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动点问题例题集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集锦

1、如图,已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点D为

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

△CQP全等?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t1秒, ∴BPCQ313厘米,

∵AB10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BD5厘米. 又∵厘米,

∴PC835厘米PCBCBP,BC8, ∴PCBD.

又∵ABAC, ∴BC,

∴△BPD≌△CQP. (4分) ②∵vPvQ, ∴BPCQ,

又∵△BPD≌△CQP,BC,则BPPC4,CQBD5, ∴点P,点Q运动的时间

vQ

t

BP4

33秒,

CQ515

44t

3厘米/秒.

(7分)

(2)设经过x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

15

x3x2104由题意,得,

x

80

3秒.

解得

80

3803∴点P共运动了厘米.

∵8022824,

∴点P、点Q在AB边上相遇,

80

∴经过3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边AB上相遇. (12分)

y

3

x6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

2、直线

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

(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

(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

S

48

5时,求出点P的坐标,

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解(1)A(8,0)B(0,6) 1分 (2)OA8,OB6

AB10

88

QO1A点由到的时间是(秒)

610

2

点P的速度是8(单位/秒) 1分

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

St2 1

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

OQ,t

6AP10

2

t1,

t

PDAP486t

PD

5, 如图,作PDOA于点D,由BOAB,得S

1324

OQPDt2t255 1分

1分

(自变量取值范围写对给1分,否则不给分.)

824P

(3)55 1分

82412241224I1,M2,M3,

555555 3分 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解:(1)⊙P与x轴相切.

∵直线y=-2x-8与x轴交于A(4,0), 与y轴交于B(0,-8), ∴OA=4,OB=8. 由题意,OP=-k, ∴PB=PA=8+k.

在Rt△AOP中,k2+42=(8+k)2, ∴k=-3,∴OP等于⊙P的半径, ∴⊙P与x轴相切.

(2)设⊙P与直线l交于C,D两点,连结PC,PD当圆心P在线段OB上时,作PE⊥CD于E.

∵△PCDPD=3,

1

为正三角形,∴DE=2

3CD=2

.

∵∠AOB=∠PEB=90°, ∠ABO=∠PBE, ∴△AOB∽△PEB,

AOPE,ABPBPB

∴∴

PB

∴∴∴

POBOPB8

P8),

k

8.

P(0,

当圆心P在线段OB延长线上时,同理可得

∴k=

8),

8, 8或

k=

∴当

8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

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4(09哈尔滨)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

(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 t为何值时,∠MPB与∠BCO

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解:

5在Rt△ABC中,∠C=90°,AC = 3,AB = 5.点P从点C出发沿CA以每秒1个单位长

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返回;点Q从点A出发沿A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伴随着P、Q的运动,DE保持垂直平分PQ,且交PQ于点D,交折线QB-BC-CP于点E.点P、Q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点P也随之停止.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0).

(1)当t = 2时,AP = ,点Q到AC的距离是 ; (2)在点P从C向A运动的过程中,求△APQ的面积S与 t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的取值范围)

(3)在点E从B向C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能否成 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8

解:(1)1,5;

(2)作QF⊥AC于点F,如图3, AQ = CP= t,∴AP3t. 由△AQF∽△ABC

,BC

QFt4

QFt

5. 得45.∴14

S(3t)t

5, ∴2

26

St2t

55. 即

4,

P

(3)能.

①当DE∥QB时,如图4.

图4

∵DE⊥PQ,∴PQ⊥QB,四边形QBED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90°. 由△APQ ∽△ABC,得

t3t

35. 即

AQAP

ACAB,

解得

t

98

②如图5,当PQ∥BC时,DE⊥BC,四边形QBED

P

图5

此时∠APQ =90°. 由△AQP ∽△ABC,得

t3t

53. 即

AQAP

ABAC,

解得

t

15

8.

545tt

(4)2或14.

①点P由C向A运动,DE经过点C. 连接QC,作QG⊥BC于点G,如图6.

34

[(5t)]2[4(5t)]2

55PCt,QCQGCG.

2

2

2

345

t2[(5t)]2[4(5t)]2t

55由PCQC,得,解得2.

2

2

②点P由A向C运动,DE经过点C,如图7.

3445

(6t)2[(5t)]2[4(5t)]2t

55,14】

6如图,在Rt△ABC中,ACB90°,B60°,

BC2.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

l的旋转角为.

(备用图)

(1)①当 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 ;

②当 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 ;

(2)当90°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解

1

30

1

60

1.5; ……………………4分

(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 ∵∠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形. ……………………6分

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 ∴

1AC

2AO=. ………………

EDBC是平行四边

……8分

在Rt△AOD中,∠A=300,∴AD=2. ∴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 ∴

EDBC

形 ……………………10分

7

B3,

C,5A

在梯

4

ABCD

A∥D,

.D动2

B

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BC的长.

(2)当MN∥AB时,求t的值.

(3)试探究:t为何值时,△MNC为等腰三角形.

解:(1)如图①,过A、D分别作AKBC于K,DHBC于H,则四边形ADHK是矩形

∴KHAD3. 1分

AKABsin454

在Rt△ABK中,

C

BKABcos4542 2分

HC3 Rt△

CDH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BCBKKHHC43310 3分

(2)如图②,过D作DG∥AB交BC于G点,则四边形ADGB是平行四边形

∵MN∥AB ∴MN∥DG ∴BGAD3 ∴GC1037 4分

由题意知,当M、N运动到t秒时,CNt,CM102t. ∵DG∥MN ∴∠NMC∠DGC 又∠C∠C ∴△MNC∽△GDC

A

D

A

D

N

B

K (图①)

H

C

B

G (图②)

M

C

CNCM

CDCG 5分 ∴

t102t

7 即5

解得,

t

50

17 6分

(3)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NCMC时,如图③,即t102t ∴

B

(图③)

M

t

10

3 7分

A

D

N

C

B

(图④)

C

A

D N

M H E

②当MNNC时,如图④,过N作NEMC于E 解法一: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在Rt△CEN中,

cosc

EC

11

MC102t5t22

EC5t

NCt CH3

CD5

又在Rt△DHC中,

5t3

5 ∴t

cosc

解得

t

258

8分

解法二:

∵∠C∠C,DHCNEC90 ∴△NEC∽△DHC

NCEC

∴DCHC t5t53 即

t

25

8 8分

FC

11NCt22

③当MNMC时,如图⑤,过M作MFCN于F点.解法一:(方法同②中解法一)

1

t

FC3

cosC

MC102t5

60t解得17

A

D

N

B

(图⑤)

H M

F C

解法二:

∵∠C∠C,MFCDHC90 ∴△MFC∽△DHC

FCMC

∴HCDC

1t

102t

5 即3

t6017

t

102560

tt

8或17时,△MNC为等腰三角形 93、

综上所述,当分

8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过点

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B60.

(1)求点E到BC的距离;

(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EF交BC于点M,过M作MN∥AB交折线ADC于点N,连结PN,设EPx.

△PMN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

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 B

图1 A B

D F C

B

A N

D F C B

A D N

F

C

M D F C

图4(备用)

图2

D

M

图3

(第25题) A

B

图5(备用)

F C

解(1)如图1,过点E作EGBC于点G. 1分 ∵E为AB的中点, ∴

BE

1

AB2.2

B

A D F C

图1

在Rt△EBG中,∠B60,∴∠BEG30. 2分

BG

1

BE1,EG2

G

即点E到BC

3分

(2)①当点N在线段AD上运动时,△PMN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EF,EGEF,∴PM∥EG. ∵EF∥BC,∴EP

GM,PMEG 同理MNAB4. 4分

如图2,过点P作PHMN于H,∵MN∥AB, ∴∠NMC∠B60,∠PMH30.

1PHPM2 ∴

3MHPMcos30.

2 ∴

NHMNMH4

35

.22

A B

G M

图2

N

D F C

PN在Rt△

PNH中,

∴△PMN的周长

=PMPNMN4. 6分

△PMN的形状发生改变,②当点N在线段DC上运动时,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PN时,如图3,作PRMN于R,则MRNR.

3

MR.

2 类似①,

∴MN2MR3. 7分

∵△MNC是等边三角形,∴MCMN3. 此时,xEPGMBCBGMC6132. 8分

A B

R

G

M

图3

C

B

G

图4

M

D N F

A P D F N C

B

A D F(P) N C

G

图5

M

当MPMN时,如图4

,这时MCMNMP

此时,xEPGM615

当NPNM时,如图5,∠NPM∠PMN30. 则∠PMN120,又∠MNC60, ∴∠PNM∠MNC180.

因此点P与F重合,△PMC为直角三角形. ∴MCPMtan301. 此时,xEPGM6114.

5x2综上所述,当或4

或时,△PMN为等腰三角形. 10

分

9如图①,正方形 ABCD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0,10),(8,4),

点C在第一象限.动点P在正方形 ABCD的边上,从点A出发

沿A→B→C→D匀速运动,

同时动点Q以相同速度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点到达D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P点在边AB上运动时,点Q的横坐标x(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写出点Q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运动速度;

(2)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的坐标;

(3)在(1)中当t为何值时,△OPQ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点的坐标;

(4)如果点P、Q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沿A→B→C→D匀速运动时,OP与PQ能否相等,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Q(1,0) 1分

点P运动速度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 2分

(2) 过点B作BF⊥y轴于点F,BE⊥x轴于点E,则BF=8,

OFBE4.

∴AF1046. 在Rt△AFB

中,AB

10

过点C作CG⊥x轴于点G,与FB∵ABC90, ∴

ABBC

∴△ABF≌△BCH.

BHAF6,CHBF8

∴OGFH8614,CG8412.

∴所求C点的坐标为(14,12). 4分 (3) 过点P作PM⊥y轴于点M,PN⊥x轴于点N, 则△APM∽△ABF. ∴

APAMMP



ABAFBF.

tAMMP1068.

34

AMt,PMt

55. ∴

34

PNOM10t,ONPMt

55. ∴

设△OP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

13473

S(10t)(1t)5tt2

51010(0≤t≤10) ∴2

5分

说明:未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扣分.

t

47

2(

3)10

476

a

310

时, △OPQ的面积最大.

6分

此时P

9453

的坐标为(15,10)

t

5295

t3或13时,

. 7分

(4) 当

OP与PQ相等. 9分

10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ECF,所以AE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A

D

F

图1

G

图2 A

D

F G

图3

C G

A

D

解:(1)正确. (1分)

D A 证明:在AB上取一点M,使AMEC,连接ME. BMBE.BME45°,AME135°.

CF是外角平分线, DCF45°, ECF135°. AMEECF.

AEBBAE90°,AEBCEF90°,

BAECEF. △AME≌△BCF(ASA).

(5分)

AEEF

. (6分)

(2)正确.

(7分)

证明: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CE,连接NE. (8分)

BNBE. NPCE45°.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BE. DAEBEA.

NAECEF.

△ANE≌△ECF(ASA). (10分)

AEEF

. (11分)

F C

G

N A

D

G

11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其中

AOB90°,OA2,OB4.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交于点C,与边AB交于点D.

(Ⅰ)若折叠后使点B与点A

(Ⅱ)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设OBx,OCy,

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Ⅲ)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且使BD∥OB,求此时点C的坐标.

解(Ⅰ)如图①,折叠后点B与点A则△ACD≌△BCD.

设点C的坐标为0,mm0. 则BCOBOC4m. 于是ACBC4m.

在Rt△AO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OC2OA2

即

4m2

m2

2

2

,解得

m

32.

3点C的坐标为02

. 4分

(Ⅱ)如图②,折叠后点B落在OA边上的点为B, 则△BCD≌△BCD. 由题设OBx,OCy, 则BCBCOBOC4y,

在Rt△BOC中,由勾股定理,得BC2OC2OB2

.

4y2

y2x2

, 即y1

8x22

6分

由点B在边OA上,有0≤x≤2,

y1

x2 解析式

820≤x≤2为所求.  当0≤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

y的取值范围为2≤y≤2

.

7分

(Ⅲ)如图③,折叠后点B落在OA边上的点为B,且则OCBCBD.

又CBDCBD,

OCBCBD,有CB∥BA. BD∥OB.

Rt△COB∽Rt△BOA. OBOC

有OAOB,得OC2OB.

9分

在Rt△BOC中,



设OBx0x0,则OC2x0.

1

2x0x202

8由(Ⅱ)的结论,得,

x00,x08解得x08点C

的坐标为

160. 10分

F

D

12问题解决

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

E

CD边上一点E(不与点C,D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CE1AM

MN.当CD2时,求BN的值.

B

N 图(1)

C

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

AM

的值,可先求BN、AM的长,不妨设:AB=2 BN

类比归纳

CE1CE1AM

,,CD3CD4则BN在图(1)中,若则的值等于 ;若CE1AMAM

BN的值等于 ;若CDn(n为整数),则BN的值等

于 .(用含n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

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一点E

AB1CE1

m1,

(不与点C,D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设BCmF CDn则AM

BN的值等于

解:方法一:如图(

A

D .(用含m,n

E

B

C

图(2)

1-1),连接BM,EM,BE. A F

E

B

N C

图(1-1)

由题设,得四边形ABNM和四边形FENM关于直线MN对称.

∴MN垂直平分BE.∴BMEM,BNEN. 1分 ∵

ABCD

是正方形,∴

ADC90°,ABBCCDDA2.

CE1

,CEDE1.

NC2x.CD2 ∵设BNx,则NEx,

222

在Rt△CNE中,NECNCE.

x2x1.

2

2

2

解得

x

55

BN.

4,即4 3分

在Rt△ABM和在Rt△DEM中,

AM2AB2BM2, DM2DE2EM2,

AM2AB2DM2DE2. 5分

y2222y12.AMy,DM2y,设则∴

2

11

y,AM.

4即4 6分 解得

AM1.BN5 7分 ∴

5

BN.

4 3分 方法二:同方法一,

如图(1-2),过点N做NG∥CD,交AD于点G,连接BE.

F

G

D

∵AD∥BC,∴四边形GDCN是平行四边形. ∴NGCDBC.

5

AGBN.

4 同理,四边形ABNG也是平行四边形.∴

EBCBNM90°. ∵MNBE,

MNGBNM90°,EBCMNG. NGBC,

在△BCE与△NGM中

EBCMNG,

BCNG,

CNGM90°.△BCE≌△NGM,ECMG.

∴ 5分 51AMAGMG,AM=1.

44 6分 ∵

AM1

.

∴BN5 7分

类比归纳

n1249

2

5(或10);17; n1 10分

联系拓广

2

n2m22n1

n2m21 12分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集锦

1、如图,已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点D为

AB的中点.

(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

△CQP全等?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t1秒, ∴BPCQ313厘米,

∵AB10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BD5厘米. 又∵厘米,

∴PC835厘米PCBCBP,BC8, ∴PCBD.

又∵ABAC, ∴BC,

∴△BPD≌△CQP. (4分) ②∵vPvQ, ∴BPCQ,

又∵△BPD≌△CQP,BC,则BPPC4,CQBD5, ∴点P,点Q运动的时间

vQ

t

BP4

33秒,

CQ515

44t

3厘米/秒.

(7分)

(2)设经过x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

15

x3x2104由题意,得,

x

80

3秒.

解得

80

3803∴点P共运动了厘米.

∵8022824,

∴点P、点Q在AB边上相遇,

80

∴经过3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边AB上相遇. (12分)

y

3

x6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

2、直线

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

(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

(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

S

48

5时,求出点P的坐标,

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解(1)A(8,0)B(0,6) 1分 (2)OA8,OB6

AB10

88

QO1A点由到的时间是(秒)

610

2

点P的速度是8(单位/秒) 1分

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

St2 1

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

OQ,t

6AP10

2

t1,

t

PDAP486t

PD

5, 如图,作PDOA于点D,由BOAB,得S

1324

OQPDt2t255 1分

1分

(自变量取值范围写对给1分,否则不给分.)

824P

(3)55 1分

82412241224I1,M2,M3,

555555 3分 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解:(1)⊙P与x轴相切.

∵直线y=-2x-8与x轴交于A(4,0), 与y轴交于B(0,-8), ∴OA=4,OB=8. 由题意,OP=-k, ∴PB=PA=8+k.

在Rt△AOP中,k2+42=(8+k)2, ∴k=-3,∴OP等于⊙P的半径, ∴⊙P与x轴相切.

(2)设⊙P与直线l交于C,D两点,连结PC,PD当圆心P在线段OB上时,作PE⊥CD于E.

∵△PCDPD=3,

1

为正三角形,∴DE=2

3CD=2

.

∵∠AOB=∠PEB=90°, ∠ABO=∠PBE, ∴△AOB∽△PEB,

AOPE,ABPBPB

∴∴

PB

∴∴∴

POBOPB8

P8),

k

8.

P(0,

当圆心P在线段OB延长线上时,同理可得

∴k=

8),

8, 8或

k=

∴当

8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

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4(09哈尔滨)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

(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 t为何值时,∠MPB与∠BCO

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解:

5在Rt△ABC中,∠C=90°,AC = 3,AB = 5.点P从点C出发沿CA以每秒1个单位长

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返回;点Q从点A出发沿A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伴随着P、Q的运动,DE保持垂直平分PQ,且交PQ于点D,交折线QB-BC-CP于点E.点P、Q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点P也随之停止.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0).

(1)当t = 2时,AP = ,点Q到AC的距离是 ; (2)在点P从C向A运动的过程中,求△APQ的面积S与 t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的取值范围)

(3)在点E从B向C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能否成 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8

解:(1)1,5;

(2)作QF⊥AC于点F,如图3, AQ = CP= t,∴AP3t. 由△AQF∽△ABC

,BC

QFt4

QFt

5. 得45.∴14

S(3t)t

5, ∴2

26

St2t

55. 即

4,

P

(3)能.

①当DE∥QB时,如图4.

图4

∵DE⊥PQ,∴PQ⊥QB,四边形QBED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90°. 由△APQ ∽△ABC,得

t3t

35. 即

AQAP

ACAB,

解得

t

98

②如图5,当PQ∥BC时,DE⊥BC,四边形QBED

P

图5

此时∠APQ =90°. 由△AQP ∽△ABC,得

t3t

53. 即

AQAP

ABAC,

解得

t

15

8.

545tt

(4)2或14.

①点P由C向A运动,DE经过点C. 连接QC,作QG⊥BC于点G,如图6.

34

[(5t)]2[4(5t)]2

55PCt,QCQGCG.

2

2

2

345

t2[(5t)]2[4(5t)]2t

55由PCQC,得,解得2.

2

2

②点P由A向C运动,DE经过点C,如图7.

3445

(6t)2[(5t)]2[4(5t)]2t

55,14】

6如图,在Rt△ABC中,ACB90°,B60°,

BC2.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

l的旋转角为.

(备用图)

(1)①当 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 ;

②当 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 ;

(2)当90°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解

1

30

1

60

1.5; ……………………4分

(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 ∵∠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形. ……………………6分

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 ∴

1AC

2AO=. ………………

EDBC是平行四边

……8分

在Rt△AOD中,∠A=300,∴AD=2. ∴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 ∴

EDBC

形 ……………………10分

7

B3,

C,5A

在梯

4

ABCD

A∥D,

.D动2

B

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BC的长.

(2)当MN∥AB时,求t的值.

(3)试探究:t为何值时,△MNC为等腰三角形.

解:(1)如图①,过A、D分别作AKBC于K,DHBC于H,则四边形ADHK是矩形

∴KHAD3. 1分

AKABsin454

在Rt△ABK中,

C

BKABcos4542 2分

HC3 Rt△

CDH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BCBKKHHC43310 3分

(2)如图②,过D作DG∥AB交BC于G点,则四边形ADGB是平行四边形

∵MN∥AB ∴MN∥DG ∴BGAD3 ∴GC1037 4分

由题意知,当M、N运动到t秒时,CNt,CM102t. ∵DG∥MN ∴∠NMC∠DGC 又∠C∠C ∴△MNC∽△GDC

A

D

A

D

N

B

K (图①)

H

C

B

G (图②)

M

C

CNCM

CDCG 5分 ∴

t102t

7 即5

解得,

t

50

17 6分

(3)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NCMC时,如图③,即t102t ∴

B

(图③)

M

t

10

3 7分

A

D

N

C

B

(图④)

C

A

D N

M H E

②当MNNC时,如图④,过N作NEMC于E 解法一: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在Rt△CEN中,

cosc

EC

11

MC102t5t22

EC5t

NCt CH3

CD5

又在Rt△DHC中,

5t3

5 ∴t

cosc

解得

t

258

8分

解法二:

∵∠C∠C,DHCNEC90 ∴△NEC∽△DHC

NCEC

∴DCHC t5t53 即

t

25

8 8分

FC

11NCt22

③当MNMC时,如图⑤,过M作MFCN于F点.解法一:(方法同②中解法一)

1

t

FC3

cosC

MC102t5

60t解得17

A

D

N

B

(图⑤)

H M

F C

解法二:

∵∠C∠C,MFCDHC90 ∴△MFC∽△DHC

FCMC

∴HCDC

1t

102t

5 即3

t6017

t

102560

tt

8或17时,△MNC为等腰三角形 93、

综上所述,当分

8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过点

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B60.

(1)求点E到BC的距离;

(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EF交BC于点M,过M作MN∥AB交折线ADC于点N,连结PN,设EPx.

△PMN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

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A B

图1 A B

D F C

B

A N

D F C B

A D N

F

C

M D F C

图4(备用)

图2

D

M

图3

(第25题) A

B

图5(备用)

F C

解(1)如图1,过点E作EGBC于点G. 1分 ∵E为AB的中点, ∴

BE

1

AB2.2

B

A D F C

图1

在Rt△EBG中,∠B60,∴∠BEG30. 2分

BG

1

BE1,EG2

G

即点E到BC

3分

(2)①当点N在线段AD上运动时,△PMN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EF,EGEF,∴PM∥EG. ∵EF∥BC,∴EP

GM,PMEG 同理MNAB4. 4分

如图2,过点P作PHMN于H,∵MN∥AB, ∴∠NMC∠B60,∠PMH30.

1PHPM2 ∴

3MHPMcos30.

2 ∴

NHMNMH4

35

.22

A B

G M

图2

N

D F C

PN在Rt△

PNH中,

∴△PMN的周长

=PMPNMN4. 6分

△PMN的形状发生改变,②当点N在线段DC上运动时,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PN时,如图3,作PRMN于R,则MRNR.

3

MR.

2 类似①,

∴MN2MR3. 7分

∵△MNC是等边三角形,∴MCMN3. 此时,xEPGMBCBGMC6132. 8分

A B

R

G

M

图3

C

B

G

图4

M

D N F

A P D F N C

B

A D F(P) N C

G

图5

M

当MPMN时,如图4

,这时MCMNMP

此时,xEPGM615

当NPNM时,如图5,∠NPM∠PMN30. 则∠PMN120,又∠MNC60, ∴∠PNM∠MNC180.

因此点P与F重合,△PMC为直角三角形. ∴MCPMtan301. 此时,xEPGM6114.

5x2综上所述,当或4

或时,△PMN为等腰三角形. 10

分

9如图①,正方形 ABCD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0,10),(8,4),

点C在第一象限.动点P在正方形 ABCD的边上,从点A出发

沿A→B→C→D匀速运动,

同时动点Q以相同速度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点到达D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P点在边AB上运动时,点Q的横坐标x(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写出点Q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运动速度;

(2)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的坐标;

(3)在(1)中当t为何值时,△OPQ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点的坐标;

(4)如果点P、Q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沿A→B→C→D匀速运动时,OP与PQ能否相等,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Q(1,0) 1分

点P运动速度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 2分

(2) 过点B作BF⊥y轴于点F,BE⊥x轴于点E,则BF=8,

OFBE4.

∴AF1046. 在Rt△AFB

中,AB

10

过点C作CG⊥x轴于点G,与FB∵ABC90, ∴

ABBC

∴△ABF≌△BCH.

BHAF6,CHBF8

∴OGFH8614,CG8412.

∴所求C点的坐标为(14,12). 4分 (3) 过点P作PM⊥y轴于点M,PN⊥x轴于点N, 则△APM∽△ABF. ∴

APAMMP



ABAFBF.

tAMMP1068.

34

AMt,PMt

55. ∴

34

PNOM10t,ONPMt

55. ∴

设△OP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

13473

S(10t)(1t)5tt2

51010(0≤t≤10) ∴2

5分

说明:未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扣分.

t

47

2(

3)10

476

a

310

时, △OPQ的面积最大.

6分

此时P

9453

的坐标为(15,10)

t

5295

t3或13时,

. 7分

(4) 当

OP与PQ相等. 9分

10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ECF,所以AE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A

D

F

图1

G

图2 A

D

F G

图3

C G

A

D

解:(1)正确. (1分)

D A 证明:在AB上取一点M,使AMEC,连接ME. BMBE.BME45°,AME135°.

CF是外角平分线, DCF45°, ECF135°. AMEECF.

AEBBAE90°,AEBCEF90°,

BAECEF. △AME≌△BCF(ASA).

(5分)

AEEF

. (6分)

(2)正确.

(7分)

证明: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CE,连接NE. (8分)

BNBE. NPCE45°.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BE. DAEBEA.

NAECEF.

△ANE≌△ECF(ASA). (10分)

AEEF

. (11分)

F C

G

N A

D

G

11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其中

AOB90°,OA2,OB4.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交于点C,与边AB交于点D.

(Ⅰ)若折叠后使点B与点A

(Ⅱ)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设OBx,OCy,

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Ⅲ)若折叠后点B落在边OA上的点为B,且使BD∥OB,求此时点C的坐标.

解(Ⅰ)如图①,折叠后点B与点A则△ACD≌△BCD.

设点C的坐标为0,mm0. 则BCOBOC4m. 于是ACBC4m.

在Rt△AO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OC2OA2

即

4m2

m2

2

2

,解得

m

32.

3点C的坐标为02

. 4分

(Ⅱ)如图②,折叠后点B落在OA边上的点为B, 则△BCD≌△BCD. 由题设OBx,OCy, 则BCBCOBOC4y,

在Rt△BOC中,由勾股定理,得BC2OC2OB2

.

4y2

y2x2

, 即y1

8x22

6分

由点B在边OA上,有0≤x≤2,

y1

x2 解析式

820≤x≤2为所求.  当0≤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

y的取值范围为2≤y≤2

.

7分

(Ⅲ)如图③,折叠后点B落在OA边上的点为B,且则OCBCBD.

又CBDCBD,

OCBCBD,有CB∥BA. BD∥OB.

Rt△COB∽Rt△BOA. OBOC

有OAOB,得OC2OB.

9分

在Rt△BOC中,



设OBx0x0,则OC2x0.

1

2x0x202

8由(Ⅱ)的结论,得,

x00,x08解得x08点C

的坐标为

160. 10分

F

D

12问题解决

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

E

CD边上一点E(不与点C,D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CE1AM

MN.当CD2时,求BN的值.

B

N 图(1)

C

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

AM

的值,可先求BN、AM的长,不妨设:AB=2 BN

类比归纳

CE1CE1AM

,,CD3CD4则BN在图(1)中,若则的值等于 ;若CE1AMAM

BN的值等于 ;若CDn(n为整数),则BN的值等

于 .(用含n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

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一点E

AB1CE1

m1,

(不与点C,D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设BCmF CDn则AM

BN的值等于

解:方法一:如图(

A

D .(用含m,n

E

B

C

图(2)

1-1),连接BM,EM,BE. A F

E

B

N C

图(1-1)

由题设,得四边形ABNM和四边形FENM关于直线MN对称.

∴MN垂直平分BE.∴BMEM,BNEN. 1分 ∵

ABCD

是正方形,∴

ADC90°,ABBCCDDA2.

CE1

,CEDE1.

NC2x.CD2 ∵设BNx,则NEx,

222

在Rt△CNE中,NECNCE.

x2x1.

2

2

2

解得

x

55

BN.

4,即4 3分

在Rt△ABM和在Rt△DEM中,

AM2AB2BM2, DM2DE2EM2,

AM2AB2DM2DE2. 5分

y2222y12.AMy,DM2y,设则∴

2

11

y,AM.

4即4 6分 解得

AM1.BN5 7分 ∴

5

BN.

4 3分 方法二:同方法一,

如图(1-2),过点N做NG∥CD,交AD于点G,连接BE.

F

G

D

∵AD∥BC,∴四边形GDCN是平行四边形. ∴NGCDBC.

5

AGBN.

4 同理,四边形ABNG也是平行四边形.∴

EBCBNM90°. ∵MNBE,

MNGBNM90°,EBCMNG. NGBC,

在△BCE与△NGM中

EBCMNG,

BCNG,

CNGM90°.△BCE≌△NGM,ECMG.

∴ 5分 51AMAGMG,AM=1.

44 6分 ∵

AM1

.

∴BN5 7分

类比归纳

n1249

2

5(或10);17; n1 10分

联系拓广

2

n2m22n1

n2m21 12分


相关文章

  • 初一数学体系讲义第13讲 角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 90 □ 初一数学讲义 第十三讲 角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一.主要知识点回顾 1.角的概念:有公共端点的_______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平角,周角,直角以及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1平角=180° 1周角=360° 1直角=90° ...查看


  • 初一数学作业评价说明
  •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记录说明 惠民县胡集镇第二中学数学课题组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建模.解释.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在作业中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对作业进行创新设计,努 ...查看


  • 初一上册数学必备学习方法
  • 新初一必看:初一上册数学必备学习方法 摘要: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记住预习中的疑点了吗?更要听仔细了),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听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听课堂小结. 快乐像同学校友越来越多,友谊像 ...查看


  • 初一新生入学第一次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 新生入学第一次家长会发言稿 提纲: 1. 欢迎辞 2. 宣传学校及今年中考,2010级今年高考情况(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看的是底蕴,不仅是校园环境) 3. 班级任课教师(电话) 4. 与家长交流:科目多,课程重,教材难度增加,教学速度快,思 ...查看


  • 初一数学:角的大小比较及角平分线
  • 1. 角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 ⑴度量法:用量角器直接度量,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⑵叠合法:把一个角放在另一个角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边也重合,并使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这条边的同一侧,通过另一边的位置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特别提示: ...查看


  • 如何开展数学竞赛辅导
  • 如何进行数学竞赛辅导 <初中数学竞赛大纲(2006年修订试用稿) >指出,在数学竞赛活动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 ...查看


  • 初中学习过渡的方法
  • 初中过渡的方法-偷来的资料,赶紧下载打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从小学升入初一以后,科目增加.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上一部分学生 ...查看


  • 初中数学与小学的区别
  •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学习有什么区别 2010-08-18 10:22:44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f0 b9fec0100lg0g [查看原文]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好,但上了初中之后会渐渐被 ...查看


  •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10首
  • 奥数网首页| 小升初| 招生|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奥数竞赛| 课件教案| 趣味乐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超常教育| 进入初一 奥数 > 趣味乐园 > 诗歌鉴赏 > 正文 描写 ...查看


  • 新初一家长会数学教师发言
  • 初中数学的特点初一数学知识点多,初二数学难点多,初三数学考点多.可以说,初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又是所有理科学习的基础学科.物理化学的计算都是数学在打底,所以能否学好初一数学关系到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 如何学好初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