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13.39亿人

2011年04月28日 10:18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 | 注册财新网

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7亿人。 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91.51%,比2000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占8.49%,上升0.08个百分点。

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亿人,比2000年增长81.03%。

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为4.08%。

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亿人,占总人口49.68%,2000年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漏登率为0.12%。

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人口性别比为118.04。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8,人口更替水平为2.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国家人口计生委 “一二三四”总体工作思路

2009-12-20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 坚持一条道路: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推进两个统筹: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三个注重:即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 促进四个转变:即人口计生工作要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促进工作机制和方法转变。

[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2009年第8期(总第144期)]

坚持走科学发展的人口计生之路

青海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张进京(2010年3月30日)

从自由放任的生育到计划限制的生育,这种选择,虽出自无奈,却源于理性。社会、家庭、个人相互纠结,痛苦与喜悦相伴而生。当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我们对此充满敬畏,并竭尽心力遵守笃行。有人说我们上了发达国家的当,此说可另当别论。历史应予尊重,遗产必须继承。而未来需要仰望,我们当与时偕行,壮怀激烈,奋力博取。那注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情形。

经过30年的风雨历程和艰辛努力,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

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飞跃。

一、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人口的存在、繁衍和变动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方式和历史环境,作用于人口再生产模式和人口增长规律,并形成相应的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

(一)国家人口计生事业的简要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阶段;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阶段。这段历史,在座的各位都曾经历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和回顾这段岁月历程。

1、无计划的放任阶段:1949年——1980年

中国的人口发展有个规律,这就是从连年的战争状态中走进和平年代,从兵荒马乱中走进休养生息,人口再生产往往会很快达到一个饱和点,古往今来,一概如此。在古代,这个时期便叫中兴,便叫盛世。这个时期的君主,历史上往往称为明君、称为明主。解放

后,我们仍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我国五十年代,国家刚刚结束战乱,人们对毛主席,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激之情。中国的人口从1949年的5.4亿,短短十多年间,很快便达到7亿(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才新增人口1.3亿),妇女总和生育率远远高于更替水平,达到5.8。这段时间里,人们对生育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期待,可着劲儿生。那时候,人们一见面,先问你们家几个小子,几个闺女,回答的口气也特别自豪,说四个小子两闺女。子女双全,子女满堂,那就是福气啊!政府对生育也持鼓励的态度,卫生部甚至明文规定禁止打胎。人工流产也是不允许的,避孕和节育被视为不道德。毛主席关于人口的指导方针是人多力量大。因为人不仅有一张嘴要吃饭,更重要的通过双手可以养活自己。这个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觉得长此以往,不是个事儿。有识之士开始有所思、有所忧。国家也开始尝试在技术层面推介避孕节育,并允许流产。此后,理论界对人口理论的研究和节育手段的讨论渐渐升温,疾呼之声不断,马寅初先生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系统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节育的主张。马先生还大胆地在书中对毛主席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大家想想,在当时向毛主席叫板,能有好果子吃吗?马先生最终被批判,还丢了北大校长的职务,被打入冷宫。1957年的反右运动,给控制人口的节育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中国人口学研究开始处于低谷。三年困难时期,是个令人难忘的饥馑年代,中国的人口出现了新中国以来的一个怪现象,1960年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人口死亡率高达25.4‰,首次出现负增长。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强调:“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制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文件,标志着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浮出水面。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周荣鑫兼任主任。一些地区也相应成立了类似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没发挥太大作用,四年后便被撤销了。“十年动乱”期间,社会、单位、家庭都乱了套,人人自危,生殖生产更无人管理,一切放任自流,革命“生产”两不误。“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恢复经济是第一位的任务,但人口压力越来越重。1978年,中央批准了《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报告》,提出了计划生育三字经,即晚、稀、少。晚是提倡晚婚晚育,稀是间隔三年再生,少是一个最好最多两个,这应该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雏形。其实,我国的人口危机早已出现,但为什么直到1978年才有所醒悟、有所动作?这大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惰性。这个惰性让我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受到了不少的惩罚,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2、有计划的限制阶段:1980年至今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一定要抓好。”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1980年便出现了两件值得记述的大事,一是第五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正式宣布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二是党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这标志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正式实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挂牌,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同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

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口计生事业十分关心重视。曾经先后三次作出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一是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

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从此开始,中央连续1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召开座谈会,总书记、总理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1997年后,中央陆续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工作纳入其中,更名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这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1993年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9.14‰)。老百姓对计划生育政策也由抵触、观望到积极拥护,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二是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人口过多仍然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三是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人口发展的成就与贡献

60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从起步到发展,以创新实践谱写奋进的篇章,为世界人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统计局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指出,中国人口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啊!请大家想一想13亿加上4亿多,将近18亿,听上去头就大。二是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旨在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减缓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40年的人口红利期,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转变。人口多逐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曾被其他人口大国学习仿效,有的学的好,有的学得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像印度国大党在七十年代末仿效中国,派军警参与围追堵截育龄人群,短短半年时间,强行结扎400万育龄夫妇,以致搞得怨声载道,最终导致国大党倒台、丢权。印度人口居高不下,增长迅猛,这源于在国家层面计划生育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有直接关系。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和印度生育率差不多,当时我国人口(6.48亿)比印度(4.33亿)要多,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会稳定在14亿左右,而印度人口会增长到至少17亿左右。世界人口第一这顶高帽子,印度抢着戴,我们让给他好啦。

当然,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大家对那些鸡飞狗跳、东躲西藏,拆房扒墙的情形肯定记忆犹新。现在看来,那确实是一种行政不得已。但不这么做,谁也别想有好日子过。

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行政强制有些过火,有些失当,有些操之过急,让育龄人群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自愿选择的过程,不可否认,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令人欣慰。 可以说,在20世纪下半叶,全世界都在以惊奇的眼光观察中国的人口控制。西方的人权主义者出于偏见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过批评,甚至有过攻击、诋毁。但那些发达国家的当权者、智囊团却在暗中发笑,在他们看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对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笑骂由之,只要我们认为这个事儿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强盛与复兴,走我们的路就是了,再说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可持续发展吗?所以,当有人说中国人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上了洛克菲勒家族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以及发达国家的当,我们要提高警惕才是。《人口爆炸》、《增长的极限》所描述的状况,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这两本书不是专门为中国人写的。

二、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及形势任务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我们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多了一份底气和从容。过去,一提人口问题,就是数量问题,实际上它包括了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多问题。实现人口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人口计生事业的阶段性特征和人口态势。

(一)人口计生事业的阶段性特征描述与分析

1、人口总量持续惯性增长

由于受人口惯性的影响,2008年以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一亿多独生子女,已步入结婚生育阶段,“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生二胎”的政策必将助推第四次生育高峰,人口学家称之为“双峰叠加”。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预测,中国的人口年年在创历史新高,我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到2030年前后,人口将达到15亿,2045年将达到人口峰值16亿,这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数字。人口增长了,衣食住行都要向自然索取。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能支付的总量是恒定的,过度索取,提早索取会引发灾难的后果。第26届世界人口大会测算,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100亿,当人口达到了100亿时,地球上的水、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承载能力将达到极限,今年世界饥饿人口首次突破10亿人。

2、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而发达国家是75%;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每年约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规模巨大,心理和精神性疾患者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 万人左右,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 亿。艾滋病等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有蔓延之势。15 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为7.7%,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 ,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45 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

3、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是老龄化进程加速。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60岁以上人口达1.6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占我国8.3%。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现在有人形象地称我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全球人口老龄化将在2010年后加速,到2015年时,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将超过5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这在人类历史尚属首次。我理解老龄化,首先表现为家庭老龄化,其次才表现为社会老龄化,因此,解决的出路应该先在家庭层面寻找,以家庭养老为主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然后再从社会层面寻求新的渠道和途径。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性别比是指在一个时间段(通常为一年)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的男婴之比。欧洲有个标准,100:103—107为合理的性别比,我们这个世界是雄性优势,男性喜欢冒险。据统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中约有5.4%的人在25岁前死亡,这其中男孩占绝大多数,夏天淹死的、打架伤亡的、山洞探险的、向变压器撒尿的多是男孩。但在中国,这个男孩的数量还应再低一些,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而世界上男性自杀率是女性的3.7倍。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我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达86%有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7%,世界罕见,女性在社会家庭承担的压力太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90年代攀升尤甚。1981年为109,只略高于正常范围;2000年提高到117,到2008年则高达121左右,严重偏离正常范围。日本、韩国也曾经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阶段,我国男孩偏好更严重,上世纪90年代曾达到117,是当时全世界的最高值。韩国是第一个出现异常的高性别比国家,也是第一个实现扭转的国家。性别比失衡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婚姻挤压”,有可能导致大批男性找不到伴侣,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个人认为,当性别比达到一个临界点,会出现一种趋势转向另一种趋势,性别比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可以,但不是一个大问题。

4、人口分布不合理

我国人口分布东部、中部地区密度大,西部地区密度小。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达到407.7人/平方公里,中部地区为158.5人/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区只有53.9人/平方公里我国东中西人口密度之比为7.6:2.9:1。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的人地冲突、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尖锐。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西部六省区(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的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3%,人口则占全国的7%以下。人口分布的不合理性,加剧了东、中部地区人口与耕地的矛盾,自然资源和生态的过度开发利用,人口密集活动以及生存的需求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温室效应产生的恶劣气候时常出现,直接威胁着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5、流动迁徙人口持续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频率加快,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200万人;1984年,全国登记的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多万;1995年,增加到8000万 ;2005年1%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近1.5亿(跨省流动

约占三分之一),我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徙,2008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01亿。据国家统计局3月23日最新数据披露: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在这个群体的背后,有1400万随迁子女。另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亿—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 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 年将有3 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青海的城镇化目前是44%,排全国21位。

流动人口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反复切换,频繁流动,是一个不易掌握,不好服务,不便管理的变数。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看,有年轻化的趋向,多为生育旺盛期人群,在流动中结婚,在流动中生育的现状,必然加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压力和难度。 人口计生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再次说明了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人口发展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造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还出现了对人口计生政策的“排异反应”。在我国,计划生育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耳熟能详,计划生育是一剂良药、一剂猛药,由于个体差异,多数人没有反应,个别人有反应。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局部有些地区出现了人口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上海市、黑龙江省。在世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25个国家中,有22个在欧洲。欧洲已有18个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中最严重的要数俄罗斯了。俄国目前总人口为1.4亿,并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递减,照这个速度下去,到2050年俄国人口将至少减少三分之一。在亚洲还有日本,据日本厚生劳动省预测,按目前日本人口结构变迁趋势,到3000年日本仅剩500人,而到3500年,日本只剩下1人)。关于计划生育,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专家开始产生了“排异反应”。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的一项专项调查表明,现在,群众的普遍心态是“生两个孩子、儿女双全”。不仅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依然强烈,而且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开始对执行“一对夫妇一个孩”的计生政策产生动摇。“养儿防老”观念仍然强烈,除了“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外,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养儿防老是群众的现实选择。由于上述原因,近年来社会上出现所谓“放开二胎”的呼声不绝于耳,也拨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公众与专家的讨论又一次聚集在“要不要放开二胎”等人口政策的调整问题上,使得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生育水平开始出现回升态势,超生现象有所抬头,这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客观要求

计划生育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项政策早已不是一句墙上的口号,而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家庭。究竟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稳定在什么水平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12月,300位人口专家历时两年研究完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育率应稳定在1.8,就是现在这个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觉得,这个结论是完全符合国情的。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工作思路,从战略全局出发,积极推进新时期人口计生事业新发展。

1、坚持“一条道路”。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优先于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结构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应对我国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战略选择。既是对我国几十年人口计生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今后人口计生工作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科学回答。

2、推进“两个统筹”。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人口自身各要素协调发展及人口与外部要素协调发展的要求,这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支撑。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人口要素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非人口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其中既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既有显性关系,也有隐性关系;即有一因多果,也有多因多果。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人口以及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人口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人口要素和相关的非人口要素,统筹考量、兼顾解决。

3、强化“三个注重”。即更加注重利益引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这是破解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难题、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服务型政府是一种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为治理理念,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职能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开展人文关怀;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更加注重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健全服务和管理体系。强化“三个注重”,通过奖励优惠、优质服务、宣传教育等举措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计划生育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可以取得广大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双赢”的结果。

4、促进“四个转变”。即全面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把握人口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积极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理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方法的转变,这是新时期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要求。

三、青海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人口计生工作走到现在,给人的印象,似乎陷入了困顿的状态,各方面都需要新的刺激。人口计生工作草根性很强,工作的对象、重点、难题都在农村、牧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所以,各级人口计生委的同志都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连省级机关的同志都戏称自己是乡村干部,社区干部,是泥腿子。人口计生工作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的草根性。这几年,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有意识地搞了一些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工作内容好像高端了些,工作范围好像宽泛了些,但仍然没有摆脱草根性的约束。草根性固化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形态,一提到人口计生,人们就会联想到避孕、上环、结扎,这使我们很难实现工作转型和机制创新。

人口计生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精神,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融入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大环境中,在“四个发展”中准确定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围绕“四个发展”,立足青海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体现高处立、宽处行、要处抓的青海人口计生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构筑人口计生事业稳定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一)稳定发展

人口计生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稳定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问题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至关重要。如果人口控制不好,再大的经济总量也会被庞大的人口所削减,经济发展的目标就会因人口这个分母而大打折扣。青海总人口557.3万,人口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相对于较小的经济总量和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加之当前青海进入了长达10年(2008-2018)的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生育水平反弹的现实风险时刻存在。要抑制生育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人口计生工作必须做到稳定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如何稳定发展,在我看来,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不动摇,一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二是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票否决”不动摇;三是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四是坚持社会经济政策奖励保障计划生育家庭不动摇;五是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重要的政策体制保障,如果放弃了任何一条,动摇了任何一项,都将谈不到稳定发展。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情绪,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坚定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均衡发展

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口均衡发展包涵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二层含义,具体地说,内部均衡就是人口规模恰当、人口素质优良、人口结构合理,三者相互协调。外部均衡就是人口的各要素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相协调。内部、外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佳的状态或者说其本质要求是内外均衡。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在人口内部系统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外部系统的相互制约和促进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人口规模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之内。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总的思路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生育政策并发挥人口政策导向作用抓好人口自身的均衡协调发展。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优生促进工程等活动,不断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积极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等问题,促进人口结构动态优化。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引导人口流动合理有序。另一方面要采取综合措施抓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使之与人口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要做到均衡发展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规划,综合决策,切实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等各项任务,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尽管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会逐步得以实现。

(三)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颠覆式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二是渐进式创新,具有改革性意义。邓小平同志讲,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对两种创新我们都很期待,但颠覆式创新机会少,可遇而不可求,而渐进式创新却是现实社会中普遍的要求,对于推动工作向前走具有积极的作用。人口计生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激发活力。这几年我们在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初步积累和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好的成果,也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比如2008年我们启动了人口功能区的研究工作,在全省划分了人口集聚区、人口稳定区、人口疏散区和人口限制区。提出以西宁市为人口集聚区,

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完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机制,提高人口的集聚程度,使人口转移和经济集聚保持同步;以东部河湟谷地和柴达木城镇带为人口稳定区,注重区内人口总量的动态平衡,引导人口向附近基础条件好、产业相对集中的城镇有序迁移,提高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使人口转移和经济集聚保持同步;以三江源、青海湖流域为人口疏散区,重点是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缓解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引导人口迁出,鼓励人口向城镇聚集,点上集中发展;以江河源区、风沙源地等为人口限制区,重点是建设国家生态屏障、提供全国性与区域性生态服务,实施禁止人口迁入,有序组织迁出,全面保护生态的政策。又好比2009年专门成立课题组对青海的人口分布进行研究,沿着祁连县--经日月山--到河南县划分了一条青海人口地理分布分界线(祁河线),通过研究旨在为全省人口合理分布提供政策依据。同时,2009年我们又大胆探索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新的机制、体制转型模式,将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家庭,积极开展“康福家行动”。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家庭为载体,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倡导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使群众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促进家庭健康和幸福指数提高,新型婚育观念明显增强,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看上去似乎跟人口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实际上关乎重大。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要广泛地讨论了气候变化问题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关于人口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也是本次大会热议的话题。联合国人口基金2009年11月份发表的年度《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通过人口增长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影响的计算,人口过快增长和人类的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增长40-60%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影响并不只是取决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人口数量,还有诸多人口因素,例如消费方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迁徙和家庭规模的变化等,都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减缓人口过快增长、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分布、引导有序迁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联合国人口基金指出实行计划生育将减缓人口过快增长,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计划生育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最佳刹车器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定量的计算和测量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是投入产出效益最高的减排方式之一,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排放,通过计划生育服务减少非意愿妊娠,控制出生人口方案的成本是7美元,相比而言,通过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的综合低碳技术将花费32美元。因此,在减碳策略中应当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的方法之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提出,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的投入,能有效减少其他社会投入,而且产出大于投入。绿色发展不仅仅事关减碳和生态,也事关人口生存和人口安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绿色发展,就要将人口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内统筹安排,作为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出台的前臵考虑要素,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领域。

(五)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被普遍认可的定义。我个人理解和谐发展是在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中持续发展实践活动。和谐发展不仅仅指利益层面的发展,也包括了价值层面的发展。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随着快速的发展,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调、就业问题凸显、人口未富先老、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从目前的社会状况分析,人口计生的和谐发展应予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注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必将有力地促进社

会的和谐。家庭有五种功能:一是生产功能;二是教育功能;三是消费功能;四是人口再生产功能;五是满足家庭成员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功能。家庭的五种功能决定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意义。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不会和谐。二是关注性的和谐。中国古代先贤告诉我们,“食色性也”,表明饮食和性是人的基本权利,计划生育讲求控制人口,也讲求生殖健康,促进性的和谐。古人有句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难断?因为家事表面上看是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但实质上它有个性的问题,而性又是清官们难以启齿难以问究的事。性事牵涉到人最隐秘的私情,关系到人的最性感的两个器官,纵是清官大老爷,也不便探问,不好究诘呀,所以难断。性是个敏感的话题,去年亚太生殖健康与性权利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一个北京宣言。但大会的会标上把性权利三个字删掉了,可见中国人对性的态度依然羞怯和避讳。有感与此,我在参加大会的间隙,填了一首词,词曰:亚太生殖太频忙,健康很受伤。调理男女关系,此事要商量。域外策,国内方,聚一堂。有性趣吗?不妨听听,北京主张。三是关注流动人口的和谐。流动人口既活又乱。活,体现在流动人口给当地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方式包括思维方式,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是积极的一面;乱,体现在流动人口是个复杂的群体,分为有根和无根的两种,而无根的较之有根的更难以管理,他们没有任何顾惜和牵挂,汗也舍得,命也舍得,创造力强,破坏性大。所以,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必须相应跟上,解除后顾之忧,降低并稳定这一群体的生育水平。管仲有句话,叫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农工商的行业界线就已定型了,千百年来,这个界定一直被遵循。但现在农民企图改变文化传统,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何其难呀!四是关注贫富两级的生育和谐。有人说,富裕是最好的避孕药,在中国,恰恰不是这种情况,一般说来,贫穷和富裕最容易形成受精卵。要重视这种现象,并落实服务与管理。在中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是个怪圈、穷圈;而富人呢,有钱,不会计较养育成本,超生现象比较突出。中国有两句话说给富人听的,第一句叫富不过三代。第二句叫五世而斩,斩的意思是要斩断富裕的根。通常情况下,三代是过不去的,假若侥幸躲过初一,终躲不过十五。所以,不管是穷也好,富也罢,生些光棍,生些纨绔子弟,都只会坏事儿,所以生育和谐非常重要。五是关注人口代际结构的和谐。我国是未富先老,要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包括计划生育保险,注重加强代际之间的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和认同。此外,还关注婴幼儿早期教育和青少年人格教育。六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当前,我国在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应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与自然相适应、相融合的良好生态关系。 人口计生工作曾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当前的形势也正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人口众多的现状没有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没有变,人口和计划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13.39亿人

2011年04月28日 10:18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 | 注册财新网

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7亿人。 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91.51%,比2000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占8.49%,上升0.08个百分点。

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亿人,比2000年增长81.03%。

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为4.08%。

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亿人,占总人口49.68%,2000年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漏登率为0.12%。

我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人口性别比为118.04。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8,人口更替水平为2.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国家人口计生委 “一二三四”总体工作思路

2009-12-20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 坚持一条道路: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推进两个统筹: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三个注重:即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 促进四个转变:即人口计生工作要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促进工作机制和方法转变。

[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2009年第8期(总第144期)]

坚持走科学发展的人口计生之路

青海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 张进京(2010年3月30日)

从自由放任的生育到计划限制的生育,这种选择,虽出自无奈,却源于理性。社会、家庭、个人相互纠结,痛苦与喜悦相伴而生。当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我们对此充满敬畏,并竭尽心力遵守笃行。有人说我们上了发达国家的当,此说可另当别论。历史应予尊重,遗产必须继承。而未来需要仰望,我们当与时偕行,壮怀激烈,奋力博取。那注定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情形。

经过30年的风雨历程和艰辛努力,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

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飞跃。

一、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人口的存在、繁衍和变动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方式和历史环境,作用于人口再生产模式和人口增长规律,并形成相应的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

(一)国家人口计生事业的简要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阶段;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阶段。这段历史,在座的各位都曾经历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和回顾这段岁月历程。

1、无计划的放任阶段:1949年——1980年

中国的人口发展有个规律,这就是从连年的战争状态中走进和平年代,从兵荒马乱中走进休养生息,人口再生产往往会很快达到一个饱和点,古往今来,一概如此。在古代,这个时期便叫中兴,便叫盛世。这个时期的君主,历史上往往称为明君、称为明主。解放

后,我们仍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我国五十年代,国家刚刚结束战乱,人们对毛主席,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激之情。中国的人口从1949年的5.4亿,短短十多年间,很快便达到7亿(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才新增人口1.3亿),妇女总和生育率远远高于更替水平,达到5.8。这段时间里,人们对生育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期待,可着劲儿生。那时候,人们一见面,先问你们家几个小子,几个闺女,回答的口气也特别自豪,说四个小子两闺女。子女双全,子女满堂,那就是福气啊!政府对生育也持鼓励的态度,卫生部甚至明文规定禁止打胎。人工流产也是不允许的,避孕和节育被视为不道德。毛主席关于人口的指导方针是人多力量大。因为人不仅有一张嘴要吃饭,更重要的通过双手可以养活自己。这个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觉得长此以往,不是个事儿。有识之士开始有所思、有所忧。国家也开始尝试在技术层面推介避孕节育,并允许流产。此后,理论界对人口理论的研究和节育手段的讨论渐渐升温,疾呼之声不断,马寅初先生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系统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节育的主张。马先生还大胆地在书中对毛主席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大家想想,在当时向毛主席叫板,能有好果子吃吗?马先生最终被批判,还丢了北大校长的职务,被打入冷宫。1957年的反右运动,给控制人口的节育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中国人口学研究开始处于低谷。三年困难时期,是个令人难忘的饥馑年代,中国的人口出现了新中国以来的一个怪现象,1960年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人口死亡率高达25.4‰,首次出现负增长。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强调:“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制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文件,标志着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浮出水面。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周荣鑫兼任主任。一些地区也相应成立了类似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没发挥太大作用,四年后便被撤销了。“十年动乱”期间,社会、单位、家庭都乱了套,人人自危,生殖生产更无人管理,一切放任自流,革命“生产”两不误。“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恢复经济是第一位的任务,但人口压力越来越重。1978年,中央批准了《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报告》,提出了计划生育三字经,即晚、稀、少。晚是提倡晚婚晚育,稀是间隔三年再生,少是一个最好最多两个,这应该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雏形。其实,我国的人口危机早已出现,但为什么直到1978年才有所醒悟、有所动作?这大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惰性。这个惰性让我们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受到了不少的惩罚,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2、有计划的限制阶段:1980年至今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一定要抓好。”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1980年便出现了两件值得记述的大事,一是第五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正式宣布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二是党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这标志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正式实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挂牌,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同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

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口计生事业十分关心重视。曾经先后三次作出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一是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

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从此开始,中央连续1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召开座谈会,总书记、总理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1997年后,中央陆续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工作纳入其中,更名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这一阶段的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1993年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9.14‰)。老百姓对计划生育政策也由抵触、观望到积极拥护,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二是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人口过多仍然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三是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人口发展的成就与贡献

60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从起步到发展,以创新实践谱写奋进的篇章,为世界人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统计局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指出,中国人口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也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啊!请大家想一想13亿加上4亿多,将近18亿,听上去头就大。二是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旨在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减缓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40年的人口红利期,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转变。人口多逐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曾被其他人口大国学习仿效,有的学的好,有的学得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像印度国大党在七十年代末仿效中国,派军警参与围追堵截育龄人群,短短半年时间,强行结扎400万育龄夫妇,以致搞得怨声载道,最终导致国大党倒台、丢权。印度人口居高不下,增长迅猛,这源于在国家层面计划生育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有直接关系。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和印度生育率差不多,当时我国人口(6.48亿)比印度(4.33亿)要多,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会稳定在14亿左右,而印度人口会增长到至少17亿左右。世界人口第一这顶高帽子,印度抢着戴,我们让给他好啦。

当然,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大家对那些鸡飞狗跳、东躲西藏,拆房扒墙的情形肯定记忆犹新。现在看来,那确实是一种行政不得已。但不这么做,谁也别想有好日子过。

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行政强制有些过火,有些失当,有些操之过急,让育龄人群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自愿选择的过程,不可否认,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结果却令人欣慰。 可以说,在20世纪下半叶,全世界都在以惊奇的眼光观察中国的人口控制。西方的人权主义者出于偏见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过批评,甚至有过攻击、诋毁。但那些发达国家的当权者、智囊团却在暗中发笑,在他们看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对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笑骂由之,只要我们认为这个事儿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强盛与复兴,走我们的路就是了,再说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可持续发展吗?所以,当有人说中国人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上了洛克菲勒家族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以及发达国家的当,我们要提高警惕才是。《人口爆炸》、《增长的极限》所描述的状况,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这两本书不是专门为中国人写的。

二、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及形势任务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我们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多了一份底气和从容。过去,一提人口问题,就是数量问题,实际上它包括了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多问题。实现人口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人口计生事业的阶段性特征和人口态势。

(一)人口计生事业的阶段性特征描述与分析

1、人口总量持续惯性增长

由于受人口惯性的影响,2008年以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一亿多独生子女,已步入结婚生育阶段,“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生二胎”的政策必将助推第四次生育高峰,人口学家称之为“双峰叠加”。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预测,中国的人口年年在创历史新高,我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到2030年前后,人口将达到15亿,2045年将达到人口峰值16亿,这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数字。人口增长了,衣食住行都要向自然索取。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能支付的总量是恒定的,过度索取,提早索取会引发灾难的后果。第26届世界人口大会测算,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100亿,当人口达到了100亿时,地球上的水、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承载能力将达到极限,今年世界饥饿人口首次突破10亿人。

2、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而发达国家是75%;残疾人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每年约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规模巨大,心理和精神性疾患者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 万人左右,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 亿。艾滋病等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有蔓延之势。15 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为7.7%,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4.63% ,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为545 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人口素质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资源利用效率

3、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

一是老龄化进程加速。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60岁以上人口达1.6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占我国8.3%。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现在有人形象地称我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全球人口老龄化将在2010年后加速,到2015年时,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将超过5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这在人类历史尚属首次。我理解老龄化,首先表现为家庭老龄化,其次才表现为社会老龄化,因此,解决的出路应该先在家庭层面寻找,以家庭养老为主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然后再从社会层面寻求新的渠道和途径。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性别比是指在一个时间段(通常为一年)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的男婴之比。欧洲有个标准,100:103—107为合理的性别比,我们这个世界是雄性优势,男性喜欢冒险。据统计,每1000个出生婴儿中约有5.4%的人在25岁前死亡,这其中男孩占绝大多数,夏天淹死的、打架伤亡的、山洞探险的、向变压器撒尿的多是男孩。但在中国,这个男孩的数量还应再低一些,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而世界上男性自杀率是女性的3.7倍。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我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达86%有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7%,世界罕见,女性在社会家庭承担的压力太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90年代攀升尤甚。1981年为109,只略高于正常范围;2000年提高到117,到2008年则高达121左右,严重偏离正常范围。日本、韩国也曾经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阶段,我国男孩偏好更严重,上世纪90年代曾达到117,是当时全世界的最高值。韩国是第一个出现异常的高性别比国家,也是第一个实现扭转的国家。性别比失衡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婚姻挤压”,有可能导致大批男性找不到伴侣,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个人认为,当性别比达到一个临界点,会出现一种趋势转向另一种趋势,性别比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可以,但不是一个大问题。

4、人口分布不合理

我国人口分布东部、中部地区密度大,西部地区密度小。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达到407.7人/平方公里,中部地区为158.5人/平方公里,而西部地区只有53.9人/平方公里我国东中西人口密度之比为7.6:2.9:1。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的人地冲突、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尖锐。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西部六省区(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的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3%,人口则占全国的7%以下。人口分布的不合理性,加剧了东、中部地区人口与耕地的矛盾,自然资源和生态的过度开发利用,人口密集活动以及生存的需求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温室效应产生的恶劣气候时常出现,直接威胁着人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5、流动迁徙人口持续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频率加快,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200万人;1984年,全国登记的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多万;1995年,增加到8000万 ;2005年1%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近1.5亿(跨省流动

约占三分之一),我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徙,2008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01亿。据国家统计局3月23日最新数据披露: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在这个群体的背后,有1400万随迁子女。另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亿—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 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 年将有3 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青海的城镇化目前是44%,排全国21位。

流动人口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反复切换,频繁流动,是一个不易掌握,不好服务,不便管理的变数。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看,有年轻化的趋向,多为生育旺盛期人群,在流动中结婚,在流动中生育的现状,必然加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压力和难度。 人口计生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再次说明了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人口发展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造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还出现了对人口计生政策的“排异反应”。在我国,计划生育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耳熟能详,计划生育是一剂良药、一剂猛药,由于个体差异,多数人没有反应,个别人有反应。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局部有些地区出现了人口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上海市、黑龙江省。在世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25个国家中,有22个在欧洲。欧洲已有18个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中最严重的要数俄罗斯了。俄国目前总人口为1.4亿,并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递减,照这个速度下去,到2050年俄国人口将至少减少三分之一。在亚洲还有日本,据日本厚生劳动省预测,按目前日本人口结构变迁趋势,到3000年日本仅剩500人,而到3500年,日本只剩下1人)。关于计划生育,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专家开始产生了“排异反应”。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的一项专项调查表明,现在,群众的普遍心态是“生两个孩子、儿女双全”。不仅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依然强烈,而且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开始对执行“一对夫妇一个孩”的计生政策产生动摇。“养儿防老”观念仍然强烈,除了“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外,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养儿防老是群众的现实选择。由于上述原因,近年来社会上出现所谓“放开二胎”的呼声不绝于耳,也拨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公众与专家的讨论又一次聚集在“要不要放开二胎”等人口政策的调整问题上,使得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生育水平开始出现回升态势,超生现象有所抬头,这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客观要求

计划生育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项政策早已不是一句墙上的口号,而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家庭。究竟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稳定在什么水平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12月,300位人口专家历时两年研究完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育率应稳定在1.8,就是现在这个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觉得,这个结论是完全符合国情的。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工作思路,从战略全局出发,积极推进新时期人口计生事业新发展。

1、坚持“一条道路”。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优先于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结构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应对我国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战略选择。既是对我国几十年人口计生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今后人口计生工作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科学回答。

2、推进“两个统筹”。即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人口自身各要素协调发展及人口与外部要素协调发展的要求,这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支撑。人口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人口要素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非人口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其中既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既有显性关系,也有隐性关系;即有一因多果,也有多因多果。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人口以及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人口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人口要素和相关的非人口要素,统筹考量、兼顾解决。

3、强化“三个注重”。即更加注重利益引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这是破解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难题、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服务型政府是一种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为治理理念,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职能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开展人文关怀;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更加注重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体系,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健全服务和管理体系。强化“三个注重”,通过奖励优惠、优质服务、宣传教育等举措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计划生育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可以取得广大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双赢”的结果。

4、促进“四个转变”。即全面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把握人口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积极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理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方法的转变,这是新时期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要求。

三、青海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人口计生工作走到现在,给人的印象,似乎陷入了困顿的状态,各方面都需要新的刺激。人口计生工作草根性很强,工作的对象、重点、难题都在农村、牧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所以,各级人口计生委的同志都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连省级机关的同志都戏称自己是乡村干部,社区干部,是泥腿子。人口计生工作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的草根性。这几年,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有意识地搞了一些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工作内容好像高端了些,工作范围好像宽泛了些,但仍然没有摆脱草根性的约束。草根性固化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具体形态,一提到人口计生,人们就会联想到避孕、上环、结扎,这使我们很难实现工作转型和机制创新。

人口计生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精神,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融入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大环境中,在“四个发展”中准确定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围绕“四个发展”,立足青海实际,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体现高处立、宽处行、要处抓的青海人口计生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构筑人口计生事业稳定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一)稳定发展

人口计生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稳定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问题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至关重要。如果人口控制不好,再大的经济总量也会被庞大的人口所削减,经济发展的目标就会因人口这个分母而大打折扣。青海总人口557.3万,人口绝对数量虽然不多,但相对于较小的经济总量和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加之当前青海进入了长达10年(2008-2018)的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生育水平反弹的现实风险时刻存在。要抑制生育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人口计生工作必须做到稳定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如何稳定发展,在我看来,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不动摇,一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二是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票否决”不动摇;三是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四是坚持社会经济政策奖励保障计划生育家庭不动摇;五是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重要的政策体制保障,如果放弃了任何一条,动摇了任何一项,都将谈不到稳定发展。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情绪,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坚定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均衡发展

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口均衡发展包涵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二层含义,具体地说,内部均衡就是人口规模恰当、人口素质优良、人口结构合理,三者相互协调。外部均衡就是人口的各要素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相协调。内部、外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佳的状态或者说其本质要求是内外均衡。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在人口内部系统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外部系统的相互制约和促进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人口规模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之内。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总的思路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生育政策并发挥人口政策导向作用抓好人口自身的均衡协调发展。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优生促进工程等活动,不断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积极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等问题,促进人口结构动态优化。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引导人口流动合理有序。另一方面要采取综合措施抓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使之与人口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要做到均衡发展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规划,综合决策,切实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等各项任务,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尽管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会逐步得以实现。

(三)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颠覆式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二是渐进式创新,具有改革性意义。邓小平同志讲,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对两种创新我们都很期待,但颠覆式创新机会少,可遇而不可求,而渐进式创新却是现实社会中普遍的要求,对于推动工作向前走具有积极的作用。人口计生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激发活力。这几年我们在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初步积累和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好的成果,也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比如2008年我们启动了人口功能区的研究工作,在全省划分了人口集聚区、人口稳定区、人口疏散区和人口限制区。提出以西宁市为人口集聚区,

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完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机制,提高人口的集聚程度,使人口转移和经济集聚保持同步;以东部河湟谷地和柴达木城镇带为人口稳定区,注重区内人口总量的动态平衡,引导人口向附近基础条件好、产业相对集中的城镇有序迁移,提高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使人口转移和经济集聚保持同步;以三江源、青海湖流域为人口疏散区,重点是建设国家生态屏障、缓解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引导人口迁出,鼓励人口向城镇聚集,点上集中发展;以江河源区、风沙源地等为人口限制区,重点是建设国家生态屏障、提供全国性与区域性生态服务,实施禁止人口迁入,有序组织迁出,全面保护生态的政策。又好比2009年专门成立课题组对青海的人口分布进行研究,沿着祁连县--经日月山--到河南县划分了一条青海人口地理分布分界线(祁河线),通过研究旨在为全省人口合理分布提供政策依据。同时,2009年我们又大胆探索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新的机制、体制转型模式,将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家庭,积极开展“康福家行动”。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家庭为载体,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倡导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使群众全面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促进家庭健康和幸福指数提高,新型婚育观念明显增强,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看上去似乎跟人口发展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实际上关乎重大。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政要广泛地讨论了气候变化问题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关于人口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也是本次大会热议的话题。联合国人口基金2009年11月份发表的年度《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通过人口增长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影响的计算,人口过快增长和人类的活动是导致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增长40-60%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影响并不只是取决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人口数量,还有诸多人口因素,例如消费方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人口迁徙和家庭规模的变化等,都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减缓人口过快增长、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分布、引导有序迁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联合国人口基金指出实行计划生育将减缓人口过快增长,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计划生育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最佳刹车器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定量的计算和测量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是投入产出效益最高的减排方式之一,每减少1吨二氧化碳排放,通过计划生育服务减少非意愿妊娠,控制出生人口方案的成本是7美元,相比而言,通过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的综合低碳技术将花费32美元。因此,在减碳策略中应当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的方法之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提出,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领域的投入,能有效减少其他社会投入,而且产出大于投入。绿色发展不仅仅事关减碳和生态,也事关人口生存和人口安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绿色发展,就要将人口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内统筹安排,作为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出台的前臵考虑要素,纳入公共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领域。

(五)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没有一个统一的被普遍认可的定义。我个人理解和谐发展是在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中持续发展实践活动。和谐发展不仅仅指利益层面的发展,也包括了价值层面的发展。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随着快速的发展,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调、就业问题凸显、人口未富先老、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从目前的社会状况分析,人口计生的和谐发展应予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注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必将有力地促进社

会的和谐。家庭有五种功能:一是生产功能;二是教育功能;三是消费功能;四是人口再生产功能;五是满足家庭成员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功能。家庭的五种功能决定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意义。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不会和谐。二是关注性的和谐。中国古代先贤告诉我们,“食色性也”,表明饮食和性是人的基本权利,计划生育讲求控制人口,也讲求生殖健康,促进性的和谐。古人有句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难断?因为家事表面上看是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但实质上它有个性的问题,而性又是清官们难以启齿难以问究的事。性事牵涉到人最隐秘的私情,关系到人的最性感的两个器官,纵是清官大老爷,也不便探问,不好究诘呀,所以难断。性是个敏感的话题,去年亚太生殖健康与性权利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一个北京宣言。但大会的会标上把性权利三个字删掉了,可见中国人对性的态度依然羞怯和避讳。有感与此,我在参加大会的间隙,填了一首词,词曰:亚太生殖太频忙,健康很受伤。调理男女关系,此事要商量。域外策,国内方,聚一堂。有性趣吗?不妨听听,北京主张。三是关注流动人口的和谐。流动人口既活又乱。活,体现在流动人口给当地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方式包括思维方式,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是积极的一面;乱,体现在流动人口是个复杂的群体,分为有根和无根的两种,而无根的较之有根的更难以管理,他们没有任何顾惜和牵挂,汗也舍得,命也舍得,创造力强,破坏性大。所以,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必须相应跟上,解除后顾之忧,降低并稳定这一群体的生育水平。管仲有句话,叫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农工商的行业界线就已定型了,千百年来,这个界定一直被遵循。但现在农民企图改变文化传统,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何其难呀!四是关注贫富两级的生育和谐。有人说,富裕是最好的避孕药,在中国,恰恰不是这种情况,一般说来,贫穷和富裕最容易形成受精卵。要重视这种现象,并落实服务与管理。在中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是个怪圈、穷圈;而富人呢,有钱,不会计较养育成本,超生现象比较突出。中国有两句话说给富人听的,第一句叫富不过三代。第二句叫五世而斩,斩的意思是要斩断富裕的根。通常情况下,三代是过不去的,假若侥幸躲过初一,终躲不过十五。所以,不管是穷也好,富也罢,生些光棍,生些纨绔子弟,都只会坏事儿,所以生育和谐非常重要。五是关注人口代际结构的和谐。我国是未富先老,要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制,包括计划生育保险,注重加强代际之间的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和认同。此外,还关注婴幼儿早期教育和青少年人格教育。六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当前,我国在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应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与自然相适应、相融合的良好生态关系。 人口计生工作曾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当前的形势也正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人口众多的现状没有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没有变,人口和计划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

  • 国务院法制办就[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 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统计局负责人 就<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10-06-22 近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g ...查看


  • 西城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人口普查的基本原则
  • 西人普办发„2010‟5号附件: 西城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人口普查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和<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西政发„2009‟23号),制定 ...查看


  • 乡镇人口普查讲话
  • 在某某乡乡上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推进 暨培训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推进暨培训大会.人口普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为此,乡上决定召开这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查看


  • 2010年人口普查常见问题解答目录
  • 2010 年人口普查 -- TQA 常见问题解答目录 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期间,美国人口普查局都进行哪些工作? 人口普查局每年都会开展各种普查和调查,并不仅仅是这项每 10 年 1 次的人口普查.通过开展普查,能获得国家在社会和经济状况方面 ...查看


  • 前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特点 普查项目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本户住地等六项.耗时半年多.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特点 普查项目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项.同时,要求对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迁出. ...查看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 ...查看


  • 普查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
  • 成都市普查中心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9月30日) 2010年,成都市普查中心在省普查中心的指导下,主要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总结表彰及资料开发应用工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综合工作."一套表"统计单位名录管 ...查看


  • 普查工作领导讲话
  • 同志们: 国务院决定今年在全国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面掌握人口状况,对于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3月份,我县全面启动了人口普查工作,目前各项前期准备 ...查看


  • 2010中国人口普查分析
  •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 ...查看


  • 潍坊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 潍坊市发布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5-30 点击次数:842 按照国务院.山东省的统一部署,在潍坊市各级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普查机构和广大普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