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冷凝集素综合征?
病理生理
目前认为IgM 有较高的抗原结合价,常常是针对红细胞膜的I/i抗原系统,使红细胞产生凝集,阻塞微循环所致.
实验室检查
冷凝集素综合征可作血液、Coombs 试验、冷凝集素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发现有轻度贫血,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血片中可见到球形细胞,但不如温抗体自免溶贫者明显。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尿检:尿中常出现含铁血黄素。
采血时,应先将注射器、吸管或其他器具适当加温。或者直接用抗凝采血管采静脉血。
Coombs 试验: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发生阳性的原因是抗人球蛋白血清与红细胞表面的C3补体发生反应。因有冷凝集素的作用,故试验必须在37℃条件下进行,在试验前红细胞应先用温盐水洗涤过。
抗人球蛋白试验,如用抗“非γ”的血清则结果阳性;但如用抗“γ”的血清作试验,则结果阴性。
冷凝集素试验:在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中加入血型相同或O 型的正常人红细胞,在 31℃以下即可见到红细胞凝集,在4℃~0℃最显著,将温度回升至37℃或31℃以上时,凝集又消失。这种可逆性的冷凝集现象可多次反复观察到。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是最具有诊断意义的。
自身冷凝集素试验:在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中加入血型相同或O 型的正常人红细胞,在 31℃以下即可见到红细胞凝集,在4℃~0℃最显著,将温度回升至37℃或31℃以上时,凝集又消失。这种可逆性的冷凝集现象可多次反复观察到。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是最具有诊断意义的。
什么是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的疾病。主要由于IgM ,少数为IgG 或IgA 自身抗体在低温条件下引起红细胞凝集发生溶破。冷凝集素IgM 引起溶血的程度根据抗体在表面微循环低温条件下激活补体和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的能力而定。
【冷凝集素综合征临床表现】
具有贫血及黄疸,临床进展很慢。多数患者在冷环境中表现为耳郭、鼻尖、手指足趾发绀,加温后即消失。急性大量溶血时可出现血红蛋白尿,溶血过程多为自限性的。由于继发性更为多见,应有伴随的原发病临床症状及体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诊断方法】
[病史]
多见于女性及老年,多在冷环境中出现症状。 无任何原因者为特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见于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非洲锥虫病、肝硬化、非典型性肺炎、SLE 及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体格检查]
不同轻重程度的贫血表现,黄疸,耳郭、鼻尖、手指、足趾发绀。脾可有轻度肿大。
【冷凝集素综合征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2.血清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
3.冷凝集素试验阳性。
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阳性。
【冷凝集素综合征诊断标准和依据】
1.寒冷环境下出现耳郭、鼻尖、手足发绀,加温后可逆转。
2.静脉抽血时有红细胞自凝现象。
3.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效价可高至1:1 000甚至1:16 000。 4.Coombs 试验阳性,几乎均为C3型。
【冷凝集素综合征诊断评价】
1.冷凝集素综合征较多见于女性。
2.此病更多为继发性的,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这些患者常有冷凝集素存在,但发生溶血者并不多见,而且溶血多是自限性。所以,应注意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可偶见于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引起。
3.冷凝集素IgM 易在红细胞洗涤时从红细胞膜上脱落,所以Coombs 试验测定常呈阴性,做单抗补体的抗血清则为阳性,可帮助诊断。
4.可有部分冷凝集素效价不很高,但活性强,作用温度谱广,在37℃仍有活性,在临床上仍有明显的溶血及红细胞自凝集现象。
【冷凝集素综合征鉴别诊】
1.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急性发病,贫血严重,进展迅速,冷热溶血试验(Do—nath-Landsteiner 试验) 阳性。
2.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发病的诱因、临床体征、冷凝集素的效价及单抗抗人球蛋白试验可鉴别。
治疗冷凝集素综合征唯一可靠有效的疗法就是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在室外劳动或活动时,要注意多穿衣服,戴手套、穿棉鞋、戴耳套、口罩等。苯丁酸氮芥及环磷酰胺能使部分病人的血清IgM 降低,病情减轻。皮质类固醇及脾切除均无效。
极少数病人需要输血。如需输血,最好用生理盐水洗涤过的红细胞,以除去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可以用血液加温器加温血制品。冷凝集素的效价增高时可干扰ABO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采用4℃吸收冷凝集素,用43℃的生理盐水洗涤RBC ,或者37℃条件下实验,能正确鉴定ABO 血型,保证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血浆交换对暂时减少血浆中冷凝集素和解除症状颇为有效,对有严重溶血的病例值得使用。治疗时,必须注意周围环境的温度,如果仪器、管道、抗凝剂、补充液等的温度太低,可影响血液的流动和治疗的进展。
特发性病例的病程大多进展缓慢。多数病人情况良好,能自动痊愈。由传染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病例大多随传染病等原发病而发生不同的转归。
冷凝集素的临床检验学相关内容
1、在较低温度下出现的凝集,成为冷凝集。
2、原因:正常人血清中的冷凝集素效价一般不高,躲在1:16以下,在0℃
-5℃活性最强,可凝集自身红细胞,在20℃以上失去活性。某些患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等患者,其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较高,在室温配血时有可能凝集自身红细胞,造成配血不合。血型ABO 系统鉴定时必须做正反定型。如果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出现假阳性。首先考虑造成假阳性。
3、处理办法:①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后再配制悬液;
②实验操作在37℃条件下进行;
③患者输血时可输入30℃预温过的血。
一例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反应异常的简析报告
◆ 患者:崔某,性别-女,年龄-78岁,因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入院。
门诊初步鉴定血型为 RhD (IgM )(+)AB 型。
住院主治医生申请:输血RhD (IgM )(+)AB 型滤白悬浮红细胞4单位
一、门诊检验(初筛实验):
患者标本:为枸橼酸钠抗凝的静脉血。
实验温度:室温低于20℃
1、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定型实验:
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2、RhD(IgM) 血型定型实验:
Rh 单克隆抗体+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门诊据以上结果报告为:RhD (IgM )(+)AB 型
二、血库复核检验(首次):
患者标本: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 )抗凝的静脉血
实验温度:室温低于20℃
1、RhD(IgM) 血型定型实验(玻片法):
Rh 单克隆抗体+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确证复核为Rh D(IgM )(+)
2、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定型实验玻片法:
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凝集 (+)
3、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反定型实验(试管法):
①A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凝集 (+)
②B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凝集 (+)
③O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凝集 (+)
4、受血者床头手指末梢血重复ABO 血型正定型实验(玻片法)结果与2一致
上述实验结果:五项全凝集,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
附一
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反定型实验结果判定表
5、受血者与AB 型供血者交叉配血反应:
实验标本:①受血者EDTA 抗凝血
②两名供血者的血袋血?
实验方法:①盐水介质配血法
②凝聚胺配血法
实验操作:主侧 受血者血浆(清)+ 供血者红细胞
次侧 受血者红细胞 + 供血者血浆(清)
实验结果:主侧 凝集(+) 次侧 不凝集(-)
实验报告:交叉配血反应不配合,此血不能发出。
实验结论:
①患者ABO 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
②血型AB 型不确定;
③疑有非特异性凝集现象或类凝集现象即假阳性存在;
④血型待进一步实验确定;
⑤交叉配血不配合。
处理意见:
①鉴于此患者血型不确定,交叉配血不配合,不能输血。
②请示科主任并告知临床医生。
③怀疑有非特异性凝集现象或类凝集现象即假阳性存在,对患者血型需做进一步鉴定。
三、血库复核检验(再次)
(一)、实验前的准备:
1、重新抽取患者血液
患者标本: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 )抗凝的静脉血
2、分析非特异性凝集现象或类凝集现象等假阳性因素
①全凝集与多凝集红细胞--T 抗原引起的T 凝集
(交叉配血结果主+次-就已排除T 凝集)
②类B 抗原(类B 抗原只与抗B 血清凝集,血型鉴定反应结果已排除) ③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假凝集。
④冷凝集--寒冷凝集素在4℃最强。
⑤全凝集血清--抗H 抗体引起的凝集。
⑥自身免疫性温性抗体—在37℃时最强。
3、再次熟读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反定型试剂说明书
(二)、实验操作:
1、显微镜下观察:受血者分离后的红细胞1滴+生理盐水1滴→涂片,混匀→镜检 结果:无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现象
2、受血者自身对照试验(试管法): 实验操作:受血者血浆(清)+ 受血者37℃生理盐水洗涤后的红细胞—→
置于4℃-5℃冰箱内5分钟后,取出观察。
实验结果:凝集(+)
结论分析:受血者自身对照试验(试管法)阳性,表明受血者体内含有自身冷凝集素,其效价大于1:16以上导致凝集,造成血型鉴定反应假阳性;排除ABO 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的抗体干扰定型,如抗H 抗体、自身免疫性温性抗体的凝集。
3、重复首次实验步骤
实验温度: 37℃水浴条件
1)、RhD(IgM) 血型定型实验(试管法、玻片法):
Rh 单克隆抗体+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确证复核为Rh D(IgM )(+)
2)、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定型实验(试管法、玻片法):
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不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凝集 (+)
3)、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反定型实验(试管法):
①A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凝集 (+)
②B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不凝集 (-)
③O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不凝集 (-)
4)、受血者床头手指末梢血重复ABO 血型正定型实验(玻片法) 病房室温低于20℃,当时结果为:
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结果与上述二之4一致。
实验玻片拿回血库置于37℃水浴箱内2-3分钟,玻片上一侧凝集散开, 37℃水浴结果为: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不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凝集 (+)
受血者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反定型实验结果判定表
5)、受血者与B 型供血者交叉配血反应:
实验标本:①受血者EDTA 抗凝血
②一名供血者的血袋血?
实验方法:①盐水介质配血法
②凝聚胺配血法
实验操作:主侧 受血者血浆(清)+ 供血者红细胞
次侧 受血者红细胞 + 供血者血浆(清)
实验结果:室温低于20℃时主侧 凝集(+) 次侧 不凝集(-)
水浴箱内37℃时主侧 不凝集(-) 次侧 不凝集(-)
6)、实验报告:
① 37℃条件下受血者血型为:RhD (IgM )(+)B 型
② 37℃条件下与RhD (IgM )(+)B 型供血者交叉配血反应配合。 处理意见:
①受血者需输入30℃预温的过的血。
②本院血库无血液加温器,不具备加温血液并避免溶血的输血条件。 ③与上级医院及铁岭中心血站沟通,目前我院不具备此输血条件。 ④请示科主任会诊并告知临床医生上诉情况。
今后鉴定血型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标本尽量为静脉抗凝血;
2、鉴定血型时注意实验室温度;
3、注意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
4、门诊鉴定血型初筛实验时为其B 型或AB 型时要注意:
①类B 抗原存在时易把O 型或A 型患者误判成B 型或AB 型——
----类B 抗原与抗B 血清的反应较正常抗原抗体反应弱;只与抗B 反应。 ②初筛为AB 型时,将反应玻片置于37℃水浴箱内1-3分钟,在观察判定。
5、血库鉴定血型必须做正反定型。 其他疑难血型鉴定的方法
1、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放散试验
2、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吸收试验
3、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IgG 抗 A (抗B ) 测定
什么是冷凝集素综合征?
病理生理
目前认为IgM 有较高的抗原结合价,常常是针对红细胞膜的I/i抗原系统,使红细胞产生凝集,阻塞微循环所致.
实验室检查
冷凝集素综合征可作血液、Coombs 试验、冷凝集素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发现有轻度贫血,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血片中可见到球形细胞,但不如温抗体自免溶贫者明显。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尿检:尿中常出现含铁血黄素。
采血时,应先将注射器、吸管或其他器具适当加温。或者直接用抗凝采血管采静脉血。
Coombs 试验: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发生阳性的原因是抗人球蛋白血清与红细胞表面的C3补体发生反应。因有冷凝集素的作用,故试验必须在37℃条件下进行,在试验前红细胞应先用温盐水洗涤过。
抗人球蛋白试验,如用抗“非γ”的血清则结果阳性;但如用抗“γ”的血清作试验,则结果阴性。
冷凝集素试验:在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中加入血型相同或O 型的正常人红细胞,在 31℃以下即可见到红细胞凝集,在4℃~0℃最显著,将温度回升至37℃或31℃以上时,凝集又消失。这种可逆性的冷凝集现象可多次反复观察到。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是最具有诊断意义的。
自身冷凝集素试验:在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中加入血型相同或O 型的正常人红细胞,在 31℃以下即可见到红细胞凝集,在4℃~0℃最显著,将温度回升至37℃或31℃以上时,凝集又消失。这种可逆性的冷凝集现象可多次反复观察到。可逆性的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是最具有诊断意义的。
什么是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的疾病。主要由于IgM ,少数为IgG 或IgA 自身抗体在低温条件下引起红细胞凝集发生溶破。冷凝集素IgM 引起溶血的程度根据抗体在表面微循环低温条件下激活补体和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的能力而定。
【冷凝集素综合征临床表现】
具有贫血及黄疸,临床进展很慢。多数患者在冷环境中表现为耳郭、鼻尖、手指足趾发绀,加温后即消失。急性大量溶血时可出现血红蛋白尿,溶血过程多为自限性的。由于继发性更为多见,应有伴随的原发病临床症状及体征。
【冷凝集素综合征诊断方法】
[病史]
多见于女性及老年,多在冷环境中出现症状。 无任何原因者为特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见于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非洲锥虫病、肝硬化、非典型性肺炎、SLE 及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体格检查]
不同轻重程度的贫血表现,黄疸,耳郭、鼻尖、手指、足趾发绀。脾可有轻度肿大。
【冷凝集素综合征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2.血清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
3.冷凝集素试验阳性。
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阳性。
【冷凝集素综合征诊断标准和依据】
1.寒冷环境下出现耳郭、鼻尖、手足发绀,加温后可逆转。
2.静脉抽血时有红细胞自凝现象。
3.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效价可高至1:1 000甚至1:16 000。 4.Coombs 试验阳性,几乎均为C3型。
【冷凝集素综合征诊断评价】
1.冷凝集素综合征较多见于女性。
2.此病更多为继发性的,如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这些患者常有冷凝集素存在,但发生溶血者并不多见,而且溶血多是自限性。所以,应注意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可偶见于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引起。
3.冷凝集素IgM 易在红细胞洗涤时从红细胞膜上脱落,所以Coombs 试验测定常呈阴性,做单抗补体的抗血清则为阳性,可帮助诊断。
4.可有部分冷凝集素效价不很高,但活性强,作用温度谱广,在37℃仍有活性,在临床上仍有明显的溶血及红细胞自凝集现象。
【冷凝集素综合征鉴别诊】
1.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急性发病,贫血严重,进展迅速,冷热溶血试验(Do—nath-Landsteiner 试验) 阳性。
2.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发病的诱因、临床体征、冷凝集素的效价及单抗抗人球蛋白试验可鉴别。
治疗冷凝集素综合征唯一可靠有效的疗法就是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在室外劳动或活动时,要注意多穿衣服,戴手套、穿棉鞋、戴耳套、口罩等。苯丁酸氮芥及环磷酰胺能使部分病人的血清IgM 降低,病情减轻。皮质类固醇及脾切除均无效。
极少数病人需要输血。如需输血,最好用生理盐水洗涤过的红细胞,以除去红细胞表面的补体。可以用血液加温器加温血制品。冷凝集素的效价增高时可干扰ABO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采用4℃吸收冷凝集素,用43℃的生理盐水洗涤RBC ,或者37℃条件下实验,能正确鉴定ABO 血型,保证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血浆交换对暂时减少血浆中冷凝集素和解除症状颇为有效,对有严重溶血的病例值得使用。治疗时,必须注意周围环境的温度,如果仪器、管道、抗凝剂、补充液等的温度太低,可影响血液的流动和治疗的进展。
特发性病例的病程大多进展缓慢。多数病人情况良好,能自动痊愈。由传染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病例大多随传染病等原发病而发生不同的转归。
冷凝集素的临床检验学相关内容
1、在较低温度下出现的凝集,成为冷凝集。
2、原因:正常人血清中的冷凝集素效价一般不高,躲在1:16以下,在0℃
-5℃活性最强,可凝集自身红细胞,在20℃以上失去活性。某些患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等患者,其血清中冷凝集素效价较高,在室温配血时有可能凝集自身红细胞,造成配血不合。血型ABO 系统鉴定时必须做正反定型。如果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出现假阳性。首先考虑造成假阳性。
3、处理办法:①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后再配制悬液;
②实验操作在37℃条件下进行;
③患者输血时可输入30℃预温过的血。
一例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反应异常的简析报告
◆ 患者:崔某,性别-女,年龄-78岁,因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入院。
门诊初步鉴定血型为 RhD (IgM )(+)AB 型。
住院主治医生申请:输血RhD (IgM )(+)AB 型滤白悬浮红细胞4单位
一、门诊检验(初筛实验):
患者标本:为枸橼酸钠抗凝的静脉血。
实验温度:室温低于20℃
1、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定型实验:
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2、RhD(IgM) 血型定型实验:
Rh 单克隆抗体+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门诊据以上结果报告为:RhD (IgM )(+)AB 型
二、血库复核检验(首次):
患者标本: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 )抗凝的静脉血
实验温度:室温低于20℃
1、RhD(IgM) 血型定型实验(玻片法):
Rh 单克隆抗体+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确证复核为Rh D(IgM )(+)
2、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定型实验玻片法:
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凝集 (+)
3、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反定型实验(试管法):
①A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凝集 (+)
②B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凝集 (+)
③O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凝集 (+)
4、受血者床头手指末梢血重复ABO 血型正定型实验(玻片法)结果与2一致
上述实验结果:五项全凝集,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
附一
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反定型实验结果判定表
5、受血者与AB 型供血者交叉配血反应:
实验标本:①受血者EDTA 抗凝血
②两名供血者的血袋血?
实验方法:①盐水介质配血法
②凝聚胺配血法
实验操作:主侧 受血者血浆(清)+ 供血者红细胞
次侧 受血者红细胞 + 供血者血浆(清)
实验结果:主侧 凝集(+) 次侧 不凝集(-)
实验报告:交叉配血反应不配合,此血不能发出。
实验结论:
①患者ABO 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
②血型AB 型不确定;
③疑有非特异性凝集现象或类凝集现象即假阳性存在;
④血型待进一步实验确定;
⑤交叉配血不配合。
处理意见:
①鉴于此患者血型不确定,交叉配血不配合,不能输血。
②请示科主任并告知临床医生。
③怀疑有非特异性凝集现象或类凝集现象即假阳性存在,对患者血型需做进一步鉴定。
三、血库复核检验(再次)
(一)、实验前的准备:
1、重新抽取患者血液
患者标本: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 )抗凝的静脉血
2、分析非特异性凝集现象或类凝集现象等假阳性因素
①全凝集与多凝集红细胞--T 抗原引起的T 凝集
(交叉配血结果主+次-就已排除T 凝集)
②类B 抗原(类B 抗原只与抗B 血清凝集,血型鉴定反应结果已排除) ③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假凝集。
④冷凝集--寒冷凝集素在4℃最强。
⑤全凝集血清--抗H 抗体引起的凝集。
⑥自身免疫性温性抗体—在37℃时最强。
3、再次熟读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反定型试剂说明书
(二)、实验操作:
1、显微镜下观察:受血者分离后的红细胞1滴+生理盐水1滴→涂片,混匀→镜检 结果:无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现象
2、受血者自身对照试验(试管法): 实验操作:受血者血浆(清)+ 受血者37℃生理盐水洗涤后的红细胞—→
置于4℃-5℃冰箱内5分钟后,取出观察。
实验结果:凝集(+)
结论分析:受血者自身对照试验(试管法)阳性,表明受血者体内含有自身冷凝集素,其效价大于1:16以上导致凝集,造成血型鉴定反应假阳性;排除ABO 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的抗体干扰定型,如抗H 抗体、自身免疫性温性抗体的凝集。
3、重复首次实验步骤
实验温度: 37℃水浴条件
1)、RhD(IgM) 血型定型实验(试管法、玻片法):
Rh 单克隆抗体+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确证复核为Rh D(IgM )(+)
2)、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定型实验(试管法、玻片法):
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不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凝集 (+)
3)、人ABO 血型鉴定系统反定型实验(试管法):
①A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凝集 (+)
②B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不凝集 (-)
③O 标准红细胞+被检者血浆(血清) 不凝集 (-)
4)、受血者床头手指末梢血重复ABO 血型正定型实验(玻片法) 病房室温低于20℃,当时结果为:
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全血中红细胞 凝集 (+)
结果与上述二之4一致。
实验玻片拿回血库置于37℃水浴箱内2-3分钟,玻片上一侧凝集散开, 37℃水浴结果为:①抗A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不凝集 (-)
②抗B 标准血清+被检者红细胞 凝集 (+)
受血者ABO 血型鉴定系统正反定型实验结果判定表
5)、受血者与B 型供血者交叉配血反应:
实验标本:①受血者EDTA 抗凝血
②一名供血者的血袋血?
实验方法:①盐水介质配血法
②凝聚胺配血法
实验操作:主侧 受血者血浆(清)+ 供血者红细胞
次侧 受血者红细胞 + 供血者血浆(清)
实验结果:室温低于20℃时主侧 凝集(+) 次侧 不凝集(-)
水浴箱内37℃时主侧 不凝集(-) 次侧 不凝集(-)
6)、实验报告:
① 37℃条件下受血者血型为:RhD (IgM )(+)B 型
② 37℃条件下与RhD (IgM )(+)B 型供血者交叉配血反应配合。 处理意见:
①受血者需输入30℃预温的过的血。
②本院血库无血液加温器,不具备加温血液并避免溶血的输血条件。 ③与上级医院及铁岭中心血站沟通,目前我院不具备此输血条件。 ④请示科主任会诊并告知临床医生上诉情况。
今后鉴定血型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采用标本尽量为静脉抗凝血;
2、鉴定血型时注意实验室温度;
3、注意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标;
4、门诊鉴定血型初筛实验时为其B 型或AB 型时要注意:
①类B 抗原存在时易把O 型或A 型患者误判成B 型或AB 型——
----类B 抗原与抗B 血清的反应较正常抗原抗体反应弱;只与抗B 反应。 ②初筛为AB 型时,将反应玻片置于37℃水浴箱内1-3分钟,在观察判定。
5、血库鉴定血型必须做正反定型。 其他疑难血型鉴定的方法
1、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放散试验
2、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吸收试验
3、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IgG 抗 A (抗B ) 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