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技术

第四章 资本与技术

(一)贫困恶性循环论[美 纳克斯]

贫困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存在着一个使贫困国家贫困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其中最重要的是低水平资本积累的循环集,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发展中国家形成贫困恶性循环的原因是人均收入低,人均收入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低。双重恶性循环及其突破:

纳克斯循环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各行业之间的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

两个恶性循环:

资本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规模——低收入”。

资本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诱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收入”。

(二)纳尔逊陷阱 (低水平均衡陷阱)

OA 为维持生计的最低收入水平。在 A,B 之间的任何一点,人口增长率大于国民收入增长率,收入增长被较高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人均收入水平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固定不变,形成低水平陷阱。当人均收入超过 OB 后,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会相应增加。要跳出低水平陷阱,达到 OB 以上的人均收入,必须使人均收入有一个大幅度增加。

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进的方法:

临界最小努力: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

(三)缪尔达尔循环 瑞典(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论)

1.负循环累积因果运动

假设两个地区开始时的发展水平相当,由于一个外部的冲击,使某地发展比另一地要快,造成了一种不平等。经济和非经济的力量倾向于使有利的地区累积扩张,以牺牲另一个地区为代价,并导致后者状况的更加恶劣,发展迟缓,不平等状况更加强化。

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穷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其中收入水平低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2.正循环积累因果运动

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人均收入提高,便可得到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即“高人均收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

(四)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1.小量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小经济规模问题,

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性或互补性,即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在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需求方面: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获利性。

供给方面: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互相创造与吸收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2.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措施:

在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只有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动”,来冲破经济停滞的困境,推动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迅速地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增长。

(五)莱宾斯坦临界 [美国](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循环,国民经济的内在推动力量过小。即使不断增加投资,也难以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的规模难以达到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发展初期,只有大规模投资,才能迅速突破;以巨大的投资力量推动经济走出低收入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临界最小努力: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

(六)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划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建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实现经济起飞,应具备三个条件:

1要有10%的投资率 2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 3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影响家庭储蓄的最主要的因素:

A.收入水平的高低。

 收入水平越高,收入用于消费后的剩余就越多,家庭储蓄额就越大。在一个国家内部,高收入者(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低收入者(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高收入国家的储蓄率比低收入国家的储蓄率要高。

B.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有不同观点)

收入集中能增进储蓄:凯恩斯: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因此,低收入的人储蓄少,高收入的人储蓄多。卡尔多:资本家阶级依靠财产得到高收入,因此其储蓄倾向比靠工资生活的工人阶级要高得多。

库兹涅茨刘易斯(路易斯)既然储蓄主要来自富人,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可以采用扩大收入差别的办法,来增加富人的收入,以增加储蓄,增加资本形成;这时不必强调收入分配平均,否则会影响储蓄增加和资本形成。相反观点:

扩大贫富差距,会加剧贫困,使社会消费不足,又会引起投资引诱减弱。

杜森贝利: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和攀比心理。如果使收入分配平

均化,可以减少示范效应和攀比心理,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主张采取收入均等化政策,使社会大量的穷人提高收入水平以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能力;以此增加投资引诱、扩大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储蓄便会自然增加。

1.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主要来源----农业剩余

2.农业剩余转化为资本的方式 (1)政府行政干预型 (2)市场导向型

2.技术进步的含义: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出;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3.技术进步的外生性和内生性(1)技术进步的外生性:技术进步不能由常规要素的增加来解释的产出增长。

(2)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技术进步体现在常规要素的增加中。

(二)技术进步的类型

用要素比例法衡量(K/L)

1.资本节约型与劳动使用型 K/L下降

2.劳动节约性与资本使用型 K/L上升 

3.中性型 K/L比例不变

技术进步的源泉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创新、引进、边干边学和人力资本投资(一)创新理论1.熊彼特( 1883 ~ 1950 )美籍经济学家

2. 创新的概念(与发明不同)

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建立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的过程。创新主要应该是一个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

创新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增加产出效益的过程。

有了技术发明,没有应用到生产中去,不能叫做创新。

主要有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

3 .创新活动类型

( 1 )引入新的产品,可以满足新的欲望和需求。

( 2 )引入新的生产方法,以更快更好的方式生产。( 3 )开辟新的市场机会,适时全方位、多层次衔接需求。( 4 )开拓新的原料来源,可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 5 )组织形式变革,节约交易成本。如重组一个企业。

4. 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

( 1 )竞争程度。有竞争,才有创新必要。( 2 )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大,广阔的获利前景能产生足够刺激。

( 3 )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传播越快,必须不断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创新。

( 4 )企业家群体。没有受到过良好训练,仅仅依靠冒险,如利用投机、黑社会等非法手段起家的企业家,往往限制竞争破坏创新环境。( 5 )信贷支持。5. 企业家的作用

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动力是个别企业对垄断利润的追逐和企业家精神。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征服困难的意志;创造快乐。 (二)创新及其制

度环境1.竞争条件2.市场完善度3.自由企业制度4.企业家阶层

(三)发展中国家创新机制缺乏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创新机制所依托的制度基础存在缺陷 

存在缺陷的理由: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因素)三、 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一)国际间的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指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经营方法和提供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购买、生产设备的购买。国际间的技术引进包括两个阶段:

简单技术转移:仅仅引进和使用,不关心是否能够复制一旦损坏,不得不重新进口零件。

高级技术吸收:能够被复制出来,是一种比较完全的技术扩散。

(二) 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障碍

( 1 )国内市场需求比较缺乏。( 2 )本国缺乏必需的资本。( 3 )本国缺乏自然资源。 ( 4 )为促进就业,厂商或政府不愿意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 5 )本国缺乏技术人才。 ( 6 )本国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厂商,没有经济优势。( 7 )国外对新技术的封锁和垄断。 (三)技术选择

1.中间技术论

1)高新技术

广义上的高新技术,是各个行业内,最高级别、最具有创新性的技术。

狭义上的高新技术:

( 1 )生物工程技术。( 2 )医学技术。( 3 )光电技术。( 4 )精密机械技术。( 5 )超级能源技术。( 6 )空间技术。( 7 )海洋探索技术。

2)对待高新技术的态度:

高新技术,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没有高新技术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但不一定紧紧追赶国际最新技术。片面追逐,有限资源过多地配置到并无国际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会导致产品成本过高,丧失竞争力;破坏本国的经济发展的自然路径,欲速则不达。 3)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指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特点:

( 1 )简单,易掌握。( 2 )设备简便,投资节约。( 3 )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较好。( 4 )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 5 )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水平。

先进技术是适应先进国家的特殊条件,如高工资、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比较充裕、大量熟练技术人员等被发展出来的。这些条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4)中间技术论

舒马赫认为:小的是美好的。

发展中国家必须开发适合自己的中间技术和小型技术;为穷人创造就业机会。

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即使使用先进技术,产品质量也可能较差。

2.适用技术论

1)适用技术

即适合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但

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

3)适用技术的本土性优势

适用技术将本国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技术创新的能力等统筹考虑,实现最佳效益。

4)劳动密集型技术

适用技术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

劳动密集型技术:又叫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导致资本-劳动比率或资本有机构成维持在一定水平或者降低的技术。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应该广泛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创新、大量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第四章 资本与技术

(一)贫困恶性循环论[美 纳克斯]

贫困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存在着一个使贫困国家贫困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其中最重要的是低水平资本积累的循环集,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发展中国家形成贫困恶性循环的原因是人均收入低,人均收入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低。双重恶性循环及其突破:

纳克斯循环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各行业之间的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

两个恶性循环:

资本供给:“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规模——低收入”。

资本需求:“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诱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收入”。

(二)纳尔逊陷阱 (低水平均衡陷阱)

OA 为维持生计的最低收入水平。在 A,B 之间的任何一点,人口增长率大于国民收入增长率,收入增长被较高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人均收入水平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固定不变,形成低水平陷阱。当人均收入超过 OB 后,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会相应增加。要跳出低水平陷阱,达到 OB 以上的人均收入,必须使人均收入有一个大幅度增加。

摆脱低水平均衡陷进的方法:

临界最小努力: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

(三)缪尔达尔循环 瑞典(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论)

1.负循环累积因果运动

假设两个地区开始时的发展水平相当,由于一个外部的冲击,使某地发展比另一地要快,造成了一种不平等。经济和非经济的力量倾向于使有利的地区累积扩张,以牺牲另一个地区为代价,并导致后者状况的更加恶劣,发展迟缓,不平等状况更加强化。

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穷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其中收入水平低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2.正循环积累因果运动

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人均收入提高,便可得到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即“高人均收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

(四)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1.小量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小经济规模问题,

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性或互补性,即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在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需求方面: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获利性。

供给方面: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互相创造与吸收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2.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措施:

在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只有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动”,来冲破经济停滞的困境,推动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迅速地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增长。

(五)莱宾斯坦临界 [美国](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循环,国民经济的内在推动力量过小。即使不断增加投资,也难以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的规模难以达到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发展初期,只有大规模投资,才能迅速突破;以巨大的投资力量推动经济走出低收入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临界最小努力: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

(六)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划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建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实现经济起飞,应具备三个条件:

1要有10%的投资率 2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 3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影响家庭储蓄的最主要的因素:

A.收入水平的高低。

 收入水平越高,收入用于消费后的剩余就越多,家庭储蓄额就越大。在一个国家内部,高收入者(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低收入者(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高收入国家的储蓄率比低收入国家的储蓄率要高。

B.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有不同观点)

收入集中能增进储蓄:凯恩斯: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因此,低收入的人储蓄少,高收入的人储蓄多。卡尔多:资本家阶级依靠财产得到高收入,因此其储蓄倾向比靠工资生活的工人阶级要高得多。

库兹涅茨刘易斯(路易斯)既然储蓄主要来自富人,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可以采用扩大收入差别的办法,来增加富人的收入,以增加储蓄,增加资本形成;这时不必强调收入分配平均,否则会影响储蓄增加和资本形成。相反观点:

扩大贫富差距,会加剧贫困,使社会消费不足,又会引起投资引诱减弱。

杜森贝利: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和攀比心理。如果使收入分配平

均化,可以减少示范效应和攀比心理,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主张采取收入均等化政策,使社会大量的穷人提高收入水平以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能力;以此增加投资引诱、扩大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储蓄便会自然增加。

1.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主要来源----农业剩余

2.农业剩余转化为资本的方式 (1)政府行政干预型 (2)市场导向型

2.技术进步的含义: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出;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3.技术进步的外生性和内生性(1)技术进步的外生性:技术进步不能由常规要素的增加来解释的产出增长。

(2)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技术进步体现在常规要素的增加中。

(二)技术进步的类型

用要素比例法衡量(K/L)

1.资本节约型与劳动使用型 K/L下降

2.劳动节约性与资本使用型 K/L上升 

3.中性型 K/L比例不变

技术进步的源泉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创新、引进、边干边学和人力资本投资(一)创新理论1.熊彼特( 1883 ~ 1950 )美籍经济学家

2. 创新的概念(与发明不同)

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建立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的过程。创新主要应该是一个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

创新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增加产出效益的过程。

有了技术发明,没有应用到生产中去,不能叫做创新。

主要有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等

3 .创新活动类型

( 1 )引入新的产品,可以满足新的欲望和需求。

( 2 )引入新的生产方法,以更快更好的方式生产。( 3 )开辟新的市场机会,适时全方位、多层次衔接需求。( 4 )开拓新的原料来源,可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 5 )组织形式变革,节约交易成本。如重组一个企业。

4. 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

( 1 )竞争程度。有竞争,才有创新必要。( 2 )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大,广阔的获利前景能产生足够刺激。

( 3 )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传播越快,必须不断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创新。

( 4 )企业家群体。没有受到过良好训练,仅仅依靠冒险,如利用投机、黑社会等非法手段起家的企业家,往往限制竞争破坏创新环境。( 5 )信贷支持。5. 企业家的作用

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家,动力是个别企业对垄断利润的追逐和企业家精神。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征服困难的意志;创造快乐。 (二)创新及其制

度环境1.竞争条件2.市场完善度3.自由企业制度4.企业家阶层

(三)发展中国家创新机制缺乏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创新机制所依托的制度基础存在缺陷 

存在缺陷的理由: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因素)三、 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一)国际间的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指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经营方法和提供服务所需的系统知识的购买、生产设备的购买。国际间的技术引进包括两个阶段:

简单技术转移:仅仅引进和使用,不关心是否能够复制一旦损坏,不得不重新进口零件。

高级技术吸收:能够被复制出来,是一种比较完全的技术扩散。

(二) 国际间技术转移的障碍

( 1 )国内市场需求比较缺乏。( 2 )本国缺乏必需的资本。( 3 )本国缺乏自然资源。 ( 4 )为促进就业,厂商或政府不愿意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 5 )本国缺乏技术人才。 ( 6 )本国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厂商,没有经济优势。( 7 )国外对新技术的封锁和垄断。 (三)技术选择

1.中间技术论

1)高新技术

广义上的高新技术,是各个行业内,最高级别、最具有创新性的技术。

狭义上的高新技术:

( 1 )生物工程技术。( 2 )医学技术。( 3 )光电技术。( 4 )精密机械技术。( 5 )超级能源技术。( 6 )空间技术。( 7 )海洋探索技术。

2)对待高新技术的态度:

高新技术,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没有高新技术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但不一定紧紧追赶国际最新技术。片面追逐,有限资源过多地配置到并无国际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会导致产品成本过高,丧失竞争力;破坏本国的经济发展的自然路径,欲速则不达。 3)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指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特点:

( 1 )简单,易掌握。( 2 )设备简便,投资节约。( 3 )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较好。( 4 )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 5 )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管理水平。

先进技术是适应先进国家的特殊条件,如高工资、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比较充裕、大量熟练技术人员等被发展出来的。这些条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4)中间技术论

舒马赫认为:小的是美好的。

发展中国家必须开发适合自己的中间技术和小型技术;为穷人创造就业机会。

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即使使用先进技术,产品质量也可能较差。

2.适用技术论

1)适用技术

即适合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动态概念。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但

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

3)适用技术的本土性优势

适用技术将本国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吸收技术创新的能力等统筹考虑,实现最佳效益。

4)劳动密集型技术

适用技术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

劳动密集型技术:又叫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能够导致资本-劳动比率或资本有机构成维持在一定水平或者降低的技术。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应该广泛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创新、大量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相关文章

  • 索罗模型和罗默模型的比较
  • 索罗模型和罗默模型间的比较 税务5118班杨超 3115353001 一.索罗模型 索罗模型的基本研究思路是这样的:先假定技术保持不变,集中考察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y = K/L称为资本-劳动比率,或者叫人均资本量,总的生产函数为,Q= ...查看


  • 浅议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浅议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胡子瑜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企业家们的重视.在此,笔者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增长.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四个方面阐述了研究人力资本的理论意义和 ...查看


  • 第11章_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从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来进行 考察.学习本章要求把握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作 用,了解其历史的过渡性和历史的暂时性,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不仅是必 ...查看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 作者:陈峥嵘 江海学刊 1997年01期 引言 5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把凯恩斯以前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生产函数理论引进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来,代表人物有索洛.丹尼森.斯旺等人.由此,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黄金时期 ...查看


  • 企业知识资本理论述评
  • 企业知识资本理论述评 摘要:数字化信息革命将知识经济推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知识资本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文章通过对中西方知识资本理论的介绍,提出从要素资本角度研究企业知识和知识资本 ...查看


  • 资本公积.留存收益转增资本的税务处理总结
  • 资本公积.留存收益转增资本的税务处理总结 一.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税务处理 1.1997年198号文-资本溢价转增资本不缴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 ...查看


  • 当前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中的几个问题
  • 2006年第5期 No.5 2006 统计研究 Staffstical Research 29 当前技市进当贡献率测算巾 髓几个问题 何锦义 刘晓静 ABSTRACT Inordertocorrect a 刘树梅 fewmisunderst ...查看


  • 劳务分包资质标准
  • 建筑业劳务分包企业资质标准 一.木工作业分包企业资质标准 木工作业分包企业资质分为一级.二级. 一级资质标准: 1.企业注册资本金30万元以上. 2.企业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员或本专业高级工以上的技术负责人. 3.企业具有初级以上木工不少于20 ...查看


  • 建筑劳务分包资质标准
  • 劳务资质标准 木工作业分包企业资质分为一级.二级. 一级资质标准: 1. 企业注册资本金30万元以上. 2. 企业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员或本专业高级工以上的技术负责人. 3. 企业具有初级以上木工不少于20人,其中,中级.高级工不少于50%: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