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_毕业论文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杨振宁科学研究思想的研究

院(系) 理学院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物理学 学 号 职 称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我同意本论文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料使用。

论文作者(签名) :

年 月 日

目 录

摘 要.................................................................................................................... ......3

Abstract............................................................................................................ .......... ..3

前 言.......................................................................................................................... 4

第一章 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5

1.1 研究现状................................................................................................. ....5

第二章 杨振宁的重大科学成果.......................................................................... ......6

2.1 富兰克林奖章和鲍威尔奖金.....................................................................6

2.2 诺贝尔物理学奖................................................................ ..........................7

第三章 杨振宁学术成长的“幸运”之路.......................................................... .......7

3.1 清华留美公费生考试创造的机遇...............................................................7

3.2 中国西南联大的学习...................................................................................9

3.3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习.......................................................................... ....9

3.4 普林斯顿的工作及成果.............................................................................10

第四章 杨振宁科学研究思想与特

征................................................................. .......10

4.1.1 杨振宁科学思想演变的阶段划

分...........................................................10

4.1.2 杨振宁科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过

程...........................................................11

第五章 杨振宁科学思想之我

见....................................................................... .......12

5.1 当下的启

示..................................................................................................12

语...........................................................................................................................14 参考文

献.......................................................................................................................16 致

谢....................................................................................... ...................................17 附

录................................................................................... .......................................18

摘 要

研究目的: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是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学思想体系最完善成熟的一个。系统研究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既有助于推动杨振宁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对杨振宁等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范围,丰富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又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理解,对于加强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非常有益。杨振宁和李政道是第一个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五十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他的关注从来没有间断过。最初我们对他的了解局限在他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成果上,后来也有学者对其科学思想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和分析。我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细致的分析杨振宁“科学强国”的科学思想。创新点:提出了对杨振宁科学思想演变进行阶段划分。

关键词:杨振宁; 科学思想; 科学强国; 创新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the scientific thought is its Yang overall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merican Nobel Prize winner in the most perfect scientific thought system

of a mature.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thought, Yang zhenning research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Yang zhenning thought to develop the Yang of Chinese and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research scope, rich Chinese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ideas, scientific culture history and historical studies of science, and help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lso very beneficial. Yang and li zhen-dao is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Nobel Prize winners, fifty DuoNian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for his attention never give up. At first w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him in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holars have their thought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analysis. I'm wri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deep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power" Yang scientific thought. Innovation points: proposed to the scientific thought evolved to Yang stage partitions. Key words:Yang zhenning,Scientific thought,Science nation,innovation.

前 言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是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学思想体系最完善成熟的一个。系统研究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既有助于推动杨振宁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对杨振宁等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范围,丰富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又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理解,对于加强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非常有益。本章介绍的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思路、方法和意义,并简单分析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文章中讲到杨振宁的重大科学成果,1954年,他在米尔斯(R.L.MiLLs )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使得杨振宁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并因此于1994年获得北美地区奖额很高的科学奖—鲍尔奖(Bower Prize);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此他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以上

之外,他在这一段时期还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在例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两个领域里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文章标题的选择源于杨振宁认为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本土产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而应注重平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发展能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用科学,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以获得国际话语权,即走“科学强国”之路。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细致的分析杨振宁“科学强国”的科学思想,并试图重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杨振宁科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杨振宁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分哪几个阶段,其在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如何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在当下有哪些启示又有哪些分歧我想先通过对当时北平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清华留美公费生考试制度等大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杨振宁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习情况来发掘杨振宁科学思想形成的基础,然后根据其对科学、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历程对其科学思想进行阶段划分,并描述其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接下来几部分就着重分析杨振宁对科学美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对科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认识以及他对中国科学研究现状的评价和建言。最后,分析一下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上的作用,客观的评价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其思想。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从《曙光集》及其他文献中理解和分析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特点、形成、发展、构成、影响等,广泛阅读五十多年来科学界、史学界、哲学界及新闻媒体有关杨振宁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和杨振宁传记等文献资料,进一步深化对杨振宁科学思想的认识。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是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学思想体系最完善成熟的一个。系统研究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既有助于推动杨振宁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对杨振宁等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范围,丰富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又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理解,对于加强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非常有益。

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在于用杨振宁的语言对杨振宁科学思想演变进行阶段进行了划分,大胆的使用《曙光集》作为研究底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杨振宁的很多文献资料都是根据杨振宁的一些发言和报告整理的,是生硬的文字,由于阅读者的水平和喜好不同而容易产生误读,但未加工的视频更能根据其当时的语

气表情有效的表达其真实意图。而且,当今社会,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机、甚至手机、电子词典等小家电都具备记录视频资料的功能,中国开放的文化环境催生了优酷网、土豆网等视频上传和交流的平台,个人电脑的普及使保存和收集视频资料也成为了一种可能。视频资料还有一点优于文献资料,那就是更形象直观,使人易于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论证观点时尽量直接引用杨振宁的原话作为论据,我认为这样比引用二手资料更有说服力,二手资料的文字是掺杂了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感情色彩的。而且,杨振宁回国定居后,他在很多报告中展示的科学思想已经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第一章 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1.1 研究现状

杨振宁和李政道作为第一个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五十多年来科学界、史学界、哲学界及新闻媒体有关杨振宁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和杨振宁传记等文献资料数不胜数,最初我们对他的了解局限在他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成果上,后来也有学者对其科学思想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和分析。我希望通过收集和阅读大量文献和文章进一步深化对杨振宁科学思想的认识,并特别关注年诺贝尔奖颁奖一百周年纪念时国内外大量涌现的相关文章和著作。但总的来看,当前国内外关于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着手,只是进行描述和评介,缺乏整体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所以,我希望从整体上整理分析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并深入剖析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杨振宁最新的著作是他与续弦的妻子翁帆著译的《曙光集》,《曙光集》精选了杨振宁和他的朋友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一半以上的文章从没有结集出版过,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多篇目也从没公开发表过。杨振宁本人经历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他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物理学之美,并回顾了二十世纪量子学发展史,追忆了他同时代的著名物理学家和他们的书信来往,还展示了那些科学家的成就。他自己评论说“这本文集里有一部分是关于物理学的历史。大家也晓得,二十世纪是物理学整个历史上振荡最大的一个世纪并有了最重要的观念性的革命。这里有很多有重要意义的、长远发展的一些事迹、一些人物,我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很久,而又因为恰巧最近这些年有很多世界的大物理学家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我曾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一些演讲,关于他们的事迹以及他们做人

的方法,像这一类的文章有很多收集在里面。”杨振宁在这部文集中显示出了周密而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屋建瓶的气势,而且他用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很详实。杨振宁在《曙光集》里对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阐述得举重若轻,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纪物理发展的动力、脉搏、困惑以及后来出现的新契机,所以我选择这本书作为研究杨振宁的科学思想的底本。

第二章 杨振宁的重大科学成果

1954年,他在米尔斯(R.L.MiLLs )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使得杨振宁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并因此于1994年获得北美地区奖额很高的科学奖—鲍尔奖(Bower Prize );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此他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以上之外,他在这一段时期还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在例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两个领域里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2.1 富兰克林奖章和鲍威尔奖金

1994年末,从美国传来令学术界轰动的消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荣获互相独立的两项大奖:一项是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BeniaminFranklin

Modal) ,另一项是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颁发的鲍威尔奖(BowerPrize),金额25万美元. 后者是北美地区最高额奖金,已于1995年5月初颁发。

美利坚哲学学会是美国最古老的学术团体,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国际学术组织,它由富兰克林和他的朋友们在1743年创立。目前该学会约有700位成员,其中包括近10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06年为纪念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诞辰200周年,美国国会授权制作50枚富兰克林奖章,由美利坚哲学学会作为最高荣誉颁发。该学会执行官在总结杨振宁博士的成就时讲:“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从他在中国的学生时代,到以后成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圣贤,一直喜爱严格分析和数学形式美,并以此思想为指引。这导致了他对物理学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与李政道一起发现弱作用宇称不守恒,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与罗伯特·米尔斯一起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随着时光的推移,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的提出逐渐成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杨振宁教授追求数学美的

风格表现在他所有的研究工作之中,这使得他的计算工作变分艺术的缩影,使得他的深刻思索变为杰出的研究工作. 这种风格使得他,正如使得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一样,在深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能够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

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在给杨振宁博士颁发鲍威尔奖的正式文告中说:“本奖金奖励他在规范场方面的研究工作. 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数学物理。他的一大片研究工作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是获此奖金的第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研究工作为宇宙中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解释。

作为二十世纪阐明亚原子粒子相互作用的大师之一,他在过去四十年中深刻地重新塑造了物理并发展了现代几何,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尔、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并列,并且必然对未来的一代产生与这些学者们可相比拟的影响。

他对科学的贡献,他在为增进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各个角落青年的科学教育等方面都反映了富兰克林本人的科学与人道的精神。”

2.2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5月, 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完成了一篇划时代的科学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质疑》, 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石破天惊的假说, 以及检验该假说的实验建议。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学评论》同年10月发表了这篇论文。[1在随后的半年内, 李、杨的这个假说得到了诸多实验的验证, 同时也赢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为表彰他们“对导致有关基本粒子重大发现的宇称原理的深入研究”, 诺贝尔基金委员会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杨振宁和李政道。就这样, 杨振宁和李政道成为了最先登上诺贝尔高峰的两位华人科学家。

第3章 杨振宁学术成长的“幸运”之路

杨振宁的科学之路是从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而留美之行成为了他辉煌人生的开端。

3.1 华留美公费生考试创造的机遇

清华留美公费生考试成就了许多人,比如胡适之、萨本栋物理学家、钱学森,

当然,还成就了杨振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路还是比较窄的,大致包括留洋、进政府机关、进新式企业、当中学老师和其他多种与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无关的职业。杨振宁很幸运,等待他的是留洋。简单的介绍一下清华留美公费生,留美公费生会得到清华大学支付的出国往返金五百二十美元,每月发一百美元津贴,培养一个留美公费生大概需要三千四百美元。学生可以留美两年,可申请延长半年或一年。年后,录取的所有留美公费生出国前都要去相应机关实习半年到一年,以便了解国内的需求。年月,杨振宁以的考试成绩总平均分,考取了物理学门惟一的留美公费生,此时他考的方向是高电压试验,按照年颁布的新规定年秋至年夏杨振宁在联大附中服务留待后信。

这时候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赵忠尧,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立根的学生,他犯年回清华任教,并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赵忠尧慧眼识珠,年致函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建议让杨振宁改为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把这封重要的信附文在下—附文:

月涵校长先生道鉴:

前奉函嘱对留美公费生杨振宁君之研究计划加以指导,经与杨君数次商谈,以目前美国情形,高电压实验较难进行,可否略予变通,以应时宜。查高电压实验之目的在研究原子核物理,杨君对原子核物理之理论尚有门径,赴美深造适得其时。研究专门学问以普林斯登大学较宜。专此奉达,以备参考,静候道安。 赵忠尧王竹溪敬启十月五日

这封伯乐之书带来了第一个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我们应正视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和内战的双重破坏之下,以国内的经济实力和实验条件,是很难培养出国际水平的高级人才的,从事实来看,新中国建国前和建国之初中国国内有所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几乎都做过留学生,当时国内重要物理学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也大多留过学,所以,杨振宁后来取得的物理学成就和其科学思想的形成是以做清华留美公费生为基础的。

这里要澄清一点,杨振宁虽然是清华留美公费生,但他当时所读学校的名称却是西南联大。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清华不得不南迁到长沙和北大、南开一起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年月,南京沦陷,长沙难保,长沙临时大学又迁到

了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它却写下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非常伟大的一页,培养了新中国建国初科学界的诸位中流砒柱。杨振宁的物理学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3.2 国西南联大的学习

中国西南联大的学习,杨振宁读高中时并没有学过物理,他报考了联大的化学系,入学听课后又转到了物理学系。他本科毕业后又考入了本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做研究生。按杨振宁的话说,西南联大的教育对他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两代先辈引进了足够的近代科学知识,冷我这代人可以在出国前便进入了研究的前沿。”

1944年7月,杨振宁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此时他才二十一岁。杨振宁在政大短短的六年,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曾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谈到“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一培养起来的。”杨振宁是幸运的,西南联大的生存状况虽然是简陋的,但老师确实一流的,吴大酞、赵忠尧、王竹溪、周培源、朱物华、郑华炽、许演阳、任之恭、霍秉权、饶毓泰、吴有训、张文裕、马仕俊、叶企孙、孟昭英等知名物理学家和教授会在物理学系授课。杨振宁大学一年级的普通物理课老师是赵忠尧,赵忠尧比较喜欢做实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实验是物理学最直观的展示,但西南联大很缺乏仪器,虽然有普通物理、电学、光学、无线电、近代物理等五个实验室,但主要的工作还是理论的探讨。杨振宁曾多次公开表示“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酞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的本科毕业论文《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就是吴大酞指导写作的。这是因为当时维格纳写的有关群论的书比较流行,吴大酞对原子、分子光谱学的前沿问题比较了解,而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是专于群论的数学家。杨克纯为支持儿子写论文把自己珍藏的、自己的导师狄克逊写的《现代代数理论》送给儿子。这本书使杨振宁第一次感受到了科学的简约之美。通过学士论文的写作,“我就接触了群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回首往事,我对吴先生的这次指引深为感激,因为它对我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物理

学工作者有深远的影响厂,杨振宁受王竹溪的教导是研究生时候的事,年杨振宁请王竹溪指导了自己的硕士论文《超晶格》。年王竹溪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3.3 国芝加哥大学的学习

如果西南联大的学习使杨振宁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学,有了一点点对科学之美的感受,那么芝加哥大学就是杨振宁的科学家之路的真正起点。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学习分子光谱学与群论之间的关系使用的是演绎法,是先知道数学公式,然后在物理学中应用。但他在美国学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归纳法,是通过许多物理实验的结果推导出一个数学公式。这两个过程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在验证已有理论,后者是自己总结理论,换言之,前者是应用,后者是发明。杨振宁到美国后,恰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初粒子物理学出现的时期,在芝加哥大学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最前沿的仪器和实验。用他自己的话说“研究物理学好像看一幅很大的画。整个自然界的结构好比这幅画。看这一幅画可以有几种看法。适当的时候应当氢这几种看法结合起来。一是必须在近距离仔细研究,因为这幅画画得很仔细,每一部分都不一样,因此你必须用放大镜仔细研究它的细部。一是你应当在远距离去看它,你可以看到近距离看不到的一种大范围的规律,还有中距离的看法,物理学需要近、中、远三种看法。当然,如果你能一下子就看出远距离所能看到的规律,这当然是大贡献,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甚至不可能。所以必须从近距离开始,总之,知识的流向是由近到中、再到远的,而不是反过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宁没有急于回国,而是和李政道一起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合作研究粒子物理,最终,他们推翻了宇称守恒律获得了诺贝尔奖。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那就是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守恒定律不成立,至此,杨振宁就可以被称为一个科学家了,而且他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也渐渐形成了自己对科学独特的看法。

3.4 林斯顿的工作及成果

从1949年到1966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了17年。这17年事杨振宁的学术-黄金时期:1954年,他在米尔斯(R.L.MiLLs )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使得杨振宁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并因此于1994年获得北美地区奖额很高的科学奖—鲍尔奖(Bower Prize);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此他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以上之外,他在这一段时期还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在例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两个领域里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这一时期,杨振宁还认识了杜致礼小姐,并于1950年8月26日缔结秦晋之好;他们的三个孩子阳光诺、扬又礼、杨光宇,也是在普林斯顿工作时期出生的。

第四章 杨振宁科学研究思想与特征

本章根据杨振宁对科学、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历程对其科学思想进行阶段划分,并用杨振宁的语言对其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

4.1.1 振宁科学思想演变的阶段划分

谈到杨振宁科学思想的阶段划分,我想应该分为黄金时段、白银时段和务实时段,划分的依据是杨振宁对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划分的灵感来自杨振宁的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上世纪20年代是物理李‘遍地黄’的年代,爱因斯坦26岁时一年能写出三篇震惊世界的文章护‘不仅因为他聪明,也因为时机成熟,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到上世纪40年代,也就是杨振宁做研究生的时代,‘黄金被人掘走了,但还有白银,那个年代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领域走进去了,也能出成就’。物理学研究的黄金、白银时代都过去了,那现代研究者还能做什么? ‘当前应用物理学有很多门目可以钻研! ’杨振宁说,但做研究首先要找对方向。他举了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馄为例。高馄从事光纤通讯研究,取得巨大的成就,成了这一领域的先驱。”杨振宁本人科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和这个时间段基本上是吻合的—黄金时段是1944年之前,即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此时杨振宁初学物理,接受的方法论思想是演绎法,杨振宁只是接受知识,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科学思想,是其科学思想的萌芽阶段; 白银时段是1945年到达美国至2004年回国定居,在这一时期杨振宁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了归纳法,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阶段是他追求的是纯粹的科学,其科学思想集中表现在研究物理学和美的关系上; 务实时段是2004年杨振宁回国定居至今,这个阶段杨振宁关注国内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快发展的原因,关注点落在了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上。所以,与其说我把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划分了三个阶段,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意识首先把他接触到的物理学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他会这样划分证明他在这三个时段对科学的认识和体会是不同的。至于白银时段和务实时段的界点我本是想选 1978年的,因为从那时起杨振宁就开始直接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这一点从《曙光集》的第一篇中可以看到。但最终我没有这样做,从收集到的资料看,2004年杨振宁回国后对中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注开始有了许多更加成熟的比较系统的思想,而且杨振宁认为这一年他得到了上帝送给他的最后的礼物,对他很重要,所以最终我选了2004年。

4.1.2 振宁科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

翁帆曾说:“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20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翁帆是“70后”,她懂事起中国就改革开放了,她谈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这些“80后”“90后”也是很有感受的,杨振宁的一生与其说是他的心路旅程,不如说他见证了中国近一个世纪岁月沧桑。杨振宁八十八年的人生被我这样分为三段,突然觉得有很沉重的历史感,中国的这八十八年要比杨振宁的八十八年坎坷的多,《曙光集》的最后一篇杨振宁提到自己出生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困难的时期”,并引用鲁迅回复给为《新青年》约稿的钱玄同的信表明当时知识分子境地的尴尬与悲哀。所以,虽然1944年之前被我称为杨振宁科学思想的“黄金时段”,但“黄金”是爱因斯坦的,杨振宁还什么都没有,杨振宁在这个阶段只是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感受到了科学之美的魅力。“白银时段”是属于杨振宁的,这一时段杨振宁的人生是围绕高深的科学问题展开的,他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场,这些领域在二战后都是很受重视的,充足的经费和优越的试验条件帮助杨

振宁走上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杨振宁个人认为他这一时期最大的贡献就是证明了中国人的智商和能力不比任何一个民族差,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和足够的条件中国人可以做的更好。在研究高能物理的过程中,杨振宁对归纳法和演绎法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在下面的章节会具体的谈。“务实时段"就是杨振宁2004年回国定居后,这个时段杨振宁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作报告,不辞劳苦的要把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心得传授给年轻的学生们,同时也把自己的科学强国理念阐发出来。杨振宁的科学强国理念并不是鼓励大家取得诺贝尔奖去为祖国争取荣誉证明中国人很行,他此时对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的全局把握能力要远强于“白银时段”。人到老年,会比年轻时平和许多,这种平和会使人更加冷静和睿智,能洞探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此时的杨振宁已经把关注点放在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文化问题上,所以他不鼓励现在的学生向高能物理领域发展。尤其是2009年高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杨振宁更加明确的支持国内的学生学习应用物理,借科技之力发展国内的经济,这是一个很务实的提议,很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国策。当然,毕竟杨振宁只是一个科学家,一个耿直而又个性的科学家,所以他在国内的一些发言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和一些研究周易的学者就推演法和归纳法的问题存在分歧,这个后面也有要详细的讲。 本章根据杨振宁对科技发展史的认识对杨振宁的科技思想进行了阶段划分将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划分为“黄金时段”、“白银时段”、“务实时段”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这样划分也与杨振宁“中国—美国—中国”的居住地变迁过程相符,易于分析比较中国与美国教育方法和科研思想的不同。之所以要划分这样三个阶段,是因为杨振宁在不同的阶段对科学本身、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章 杨振宁科学思想之我见

本章要着重分析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5. 1 当下的启示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要正确认识演绎法和归纳法。杨振宁曾说过:“在联大我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学了推演法。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启发,学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两个地方的教育都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1993年4月27日,杨振宁教授在香港大学作一个题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

顾与前瞻》讲演,谈到阻碍中国萌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时,他列举了五点原因,其中与科学文传统有关的三点,它们是:中国传统学问偏重于人文哲学; “教育制度里缺乏自然哲学”内容; 传统科学“缺少准确的逻辑推理的传统”。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逻辑推演能力是我国培养更多杰出的科研人员的必经之路。针对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在学校教育阶段所能补救的措施有两点,第一是不要过早文理分科,第二是把逻辑学列为理科必修课。不要过早文理分科的目的在于使文科生在进入高校前能尽量充分的接触自然,这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有较为长远的意义。把逻辑可列为理科必修课,开设希腊哲学史等选修课,有针对性的培养理科生的逻辑推演能力。

其次,中国不应该盲目的进行高校扩招和急于施行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表现出一种浮躁,急于提高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在整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是最突出的特征。实现这种比例的急剧提升一有两种手段,一是计划生育,一是高校扩招,前者的效果短期内不容易看到,而后者的效果会很明显,所以中国自本世纪初开始的高校扩招运动愈演愈烈。结果就是,一流二流的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硕士研究生直接进行班级授课,博士研究生得不到很好的实验室和教研室。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按照杨振宁的观点,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比优势就在于平均学生的素质更高,这种盲目的扩招势必会导致这种优势的消失。至于还有一些没有高等教育资质的职业教育院校,也借扩招的东风搭上了变身为“高校”的顺风车,其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较差,经费不足,教出的学生虽对提高“比例”有利,但也加大了“比例”的水分。所以,应该重新调整高等教育改革策略,不再职业技能教育划在高等教育之列。一流二流的高校应加强在校生的引导和培养,根据本校实际承载力适当缩减招生人数,让“抢占自习室的悲剧”不再发生。再次,规范科研评价体制势在必行。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说:“在一次会议期间,杨振宁和我作了长时间的交谈。在谈到中国学生素质的时候,他说:中国学生善于考试,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后考研究生,再考CUSPEA ,但是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不够。为了鼓励中国学生的创造性,建议设立一项实验物理奖,以鼓励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科技奖励机制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年来我国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设立了很多科技奖项,各高校也有专门的科技奖学金。如何保障

科技奖励机制的公正有效,尤其是如何保障年轻科学家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应有的荣誉,是当前应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才外流,因此规范科学评价机制对于我国科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不是几条政策条文所能解决的。归根结底,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是需要科学家群体的自律,尤其是权威科学家的公平公正来实现的。

最后,加强科技新闻媒体的专业化。科技新闻媒体作为连接科学家与社会的纽带,担负着向民众正确解释科学家科技成果和加强科学家之间了解与交流的重要责任。如何培养专门的科技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以往我们的新闻媒体对科技新闻并不重视,只是机械的使用学术名词表述科技成果,并不解释,结果就是当全国人民都知道“纳米”这个词的时候,连丝袜包装上都打上“纳米技术”字样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纳米”是10负9次方米。新闻媒体的工作就应是把科技语言转化为准确的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让民众理解。因此,在现有的新闻传播学下应再增设一个学科—科技新闻传播学,招收高中阶段的理科生,在课程设置上传播学与自然科学双注重,研究生教育阶段需主修一门前沿科技。这项工作做到位,对于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意义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是他“科技强国”思想的精华所在,既注重了对专门的科技及人才的培养,又加强了对平均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兼顾了科普工作的开展。

结 论

我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现在虽然在有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杨振宁作为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第一位美籍华人,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倾注着满腔热情,时刻关注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他的科技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科技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杨振宁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大胆进取的精神,缺少挑战权威的勇气,对先贤不敢持怀疑态度。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虽然有利于我们学习上一辈的传统和经验,但不利于开拓创新。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怀疑、挑战和突破。要发展科技就要有冲破旧的藩篱的决心和勇气。不破不立,当我们甸旬在先贤和权威

的脚下时,我们就不会进步。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的淘汰许多不合时宜的传统和价值观,我们在新的事物面前要敢于打破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敢于向习以为常的习俗挑战,善于开拓新的天地。

杨振宁对于传统文化的大起大落的评价的确正如外电所称令人敬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无疑背负更多的传统积淀,但他敢于向我们的传统根基开火,这给我们更多是一种勇气,一种打破传统的勇气,一种敢于审视自身的勇气。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勇于向其他国家学习,吸收别的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特别是在科技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国家,在杨振宁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放眼世界,用心学习,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大的进步,才能长期的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名中国人要自立自信自强,坚定决心把我国科技工作做好,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如果大多数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够有这样的信心与态度,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肯定能够实现。如杨振宁所言,这的确是他的最大贡献,同时也是他的最大心愿。

一个国家确立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对于未来的发展至为重要。对于刚刚胜利而雄心勃勃的中国,我们提出了庞大的战略目标,杨振宁这时能毫不客气的指出目标的非现实性。这不仅需要对祖国的现状及潜力的深刻认识,而且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他身在海外没有当时国内的许多人的亢奋心态,从而能冷静地客观的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他的特殊身份对于当时战略目标的改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现代化的目标在经过邓小平的几次修改后,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也更加具有可行性。这期间杨振宁与邓小平有过几次密切的接触,无疑对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挫折和失败容易挫伤胜利的信心和前进的勇气,也往往容易形成自卑心态。而杨振宁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到中国的未来,特别是在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时。给我们拟定了21世纪中国要成为科技大国的宏伟目标,给我们以极大鼓舞与信心。

在中国科技发展道路方面杨振宁特别强调经济的基础作用,虽然在这方面容

易陷入目光短浅的缺陷,但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我国不仅走上了强国富民的道路,而且避免了苏联的前车之鉴。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上,作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更明白跨越发展的必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并没有在发展模式上展开具体的论述,我认为这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积累和机会的选择。这方面的内容还有待我们去完善和补充。

科学家的科技思想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何总结和发展是我们进行科技哲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责任。由于资料有限及学识水平的影响本人深感力量不足,只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科学家的科技思想,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振宁著, 翁帆编译. 曙光集. [M]. 北京:三联书店. 2008. (书籍)

[2] 杨建邺著. 杨振宁传. [M].长春出版社. 2004. (书籍)

[3] 杨振宁, 杨振宁文集,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书籍)

[4] 杨振宁. 杨振宁演讲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书籍)

[5] 杜石然, 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书籍)

[6] 徐胜蓝, 孟东明. 杨振宁传.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书籍)

[7] 许良英, 等. 编译.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书籍)

[7] 李约瑟文集. [M].沈阳:辽宁出版社. 1986.(书籍)

[9] 杨振东, 杨存泉, 编. 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 (书籍)

[10] 宁平治, 等. 主编. 杨振宁演讲集.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书籍)

[11] 杨振宁. 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 2001(学位论文)

[12] 谢扬举. 振宁论科学与人文关系述评. 西北大学学报. [D].2000.(学位论文)

[13] 刘桂芬. 杨振宁的治学经历看大学生的成才之路. 广西社会科学. [D].2001.(学位论文)

[14] 川秀树. 内清. 科学史译丛. [D].1981. (学位论文)

[15] 杨振宁. 什么是创新. [J].《光明日报》. 2008年09月04日.(报刊)

[16] 杨振宁. 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 [J]《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2日.(报刊)

[17] 杨振宁.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J]. 《明报》月刊. 1993年10月.(报刊)

[18] 杨振宁. 陈嘉庚谈青少年发明奖及教育问题,[J].《联合早报(新加坡) 乡1986年12月31日.(报刊)

[19] 杨振宁. 谈谈学习方法,[J].《光明日报》,1984年5月18日.(报刊)

致 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宋老师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她的谅解与包容。没有X 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我的班主任梁红老师,谢谢他在这四年中为我们全班所做的一切,他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四年的学期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杨振宁科学研究思想的研究

院(系) 理学院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

物理学 学 号 职 称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我同意本论文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料使用。

论文作者(签名) :

年 月 日

目 录

摘 要.................................................................................................................... ......3

Abstract............................................................................................................ .......... ..3

前 言.......................................................................................................................... 4

第一章 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5

1.1 研究现状................................................................................................. ....5

第二章 杨振宁的重大科学成果.......................................................................... ......6

2.1 富兰克林奖章和鲍威尔奖金.....................................................................6

2.2 诺贝尔物理学奖................................................................ ..........................7

第三章 杨振宁学术成长的“幸运”之路.......................................................... .......7

3.1 清华留美公费生考试创造的机遇...............................................................7

3.2 中国西南联大的学习...................................................................................9

3.3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习.......................................................................... ....9

3.4 普林斯顿的工作及成果.............................................................................10

第四章 杨振宁科学研究思想与特

征................................................................. .......10

4.1.1 杨振宁科学思想演变的阶段划

分...........................................................10

4.1.2 杨振宁科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过

程...........................................................11

第五章 杨振宁科学思想之我

见....................................................................... .......12

5.1 当下的启

示..................................................................................................12

语...........................................................................................................................14 参考文

献.......................................................................................................................16 致

谢....................................................................................... ...................................17 附

录................................................................................... .......................................18

摘 要

研究目的: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是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学思想体系最完善成熟的一个。系统研究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既有助于推动杨振宁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对杨振宁等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范围,丰富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又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理解,对于加强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非常有益。杨振宁和李政道是第一个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五十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他的关注从来没有间断过。最初我们对他的了解局限在他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成果上,后来也有学者对其科学思想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和分析。我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细致的分析杨振宁“科学强国”的科学思想。创新点:提出了对杨振宁科学思想演变进行阶段划分。

关键词:杨振宁; 科学思想; 科学强国; 创新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the scientific thought is its Yang overall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merican Nobel Prize winner in the most perfect scientific thought system

of a mature.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thought, Yang zhenning research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Yang zhenning thought to develop the Yang of Chinese and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research scope, rich Chinese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ideas, scientific culture history and historical studies of science, and help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lso very beneficial. Yang and li zhen-dao is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 Nobel Prize winners, fifty DuoNian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for his attention never give up. At first w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him in hi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holars have their thought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analysis. I'm wri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deep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power" Yang scientific thought. Innovation points: proposed to the scientific thought evolved to Yang stage partitions. Key words:Yang zhenning,Scientific thought,Science nation,innovation.

前 言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是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学思想体系最完善成熟的一个。系统研究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既有助于推动杨振宁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对杨振宁等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范围,丰富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又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理解,对于加强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非常有益。本章介绍的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思路、方法和意义,并简单分析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文章中讲到杨振宁的重大科学成果,1954年,他在米尔斯(R.L.MiLLs )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使得杨振宁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并因此于1994年获得北美地区奖额很高的科学奖—鲍尔奖(Bower Prize);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此他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以上

之外,他在这一段时期还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在例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两个领域里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文章标题的选择源于杨振宁认为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本土产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而应注重平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发展能直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用科学,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以获得国际话语权,即走“科学强国”之路。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细致的分析杨振宁“科学强国”的科学思想,并试图重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杨振宁科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杨振宁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分哪几个阶段,其在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如何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在当下有哪些启示又有哪些分歧我想先通过对当时北平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清华留美公费生考试制度等大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杨振宁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习情况来发掘杨振宁科学思想形成的基础,然后根据其对科学、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历程对其科学思想进行阶段划分,并描述其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接下来几部分就着重分析杨振宁对科学美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对科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认识以及他对中国科学研究现状的评价和建言。最后,分析一下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在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上的作用,客观的评价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其思想。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从《曙光集》及其他文献中理解和分析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特点、形成、发展、构成、影响等,广泛阅读五十多年来科学界、史学界、哲学界及新闻媒体有关杨振宁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和杨振宁传记等文献资料,进一步深化对杨振宁科学思想的认识。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是其整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学思想体系最完善成熟的一个。系统研究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既有助于推动杨振宁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对杨振宁等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范围,丰富中国当代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又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理解,对于加强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非常有益。

这篇文章的创新点在于用杨振宁的语言对杨振宁科学思想演变进行阶段进行了划分,大胆的使用《曙光集》作为研究底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杨振宁的很多文献资料都是根据杨振宁的一些发言和报告整理的,是生硬的文字,由于阅读者的水平和喜好不同而容易产生误读,但未加工的视频更能根据其当时的语

气表情有效的表达其真实意图。而且,当今社会,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机、甚至手机、电子词典等小家电都具备记录视频资料的功能,中国开放的文化环境催生了优酷网、土豆网等视频上传和交流的平台,个人电脑的普及使保存和收集视频资料也成为了一种可能。视频资料还有一点优于文献资料,那就是更形象直观,使人易于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论证观点时尽量直接引用杨振宁的原话作为论据,我认为这样比引用二手资料更有说服力,二手资料的文字是掺杂了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感情色彩的。而且,杨振宁回国定居后,他在很多报告中展示的科学思想已经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第一章 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1.1 研究现状

杨振宁和李政道作为第一个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五十多年来科学界、史学界、哲学界及新闻媒体有关杨振宁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和杨振宁传记等文献资料数不胜数,最初我们对他的了解局限在他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研究成果上,后来也有学者对其科学思想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和分析。我希望通过收集和阅读大量文献和文章进一步深化对杨振宁科学思想的认识,并特别关注年诺贝尔奖颁奖一百周年纪念时国内外大量涌现的相关文章和著作。但总的来看,当前国内外关于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着手,只是进行描述和评介,缺乏整体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所以,我希望从整体上整理分析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并深入剖析杨振宁科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杨振宁最新的著作是他与续弦的妻子翁帆著译的《曙光集》,《曙光集》精选了杨振宁和他的朋友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一半以上的文章从没有结集出版过,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多篇目也从没公开发表过。杨振宁本人经历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他在书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物理学之美,并回顾了二十世纪量子学发展史,追忆了他同时代的著名物理学家和他们的书信来往,还展示了那些科学家的成就。他自己评论说“这本文集里有一部分是关于物理学的历史。大家也晓得,二十世纪是物理学整个历史上振荡最大的一个世纪并有了最重要的观念性的革命。这里有很多有重要意义的、长远发展的一些事迹、一些人物,我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很久,而又因为恰巧最近这些年有很多世界的大物理学家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我曾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一些演讲,关于他们的事迹以及他们做人

的方法,像这一类的文章有很多收集在里面。”杨振宁在这部文集中显示出了周密而深邃的洞察力和高屋建瓶的气势,而且他用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很详实。杨振宁在《曙光集》里对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阐述得举重若轻,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纪物理发展的动力、脉搏、困惑以及后来出现的新契机,所以我选择这本书作为研究杨振宁的科学思想的底本。

第二章 杨振宁的重大科学成果

1954年,他在米尔斯(R.L.MiLLs )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使得杨振宁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并因此于1994年获得北美地区奖额很高的科学奖—鲍尔奖(Bower Prize );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此他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以上之外,他在这一段时期还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在例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两个领域里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2.1 富兰克林奖章和鲍威尔奖金

1994年末,从美国传来令学术界轰动的消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荣获互相独立的两项大奖:一项是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BeniaminFranklin

Modal) ,另一项是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颁发的鲍威尔奖(BowerPrize),金额25万美元. 后者是北美地区最高额奖金,已于1995年5月初颁发。

美利坚哲学学会是美国最古老的学术团体,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国际学术组织,它由富兰克林和他的朋友们在1743年创立。目前该学会约有700位成员,其中包括近10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06年为纪念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诞辰200周年,美国国会授权制作50枚富兰克林奖章,由美利坚哲学学会作为最高荣誉颁发。该学会执行官在总结杨振宁博士的成就时讲:“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从他在中国的学生时代,到以后成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圣贤,一直喜爱严格分析和数学形式美,并以此思想为指引。这导致了他对物理学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与李政道一起发现弱作用宇称不守恒,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与罗伯特·米尔斯一起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随着时光的推移,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的提出逐渐成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杨振宁教授追求数学美的

风格表现在他所有的研究工作之中,这使得他的计算工作变分艺术的缩影,使得他的深刻思索变为杰出的研究工作. 这种风格使得他,正如使得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一样,在深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能够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

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在给杨振宁博士颁发鲍威尔奖的正式文告中说:“本奖金奖励他在规范场方面的研究工作. 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数学物理。他的一大片研究工作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是获此奖金的第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研究工作为宇宙中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解释。

作为二十世纪阐明亚原子粒子相互作用的大师之一,他在过去四十年中深刻地重新塑造了物理并发展了现代几何,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尔、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并列,并且必然对未来的一代产生与这些学者们可相比拟的影响。

他对科学的贡献,他在为增进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各个角落青年的科学教育等方面都反映了富兰克林本人的科学与人道的精神。”

2.2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5月, 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完成了一篇划时代的科学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质疑》, 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这一石破天惊的假说, 以及检验该假说的实验建议。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学评论》同年10月发表了这篇论文。[1在随后的半年内, 李、杨的这个假说得到了诸多实验的验证, 同时也赢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为表彰他们“对导致有关基本粒子重大发现的宇称原理的深入研究”, 诺贝尔基金委员会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杨振宁和李政道。就这样, 杨振宁和李政道成为了最先登上诺贝尔高峰的两位华人科学家。

第3章 杨振宁学术成长的“幸运”之路

杨振宁的科学之路是从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而留美之行成为了他辉煌人生的开端。

3.1 华留美公费生考试创造的机遇

清华留美公费生考试成就了许多人,比如胡适之、萨本栋物理学家、钱学森,

当然,还成就了杨振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路还是比较窄的,大致包括留洋、进政府机关、进新式企业、当中学老师和其他多种与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无关的职业。杨振宁很幸运,等待他的是留洋。简单的介绍一下清华留美公费生,留美公费生会得到清华大学支付的出国往返金五百二十美元,每月发一百美元津贴,培养一个留美公费生大概需要三千四百美元。学生可以留美两年,可申请延长半年或一年。年后,录取的所有留美公费生出国前都要去相应机关实习半年到一年,以便了解国内的需求。年月,杨振宁以的考试成绩总平均分,考取了物理学门惟一的留美公费生,此时他考的方向是高电压试验,按照年颁布的新规定年秋至年夏杨振宁在联大附中服务留待后信。

这时候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赵忠尧,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立根的学生,他犯年回清华任教,并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赵忠尧慧眼识珠,年致函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建议让杨振宁改为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把这封重要的信附文在下—附文:

月涵校长先生道鉴:

前奉函嘱对留美公费生杨振宁君之研究计划加以指导,经与杨君数次商谈,以目前美国情形,高电压实验较难进行,可否略予变通,以应时宜。查高电压实验之目的在研究原子核物理,杨君对原子核物理之理论尚有门径,赴美深造适得其时。研究专门学问以普林斯登大学较宜。专此奉达,以备参考,静候道安。 赵忠尧王竹溪敬启十月五日

这封伯乐之书带来了第一个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我们应正视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和内战的双重破坏之下,以国内的经济实力和实验条件,是很难培养出国际水平的高级人才的,从事实来看,新中国建国前和建国之初中国国内有所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几乎都做过留学生,当时国内重要物理学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也大多留过学,所以,杨振宁后来取得的物理学成就和其科学思想的形成是以做清华留美公费生为基础的。

这里要澄清一点,杨振宁虽然是清华留美公费生,但他当时所读学校的名称却是西南联大。年,抗战全面爆发,北平沦陷,清华不得不南迁到长沙和北大、南开一起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年月,南京沦陷,长沙难保,长沙临时大学又迁到

了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它却写下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非常伟大的一页,培养了新中国建国初科学界的诸位中流砒柱。杨振宁的物理学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3.2 国西南联大的学习

中国西南联大的学习,杨振宁读高中时并没有学过物理,他报考了联大的化学系,入学听课后又转到了物理学系。他本科毕业后又考入了本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做研究生。按杨振宁的话说,西南联大的教育对他的成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两代先辈引进了足够的近代科学知识,冷我这代人可以在出国前便进入了研究的前沿。”

1944年7月,杨振宁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此时他才二十一岁。杨振宁在政大短短的六年,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曾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谈到“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里一培养起来的。”杨振宁是幸运的,西南联大的生存状况虽然是简陋的,但老师确实一流的,吴大酞、赵忠尧、王竹溪、周培源、朱物华、郑华炽、许演阳、任之恭、霍秉权、饶毓泰、吴有训、张文裕、马仕俊、叶企孙、孟昭英等知名物理学家和教授会在物理学系授课。杨振宁大学一年级的普通物理课老师是赵忠尧,赵忠尧比较喜欢做实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实验是物理学最直观的展示,但西南联大很缺乏仪器,虽然有普通物理、电学、光学、无线电、近代物理等五个实验室,但主要的工作还是理论的探讨。杨振宁曾多次公开表示“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酞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的本科毕业论文《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就是吴大酞指导写作的。这是因为当时维格纳写的有关群论的书比较流行,吴大酞对原子、分子光谱学的前沿问题比较了解,而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是专于群论的数学家。杨克纯为支持儿子写论文把自己珍藏的、自己的导师狄克逊写的《现代代数理论》送给儿子。这本书使杨振宁第一次感受到了科学的简约之美。通过学士论文的写作,“我就接触了群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回首往事,我对吴先生的这次指引深为感激,因为它对我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物理

学工作者有深远的影响厂,杨振宁受王竹溪的教导是研究生时候的事,年杨振宁请王竹溪指导了自己的硕士论文《超晶格》。年王竹溪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3.3 国芝加哥大学的学习

如果西南联大的学习使杨振宁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学,有了一点点对科学之美的感受,那么芝加哥大学就是杨振宁的科学家之路的真正起点。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学习分子光谱学与群论之间的关系使用的是演绎法,是先知道数学公式,然后在物理学中应用。但他在美国学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归纳法,是通过许多物理实验的结果推导出一个数学公式。这两个过程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在验证已有理论,后者是自己总结理论,换言之,前者是应用,后者是发明。杨振宁到美国后,恰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初粒子物理学出现的时期,在芝加哥大学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最前沿的仪器和实验。用他自己的话说“研究物理学好像看一幅很大的画。整个自然界的结构好比这幅画。看这一幅画可以有几种看法。适当的时候应当氢这几种看法结合起来。一是必须在近距离仔细研究,因为这幅画画得很仔细,每一部分都不一样,因此你必须用放大镜仔细研究它的细部。一是你应当在远距离去看它,你可以看到近距离看不到的一种大范围的规律,还有中距离的看法,物理学需要近、中、远三种看法。当然,如果你能一下子就看出远距离所能看到的规律,这当然是大贡献,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甚至不可能。所以必须从近距离开始,总之,知识的流向是由近到中、再到远的,而不是反过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宁没有急于回国,而是和李政道一起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合作研究粒子物理,最终,他们推翻了宇称守恒律获得了诺贝尔奖。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那就是弱相互作用条件下宇称守恒定律不成立,至此,杨振宁就可以被称为一个科学家了,而且他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也渐渐形成了自己对科学独特的看法。

3.4 林斯顿的工作及成果

从1949年到1966年,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了17年。这17年事杨振宁的学术-黄金时期:1954年,他在米尔斯(R.L.MiLLs )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使得杨振宁成为20世纪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并因此于1994年获得北美地区奖额很高的科学奖—鲍尔奖(Bower Prize);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此他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以上之外,他在这一段时期还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在例子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两个领域里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这一时期,杨振宁还认识了杜致礼小姐,并于1950年8月26日缔结秦晋之好;他们的三个孩子阳光诺、扬又礼、杨光宇,也是在普林斯顿工作时期出生的。

第四章 杨振宁科学研究思想与特征

本章根据杨振宁对科学、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历程对其科学思想进行阶段划分,并用杨振宁的语言对其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

4.1.1 振宁科学思想演变的阶段划分

谈到杨振宁科学思想的阶段划分,我想应该分为黄金时段、白银时段和务实时段,划分的依据是杨振宁对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划分的灵感来自杨振宁的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上世纪20年代是物理李‘遍地黄’的年代,爱因斯坦26岁时一年能写出三篇震惊世界的文章护‘不仅因为他聪明,也因为时机成熟,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到上世纪40年代,也就是杨振宁做研究生的时代,‘黄金被人掘走了,但还有白银,那个年代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领域走进去了,也能出成就’。物理学研究的黄金、白银时代都过去了,那现代研究者还能做什么? ‘当前应用物理学有很多门目可以钻研! ’杨振宁说,但做研究首先要找对方向。他举了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馄为例。高馄从事光纤通讯研究,取得巨大的成就,成了这一领域的先驱。”杨振宁本人科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和这个时间段基本上是吻合的—黄金时段是1944年之前,即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此时杨振宁初学物理,接受的方法论思想是演绎法,杨振宁只是接受知识,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科学思想,是其科学思想的萌芽阶段; 白银时段是1945年到达美国至2004年回国定居,在这一时期杨振宁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了归纳法,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阶段是他追求的是纯粹的科学,其科学思想集中表现在研究物理学和美的关系上; 务实时段是2004年杨振宁回国定居至今,这个阶段杨振宁关注国内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快发展的原因,关注点落在了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上。所以,与其说我把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划分了三个阶段,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意识首先把他接触到的物理学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他会这样划分证明他在这三个时段对科学的认识和体会是不同的。至于白银时段和务实时段的界点我本是想选 1978年的,因为从那时起杨振宁就开始直接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这一点从《曙光集》的第一篇中可以看到。但最终我没有这样做,从收集到的资料看,2004年杨振宁回国后对中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注开始有了许多更加成熟的比较系统的思想,而且杨振宁认为这一年他得到了上帝送给他的最后的礼物,对他很重要,所以最终我选了2004年。

4.1.2 振宁科学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

翁帆曾说:“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20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翁帆是“70后”,她懂事起中国就改革开放了,她谈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这些“80后”“90后”也是很有感受的,杨振宁的一生与其说是他的心路旅程,不如说他见证了中国近一个世纪岁月沧桑。杨振宁八十八年的人生被我这样分为三段,突然觉得有很沉重的历史感,中国的这八十八年要比杨振宁的八十八年坎坷的多,《曙光集》的最后一篇杨振宁提到自己出生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困难的时期”,并引用鲁迅回复给为《新青年》约稿的钱玄同的信表明当时知识分子境地的尴尬与悲哀。所以,虽然1944年之前被我称为杨振宁科学思想的“黄金时段”,但“黄金”是爱因斯坦的,杨振宁还什么都没有,杨振宁在这个阶段只是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感受到了科学之美的魅力。“白银时段”是属于杨振宁的,这一时段杨振宁的人生是围绕高深的科学问题展开的,他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场,这些领域在二战后都是很受重视的,充足的经费和优越的试验条件帮助杨

振宁走上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杨振宁个人认为他这一时期最大的贡献就是证明了中国人的智商和能力不比任何一个民族差,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和足够的条件中国人可以做的更好。在研究高能物理的过程中,杨振宁对归纳法和演绎法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在下面的章节会具体的谈。“务实时段"就是杨振宁2004年回国定居后,这个时段杨振宁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作报告,不辞劳苦的要把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和科研心得传授给年轻的学生们,同时也把自己的科学强国理念阐发出来。杨振宁的科学强国理念并不是鼓励大家取得诺贝尔奖去为祖国争取荣誉证明中国人很行,他此时对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的全局把握能力要远强于“白银时段”。人到老年,会比年轻时平和许多,这种平和会使人更加冷静和睿智,能洞探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此时的杨振宁已经把关注点放在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文化问题上,所以他不鼓励现在的学生向高能物理领域发展。尤其是2009年高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杨振宁更加明确的支持国内的学生学习应用物理,借科技之力发展国内的经济,这是一个很务实的提议,很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国策。当然,毕竟杨振宁只是一个科学家,一个耿直而又个性的科学家,所以他在国内的一些发言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和一些研究周易的学者就推演法和归纳法的问题存在分歧,这个后面也有要详细的讲。 本章根据杨振宁对科技发展史的认识对杨振宁的科技思想进行了阶段划分将杨振宁的科学思想划分为“黄金时段”、“白银时段”、“务实时段”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这样划分也与杨振宁“中国—美国—中国”的居住地变迁过程相符,易于分析比较中国与美国教育方法和科研思想的不同。之所以要划分这样三个阶段,是因为杨振宁在不同的阶段对科学本身、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章 杨振宁科学思想之我见

本章要着重分析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5. 1 当下的启示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要正确认识演绎法和归纳法。杨振宁曾说过:“在联大我有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学了推演法。到了芝加哥受到新的启发,学了归纳法,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两个地方的教育都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1993年4月27日,杨振宁教授在香港大学作一个题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

顾与前瞻》讲演,谈到阻碍中国萌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时,他列举了五点原因,其中与科学文传统有关的三点,它们是:中国传统学问偏重于人文哲学; “教育制度里缺乏自然哲学”内容; 传统科学“缺少准确的逻辑推理的传统”。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逻辑推演能力是我国培养更多杰出的科研人员的必经之路。针对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在学校教育阶段所能补救的措施有两点,第一是不要过早文理分科,第二是把逻辑学列为理科必修课。不要过早文理分科的目的在于使文科生在进入高校前能尽量充分的接触自然,这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素养有较为长远的意义。把逻辑可列为理科必修课,开设希腊哲学史等选修课,有针对性的培养理科生的逻辑推演能力。

其次,中国不应该盲目的进行高校扩招和急于施行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表现出一种浮躁,急于提高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在整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是最突出的特征。实现这种比例的急剧提升一有两种手段,一是计划生育,一是高校扩招,前者的效果短期内不容易看到,而后者的效果会很明显,所以中国自本世纪初开始的高校扩招运动愈演愈烈。结果就是,一流二流的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硕士研究生直接进行班级授课,博士研究生得不到很好的实验室和教研室。数量上去了,质量下来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按照杨振宁的观点,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比优势就在于平均学生的素质更高,这种盲目的扩招势必会导致这种优势的消失。至于还有一些没有高等教育资质的职业教育院校,也借扩招的东风搭上了变身为“高校”的顺风车,其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较差,经费不足,教出的学生虽对提高“比例”有利,但也加大了“比例”的水分。所以,应该重新调整高等教育改革策略,不再职业技能教育划在高等教育之列。一流二流的高校应加强在校生的引导和培养,根据本校实际承载力适当缩减招生人数,让“抢占自习室的悲剧”不再发生。再次,规范科研评价体制势在必行。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说:“在一次会议期间,杨振宁和我作了长时间的交谈。在谈到中国学生素质的时候,他说:中国学生善于考试,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然后考研究生,再考CUSPEA ,但是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不够。为了鼓励中国学生的创造性,建议设立一项实验物理奖,以鼓励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科技奖励机制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年来我国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设立了很多科技奖项,各高校也有专门的科技奖学金。如何保障

科技奖励机制的公正有效,尤其是如何保障年轻科学家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应有的荣誉,是当前应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才外流,因此规范科学评价机制对于我国科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不是几条政策条文所能解决的。归根结底,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是需要科学家群体的自律,尤其是权威科学家的公平公正来实现的。

最后,加强科技新闻媒体的专业化。科技新闻媒体作为连接科学家与社会的纽带,担负着向民众正确解释科学家科技成果和加强科学家之间了解与交流的重要责任。如何培养专门的科技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以往我们的新闻媒体对科技新闻并不重视,只是机械的使用学术名词表述科技成果,并不解释,结果就是当全国人民都知道“纳米”这个词的时候,连丝袜包装上都打上“纳米技术”字样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纳米”是10负9次方米。新闻媒体的工作就应是把科技语言转化为准确的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让民众理解。因此,在现有的新闻传播学下应再增设一个学科—科技新闻传播学,招收高中阶段的理科生,在课程设置上传播学与自然科学双注重,研究生教育阶段需主修一门前沿科技。这项工作做到位,对于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意义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是他“科技强国”思想的精华所在,既注重了对专门的科技及人才的培养,又加强了对平均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兼顾了科普工作的开展。

结 论

我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现在虽然在有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杨振宁作为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第一位美籍华人,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倾注着满腔热情,时刻关注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他的科技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科技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杨振宁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大胆进取的精神,缺少挑战权威的勇气,对先贤不敢持怀疑态度。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虽然有利于我们学习上一辈的传统和经验,但不利于开拓创新。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怀疑、挑战和突破。要发展科技就要有冲破旧的藩篱的决心和勇气。不破不立,当我们甸旬在先贤和权威

的脚下时,我们就不会进步。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的淘汰许多不合时宜的传统和价值观,我们在新的事物面前要敢于打破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敢于向习以为常的习俗挑战,善于开拓新的天地。

杨振宁对于传统文化的大起大落的评价的确正如外电所称令人敬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无疑背负更多的传统积淀,但他敢于向我们的传统根基开火,这给我们更多是一种勇气,一种打破传统的勇气,一种敢于审视自身的勇气。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勇于向其他国家学习,吸收别的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特别是在科技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国家,在杨振宁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放眼世界,用心学习,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大的进步,才能长期的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名中国人要自立自信自强,坚定决心把我国科技工作做好,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如果大多数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够有这样的信心与态度,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肯定能够实现。如杨振宁所言,这的确是他的最大贡献,同时也是他的最大心愿。

一个国家确立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对于未来的发展至为重要。对于刚刚胜利而雄心勃勃的中国,我们提出了庞大的战略目标,杨振宁这时能毫不客气的指出目标的非现实性。这不仅需要对祖国的现状及潜力的深刻认识,而且也需要极大的勇气。他身在海外没有当时国内的许多人的亢奋心态,从而能冷静地客观的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他的特殊身份对于当时战略目标的改变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现代化的目标在经过邓小平的几次修改后,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也更加具有可行性。这期间杨振宁与邓小平有过几次密切的接触,无疑对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挫折和失败容易挫伤胜利的信心和前进的勇气,也往往容易形成自卑心态。而杨振宁能从历史的角度,看到中国的未来,特别是在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时。给我们拟定了21世纪中国要成为科技大国的宏伟目标,给我们以极大鼓舞与信心。

在中国科技发展道路方面杨振宁特别强调经济的基础作用,虽然在这方面容

易陷入目光短浅的缺陷,但没有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我国不仅走上了强国富民的道路,而且避免了苏联的前车之鉴。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上,作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更明白跨越发展的必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并没有在发展模式上展开具体的论述,我认为这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积累和机会的选择。这方面的内容还有待我们去完善和补充。

科学家的科技思想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何总结和发展是我们进行科技哲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责任。由于资料有限及学识水平的影响本人深感力量不足,只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科学家的科技思想,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振宁著, 翁帆编译. 曙光集. [M]. 北京:三联书店. 2008. (书籍)

[2] 杨建邺著. 杨振宁传. [M].长春出版社. 2004. (书籍)

[3] 杨振宁, 杨振宁文集,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书籍)

[4] 杨振宁. 杨振宁演讲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书籍)

[5] 杜石然, 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书籍)

[6] 徐胜蓝, 孟东明. 杨振宁传.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书籍)

[7] 许良英, 等. 编译.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书籍)

[7] 李约瑟文集. [M].沈阳:辽宁出版社. 1986.(书籍)

[9] 杨振东, 杨存泉, 编. 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 (书籍)

[10] 宁平治, 等. 主编. 杨振宁演讲集.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书籍)

[11] 杨振宁. 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 2001(学位论文)

[12] 谢扬举. 振宁论科学与人文关系述评. 西北大学学报. [D].2000.(学位论文)

[13] 刘桂芬. 杨振宁的治学经历看大学生的成才之路. 广西社会科学. [D].2001.(学位论文)

[14] 川秀树. 内清. 科学史译丛. [D].1981. (学位论文)

[15] 杨振宁. 什么是创新. [J].《光明日报》. 2008年09月04日.(报刊)

[16] 杨振宁. 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 [J]《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2日.(报刊)

[17] 杨振宁.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J]. 《明报》月刊. 1993年10月.(报刊)

[18] 杨振宁. 陈嘉庚谈青少年发明奖及教育问题,[J].《联合早报(新加坡) 乡1986年12月31日.(报刊)

[19] 杨振宁. 谈谈学习方法,[J].《光明日报》,1984年5月18日.(报刊)

致 谢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宋老师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她的谅解与包容。没有X 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我的班主任梁红老师,谢谢他在这四年中为我们全班所做的一切,他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让我感动,再次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四年的学期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相关文章

  •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
  • 分类号 密 级 编 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 题 目: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 学 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 级: 2011级物理(2)班 作者姓名: 杨晶晶 指导教师: 路飞平 提交日期: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 ...查看


  • 杨振宁,高考作文人物素材
  • 杨振宁 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 物理学家,1922年10月 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含合肥市).在西南联 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 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 ...查看


  • 中国与诺贝尔
  • 国人诺奖情结:拿不到忘不掉 学者称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 呼唤更多"经典论文" 沪上学者表示:一步一个脚印,诺奖离我们不远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是华人高锟,让人欣喜不已.相比于往届的华人诺奖得主,高锟身上似 ...查看


  •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 亚洲诺贝尔奖 排名 日本 (一)印度:5人次 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霍拉纳 (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 和特雷萨修女 ( ...查看


  • 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的创立.pdf
  • 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的创立 杨建邺 本文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回忆杨米尔斯理论的提出过程,以及现代物理学家对这个理论的评价,最后谈谈克莱因1938年的工作.因为篇幅的限制,不能详谈其中的数学公式的推演. 1. 规范场概念的早期历史 20世纪初,人 ...查看


  • 爱国者杨振宁
  • 中国模式胜于西方,中国大学生相比美国更扎实,当下一党执政有利于科技发展......89岁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不仅因为一段万众瞩目的婚姻饱受争议,还因各种出位言论背负上维护政权.爱国晚矣等骂名. 杨振宁来了,89岁的他,无须旁人搀扶.他思维敏锐 ...查看


  • 杨振宁的选择
  • 学术前沿 2006.12 杨振宁的选择 □ 肖 飞 湖北 武汉 43020) (湖北教育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 摘 要 杨振宁教授的一生做出过许多重大的抉择,从求学美国到走进象牙之塔,从入籍美国再到访问祖国,他的这些抉择 大都是非常务实与理智 ...查看


  • 美国研究原子弹用了多长时间,中国用了多长时间
  • 美国研究原子弹用了多长时间,中国用了多长时间 1939年4月罗斯福采纳爱因斯坦的建议,下令成立一个铀委员会,开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42年6月美国陆军部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 1945年7月15日凌 ...查看


  • 中国与诺贝尔奖
  • 中国与诺贝尔奖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