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源于你的期待

发表于2016-02-15 07:30:34

文:王飞鸽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自己

近日,大家被一篇有关付出感的文章刷屏,很多人都感兴趣的东西,反应了大家的内心都会有如此这般的感受,每个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一面,也就是我们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东西,自我边界的缺乏。不论是过度付出也好,还是过度索取也罢,依赖和控制本就是同根的东西。

世间出问题的事情,都脱不开一个怨字。

父母感觉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孩子没有变成像自己想要的样子,就会产生埋怨,父母爱孩子,孩子反哺父母,本来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如果这个事情需要被反复强调的话,那么就有一点点问题在里面了,或许内心里有那么一些不易察觉的怨在里面;

恋人为对方做了很多,对方不领情或者有一天自己突然找回一点自我了,那么怨气就会自然而生;朋友之间也会有个权衡,一方一直觉得自己做太多,而对方却总是没按照自己期望的共同维护友情的话,那么也会觉得不公平。追根结底,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谁也没有错。只是你习惯了用的这种方式,让你做了你本来就想要做成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有重复性的关系模式,其中许多是适应良好的。只有当我们的核心关系屡屡出现问题时,这些包含着持久的、难以化解的冲突才会浮出水面引起重视。

也就是说,你一贯使用的处事方式,确实给你带来了好处,当然也伴随着不满意,只有当你觉得弊大于利的时候,你才会痛下决心去改变,即使新的行为模式存在风险,也会认为比重复以往模式要好。

这个模式的养成,和早年的养育者和成长中的重要关系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模式让你在初期的时候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感觉:

一个久病的人可能在病中得到了想要得到的照顾,而不必太有负罪感;一个严厉的妈妈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威感,从而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一个老好人唯唯诺诺的活着,不必去触碰让自己恐惧的雷区……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觉得为何我的生活一直在重复相同的痛苦,这个痛苦慢性而钝化的时候,你会慢慢的煎熬着,但当真正觉得自己不想再为这份痛苦买单的时候,那么改变就随之而来,当然,改变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咨询师Nancy McWilliams在讲述案例的时候,提到一个一直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感觉痛苦难忍的时候去寻求她的帮助,她们进行了三年的咨询,在取得一定进展的时候,这位求助者的生活随之也发生了改变,她的自我开始觉醒,引发了丈夫的更大的暴力倾向,Nancy也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不知道对方是否真正做到了可以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变化。

改变的过程,都是需要抽丝剥茧、剔骨般的痛,而且也会以不断反复为代价,假如害怕面对而匆匆缝合创面,里面的问题还是会继续存在着,并在未来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相似的模式持续产生影响。

☆别人是什么样的,都是你想要的

关系以一种"自我应验语言"的方式存在——个体预测到他人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反应,然后会下意识的做出相应的对付这种反应方式的行为。换言之,人际中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循环模式而不是线性关系。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际信念可以通过行为反应出他对别人的预期,从而影响别人的行为。

生活中的这样"心想事成"的事情很多。一个女孩早晨上班,公交很挤,有个阿姨没能上得了车,遇到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心生烦闷,但阿姨的举动却让所有人大惊失色,她冲到挡风玻璃前开始撞车,非说是因为大家都看不起她,她如果上不去谁也别想走...

后来,众人无法,只有竭尽全力让她如愿了,她在精神上也如愿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她所认为的大家对她的看法确实是对的。这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她本来就有了预期,感觉到大家会看不起她,所以不如先用行动来抗议一下。

一个经常处于自我贬低感中的人,会通过选择性的忽视或投射,错误的将他们看成是严厉与拒绝的,这个过程本身是较复杂的,因为个体在长期自我贬低的生活中可能会逐渐形成某些行为特质,如卑躬屈膝、防御式对抗或谦恭,这些又会使别人显得更加严厉和拒绝,所以,这本身就是个循环的过程。

当没有把别人作为一个特定个体时,我们都倾向于应用投射,想当然的认为,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事情,同样也使别人感到羡慕和自豪,而我们感到糟糕或者不屑的事情,别人也同样不愿谈及或敬而远之。

然而,不同的家庭及亚文化,会对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理想化,有的人会对自己的才识而洋洋自得,而有的人却会对那些具有象牙塔的智力,而没有一点常识的人嗤之以鼻,有的人不遗余力做一个穿着考究的人,但有人却认为外表对自己毫无意义,有的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东西,别人却未必会真正体会,

适应不良的信念在自我中虽相对稳定,但根据沙利文的观念,这些也是可以得到矫正的。这些不良信念带来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要么与社会情境不相符,要么就是过于复杂,因为个体不但会把他人作为其本身来理解,还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象,把他人当做过去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理解。

而矫正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一致性确认(consensualvalidation),也就是个体将自己和他人的人际评估加以比较。个体在真正了解到其他人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观点以后,常常会对自己的某些看法有所改变,最终的目标以能达到一种宽容的、灵活的、共情的和更具适应性的行为来代替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

——The End——

原题:你的一切,都与你有关

责任编辑:晨歆

发表于2016-02-15 07:30:34

文:王飞鸽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自己

近日,大家被一篇有关付出感的文章刷屏,很多人都感兴趣的东西,反应了大家的内心都会有如此这般的感受,每个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想要看到的一面,也就是我们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东西,自我边界的缺乏。不论是过度付出也好,还是过度索取也罢,依赖和控制本就是同根的东西。

世间出问题的事情,都脱不开一个怨字。

父母感觉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孩子没有变成像自己想要的样子,就会产生埋怨,父母爱孩子,孩子反哺父母,本来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如果这个事情需要被反复强调的话,那么就有一点点问题在里面了,或许内心里有那么一些不易察觉的怨在里面;

恋人为对方做了很多,对方不领情或者有一天自己突然找回一点自我了,那么怨气就会自然而生;朋友之间也会有个权衡,一方一直觉得自己做太多,而对方却总是没按照自己期望的共同维护友情的话,那么也会觉得不公平。追根结底,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谁也没有错。只是你习惯了用的这种方式,让你做了你本来就想要做成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有重复性的关系模式,其中许多是适应良好的。只有当我们的核心关系屡屡出现问题时,这些包含着持久的、难以化解的冲突才会浮出水面引起重视。

也就是说,你一贯使用的处事方式,确实给你带来了好处,当然也伴随着不满意,只有当你觉得弊大于利的时候,你才会痛下决心去改变,即使新的行为模式存在风险,也会认为比重复以往模式要好。

这个模式的养成,和早年的养育者和成长中的重要关系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模式让你在初期的时候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感觉:

一个久病的人可能在病中得到了想要得到的照顾,而不必太有负罪感;一个严厉的妈妈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威感,从而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一个老好人唯唯诺诺的活着,不必去触碰让自己恐惧的雷区……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觉得为何我的生活一直在重复相同的痛苦,这个痛苦慢性而钝化的时候,你会慢慢的煎熬着,但当真正觉得自己不想再为这份痛苦买单的时候,那么改变就随之而来,当然,改变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咨询师Nancy McWilliams在讲述案例的时候,提到一个一直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在感觉痛苦难忍的时候去寻求她的帮助,她们进行了三年的咨询,在取得一定进展的时候,这位求助者的生活随之也发生了改变,她的自我开始觉醒,引发了丈夫的更大的暴力倾向,Nancy也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不知道对方是否真正做到了可以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变化。

改变的过程,都是需要抽丝剥茧、剔骨般的痛,而且也会以不断反复为代价,假如害怕面对而匆匆缝合创面,里面的问题还是会继续存在着,并在未来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相似的模式持续产生影响。

☆别人是什么样的,都是你想要的

关系以一种"自我应验语言"的方式存在——个体预测到他人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反应,然后会下意识的做出相应的对付这种反应方式的行为。换言之,人际中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循环模式而不是线性关系。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际信念可以通过行为反应出他对别人的预期,从而影响别人的行为。

生活中的这样"心想事成"的事情很多。一个女孩早晨上班,公交很挤,有个阿姨没能上得了车,遇到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心生烦闷,但阿姨的举动却让所有人大惊失色,她冲到挡风玻璃前开始撞车,非说是因为大家都看不起她,她如果上不去谁也别想走...

后来,众人无法,只有竭尽全力让她如愿了,她在精神上也如愿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她所认为的大家对她的看法确实是对的。这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她本来就有了预期,感觉到大家会看不起她,所以不如先用行动来抗议一下。

一个经常处于自我贬低感中的人,会通过选择性的忽视或投射,错误的将他们看成是严厉与拒绝的,这个过程本身是较复杂的,因为个体在长期自我贬低的生活中可能会逐渐形成某些行为特质,如卑躬屈膝、防御式对抗或谦恭,这些又会使别人显得更加严厉和拒绝,所以,这本身就是个循环的过程。

当没有把别人作为一个特定个体时,我们都倾向于应用投射,想当然的认为,那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事情,同样也使别人感到羡慕和自豪,而我们感到糟糕或者不屑的事情,别人也同样不愿谈及或敬而远之。

然而,不同的家庭及亚文化,会对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理想化,有的人会对自己的才识而洋洋自得,而有的人却会对那些具有象牙塔的智力,而没有一点常识的人嗤之以鼻,有的人不遗余力做一个穿着考究的人,但有人却认为外表对自己毫无意义,有的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东西,别人却未必会真正体会,

适应不良的信念在自我中虽相对稳定,但根据沙利文的观念,这些也是可以得到矫正的。这些不良信念带来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要么与社会情境不相符,要么就是过于复杂,因为个体不但会把他人作为其本身来理解,还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象,把他人当做过去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理解。

而矫正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一致性确认(consensualvalidation),也就是个体将自己和他人的人际评估加以比较。个体在真正了解到其他人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观点以后,常常会对自己的某些看法有所改变,最终的目标以能达到一种宽容的、灵活的、共情的和更具适应性的行为来代替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

——The End——

原题:你的一切,都与你有关

责任编辑:晨歆


相关文章

  • 天窗郑愁予
  •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了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光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回荡着 那叮叮有 ...查看


  • 累并快乐着
  • 题记:好长时间都只是以看客的身份在校园网站游走着,有时想写些什么,却不知从何下笔,只好作罢,做一名悠闲的看客也不错.每次看着都被那些真挚的文字所打动,真正感受到,最朴实的是最能打动人的. 累并快乐着 一个老师妈妈的心声 以前,在乡下教书时, ...查看


  • 一下10他的红圈圈最多
  • 樊晟尧 其实我很欣赏你,你很独立.能干,虽然父 母不在身边, 常年跟随外公生活, 但影响你学习的热情. 从一年级开始就能尝试着自己记住作业内容,整理好自 己的东西,这多么可贵啊 !希望你发扬爱阅读.爱动脑 筋的优点改去粗心骄傲的缺点,我知道 ...查看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习两会会风心得体会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习两会会风心得体会 2013年,是中国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新起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两会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实转变会 ...查看


  • 小学生操行评语
  • 小学生评语大全(4) 1.你正直,诚实的品质,认真踏实的学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很有责任心,任何事情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好,这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你马上就成为一名中学生了,老师祝愿你有一天能展开成熟的羽冀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 2 ...查看


  • 中小学教师爱与责任论文
  • 用爱与责任守望精神家园 爱,是一种神圣的情感,是一种不要求回报的宽容.理解.接受.而教师的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信任,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责任是鲜花,沁人肺腑.芳香居家:责任是朝霞,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责任是法码,量人品 ...查看


  • 重新做人读后感
  • 重新做人读后感(一) <重新做人>是欧亨利的短篇作品之一,其讲述的是一个有着东部最好盗窃工具,作案又干净利落不留痕迹的小偷在作案几起后,隐姓埋名辗转来到另一个地方继续自己的宏大基业.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在那个城市遇到了一个漂亮的 ...查看


  • 服装企业形象宣传片解说词
  • 企业形象宣传片解说词 构思:人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服装品牌的气质是设计师思想的镜子,那么一个公司的特质就与其创办者的精神息息相关,如同王石决定了万科,然后有了"让建筑赞美生命". 我希望反映的是一群人,用鲜活的表情.语言 ...查看


  • 运动会家长演讲稿
  • 大理幼儿园秋季运动会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幼儿园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以及在场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在这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我有幸参加大理幼儿园举办的2011年秋季运 动会,和大家一起度过这快乐美好的时光.我是幼儿园大班的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