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修行果位
佛陀
佛陀的多种名称:(梵文:बुद्ध,Buddha ),在汉语里有种种不同的音译名,因为佛教初期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西域语言众多,尝见的译名有“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佛陀的含义: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1]。但通常所称的佛陀,系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
三世佛三方佛和十方佛
在上座部佛教中,承认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如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过去七位佛陀、未来佛弥勒菩萨等等;而大乘佛教则进一步认为在他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十方世界诸佛”,例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加上释迦牟尼佛就是三方佛)等等。如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所说:“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因为佛教阐明: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 佛的十种称号
佛教传统认为“佛”有十个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佛陀还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种大乐、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等等。
圆满成就的佛陀,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界,一切佛都有十种称号:世尊、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1如来
“”(Tathāgata)则是对佛的总称,《》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除了“如来”之外,其它九个名号就代表了佛陀的九种德行[2]: 如来,佛的十大称号之一。梵语为 Tathāgata ,汉语音译为多陀阿伽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来”,如来,“就像来了一样”,更进一步讲,“就在这儿”,所以在这里“来”与“未来”是完全一样的,任何有意或无意的区分都是错误的、徒劳的。“如来”一词实在是指佛无处不在的真如法性,亦即法身佛或说佛的法身。
“如来”二字的意思极其美妙,构词巧夺天工,中文的译名也形像传神,惟妙惟肖,只此二字已演绎了一大藏教,或说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
1. 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
2. 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
。
经论中的解释
∙ 《》:“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名如,
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
∙
∙ 《》二十四:“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胜鬘宝窟》上末:“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 《》一:“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
故名如来。”
∙ 《》上一之二:“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
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 《》:“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
故曰如来。”
∙ 《》四:“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
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如来、善逝
再来比较“善逝”,佛的另一个十大称号之一,梵文Sugata ,音译修伽陀,Su 善、好、妙,gata 去、走,又译为好去,或译曰如去,代表如实超越生死之义,“如来”与“如去”相对,则如来者向下利他,而如去者向上自利,以此二名显示佛之无住涅槃。
“来”agata 跟“去”gata 相对,这只是名相而已,实际上是无来、无去,只在此意义上,才可使用“如”字,“如来”、“妙去”(善
逝),跟来了、去了是完全一样的,既然一样就无所谓来去了。《金刚经》里常用的逻辑句式,完全可套用于此,以表达那甚深涵义,即:“所言‘来’、‘去’,即非‘来’、‘去’,是名‘来’、‘去’”。因此,不能执著名相,如若执著名相,即为名相所缚,则不得解脱,更何况涅槃?!
2应供:阿罗汉
应供又译做阿罗汉,(Arahant )意为“杀贼”,„贼‟是指烦恼,也就是“断除了贪、嗔、痴一切烦恼”。阿罗汉远离了一切烦恼(远离),自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轮回流转(破辐),因此,他值得被人供养(应供)。此外,阿罗汉永不再造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无恶密)。
“
3正等正觉 :正遍知 杀尽一切烦恼贼(杀贼) 最胜人天应供养(应供) 破了轮回之车辐(破辐) 远离一切诸烦恼(远离) 无有秘密可行恶(无密恶) ” 又译做正遍知,由于佛陀是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已的努力,最后领悟了四圣谛,因此被称为正等正觉。佛陀因多年的修行,累积了足够的波罗密,最终达到“应知的已知,应修的已修,应断的已断”,所以说他是知智圆满的。 4明行足
佛陀具足“明”,即一切智慧圆满;具足“行”,即大慈悲圆满。因此,他知道什么对众生有益,什么对众生无益,并以此引导众生走向灭苦之道。
5善逝
佛教相信,佛陀拥有圆满、毫无污点的行为(正行),也具备正确的言语方式(正语),并灭尽一切烦恼,不再处于生死流转,因此称佛陀为善逝。
6世间解
佛陀向众生解释了“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达到世间灭尽的方法”,这一切都存在于人们的身心之中,人们可以通过修行,以自己的身躯去了解它。由于佛陀对此有彻底的了解,因此被称为“世间解”。这里的世间是指和身心五蕴相关的四圣谛。
7无上调御丈夫
佛教相信,佛陀具有透彻众生性格、习性的能力,因而知道什么修行方式最适合他们。在佛陀四十五年的教化里,成功教导了许许多多个性、学习能力都不同的众生,使他们都证得解脱。因此,佛陀被称为“无上调御丈夫”。
8天人师
9佛(Buddho )
佛即“觉者”,也就是了悟真理(圣谛)之人,此外,佛也能教导其他人觉悟。 10世尊(Bhagavā)
佛教认为,在这世上,佛陀是最殊胜、最无上、最值得受人尊敬的老师,因此,他被称为世尊,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
三身佛:报身、化身和法身
佛陀都具有三身:报身、化身和法身,其三身起不同的妙用,处于不同的境界。报身指由于过去的志愿和经历不同,因而成佛的时间、因缘、度众的情形也有所差异的实际佛陀。化身指佛陀为方便善巧度化众生,以神通力所变现的佛、菩萨、天、人、阿修罗、以致畜生、饿鬼、地狱等众生之身。法身指佛陀住于大涅槃时,与真如同体,与万法合一的体性;恒河沙数诸佛皆住于此共同法身。
与某些其他宗教里至高无上的神不同,佛不是造物主,也不掌管人们的吉凶祸福。比如佛陀不能改变人们所作的业,也没法度化无缘之人。
佛教认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者,称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重恭敬与请益学习,而不只是顶礼膜拜。其他宗教以为佛教徒顶礼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为,这对佛教是极大的误解,佛教徒的顶礼膜拜是发自内心对佛陀法身之无上甚深微妙智慧与慈悲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对佛像的依恋与偶像崇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告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是最佳的注解。
以上座部佛教的观点来看,人们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而成为超越生死的阿罗汉,而阿罗汉可依照修行过程、智慧能力的不同分为佛陀、辟支佛与声闻阿罗汉三种,其中声闻阿罗汉数量最多,而佛陀最稀有,成佛需要比其它种类的阿罗汉付出更多的努力修行菩萨道、经历更漫长的轮回时期(不少于三大阿僧祇劫)。但佛陀却具备声闻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所不具备的智慧和能力。如杂阿含经中提到,如来拥有“如来十力”,“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终归宿都是成为佛。不过从凡夫到成佛一般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但只要修行努力精进,可以化长劫为短劫。
世俗的理解和文艺作品中的佛
世俗对佛的理解比较复杂,这种理解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广泛传播互为影响: 有一部分的理解是与佛教界对佛的理解一致的。
世俗、民间信仰也常常会误解佛为一种有大能的神灵,如神魔小说名著西游记中,佛帮助玉皇大帝,以打赌击败孙悟空,困之于五指山下。
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
(巴利文:Bodhisatta ,梵文:Bodhisattva )之略称,过去曾译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Bodhi 意为“觉悟”,satto 或 sattva 意为“有情”, 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有情”: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使人觉悟的有情众生。佛教认为,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直到圆满成佛,总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即菩萨五十二位。 南传佛教认为,菩萨是在佛法失传之后,在未来成佛、重新开启正法之教的修行者,南传经典里提到的菩萨只有两位,即成佛前的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菩萨。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义的菩萨也包括了一切发愿在未来成为佛陀圣弟子的修行者,即声闻菩萨。菩萨的主要修行内容就是十度波罗密。 大乘佛教认为,菩萨是佛的胁侍,每位佛有两位胁侍菩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尊);现在娑婆世界释迦牟
尼佛的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释迦三尊);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的胁侍为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药师三尊)。现在佛和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如观世音菩萨过去佛号正法明如来,他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援。 佛经中所举出菩萨的异名有:开士、大士、尊人、圣士、超士、无上、自在、勇健、大道心成众生、身业无失语业无失意业无失、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身业无动语业无动意业无动等。
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一般指: 文殊菩萨 - 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以智慧闻名。 普贤菩萨 - 释迦牟尼佛右胁侍,以大行闻名。 观音菩萨 - 既为阿弥陀佛左胁侍,又以大慈大悲闻名,在人间以千手千眼不遗余力地救度苦难众生。 地藏菩萨 - 救度一切有情,直至地狱尽空,以大愿闻名。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出世前娑婆众生之救世主。
观音菩萨以慈悲闻名,常以各种化身救济世人苦难,广受世人尊敬。而地狱的众生,就由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愿意牺牲自己,而不立即成佛的地藏王菩萨救度。一般常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合称四大菩萨。
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四大佛教名山)之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浙江普陀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安徽九华山。
阿弥陀佛的另外一位胁侍:专修念佛法门的大势至菩萨,示现为代表神通力、现愤怒相的金刚手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八大菩萨
关于八大菩萨有多种说法。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妙吉祥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除盖障菩萨、弥勒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 《药师经》说: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无尽菩萨、宝檀花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
《七佛八菩萨经》说: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
《舍利弗陀罗尼经》说: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日光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满菩萨、大自在菩萨、宿王菩萨、行意菩萨。
《般若理趣经》说: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菩萨、才发意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
辟支佛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 )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1],其或是思惟世间生灭无常的道理,或是观察十二因缘、飞花落叶等,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旧译)。
但汉传佛教天台宗区分“独觉”和“缘觉”:出生于没有佛的时候的开悟得道者,称为独觉,而出生于有佛之世,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得道证悟者,称为缘觉。
辟支佛是缘觉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载运修行的人,从迷到悟的方法与过程)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缘觉乘(没有听闻佛陀教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而再加上一般世间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人乘、天乘,统称为“五乘共法”,是载运众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说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
并不是每一位修行佛法者的觉悟解脱都是成佛,因为成为一位正等正觉开创佛法传统的教主,需要在修菩萨行时修行六度波罗蜜,累积声闻、缘觉所没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杂阿含所提唯有如来成就的“如来十力”)才能成为一代教主。依照小乘佛教的看法,辟支佛与阿罗汉都是究竟解脱,也就无需再修行成佛。但大乘佛教依照《法华经》的教义,认为所有的修行者终将成佛,辟支佛与阿罗汉的觉悟尚不究竟,所以只要他们继续修菩萨行,终将也会成为正等正觉的佛。 阿罗汉
意义
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依大、小乘见解各有其义。其尚有三义:
应供:佛的十种称号当中就有“应供”一项,而“应供”的梵语其实正是“阿罗汉”。阿罗汉福慧俱足,为众生之福田,供养阿罗汉可以修福,以其能教众生如何修福、修慧、断烦恼。
杀贼:“贼”指烦恼,使众生有损。阿罗汉断除烦恼,故云“杀贼”。
无生:无生是不生不灭,出了三界六道轮回。 位阶
上座部佛教 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 自佛陀初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所指的阿罗汉有二,一指小乘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位阶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小乘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有500罗汉之多,其中玄奘也是500罗汉之一。最重要的是十八罗汉,各有其护持的主要对象。 阿罗汉的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地菩萨,为十地菩萨中的第十地,修行位阶仅次于圆满佛果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的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大乘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阿罗汉。
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अनागामिन,anāgāmin),是一个佛教用语,由后秦鸠摩罗什由梵语译为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又称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进入圣道的果位之一,为声闻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还欲界,而证涅槃。 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 斯陀含
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佛教修行具有科学态度,修行之后必须经由测试、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顿悟(修行上有大幅斩获)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后才算取得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
含义
斯陀含为梵语,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
特征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贪、嗔、痴薄”的特点。
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 北传佛教
在北传大乘佛教体系里,二果属于小乘修行(罗汉道)的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罗汉,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罗汉),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罗汉),基本意义与南传佛教相同。
须陀洹
须陀洹(巴利语sotapanna ),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
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是依四不坏净修行,而随法行是能正确了解四谛,依现观而得法眼净。由此两种方法修行,就能参与圣者的行列,所以称为“预流”。
得到须陀垣果,有三个条件:
断三结,即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烦恼。
不堕法(avinipata-dhamma ),确立戒行,不犯恶事,不会得恶果报,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正定聚( sammatta-niyata ),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垣之后,再也不会转为凡夫,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1]。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后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即使须陀洹亦离此四相。
若证须陀洹果,有三特质: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也就是“净信”即四不坏信。
断戒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
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 注释 《杂阿含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沙门四果
1. 须陀洹,初果罗汉,梵音转换成汉义则为“入流”或称“入流
果”。
2. 斯陀含,二果罗汉,梵音转换成汉义则为“一往来”或称“一来果”。
3. 阿那含,三果罗汉,梵音转换成汉义则为“不来、不还”或称“不还果”。
4. 阿罗汉,四果罗汉,梵音转换成汉义则为“无学”或称“无学果”。
初果:天1、人2、天3、人4、天5、人6、天7
(或反过来,四次人间与三次天界,此称为:七返生死、七次受生)
∙ 二果:天1、人2
(天界、人间各再受生一次)
∙ 三果:天1
(受生于天界)
∙ 四果:--0 (脱离轮回)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2%99%E9%96%80%E5%9B%9B%E6%9E%9C”
佛教的修行果位
佛陀
佛陀的多种名称:(梵文:बुद्ध,Buddha ),在汉语里有种种不同的音译名,因为佛教初期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西域语言众多,尝见的译名有“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佛陀的含义: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1]。但通常所称的佛陀,系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
三世佛三方佛和十方佛
在上座部佛教中,承认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如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过去七位佛陀、未来佛弥勒菩萨等等;而大乘佛教则进一步认为在他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十方世界诸佛”,例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加上释迦牟尼佛就是三方佛)等等。如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所说:“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后,这个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因为佛教阐明: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 佛的十种称号
佛教传统认为“佛”有十个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佛陀还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种大乐、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等等。
圆满成就的佛陀,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界,一切佛都有十种称号:世尊、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1如来
“”(Tathāgata)则是对佛的总称,《》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除了“如来”之外,其它九个名号就代表了佛陀的九种德行[2]: 如来,佛的十大称号之一。梵语为 Tathāgata ,汉语音译为多陀阿伽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来”,如来,“就像来了一样”,更进一步讲,“就在这儿”,所以在这里“来”与“未来”是完全一样的,任何有意或无意的区分都是错误的、徒劳的。“如来”一词实在是指佛无处不在的真如法性,亦即法身佛或说佛的法身。
“如来”二字的意思极其美妙,构词巧夺天工,中文的译名也形像传神,惟妙惟肖,只此二字已演绎了一大藏教,或说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
1. 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
2. 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
。
经论中的解释
∙ 《》:“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名如,
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
∙
∙ 《》二十四:“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胜鬘宝窟》上末:“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 《》一:“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
故名如来。”
∙ 《》上一之二:“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
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 《》:“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
故曰如来。”
∙ 《》四:“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
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如来、善逝
再来比较“善逝”,佛的另一个十大称号之一,梵文Sugata ,音译修伽陀,Su 善、好、妙,gata 去、走,又译为好去,或译曰如去,代表如实超越生死之义,“如来”与“如去”相对,则如来者向下利他,而如去者向上自利,以此二名显示佛之无住涅槃。
“来”agata 跟“去”gata 相对,这只是名相而已,实际上是无来、无去,只在此意义上,才可使用“如”字,“如来”、“妙去”(善
逝),跟来了、去了是完全一样的,既然一样就无所谓来去了。《金刚经》里常用的逻辑句式,完全可套用于此,以表达那甚深涵义,即:“所言‘来’、‘去’,即非‘来’、‘去’,是名‘来’、‘去’”。因此,不能执著名相,如若执著名相,即为名相所缚,则不得解脱,更何况涅槃?!
2应供:阿罗汉
应供又译做阿罗汉,(Arahant )意为“杀贼”,„贼‟是指烦恼,也就是“断除了贪、嗔、痴一切烦恼”。阿罗汉远离了一切烦恼(远离),自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轮回流转(破辐),因此,他值得被人供养(应供)。此外,阿罗汉永不再造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无恶密)。
“
3正等正觉 :正遍知 杀尽一切烦恼贼(杀贼) 最胜人天应供养(应供) 破了轮回之车辐(破辐) 远离一切诸烦恼(远离) 无有秘密可行恶(无密恶) ” 又译做正遍知,由于佛陀是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已的努力,最后领悟了四圣谛,因此被称为正等正觉。佛陀因多年的修行,累积了足够的波罗密,最终达到“应知的已知,应修的已修,应断的已断”,所以说他是知智圆满的。 4明行足
佛陀具足“明”,即一切智慧圆满;具足“行”,即大慈悲圆满。因此,他知道什么对众生有益,什么对众生无益,并以此引导众生走向灭苦之道。
5善逝
佛教相信,佛陀拥有圆满、毫无污点的行为(正行),也具备正确的言语方式(正语),并灭尽一切烦恼,不再处于生死流转,因此称佛陀为善逝。
6世间解
佛陀向众生解释了“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达到世间灭尽的方法”,这一切都存在于人们的身心之中,人们可以通过修行,以自己的身躯去了解它。由于佛陀对此有彻底的了解,因此被称为“世间解”。这里的世间是指和身心五蕴相关的四圣谛。
7无上调御丈夫
佛教相信,佛陀具有透彻众生性格、习性的能力,因而知道什么修行方式最适合他们。在佛陀四十五年的教化里,成功教导了许许多多个性、学习能力都不同的众生,使他们都证得解脱。因此,佛陀被称为“无上调御丈夫”。
8天人师
9佛(Buddho )
佛即“觉者”,也就是了悟真理(圣谛)之人,此外,佛也能教导其他人觉悟。 10世尊(Bhagavā)
佛教认为,在这世上,佛陀是最殊胜、最无上、最值得受人尊敬的老师,因此,他被称为世尊,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
三身佛:报身、化身和法身
佛陀都具有三身:报身、化身和法身,其三身起不同的妙用,处于不同的境界。报身指由于过去的志愿和经历不同,因而成佛的时间、因缘、度众的情形也有所差异的实际佛陀。化身指佛陀为方便善巧度化众生,以神通力所变现的佛、菩萨、天、人、阿修罗、以致畜生、饿鬼、地狱等众生之身。法身指佛陀住于大涅槃时,与真如同体,与万法合一的体性;恒河沙数诸佛皆住于此共同法身。
与某些其他宗教里至高无上的神不同,佛不是造物主,也不掌管人们的吉凶祸福。比如佛陀不能改变人们所作的业,也没法度化无缘之人。
佛教认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者,称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重恭敬与请益学习,而不只是顶礼膜拜。其他宗教以为佛教徒顶礼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为,这对佛教是极大的误解,佛教徒的顶礼膜拜是发自内心对佛陀法身之无上甚深微妙智慧与慈悲心表达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对佛像的依恋与偶像崇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告须菩提尊者“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是最佳的注解。
以上座部佛教的观点来看,人们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而成为超越生死的阿罗汉,而阿罗汉可依照修行过程、智慧能力的不同分为佛陀、辟支佛与声闻阿罗汉三种,其中声闻阿罗汉数量最多,而佛陀最稀有,成佛需要比其它种类的阿罗汉付出更多的努力修行菩萨道、经历更漫长的轮回时期(不少于三大阿僧祇劫)。但佛陀却具备声闻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所不具备的智慧和能力。如杂阿含经中提到,如来拥有“如来十力”,“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终归宿都是成为佛。不过从凡夫到成佛一般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但只要修行努力精进,可以化长劫为短劫。
世俗的理解和文艺作品中的佛
世俗对佛的理解比较复杂,这种理解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广泛传播互为影响: 有一部分的理解是与佛教界对佛的理解一致的。
世俗、民间信仰也常常会误解佛为一种有大能的神灵,如神魔小说名著西游记中,佛帮助玉皇大帝,以打赌击败孙悟空,困之于五指山下。
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
(巴利文:Bodhisatta ,梵文:Bodhisattva )之略称,过去曾译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Bodhi 意为“觉悟”,satto 或 sattva 意为“有情”, 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有情”: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使人觉悟的有情众生。佛教认为,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直到圆满成佛,总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即菩萨五十二位。 南传佛教认为,菩萨是在佛法失传之后,在未来成佛、重新开启正法之教的修行者,南传经典里提到的菩萨只有两位,即成佛前的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菩萨。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义的菩萨也包括了一切发愿在未来成为佛陀圣弟子的修行者,即声闻菩萨。菩萨的主要修行内容就是十度波罗密。 大乘佛教认为,菩萨是佛的胁侍,每位佛有两位胁侍菩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尊);现在娑婆世界释迦牟
尼佛的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释迦三尊);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的胁侍为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药师三尊)。现在佛和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如观世音菩萨过去佛号正法明如来,他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援。 佛经中所举出菩萨的异名有:开士、大士、尊人、圣士、超士、无上、自在、勇健、大道心成众生、身业无失语业无失意业无失、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身业无动语业无动意业无动等。
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一般指: 文殊菩萨 - 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以智慧闻名。 普贤菩萨 - 释迦牟尼佛右胁侍,以大行闻名。 观音菩萨 - 既为阿弥陀佛左胁侍,又以大慈大悲闻名,在人间以千手千眼不遗余力地救度苦难众生。 地藏菩萨 - 救度一切有情,直至地狱尽空,以大愿闻名。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出世前娑婆众生之救世主。
观音菩萨以慈悲闻名,常以各种化身救济世人苦难,广受世人尊敬。而地狱的众生,就由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愿意牺牲自己,而不立即成佛的地藏王菩萨救度。一般常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合称四大菩萨。
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四大佛教名山)之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浙江普陀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安徽九华山。
阿弥陀佛的另外一位胁侍:专修念佛法门的大势至菩萨,示现为代表神通力、现愤怒相的金刚手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八大菩萨
关于八大菩萨有多种说法。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妙吉祥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除盖障菩萨、弥勒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 《药师经》说: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无尽菩萨、宝檀花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
《七佛八菩萨经》说: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
《舍利弗陀罗尼经》说: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日光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满菩萨、大自在菩萨、宿王菩萨、行意菩萨。
《般若理趣经》说: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菩萨、才发意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
辟支佛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 )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1],其或是思惟世间生灭无常的道理,或是观察十二因缘、飞花落叶等,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旧译)。
但汉传佛教天台宗区分“独觉”和“缘觉”:出生于没有佛的时候的开悟得道者,称为独觉,而出生于有佛之世,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得道证悟者,称为缘觉。
辟支佛是缘觉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载运修行的人,从迷到悟的方法与过程)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缘觉乘(没有听闻佛陀教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而再加上一般世间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人乘、天乘,统称为“五乘共法”,是载运众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说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
并不是每一位修行佛法者的觉悟解脱都是成佛,因为成为一位正等正觉开创佛法传统的教主,需要在修菩萨行时修行六度波罗蜜,累积声闻、缘觉所没有的智慧、福德、和能力(如杂阿含所提唯有如来成就的“如来十力”)才能成为一代教主。依照小乘佛教的看法,辟支佛与阿罗汉都是究竟解脱,也就无需再修行成佛。但大乘佛教依照《法华经》的教义,认为所有的修行者终将成佛,辟支佛与阿罗汉的觉悟尚不究竟,所以只要他们继续修菩萨行,终将也会成为正等正觉的佛。 阿罗汉
意义
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依大、小乘见解各有其义。其尚有三义:
应供:佛的十种称号当中就有“应供”一项,而“应供”的梵语其实正是“阿罗汉”。阿罗汉福慧俱足,为众生之福田,供养阿罗汉可以修福,以其能教众生如何修福、修慧、断烦恼。
杀贼:“贼”指烦恼,使众生有损。阿罗汉断除烦恼,故云“杀贼”。
无生:无生是不生不灭,出了三界六道轮回。 位阶
上座部佛教 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 自佛陀初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所指的阿罗汉有二,一指小乘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位阶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小乘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有500罗汉之多,其中玄奘也是500罗汉之一。最重要的是十八罗汉,各有其护持的主要对象。 阿罗汉的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地菩萨,为十地菩萨中的第十地,修行位阶仅次于圆满佛果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的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大乘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阿罗汉。
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अनागामिन,anāgāmin),是一个佛教用语,由后秦鸠摩罗什由梵语译为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又称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进入圣道的果位之一,为声闻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还欲界,而证涅槃。 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 斯陀含
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预流果),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不还果),佛教修行具有科学态度,修行之后必须经由测试、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顿悟(修行上有大幅斩获)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后才算取得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
含义
斯陀含为梵语,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最多只会在天界与人间再往返一次,就能够在此后证得四果,注定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
特征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断疑、断戒禁取、断我见)之外,再加上“贪、嗔、痴薄”的特点。
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 北传佛教
在北传大乘佛教体系里,二果属于小乘修行(罗汉道)的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罗汉,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罗汉),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罗汉),基本意义与南传佛教相同。
须陀洹
须陀洹(巴利语sotapanna ),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
由于修行者的性格不同,分成随信行与随法行两种。随信行是依四不坏净修行,而随法行是能正确了解四谛,依现观而得法眼净。由此两种方法修行,就能参与圣者的行列,所以称为“预流”。
得到须陀垣果,有三个条件:
断三结,即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烦恼。
不堕法(avinipata-dhamma ),确立戒行,不犯恶事,不会得恶果报,堕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
正定聚( sammatta-niyata ),又叫正性决定、决定正向于正觉,成为须陀垣之后,再也不会转为凡夫,必定到达最高的觉悟。
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1]。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后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即使须陀洹亦离此四相。
若证须陀洹果,有三特质: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也就是“净信”即四不坏信。
断戒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
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 注释 《杂阿含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沙门四果
1. 须陀洹,初果罗汉,梵音转换成汉义则为“入流”或称“入流
果”。
2. 斯陀含,二果罗汉,梵音转换成汉义则为“一往来”或称“一来果”。
3. 阿那含,三果罗汉,梵音转换成汉义则为“不来、不还”或称“不还果”。
4. 阿罗汉,四果罗汉,梵音转换成汉义则为“无学”或称“无学果”。
初果:天1、人2、天3、人4、天5、人6、天7
(或反过来,四次人间与三次天界,此称为:七返生死、七次受生)
∙ 二果:天1、人2
(天界、人间各再受生一次)
∙ 三果:天1
(受生于天界)
∙ 四果:--0 (脱离轮回)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B2%99%E9%96%80%E5%9B%9B%E6%9E%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