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准考准号: [1**********]3 论文编号

指导教师姓名 曾利君 职称 教授 考 生 单 位 重庆市长寿区纽斯达外语培训学校 邮 编 401220 电话 [1**********] 专 业 名 称 汉语言文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4.04.18 论文答辩日期2014.05.17 主 考 单 位 重庆西南大学

2014年 4 月 18 日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纽斯达外语培训学校 重庆 401220

摘要:祭祀之礼,是我国古代乃至今日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鲁迅先生的《祝福》以犀利的笔触挖掘出”祝福”等祭祀文化的根本之所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毒瘤本质和其对于中国劳动妇女的精神荼毒。本文将结合“祭祀活动”、“祥林嫂的悲剧与祭祀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祭祀文化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三方面来探讨《祝福》。

关键词:《祝福》 祭祀文化 祥林嫂 百姓

引言

鲁迅先生的一部《祝福》让千千万万的人认识了命运悲惨的祥林嫂,认识了顽固古板的鲁四老爷,认识了迷信的柳妈,更见识了鲁镇那一场隆重的“祝福”大典。然而,透过“祝福”大典舒适幸福的假象,鲁迅先生引领我们看到了一些本质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把祥林嫂逼向了死亡的绝路?“祝福”对鲁镇的百姓们有什么影响?本文将从《祝福》一文中的祭祀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1.中国祭祀文化的起源和习俗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这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上祭祀文化都占有很大比重。

中国的祭祀文化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从目前发掘到的甲骨文和陶瓷、青铜器皿中都能找到祭祀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的祭祀主要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大类别(《周礼》),各有各的含义,各有各的特色。

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祭礼,也是王室的特权,因此这一祭祀活动也成为一种政治

仪式,古时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举行祭天仪式。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个“亲”字,百姓也可以祭地;除了地神,人们还要祭拜的比较重要的地界神灵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征,社与五谷之长的稷相连,称为社稷,经过历史的演变, 民间的社稷逐渐演变成了祭城隍神和土地神。而对人鬼的祭祀主要是祭祖和祭圣贤,祭祖是因为人们深信祖先具有神秘的力量, 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与赐福自身, 同时也是给了祖先游荡的魂灵一个归宿;而祭祀圣贤则是对黄帝、炎帝、孔子和关公等的祭祀。

2.鲁迅《祝福》中的祭祀活动

鲁迅先生这篇小说以《祝福》为名,带我们领略了鲁镇那一场最隆重的祭祀大典——祝福。浓浓的祭祀文化色彩弥漫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便是鲁镇的祝福大典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道宣告着热闹的气氛,人们“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是鲁镇居民一年中的大事件,“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而鲁四老爷家作为鲁镇的望族,这祭祀的事情就更是重大,“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所有的人都在为这盛大的欢庆而忙碌着。然而这祭祀却是极为讲究的,“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四婶这样的妇人只能“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男工们杀鸡宰鹅,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只洗器皿,像祥林嫂这样“不干净”的女人“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而如今除了烧火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做了。“祝福”的时刻临近,“我”在极响的爆竹声中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和团团飞舞的雪花就在这祝福的空气中降临了鲁镇,“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说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响起,也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结束,浓浓的祭祀文化色彩也在这鞭炮声和火药味中弥漫。“祝福”是鲁镇每一年最重大的事,但同时也是每年必做、极其平常的事。鲁迅先生是个会观察生活、雕刻生活的艺术家,他致力于通过生活现象发现生活的本质,在他勾勒的这一幅民俗风情画中,鲁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们正在享受这歌舞升平,而祥林嫂这样的人却在这太平欢歌中,走向死亡,不知算不算是另一种“祭祀”。

二.祥林嫂——封建祭祀活动的牺牲品

1.祥林嫂在祭祀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

祥林嫂作为小说的主要灵魂人物,她贯穿于“祝福”活动的始终,她积极参与其中,她的悲剧随着“祝福”活动的展开而展开。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祥林嫂就是一个旧时最普通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勤劳、老实、安分守己,唯一特别的就是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而因着这不幸的遭遇,还遭到了鲁四老爷的不满,“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第一年的祭祀,祥林嫂积极地参与着,摆放用品和供具,干着各种活计,这是她一年最忙碌的时候,“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可见,虽然鲁四老爷对祥林嫂“寡妇”的身份有着诸多不满,但在前期的祭祀里并没有对她有太多的忌讳,前期的祥林嫂是祭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后期再次守寡且失子的祥林嫂回到老东家,虽然“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但她仍然渴望参与到祭祀活动中去,“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然而,此时的祥林嫂在东家鲁四老爷眼中“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凡祭祀用的东西一律不许祥林嫂动手,否则祖先是不吃不干净的东西的。此时的祥林嫂从前期祭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变成了想要积极参与而不得者,她在这场“祝福”祭祀活动中处于被奴役、被轻视、被鄙薄的地位。

2.祭祀对祥林嫂的精神荼毒

祥林嫂的命运充满了悲剧,丧夫、逃家、被婆婆卖掉、再次丧夫丧子,仿佛人世间所有的不幸都集于她一身。满怀丧夫丧子之痛的祥林嫂回到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把她视做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不让她沾手;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赫唬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给

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雇主的鄙夷、旁人的嘲笑、柳妈的赫唬,就像三把沉重的枷锁牢牢地扣住了祥林嫂的灵魂,本就因备受折磨而有些精神失常的她在经历了这些冷言和冷眼之后,再听了柳妈那一番可怖的话,就更是觉得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 虽然极端的恐惧一直笼罩着她,但她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劳作着”,直到她以一年的劳动所得“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才“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起来,似乎自己已经赎清了所有的罪孽而可以重新做人了。

祥林嫂所做的一切,就仅仅是为了“在土地庙捐一条门槛”,用以替代她去承受那地狱里的锯刑,可见这祭祀带来的“后遗症”对她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3.祭祀将祥林嫂逼上绝路

然而,在经历了这些打击之后,祥林嫂虽然失去了生活的寄托,但毕竟还能够苟延残喘地活着,而将祥林嫂推向了这死亡绝路的,正是这盛大的“祝福”。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导致人生的悲剧。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之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这下我可以和别人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参与“祝福”仪式了,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满心欢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事实却有悖于她的希冀。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松手,失神地站着”,这一声“放着”就像一把最尖利的匕首,彻底地击溃了她的心灵防线。

祥林嫂被鲁四老爷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精神上的枷锁越锁越牢,“她的变化非常大,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终于她被赶出了鲁四老爷家。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的时候,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已沦落到了乞丐的地步。

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精神折磨下,已陷入了极度的悲哀之中,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

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不但考虑生时,还要考虑死后。如此而来,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为必然,悲剧意味也就更强烈了。

最后,祥林嫂在“祝福”举行的这一天惨死在街头,然而她的死却又被认为是犯了“祝福”的忌讳,死了还要落得鲁四老爷一句“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从一个善良勤劳、坚韧朴实的劳动妇女,变成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只求死后平安的麻木不仁之人,最后落得横死街头的下场,都是拜“祝福”所赐。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三.祭祀文化对人的影响

1.“祭祀文化”对《祝福》中人物的影响

祭祀对祥林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祥林嫂最后的惨死就是最好的证明,但祭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祥林嫂一个人身上,鲁镇的男女老少们都在这“祝福”的影响力笼罩下麻木地活着。正如作家丁玲所说:“我读这篇文章觉得这是真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的确,正是在这“祝福”的影响下,巨大的悲剧才发生了,包括祥林嫂,包括整个鲁镇。

在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就已点明祭祀“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里,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很深,农村劳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人身权利,如果是再嫁的寡妇,就更加会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会被剥夺。所以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讨厌她是个寡妇,而“皱了皱了眉”,但终因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到了年底,更是把所有的祝福的活计都交给了她,“竟没有添短工”。当祥林嫂再嫁,丈夫和儿子又相继死去之后,鲁四老爷和四婶对她的态度更加恶劣,完全不让她插手祭祀的事情,认为祖宗是不吃她这“不洁之人”碰过的东西的,到最后更是将她赶出了鲁宅,致其沦为乞丐、惨死街头。

而鲁镇的男女老少们从头至尾都抱着一种“看戏”的态度。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

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而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也与祭祀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封建祭祀文化的影响下,人心已经严重变形,变形到无法正常地体会情感,变形到把残忍当做平常。

祭祀让祥林嫂走上了绝境,让鲁四老爷和四婶变成了杀人的刽子手,让鲁镇的人们成了冷眼旁观的帮凶,这一切无不凸显着祭祀的真实面目。它披着“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外衣,行着封建礼教吃人的实质。

2.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类似于一个微缩社会,祭祀对于鲁镇人的影响,实际上也映射出了祭祀文化对于普通百姓的影响。然而,祭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也在不断地起着变化。

解放前的祭祀文化以神权为象征,贯穿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比如鲁镇的居民,“祝福”是鲁镇每一年最重大的事,但同时也是每年必做、极其平常的事,是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件事。从祭祀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看,其存在的依据就是以神权为核心的各种仪式化形式,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可以看出神权的地位和作用。当然,由于自然改造能力的低下,经济发展的滞后,文化引领的不同,中国不同时期的普通百姓对种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生活中生产能力的落后而感到无法解决,使得很多人都产生了向往美好、天人合一、丰禄衣食的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这种理想境界自己的力量又有限,所以只能寄托在有超自然力的“神”身上。于是产生了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的敬畏。他们认为只要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对“神”和祖先恭敬,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既使没有实现,也会从内心检讨自己是否对“神”和祖先真正地敬重了,这在“祝福”仪式和祭祖活动中都有体现。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更是把最高统治者神化,让百姓相信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上天安排的社会制度,统治阶级的意识就是所谓上天的意识,只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才是对上天的尊重,才能有好报、才能有希望,同时也表现了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在精神上的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祭祀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了一种民族认同感的载体,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文化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新时期由于人

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知识眼界的开阔,中国百姓认清了“神”的真正面目,他不再是主宰人民幸福的救世主,而是成为了维系亲情、寄托哀思、民族团结的一种纽带。不管是清明时节的祭祀还是冬至祭祖等祭祀活动无不反映着祭祀传统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普通百姓都会通过祭神、祭祖来祈求平安,希望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同时这种祭祀文化也在人们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祭祀是对死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所以祭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时分,墓园里的一束束菊花、一缕缕青烟既表达着生者对死者的追思,同时也体现了祭祀对百姓的影响。

而在当代,祭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以祭孔为例,2005年,在孔子诞生2500多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组特色的直播节目——全球联合祭孔,除了山东曲阜孔庙、上海孔庙、云南建水孔庙等国内地区举行的祭孔活动之外,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同时举行了大型的祭礼活动,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球性祭孔活动所表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赋予了祭孔活动独有的政治文化内涵,促进了政治文化的互溶与新生。在全世界呈现多元文明的今天,中国文明以祭祀的形式展现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价值。

四.结束语

中国的祭祀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必将随着华夏民族的繁衍,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鲁迅先生的《祝福》为我们描述了在旧社会封建大环境下,被封建主义侵蚀的伪祭祀文化,刻画了祥林嫂——一个在封建礼教的荼毒下一步一步走向绝境的封建礼教牺牲品的形象。同时也告诉我们,旧社会的祭祀文化实质上是封建礼教的缩影,旧时的祭祀是架在人民头顶的一把极大的精神枷锁。而在新时代,我们摒弃了旧时期封建祭祀文化的糟粕,秉承了祭祀文化的本质精神,将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正能量文化加以利用,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毕竟,“祥林嫂”的时代已经结束,而真正的祭祀文化则将被永远传承。

参考文献:

[1] 鲁迅.彷徨 鲁迅小说珍藏[M].吉林人民出版,2009

[2] 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连银;马晓露.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漫谈[J].百科知识,2008(19)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曾利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曾利君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指导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此衷心感谢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另外也在此感谢我的家人,有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准考准号: [1**********]3 论文编号

指导教师姓名 曾利君 职称 教授 考 生 单 位 重庆市长寿区纽斯达外语培训学校 邮 编 401220 电话 [1**********] 专 业 名 称 汉语言文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4.04.18 论文答辩日期2014.05.17 主 考 单 位 重庆西南大学

2014年 4 月 18 日

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文雪

纽斯达外语培训学校 重庆 401220

摘要:祭祀之礼,是我国古代乃至今日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鲁迅先生的《祝福》以犀利的笔触挖掘出”祝福”等祭祀文化的根本之所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毒瘤本质和其对于中国劳动妇女的精神荼毒。本文将结合“祭祀活动”、“祥林嫂的悲剧与祭祀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祭祀文化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三方面来探讨《祝福》。

关键词:《祝福》 祭祀文化 祥林嫂 百姓

引言

鲁迅先生的一部《祝福》让千千万万的人认识了命运悲惨的祥林嫂,认识了顽固古板的鲁四老爷,认识了迷信的柳妈,更见识了鲁镇那一场隆重的“祝福”大典。然而,透过“祝福”大典舒适幸福的假象,鲁迅先生引领我们看到了一些本质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把祥林嫂逼向了死亡的绝路?“祝福”对鲁镇的百姓们有什么影响?本文将从《祝福》一文中的祭祀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1.中国祭祀文化的起源和习俗

祭祀,就是通过固定的仪式向神灵致以敬意,并且用丰厚的祭品供奉它,请求神灵帮助人们实现靠人力难以达成的愿望,这是人类早期近乎本能的文化行为,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历史上祭祀文化都占有很大比重。

中国的祭祀文化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从目前发掘到的甲骨文和陶瓷、青铜器皿中都能找到祭祀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的祭祀主要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大类别(《周礼》),各有各的含义,各有各的特色。

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祭礼,也是王室的特权,因此这一祭祀活动也成为一种政治

仪式,古时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重大节日时,都会举行祭天仪式。祭地是社祭,祭地突出一个“亲”字,百姓也可以祭地;除了地神,人们还要祭拜的比较重要的地界神灵有社神,社是土地的象征,社与五谷之长的稷相连,称为社稷,经过历史的演变, 民间的社稷逐渐演变成了祭城隍神和土地神。而对人鬼的祭祀主要是祭祖和祭圣贤,祭祖是因为人们深信祖先具有神秘的力量, 也深信经由祭祀的仪式和祭品的供奉,可使祖神保佑与赐福自身, 同时也是给了祖先游荡的魂灵一个归宿;而祭祀圣贤则是对黄帝、炎帝、孔子和关公等的祭祀。

2.鲁迅《祝福》中的祭祀活动

鲁迅先生这篇小说以《祝福》为名,带我们领略了鲁镇那一场最隆重的祭祀大典——祝福。浓浓的祭祀文化色彩弥漫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便是鲁镇的祝福大典了,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道宣告着热闹的气氛,人们“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是鲁镇居民一年中的大事件,“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而鲁四老爷家作为鲁镇的望族,这祭祀的事情就更是重大,“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所有的人都在为这盛大的欢庆而忙碌着。然而这祭祀却是极为讲究的,“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四婶这样的妇人只能“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男工们杀鸡宰鹅,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只洗器皿,像祥林嫂这样“不干净”的女人“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而如今除了烧火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做了。“祝福”的时刻临近,“我”在极响的爆竹声中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和团团飞舞的雪花就在这祝福的空气中降临了鲁镇,“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说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响起,也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结束,浓浓的祭祀文化色彩也在这鞭炮声和火药味中弥漫。“祝福”是鲁镇每一年最重大的事,但同时也是每年必做、极其平常的事。鲁迅先生是个会观察生活、雕刻生活的艺术家,他致力于通过生活现象发现生活的本质,在他勾勒的这一幅民俗风情画中,鲁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们正在享受这歌舞升平,而祥林嫂这样的人却在这太平欢歌中,走向死亡,不知算不算是另一种“祭祀”。

二.祥林嫂——封建祭祀活动的牺牲品

1.祥林嫂在祭祀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

祥林嫂作为小说的主要灵魂人物,她贯穿于“祝福”活动的始终,她积极参与其中,她的悲剧随着“祝福”活动的展开而展开。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祥林嫂就是一个旧时最普通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勤劳、老实、安分守己,唯一特别的就是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而因着这不幸的遭遇,还遭到了鲁四老爷的不满,“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第一年的祭祀,祥林嫂积极地参与着,摆放用品和供具,干着各种活计,这是她一年最忙碌的时候,“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可见,虽然鲁四老爷对祥林嫂“寡妇”的身份有着诸多不满,但在前期的祭祀里并没有对她有太多的忌讳,前期的祥林嫂是祭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后期再次守寡且失子的祥林嫂回到老东家,虽然“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但她仍然渴望参与到祭祀活动中去,“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然而,此时的祥林嫂在东家鲁四老爷眼中“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凡祭祀用的东西一律不许祥林嫂动手,否则祖先是不吃不干净的东西的。此时的祥林嫂从前期祭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变成了想要积极参与而不得者,她在这场“祝福”祭祀活动中处于被奴役、被轻视、被鄙薄的地位。

2.祭祀对祥林嫂的精神荼毒

祥林嫂的命运充满了悲剧,丧夫、逃家、被婆婆卖掉、再次丧夫丧子,仿佛人世间所有的不幸都集于她一身。满怀丧夫丧子之痛的祥林嫂回到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把她视做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不让她沾手;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赫唬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给

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雇主的鄙夷、旁人的嘲笑、柳妈的赫唬,就像三把沉重的枷锁牢牢地扣住了祥林嫂的灵魂,本就因备受折磨而有些精神失常的她在经历了这些冷言和冷眼之后,再听了柳妈那一番可怖的话,就更是觉得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 虽然极端的恐惧一直笼罩着她,但她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劳作着”,直到她以一年的劳动所得“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才“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起来,似乎自己已经赎清了所有的罪孽而可以重新做人了。

祥林嫂所做的一切,就仅仅是为了“在土地庙捐一条门槛”,用以替代她去承受那地狱里的锯刑,可见这祭祀带来的“后遗症”对她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3.祭祀将祥林嫂逼上绝路

然而,在经历了这些打击之后,祥林嫂虽然失去了生活的寄托,但毕竟还能够苟延残喘地活着,而将祥林嫂推向了这死亡绝路的,正是这盛大的“祝福”。

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导致人生的悲剧。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之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这下我可以和别人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参与“祝福”仪式了,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满心欢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事实却有悖于她的希冀。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松手,失神地站着”,这一声“放着”就像一把最尖利的匕首,彻底地击溃了她的心灵防线。

祥林嫂被鲁四老爷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精神上的枷锁越锁越牢,“她的变化非常大,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终于她被赶出了鲁四老爷家。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的时候,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已沦落到了乞丐的地步。

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精神折磨下,已陷入了极度的悲哀之中,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

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不但考虑生时,还要考虑死后。如此而来,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为必然,悲剧意味也就更强烈了。

最后,祥林嫂在“祝福”举行的这一天惨死在街头,然而她的死却又被认为是犯了“祝福”的忌讳,死了还要落得鲁四老爷一句“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从一个善良勤劳、坚韧朴实的劳动妇女,变成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只求死后平安的麻木不仁之人,最后落得横死街头的下场,都是拜“祝福”所赐。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三.祭祀文化对人的影响

1.“祭祀文化”对《祝福》中人物的影响

祭祀对祥林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祥林嫂最后的惨死就是最好的证明,但祭祀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祥林嫂一个人身上,鲁镇的男女老少们都在这“祝福”的影响力笼罩下麻木地活着。正如作家丁玲所说:“我读这篇文章觉得这是真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的确,正是在这“祝福”的影响下,巨大的悲剧才发生了,包括祥林嫂,包括整个鲁镇。

在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就已点明祭祀“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里,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里,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很深,农村劳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人身权利,如果是再嫁的寡妇,就更加会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会被剥夺。所以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因讨厌她是个寡妇,而“皱了皱了眉”,但终因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到了年底,更是把所有的祝福的活计都交给了她,“竟没有添短工”。当祥林嫂再嫁,丈夫和儿子又相继死去之后,鲁四老爷和四婶对她的态度更加恶劣,完全不让她插手祭祀的事情,认为祖宗是不吃她这“不洁之人”碰过的东西的,到最后更是将她赶出了鲁宅,致其沦为乞丐、惨死街头。

而鲁镇的男女老少们从头至尾都抱着一种“看戏”的态度。鲁镇人的生活太平淡了,一年到头“没有什么大变化,单是老了些”;鲁镇人的生活太乏味了,他们一年到头的

日子没有任何变化,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以“鲁镇永远是过新年”,旧新年与新新年之间的日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他们要寻求刺激、寻求乐子、寻求佐料,可恶的是他们的“刺激、乐子、佐料”全部都是构建在祥林嫂钻心的痛苦之上的,而这种阴暗、残酷的心态也与祭祀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封建祭祀文化的影响下,人心已经严重变形,变形到无法正常地体会情感,变形到把残忍当做平常。

祭祀让祥林嫂走上了绝境,让鲁四老爷和四婶变成了杀人的刽子手,让鲁镇的人们成了冷眼旁观的帮凶,这一切无不凸显着祭祀的真实面目。它披着“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外衣,行着封建礼教吃人的实质。

2.祭祀文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

鲁迅先生笔下的鲁镇类似于一个微缩社会,祭祀对于鲁镇人的影响,实际上也映射出了祭祀文化对于普通百姓的影响。然而,祭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也在不断地起着变化。

解放前的祭祀文化以神权为象征,贯穿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比如鲁镇的居民,“祝福”是鲁镇每一年最重大的事,但同时也是每年必做、极其平常的事,是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件事。从祭祀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看,其存在的依据就是以神权为核心的各种仪式化形式,不管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可以看出神权的地位和作用。当然,由于自然改造能力的低下,经济发展的滞后,文化引领的不同,中国不同时期的普通百姓对种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生活中生产能力的落后而感到无法解决,使得很多人都产生了向往美好、天人合一、丰禄衣食的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这种理想境界自己的力量又有限,所以只能寄托在有超自然力的“神”身上。于是产生了对“神”的顶礼膜拜、对“神”的敬畏。他们认为只要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对“神”和祖先恭敬,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既使没有实现,也会从内心检讨自己是否对“神”和祖先真正地敬重了,这在“祝福”仪式和祭祖活动中都有体现。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更是把最高统治者神化,让百姓相信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上天安排的社会制度,统治阶级的意识就是所谓上天的意识,只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才是对上天的尊重,才能有好报、才能有希望,同时也表现了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在精神上的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祭祀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了一种民族认同感的载体,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文化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新时期由于人

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知识眼界的开阔,中国百姓认清了“神”的真正面目,他不再是主宰人民幸福的救世主,而是成为了维系亲情、寄托哀思、民族团结的一种纽带。不管是清明时节的祭祀还是冬至祭祖等祭祀活动无不反映着祭祀传统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普通百姓都会通过祭神、祭祖来祈求平安,希望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同时这种祭祀文化也在人们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祭祀是对死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慰藉,所以祭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时分,墓园里的一束束菊花、一缕缕青烟既表达着生者对死者的追思,同时也体现了祭祀对百姓的影响。

而在当代,祭祀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以祭孔为例,2005年,在孔子诞生2500多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组特色的直播节目——全球联合祭孔,除了山东曲阜孔庙、上海孔庙、云南建水孔庙等国内地区举行的祭孔活动之外,韩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同时举行了大型的祭礼活动,在全球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球性祭孔活动所表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赋予了祭孔活动独有的政治文化内涵,促进了政治文化的互溶与新生。在全世界呈现多元文明的今天,中国文明以祭祀的形式展现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价值。

四.结束语

中国的祭祀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必将随着华夏民族的繁衍,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鲁迅先生的《祝福》为我们描述了在旧社会封建大环境下,被封建主义侵蚀的伪祭祀文化,刻画了祥林嫂——一个在封建礼教的荼毒下一步一步走向绝境的封建礼教牺牲品的形象。同时也告诉我们,旧社会的祭祀文化实质上是封建礼教的缩影,旧时的祭祀是架在人民头顶的一把极大的精神枷锁。而在新时代,我们摒弃了旧时期封建祭祀文化的糟粕,秉承了祭祀文化的本质精神,将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正能量文化加以利用,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毕竟,“祥林嫂”的时代已经结束,而真正的祭祀文化则将被永远传承。

参考文献:

[1] 鲁迅.彷徨 鲁迅小说珍藏[M].吉林人民出版,2009

[2] 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 张连银;马晓露.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漫谈[J].百科知识,2008(19)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曾利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曾利君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指导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此衷心感谢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另外也在此感谢我的家人,有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相关文章

  • "祝你清明节快乐"?祝福语尴尬背后的节日文化迷失
  • 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期间,乐山城区水晶城小区门口的一道横幅,在被拍下发在网上后却惹来了争议.因为横幅的内容是:"恭祝全体业主节日快乐!"有业主对此表示反感,清明节是外出扫墓.祭祀亲人的日子,怎么快乐得起来?还有业主表示 ...查看


  • 鲁迅作品中民风民俗描写的剖析
  •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他于1918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紧接着又写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十几篇现代小说,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深刻思想和成熟的艺术 ...查看


  • 鲁迅小说与绍兴民俗文化
  • 鲁迅小说与绍兴民俗文化 摘要:鲁迅小说除了以深刻地思想见长之外,还常以绍兴为背景,反映了出一个地域.时代浓郁的风土人情与精神面貌.其间包涵的民俗文化不容忽视,更反映了民众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鬼神的信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关键词 ...查看


  • 新年话"福" "迎春祝福"."开门迎福"."迎春接福"."新春话福"
  • ',1)"> "迎春祝福"."开门迎福"."迎春接福"."新春话福",在我国传统农历新年到来之时,家家户户都将大红"福"字, ...查看


  • 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 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2-09 演讲人:萧放演讲地点:江苏泰州百姓大讲堂 萧放,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主 ...查看


  • 双江傣族生活习俗研究
  • 摘要:双江傣族是一个宗教信仰特别坚定的少数民族,对南传佛教的信仰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因此佛教对双江傣族的生活习俗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祭祀活动:匠心独具的节日形式:独具一格的餐饮文化:别出心裁的傣族服饰以及与众不同的婚礼风俗.笔者拟 ...查看


  • 殷店镇中心小学文明祭祖活动方案
  • 殷店镇中心小学文明祭祖活动方案 一.活动名称 安全清明 文明祭祀 争做文明小学生 二.活动目的 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外出扫墓,采用烧纸钱等传统方式来祭祀祖先,既容易引起火灾,更影响环境.那么作为学生有必要了解清明文化及传统的祭祀方式的危害性, ...查看


  • 论中国传统节日与祭祀文化
  • 引言 2005年11月24日,韩国节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许多国人感到不解和遗憾.由我国传入韩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祭"申遗成功给 ...查看


  • 高中语文[祝福]---教案 1
  •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小说的文体知识,包括小说三要素.记叙顺序.结构安排等. 2.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想: 1.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