2mgx +ΔE p 联立解得:h 2=0.50 m

【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1)。

例题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0.一个物块从钢板的正上方相距3x 0的A 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立刻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但不粘连,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已知物块的质量也为m 时,它们恰能回到O 点;若物块的质量为2m ,仍从A 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O 点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求物块向上运动所到达的最高点与O 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设物块与钢板碰撞前瞬间的速度为v 0,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 3x 1

0=

2

m v 02 v 0=6gx 0 设质量为m 的物块与钢板碰撞后瞬间的速度为v 1,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 v v 10=(m +m ) v1 1=

2

6gx 0

设弹簧的压缩量为x 0时的弹性势能为E p ,对于物块和钢板碰撞后直至回到O 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E 1

p +

2

×2m ×v 12=2mgx 0 设质量为2m 的物块与钢板碰撞后瞬间的速度为v 2,物块与钢板回到O 点时所具有的速度为v 3,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2m v 0=(2m +m ) v 2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E 1p +

×3m ×v 1

22=3mgx 0+×3m ×v 322

2

解得:v 3=gx 0

当质量为2m 的物块与钢板一起回到O 点时,弹簧的弹力为零,物块与钢板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加速度为g ;一过O 点,钢板就会受到弹簧向下的拉力作用,加速度大于g ,由于物块与钢板不粘连,故在O 点处物块与钢板分离;分离后,物块以速度v 3开始竖直上抛,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

·2m v 解得:h =x 32=2mgh 022

所以物块向上运动所到达的最高点与O 点之间的距离为

x 0

2

. 【点评】

①物块与钢板碰撞的瞬间外力之和并不为零,但这一过程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故可近似看成动量守恒.

②两次下压至回到O 点的过程中,速度、路程并不相同,但弹性势能的改变(弹力做的功)

相同.

③在本题中,物块与钢板下压至回到O 点的过程也可以运用动能定理列方程.

第一次:W 0-

1

弹-2mgx 0=×2m ×v 122 第二次:W 13m ×v 1

弹-3mgx 0=×32-×3m ×v 2222

例题6: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 kg的A 、B 两物块都以v 0=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 kg的物块C 静止在前方,如图所示,B 与C 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

(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块A 的速度为多大? (2)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

(3)A 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

解析:(1)B 、C 发生碰撞时,B 、C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 、C 两者速度为v ,则有:

m B v =(m B +m C ) v 解得:v =2 m/s。

此后A 、B 、C 继续运动,弹簧被压缩,当A 、B 、C 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 、B 、C 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

(m A +m B ) v0=(m A +m B +m C ) v′ 解得:v ′=3 m/s

(2)A 的速度为v ′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 p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E 11p =

2m v 2(m v2+-1

A 02B +m C ) 2

(m A +m B +m C ) v′2 解得:E p =12 J

(3)方法一:A 不可能向左运动。 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定律有:

(m A +m B ) v0=m A v A +(m B +m C ) vB

设A 速度向左,则v A <0,解得:v B >4 m/s

则B 、C 发生碰撞后,A 、B 、C 三者的动能之和为: E ′=

12m 11

A v A 2+2(m B +m C ) vB 2 >2(m B +m C ) vB 2=48 J 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 E =

12m v 02+1

A 2

(m B +m C ) v2=36 J+12 J=48 J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E 是不可能的,所以A 不可能向左运动。 方法二:B 、C 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到做整体向

右匀速运动与A 、B 和C 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

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

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 1=v ′=3 m/s

取以v 1=3 m/s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 、B 和C 相对振动的

速率最大,分别为:

v AO =v 0-v 1=3 m/s v BO =│v -v 1│=1 m/s

由此可画出A 、B 和C 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故A 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

【点评】(1)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3 m/s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 、B 和C 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运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 m/s和1 m/s。

(2)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 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 的速度为零。

例题7: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 和4m ,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把笔竖起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甲所示);

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 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乙所示);

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 2处(如图丙所示)。

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 (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

(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 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2009高考重庆理综卷) 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 1时速度的大小为v 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2。(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 2处,由于动能定理得:

(4m +m ) g (h 1

2-h 1) =

2

(4m +m ) v 22- 0 解得:v 2=2g (h 2-h 1)

(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 4m v 1=(4m +m ) v 2 将v 2代入得:v 1=

5

4

2g (h 2-h 1)

弹簧做的功为W ,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

W -4mgh 1

1=

2

×4m v 12 将v 1

1代入得:W =4

mg (25h 2-9h 1)

(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h 2度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

E 1损=

×4m v 2-1

1(4m +m ) v 2222

将v 5

1、v 2代入得:E 损=4

mg (h 2-h 1

)

【点评】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考题。

经典考题:

1.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上端与质量为m 的小球连接,下端与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质量为M 的绝缘物块相连.小球带正电,电荷量为q ,且与弹簧绝缘,物块、弹簧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突然加上一个竖直向上的大小为E 的匀强电场,小球向上运动,某时刻物块对水平面的压力为零.从加上匀强电场到物块对水平面的压力为零的过程中,小球电势能的改变量为:

A .

qE (M +m ) g qE (M k B .-+m ) g

k

C .qEMg k D .qEmg k

[答案] B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 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 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到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整个过程中: A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答案:B

3.如图,光滑水平面上有质量相等的两物体A 和B ,B 上装有轻质弹簧,B 原来静止,A 以速度v 正对B 滑行,当弹簧压缩到最大时:( B ) A 、A 的速度减小到零

B 、A 和B 具有相同的速度

C 、此刻B 刚开始运动

D 、此刻B 达到最大速度

4.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

在A 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

弹回.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

B

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

C 、物体从A 下降到B ,以及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 、物体在B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 答案:C

5.如图所示,质量为m A =3kg 和m B =2kg 的A 、B 两物块,用劲度系数

为k 的轻弹簧相连后竖直放在水平面上,今用大小为F =55N 的力把物

块A 向下压使之处于静止状态,突然撤去压力,则: A .物块B 一定能离开水平面

B .物块B 不可能离开水平面

C .只要k 足够小,物块B 就可能离开水平面 D .只要k 足够大,物块B 就可能离开水平面

答案:A 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分析,当F >(m A +m B )g 时,能离开地面。

6.如图所示,在劲度为k 的轻弹簧两端分别固定有两个相同的木块P 、Q ,质量均为m ,开始系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竖直向下的力F 缓慢向下压P 木块到某一位置,系统又处于静止。这时突然撤去压力F ,发现P 木块开始做简谐运动,而Q 木块恰好始终没有离开水平面。求:

(1)P 做简谐运动的振幅A 。

(2)振动过程中P 的最大加速度a m 。

(3)在缓慢向下压P 的过程中压力F 所做的功W 。

答案:(1)A =2mg /k (2)20m/s2 (3)2 m2g 2/k

7.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一个物块从高处自由下落

到弹簧上端O ,当弹簧被压缩x 0时物块的速度变为零。从物块与弹簧接

O 触开始,物块的速率v 随下降的位移x 变化情况与下面四个图象中比较x 0

一致的是:

0 0

B C D

8.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木块放在质量为M 的平板小车上,它们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是f m ,在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做简谐运动。为使小车能跟木块一起振动,不发生相对滑动,简谐运动的振幅不能大于:

A .(M +m ) +f m /kM B .f m /kM

C .f m /M D .(M +m )f m /kM 答案:

D

解析:小车做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是木块对它的静摩擦力。当它们的位移最大时,加速度最大,

受到的静摩擦力最大。为了不发生相对滑动,达到最大位移时,小车的最大加速度

由①~②得 v =g

2m 1m 1+m 2 2m 1+m 3k

a =f m /M ,此即系统一起振动的最大加速度,对整体达到最大位移时的加速度最大,

回复力kA=(M+m)a ,则振幅A ≤(M +m )f m /kM 。

说明:本题要学生正确认识回复力在简谐运动中的作用,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去分析回复力与加速度、位移以及最大回复力与振幅的关系。还要正确使用隔离法和整体法。

9.(05全国Ⅰ)(19分)如图,质量为m 1的物体A 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 2的物体B 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A .B 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 ,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 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升一质量为m 3的物体C 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 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 换成另一个质量为

(m 1+m 3)的物体D ,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

次B 刚离地时D 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解析】开始时,A 、B 都静止,设弹簧的压缩量为x 1,有 kx 1=m 1g ①

挂上C 并释放后,C 向下运动,A 向上运动,设B 刚要离地时弹簧伸长量为x 2,有 Kx 2=m 2g ②

B 不再上升,表示此时A 和C 的速度为零,C 已降到其最低点。由机械能守恒,与初始状态相比,弹簧弹性势能的增量量为

ΔE =m 3g (x 1+x 2) -m 1g (x 1+x 2) ③

C 换成D 后,当B 离地时弹性势能的增量与前一次相同,由能量关系得:

点评:该题以能力立意,情景新颖区分度好,是一道综合的好题。解法1是一般的解法,代表一般性的思维习惯与解题程序。解法2简捷准确,在深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后,妙用能量守恒,在考场上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介这建立在厚实的物理素养之上。

11

(m 1+m 3) v 2+m 1v 2=(m 1+m 3) g (x 1+x 2) -m 1g (x 1+x 2) -ΔE ④ 22

1

由③④式得:(2m 1+m 3) v 2=m 1g (x 1+x 2) ⑤

2

2m 1m 1+m 2g 2

由①②⑤式得:v = ⑥

2m 1+m 2k

解法2:能量补偿法

根据题意,设弹簧的总形变量即物体A 上升的距离为

h =

m 1g +m 2g

…………① k 1

( 2m 1+m 3) v 2 …………② 2

第二次释放D 与第一次释放C 相比较,根据能量守恒,可得

m 1gh =

含弹簧的物理模型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

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者的亲睐。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

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胡克定律:F =kx ,ΔF =k ·Δx

(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

例题1: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 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 1;改用大小为F 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 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C A .F 2-F 1 B .F 2+F 1 C .F 2+F 1 D .F 2-F 1

l

2-l 1l 2+l 1l 2-l 1l 2+l 1

例题2:如图所示,两木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两弹簧分别连接A 、B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 ,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 和B 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m 1+m 22) 2g (m 1+m 2k k B .) 2g 2A .+k

1+22(k 12)

C .(m 22k +k 2

1+m 2) g (1k )

1k 2(m 2

D .1+m 2) 2g 2m 1(m 1+m 2) g k +

2k 1

解析:取A 、B 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

力为零时,向上提A 的力F 恰好为:

F =(m 1+m 2)g

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

1、x 2,由胡克定律得:

x 1=

(m 1+m 2) g k ,x 2=(m 1+m 2) g

1k 2

故A 、B 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

ΔE m (m 1g (x 1+x 2) +m 2gx 2=1+m 2) 2g 2m 1(m 1+m 2) g 2

P =k +k

21

答案:D

【点评】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的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 =

∆F

k

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

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

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

(2)如图所示,将A 、B 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 与A 开始分离。

在弹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由于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有关,随着物体的运动,弹簧的长度随之改变。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物体的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定性知道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及大小变化情况,分成几个阶段,各段情况如何,相互关系是什么,等等。

例题3:一个弹簧秤放在水平地面上,Q 为与轻弹簧上端连在一起的秤盘,P 为一重物,已知P 的质量M =10.5 kg ,Q 的质

量m =1.5 kg ,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k =800 N/m,系统处于静止,如右图所示,现给P 施加一个方向向上的力F ,使它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 s时间内F 为变力,0.2s 以后F 为恒力,求力F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取g =10m/s2

分析:P 受到的外力有三个:重力M g 、向上的力F 及Q 对P 的支持力N ,由牛顿第二定律:

F +N -Mg =Ma

Q 受到的外力有也三个,重力mg 、向上的弹力kx 、P 对Q 的向下的压力N ,则

kx -N -mg =ma

(1)P 做匀加速运动,它受到的合外力一定是恒力。其中重力Mg 为恒力,在上升过程中,弹簧压缩量x 逐渐减小,kx 逐渐减小,N 也逐渐减小,F 逐渐增大。题目说0.2s 以后F 为恒力,说明t =0.2s 的时刻,正是P 与Q 开始脱离接触的时刻,即临界点。

(2)t =0.2 s 的时刻,是Q 对P 的作用力N 恰好为零的时刻,此时刻P 与Q 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因此此时刻弹簧并未恢复原长,也不能认为此时刻弹簧的弹力为零。 (3)当t =0的时刻,就是力F 最小的时刻,此时刻F 小=(M +m ) a (a 为它们的加速度)。随后,由于弹簧的弹力逐渐变小,而P 与Q 的合力保持不变,因此力F 逐渐变大,至t =0.2 s时刻,F 增至最大,此时刻F 大=M (g +a ) 。

以上三点中第(2)点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明确了P 与Q 脱离接触的瞬间情况,才能确定这0.2 s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从而求出加速度a ,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设开始时弹簧压缩量为x (1,t =0.2 s时弹簧压缩量为x 2,物体P 的加速度为a ,则有 kx 1=M +m )g ①

kx 2-mg =ma ②

x 11-x 2=

2

at 2

③ 由①式,x (M +m )g 1=

k =0.15m

解②③式,a =6m/s2

.

在平衡位置拉力有最小值:F 小=(M +m ) a =72 N P 、Q 分离时拉力达最大值,对P : F 大-M g =Ma

所以:F 大=M (g +a ) =168N

【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 1与m 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 ,故秤盘与重物分离。

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

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确应用非常重要:

(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

(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量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例题4:如图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 =1 kg 的物块A 和B 连结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 距地面的高度h 1=0.90 m 。同时释放两

物块,A 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 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

B A 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 物块换为质量为2m 的物块C (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 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 距地面的高度为h 2处同时释放,C 压缩弹簧被反弹后,也刚好能离开地面,

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 =100 N/m,求h

A

2的大小。解:设A 物块落地时,B 物块的速度为v 1,则有:

1

2

m v 12=mgh 1 设A 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 ,对A 物块有: mg =kx

从A 落地后到A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 、B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

2

m v 12=mgx +ΔE p 将B 换成C 后,设A 落地时,C 的速度为v 2,则有:

1

2

·2m v 22=2mgh 2 从A 落地后到A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 、C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

12

·2m v 22=2mgx +ΔE p 联立解得:h 2=0.50 m

【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1)。

例题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0.一个物块从钢板的正上方相距3x 0的A 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立刻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但不粘连,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已知物块的质量也为m 时,它们恰能回到O 点;若物块的质量为2m ,仍从A 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O 点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求物块向上运动所到达的最高点与O 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设物块与钢板碰撞前瞬间的速度为v 0,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 3x 1

0=

2

m v 02 v 0=6gx 0 设质量为m 的物块与钢板碰撞后瞬间的速度为v 1,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 v v 10=(m +m ) v1 1=

2

6gx 0

设弹簧的压缩量为x 0时的弹性势能为E p ,对于物块和钢板碰撞后直至回到O 点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E 1

p +

2

×2m ×v 12=2mgx 0 设质量为2m 的物块与钢板碰撞后瞬间的速度为v 2,物块与钢板回到O 点时所具有的速度为v 3,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2m v 0=(2m +m ) v 2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E 1p +

×3m ×v 1

22=3mgx 0+×3m ×v 322

2

解得:v 3=gx 0

当质量为2m 的物块与钢板一起回到O 点时,弹簧的弹力为零,物块与钢板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加速度为g ;一过O 点,钢板就会受到弹簧向下的拉力作用,加速度大于g ,由于物块与钢板不粘连,故在O 点处物块与钢板分离;分离后,物块以速度v 3开始竖直上抛,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

·2m v 解得:h =x 32=2mgh 022

所以物块向上运动所到达的最高点与O 点之间的距离为

x 0

2

. 【点评】

①物块与钢板碰撞的瞬间外力之和并不为零,但这一过程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故可近似看成动量守恒.

②两次下压至回到O 点的过程中,速度、路程并不相同,但弹性势能的改变(弹力做的功)

相同.

③在本题中,物块与钢板下压至回到O 点的过程也可以运用动能定理列方程.

第一次:W 0-

1

弹-2mgx 0=×2m ×v 122 第二次:W 13m ×v 1

弹-3mgx 0=×32-×3m ×v 2222

例题6: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 kg的A 、B 两物块都以v 0=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 kg的物块C 静止在前方,如图所示,B 与C 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

(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块A 的速度为多大? (2)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

(3)A 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

解析:(1)B 、C 发生碰撞时,B 、C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 、C 两者速度为v ,则有:

m B v =(m B +m C ) v 解得:v =2 m/s。

此后A 、B 、C 继续运动,弹簧被压缩,当A 、B 、C 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 、B 、C 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

(m A +m B ) v0=(m A +m B +m C ) v′ 解得:v ′=3 m/s

(2)A 的速度为v ′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 p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E 11p =

2m v 2(m v2+-1

A 02B +m C ) 2

(m A +m B +m C ) v′2 解得:E p =12 J

(3)方法一:A 不可能向左运动。 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定律有:

(m A +m B ) v0=m A v A +(m B +m C ) vB

设A 速度向左,则v A <0,解得:v B >4 m/s

则B 、C 发生碰撞后,A 、B 、C 三者的动能之和为: E ′=

12m 11

A v A 2+2(m B +m C ) vB 2 >2(m B +m C ) vB 2=48 J 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 E =

12m v 02+1

A 2

(m B +m C ) v2=36 J+12 J=48 J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E 是不可能的,所以A 不可能向左运动。 方法二:B 、C 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到做整体向

右匀速运动与A 、B 和C 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

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

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 1=v ′=3 m/s

取以v 1=3 m/s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 、B 和C 相对振动的

速率最大,分别为:

v AO =v 0-v 1=3 m/s v BO =│v -v 1│=1 m/s

由此可画出A 、B 和C 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故A 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

【点评】(1)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3 m/s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 、B 和C 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运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 m/s和1 m/s。

(2)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 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 的速度为零。

例题7: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 和4m ,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把笔竖起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甲所示);

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 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乙所示);

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 2处(如图丙所示)。

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 (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

(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 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2009高考重庆理综卷) 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 1时速度的大小为v 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2。(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 2处,由于动能定理得:

(4m +m ) g (h 1

2-h 1) =

2

(4m +m ) v 22- 0 解得:v 2=2g (h 2-h 1)

(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 4m v 1=(4m +m ) v 2 将v 2代入得:v 1=

5

4

2g (h 2-h 1)

弹簧做的功为W ,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

W -4mgh 1

1=

2

×4m v 12 将v 1

1代入得:W =4

mg (25h 2-9h 1)

(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h 2度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

E 1损=

×4m v 2-1

1(4m +m ) v 2222

将v 5

1、v 2代入得:E 损=4

mg (h 2-h 1

)

【点评】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考题。

经典考题:

1.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上端与质量为m 的小球连接,下端与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质量为M 的绝缘物块相连.小球带正电,电荷量为q ,且与弹簧绝缘,物块、弹簧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突然加上一个竖直向上的大小为E 的匀强电场,小球向上运动,某时刻物块对水平面的压力为零.从加上匀强电场到物块对水平面的压力为零的过程中,小球电势能的改变量为:

A .

qE (M +m ) g qE (M k B .-+m ) g

k

C .qEMg k D .qEmg k

[答案] B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 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 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到木块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整个过程中: A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 、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答案:B

3.如图,光滑水平面上有质量相等的两物体A 和B ,B 上装有轻质弹簧,B 原来静止,A 以速度v 正对B 滑行,当弹簧压缩到最大时:( B ) A 、A 的速度减小到零

B 、A 和B 具有相同的速度

C 、此刻B 刚开始运动

D 、此刻B 达到最大速度

4.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

在A 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

弹回.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

B

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

C 、物体从A 下降到B ,以及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 、物体在B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 答案:C

5.如图所示,质量为m A =3kg 和m B =2kg 的A 、B 两物块,用劲度系数

为k 的轻弹簧相连后竖直放在水平面上,今用大小为F =55N 的力把物

块A 向下压使之处于静止状态,突然撤去压力,则: A .物块B 一定能离开水平面

B .物块B 不可能离开水平面

C .只要k 足够小,物块B 就可能离开水平面 D .只要k 足够大,物块B 就可能离开水平面

答案:A 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分析,当F >(m A +m B )g 时,能离开地面。

6.如图所示,在劲度为k 的轻弹簧两端分别固定有两个相同的木块P 、Q ,质量均为m ,开始系统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竖直向下的力F 缓慢向下压P 木块到某一位置,系统又处于静止。这时突然撤去压力F ,发现P 木块开始做简谐运动,而Q 木块恰好始终没有离开水平面。求:

(1)P 做简谐运动的振幅A 。

(2)振动过程中P 的最大加速度a m 。

(3)在缓慢向下压P 的过程中压力F 所做的功W 。

答案:(1)A =2mg /k (2)20m/s2 (3)2 m2g 2/k

7.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一个物块从高处自由下落

到弹簧上端O ,当弹簧被压缩x 0时物块的速度变为零。从物块与弹簧接

O 触开始,物块的速率v 随下降的位移x 变化情况与下面四个图象中比较x 0

一致的是:

0 0

B C D

8.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木块放在质量为M 的平板小车上,它们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是f m ,在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做简谐运动。为使小车能跟木块一起振动,不发生相对滑动,简谐运动的振幅不能大于:

A .(M +m ) +f m /kM B .f m /kM

C .f m /M D .(M +m )f m /kM 答案:

D

解析:小车做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是木块对它的静摩擦力。当它们的位移最大时,加速度最大,

受到的静摩擦力最大。为了不发生相对滑动,达到最大位移时,小车的最大加速度

由①~②得 v =g

2m 1m 1+m 2 2m 1+m 3k

a =f m /M ,此即系统一起振动的最大加速度,对整体达到最大位移时的加速度最大,

回复力kA=(M+m)a ,则振幅A ≤(M +m )f m /kM 。

说明:本题要学生正确认识回复力在简谐运动中的作用,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去分析回复力与加速度、位移以及最大回复力与振幅的关系。还要正确使用隔离法和整体法。

9.(05全国Ⅰ)(19分)如图,质量为m 1的物体A 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 2的物体B 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A .B 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 ,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 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升一质量为m 3的物体C 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 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 换成另一个质量为

(m 1+m 3)的物体D ,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

次B 刚离地时D 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解析】开始时,A 、B 都静止,设弹簧的压缩量为x 1,有 kx 1=m 1g ①

挂上C 并释放后,C 向下运动,A 向上运动,设B 刚要离地时弹簧伸长量为x 2,有 Kx 2=m 2g ②

B 不再上升,表示此时A 和C 的速度为零,C 已降到其最低点。由机械能守恒,与初始状态相比,弹簧弹性势能的增量量为

ΔE =m 3g (x 1+x 2) -m 1g (x 1+x 2) ③

C 换成D 后,当B 离地时弹性势能的增量与前一次相同,由能量关系得:

点评:该题以能力立意,情景新颖区分度好,是一道综合的好题。解法1是一般的解法,代表一般性的思维习惯与解题程序。解法2简捷准确,在深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后,妙用能量守恒,在考场上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介这建立在厚实的物理素养之上。

11

(m 1+m 3) v 2+m 1v 2=(m 1+m 3) g (x 1+x 2) -m 1g (x 1+x 2) -ΔE ④ 22

1

由③④式得:(2m 1+m 3) v 2=m 1g (x 1+x 2) ⑤

2

2m 1m 1+m 2g 2

由①②⑤式得:v = ⑥

2m 1+m 2k

解法2:能量补偿法

根据题意,设弹簧的总形变量即物体A 上升的距离为

h =

m 1g +m 2g

…………① k 1

( 2m 1+m 3) v 2 …………② 2

第二次释放D 与第一次释放C 相比较,根据能量守恒,可得

m 1gh =


相关文章

  • 专题:受力分析之弹簧问题
  • 弹簧类问题的几种模型及其处理方法 学生对弹簧类问题感到头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弹簧不断发生形变,导致物体的受力随之不断变化,加速度不断变化,从而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较复杂.其次,这些复杂的运动过程中间所包含的隐含条件很 ...查看


  • 专题一 .力与物体的平衡
  • 力与物体的平衡 [命题意图] 本题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涉及正交分解法的简单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力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题定位] 本专题解决的是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问题.高考对 ...查看


  • 山西省太原市2015届高三一模物理试卷
  • 山西省太原市2015届高考物理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5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6-8有多个选项正确) 1.从太阳和其他星体发射出的高能粒子流,在射向地球时,由于地磁场的存在,改变了运动方向,对地球起到了保护作用.如图 ...查看


  • 天津市红桥区2015届高考物理模拟试卷(3月份)
  • 2015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物理模拟试卷(3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6分)(2015•红桥区模拟)如图所示,小球从轻弹簧上方无初速度释放,从小球开始接触弹簧到弹簧被压缩到 ...查看


  • 高中物理弹簧专题
  • 高中物理弹簧专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弹簧形态各异,处处都在为我们服务.常见的弹簧是螺旋形的,叫螺旋弹簧.做力学实验用的弹簧秤.扩胸器的弹簧等都是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扩胸器的弹簧就比弹簧秤的粗且长:在抽屉锁里,弹簧又短又细 ...查看


  • 2014年吉林省高考卷物理试题分析
  • 2014年吉林省高考卷物理试题分析 2014年吉林省高考理综考题仍采用新课标Ⅱ卷,考查形式与以往新课标考查形式相同,8道选择题,2道实验题,2道计算题,选修部分各为一道选择和一道计算,试题难度较去年有所上升,但是没有偏题.怪题,完全符合考纲 ...查看


  • 2015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曲线运动
  • 专题四 曲线运动 1. (15江苏卷)一带正电的小球向右水平抛入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电场方向水平向左,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 A .做直线运动 B .做曲线运动 C .速率先减小后增大,D .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小球受重力和电场力,合 ...查看


  • 2016高考物理备考策略
  • 2015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及2015年高考备考回顾 张掖二中周勉 一.试题总体印象: 2015年高考物理试题立足基础,区分度合理,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在继承近年来物理试卷优点的基础上,今年的物理试题仍然保持连续稳定.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 ...查看


  • 2016年全国高考甲乙丙卷分析-物理
  • 2016年全国高考甲卷分析 1.总体评价 2016年全国卷Ⅱ物理无论试卷结构还是题型风格与2015年基本一样,共13企题.选择题8个,实验题2个,计算题2个,选做题3个(3选1):力学占全卷45.5%,电磁学45分,占全卷40.9%,与2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