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

第26卷第1期2010年1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s

V01.26No.1

January2010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

汪流,王凯珍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面临国家管理社会化的时代背景,“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面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全面推进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有效性缺失;由于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使其与运动项目协会的联系并未建立起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滞后已对地方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从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职能、建立完善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核心的社团组织架构等方面提出改革与发展建议。关键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育社团;改革;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0)01—0001—05

ReformanddevelopmentofAll——ChinaSportsFederation

WANGLiu,WANGKai—zhen

(Capital

Institute

ofSport,,Beijing100088,China)

objectives,

Abstract:Befacedwithsocializationmanagementtostateandthe“smallgovernment。bigsociety”reformbasedthe

on

thestructural仕ansformationofsocietyandtheinternalneedofsportdevelopment,comprehensivelypromotingofAU—China

reform

SportsFedera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Theresultshows:”Onebody,twobrands”leadto

theeffectivenessmissingofAll—Chinathedirectmanagement

SportsFederation,thelinkwithsportsassociationsisnotestablishedbecauseof

and

controlofgovernment,andthe

reformslagconstraintsthedevelopmentandreformoflocal

wereput

sportsfederationsseriously.SomereformsuggestionsaboutAⅡ一ChinaSportsFederationKeywords:All—-ChinaSportsFederation;sportsassociation;reform;development

自1993年颁布《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开始,我国体育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体育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体制转换,单纯依靠政府办体育的僵化体制得以突破,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体制开始显现。然而,我国体育事业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摸索,体育政府部门几经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体育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这一权力关系的神经,时至今日,体育社团仍然被政府的权力所覆盖,没有真正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当前,社会结构不可遏制的变革和体育运动本身的改革倾向,使得体育改革中那些屡次被推迟的最棘手的问题,则必须在今后几年的时间予以面对,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一系列体育制度需要在这个时段予以完善。可以说,未来的几年,将是我国体育所经历的历史长河中最为关键的一段,中国

收稿日期:2009—09—01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870SS06002)。作者简介:汪流(1976一

),男,安徽萧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forward.

体育在21世纪的基本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在这个看起来很短暂的历史时刻中的思考、选择和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体育管理体制风起云涌的改革局面,也产生了不少亟待研究的新课题。在这些问题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发展与改革问题就成为体育社会化背景下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能否真正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来,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组织架构,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行协调、体制健全的体育社团体制,将事关今后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历史贡献

建国之初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被赋予了实质

职能的一个政府与群众相结合的体育组织。在全国体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2010年1月

总的领导下,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去推行,党和政府的体育方针,成为全国体总决策的依据,通过分会、协会,发动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组织和带动所在单位的广大群众去实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从筹建到专业性体委成立的几年时间,始终坚持人民政府有关发展体育运动的政策,积极推进国民体育运动的开展。

1.1组织各种体育比赛

建国初期国内的一些体育大赛都是由中华全国体

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试行条例》(草案)、《(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试行项目标准》(草案)和《(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试行项目测验规则》(草案)。

22.1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自1924年8月正式成立到

组织

1949年10月被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存在了25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为普及体育活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动了各地体育界或热心体育事业的人士,筹组了香港华人体育协进会、青岛体育协进会、北平体育协进会、华北休育联合会、华中体育联合会等基本覆盖全国的地方体育协进会和体育联合会组织构架。此外,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团结下的广大爱国体育工作者,为了提高民族的体质和体育水平,在从事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鼙宝贵的经验。1949年lO月26~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召开,从而结束了旧中国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历史。1952年6月20~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至此,在借助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组织构架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形成了全国自上而下的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组织体系,使新体育建设的方针、任务和目标,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执行。

2.2

育总会负责组织承办的。为了提倡和普及体育运动,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全国的体育组织协助人民政府举行各种较大规模的运动会。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52年,仅省、市以上的运动会就有400多次,参加的运动员近百万人口1。1.2积极筹建各级组织

从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

备委员会积极组建各级体育组织。从1949年10月至

1950年6月的短短8个月时间,在各地人民政府和青年团工委的领导与协助下,北京、山西等六省市成立了

正式的体育分会;在东北和中南二区成立了总分筹会;

在察哈尔、内蒙占等17个省市成立了分筹会。各级组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推动当地的体育活动做出了贡献,也为以后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3培养大批体育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专业体育工作者人数很少,远不能适应新中国体育建设的需要。体总成立以后,通过各种学习会、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大批的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举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同年11月,又和北京体育分会共同举办了“首都体育工作者时事报告会”;1951年7月,筹备委员会又下发了《为各地体育总分会、分会在暑期举办体育工作者学习会和业

国家专业性体委系统的成立覆盖了中华全国体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

育总会的声音

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在当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办事机构和人员的基础I二,很快搭起了中央体委的组织框架,各大行政区也分别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及其所属地、市、县也都建立了体委机构。

专业性体委系统的建立及其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进一步覆盖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各级组织的权力,体育管理的工作被移交到了随后成立的各级体委。体育总会、体育总分会、体育分会及各单项体育协会实际上变成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非常咨询机构HJ。国家体委成立后,尽管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直名义上存在,但附设在国家体委(体育总局)之中,没有专门的编制、人员和独立帐户,两者的办事机构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办事机构合为一体,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而权力主要集中在体育行政部

余体育班的通知》,仅仅6个月时间,北京、天津两地

各种业余体育短期培训班所培养的业余体育干部就达

000余人‘21。

1.4创办《新体育》、公布和推行广播体操和《劳卫制》试行条例

1950年7月,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新中国第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新体育》诞生。1951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10个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联合发出《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向全国推行广播体操;1952年5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准备劳

汪流,等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

门。

2.3从体制默许到体制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国家体育总局合署办公模式的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推进国家的机构改革。1998年3月6日,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提出:“不再保留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委的职能委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列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体育界的极大震撼。体育组委员对改革方案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3月7日,体育组全体委员向大会提出《关于设立国家体育总局的建议》,提出“在撤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之后,设立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系列”,以“保证国家对体育事业实施有效的管理”L4J。之后,体育组委员在《关于国家体委机构改革的建议案》(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02号)中,再次建议:“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保留一个国务院行政机构来主管全国的体育工作。这个机构的名称可以是一个精练的体育部或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经3月24日新一届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改革由“硬推进”变成“软着陆”,将国务院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主管全国的体育工作,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引。如果说之前对“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只是一种体制上的默许,而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有关国家体委机构改革的最终结果,无论是否出于当初改革的本意,却是对“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运作机制予以体制上的承认。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3.1“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有效性缺失

这里的有效性是指针对体育运动的发展、民众的体育需求,体育社团所发挥作用的程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地方分会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全国和地区性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加强国际间的体育联系和交流、组织参加国际体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国家体委成立以后,“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运作机制实际上覆盖了体育总会的声音。由于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体育部门在体育领域中的职能至今无法有效地转变,无法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职能相区分,体育行政机构仍然承担着全能主义的角色,自觉或不自觉地包揽着体育建设与管理

No.12010

的一切事务,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极其狭隘。全运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大型赛事,无论是群众性的还是竞技性的,基本都由国家

体育总局主办,很少听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声音。

3.2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使其与运动项目协会的联系并未建立起来

目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没有专门的机构,其秘书处设在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独立的账户。根据中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民政部一直没让其进行社会团体登记,直到200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才成为一个法律合法性组织。尽管得以在民政部登记注册,但到目前仍然是一个虚置的组织,每年的民政部全国性社团年审,掣肘的事情不断发生。由于机构的虚置,目前我国的体育运动仍然主要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和管制,运动项目所属协会(项目管理中心)直接面对政府部门,并没有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立起应有的联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为各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联合组织,本应承担起对其会员组织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但由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至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使得其作为调节性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

3.3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其与地方体育总会联系断裂

在与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地方体育总会的联系上,由于我国的体育总会体系,几十年来一直作为虚置机构而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被现行的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社团管理体制分割成不同层次的大小法人实体,各自为政,各级体总,层层分割,“划地为牢”。体育总会活动跨地区、横向联系的特点只能在局部区域范围内有所体现,发挥不了全国性的整体优势。这种层层分割、等级森严的做法,使体育总会在组织上处于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中有关“加强与全国各体育组织的联系,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等业务内容因而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现在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从其组织范围、会员代表性上并不体现它的“全国性”,我国体育总会不同层级之间名为业务指导关系,实际是互不相关,都处于“独立”的位置,各级会员组织只与相应政府部门发生联系。

3.4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滞后已对地方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从我国体育总会改革的层次上看,中华全国体育

总会与地方体育总会改革的步骤不一致,体现出上行改革的滞后特点。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结果,无论是处于作为过渡模式的考虑还是其他原因,并没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

2010年1月

改变长期以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体育行政机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结果,反而将其法定化。我国体育组

织系统历来在纵向结构上带有较强的“上行下效”特点,在职责与权力的授予、管理规则和目标的确定、经费和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基本上都是模仿上层体育组织而形成,很自然地呈现出“上行下效”的特点。可以说,上行组织的模式直接引导和制约着下行组织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尽管当前一些地方体育总会较早地接受了政府改变职能和工作方式的呼声,已经先行进行了体育总会改革,赋予其管理地方体育社团的职能,但下行改革没有上行改革的示范总是难成气候。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山东代表团提出了《关于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出台文件规范各级体育总会组织模式的建议》,认为由于组织模式不统一,给体育总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影响了体育总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

受思维唳性的制约,缺少示范效应,上行改革滞后成为

下行社团改革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3.5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200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了要“继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促进运行机制转换”。指出,“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理顺各级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分工合作,形成新时期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这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改革与发展指出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体育首先发端和表现为深植于社会文化活动之中,正是由于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突出的社会性、群众性和民间性,体育形式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始终以社会组织的形式承载,从而使国际上和许多国家中的体育社会团体,有着非常显赫的独立地位和重要作用。面临国家管理社会化的时代背景,“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我国的诸行百业都在进行着结构和功能的分解和重新组合的大改革,加大以转变政府职能和强化社会自治功能为取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自主性与多元化发展,建立起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重要前提。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开的体

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将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给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代表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等体育民间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事实上,不管我国体育发展中有多少特殊的理由,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终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必然。

4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4.1

明确国家体育总局职责

从国家大行政体制上体育组织今后怎么改,“下

一步在大部委制改革将如何?……将来体育的行政还是进到内阁的一个部里,它在内阁中将有一个位置,当然不是现在的位置……那么现在体育的问题很可能整体的转移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6J。((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6年《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等重要文件、规划均提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研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职能转移的改革目标已经明确,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国家体育总局职能的转移,明确转移的方式、途径、时间和相关事务衔接程序及有关要求。

应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为具有单独人员编制的实体机构,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的管理、指导、监督会员组织的职能,使其成为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统筹协调全国各地、各行业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一直以实放松对单项体育协会的管制,把目前掌握的大量直接控制单项体育协会的行政手段消减,将这类职能更多地向体育总会转移,使体育总会与单项体育协会的“一定条件下,体育管理机构仍然要转变到全国

J。因此,我们4.2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职能

来,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的不彻底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当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没有实际职能,政府应切直接联系建立起来,建立起一套“政府管、体总办、协会干”的层次清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3建立完善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核心的社团组织架构

体育总会的机制上去,因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

趋势,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结晶”【7需要真正做实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目前,各全国性体育社团还是空有一个牌子,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不过是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国际

汪流,等中华-&l薹t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司对外的一种名义,而各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其实就是体育总局下属各个项目管理中心,这种一个机构双重身份、双重职能的现象不应再继续下去。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移的同时,应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为具有单独人员编制的实体机构,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的管理、指导、监督会员组织的职能,建立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核心的社会体育管理系统,完善体总会员制度,恢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会员组织应有的联系,建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不同层级体育社团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络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各级体育社团联系断裂的现状,并逐步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单项运动协会和群众体育协会

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以社会体育

指导员为骨干的、网络化的群众体育组织框架,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育组织架构得以完善。4.4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中国奥委会“两会一体化”

考虑到资源的整合、减少相互摩擦的需要,中国奥委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其设置可以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个机构,合署办公,组织的名称可以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由于体育社团往往代表特定的利益群体,在体育管理的利益分配、沟通与协作方面不够协调,甚至发生相互争执和抵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外一些国家已出现了国家最高

层次的体育运动组织结构加以联合的趋势:1994年,荷兰和丹麦的国家奥委会与国家体育联合会合并,1995年,挪威的国家奥委会与国家体育联合会合并。目前北欧国家大多数都已合并。2006年5月,德国体育联合会及德国奥委会合并,组成统一的管理机

构——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

仿效这一做法Hj。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中国奥委会合并,简化体育组织及形态,统一整合业务分工,成为“两会一元化”的组织,并接受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利于保持最高体育社团机构的权威性和整个体育社团组织的系统性。我国民国时期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对外代表中国奥委会,对于当前的两会机构设置同样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4.5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地位应予以法律确认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独立地位与职能必须予以法

律确定。《体育法》中关于体育社会团体的专章规定以及其他各章对体育社会团体职责的相关规定,形成了我国法律少有的突出社会团体规定的特殊体例,但《体育法》对单项体育协会的职能尚有若干明确的规定,而对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职能定位却只有原则性、宣传性的语言,缺乏操作性。因此,一方面要下决心,

No.12010

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及单项运动协会逐渐实体化地独立出来,形成区别予行政体制的独立力量,一方面要尽快修改《体育法》,对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性质与职能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在获得商业赞助、供应商收入、特许权收入总体上享受非营利机构的免税待遇。

4.6加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织网络建设

综观全局,各级体育总会与其下行会员组织,即全国体总与省级体育总会之间,省级体育总会与地市级体育总会之间联系却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存在实际上的联系断裂。因而无论在体总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在改革方式、改革进程上,各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一状况有利于各地根据自己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和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但无疑割裂了体育社团与其会员应有的联系,目前各级体育总会组织,特别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制延揽和网络体育社团、体育工作者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社团管理体制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不可能建立起类似党团组织的地方一级组织,其组织网络建设应以完善会员制为突破口,通过会员联系机制整合会员组织。同时,各级体育总会应扩大团体会员的范围,把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和阶层,伸向城市和农村的广大基层。建立纵向由各级体育总会贯穿、横向由各类体育社团拓展、纵横交错的组织框架,形成以体育俱乐部为点、体育社团为线的点线结合、覆盖城乡社区的群众性体育组织网络。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

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2]荣高棠.为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z]∥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文件汇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5:13.

[3]孙克宜,秦椿林.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1):6一13.

[4]体育组全体委员.关于设立国家体育总局的建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Z].1998年3月10日通过.

[6]张发强主席在北京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第六届理事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v州.bjltx.eom/gzdt/htmt/?35.html.

2009一05一12.

[7]韩丹.论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4):31-41.

[8]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单项运动协会制的若干构想[EB/

OL].http://嗍.ehina.COrn.cn.2003—07—17.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汪流, 王凯珍, WANG Liu, WANG Kai-zhen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2010,26(1)1次

参考文献(8条)

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单项运动协会制的若干构想 2003

2. 韩丹 论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04)3. 张发强主席在北京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第六届理事大会上的讲话 20094.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19985. 体育组全体委员 关于设立国家体育总局的建议 2003

6. 孙克宜;秦椿林 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1995(01)7. 荣高棠 为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 1955

8. 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纪鑫. JI Xin 内地和澳门体育社团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6)2. 张金晓 我国群众性体育社团法律地位的改革与完善[期刊论文]-东方企业文化2010(16)

3. 黄文仁. HUANG Wen-ren 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期刊论文]-体育科学研究2010,14(3)4. 杨耀华. YANG Yao-hua 全纳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5. 胡耀华 "长三角"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改革研究[期刊论文]-运动2010(5)

6. 崔兆芳. CUI Zhao-fang 吉林省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

7. 周信德. ZHOU Xin-de 宁波市体育社团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4)8. 谭祝平. 吴湘军. TAN Zhu-ping. WU Xiang-jun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

9. 葛卫忠. GE Wei-zhong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

10. 孙大光. 覃燕庆. 王军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光辉历程60年[期刊论文]-体育文化导刊2010(5)

引证文献(1条)

1. 殷宝林 建立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地方体育科学发展[期刊论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andtyxyxb201001001.aspx

第26卷第1期2010年1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s

V01.26No.1

January2010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

汪流,王凯珍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摘要:面临国家管理社会化的时代背景,“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面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全面推进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有效性缺失;由于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使其与运动项目协会的联系并未建立起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滞后已对地方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从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职能、建立完善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核心的社团组织架构等方面提出改革与发展建议。关键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育社团;改革;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0)01—0001—05

ReformanddevelopmentofAll——ChinaSportsFederation

WANGLiu,WANGKai—zhen

(Capital

Institute

ofSport,,Beijing100088,China)

objectives,

Abstract:Befacedwithsocializationmanagementtostateandthe“smallgovernment。bigsociety”reformbasedthe

on

thestructural仕ansformationofsocietyandtheinternalneedofsportdevelopment,comprehensivelypromotingofAU—China

reform

SportsFedera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Theresultshows:”Onebody,twobrands”leadto

theeffectivenessmissingofAll—Chinathedirectmanagement

SportsFederation,thelinkwithsportsassociationsisnotestablishedbecauseof

and

controlofgovernment,andthe

reformslagconstraintsthedevelopmentandreformoflocal

wereput

sportsfederationsseriously.SomereformsuggestionsaboutAⅡ一ChinaSportsFederationKeywords:All—-ChinaSportsFederation;sportsassociation;reform;development

自1993年颁布《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开始,我国体育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体育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体制转换,单纯依靠政府办体育的僵化体制得以突破,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体制开始显现。然而,我国体育事业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摸索,体育政府部门几经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体育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这一权力关系的神经,时至今日,体育社团仍然被政府的权力所覆盖,没有真正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当前,社会结构不可遏制的变革和体育运动本身的改革倾向,使得体育改革中那些屡次被推迟的最棘手的问题,则必须在今后几年的时间予以面对,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一系列体育制度需要在这个时段予以完善。可以说,未来的几年,将是我国体育所经历的历史长河中最为关键的一段,中国

收稿日期:2009—09—01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870SS06002)。作者简介:汪流(1976一

),男,安徽萧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forward.

体育在21世纪的基本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在这个看起来很短暂的历史时刻中的思考、选择和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体育管理体制风起云涌的改革局面,也产生了不少亟待研究的新课题。在这些问题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发展与改革问题就成为体育社会化背景下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能否真正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来,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育组织架构,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行协调、体制健全的体育社团体制,将事关今后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历史贡献

建国之初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被赋予了实质

职能的一个政府与群众相结合的体育组织。在全国体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2010年1月

总的领导下,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去推行,党和政府的体育方针,成为全国体总决策的依据,通过分会、协会,发动体育工作者和爱好者,组织和带动所在单位的广大群众去实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从筹建到专业性体委成立的几年时间,始终坚持人民政府有关发展体育运动的政策,积极推进国民体育运动的开展。

1.1组织各种体育比赛

建国初期国内的一些体育大赛都是由中华全国体

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试行条例》(草案)、《(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试行项目标准》(草案)和《(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试行项目测验规则》(草案)。

22.1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自1924年8月正式成立到

组织

1949年10月被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存在了25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为普及体育活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动了各地体育界或热心体育事业的人士,筹组了香港华人体育协进会、青岛体育协进会、北平体育协进会、华北休育联合会、华中体育联合会等基本覆盖全国的地方体育协进会和体育联合会组织构架。此外,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团结下的广大爱国体育工作者,为了提高民族的体质和体育水平,在从事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鼙宝贵的经验。1949年lO月26~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召开,从而结束了旧中国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历史。1952年6月20~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至此,在借助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组织构架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形成了全国自上而下的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组织体系,使新体育建设的方针、任务和目标,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执行。

2.2

育总会负责组织承办的。为了提倡和普及体育运动,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全国的体育组织协助人民政府举行各种较大规模的运动会。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52年,仅省、市以上的运动会就有400多次,参加的运动员近百万人口1。1.2积极筹建各级组织

从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

备委员会积极组建各级体育组织。从1949年10月至

1950年6月的短短8个月时间,在各地人民政府和青年团工委的领导与协助下,北京、山西等六省市成立了

正式的体育分会;在东北和中南二区成立了总分筹会;

在察哈尔、内蒙占等17个省市成立了分筹会。各级组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推动当地的体育活动做出了贡献,也为以后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3培养大批体育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专业体育工作者人数很少,远不能适应新中国体育建设的需要。体总成立以后,通过各种学习会、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大批的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举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同年11月,又和北京体育分会共同举办了“首都体育工作者时事报告会”;1951年7月,筹备委员会又下发了《为各地体育总分会、分会在暑期举办体育工作者学习会和业

国家专业性体委系统的成立覆盖了中华全国体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

育总会的声音

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在当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办事机构和人员的基础I二,很快搭起了中央体委的组织框架,各大行政区也分别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及其所属地、市、县也都建立了体委机构。

专业性体委系统的建立及其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进一步覆盖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各级组织的权力,体育管理的工作被移交到了随后成立的各级体委。体育总会、体育总分会、体育分会及各单项体育协会实际上变成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非常咨询机构HJ。国家体委成立后,尽管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直名义上存在,但附设在国家体委(体育总局)之中,没有专门的编制、人员和独立帐户,两者的办事机构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办事机构合为一体,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而权力主要集中在体育行政部

余体育班的通知》,仅仅6个月时间,北京、天津两地

各种业余体育短期培训班所培养的业余体育干部就达

000余人‘21。

1.4创办《新体育》、公布和推行广播体操和《劳卫制》试行条例

1950年7月,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新中国第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新体育》诞生。1951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10个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联合发出《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向全国推行广播体操;1952年5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准备劳

汪流,等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

门。

2.3从体制默许到体制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国家体育总局合署办公模式的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推进国家的机构改革。1998年3月6日,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提出:“不再保留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委的职能委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列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体育界的极大震撼。体育组委员对改革方案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3月7日,体育组全体委员向大会提出《关于设立国家体育总局的建议》,提出“在撤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之后,设立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系列”,以“保证国家对体育事业实施有效的管理”L4J。之后,体育组委员在《关于国家体委机构改革的建议案》(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02号)中,再次建议:“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保留一个国务院行政机构来主管全国的体育工作。这个机构的名称可以是一个精练的体育部或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经3月24日新一届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改革由“硬推进”变成“软着陆”,将国务院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主管全国的体育工作,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引。如果说之前对“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只是一种体制上的默许,而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有关国家体委机构改革的最终结果,无论是否出于当初改革的本意,却是对“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运作机制予以体制上的承认。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3.1“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组织模式,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有效性缺失

这里的有效性是指针对体育运动的发展、民众的体育需求,体育社团所发挥作用的程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地方分会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全国和地区性体育运动竞赛的开展、加强国际间的体育联系和交流、组织参加国际体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国家体委成立以后,“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运作机制实际上覆盖了体育总会的声音。由于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体育部门在体育领域中的职能至今无法有效地转变,无法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职能相区分,体育行政机构仍然承担着全能主义的角色,自觉或不自觉地包揽着体育建设与管理

No.12010

的一切事务,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极其狭隘。全运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大型赛事,无论是群众性的还是竞技性的,基本都由国家

体育总局主办,很少听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声音。

3.2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使其与运动项目协会的联系并未建立起来

目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没有专门的机构,其秘书处设在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独立的账户。根据中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民政部一直没让其进行社会团体登记,直到200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才成为一个法律合法性组织。尽管得以在民政部登记注册,但到目前仍然是一个虚置的组织,每年的民政部全国性社团年审,掣肘的事情不断发生。由于机构的虚置,目前我国的体育运动仍然主要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和管制,运动项目所属协会(项目管理中心)直接面对政府部门,并没有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立起应有的联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为各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联合组织,本应承担起对其会员组织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但由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至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使得其作为调节性组织的作用难以发挥。

3.3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其与地方体育总会联系断裂

在与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地方体育总会的联系上,由于我国的体育总会体系,几十年来一直作为虚置机构而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被现行的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社团管理体制分割成不同层次的大小法人实体,各自为政,各级体总,层层分割,“划地为牢”。体育总会活动跨地区、横向联系的特点只能在局部区域范围内有所体现,发挥不了全国性的整体优势。这种层层分割、等级森严的做法,使体育总会在组织上处于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章程》中有关“加强与全国各体育组织的联系,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等业务内容因而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现在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从其组织范围、会员代表性上并不体现它的“全国性”,我国体育总会不同层级之间名为业务指导关系,实际是互不相关,都处于“独立”的位置,各级会员组织只与相应政府部门发生联系。

3.4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滞后已对地方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从我国体育总会改革的层次上看,中华全国体育

总会与地方体育总会改革的步骤不一致,体现出上行改革的滞后特点。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结果,无论是处于作为过渡模式的考虑还是其他原因,并没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

2010年1月

改变长期以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体育行政机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结果,反而将其法定化。我国体育组

织系统历来在纵向结构上带有较强的“上行下效”特点,在职责与权力的授予、管理规则和目标的确定、经费和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基本上都是模仿上层体育组织而形成,很自然地呈现出“上行下效”的特点。可以说,上行组织的模式直接引导和制约着下行组织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尽管当前一些地方体育总会较早地接受了政府改变职能和工作方式的呼声,已经先行进行了体育总会改革,赋予其管理地方体育社团的职能,但下行改革没有上行改革的示范总是难成气候。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山东代表团提出了《关于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出台文件规范各级体育总会组织模式的建议》,认为由于组织模式不统一,给体育总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影响了体育总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

受思维唳性的制约,缺少示范效应,上行改革滞后成为

下行社团改革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3.5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200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了要“继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促进运行机制转换”。指出,“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理顺各级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分工合作,形成新时期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这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改革与发展指出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体育首先发端和表现为深植于社会文化活动之中,正是由于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突出的社会性、群众性和民间性,体育形式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始终以社会组织的形式承载,从而使国际上和许多国家中的体育社会团体,有着非常显赫的独立地位和重要作用。面临国家管理社会化的时代背景,“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我国的诸行百业都在进行着结构和功能的分解和重新组合的大改革,加大以转变政府职能和强化社会自治功能为取向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自主性与多元化发展,建立起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重要前提。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开的体

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将大量事务性工作交给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代表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等体育民间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事实上,不管我国体育发展中有多少特殊的理由,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终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必然。

4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4.1

明确国家体育总局职责

从国家大行政体制上体育组织今后怎么改,“下

一步在大部委制改革将如何?……将来体育的行政还是进到内阁的一个部里,它在内阁中将有一个位置,当然不是现在的位置……那么现在体育的问题很可能整体的转移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6J。((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6年《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等重要文件、规划均提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研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职能转移的改革目标已经明确,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国家体育总局职能的转移,明确转移的方式、途径、时间和相关事务衔接程序及有关要求。

应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为具有单独人员编制的实体机构,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的管理、指导、监督会员组织的职能,使其成为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统筹协调全国各地、各行业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全国性体育组织。一直以实放松对单项体育协会的管制,把目前掌握的大量直接控制单项体育协会的行政手段消减,将这类职能更多地向体育总会转移,使体育总会与单项体育协会的“一定条件下,体育管理机构仍然要转变到全国

J。因此,我们4.2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职能

来,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的不彻底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当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没有实际职能,政府应切直接联系建立起来,建立起一套“政府管、体总办、协会干”的层次清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3建立完善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核心的社团组织架构

体育总会的机制上去,因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

趋势,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结晶”【7需要真正做实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目前,各全国性体育社团还是空有一个牌子,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不过是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国际

汪流,等中华-&l薹t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司对外的一种名义,而各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其实就是体育总局下属各个项目管理中心,这种一个机构双重身份、双重职能的现象不应再继续下去。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移的同时,应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为具有单独人员编制的实体机构,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质的管理、指导、监督会员组织的职能,建立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核心的社会体育管理系统,完善体总会员制度,恢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会员组织应有的联系,建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不同层级体育社团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联络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各级体育社团联系断裂的现状,并逐步完善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单项运动协会和群众体育协会

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以社会体育

指导员为骨干的、网络化的群众体育组织框架,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育组织架构得以完善。4.4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中国奥委会“两会一体化”

考虑到资源的整合、减少相互摩擦的需要,中国奥委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其设置可以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个机构,合署办公,组织的名称可以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由于体育社团往往代表特定的利益群体,在体育管理的利益分配、沟通与协作方面不够协调,甚至发生相互争执和抵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国外一些国家已出现了国家最高

层次的体育运动组织结构加以联合的趋势:1994年,荷兰和丹麦的国家奥委会与国家体育联合会合并,1995年,挪威的国家奥委会与国家体育联合会合并。目前北欧国家大多数都已合并。2006年5月,德国体育联合会及德国奥委会合并,组成统一的管理机

构——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

仿效这一做法Hj。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中国奥委会合并,简化体育组织及形态,统一整合业务分工,成为“两会一元化”的组织,并接受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利于保持最高体育社团机构的权威性和整个体育社团组织的系统性。我国民国时期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对外代表中国奥委会,对于当前的两会机构设置同样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4.5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地位应予以法律确认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独立地位与职能必须予以法

律确定。《体育法》中关于体育社会团体的专章规定以及其他各章对体育社会团体职责的相关规定,形成了我国法律少有的突出社会团体规定的特殊体例,但《体育法》对单项体育协会的职能尚有若干明确的规定,而对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职能定位却只有原则性、宣传性的语言,缺乏操作性。因此,一方面要下决心,

No.12010

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及单项运动协会逐渐实体化地独立出来,形成区别予行政体制的独立力量,一方面要尽快修改《体育法》,对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性质与职能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在获得商业赞助、供应商收入、特许权收入总体上享受非营利机构的免税待遇。

4.6加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织网络建设

综观全局,各级体育总会与其下行会员组织,即全国体总与省级体育总会之间,省级体育总会与地市级体育总会之间联系却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存在实际上的联系断裂。因而无论在体总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在改革方式、改革进程上,各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一状况有利于各地根据自己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和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但无疑割裂了体育社团与其会员应有的联系,目前各级体育总会组织,特别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制延揽和网络体育社团、体育工作者的能力十分有限。在“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的社团管理体制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不可能建立起类似党团组织的地方一级组织,其组织网络建设应以完善会员制为突破口,通过会员联系机制整合会员组织。同时,各级体育总会应扩大团体会员的范围,把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和阶层,伸向城市和农村的广大基层。建立纵向由各级体育总会贯穿、横向由各类体育社团拓展、纵横交错的组织框架,形成以体育俱乐部为点、体育社团为线的点线结合、覆盖城乡社区的群众性体育组织网络。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

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2]荣高棠.为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z]∥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文件汇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55:13.

[3]孙克宜,秦椿林.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1):6一13.

[4]体育组全体委员.关于设立国家体育总局的建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Z].1998年3月10日通过.

[6]张发强主席在北京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第六届理事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v州.bjltx.eom/gzdt/htmt/?35.html.

2009一05一12.

[7]韩丹.论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4):31-41.

[8]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单项运动协会制的若干构想[EB/

OL].http://嗍.ehina.COrn.cn.2003—07—17.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改革与发展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汪流, 王凯珍, WANG Liu, WANG Kai-zhen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2010,26(1)1次

参考文献(8条)

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单项运动协会制的若干构想 2003

2. 韩丹 论我国体育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8(04)3. 张发强主席在北京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第六届理事大会上的讲话 20094.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19985. 体育组全体委员 关于设立国家体育总局的建议 2003

6. 孙克宜;秦椿林 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1995(01)7. 荣高棠 为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 1955

8. 黄亚玲 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纪鑫. JI Xin 内地和澳门体育社团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6)2. 张金晓 我国群众性体育社团法律地位的改革与完善[期刊论文]-东方企业文化2010(16)

3. 黄文仁. HUANG Wen-ren 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期刊论文]-体育科学研究2010,14(3)4. 杨耀华. YANG Yao-hua 全纳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5. 胡耀华 "长三角"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改革研究[期刊论文]-运动2010(5)

6. 崔兆芳. CUI Zhao-fang 吉林省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

7. 周信德. ZHOU Xin-de 宁波市体育社团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4)8. 谭祝平. 吴湘军. TAN Zhu-ping. WU Xiang-jun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

9. 葛卫忠. GE Wei-zhong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

10. 孙大光. 覃燕庆. 王军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光辉历程60年[期刊论文]-体育文化导刊2010(5)

引证文献(1条)

1. 殷宝林 建立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地方体育科学发展[期刊论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andtyxyxb201001001.aspx


相关文章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
  • 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 --在2011年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年会上的讲话 黎玖高 各位代表: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厦门市召开2012年高校后勤信息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年会,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研究和交流新一 ...查看


  •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综述
  • [摘要]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是教学的中介或媒体,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心必然向教育领域转移,并最终转向教学内容,即课程领域.逐渐转向到加强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师是课程的 ...查看


  •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 长跑对减肥的作用研究 浅谈陈氏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 对中国武术套路发展的思考 对中学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的研究 武术套路规则变化对武术训练及比赛的影响研究 残疾人排球的发展现状 ...查看


  • 小学体育课改小结
  • 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全面启动,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一次挑战,因为这次改革无论是规模.理念.还是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学习这次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如同在观赏一幅壮美的中国教育的蓝图,然而从专家 ...查看


  • 杜占元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部党组的领导下,2011年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方面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工作思路:高校科技工作着重推动科技工作贴近中心工作,进一步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结合: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强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查看


  • 行政机关职能介绍
  • 行政机关职能介绍 国务院组成部委: 1.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是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处理国务院日常工作的机构.具体负责国务院会议 的准备工作,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组织起草 或审核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 ...查看


  • 大学生社会实践选题征集参考
  • 附件1: 大学生社会实践选题征集参考 (一)2013年"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推荐的哲学社会科学类部分选题 一.哲学类 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和经验的典型调查 2. 在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彰显的典型调查 ...查看


  • 十二五指南
  •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课题指南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和团结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