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归程(二)

  ■歌唱在这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炼和传承,全部文化的贮存和展开。

  

  1

  站在石阶上领唱的,总是中年妇女。她们的表情比较严肃,但歌声在女儿辈的身上却打开了欢乐的闸门。

  我一遍遍地听,当地的侗族朋友在我耳边轻轻地介绍着歌曲内容,两头听下来终于明白,这样的歌唱是一门传代的大课程。中年传教给青年,青年传教给小孩,歌是一种载体,传教着人间的基本情感,传教着民族的坎坷历史。像那首《珠郎和娘梅》的叙事长歌,就在向未婚男女传教着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忠贞,为了爱情与忠贞应该作出什么样的抗争,付出什么样的牺牲。

  歌声成了民族的默契、村寨的共识、世代的叮咛。但是,这种叮咛从来不是疾言厉色,而是天天用多声部自然和声完成。这里所说的“多声部自然和声”已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概念,而是不同年龄间的一种共同呼应、集体承认。这里的课本那么欢乐,这里的课程那么简明,这里的教室那么敞亮,这里的考试那么动人。

  这所永恒的学校,大多以女性为主角。男性是陪衬者,唱着雄健有力的歌,作为对母亲、妻子、女儿间世代叮咛的见证。他们更以芦笙来配合,不同年龄的男子高高矮矮地吹着大小不一的芦笙,悠悠扬扬地搀扶着歌声走向远处。女性们获得了这样体贴的辅佐,唱得更畅快了。

  我听一位在村寨中住了几年的外来人说,在这里,几乎每天都在轻轻的歌声中醒来,又每天在轻轻的芦笙中睡去。我一听就点头,因为我这几天住宿的那家干净的农家旅馆,边上就是一条河,永远有一群一丝不挂的小男孩在游泳,边游边唱。在近旁洗衣服的小女孩们不唱,只向小男孩们泼水。她们是主角,是主角就不轻易开口。明天,或者后天,她们就要周周正正地站在花桥石阶的最低一级与大人们一起歌唱了。那些小男孩还站不上去,只能在一边学吹最小的芦笙。

  我们平日也可能在大城市的舞台上看到侗族大歌的演出,但到这里才知道,歌唱在这里不是什么“余兴节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炼和传承,全部文化的贮存和展开。

  

  2

  歌声一起,吊脚楼的扇扇窗子都推开了,很多人站在自己家的窗口听。这个画面从鼓楼这里看过去,也就成了村寨歌会的辽阔布景。

  石桥、小楼、窗口,这本来也是我家乡常见的图像。岂止是我家乡,几乎整个江南都可以用这样的图像来概括。但是,今天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重大差别。江南石桥边楼房的窗口,往往有读书人在用功。夜间,四周一片黑暗,只有窗口犹亮,我历来认为,那是文明传承的灯火。

  我也曾经对这样的窗口灯火产生过怀疑:那里边攻读的诗文,能有几句被窗下的乡亲知晓?如果说,这些诗文的功用,是浮载着书生们远走高飞,那么,又留给这里的乡亲一些什么?

  答案是,这些书生不管是发达还是落魄,不管是回来还是不回来,他们诵读的诗文与故乡村庄基本无关。因此,河边窗口的灯光对于这片土地而言,永远是陌生的,暂驻的,至少,构不成当时当地的“多声部自然和声”。

  侗族长期以来没有文字,因此也没有那些需要日夜攻读的诗文。他们的诗文全都变成了“不著一字”的歌唱。这初一看似乎很不文明,但是我们记得,连汉族最高水准的学者都承认,“不著一字”极有可能是至高境界。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否定文字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是对自己作一个提醒:从最宏观的意义上看,在文明演进的惯常模式之外,也会有精采的特例。

  不错,文字能够把人们引向一个辽阔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承担非常繁重的训练、校正、纷争、一统的磨炼,而磨炼的结果也未必合乎人性。请看世间多少麻烦事,因文字而生?精熟文字的鲁迅叹一声“文章误我”,便有此意。如果有一些地方,不希罕那么辽阔和深刻,只愿意用简洁和直捷的方式在小空间里浅浅地过日子,过得轻松而愉快,那又有何不可?

  我在这里还看到了文字崇拜的另一种缺陷,那就是汉族的饱学书生几乎都不擅于歌舞,更无法体验其中的快乐。太重的学理封住了他们的歌喉,太多的斯文压住了他们的舞步。生命的本性原来是载歌载舞的,在他们身上却被偏狭的智能剥夺了大半。

  欧洲的文艺复兴,其实是对于人类的健全和俊美的重新确认,从奥林匹亚到佛罗伦萨,从维纳斯到大卫,文字都悄悄地让了位。相比之下,中国的书生作了相反的让位。只有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才会重新展现生命的更本质方面。

  ■歌唱在这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炼和传承,全部文化的贮存和展开。

  

  1

  站在石阶上领唱的,总是中年妇女。她们的表情比较严肃,但歌声在女儿辈的身上却打开了欢乐的闸门。

  我一遍遍地听,当地的侗族朋友在我耳边轻轻地介绍着歌曲内容,两头听下来终于明白,这样的歌唱是一门传代的大课程。中年传教给青年,青年传教给小孩,歌是一种载体,传教着人间的基本情感,传教着民族的坎坷历史。像那首《珠郎和娘梅》的叙事长歌,就在向未婚男女传教着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忠贞,为了爱情与忠贞应该作出什么样的抗争,付出什么样的牺牲。

  歌声成了民族的默契、村寨的共识、世代的叮咛。但是,这种叮咛从来不是疾言厉色,而是天天用多声部自然和声完成。这里所说的“多声部自然和声”已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概念,而是不同年龄间的一种共同呼应、集体承认。这里的课本那么欢乐,这里的课程那么简明,这里的教室那么敞亮,这里的考试那么动人。

  这所永恒的学校,大多以女性为主角。男性是陪衬者,唱着雄健有力的歌,作为对母亲、妻子、女儿间世代叮咛的见证。他们更以芦笙来配合,不同年龄的男子高高矮矮地吹着大小不一的芦笙,悠悠扬扬地搀扶着歌声走向远处。女性们获得了这样体贴的辅佐,唱得更畅快了。

  我听一位在村寨中住了几年的外来人说,在这里,几乎每天都在轻轻的歌声中醒来,又每天在轻轻的芦笙中睡去。我一听就点头,因为我这几天住宿的那家干净的农家旅馆,边上就是一条河,永远有一群一丝不挂的小男孩在游泳,边游边唱。在近旁洗衣服的小女孩们不唱,只向小男孩们泼水。她们是主角,是主角就不轻易开口。明天,或者后天,她们就要周周正正地站在花桥石阶的最低一级与大人们一起歌唱了。那些小男孩还站不上去,只能在一边学吹最小的芦笙。

  我们平日也可能在大城市的舞台上看到侗族大歌的演出,但到这里才知道,歌唱在这里不是什么“余兴节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炼和传承,全部文化的贮存和展开。

  

  2

  歌声一起,吊脚楼的扇扇窗子都推开了,很多人站在自己家的窗口听。这个画面从鼓楼这里看过去,也就成了村寨歌会的辽阔布景。

  石桥、小楼、窗口,这本来也是我家乡常见的图像。岂止是我家乡,几乎整个江南都可以用这样的图像来概括。但是,今天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重大差别。江南石桥边楼房的窗口,往往有读书人在用功。夜间,四周一片黑暗,只有窗口犹亮,我历来认为,那是文明传承的灯火。

  我也曾经对这样的窗口灯火产生过怀疑:那里边攻读的诗文,能有几句被窗下的乡亲知晓?如果说,这些诗文的功用,是浮载着书生们远走高飞,那么,又留给这里的乡亲一些什么?

  答案是,这些书生不管是发达还是落魄,不管是回来还是不回来,他们诵读的诗文与故乡村庄基本无关。因此,河边窗口的灯光对于这片土地而言,永远是陌生的,暂驻的,至少,构不成当时当地的“多声部自然和声”。

  侗族长期以来没有文字,因此也没有那些需要日夜攻读的诗文。他们的诗文全都变成了“不著一字”的歌唱。这初一看似乎很不文明,但是我们记得,连汉族最高水准的学者都承认,“不著一字”极有可能是至高境界。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否定文字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是对自己作一个提醒:从最宏观的意义上看,在文明演进的惯常模式之外,也会有精采的特例。

  不错,文字能够把人们引向一个辽阔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承担非常繁重的训练、校正、纷争、一统的磨炼,而磨炼的结果也未必合乎人性。请看世间多少麻烦事,因文字而生?精熟文字的鲁迅叹一声“文章误我”,便有此意。如果有一些地方,不希罕那么辽阔和深刻,只愿意用简洁和直捷的方式在小空间里浅浅地过日子,过得轻松而愉快,那又有何不可?

  我在这里还看到了文字崇拜的另一种缺陷,那就是汉族的饱学书生几乎都不擅于歌舞,更无法体验其中的快乐。太重的学理封住了他们的歌喉,太多的斯文压住了他们的舞步。生命的本性原来是载歌载舞的,在他们身上却被偏狭的智能剥夺了大半。

  欧洲的文艺复兴,其实是对于人类的健全和俊美的重新确认,从奥林匹亚到佛罗伦萨,从维纳斯到大卫,文字都悄悄地让了位。相比之下,中国的书生作了相反的让位。只有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才会重新展现生命的更本质方面。


相关文章

  • 蝴蝶飞不过沧海 3
  • 和"红尘烟雨飞"并不认识,只是在西祠胡同的现代诗歌之友版读过她的几首诗."红尘烟雨飞"在这里贴的诗歌不多,只有寥寥的几首,但在细细读后,均能给人较深刻的印象.如<今夜没有月亮>.<旧 ...查看


  • 廉洁就是幸福
  • 踏上幸福路,廉洁作导航 幸福是什么?对于小孩儿而言,也许是放假,也许是妈妈给他买的一件新衣服:对青年来讲,也许是投进一个球,完成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对于中年人来讲,也许是还完房贷,也许是身体健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犹如世界上找不到相 ...查看


  • 书评--[艰难的归程]_500字
  •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艰难的归程>是湖南儿童文学作家牧铃的作品,由<儿童文学>杂志典藏书库推出.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完全展示动物生命魅力的动物小说,讲述的是一条备受驯养员和同类欺侮的小狗--"杂种 ...查看


  • 艰难的归程读后感
  • 艰难的归程读后感 为自己负责 --<艰难的归程>>读后感 连江实小四(2)班 薛元迪 阿蓬,这是一条被宠物场淘汰的狗,它靠着机灵逃脱了即将被推上饭桌的厄运.因为宠物场的遭遇,这条狗一次又一次报复伤害过它的训兽员.当它偶然进 ...查看


  • 议论文的结尾
  • 议论文的结尾 一.导语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对文章的三个部分的写作要求:所谓"凤头"即开头要亮丽,高雅.先声夺人:所谓"豹尾"即结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 ...查看


  • 春日忆李白
  •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寻李白 于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 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 ...查看


  • 写景的好段:望雁湖
  • 躲过炽热的白天,盼来凉爽的夜晚,把一天的疲惫放在公园的湖清浣.越过五国城楼的肃穆威严,绕过林间小路的曲蔓幽婉,一弯清静的湖如镜般照在眼前. 湖中几只鹅船嬉戏,岸边几多人群游玩,这是夕阳初落的傍晚,休闲的情在这里蜿蜒.一丛丛柳枝柔柔的低垂湖岸 ...查看


  • 李白的诗:[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 ...查看


  • 高考作文万能结尾
  • 结尾 ●01.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