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气洋洋过羊年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族活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广州市民过年,也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广州自腊月二十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腊月二十三谢灶、二十四开炸、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扫尾、二十节洗野(野,广州方言,即东西),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贴春联、三十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这里要说另外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这个传统习俗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春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还有人为了“抢风头”,提前几分钟就烧响了鞭炮。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间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由于现在的广州禁止了鞭炮的燃放。
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有些“不怕死”的
人会烧“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以前相比,气氛没这么浓厚。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风俗也不多了。这些活动还是有的,妈妈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点。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圆饭不再在家里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另一项重要传统节目就是“花街”,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最好的祝愿。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希望一年比一年好。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心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之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刻。
广州过年,热闹丰富,让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杨荷小学
三(2)班
高菲
喜气洋洋过羊年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民族活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这最大的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广州市民过年,也有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相随。然而一代代人过去了,广州人的春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连财神也有了卡通版。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广州的传统春节。包括新春喜庆日程、广州春节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广州自腊月二十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腊月二十三谢灶、二十四开炸、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扫尾、二十节洗野(野,广州方言,即东西),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贴春联、三十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这里要说另外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这个传统习俗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候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春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还有人为了“抢风头”,提前几分钟就烧响了鞭炮。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间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由于现在的广州禁止了鞭炮的燃放。
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有些“不怕死”的
人会烧“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以前相比,气氛没这么浓厚。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风俗也不多了。这些活动还是有的,妈妈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点。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圆饭不再在家里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广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另一项重要传统节目就是“花街”,可以说,过年逛花街跟饮早茶这些习惯一样,是广州人独有的文化现象,是让广州人有别于其他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为何广州人对花情有独钟?不是因为广州人都是懂得赏花的,而是因为花能代表无数的好意头,这个世界上没任何东西能比鲜花更能表达最好的祝愿。中国人在过年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愿望的,希望一年比一年好。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如意吉祥,完美地配合了广州人们的心态。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之外,更已经成为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花街是一个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一年之中,逛花街就是广州人走在街上觉得最放松的时刻。
广州过年,热闹丰富,让人感受深切,广州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多么的浓烈。
杨荷小学
三(2)班
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