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1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 C、既坚持又发展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C )。 C、实践性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D )D、客观实在性

1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 B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14、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D )。D、相对性

15、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A )。 A、庸俗唯物主义

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19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C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2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D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A )。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D、实践观点

25、真理是( C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D )。D、直接现实性

2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B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2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0、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D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A )。 A、物质生产发展史

3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D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3、社会形态是( D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4、经济基础是( D )。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B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C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37、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B )。B、社会基本矛盾

3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B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39、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C )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40、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B )。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4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B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4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D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4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D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4、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D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4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B )。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46、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D )。D、剩余价值

47、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是( B )。B、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48、垄断的形成是( B )。B、自由竞争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49、垄断利润是( C )。C、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50、垄断价格是指( D )。D、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51、金融资本是( D )。D、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

5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 D )。D、参与制

53、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54、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 C )。C、欧洲联盟

55、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56、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58、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D、民主集中制

59、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60、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61、“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C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62、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D、消灭利益差别

6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64、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D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

二、主观题(含简答和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

答:(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

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答:(1)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3)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4)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为何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答:(1)实践决定认识。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6、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3)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4)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8、简述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答:(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12、分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②要

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1)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实践的结果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内容、性质和范围等都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并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的独有活动,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试论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要点:

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占条台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诸种意识形态。二者的结合和统一形成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而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当它的这种作用是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是进步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生产关系已经过时,上层建筑还运用自身的力量去维护它,而不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加以变革,这样的上层建筑是落后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这就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哲学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深人的改革,突出表现为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进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由单一的公有制进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方面的改革必然要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法制尚不健全,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不对我国政治体制加以改革,就势必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就会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

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15、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错误。

(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因此,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仍然是通过劳动,但知识、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16、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答案要点:

(1)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第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17、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所遭受的严重挫折,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曲折性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但是不能据此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欣欣向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即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曲折和反复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对我国的启示:

(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和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 C、既坚持又发展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C )。 C、实践性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D )D、客观实在性

1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 B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14、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D )。D、相对性

15、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A )。 A、庸俗唯物主义

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19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C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2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D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A )。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D、实践观点

25、真理是( C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D )。D、直接现实性

2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B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2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0、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D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A )。 A、物质生产发展史

3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D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3、社会形态是( D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4、经济基础是( D )。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B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C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37、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B )。B、社会基本矛盾

3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B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39、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C )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40、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B )。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4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B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4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D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4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D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4、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D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4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B )。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46、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D )。D、剩余价值

47、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是( B )。B、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48、垄断的形成是( B )。B、自由竞争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49、垄断利润是( C )。C、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50、垄断价格是指( D )。D、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51、金融资本是( D )。D、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

5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 D )。D、参与制

53、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54、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 C )。C、欧洲联盟

55、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56、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58、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D、民主集中制

59、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60、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61、“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C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62、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D、消灭利益差别

6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64、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D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

二、主观题(含简答和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

答:(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

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答:(1)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3)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4)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为何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答:(1)实践决定认识。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6、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内容?

答:(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3)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4)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8、简述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答:(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9、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非常美好的,但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它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12、分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②要

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1)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实践的结果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内容、性质和范围等都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并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的独有活动,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试论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要点:

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占条台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诸种意识形态。二者的结合和统一形成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而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当它的这种作用是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是进步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生产关系已经过时,上层建筑还运用自身的力量去维护它,而不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加以变革,这样的上层建筑是落后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这就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哲学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深人的改革,突出表现为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进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由单一的公有制进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方面的改革必然要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法制尚不健全,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不对我国政治体制加以改革,就势必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就会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

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15、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错误。

(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因此,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仍然是通过劳动,但知识、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16、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答案要点:

(1)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第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17、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所遭受的严重挫折,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曲折性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但是不能据此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欣欣向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即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曲折和反复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对我国的启示:

(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和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


相关文章

  • 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理论坚定
  •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查看


  •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 卢黎歌 魏 华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摘 要] 为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长期健康地发展,需要加强学科规范管理.采用"双借用.双促进.双 ...查看


  • 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特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特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广西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2011年05月24日15:08 来源:<广西日报>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 ...查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动力论文
  •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且对其研究越来越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地获得了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查看


  • 宣讲家网评论丨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所依
  • 摘要: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坚持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特别是每当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更加重视理 ...查看


  •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
  • 作者:柳建辉 新视野 2008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38(2008)05-0008-04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指导,也非常重视理论创新.自1921 ...查看


  • 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_问题与反思
  • 2010年第3期 哲学 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 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与反思 王雨辰 [摘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换带来了三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脱节:研究方式的实证化.技术化和学 ...查看


  • 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作者:倪志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4期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023 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基本原则之一.确立这条基本原 ...查看


  • 解读中特理论体系
  • 解读中特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中特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特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 ...查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