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创新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科学论断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阐释了创新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缺乏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就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缺乏创新,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实现繁荣富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崛起关键在教育。正因为如此,所以只有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才能适应全民创新和万众创业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也才能够真正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承担起为实现中国梦构建坚实的人才基础的神圣责任。当今时代,学校应该怎样进行教育?办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答。随着教育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逐步落实,教育创新也渐渐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强势话语和实践主题,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教育呼唤创新型的学生,学校呼唤创新型的校长和教师,溯本求源,这一切都需要办学的不断创新。当然,办学道路、办学实践和办学理论等方面的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我校结合现代办学的总体趋势与要求,依据本校的历史传统和学校发展现状等方面提出了“育品学兼优学子,铸德才双馨人生”的办学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振兴一个家庭”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管理之路。

德育创新,抢占学校教育创新制高点。

教育的创新首先在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的实施者能够敏锐的站在大众教育的具体需求之上,为他们排忧解难。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出应对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进步所出现的新问题所带来的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满足大众和国家发展对于教育的新要求。

《三字经》里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习”,我认为理当应该指后天的“教化”了。从古代贤人的话语里,我们不难看出人

1

的一生,“习”的教化可谓是最重要的了。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入学是童年时期,这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启蒙阶段,主要受教于家庭环境和父母;从入学到毕业(不管何级)属青少年时期,这是第二个阶段,是成长阶段,主要受教于学校环境和老师;从学校毕业以后是成年时期,这是第三个阶段,是工作阶段,主要受教于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人生之基石。古人曰“三岁看老,百岁瞧小”,早已道出了这一个时期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关键应取决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和父母亲属的素质。而跨入社会后的成人期,其工作、生活、为人处事的“德性”、方法,主要来自前两个阶段的“教化”所得。那么,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到底起什么具体作用呢?在我看来:学校教育主要应起补救的作用。

教育是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归根结底来说,就是培养人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辈子的教育”。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农村家庭,受父母知识文化素养的影响,受家庭经济基础水平的局限,受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因素的制约,农村的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严重缺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子女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对于家庭教育失误或者缺失的孩子,学校必须要以人为本,不歧视,更不能辱骂学生及其家长。而应采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措施,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家教制度的建立,政府行为(村组社区)的支持,使其逐步转化到“健康”的人群中来,共同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正是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又成才”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以此为统领,布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德育理所应当成为了学校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正是启动农村初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教育制度,落实考核机制,强化过程监管。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学校“习惯文化”特色打造和《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也紧锣密鼓的扎实推进。本着“人无

2

我有,人有我精”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不断积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校习惯文化理念,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习惯文化环境。2011年12月,学校顺利获得了“绵阳市校园文化特色示范学校”的殊荣。学校的科研课题也结出了硕果。2012年12月,学校《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在学校现场结题,并向全县中小学进行了成果推广。2013年11月,该课题又荣获“绵阳市第一届教学成果奖”,成为获此殊荣的全市唯一一所农村初中的科研成果。文化引领、科研护航、实践助推,围绕着“思想品德、学习实践、生活卫生、运动健康”四个方面的习惯培养,学校开发出了校本教材《良习如风》,实现了由显性文化到隐形文化的根本性转变;打造德育特色活动,学校每年一届的“良好行为习惯之星”的评选、表彰、授牌和命名活动,最大程度地整合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合力,彻底解决了学校德育假、大、空的问题;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成效直接纳入年级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中“绩”的考核,让学生德育与教师成绩息息相关。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全员抓德育的路径和方法问题,还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真正构建起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以行为习惯培养统筹学校德育工作,建构有效的工作网络和奖惩机制,破解了学校发展的德育工作瓶颈,取得了很好的连锁效应。创新学校德育,并没有出现有些人所说的会动摇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学校的教学成绩不退反升,连续创造佳绩。

管理创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源动力。

农村初中,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职业倦怠情绪不断蔓延,已经成为了困扰学校发展的软障碍。新的形势下,仅凭学校不能也无力从待遇上来刺激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破解这一难题,只能依靠管理创新来加以实现。

一是创新年级管理,展开年级竞赛,学校将教师划分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和后勤四个组,将教师的德育能力、教学“六认真”、出勤状况、工作纪律、师德安全全部加以量化,实行积分制,教师个人的积分之和就是年级等级评定的依据和年终年级教师绩效考核的基础分。这样一来,教师、学生的个

3

人行为就与年级集体的名誉和效益密切相关了,教师的荣誉意识、集体观念得到了强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教师的工作热情在相互督促中被激发,工作效率在相互比较中被提升。

二是创新过程管理,开展教学督查。学校成立了由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查小组,督查小组通过听课、巡课、作业检查、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教情,学生学情,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精细检查和悉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记载,督促整改。

三是创新培优辅差,实施“小灶计划”。“小灶计划”是学校为做实“留守学生”帮扶,关注单亲家庭学生,为有潜质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教师一对一帮扶机制。承担小灶计划的教师需要从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等方面入手,对帮扶对象进行全方位帮扶,从而使被帮扶学生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和关爱。

教育没有止境,教育永远在路上。教育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责无旁贷。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教育人要时刻站在教育的最前沿,汲取世界教育的最新理念,破陈出新,才能为教育不断注入新能量,推动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4

创新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科学论断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阐释了创新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缺乏创新,那么这个民族就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缺乏创新,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实现繁荣富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崛起关键在教育。正因为如此,所以只有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才能适应全民创新和万众创业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也才能够真正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承担起为实现中国梦构建坚实的人才基础的神圣责任。当今时代,学校应该怎样进行教育?办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答。随着教育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逐步落实,教育创新也渐渐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强势话语和实践主题,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教育呼唤创新型的学生,学校呼唤创新型的校长和教师,溯本求源,这一切都需要办学的不断创新。当然,办学道路、办学实践和办学理论等方面的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我校结合现代办学的总体趋势与要求,依据本校的历史传统和学校发展现状等方面提出了“育品学兼优学子,铸德才双馨人生”的办学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振兴一个家庭”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管理之路。

德育创新,抢占学校教育创新制高点。

教育的创新首先在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的实施者能够敏锐的站在大众教育的具体需求之上,为他们排忧解难。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出应对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进步所出现的新问题所带来的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满足大众和国家发展对于教育的新要求。

《三字经》里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习”,我认为理当应该指后天的“教化”了。从古代贤人的话语里,我们不难看出人

1

的一生,“习”的教化可谓是最重要的了。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入学是童年时期,这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启蒙阶段,主要受教于家庭环境和父母;从入学到毕业(不管何级)属青少年时期,这是第二个阶段,是成长阶段,主要受教于学校环境和老师;从学校毕业以后是成年时期,这是第三个阶段,是工作阶段,主要受教于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人生之基石。古人曰“三岁看老,百岁瞧小”,早已道出了这一个时期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关键应取决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和父母亲属的素质。而跨入社会后的成人期,其工作、生活、为人处事的“德性”、方法,主要来自前两个阶段的“教化”所得。那么,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到底起什么具体作用呢?在我看来:学校教育主要应起补救的作用。

教育是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归根结底来说,就是培养人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辈子的教育”。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农村家庭,受父母知识文化素养的影响,受家庭经济基础水平的局限,受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因素的制约,农村的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严重缺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子女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对于家庭教育失误或者缺失的孩子,学校必须要以人为本,不歧视,更不能辱骂学生及其家长。而应采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措施,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家教制度的建立,政府行为(村组社区)的支持,使其逐步转化到“健康”的人群中来,共同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正是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又成才”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以此为统领,布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德育理所应当成为了学校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正是启动农村初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教育制度,落实考核机制,强化过程监管。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学校“习惯文化”特色打造和《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也紧锣密鼓的扎实推进。本着“人无

2

我有,人有我精”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不断积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校习惯文化理念,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习惯文化环境。2011年12月,学校顺利获得了“绵阳市校园文化特色示范学校”的殊荣。学校的科研课题也结出了硕果。2012年12月,学校《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在学校现场结题,并向全县中小学进行了成果推广。2013年11月,该课题又荣获“绵阳市第一届教学成果奖”,成为获此殊荣的全市唯一一所农村初中的科研成果。文化引领、科研护航、实践助推,围绕着“思想品德、学习实践、生活卫生、运动健康”四个方面的习惯培养,学校开发出了校本教材《良习如风》,实现了由显性文化到隐形文化的根本性转变;打造德育特色活动,学校每年一届的“良好行为习惯之星”的评选、表彰、授牌和命名活动,最大程度地整合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合力,彻底解决了学校德育假、大、空的问题;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成效直接纳入年级教师年度绩效考核中“绩”的考核,让学生德育与教师成绩息息相关。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全员抓德育的路径和方法问题,还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真正构建起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以行为习惯培养统筹学校德育工作,建构有效的工作网络和奖惩机制,破解了学校发展的德育工作瓶颈,取得了很好的连锁效应。创新学校德育,并没有出现有些人所说的会动摇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学校的教学成绩不退反升,连续创造佳绩。

管理创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源动力。

农村初中,教师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职业倦怠情绪不断蔓延,已经成为了困扰学校发展的软障碍。新的形势下,仅凭学校不能也无力从待遇上来刺激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破解这一难题,只能依靠管理创新来加以实现。

一是创新年级管理,展开年级竞赛,学校将教师划分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和后勤四个组,将教师的德育能力、教学“六认真”、出勤状况、工作纪律、师德安全全部加以量化,实行积分制,教师个人的积分之和就是年级等级评定的依据和年终年级教师绩效考核的基础分。这样一来,教师、学生的个

3

人行为就与年级集体的名誉和效益密切相关了,教师的荣誉意识、集体观念得到了强化,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教师的工作热情在相互督促中被激发,工作效率在相互比较中被提升。

二是创新过程管理,开展教学督查。学校成立了由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查小组,督查小组通过听课、巡课、作业检查、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教情,学生学情,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精细检查和悉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记载,督促整改。

三是创新培优辅差,实施“小灶计划”。“小灶计划”是学校为做实“留守学生”帮扶,关注单亲家庭学生,为有潜质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教师一对一帮扶机制。承担小灶计划的教师需要从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等方面入手,对帮扶对象进行全方位帮扶,从而使被帮扶学生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和关爱。

教育没有止境,教育永远在路上。教育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责无旁贷。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教育人要时刻站在教育的最前沿,汲取世界教育的最新理念,破陈出新,才能为教育不断注入新能量,推动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4


相关文章

  • 新教学理念对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要求1
  • 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欢天喜地,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校园里,每一位教师都快乐幸福的过着自己的教育生活.这里没有学生不喜欢上学,这里也没有教师不喜欢工作.学生和教师的脸上会告诉你,学校就是他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好学 ...查看


  • 知识共享与创新: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
  • 作者:徐高明(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江苏淮阴)    转贴自:<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点击数:7178 [摘要]推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主题.高校知识共享的两种主要形式为个体知识的外显化和外部知识的 ...查看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大学生企业社会实践心得
  • 其实,短短半个月的实践说不上是每一份经过都会成为内存,但确实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大学生企业社会实践心得.更多的是感慨: 一.和谐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古人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企业的发展首先应该是:& ...查看


  • 论馆校结合教育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 摘 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特点,结合科技馆作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普教育阵地.社会大课堂的特点,从如何策划馆校活动出发,论述馆校结合教育对于促进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馆校结合:科普活动:青少年:创造力 1 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青 ...查看


  • 文明标语:学校文明标语
  • 1.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2.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3.每名教师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学生,我们就会发现:阳光正洒满孩子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4.尝试是铸造成功人生的前奏. 5.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 ...查看


  • 打造大学文化特色的途径探析
  • 2008年第1期(总第49期)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No.1,2008GeneralNo.49 JOURNALOFHUN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 文章编号:1009-3605(2008)01-0102-03 ...查看


  •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研究
  • 摘 要: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我校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特殊人才,制定特殊培养方案,加强校企间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创新能力是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的结果,要将创新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创业能力, ...查看


  • 从大学国际排名看我国的创新能力
  • 从大学国际排名看我国的创新能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评价的推广,人们更为关注大学国际排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高校提高自身国际排名的有效手段.从大学国际排名能够窥见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通过高校的 ...查看


  • 办公楼教学楼教室标语
  • 办公楼教学楼教室标语 办公楼教学楼教室标语 办公楼 办公楼一楼: 教导处: 勤细实树形象,教研改铸师魂. 政教处: 没有无德育的教育,没有无情感的管理. 总务处: 当好学校的主人,做好师生的仆人. 年级组: 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