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罗伟章:记忆之书

村里祖祖辈辈使用的火堂、吊锅和吊罐。

记忆之书

文 | 罗伟章

老君山的山峰,被称为“望古楼”。民谚:“四川有个望古楼,半截支在天里头。”

一、我的故乡

我出生在山里。老君山。位于川东北宣汉县北部,属大巴山余脉。再往北是万源,与陕南安康接壤,东、南毗邻重庆,重庆往东是湖南湖北。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川”,宣汉是必经之道,举家迁徙之众,分明再辛苦些日子,就能走到沃野千里的川西,至少能走到有“小成都”之称的邻县开江,但双脚起泡,两腿抽筋,对未来的没有把握,更让他们不敢盲然而持久地在路上奔波;毕竟,作为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必须停下来,停下来才可能拥有一份产业,也才有一个家。于是以族群为单位,在群山之中驻足,“插占为业,指手为界”。

对土地的强烈渴求,使他们排斥后来者。我们村叫罗家坡,除一户姓李,所有男丁都姓罗;罗家坡卧于半山,绝对高度800米,村东二里许,修有一座碉堡,至今残墙犹存,见山下来人,碉堡里放火铳,投飞石,将来人击退。碉堡之下十余丈,从山壁窝进一面大湾,叫泪潮湾,据传,是那些母亲、妻子、女儿们,来收儿子、丈夫或父亲的尸骨时,泪如潮水冲刷而成。加之宣汉在周朝时属巴国领地,巴人是世界上罕见的只用战争书写自己历史的部族,最后虽被秦军灭于丰都,但那粒强悍的种子,千百年来留存于天地之间,铸就了我们那里强悍的民风——强悍而悲凉。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村里天天都在争斗。村子共三层院落,百余人口,清早,听到队长的木梆声,人们带着农具,走向台梯层叠的田间。往往刚落脚,架就吵起来了:有人照管孩子,照管猪牛,或者去野地捡狗屎肥自留地,耽误了时间,比别人晚到了半分钟,少挖了两锄地,要扣五厘工分,被扣的人就和记工员吵,和队长吵,由此牵扯出各自的亲友,架越吵越大,终于动武。这时候,时间成为最公正也最昏庸的判官,把整整一个白天吵过去,一点农活没干,工分簿上,男人还是10分,妇女还是8分,比别人晚到的,哪怕他最终比先到者多挖了半亩地,依然要扣掉五厘甚至更多。

除评工分时吵架打架,谁家自留地塄坎上的草被割走了,谁家柴山里的干树枝被扳走了,谁家畜棚外的半截牛绳被捡走了,谁家的母鸡把蛋生在屋外的草窝里被摸走了,都会发生类似事件。

我很小就干活。第一宗活是照顾弟妹。山里的父母把孩子生下来,满月后就没工夫照顾。当时的报纸、电台和学生作文,都时兴用一个成语:披星戴月。山里农民要披星戴月地去贫瘠的土地上抠粮食,还要为争取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对他们自己却至关重要的权利,去跟人死掐,孩子只能用背带或裤子捆扎成人垛,扔到床上。对婴儿这样,某些家庭对五六岁的儿童也这样:怕他们滚到堰塘或茅坑里淹死了,还怕他们滚下山崖摔死了。山势陡峻,出门就上坡下坎,到处都可以摔死人。特别是砍了春柴过后,一块小石头也能一贯到底,直入河心。难怪山脚下的过路人偶尔抬头,总要又惊又疼地骂一声:“嗨呀,上面一只背篼也放不稳,罗家坡那些龟儿子是咋活出来的呀!”

孩子见到背带就哭,就挣扎,但毫无意义。父母走了,所有人都走了,只留下黑屋子里的哭声。把嗓子哭嘶,哭哑,然后睡过去,过一阵醒来,看到亮瓦透出晕光,间或听到鸡鸣牛哞,但听不到人声。恐惧袭来,又哭,哭得汗水淋漓,还可能拉了屎尿,周身发痒,却没办法挠一挠,只好接着睡,接着哭。山里人都有一副好嗓子,外界以为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养的,其实是小时候哭出来的。

兄弟姊妹多要好一些,大的可以带小的,比如我们家。我母亲很能生孩子。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大哥之前,还有个姐姐,幼年得病死了;弟弟是双胞胎,先出者离开母体半小时后断了气(母亲一次生俩,让父亲手忙脚乱,把前面那个晾在一旁,冻死了)。也就是说,我母亲生了九个,养活七个。我比弟弟大三岁多,比妹妹大六岁多,要说怎样照顾他们,根本谈不上,他们依旧要被捆在床上,我能做的,就是在他们醒来后,跑到床边逗他们玩。但我无法让他们闻到奶香,无法给他们切实的安全感,咯咯咯笑那么几声,随即把笑脸转为哭脸,笑声转为哭腔。孩子本就饿得快,哭又耗费体力,但晌午过了,正午过了,甚至到了下午,日头西沉,父母也没回来。

妹妹两个月大的时候,有天哭得特别凄惨,脸憋得发乌,小小的胸腔不停地颤动,却出不来声音。要过去很长时间才有哭声。我见她可怜,用背带把她和我绑在一起,去找母亲。这样做是危险的,母亲绝不允许在她出工时去找她;见了孩子,她不可能不停下活喂奶,如此就会扣工分,影响一家人的口粮。母亲身高超过1米70,是远近闻名的能干人,也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父亲木讷,少主张,个子又小(比母亲矮了一头),不大让人放在眼里,家里的安排,外面的应酬,包括跟人吵架打架,主要都是母亲的事。对待孩子,父亲慈祥,母亲极其严苛,稍有差池,动手就打。她名叫符代珍,但山上山下,凡认识她的,都叫她符铁匠,是说她打孩子像铁匠那样下狠手。

我知道母亲在碉堡那边干活。我们把碉堡叫寨,那方土地叫寨梁。我背着妹妹,朝寨梁上走。说起来只有二里地,可在我心里,它是多么遥远。山是空的,空得一丝风也没有。下午时分,天上游云如丝,太阳把田埂晒得像是烙铁,我的赤脚只敢弓起来,尽量用后跟着地,尽量往草垛上踩。草垛也烫得人抽气。好在妹妹已经不哭了。走到半途,桂大娘从山弯转过来;她那么老,背驼得几乎额头触地,还是天天出工,今天是家里有急事,提前回来了。她站在高处,说:“乖儿是不是捂住了啊?”

她放下锄头,把妹妹帮我解下来,见我的背上满是白沫。

要不是碰见桂大娘,我把妹妹背到寨梁,就是一个死孩子了。

母亲没有责备我,因妹妹最终死里逃生,她还欣慰地笑着夸奖我。

母亲笑起来是很好看的,脸上是一副非难的表情,眼里的笑却关不住。

是的,尽管所有人都把我母亲叫符铁匠,我也确实跟哥哥姐姐一样怕她,但她怎样打我,却没有丝毫记忆。我只记得她朝我笑,带我去街上看汽车。她跟人吵架打架,哪怕吵赢了也打赢了,依然深感屈辱,别人如何骂她、打她,她常常私下说给我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多愁善感,与母亲告诉我的那些事不无关系。我相信,如果骂可以消灭敌人,罗家坡绝对可以组建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对祖宗八代有鞭尸之效,对子子孙孙有绝种之功。母亲毫不隐讳地给我诉说,边说边叹气。

她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她娘家在河下游对岸,过河之后,两片巨石穿空而上,像两扇门,人只能从“门”缝挤过去;因这缘故,那带平缓的浅岗叫关门岩。我母亲在关门岩当姑娘时,跟她父母一起享有许多田产,过了十余年的好生活,可她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虽从朝鲜战场归来,却上无片瓦。我们家的房子,是母亲嫁过来后才起的,她像个男人那样,起早贪黑地砍木材、平地基、窖石磉。

我有记忆的时候,大哥已经不读书了,二哥和两个姐姐还在上学,我常把他们的课本捧在手里,哇哇地念。母亲在家的话,会拉张凳子,坐到我身边,指着书上的字,她指一个,我念一个,每念一个,她都赞许地点头。哥哥姐姐从没教过我,我怎么就会认了?我骄傲得耳根发红。后来才知道,许多时候我都是把书倒拿着的,母亲也不识字。她家境好,却没上过一天学。她只认识自己的名字。那年月,村里老丢东西,斧头、锄头、弯刀、镰刀,凡需带出家门的农具,都可能丢失,家家户户便用铁钉,在农具上錾上自己的名字;像花篮之类的竹制农具,就在不经意处打上记号。

老家当门的黄檩树

除照顾弟妹,我还要刮洋芋皮。家里那么多张吃饭的嘴,且无油水,个个饭量大。我弟弟四岁时,就能一顿喝下七碗稀饭,胀得肚子透亮,能看见肠子,但两泡尿一屙,肚子就空了。老君山主种稻谷,但山实在太陡,稻田被分割成碎块,如果一块田有一亩,就被称为大田;且产量奇低,一年忙到头,分不到几斤谷子。我们很难吃到米饭,主要食物是红苕和洋芋。其实也说不上谁是主食,家家无积粮,某个季节出产哪样,就盯住哪样紧吃,吃得人翻胃、发呕。只是比较而言,红苕和洋芋的产量要高些。刮洋芋皮看上去是个轻松活,但要刮满一桶,就不轻松了。手软得像是没有手,被称为“刮刮儿”的铁片,把手指割出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水一泡,痛得钻心。

但这点苦我是能够吃下去的,因为跟另一种苦比起来,它根本算不上苦。

这另一种苦,是寂寞。

村里跟我年龄相仿的,有七八个,但大都在中院和西院(我们住东院),同院只有一个女孩子,比我大两天。别院的孩子要么被捆在床上,要么小小年纪就上坡干活,要么跟我一样,有弟妹要照顾;同院的这位女孩,我竟没有跟她一同玩耍的任何印象,她似乎也从没在院坝里出现过。

大人出工去了,我把洋芋提到院坝,开始劳动。手软了,就停下来,四处张望。南面和东西,都是木瓦房,每家的屋脊,都种着一钵自从放上去就无人经管的仙人掌;北面朝河,没起房子,长着一棵杏树,一棵橙子树。院坝下方,是村里的碾盆和磨盆,碾盆旁边,有棵巨大的檬子树,长年掉下寸长的圪针,锋利无比,干了水分有铁钉那么硬,扎在脚上,拔出来就是一个血洞。檬子树下方,是棵黄檩树,合围粗。我就看这些树,看树上的鸟,还有歇在矮枝上的鸡;院里虽然养了两只狗,但狗是不见影儿的,它们要遍山跑,找吃的,或者找配偶。干风从不明方向的地方吹来,把老去的树叶吹落一片,又吹落一片。偶有一两只松鼠,从树梢飞上房顶,又从房顶飞到树梢,轻盈得像长着翅膀。

太阳升起,阳光从东边的屋檐淌下,将院坝直直地、一毫米一毫米地切开。

我就是根据阳光在院坝里的位置来判断时间。阳光游走起来嘶嘶嘶响,如微微的喘息。院坝东明西暗,然后明暗对等,像张手帕,一半儿被水浸湿了,再然后,东暗西明,直至阳光越过西边的丛丛屋顶,跑到村子尽头的白岩寨。白岩寨是一面壁立的石头,有数十铺晒席那么大,表面平滑如镜,旗帜般迎风舒展;晚清四川提督、太子少保罗思举,就出生在白岩寨下的山洞里。

夕阳在白岩寨燃烧,慢慢的,色泽变淡,变软,变成苍青色的灰烬。

天快黑了。

猪饿了,牛渴了,把圈撞得砰砰乱响,发出震彻山野的悲鸣。

出工的人还没有回来。

上学的倒是早就回来了,但他们把书包一放,立即进山劳作。

那时候,我最盼望的事情是下雨。不是下小雨,下小雨没用,要下瓢泼大雨,顷刻间,屋檐水就把院坝灌满,拳头大小的泡子,在水洼里生成又破灭,且能隐隐听见山洪的低吼——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丢下活路归屋。再大的雨,我也光着头站到院坝边的石磙上,看他们怎样吆吆喝喝地朝村落奔跑。

有天晌午,我专心地刮着洋芋皮,除“刮刮儿”弄出的声音,四周静如往古。洋芋的粉屑直往我身上扑,前胸已白了一片,脸上紧绷绷的,痒,我正龇牙咧嘴抠痒痒的时候,突然听到脚步响,惊喜地抬头,见侯三娘从屋后的小路回来了。只有她一个人。她背着花篮,扛着锄头,腮帮鼓包,两眼血肿,衣裤只剩几缕布条,完全遮不住羞。她沉默着从院坝走过,从我身边走过,从阳光里走到阴影里,之后进屋,嗒地一声将门闭了,就悄无声息。

很显然,她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她在那场战斗中输了,输得很惨。

她提前回来,是要静静地舔舐自己的伤口。

她的这副形象,给我留下了不灭的记忆,或者说,给我留下了不愈的伤疤。我不经意间看到了长辈妇人的身体。是那样不堪。皮肉松弛、发黑,连最隐秘处也刻着生活的艰辛。那时候她还不到四十岁。我虚着眼睛,望着虚幻的远处,心里很痛。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心痛。其实,侯三娘是跟我母亲吵架最多的人,也是跟全村吵架最多的人,她的全部精神需求,就是去探听别人的秘密,没有秘密,她就为别人制造秘密,然后极其神秘地说给甲,又说给乙,每说给一个人,末了都要警告一声:“我只告诉了你,你千万莫告诉别个啊!”终有一天,“秘密”的主人会知道的,就来找她对质。我们那里把闲话叫淡话,对质就叫“对淡话”。淡话是经不起对的,一对就吵,稍稍升级,就大打出手。

我不喜欢侯三娘,可是,在这个静谧而寂寞的晌午,她让我为她心痛。

老家院坝外景

二、母亲去世

进入秋天,我妹妹三个月大了,就在这时,母亲病了。不是伤风感冒这类病。山里人不把伤风感冒叫病,头痛腰痛肚子痛,都不叫病;是否叫病,以能否下床、能否出工为标准。这意思是说,我母亲病得很重,只能躺在床上。但她究竟得的什么病,却无从知晓。得病初期,父亲要请赤脚医生来给她弄药,她坚决不许。她的节俭跟她的能干和打孩子一样出名。那时候,到下半年仓里还挂着腊肉的,全村只有我们家。并不是我们家杀的猪很肥、很大,而是母亲根本就不拿出来吃。她只把肉用来招待客人。她生性好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是个争豪气的人,绝不能让客人离去后,说某人家里竟然没有肉吃。这种名声和脸面是必要的,她有四个儿子,名声差了,脸面败了,将来就找不到媳妇。

母亲在床上一躺,就躺了四十多天。她几次想强撑起来,但下床就倒。父亲平生第一次不再听母亲的,找来一个医生。这人叫罗建银,是父亲的好友,我们叫他银爸。银爸虽是医生,却是个兽医,他看了母亲的脸色,摸了母亲的脉搏,对我父亲说:“看来不行了,往街上送吧。”

父亲着了急。母亲不行,就意味着这个家不行。他立即请几个年轻力壮的乡邻,砍竹子扎滑竿。其时,已是很稠的黄昏,竹子砍来,天就黑如锅底;城里人说黑夜,只是相对于白天的时间概念,真正的黑夜是见不到的,真正的黑夜,能用手摸到黑夜厚实的脊背。若干年后,妻子跟我一同回去,初次见到这样的黑夜,吓得哭,她半夜醒来,啥也看不见,就以为自己的眼睛瞎了。那天夜里,大哥把油灯点到院坝,破竹,捆扎。一阵风吹来,油灯熄了。这不是普通的风,院外的大树枝叶倾覆,怒涛般吼叫。紧跟着,疾雨如注。本来很闷热的天,几分钟内就冷得人打抖。

父亲生上火,让扎滑竿的人和前来探望病人的乡邻进屋烤火。

母亲在里屋叫父亲,说她要起来。连自己翻身都难的人,怎么能起来呢?父亲去扶她,却没费任何力气就把她扶到了火塘边。这是四十多天来她第一次走出那间阴暗潮湿的卧室。她是那样精神,嘻哈打笑地跟人摆龙门阵,还和平辈妇人开玩笑。她一点不像个病人。

但她的身体在变沉。我舅舅的女儿,还有我们院坝的李二娘,各伸一条腿到她背后,让她靠住。父亲独自站在门口,观察着。突然,他快步走过去,抱住母亲的头哭。母亲没有反应。母亲死了。

雨并没下多长时间,母亲断了那口气,雨就停了,风也停了。大哥背着母亲,将她放到堂屋里临时搭成的灵床上。从她去世的屋子到堂屋,要从院坝里过,死人见不得天日,因此有人在母亲头上举着一把大黑伞。大哥个子不高,母亲的脚把湿漉漉的地板刮得卟卟响。

一切乱套。火炮没有,香蜡纸钱没有,寿衣寿鞋没有,棺材没有,办丧事的粮食没有,猪肉没有……家里上上下下忙成一团,而死者是需要看守的:怕猫从她身上越过。听说猫越过死人,死人就会变成僵尸,直杠杠地站起来,横冲直撞。

只有我去守母亲。堂屋靠北,中间横着两间空屋,我单独地跟母亲面对。大哥为我生了堆火,但柴很快燃尽,只有明明灭灭的火星。横躺着的母亲成为巨大的阴影,放得很平整的脚朝向我。夜晚像开不动的船,在漩涡里徘徊。我死死地盯住母亲,注意一丝一毫的动静,眼里老是有猫的身影,它们身手敏捷,在母亲腰腹的位置,跳过来,又跳过去。到后半夜,大哥进来看过我一次,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其实我是怕的。我怕猫让母亲变成僵尸,还怕像黑夜一样深的未来。

母亲的去世,我首先感觉到的不是悲伤,而是恐惧。

次日早上,弟弟蹦蹦跳跳地来到堂屋,拿筷子打母亲的脸,奶声奶气地说:“妈,起来吃饭。”父亲见状,怄得蹲在地上。他后来对幺儿多有娇惯,与这幅场景是分不开的。做道场的时候,弟弟也和我们一起,穿着孝衣,戴着孝帕,在阴阳先生的指令下,绕棺,磕头,父亲更是不忍目睹。

三天之后,母亲下葬。我舅舅帮了大忙,他把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借给了他的妹妹。

舅舅比母亲矮,棺材短,母亲进不去,褐色的木腔里发出骨头折叠的声音。

客人走了,帮忙的散了,家里清净了,现实的问题就出来了。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我妹妹。她饿,要奶吃。没有奶吃就哭,白天哭,晚上也哭。父亲和哥哥姐姐,通夜通夜的轮流抱着她,哦哦地哄她,熬米汤喂她。可米是珍贵的,垆缸已经空了,一只老鼠都喂不活。只好去村里找奶。那些生产不久的妇人,营养不良,脸呈菜色,乳房干瘪,自己的娃娃也吊不住,但她们还是把皱巴巴的奶头塞到了我妹妹的嘴里。我看到妹妹带着泪痕,吃着别人的奶水,就像我自己在一点一点地变饱。我知道她吃上几口,就能管上一会儿,在这“一会儿”的时间里,她不会死,她又能活。

尽管我的故乡人通常自私而武劣,尽管母亲刚刚下葬,就有兄弟数人,举着斧子,来拆了我们家的房,说这里原属他家的地基,让我们在露天坝睡了许多个夜晚,淋了许多场秋雨,尽管还有人想把我们赶出罗家坡,但这些事,我从不往心里记——村里妇人撩衣喂我妹妹的情景,足以把我照亮。

妹妹长到半岁的时候,再养活她已经非常艰难,终于在大姨的主持下,把她抱养给了二郎滩一户马姓人家。二郎滩就是大姨的婆家所在地,离关门岩不远,生存条件比罗家坡优越。那家人对我妹妹很好,妹妹后来长到跟母亲差不多高,且能干如母亲,性格开朗如母亲。

但在送她走的时候,却见不到她的未来。那天正午,躬腰驼背的大姨领人来背她走,父亲拒不见面,我们石头般沉默。她走了,下了杏树、檬子树、黄檩树,然后下了几层梯田,进入了岩坎之下的林子,我们望不见她了……她在家时,一哭就让全家惊慌失措,现在听不到她的哭声了……

我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割牛草。村里孩子割牛草,爱结伴而行,当父母的也希望这样,怕摔岩,怕蜂叮,怕蛇咬,怕狼吃(那时候山里有狼和狐狸,我们把它们统称毛狗),但我总是一个人。

母亲去世很久,我也觉得那不是真实的,从她坟边经过,看到那个越来越旧的土堆,我也觉得她会从里面出来,朝我笑,给我诉说她的辛酸,指书上的字让我认。我常常梦见她,她穿着去世前父亲披在她身上的花棉袄;每次梦见,她都把我吓哭。按山里的说法,死人吓活人,是因为活人把死人思念过度的缘故。我割牛草并不走得太远,就在后山的林子里,有天,东院比我大两天的那个女孩,跟她哥哥一起,被她母亲带着,朝寨梁上走,边走边说话,发出快乐的笑声,我才不得不承认:他们有母亲,而我没有母亲了。我深深地吸了口气。空气坚硬,卡在我的喉咙。

那些日子,天一个劲儿地蓝着,蓝天下野风蛇行,树叶颤动之声,从远处响到近处,又从近处响开。我躺在阳光斑驳的落叶上,听这声音,听大地深处的低鸣。每一丝天籁都与母亲有关。这差不多成了我的一种病,即使现在,我回到故乡,也必然会找个时间,独进山林,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躺下来,听一听,下雪天也不例外。幼年丧母的伤痛,对我影响至巨。我把它写进了作品,但我自己并没注意,有次陈思和先生评论我的小说,指出我好几个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幼年丧母的,我才意识到。

完成了割草的任务,我往往还要在山里待很长时间,陷入不可救药的玄想。

我想的是自己将来要成个大人物,给阴郁的家带去希望。

榜样是有的,白岩寨下的罗思举就是(他死后也葬在那里,文革中被开坟抛尸)。罗思举的双亲以乞讨为生,他却统辖一方,威震西南。然而,想来想去,他并没给我任何榜样的力量。据老辈人说,罗思举出生时,漆黑的山洞陡然亮堂起来,如朗月当空,他父亲说:“这娃娃将来要做老爷!”疲惫的母亲浅笑着回答:“做啥老爷哟,莫当讨口子就好了!”罗思举领受了父母对他的封赐,先做讨口子,中年后修成正果。但他不是普通的讨口子,乞讨之外,又偷又抢,被抓住后,五花大绑扔到毒日头下去晒油,把他扔到哪里,一朵阴云就罩向哪里,凉风就吹向哪里。他还能变马、变猫、变成一棵树。而这样的异秉,我完全没有。翻过白岩寨,下游不足十公里处,是川东游击军领袖、红33军军长王维舟的故居,我想以王维舟为榜样,可他同样有许多飞檐走壁上天入地的传说。

不管是罗思举还是王维舟,都没给我希望,只让我绝望。

于是我望着山下的河:清溪河。从800米高处望下去,清溪河细瘦一握,曲曲弯弯,凝然不动。但我知道它在涌流。母亲带我去街上看汽车时,要沿河边沙地朝上游走十里路。“河水向东流”已成习语,但我们那里的河是向西流的;清溪河如其名,洪水到来前,宽仅五六丈,水清得能看见水的影子,拍岸之声却强劲有力,它固执地在山弯里找出路,永不回头。难道山外还有一个世界?

老家的堰塘,曾给我童年许多欢乐。

我们家养的那头牛,体型硕大,浑身雪白,人呼白儿。柳宗元说,耕种时有牛的身影,收获时也有牛的身影,可谓“物无逾者”,而白儿,又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牛。

它饿得肚子打晃,渴得鼻子喷火,也不悲鸣,更不撞圈,它好像知道主人家遭遇了变故,现在负责经管它的,只是一个孩子。耕田耙地,白儿步子不快(我醒世时,它已经老了),却从不迟疑。耕田回来,气没喘匀,往往又被人拉去碾米磨面;它太温驯,我们家的牛棚离碾盆磨盆又那么近,铸就了它一生的苦命。它拖着沉重的石碾,嘴角流出的涎子,一路滴滴答答,米碾出来,碾道就淋湿了。

即使大雪封山,我也出去为白儿寻青草。在别人根本看不到有草的地方,我也能割满一大花篮,这是我了不起的本事。我现在回乡,依然敢跟那些小家伙比试割牛草;我和妻子在成都街头散步,走到小区外的磨底河,看到河岸蔓生的野草,我会手一指:“这种草牛最肯吃!”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白儿。当年,白儿以它沉默的方式,填补着我内心的空缺。它见我背着草走进巷子,会立即站起来,我把草丢进木槽,它再饿也不马上就吃,而是用头蹭我的手。

吃完草,我拉它到堰塘喝水。去堰塘要从母亲坟旁经过。当它把肚子喝得硬如绷鼓,天就黑了。我领它回到母亲坟旁,停下来,我坐着,它站着。因土崖遮挡,村子在视线之外。晴朗的夜晚,山野盛大而肃穆,星星多得天都装不下,流星倏然划过,礼花一样绚烂和寂灭;有些星星悠闲自在地在星群间游逛,一点不害怕撞了额头,也不害怕被礼花烧着,或许它是天上的蜜蜂,只不过采的是流星之蜜。这时候我不孤单,母亲和白儿陪着我,还有头顶的星星。白儿也会望天吗?我不知道,我想它会。

很长时间过去,我才起身,拍一拍它,说:“白儿,我们回家。”逼仄的田埂上,响起白儿和我的脚步声。我的脚步声并不比白儿的轻多少。我的心里装着母亲。我把母亲装在心里带回家了。

没过两年,白儿就老垮了。也可能是累垮的。它瘫在圈里,四条腿直直地架住,再也起不来。牛到这种程度,命运已经注定。牛棚太小,牛粪太稀,不好就地杀它,是在队长的指挥下,十多个男人举着木杠,喊着号子,像操块石头那样,把它操到黄檩树下去杀的。杀了分肉。那时的牛都属公家,只是分配给不同的人饲养。那天,我发了疯似的哭叫,已伤痕累累的白儿也流了眼泪。

但它没有哀鸣。牛见了屠刀,都会拼尽全力哀鸣一声。白儿到死也是那样沉默。

法国诗人雅姆曾向天主祈祷,希望将来他能把他的驴子带进天堂,如果我也可以这样祈祷,那么,让我的白儿也进天堂去吧。虽然,白儿并不归我所有,但世间之物,谁真心爱它,它才归谁所有。

有段时间,外婆帮助我割牛草。外婆来吊了她二女的丧,就没回去。

反正家里只她一个人,我外公1950年就死了。

外婆是一个青色的老太婆,青色的衣裤,青色的鞋子,满头白发也用青色的发网罩住。她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跟她住隔壁,三个女儿的归宿,算我母亲最差。如前所述,大姨出嫁的二郎滩,条件比罗家坡好,幺姨出嫁的庹家坝,条件更好,从一个“坝”字就能看出来。这且不说,大姨父是木匠,能在公分的口粮之外找到额外的饭吃;幺姨父年轻时做纤夫,后来进了区合作社,成了吃国家粮的人。因这缘故,外婆最疼爱她的二女。然而,她最疼爱的人,只活了四十多岁就死了。

外婆割牛草不进山,都是在田边地角,割一路湿一路。是她的泪水。

我母亲死后一个月左右,外婆的眼睛就半瞎了。在这之前,她是可以穿针的。

眼睛成了这个样子,外婆要求回去。父亲为什么放她走,内情我并不十分清楚,我只是觉得不应该让她回去。她回去的日子很难过。舅舅问她:“你去罗家坡时眼睛好好的,整成瞎子就回来了?”舅舅又对她说:“你不是为你二女吗,现在咋不去为她呢?”对刚刚送走黑发人的外婆,这些话是可以砸碎骨头的。但她一声不吭。到老年,外婆就怕舅舅;她只有一个儿子,她怕儿子不养她。

没过多久,外婆全瞎了。她不放心我们,想上山来看我们,但她再也走不来了。我们就去看她。大人走不开,经常去的是我和二姐。从陡坡下到河底,即刻被怒生的芭茅吞没,绵延十里,芭茅林才把姐弟俩吐出来。我们要从那里过河。那个春夏秋冬都戴着布帽的艄公,早就认识我们,还能听出我们的声音。只要朝断岸之上的小屋喊两声:“过河!过河!”他人没出来,应答出来了:“来了,来了,又去看外婆呀?”有时候,两分钱的摆渡钱他也不收。二姐对他说声劳慰,拉着我的手跳上对岸。

直到这时候,我们都是愉快的。过了那道石门,往浅岗上爬,心情才变得沉重起来。

我们也怕舅舅。每次去,都要被舅舅骂。他说母亲用了他的棺材,但父亲已想办法还给他了。他还说:“我去你们家,你们看不起老子,一满盘不上桌!”——舅舅的女儿也嫁到了罗家坡,住在西院,母亲在时,他来看女儿,都到我们家,母亲去世后,他有时来,多数时候不来,但只要听说,我们都会去请他来家吃饭,吃饭时只让父亲陪,小孩不准上桌,是母亲的教育,舅舅是知道的,他为什么这样说话呢?我们是多么希望上餐桌,跟客人一道吃些油荤稍重的好菜!

走进拥挤着猪屎牛粪味的巷道,我跟二姐就如昼行的老鼠,听到上方院坝有人声,就躲在茅厕旮旯不敢动,等人声不再,才蹑手蹑脚蹬上七八级石梯。外婆常常不在家,双扇门锁着。一把形状古怪的大铁锁。但我们知道她在哪里,就去找她。她在外公的坟边干活,那里是她的自留地。她啥也看不见了,但她不仅下地,还去村外提水,并且奇迹般地没有摔倒过。我怀疑,外婆一直是凭气味生活的。她守寡数十年,村子的兴衰荣辱,她与别人一样经历,但她跟别人有着不一样的夜晚。在漫长的黑夜里,她灵灵醒醒地嗅着村子,每个角落里的气味,就长在她的身体上,成为了她的眼睛。

见到我们,确切地说是听到我们、闻到我们,外婆立即回屋,煮饭给我们吃。

她的碗柜里始终有几个碗天天洗,是天天等着我们来。取碗的声音细微,柔和,温暖……直到今天,我取碗时听到那声音,就会想起我的外婆,就会把眼睛闭好一会儿,有时还忍不住呻唤几声。

天再热,外婆煮饭也把门关上;饭熟了,把锅儿罐子提到卧室后的虚楼上吃——是怕舅舅看见。可她跟舅舅只一壁之隔,舅舅纵然看不见,也听得见,一旦知道我们来了,他就开骂。他为啥这么恨我们呢,仅仅因为外婆对母亲好些?好像不是。当年,因为外公外婆有许多田产,害得他这个当儿子的也成了成分人,挨了斗,吃了苦,心里憋屈,要找地方发泄。我们成了最佳发泄渠道。母亲在世那阵,他不敢这样,别看母亲境遇最差,在她兄妹间却享有最高威性,现在母亲死了,就另当别论了。

要是舅舅觉得隔着板壁骂不过瘾,就来撞外婆的门。

有次正要吃饭,他把门撞开了,吓得老的小的直哆嗦。他知道祖孙三人是由母亲联系起来的,就对母亲破口大骂。我和二姐哭了,外婆也哭了,外婆对我们说:“娃娃也,你们回去,再也不要来了。”

我跟二姐一直哭拢家门。我们只知道自己伤心,没去想过外婆。

罐子里精贵的白米饭,她是煮给外孙的,外孙没吃一口就哭着回去了……

从那以后,我就多年没去。上初中二年级那年暑假,才跟两个哥哥一同去了。

外婆已不能行动,像床烂棉絮躬在床上。大哥摸出熟鸡蛋,在床沿磕破,剥给她吃,只剥了一半,外婆就一手抓过去,往嘴里塞。她一口气吃了五个。在她床头,放着一只空碗,碗壁的饭碴干得起壳,有苍蝇在飞。吃饱了,她就不停地说,说母亲小时候的事,我们小时候的事。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年年月月,她咀嚼的就是这些事。而我们,却越来越稀少地去看她。

外婆又活了两年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资格指责舅舅。外婆瘫了,他还让她活了那么长时间。不管是以怎样的方式在活,毕竟活着。

舅舅晚年很不幸,上六十岁后,就疯疯癫癫的了。他爬到罗家坡下面的石岩上,喊他女儿,喊应了,他说:“谷子该割就割哟。”说了这句,立马回转。快割谷子的季节,太阳毒辣,他过一道河,走二十里路,就为说这么一句话,像他做了几十年庄稼人的女儿不知农时。表姐去追他,可他早已下山。后来疯得更厉害,不知从哪里搜罗一大群癞疤癞壳缺耳少腿的狗,不再归家,赶着狗沿河流浪。狗咬了人,他就被打。他脸上随时有伤。他去世的时候,我在外地读书,没能去参加他的葬礼。愿他安息。

老家废弃的石碾

三、饥荒年月

中国人对饥荒年月的集体记忆,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但我说的不是那时候,而是母亲去世的次年,即1975年。那一年,中国南方——尤其是四川——普遇旱灾。老君山96天滴雨不下。干旱是从一声炸雷开始的,秧苗刚插下去,炸雷就劈空而来。田里正需关水,炸雷来得正是时候。谁也想不到它不是带来雨水,而是一声警告。雷声过后,天清气朗。这无所谓,田里有些积水,秧苗在茁壮成长,蜻蜓群起群飞,在水皮产卵,早起上坡,露珠把裤腿和鞋子打得透湿。但太阳天天出来,农家炊烟未起,红得发紫的圆球,就挂在对河杨侯山的松枝上。无人能说清从哪个早晨开始没有了露珠,又是哪天的朝阳从升起那一刻就发白发烫,直到田里只剩巴掌大小的水花子,麻老鹰能非常方便地钻进去叼走死鱼,农人才怪罪一声:“嚯,背时老天爷咋还不下雨呀!”

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心想过两天就会下的。出太阳是老天爷的职责,下雨也是老天爷的职责。

天上又不是没有乌云。

然而,乌云都是在夜里生成,一觉睡醒,乌云不见了,天空光光趟趟的像是磨过。

秧田彻底干涸,牛粪、土地和水生物化合出的腥气,在火苗似的阳光里浮荡。当秧田裂开口子,农民着了急,去堰塘舀水灌田。堰塘仅半亩大、两米深,能灌多少田?附近几个小田喝了两天水,就没了;田里的水没了,堰塘里的水也没了。多少年来,妇人都去堰塘洗衣,小孩都去堰塘游泳,耕牛都去堰塘饮水,可而今的堰塘被挖了眼珠,成一个空洞,一个死坑。尺厚的泡泥只坚持了半天,就干硬如铁,几斤重的蚌壳和团鱼,无助地被阳光暴晒。村里展开了一场大战:抢那些蚌壳和团鱼。塘里盛水的时候,大家知道它是公家的,现在水干了,队长也没说明要把里面的东西拿来分,于是抢。

事实上,塘水还剩半米深时,就开始抢鱼了,草棒和鲤鱼,大的草棒有两尺长,鲤鱼的尾巴红如花朵。抢到了的高高兴兴回家煮吃,没抢到的就骂,骂得喉咙出血,甚至拿了红布,去寨梁那边的鞍子寺,把红布搭在如来佛的头上,恭恭敬敬跪在菩萨面前,诅咒那些吃了鱼的人全都烂屁眼。

但这是村子仅存的活力了。无工可出,所有人都窝在村里,碰面说话,无不和雨有关。数百公里外下了雨,也能闻到雨气,也被他们传说。可在罗家坡,夜里的乌云也懒得照面,老天爷铁了心,要割断人们最后一丝念想。老君山多松柏和青冈,都是耐旱的,但六七月份,却遍山黄叶。田里的裂口,能不吐骨头地吞掉一个人。秧苗始终是秧苗,本该是谷物黄熟时节,秧苗还只有两三卡深,枯槁纤瘦,着火即燃。孩子们把牛赶进田里,让它们吃。那时候白儿还在,我也把白儿赶进田里。但牛吃草的兴趣也没有,淡心无肠地用舌头撩进几口,就停下来,忧郁地望着烈日,望着村子之外。

最先逼过来的是缺水喝。村里只有一口井,在西院外,井不大,但山泉丰沛,井水漫溢。现在可不行,泉如眼泪,把人等老,也舀不满一桶。井旁排了很长的队,白天排了晚上排,二十四个钟头没断过人。中院和东院挑水回家,要经过一丛坟林,坟林上挤密的慈竹,差不多成为整个村落唯一的绿色。有天后半夜,中院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挑大半担水,小心翼翼走在笋箨路上,坟林里突然响声大作,伴随着呜哩哇啦的怪叫。汉子扔下水桶,朝屋飞奔,边飞奔边呼喊:“打鬼哟——打鬼哟——”绝望的喊声把全村人都吵醒了。我和弟弟跟父亲睡一床,钻到父亲的腋下,抖缩成一团。

自此,东院和中院就没人敢在夜里去挑水。

不过,十来天后,敢去也无水可挑。大山的眼泪干了,泉水断了。

所有人都奔向三里外的大河沟。大河沟在白岩寨东侧,由山顶的雪水冲刷而成,寨下积一小潭,暑天也凛冽刺骨。往年的夏季,常有彩虹横天而来,弯下花花绿绿的粗壮脖子在大河沟喝水,听说彩虹喝水能把人和牛都吸进去,因此我们对那里心存畏惧。今年堰塘里没水了,再害怕也得往大河沟去,我就天天领着白儿去。但很快,就不准牛去了,因为人要去挑水喝,牲畜只能喝人用过的溲水。

大河沟维持了不足半月,就干得一只螃蟹也养不住,抬头一望,悬垂的大沟乱石累累。

只剩一条河了。整架老君山人都往清溪河扑。力气好的,挑满满一担上山,摘片树叶放在桶面,水就不会荡出来。可力气再好,那么高的山,中途总得歇口气,偏偏就没一个地方能把桶放平。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尿素口袋去背。罗家坡倾巢出动,下河背水,只有遇鬼的那家,才是女人独来独往,儿女太小,背不动,男人被吓得灵魂出窍,躺在床上,等他的魂回来。他等了差不多半年才把魂等回来。多年以后,西院一个家伙才笑嘻嘻地对他说,那回闹鬼,是他搞的,他不想中院和东院人去挑水,就选个月夜躲进坟林去吓,也没想专门吓谁,碰到谁吓谁,用刀背敲打竹身,发出怪叫;为做得逼真,他还披了件烂蓑衣,用锅灰涂了脸。幸好那人没转过头看,否则,很可能当场就被吓死了。

挑水没闹出人命,背水却闹出了人命。比罗家坡高400米的白花寨,有个孤老太婆,早上下山,天黑才背回一袋,将花篮放在凳上,没放稳,倒了,袋子炸开,水漫流一地。她在湿地上坐了一会儿,站起身,进里屋穿上她所有的衣服,把最好的穿在外面,走到街檐下,冲向梁柱,一头撞死。

前面说过,那年月家家无积粮,人们的胃是随季节走的,但这一年,季节成为毫无内容、毫无意义的空壳,该出小麦时不见小麦,该出稻谷时不见稻谷,说无积粮还不够,是无隔宿之粮。但总得吃点儿啥,人不吃饭就要饿死。喝水可以找清溪河,吃饭还得指望大山。

到处是挖野粮的人群。野粮无非是灰灰菜、马兰头、菊花脑,加上一些植物的根块,经不住挖的。然后开始剥树皮。不管是苦是辣,都剥。好些树就被剥死了。

人们经历的一切苦难,土地首先经历。我的故乡很贫瘠,但又并不贫瘠,梭罗说,养不活鹧鸪和野兔的田野是贫瘠的田野,我的故乡不仅养活了我们,还养活了野兔、毛狗和锦鸡。锦鸡是我幼年最华丽的回忆,那些彩身修尾的灵物,总是跟太阳一同起床,周身托着光芒,欢鸣着在林莽间穿梭。环境那么恶劣,日子那么艰难,它们依然活跃——是生活彻底好转之后,它们才逐渐消失的。

到而今,老君山不仅很少看到锦鸡和毛狗,连蛇也少见了。前年我回乡,先没回老家,直接住进了清溪河下游一个小镇,发现镇子背后开着好几家野味馆,卖蛇肉、麂子肉、锦鸡肉,还卖娃娃鱼,县里的有钱人周末乘快艇去吃,镇政府来了上级,也带去吃。尽管我乃一介小民,若见此不言,与食客同罪。我去县里找领导,说都开会去了,回成都后,我给县委书记写了封长信,书记回了,满口的公文腔。去年我回乡,听说当地人现今给领导送礼,都时兴送那几样野味的腌制品;再去小镇,见那几家馆子比先前更加红火,且正碰上背了死物来卖的猎人。我的眼睛自始至终没敢去面对那些死物,也不敢去想象它们临死前侧耳听风的美丽和惊恐。我内心的耻辱比天高,比海深。

土地和饥饿,构成我作品的重要主题。我有一部长篇就叫《饥饿百年》。陈建功先生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用极致化的叙事手段,对苦难进行审美表达……这些苦难更多来自于人性的溃败和欲望的滋生……”我常常为自己生而为人感到庆幸,因为只有人才会回望内心。人也必须回望内心。尊严是靠自己塑造的,如果我们的灵魂不能在苦难丛集又生生不息的大地上变得丰饶,不能与世间万物荣辱与共,就始终处于饥饿的状态。身体的饥饿能够感知,对精神的匮乏,往往缺乏基本的敏感和警觉,我们的精神分明面黄肌瘦,却可能认为比谁都吃得饱,也吃得好。单纯的经济时代,不能称为时代,更不能称为繁荣;真正的繁荣,是经济、情感和思想的共同繁荣。

——那年,我大姐二姐辍了学。大姐的成绩很好的,二姐的成绩倒是不好,好与不好都得辍学。与生存相比,读书实在算不了啥。我已经发蒙,我们那里把发蒙叫“穿牛鼻眼”:像牛穿上鼻绳那样被管束起来了。学校就在鞍子寺,这座古老的寺庙,1950年代变成了学校,除后墙洞穴中安了如来佛,操场左右两侧各有一名无头战将,别的菩萨都被请走了。上学和下学的路上,我老是吐,饿的,吐的是酸水;如果某天运气好,父亲和哥哥姐姐找回的野粮足够多,我也吐,胀的,吐的是粮食。

这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亲戚相助。比我大两天的那个女孩一家,就常常享受这样的幸福,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个满脸胡子的男人给他们送洋芋来。女孩的母亲说,这是她小时候抱养出去的弟弟,住在黄金公社。黄金公社位于我们所在的普光公社上游,相距40公里。若干年后,他们才道出实情:那人与女孩一家原本素不相识,文革初年挨整,某天深夜跑到这山上躲命,女孩的父亲起夜,碰见了他,他讲了自己的处境,女孩的父亲就把他收留了,白天黑夜将他关在红苕坑里,一关就是几个月,直到整他的人又被人整了,他才回去。这件事,当初罗家坡无一人知晓。

我们家偶尔也有这样的幸福。主要来自我二爹。二爹住在罗文公社,离我们有百多里路,差不多出了县境;而且他不姓罗,姓王。这是因为,父亲四岁就死了爹娘,二爹那时刚满两岁,房子又被人占了,兄弟俩成了野人。“回去”这个词是我们常用的,但到了无家可回的时候,才知道这个词有多重。两人食野果,饮山泉,然后四方流浪,并因此走散。父亲给这家当几天儿子,又给那家当几天儿子(其实是打短工),每到一家,就改一次姓——难怪有人跟我父母吵架,要我们滚出罗家,说我们本来姓王。1955年,父亲被派往罗文修公路,休息时跟人说起他的身世,一个当地农民赶场回来,坐在旁边歇气,听父亲说了一阵,扑过来就叫哥哥。没有谁会怀疑他认错了人,两兄弟长得太像了。天旱这年,实在没办法可想的时候,父亲就上一趟罗文,每次都背回好几个南瓜。

其次来自我二嫂。当然那时候还不是我二嫂。母亲在时,就给二哥订了亲,典型的娃娃亲。二嫂住在老君山顶的曹家堰,人很响快,很亲热,她有时下来,给我们带些“猪根子”;那是一种植物的根块,直接煮来吃很苦,磨成粉熬糊糊,就分外细腻,好吃极了。

在困难的日子里,父亲表现出的韧性将教养我一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都是人生的大不幸,而我父亲幼年不仅丧母,还丧父。他名叫罗建吉,我母亲去世后,山里的好心人摆着脑壳:“那家里是一包针,建吉咋带得大哟!”可他最终把我们带大了。父亲的确没别的本事,但他善良、尽本分。在朝鲜战场,有天遭遇空袭,人进了战壕,几十匹马却拴在外面,拴马的松树炸成粉,父亲冒死冲出,将马一匹一匹地拉进战壕里去,为此他立了二等功。他没想到会立功,只是觉得那些马“叫得可怜”。对来自各方的欺辱,父亲隐忍不发,就像对待灾荒,他不骂天,不骂地,也没骂过人,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默默地承受。去山里找粮,饿得腿脚打晃,曾三次摔下高崖,断了好几根肋骨,却说自己不饿,把食物让给儿女们吃。夜里,我们按着肚子,在床上滚来滚去叫饿,父亲一声不吭,儿女实在扛不住,他就默默起身,去泡菜坛里摸出一块用于养盐水的老酸萝卜(没有新的菜蔬放进去了),给我们一人撕一绺。我们睡过去了,而他是怎样在忍饥挨饿,辗转反侧,我们是不知道的。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至今能背诵《孟子》里的许多篇章。他给某家财东当儿子时,财东送他进过私塾;遗憾的是,这家财东后来被泥石流埋了,不然他会读更多的书。读书并没给他带来什么,但他懂得了书的力量,就特别重视孩子读书。在罗家坡,找不出第二个像他那样重视读书。

别的人家,即使勉强送子弟上几年学,也只送儿子,不送女儿,有首古老的民谣:“妹不知,爹娘不送妹读书,爹娘不送妹读课,无有文章无有名。”山里女子历来就这个命。然而,我大姐成绩好却无法继续学业,让父亲很伤感。我二哥成绩更好,全区有名,特别是语文,大家都在认认真真编造虚假的好人好事时(城里孩子扶老太婆过马路,农村孩子帮老太婆背猪草),他却关注着别样的事物,能写出“大地在沉睡,昆虫在长鸣”这样的句子,那时候他还是个小学生。二哥初中毕业后,没钱给校长送礼,进不了高中(当年是推荐升学),就回家务农了。后来,准许中考和高考,父亲又让二哥去上学,二哥不去,说老都老了,还上啥学!父亲和大哥推着他去。二哥上了半年多,乡里招考教师,他去应考,被头名录取。这对我们家而言,是件大好事,但父亲并不乐意,还是希望他去考学。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中院一位老哥来对我父亲说,他去白花寨买牛,看到一个女孩在路边割草,女孩长得很体面,草也割得很利索,是不是说来给伟章做小妹儿(未婚妻)?父亲摇头。那老哥来提说多回,父亲都摇头,说我伟章要读书。外人可能觉得父亲做得理所当然,可只要对罗家坡稍有了解,就不会那样想了。罗家坡盛产光棍。罗家坡的媳妇,大多来自老君山更高处,上面的出产比罗家坡好,只因一年有半年积雪,才愿意下嫁;要是男方家境差了,人家就宁愿一辈子在雪堆里打滚。我们家不是差,是破败,能早早地订下一个“小妹儿”,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订下了也可能毁约(老君山说毁婚约就一个字:灰),但有和没有,心境不同,家里的气象也不一样。

我大哥没能及时订婚,就差点成了光棍,接近三十岁才找到大嫂。大嫂比大哥小八岁,住在白花寨附近的陈家湾,人好,勤劳,顾大局。这样的运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接近三十岁,基本上就是铁定的光棍人选了。大哥有这样的运气,与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母亲去世后,他成为父亲最重要的帮手,父亲不擅交往,出头露面的事就由大哥去做,他周旋在复杂的人事之间,不仅当上了队里的记工员,还当上了大队的民兵连长,经常组织民兵在大队的两所学校举行篮球比赛;比赛那天,老远的人都跑去观看,成为大山里的节日。我读中学那阵,每过些日子,大哥就半夜三更起床,给我送钱送粮。我二哥和姐弟结婚,也主要由他操办。兄弟姊妹之间,作为老大,他付出最多。

那年年底和次年春粮出来之前,政府发放救济粮,从东北调运玉米。不少麻布口袋上,都写着这么一句:“送给四川懒汉。”衷心感谢东北人民,但说真的,四川缺粮,真不是懒造成的。

罗家坡痛定思痛,男女老少总动员,日战加夜战,在大河沟上方挖了个盛水10万立方的水库,石堰自上而下,自西向东,延伸到鞍子寺。寨梁上那座沉淀着历史烟云的古碉堡,此前完好无损,修渠时将其拆毁,碎成片石,而今只剩残墙了。

尽管如此,饥饿依然延续。我饿晕死的经历,有好几次。有次我去街上卖谷糠,卖了谷糠买盐,买火柴,回程途中,下午三四点钟爬到泪潮湾上面的密林里,又饿晕了。天快黑时,成员大公赶场回来,发现了倒在路上的我,把他买的一整瓶醋给我灌下去,我才醒过来。我的中学时代,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我穿着破衣破鞋,大姐二姐千针万线给我扎的新鞋,勾的线衣,我几角钱就卖给人家,为的是填肚子。大哥来学校看我,总让我酸楚,我没钱给他买顿饭吃,尽管他说自己不饿;同时我也不希望亲人看到我的窘迫相。有次父亲带着弟弟来看我,我借来饭票,给他们一人买了三两,没钱买菜,就吃净饭,弟弟两三口就刨下了肚,说饿,还要吃,父亲把自己碗里的刨给他,他吃得比刨得快,结果弄得父亲几乎连米粒也没沾到。

直到我读高三下期,才把饭吃饱。第一次吃饱饭的那天我印象深刻,美丽的晚霞漫天铺开,我端着碗去食堂,打了三两饭,吃了,感觉比没吃还饿,又打了六两,吃了,肚子还是瘪瘪的,心里隐隐着慌,见旁边窗口卖挂面,又打了三两挂面吃下去,这一下饱了!离上晚自习还有四十多分钟,我独自走出校门,去到河边,坐在遍生的车轴草上。学校在身后,县城在身后,面前的河水,波光潋滟,细浪追逐。我禁不住痛哭流涕。感谢老天,我终于知道肚子吃饱是啥滋味了!

简介

罗伟章,现居成都。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不必惊讶》、《磨尖掐尖》、《大河之舞》、《太阳底下》、《空白之页》、《世事如常》、《声音史》,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中短篇小说集《白云青草间的痛》,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等。曾获人民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华文最佳散文奖等。部分作品译为英、韩、蒙、藏等文字。中宣部文艺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收获微店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收获》2017年第1期

2017年第1期《收获》目录

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饥荒(老舍)

《四世同堂》英译全稿的发现和《饥荒》的回译(赵武平)

长篇连载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

中篇小说

红豆生南国(王安忆)

花匠与看门人(尹学芸)

短篇小说

盛夏夜,或盛夏夜忆旧(张楚)

逆位(斯继东)

十三姨(陈永和)

他们走向战场

我们歌颂我们之再生(严平)

三朵雨云

阿伦特的愤怒和契诃夫的笑声(唐诺)

夜短梦长

老K,老A,和王(毛尖)

明亮的星

圣者骆一禾(陈东东)

河汉遥寄

生命的感动(桂未明)

村里祖祖辈辈使用的火堂、吊锅和吊罐。

记忆之书

文 | 罗伟章

老君山的山峰,被称为“望古楼”。民谚:“四川有个望古楼,半截支在天里头。”

一、我的故乡

我出生在山里。老君山。位于川东北宣汉县北部,属大巴山余脉。再往北是万源,与陕南安康接壤,东、南毗邻重庆,重庆往东是湖南湖北。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川”,宣汉是必经之道,举家迁徙之众,分明再辛苦些日子,就能走到沃野千里的川西,至少能走到有“小成都”之称的邻县开江,但双脚起泡,两腿抽筋,对未来的没有把握,更让他们不敢盲然而持久地在路上奔波;毕竟,作为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必须停下来,停下来才可能拥有一份产业,也才有一个家。于是以族群为单位,在群山之中驻足,“插占为业,指手为界”。

对土地的强烈渴求,使他们排斥后来者。我们村叫罗家坡,除一户姓李,所有男丁都姓罗;罗家坡卧于半山,绝对高度800米,村东二里许,修有一座碉堡,至今残墙犹存,见山下来人,碉堡里放火铳,投飞石,将来人击退。碉堡之下十余丈,从山壁窝进一面大湾,叫泪潮湾,据传,是那些母亲、妻子、女儿们,来收儿子、丈夫或父亲的尸骨时,泪如潮水冲刷而成。加之宣汉在周朝时属巴国领地,巴人是世界上罕见的只用战争书写自己历史的部族,最后虽被秦军灭于丰都,但那粒强悍的种子,千百年来留存于天地之间,铸就了我们那里强悍的民风——强悍而悲凉。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村里天天都在争斗。村子共三层院落,百余人口,清早,听到队长的木梆声,人们带着农具,走向台梯层叠的田间。往往刚落脚,架就吵起来了:有人照管孩子,照管猪牛,或者去野地捡狗屎肥自留地,耽误了时间,比别人晚到了半分钟,少挖了两锄地,要扣五厘工分,被扣的人就和记工员吵,和队长吵,由此牵扯出各自的亲友,架越吵越大,终于动武。这时候,时间成为最公正也最昏庸的判官,把整整一个白天吵过去,一点农活没干,工分簿上,男人还是10分,妇女还是8分,比别人晚到的,哪怕他最终比先到者多挖了半亩地,依然要扣掉五厘甚至更多。

除评工分时吵架打架,谁家自留地塄坎上的草被割走了,谁家柴山里的干树枝被扳走了,谁家畜棚外的半截牛绳被捡走了,谁家的母鸡把蛋生在屋外的草窝里被摸走了,都会发生类似事件。

我很小就干活。第一宗活是照顾弟妹。山里的父母把孩子生下来,满月后就没工夫照顾。当时的报纸、电台和学生作文,都时兴用一个成语:披星戴月。山里农民要披星戴月地去贫瘠的土地上抠粮食,还要为争取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对他们自己却至关重要的权利,去跟人死掐,孩子只能用背带或裤子捆扎成人垛,扔到床上。对婴儿这样,某些家庭对五六岁的儿童也这样:怕他们滚到堰塘或茅坑里淹死了,还怕他们滚下山崖摔死了。山势陡峻,出门就上坡下坎,到处都可以摔死人。特别是砍了春柴过后,一块小石头也能一贯到底,直入河心。难怪山脚下的过路人偶尔抬头,总要又惊又疼地骂一声:“嗨呀,上面一只背篼也放不稳,罗家坡那些龟儿子是咋活出来的呀!”

孩子见到背带就哭,就挣扎,但毫无意义。父母走了,所有人都走了,只留下黑屋子里的哭声。把嗓子哭嘶,哭哑,然后睡过去,过一阵醒来,看到亮瓦透出晕光,间或听到鸡鸣牛哞,但听不到人声。恐惧袭来,又哭,哭得汗水淋漓,还可能拉了屎尿,周身发痒,却没办法挠一挠,只好接着睡,接着哭。山里人都有一副好嗓子,外界以为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养的,其实是小时候哭出来的。

兄弟姊妹多要好一些,大的可以带小的,比如我们家。我母亲很能生孩子。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大哥之前,还有个姐姐,幼年得病死了;弟弟是双胞胎,先出者离开母体半小时后断了气(母亲一次生俩,让父亲手忙脚乱,把前面那个晾在一旁,冻死了)。也就是说,我母亲生了九个,养活七个。我比弟弟大三岁多,比妹妹大六岁多,要说怎样照顾他们,根本谈不上,他们依旧要被捆在床上,我能做的,就是在他们醒来后,跑到床边逗他们玩。但我无法让他们闻到奶香,无法给他们切实的安全感,咯咯咯笑那么几声,随即把笑脸转为哭脸,笑声转为哭腔。孩子本就饿得快,哭又耗费体力,但晌午过了,正午过了,甚至到了下午,日头西沉,父母也没回来。

妹妹两个月大的时候,有天哭得特别凄惨,脸憋得发乌,小小的胸腔不停地颤动,却出不来声音。要过去很长时间才有哭声。我见她可怜,用背带把她和我绑在一起,去找母亲。这样做是危险的,母亲绝不允许在她出工时去找她;见了孩子,她不可能不停下活喂奶,如此就会扣工分,影响一家人的口粮。母亲身高超过1米70,是远近闻名的能干人,也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父亲木讷,少主张,个子又小(比母亲矮了一头),不大让人放在眼里,家里的安排,外面的应酬,包括跟人吵架打架,主要都是母亲的事。对待孩子,父亲慈祥,母亲极其严苛,稍有差池,动手就打。她名叫符代珍,但山上山下,凡认识她的,都叫她符铁匠,是说她打孩子像铁匠那样下狠手。

我知道母亲在碉堡那边干活。我们把碉堡叫寨,那方土地叫寨梁。我背着妹妹,朝寨梁上走。说起来只有二里地,可在我心里,它是多么遥远。山是空的,空得一丝风也没有。下午时分,天上游云如丝,太阳把田埂晒得像是烙铁,我的赤脚只敢弓起来,尽量用后跟着地,尽量往草垛上踩。草垛也烫得人抽气。好在妹妹已经不哭了。走到半途,桂大娘从山弯转过来;她那么老,背驼得几乎额头触地,还是天天出工,今天是家里有急事,提前回来了。她站在高处,说:“乖儿是不是捂住了啊?”

她放下锄头,把妹妹帮我解下来,见我的背上满是白沫。

要不是碰见桂大娘,我把妹妹背到寨梁,就是一个死孩子了。

母亲没有责备我,因妹妹最终死里逃生,她还欣慰地笑着夸奖我。

母亲笑起来是很好看的,脸上是一副非难的表情,眼里的笑却关不住。

是的,尽管所有人都把我母亲叫符铁匠,我也确实跟哥哥姐姐一样怕她,但她怎样打我,却没有丝毫记忆。我只记得她朝我笑,带我去街上看汽车。她跟人吵架打架,哪怕吵赢了也打赢了,依然深感屈辱,别人如何骂她、打她,她常常私下说给我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多愁善感,与母亲告诉我的那些事不无关系。我相信,如果骂可以消灭敌人,罗家坡绝对可以组建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对祖宗八代有鞭尸之效,对子子孙孙有绝种之功。母亲毫不隐讳地给我诉说,边说边叹气。

她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她娘家在河下游对岸,过河之后,两片巨石穿空而上,像两扇门,人只能从“门”缝挤过去;因这缘故,那带平缓的浅岗叫关门岩。我母亲在关门岩当姑娘时,跟她父母一起享有许多田产,过了十余年的好生活,可她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虽从朝鲜战场归来,却上无片瓦。我们家的房子,是母亲嫁过来后才起的,她像个男人那样,起早贪黑地砍木材、平地基、窖石磉。

我有记忆的时候,大哥已经不读书了,二哥和两个姐姐还在上学,我常把他们的课本捧在手里,哇哇地念。母亲在家的话,会拉张凳子,坐到我身边,指着书上的字,她指一个,我念一个,每念一个,她都赞许地点头。哥哥姐姐从没教过我,我怎么就会认了?我骄傲得耳根发红。后来才知道,许多时候我都是把书倒拿着的,母亲也不识字。她家境好,却没上过一天学。她只认识自己的名字。那年月,村里老丢东西,斧头、锄头、弯刀、镰刀,凡需带出家门的农具,都可能丢失,家家户户便用铁钉,在农具上錾上自己的名字;像花篮之类的竹制农具,就在不经意处打上记号。

老家当门的黄檩树

除照顾弟妹,我还要刮洋芋皮。家里那么多张吃饭的嘴,且无油水,个个饭量大。我弟弟四岁时,就能一顿喝下七碗稀饭,胀得肚子透亮,能看见肠子,但两泡尿一屙,肚子就空了。老君山主种稻谷,但山实在太陡,稻田被分割成碎块,如果一块田有一亩,就被称为大田;且产量奇低,一年忙到头,分不到几斤谷子。我们很难吃到米饭,主要食物是红苕和洋芋。其实也说不上谁是主食,家家无积粮,某个季节出产哪样,就盯住哪样紧吃,吃得人翻胃、发呕。只是比较而言,红苕和洋芋的产量要高些。刮洋芋皮看上去是个轻松活,但要刮满一桶,就不轻松了。手软得像是没有手,被称为“刮刮儿”的铁片,把手指割出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水一泡,痛得钻心。

但这点苦我是能够吃下去的,因为跟另一种苦比起来,它根本算不上苦。

这另一种苦,是寂寞。

村里跟我年龄相仿的,有七八个,但大都在中院和西院(我们住东院),同院只有一个女孩子,比我大两天。别院的孩子要么被捆在床上,要么小小年纪就上坡干活,要么跟我一样,有弟妹要照顾;同院的这位女孩,我竟没有跟她一同玩耍的任何印象,她似乎也从没在院坝里出现过。

大人出工去了,我把洋芋提到院坝,开始劳动。手软了,就停下来,四处张望。南面和东西,都是木瓦房,每家的屋脊,都种着一钵自从放上去就无人经管的仙人掌;北面朝河,没起房子,长着一棵杏树,一棵橙子树。院坝下方,是村里的碾盆和磨盆,碾盆旁边,有棵巨大的檬子树,长年掉下寸长的圪针,锋利无比,干了水分有铁钉那么硬,扎在脚上,拔出来就是一个血洞。檬子树下方,是棵黄檩树,合围粗。我就看这些树,看树上的鸟,还有歇在矮枝上的鸡;院里虽然养了两只狗,但狗是不见影儿的,它们要遍山跑,找吃的,或者找配偶。干风从不明方向的地方吹来,把老去的树叶吹落一片,又吹落一片。偶有一两只松鼠,从树梢飞上房顶,又从房顶飞到树梢,轻盈得像长着翅膀。

太阳升起,阳光从东边的屋檐淌下,将院坝直直地、一毫米一毫米地切开。

我就是根据阳光在院坝里的位置来判断时间。阳光游走起来嘶嘶嘶响,如微微的喘息。院坝东明西暗,然后明暗对等,像张手帕,一半儿被水浸湿了,再然后,东暗西明,直至阳光越过西边的丛丛屋顶,跑到村子尽头的白岩寨。白岩寨是一面壁立的石头,有数十铺晒席那么大,表面平滑如镜,旗帜般迎风舒展;晚清四川提督、太子少保罗思举,就出生在白岩寨下的山洞里。

夕阳在白岩寨燃烧,慢慢的,色泽变淡,变软,变成苍青色的灰烬。

天快黑了。

猪饿了,牛渴了,把圈撞得砰砰乱响,发出震彻山野的悲鸣。

出工的人还没有回来。

上学的倒是早就回来了,但他们把书包一放,立即进山劳作。

那时候,我最盼望的事情是下雨。不是下小雨,下小雨没用,要下瓢泼大雨,顷刻间,屋檐水就把院坝灌满,拳头大小的泡子,在水洼里生成又破灭,且能隐隐听见山洪的低吼——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丢下活路归屋。再大的雨,我也光着头站到院坝边的石磙上,看他们怎样吆吆喝喝地朝村落奔跑。

有天晌午,我专心地刮着洋芋皮,除“刮刮儿”弄出的声音,四周静如往古。洋芋的粉屑直往我身上扑,前胸已白了一片,脸上紧绷绷的,痒,我正龇牙咧嘴抠痒痒的时候,突然听到脚步响,惊喜地抬头,见侯三娘从屋后的小路回来了。只有她一个人。她背着花篮,扛着锄头,腮帮鼓包,两眼血肿,衣裤只剩几缕布条,完全遮不住羞。她沉默着从院坝走过,从我身边走过,从阳光里走到阴影里,之后进屋,嗒地一声将门闭了,就悄无声息。

很显然,她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她在那场战斗中输了,输得很惨。

她提前回来,是要静静地舔舐自己的伤口。

她的这副形象,给我留下了不灭的记忆,或者说,给我留下了不愈的伤疤。我不经意间看到了长辈妇人的身体。是那样不堪。皮肉松弛、发黑,连最隐秘处也刻着生活的艰辛。那时候她还不到四十岁。我虚着眼睛,望着虚幻的远处,心里很痛。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心痛。其实,侯三娘是跟我母亲吵架最多的人,也是跟全村吵架最多的人,她的全部精神需求,就是去探听别人的秘密,没有秘密,她就为别人制造秘密,然后极其神秘地说给甲,又说给乙,每说给一个人,末了都要警告一声:“我只告诉了你,你千万莫告诉别个啊!”终有一天,“秘密”的主人会知道的,就来找她对质。我们那里把闲话叫淡话,对质就叫“对淡话”。淡话是经不起对的,一对就吵,稍稍升级,就大打出手。

我不喜欢侯三娘,可是,在这个静谧而寂寞的晌午,她让我为她心痛。

老家院坝外景

二、母亲去世

进入秋天,我妹妹三个月大了,就在这时,母亲病了。不是伤风感冒这类病。山里人不把伤风感冒叫病,头痛腰痛肚子痛,都不叫病;是否叫病,以能否下床、能否出工为标准。这意思是说,我母亲病得很重,只能躺在床上。但她究竟得的什么病,却无从知晓。得病初期,父亲要请赤脚医生来给她弄药,她坚决不许。她的节俭跟她的能干和打孩子一样出名。那时候,到下半年仓里还挂着腊肉的,全村只有我们家。并不是我们家杀的猪很肥、很大,而是母亲根本就不拿出来吃。她只把肉用来招待客人。她生性好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是个争豪气的人,绝不能让客人离去后,说某人家里竟然没有肉吃。这种名声和脸面是必要的,她有四个儿子,名声差了,脸面败了,将来就找不到媳妇。

母亲在床上一躺,就躺了四十多天。她几次想强撑起来,但下床就倒。父亲平生第一次不再听母亲的,找来一个医生。这人叫罗建银,是父亲的好友,我们叫他银爸。银爸虽是医生,却是个兽医,他看了母亲的脸色,摸了母亲的脉搏,对我父亲说:“看来不行了,往街上送吧。”

父亲着了急。母亲不行,就意味着这个家不行。他立即请几个年轻力壮的乡邻,砍竹子扎滑竿。其时,已是很稠的黄昏,竹子砍来,天就黑如锅底;城里人说黑夜,只是相对于白天的时间概念,真正的黑夜是见不到的,真正的黑夜,能用手摸到黑夜厚实的脊背。若干年后,妻子跟我一同回去,初次见到这样的黑夜,吓得哭,她半夜醒来,啥也看不见,就以为自己的眼睛瞎了。那天夜里,大哥把油灯点到院坝,破竹,捆扎。一阵风吹来,油灯熄了。这不是普通的风,院外的大树枝叶倾覆,怒涛般吼叫。紧跟着,疾雨如注。本来很闷热的天,几分钟内就冷得人打抖。

父亲生上火,让扎滑竿的人和前来探望病人的乡邻进屋烤火。

母亲在里屋叫父亲,说她要起来。连自己翻身都难的人,怎么能起来呢?父亲去扶她,却没费任何力气就把她扶到了火塘边。这是四十多天来她第一次走出那间阴暗潮湿的卧室。她是那样精神,嘻哈打笑地跟人摆龙门阵,还和平辈妇人开玩笑。她一点不像个病人。

但她的身体在变沉。我舅舅的女儿,还有我们院坝的李二娘,各伸一条腿到她背后,让她靠住。父亲独自站在门口,观察着。突然,他快步走过去,抱住母亲的头哭。母亲没有反应。母亲死了。

雨并没下多长时间,母亲断了那口气,雨就停了,风也停了。大哥背着母亲,将她放到堂屋里临时搭成的灵床上。从她去世的屋子到堂屋,要从院坝里过,死人见不得天日,因此有人在母亲头上举着一把大黑伞。大哥个子不高,母亲的脚把湿漉漉的地板刮得卟卟响。

一切乱套。火炮没有,香蜡纸钱没有,寿衣寿鞋没有,棺材没有,办丧事的粮食没有,猪肉没有……家里上上下下忙成一团,而死者是需要看守的:怕猫从她身上越过。听说猫越过死人,死人就会变成僵尸,直杠杠地站起来,横冲直撞。

只有我去守母亲。堂屋靠北,中间横着两间空屋,我单独地跟母亲面对。大哥为我生了堆火,但柴很快燃尽,只有明明灭灭的火星。横躺着的母亲成为巨大的阴影,放得很平整的脚朝向我。夜晚像开不动的船,在漩涡里徘徊。我死死地盯住母亲,注意一丝一毫的动静,眼里老是有猫的身影,它们身手敏捷,在母亲腰腹的位置,跳过来,又跳过去。到后半夜,大哥进来看过我一次,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其实我是怕的。我怕猫让母亲变成僵尸,还怕像黑夜一样深的未来。

母亲的去世,我首先感觉到的不是悲伤,而是恐惧。

次日早上,弟弟蹦蹦跳跳地来到堂屋,拿筷子打母亲的脸,奶声奶气地说:“妈,起来吃饭。”父亲见状,怄得蹲在地上。他后来对幺儿多有娇惯,与这幅场景是分不开的。做道场的时候,弟弟也和我们一起,穿着孝衣,戴着孝帕,在阴阳先生的指令下,绕棺,磕头,父亲更是不忍目睹。

三天之后,母亲下葬。我舅舅帮了大忙,他把为自己准备的棺材借给了他的妹妹。

舅舅比母亲矮,棺材短,母亲进不去,褐色的木腔里发出骨头折叠的声音。

客人走了,帮忙的散了,家里清净了,现实的问题就出来了。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我妹妹。她饿,要奶吃。没有奶吃就哭,白天哭,晚上也哭。父亲和哥哥姐姐,通夜通夜的轮流抱着她,哦哦地哄她,熬米汤喂她。可米是珍贵的,垆缸已经空了,一只老鼠都喂不活。只好去村里找奶。那些生产不久的妇人,营养不良,脸呈菜色,乳房干瘪,自己的娃娃也吊不住,但她们还是把皱巴巴的奶头塞到了我妹妹的嘴里。我看到妹妹带着泪痕,吃着别人的奶水,就像我自己在一点一点地变饱。我知道她吃上几口,就能管上一会儿,在这“一会儿”的时间里,她不会死,她又能活。

尽管我的故乡人通常自私而武劣,尽管母亲刚刚下葬,就有兄弟数人,举着斧子,来拆了我们家的房,说这里原属他家的地基,让我们在露天坝睡了许多个夜晚,淋了许多场秋雨,尽管还有人想把我们赶出罗家坡,但这些事,我从不往心里记——村里妇人撩衣喂我妹妹的情景,足以把我照亮。

妹妹长到半岁的时候,再养活她已经非常艰难,终于在大姨的主持下,把她抱养给了二郎滩一户马姓人家。二郎滩就是大姨的婆家所在地,离关门岩不远,生存条件比罗家坡优越。那家人对我妹妹很好,妹妹后来长到跟母亲差不多高,且能干如母亲,性格开朗如母亲。

但在送她走的时候,却见不到她的未来。那天正午,躬腰驼背的大姨领人来背她走,父亲拒不见面,我们石头般沉默。她走了,下了杏树、檬子树、黄檩树,然后下了几层梯田,进入了岩坎之下的林子,我们望不见她了……她在家时,一哭就让全家惊慌失措,现在听不到她的哭声了……

我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割牛草。村里孩子割牛草,爱结伴而行,当父母的也希望这样,怕摔岩,怕蜂叮,怕蛇咬,怕狼吃(那时候山里有狼和狐狸,我们把它们统称毛狗),但我总是一个人。

母亲去世很久,我也觉得那不是真实的,从她坟边经过,看到那个越来越旧的土堆,我也觉得她会从里面出来,朝我笑,给我诉说她的辛酸,指书上的字让我认。我常常梦见她,她穿着去世前父亲披在她身上的花棉袄;每次梦见,她都把我吓哭。按山里的说法,死人吓活人,是因为活人把死人思念过度的缘故。我割牛草并不走得太远,就在后山的林子里,有天,东院比我大两天的那个女孩,跟她哥哥一起,被她母亲带着,朝寨梁上走,边走边说话,发出快乐的笑声,我才不得不承认:他们有母亲,而我没有母亲了。我深深地吸了口气。空气坚硬,卡在我的喉咙。

那些日子,天一个劲儿地蓝着,蓝天下野风蛇行,树叶颤动之声,从远处响到近处,又从近处响开。我躺在阳光斑驳的落叶上,听这声音,听大地深处的低鸣。每一丝天籁都与母亲有关。这差不多成了我的一种病,即使现在,我回到故乡,也必然会找个时间,独进山林,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躺下来,听一听,下雪天也不例外。幼年丧母的伤痛,对我影响至巨。我把它写进了作品,但我自己并没注意,有次陈思和先生评论我的小说,指出我好几个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幼年丧母的,我才意识到。

完成了割草的任务,我往往还要在山里待很长时间,陷入不可救药的玄想。

我想的是自己将来要成个大人物,给阴郁的家带去希望。

榜样是有的,白岩寨下的罗思举就是(他死后也葬在那里,文革中被开坟抛尸)。罗思举的双亲以乞讨为生,他却统辖一方,威震西南。然而,想来想去,他并没给我任何榜样的力量。据老辈人说,罗思举出生时,漆黑的山洞陡然亮堂起来,如朗月当空,他父亲说:“这娃娃将来要做老爷!”疲惫的母亲浅笑着回答:“做啥老爷哟,莫当讨口子就好了!”罗思举领受了父母对他的封赐,先做讨口子,中年后修成正果。但他不是普通的讨口子,乞讨之外,又偷又抢,被抓住后,五花大绑扔到毒日头下去晒油,把他扔到哪里,一朵阴云就罩向哪里,凉风就吹向哪里。他还能变马、变猫、变成一棵树。而这样的异秉,我完全没有。翻过白岩寨,下游不足十公里处,是川东游击军领袖、红33军军长王维舟的故居,我想以王维舟为榜样,可他同样有许多飞檐走壁上天入地的传说。

不管是罗思举还是王维舟,都没给我希望,只让我绝望。

于是我望着山下的河:清溪河。从800米高处望下去,清溪河细瘦一握,曲曲弯弯,凝然不动。但我知道它在涌流。母亲带我去街上看汽车时,要沿河边沙地朝上游走十里路。“河水向东流”已成习语,但我们那里的河是向西流的;清溪河如其名,洪水到来前,宽仅五六丈,水清得能看见水的影子,拍岸之声却强劲有力,它固执地在山弯里找出路,永不回头。难道山外还有一个世界?

老家的堰塘,曾给我童年许多欢乐。

我们家养的那头牛,体型硕大,浑身雪白,人呼白儿。柳宗元说,耕种时有牛的身影,收获时也有牛的身影,可谓“物无逾者”,而白儿,又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牛。

它饿得肚子打晃,渴得鼻子喷火,也不悲鸣,更不撞圈,它好像知道主人家遭遇了变故,现在负责经管它的,只是一个孩子。耕田耙地,白儿步子不快(我醒世时,它已经老了),却从不迟疑。耕田回来,气没喘匀,往往又被人拉去碾米磨面;它太温驯,我们家的牛棚离碾盆磨盆又那么近,铸就了它一生的苦命。它拖着沉重的石碾,嘴角流出的涎子,一路滴滴答答,米碾出来,碾道就淋湿了。

即使大雪封山,我也出去为白儿寻青草。在别人根本看不到有草的地方,我也能割满一大花篮,这是我了不起的本事。我现在回乡,依然敢跟那些小家伙比试割牛草;我和妻子在成都街头散步,走到小区外的磨底河,看到河岸蔓生的野草,我会手一指:“这种草牛最肯吃!”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白儿。当年,白儿以它沉默的方式,填补着我内心的空缺。它见我背着草走进巷子,会立即站起来,我把草丢进木槽,它再饿也不马上就吃,而是用头蹭我的手。

吃完草,我拉它到堰塘喝水。去堰塘要从母亲坟旁经过。当它把肚子喝得硬如绷鼓,天就黑了。我领它回到母亲坟旁,停下来,我坐着,它站着。因土崖遮挡,村子在视线之外。晴朗的夜晚,山野盛大而肃穆,星星多得天都装不下,流星倏然划过,礼花一样绚烂和寂灭;有些星星悠闲自在地在星群间游逛,一点不害怕撞了额头,也不害怕被礼花烧着,或许它是天上的蜜蜂,只不过采的是流星之蜜。这时候我不孤单,母亲和白儿陪着我,还有头顶的星星。白儿也会望天吗?我不知道,我想它会。

很长时间过去,我才起身,拍一拍它,说:“白儿,我们回家。”逼仄的田埂上,响起白儿和我的脚步声。我的脚步声并不比白儿的轻多少。我的心里装着母亲。我把母亲装在心里带回家了。

没过两年,白儿就老垮了。也可能是累垮的。它瘫在圈里,四条腿直直地架住,再也起不来。牛到这种程度,命运已经注定。牛棚太小,牛粪太稀,不好就地杀它,是在队长的指挥下,十多个男人举着木杠,喊着号子,像操块石头那样,把它操到黄檩树下去杀的。杀了分肉。那时的牛都属公家,只是分配给不同的人饲养。那天,我发了疯似的哭叫,已伤痕累累的白儿也流了眼泪。

但它没有哀鸣。牛见了屠刀,都会拼尽全力哀鸣一声。白儿到死也是那样沉默。

法国诗人雅姆曾向天主祈祷,希望将来他能把他的驴子带进天堂,如果我也可以这样祈祷,那么,让我的白儿也进天堂去吧。虽然,白儿并不归我所有,但世间之物,谁真心爱它,它才归谁所有。

有段时间,外婆帮助我割牛草。外婆来吊了她二女的丧,就没回去。

反正家里只她一个人,我外公1950年就死了。

外婆是一个青色的老太婆,青色的衣裤,青色的鞋子,满头白发也用青色的发网罩住。她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跟她住隔壁,三个女儿的归宿,算我母亲最差。如前所述,大姨出嫁的二郎滩,条件比罗家坡好,幺姨出嫁的庹家坝,条件更好,从一个“坝”字就能看出来。这且不说,大姨父是木匠,能在公分的口粮之外找到额外的饭吃;幺姨父年轻时做纤夫,后来进了区合作社,成了吃国家粮的人。因这缘故,外婆最疼爱她的二女。然而,她最疼爱的人,只活了四十多岁就死了。

外婆割牛草不进山,都是在田边地角,割一路湿一路。是她的泪水。

我母亲死后一个月左右,外婆的眼睛就半瞎了。在这之前,她是可以穿针的。

眼睛成了这个样子,外婆要求回去。父亲为什么放她走,内情我并不十分清楚,我只是觉得不应该让她回去。她回去的日子很难过。舅舅问她:“你去罗家坡时眼睛好好的,整成瞎子就回来了?”舅舅又对她说:“你不是为你二女吗,现在咋不去为她呢?”对刚刚送走黑发人的外婆,这些话是可以砸碎骨头的。但她一声不吭。到老年,外婆就怕舅舅;她只有一个儿子,她怕儿子不养她。

没过多久,外婆全瞎了。她不放心我们,想上山来看我们,但她再也走不来了。我们就去看她。大人走不开,经常去的是我和二姐。从陡坡下到河底,即刻被怒生的芭茅吞没,绵延十里,芭茅林才把姐弟俩吐出来。我们要从那里过河。那个春夏秋冬都戴着布帽的艄公,早就认识我们,还能听出我们的声音。只要朝断岸之上的小屋喊两声:“过河!过河!”他人没出来,应答出来了:“来了,来了,又去看外婆呀?”有时候,两分钱的摆渡钱他也不收。二姐对他说声劳慰,拉着我的手跳上对岸。

直到这时候,我们都是愉快的。过了那道石门,往浅岗上爬,心情才变得沉重起来。

我们也怕舅舅。每次去,都要被舅舅骂。他说母亲用了他的棺材,但父亲已想办法还给他了。他还说:“我去你们家,你们看不起老子,一满盘不上桌!”——舅舅的女儿也嫁到了罗家坡,住在西院,母亲在时,他来看女儿,都到我们家,母亲去世后,他有时来,多数时候不来,但只要听说,我们都会去请他来家吃饭,吃饭时只让父亲陪,小孩不准上桌,是母亲的教育,舅舅是知道的,他为什么这样说话呢?我们是多么希望上餐桌,跟客人一道吃些油荤稍重的好菜!

走进拥挤着猪屎牛粪味的巷道,我跟二姐就如昼行的老鼠,听到上方院坝有人声,就躲在茅厕旮旯不敢动,等人声不再,才蹑手蹑脚蹬上七八级石梯。外婆常常不在家,双扇门锁着。一把形状古怪的大铁锁。但我们知道她在哪里,就去找她。她在外公的坟边干活,那里是她的自留地。她啥也看不见了,但她不仅下地,还去村外提水,并且奇迹般地没有摔倒过。我怀疑,外婆一直是凭气味生活的。她守寡数十年,村子的兴衰荣辱,她与别人一样经历,但她跟别人有着不一样的夜晚。在漫长的黑夜里,她灵灵醒醒地嗅着村子,每个角落里的气味,就长在她的身体上,成为了她的眼睛。

见到我们,确切地说是听到我们、闻到我们,外婆立即回屋,煮饭给我们吃。

她的碗柜里始终有几个碗天天洗,是天天等着我们来。取碗的声音细微,柔和,温暖……直到今天,我取碗时听到那声音,就会想起我的外婆,就会把眼睛闭好一会儿,有时还忍不住呻唤几声。

天再热,外婆煮饭也把门关上;饭熟了,把锅儿罐子提到卧室后的虚楼上吃——是怕舅舅看见。可她跟舅舅只一壁之隔,舅舅纵然看不见,也听得见,一旦知道我们来了,他就开骂。他为啥这么恨我们呢,仅仅因为外婆对母亲好些?好像不是。当年,因为外公外婆有许多田产,害得他这个当儿子的也成了成分人,挨了斗,吃了苦,心里憋屈,要找地方发泄。我们成了最佳发泄渠道。母亲在世那阵,他不敢这样,别看母亲境遇最差,在她兄妹间却享有最高威性,现在母亲死了,就另当别论了。

要是舅舅觉得隔着板壁骂不过瘾,就来撞外婆的门。

有次正要吃饭,他把门撞开了,吓得老的小的直哆嗦。他知道祖孙三人是由母亲联系起来的,就对母亲破口大骂。我和二姐哭了,外婆也哭了,外婆对我们说:“娃娃也,你们回去,再也不要来了。”

我跟二姐一直哭拢家门。我们只知道自己伤心,没去想过外婆。

罐子里精贵的白米饭,她是煮给外孙的,外孙没吃一口就哭着回去了……

从那以后,我就多年没去。上初中二年级那年暑假,才跟两个哥哥一同去了。

外婆已不能行动,像床烂棉絮躬在床上。大哥摸出熟鸡蛋,在床沿磕破,剥给她吃,只剥了一半,外婆就一手抓过去,往嘴里塞。她一口气吃了五个。在她床头,放着一只空碗,碗壁的饭碴干得起壳,有苍蝇在飞。吃饱了,她就不停地说,说母亲小时候的事,我们小时候的事。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年年月月,她咀嚼的就是这些事。而我们,却越来越稀少地去看她。

外婆又活了两年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资格指责舅舅。外婆瘫了,他还让她活了那么长时间。不管是以怎样的方式在活,毕竟活着。

舅舅晚年很不幸,上六十岁后,就疯疯癫癫的了。他爬到罗家坡下面的石岩上,喊他女儿,喊应了,他说:“谷子该割就割哟。”说了这句,立马回转。快割谷子的季节,太阳毒辣,他过一道河,走二十里路,就为说这么一句话,像他做了几十年庄稼人的女儿不知农时。表姐去追他,可他早已下山。后来疯得更厉害,不知从哪里搜罗一大群癞疤癞壳缺耳少腿的狗,不再归家,赶着狗沿河流浪。狗咬了人,他就被打。他脸上随时有伤。他去世的时候,我在外地读书,没能去参加他的葬礼。愿他安息。

老家废弃的石碾

三、饥荒年月

中国人对饥荒年月的集体记忆,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但我说的不是那时候,而是母亲去世的次年,即1975年。那一年,中国南方——尤其是四川——普遇旱灾。老君山96天滴雨不下。干旱是从一声炸雷开始的,秧苗刚插下去,炸雷就劈空而来。田里正需关水,炸雷来得正是时候。谁也想不到它不是带来雨水,而是一声警告。雷声过后,天清气朗。这无所谓,田里有些积水,秧苗在茁壮成长,蜻蜓群起群飞,在水皮产卵,早起上坡,露珠把裤腿和鞋子打得透湿。但太阳天天出来,农家炊烟未起,红得发紫的圆球,就挂在对河杨侯山的松枝上。无人能说清从哪个早晨开始没有了露珠,又是哪天的朝阳从升起那一刻就发白发烫,直到田里只剩巴掌大小的水花子,麻老鹰能非常方便地钻进去叼走死鱼,农人才怪罪一声:“嚯,背时老天爷咋还不下雨呀!”

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心想过两天就会下的。出太阳是老天爷的职责,下雨也是老天爷的职责。

天上又不是没有乌云。

然而,乌云都是在夜里生成,一觉睡醒,乌云不见了,天空光光趟趟的像是磨过。

秧田彻底干涸,牛粪、土地和水生物化合出的腥气,在火苗似的阳光里浮荡。当秧田裂开口子,农民着了急,去堰塘舀水灌田。堰塘仅半亩大、两米深,能灌多少田?附近几个小田喝了两天水,就没了;田里的水没了,堰塘里的水也没了。多少年来,妇人都去堰塘洗衣,小孩都去堰塘游泳,耕牛都去堰塘饮水,可而今的堰塘被挖了眼珠,成一个空洞,一个死坑。尺厚的泡泥只坚持了半天,就干硬如铁,几斤重的蚌壳和团鱼,无助地被阳光暴晒。村里展开了一场大战:抢那些蚌壳和团鱼。塘里盛水的时候,大家知道它是公家的,现在水干了,队长也没说明要把里面的东西拿来分,于是抢。

事实上,塘水还剩半米深时,就开始抢鱼了,草棒和鲤鱼,大的草棒有两尺长,鲤鱼的尾巴红如花朵。抢到了的高高兴兴回家煮吃,没抢到的就骂,骂得喉咙出血,甚至拿了红布,去寨梁那边的鞍子寺,把红布搭在如来佛的头上,恭恭敬敬跪在菩萨面前,诅咒那些吃了鱼的人全都烂屁眼。

但这是村子仅存的活力了。无工可出,所有人都窝在村里,碰面说话,无不和雨有关。数百公里外下了雨,也能闻到雨气,也被他们传说。可在罗家坡,夜里的乌云也懒得照面,老天爷铁了心,要割断人们最后一丝念想。老君山多松柏和青冈,都是耐旱的,但六七月份,却遍山黄叶。田里的裂口,能不吐骨头地吞掉一个人。秧苗始终是秧苗,本该是谷物黄熟时节,秧苗还只有两三卡深,枯槁纤瘦,着火即燃。孩子们把牛赶进田里,让它们吃。那时候白儿还在,我也把白儿赶进田里。但牛吃草的兴趣也没有,淡心无肠地用舌头撩进几口,就停下来,忧郁地望着烈日,望着村子之外。

最先逼过来的是缺水喝。村里只有一口井,在西院外,井不大,但山泉丰沛,井水漫溢。现在可不行,泉如眼泪,把人等老,也舀不满一桶。井旁排了很长的队,白天排了晚上排,二十四个钟头没断过人。中院和东院挑水回家,要经过一丛坟林,坟林上挤密的慈竹,差不多成为整个村落唯一的绿色。有天后半夜,中院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挑大半担水,小心翼翼走在笋箨路上,坟林里突然响声大作,伴随着呜哩哇啦的怪叫。汉子扔下水桶,朝屋飞奔,边飞奔边呼喊:“打鬼哟——打鬼哟——”绝望的喊声把全村人都吵醒了。我和弟弟跟父亲睡一床,钻到父亲的腋下,抖缩成一团。

自此,东院和中院就没人敢在夜里去挑水。

不过,十来天后,敢去也无水可挑。大山的眼泪干了,泉水断了。

所有人都奔向三里外的大河沟。大河沟在白岩寨东侧,由山顶的雪水冲刷而成,寨下积一小潭,暑天也凛冽刺骨。往年的夏季,常有彩虹横天而来,弯下花花绿绿的粗壮脖子在大河沟喝水,听说彩虹喝水能把人和牛都吸进去,因此我们对那里心存畏惧。今年堰塘里没水了,再害怕也得往大河沟去,我就天天领着白儿去。但很快,就不准牛去了,因为人要去挑水喝,牲畜只能喝人用过的溲水。

大河沟维持了不足半月,就干得一只螃蟹也养不住,抬头一望,悬垂的大沟乱石累累。

只剩一条河了。整架老君山人都往清溪河扑。力气好的,挑满满一担上山,摘片树叶放在桶面,水就不会荡出来。可力气再好,那么高的山,中途总得歇口气,偏偏就没一个地方能把桶放平。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尿素口袋去背。罗家坡倾巢出动,下河背水,只有遇鬼的那家,才是女人独来独往,儿女太小,背不动,男人被吓得灵魂出窍,躺在床上,等他的魂回来。他等了差不多半年才把魂等回来。多年以后,西院一个家伙才笑嘻嘻地对他说,那回闹鬼,是他搞的,他不想中院和东院人去挑水,就选个月夜躲进坟林去吓,也没想专门吓谁,碰到谁吓谁,用刀背敲打竹身,发出怪叫;为做得逼真,他还披了件烂蓑衣,用锅灰涂了脸。幸好那人没转过头看,否则,很可能当场就被吓死了。

挑水没闹出人命,背水却闹出了人命。比罗家坡高400米的白花寨,有个孤老太婆,早上下山,天黑才背回一袋,将花篮放在凳上,没放稳,倒了,袋子炸开,水漫流一地。她在湿地上坐了一会儿,站起身,进里屋穿上她所有的衣服,把最好的穿在外面,走到街檐下,冲向梁柱,一头撞死。

前面说过,那年月家家无积粮,人们的胃是随季节走的,但这一年,季节成为毫无内容、毫无意义的空壳,该出小麦时不见小麦,该出稻谷时不见稻谷,说无积粮还不够,是无隔宿之粮。但总得吃点儿啥,人不吃饭就要饿死。喝水可以找清溪河,吃饭还得指望大山。

到处是挖野粮的人群。野粮无非是灰灰菜、马兰头、菊花脑,加上一些植物的根块,经不住挖的。然后开始剥树皮。不管是苦是辣,都剥。好些树就被剥死了。

人们经历的一切苦难,土地首先经历。我的故乡很贫瘠,但又并不贫瘠,梭罗说,养不活鹧鸪和野兔的田野是贫瘠的田野,我的故乡不仅养活了我们,还养活了野兔、毛狗和锦鸡。锦鸡是我幼年最华丽的回忆,那些彩身修尾的灵物,总是跟太阳一同起床,周身托着光芒,欢鸣着在林莽间穿梭。环境那么恶劣,日子那么艰难,它们依然活跃——是生活彻底好转之后,它们才逐渐消失的。

到而今,老君山不仅很少看到锦鸡和毛狗,连蛇也少见了。前年我回乡,先没回老家,直接住进了清溪河下游一个小镇,发现镇子背后开着好几家野味馆,卖蛇肉、麂子肉、锦鸡肉,还卖娃娃鱼,县里的有钱人周末乘快艇去吃,镇政府来了上级,也带去吃。尽管我乃一介小民,若见此不言,与食客同罪。我去县里找领导,说都开会去了,回成都后,我给县委书记写了封长信,书记回了,满口的公文腔。去年我回乡,听说当地人现今给领导送礼,都时兴送那几样野味的腌制品;再去小镇,见那几家馆子比先前更加红火,且正碰上背了死物来卖的猎人。我的眼睛自始至终没敢去面对那些死物,也不敢去想象它们临死前侧耳听风的美丽和惊恐。我内心的耻辱比天高,比海深。

土地和饥饿,构成我作品的重要主题。我有一部长篇就叫《饥饿百年》。陈建功先生在评价这部小说时说:“用极致化的叙事手段,对苦难进行审美表达……这些苦难更多来自于人性的溃败和欲望的滋生……”我常常为自己生而为人感到庆幸,因为只有人才会回望内心。人也必须回望内心。尊严是靠自己塑造的,如果我们的灵魂不能在苦难丛集又生生不息的大地上变得丰饶,不能与世间万物荣辱与共,就始终处于饥饿的状态。身体的饥饿能够感知,对精神的匮乏,往往缺乏基本的敏感和警觉,我们的精神分明面黄肌瘦,却可能认为比谁都吃得饱,也吃得好。单纯的经济时代,不能称为时代,更不能称为繁荣;真正的繁荣,是经济、情感和思想的共同繁荣。

——那年,我大姐二姐辍了学。大姐的成绩很好的,二姐的成绩倒是不好,好与不好都得辍学。与生存相比,读书实在算不了啥。我已经发蒙,我们那里把发蒙叫“穿牛鼻眼”:像牛穿上鼻绳那样被管束起来了。学校就在鞍子寺,这座古老的寺庙,1950年代变成了学校,除后墙洞穴中安了如来佛,操场左右两侧各有一名无头战将,别的菩萨都被请走了。上学和下学的路上,我老是吐,饿的,吐的是酸水;如果某天运气好,父亲和哥哥姐姐找回的野粮足够多,我也吐,胀的,吐的是粮食。

这时候,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亲戚相助。比我大两天的那个女孩一家,就常常享受这样的幸福,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个满脸胡子的男人给他们送洋芋来。女孩的母亲说,这是她小时候抱养出去的弟弟,住在黄金公社。黄金公社位于我们所在的普光公社上游,相距40公里。若干年后,他们才道出实情:那人与女孩一家原本素不相识,文革初年挨整,某天深夜跑到这山上躲命,女孩的父亲起夜,碰见了他,他讲了自己的处境,女孩的父亲就把他收留了,白天黑夜将他关在红苕坑里,一关就是几个月,直到整他的人又被人整了,他才回去。这件事,当初罗家坡无一人知晓。

我们家偶尔也有这样的幸福。主要来自我二爹。二爹住在罗文公社,离我们有百多里路,差不多出了县境;而且他不姓罗,姓王。这是因为,父亲四岁就死了爹娘,二爹那时刚满两岁,房子又被人占了,兄弟俩成了野人。“回去”这个词是我们常用的,但到了无家可回的时候,才知道这个词有多重。两人食野果,饮山泉,然后四方流浪,并因此走散。父亲给这家当几天儿子,又给那家当几天儿子(其实是打短工),每到一家,就改一次姓——难怪有人跟我父母吵架,要我们滚出罗家,说我们本来姓王。1955年,父亲被派往罗文修公路,休息时跟人说起他的身世,一个当地农民赶场回来,坐在旁边歇气,听父亲说了一阵,扑过来就叫哥哥。没有谁会怀疑他认错了人,两兄弟长得太像了。天旱这年,实在没办法可想的时候,父亲就上一趟罗文,每次都背回好几个南瓜。

其次来自我二嫂。当然那时候还不是我二嫂。母亲在时,就给二哥订了亲,典型的娃娃亲。二嫂住在老君山顶的曹家堰,人很响快,很亲热,她有时下来,给我们带些“猪根子”;那是一种植物的根块,直接煮来吃很苦,磨成粉熬糊糊,就分外细腻,好吃极了。

在困难的日子里,父亲表现出的韧性将教养我一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都是人生的大不幸,而我父亲幼年不仅丧母,还丧父。他名叫罗建吉,我母亲去世后,山里的好心人摆着脑壳:“那家里是一包针,建吉咋带得大哟!”可他最终把我们带大了。父亲的确没别的本事,但他善良、尽本分。在朝鲜战场,有天遭遇空袭,人进了战壕,几十匹马却拴在外面,拴马的松树炸成粉,父亲冒死冲出,将马一匹一匹地拉进战壕里去,为此他立了二等功。他没想到会立功,只是觉得那些马“叫得可怜”。对来自各方的欺辱,父亲隐忍不发,就像对待灾荒,他不骂天,不骂地,也没骂过人,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默默地承受。去山里找粮,饿得腿脚打晃,曾三次摔下高崖,断了好几根肋骨,却说自己不饿,把食物让给儿女们吃。夜里,我们按着肚子,在床上滚来滚去叫饿,父亲一声不吭,儿女实在扛不住,他就默默起身,去泡菜坛里摸出一块用于养盐水的老酸萝卜(没有新的菜蔬放进去了),给我们一人撕一绺。我们睡过去了,而他是怎样在忍饥挨饿,辗转反侧,我们是不知道的。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至今能背诵《孟子》里的许多篇章。他给某家财东当儿子时,财东送他进过私塾;遗憾的是,这家财东后来被泥石流埋了,不然他会读更多的书。读书并没给他带来什么,但他懂得了书的力量,就特别重视孩子读书。在罗家坡,找不出第二个像他那样重视读书。

别的人家,即使勉强送子弟上几年学,也只送儿子,不送女儿,有首古老的民谣:“妹不知,爹娘不送妹读书,爹娘不送妹读课,无有文章无有名。”山里女子历来就这个命。然而,我大姐成绩好却无法继续学业,让父亲很伤感。我二哥成绩更好,全区有名,特别是语文,大家都在认认真真编造虚假的好人好事时(城里孩子扶老太婆过马路,农村孩子帮老太婆背猪草),他却关注着别样的事物,能写出“大地在沉睡,昆虫在长鸣”这样的句子,那时候他还是个小学生。二哥初中毕业后,没钱给校长送礼,进不了高中(当年是推荐升学),就回家务农了。后来,准许中考和高考,父亲又让二哥去上学,二哥不去,说老都老了,还上啥学!父亲和大哥推着他去。二哥上了半年多,乡里招考教师,他去应考,被头名录取。这对我们家而言,是件大好事,但父亲并不乐意,还是希望他去考学。

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中院一位老哥来对我父亲说,他去白花寨买牛,看到一个女孩在路边割草,女孩长得很体面,草也割得很利索,是不是说来给伟章做小妹儿(未婚妻)?父亲摇头。那老哥来提说多回,父亲都摇头,说我伟章要读书。外人可能觉得父亲做得理所当然,可只要对罗家坡稍有了解,就不会那样想了。罗家坡盛产光棍。罗家坡的媳妇,大多来自老君山更高处,上面的出产比罗家坡好,只因一年有半年积雪,才愿意下嫁;要是男方家境差了,人家就宁愿一辈子在雪堆里打滚。我们家不是差,是破败,能早早地订下一个“小妹儿”,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订下了也可能毁约(老君山说毁婚约就一个字:灰),但有和没有,心境不同,家里的气象也不一样。

我大哥没能及时订婚,就差点成了光棍,接近三十岁才找到大嫂。大嫂比大哥小八岁,住在白花寨附近的陈家湾,人好,勤劳,顾大局。这样的运气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接近三十岁,基本上就是铁定的光棍人选了。大哥有这样的运气,与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母亲去世后,他成为父亲最重要的帮手,父亲不擅交往,出头露面的事就由大哥去做,他周旋在复杂的人事之间,不仅当上了队里的记工员,还当上了大队的民兵连长,经常组织民兵在大队的两所学校举行篮球比赛;比赛那天,老远的人都跑去观看,成为大山里的节日。我读中学那阵,每过些日子,大哥就半夜三更起床,给我送钱送粮。我二哥和姐弟结婚,也主要由他操办。兄弟姊妹之间,作为老大,他付出最多。

那年年底和次年春粮出来之前,政府发放救济粮,从东北调运玉米。不少麻布口袋上,都写着这么一句:“送给四川懒汉。”衷心感谢东北人民,但说真的,四川缺粮,真不是懒造成的。

罗家坡痛定思痛,男女老少总动员,日战加夜战,在大河沟上方挖了个盛水10万立方的水库,石堰自上而下,自西向东,延伸到鞍子寺。寨梁上那座沉淀着历史烟云的古碉堡,此前完好无损,修渠时将其拆毁,碎成片石,而今只剩残墙了。

尽管如此,饥饿依然延续。我饿晕死的经历,有好几次。有次我去街上卖谷糠,卖了谷糠买盐,买火柴,回程途中,下午三四点钟爬到泪潮湾上面的密林里,又饿晕了。天快黑时,成员大公赶场回来,发现了倒在路上的我,把他买的一整瓶醋给我灌下去,我才醒过来。我的中学时代,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我穿着破衣破鞋,大姐二姐千针万线给我扎的新鞋,勾的线衣,我几角钱就卖给人家,为的是填肚子。大哥来学校看我,总让我酸楚,我没钱给他买顿饭吃,尽管他说自己不饿;同时我也不希望亲人看到我的窘迫相。有次父亲带着弟弟来看我,我借来饭票,给他们一人买了三两,没钱买菜,就吃净饭,弟弟两三口就刨下了肚,说饿,还要吃,父亲把自己碗里的刨给他,他吃得比刨得快,结果弄得父亲几乎连米粒也没沾到。

直到我读高三下期,才把饭吃饱。第一次吃饱饭的那天我印象深刻,美丽的晚霞漫天铺开,我端着碗去食堂,打了三两饭,吃了,感觉比没吃还饿,又打了六两,吃了,肚子还是瘪瘪的,心里隐隐着慌,见旁边窗口卖挂面,又打了三两挂面吃下去,这一下饱了!离上晚自习还有四十多分钟,我独自走出校门,去到河边,坐在遍生的车轴草上。学校在身后,县城在身后,面前的河水,波光潋滟,细浪追逐。我禁不住痛哭流涕。感谢老天,我终于知道肚子吃饱是啥滋味了!

简介

罗伟章,现居成都。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不必惊讶》、《磨尖掐尖》、《大河之舞》、《太阳底下》、《空白之页》、《世事如常》、《声音史》,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中短篇小说集《白云青草间的痛》,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等。曾获人民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华文最佳散文奖等。部分作品译为英、韩、蒙、藏等文字。中宣部文艺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收获微店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收获》2017年第1期

2017年第1期《收获》目录

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饥荒(老舍)

《四世同堂》英译全稿的发现和《饥荒》的回译(赵武平)

长篇连载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

中篇小说

红豆生南国(王安忆)

花匠与看门人(尹学芸)

短篇小说

盛夏夜,或盛夏夜忆旧(张楚)

逆位(斯继东)

十三姨(陈永和)

他们走向战场

我们歌颂我们之再生(严平)

三朵雨云

阿伦特的愤怒和契诃夫的笑声(唐诺)

夜短梦长

老K,老A,和王(毛尖)

明亮的星

圣者骆一禾(陈东东)

河汉遥寄

生命的感动(桂未明)


相关文章

  • 公务员工资条零个税事件涉嫌公款代缴税
  • -一张月收入近6千元的公务员工资条因为被拍成新闻图片,无意间被网民发现上面个人所得税居然为0.公务员不用交税的质疑自此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工资条的主人.他所在的单位和北京地税局的相关负责人都出来澄清事实,说北京对公务员个人所得税管理非常规范 ...查看


  • 2015广东异地高考最新消息
  • 考改革方案怎么改?昨日,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透露,国家高考改革方案虽尚未公布,但广东力争成为高考改革试点.他分析,放开异地高考,广东高考考生在2016年-2018年将迎来高峰. 罗伟其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查看


  • 股权转让协议书(某公司)
  • 股权转让协议书(某公司) 地 址: 身 份证号: 转 让 方: (以下简称乙方) 地 址: 身 份证号: 受 让 方: (以下简称丙方) 地 址: 身 份证号: 深圳市天鹅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于2002年11月15日成 立,由甲. ...查看


  • 近期上市公司重组失败的案例及原因汇总(含同行激烈讨论)
  • 迈企网(www.maiqi-ld.com  5月6号上线):并购界第一微信公众号:maiqi-ld-com及maiqi-ld-com6:并购.股权买卖.定增信息速配平台.规则整合.精准对接.协作共赢 . 8月11日,金刚玻璃公告称将继续推进 ...查看


  • 私募基金业绩分化众生相:题材炒作遭弃 多策略投资吃香 (16.10.19)
  • 本报记者 陈植 实习生 何晶晶 上海报道 截至10月18日,上证指数收盘报在3083.88点,相比去年同期指数3386.70点仅下跌了300点左右.尽管过去一年上证指数同比下跌约10%,但私募基金行业收益差距却出现巨大变化. 据私募排排网最 ...查看


  • 凤凰山游记
  • 凤凰山游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3月18日,公司依照传统组织了这次生日聚会,这次的目的地是凤凰山.早晨的阳光很和煦,天气微阴.有风.上午8:30分我们在公司门口集合,在经过一番人数清点后,9:00我们准时出发. 驱车大约30分钟,我们 ...查看


  • 福禄镇2012年爱心捐赠仪式主持词
  • 福禄镇2012年爱心捐赠仪式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丹桂飘香,秋风送爽.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璧山县民营企业助推福禄教育爱心捐赠仪式.首先,我谨代表福禄镇全体师生对出席捐赠 ...查看


  • 台山市培正中学2013年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程序
  • 台山市培正中学2013年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程序及主要工作安排 一.大会程序 (一)时间:2013年2月27日(第二周星期三)早7:20分(7:15进场) (二)地点:阶梯室前广场 (三)主持:余灿尧副校长 (四)程序: 1..全体肃立,奏唱国 ...查看


  • 推开生活和历史之门守望春天
  • 春天的脚步渐近,就像渴望一场悄然而至的春雨,给还略显荒芜的世界带来更多青翠,或是走在路边无意间发现迎春花开,温暖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我们对2012年春天的小说同样满怀期待,愿小说带给世界和生活更多色彩.馨香和力量. 一.面对弱者的温情与疼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