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墨子主要思想

墨子的主要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对他言行记录。其主要思想简单地说就是: “ 兼爱 ” 和 “ 非攻 ” ,另外主张 “ 尚贤 ” 、“ 尚同 ” 、“ 节用 ” 、“ 节葬 ” 。

《淮南子〃要略》:比孔子晚了一代的“墨子修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墨子以为儒家的礼仪繁缛,“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因而对儒家的礼仪传统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归纳有四:

儒家既不信鬼神,又要重视祭祀。所谓“执无鬼而学祭祀,是犹无客而学客礼,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引证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说明,鬼神是无所不在无可逃匿的,要使天下安定、秩序井然,其方法不是儒者的“敬鬼神而远之”,而是“上尊天,中事鬼,下爱人”。 ———所以,墨子尊神信鬼。

(墨子有“天志”,这是他一切学术思想的一根脊梁。抽掉了这条脊梁,墨子便不能成为墨子。墨子的“天志”,是天老爷之意志,也就是“天下之明法”。墨子信仰上帝,更信仰鬼神,上帝是宇宙中的全能全智的最高主宰,鬼神要次一等,是上帝的辅佐。上帝鬼神都是有情欲意识的,能生人,能杀人,能赏人,能罚人。这上帝鬼神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容许怀疑。所以,墨子是一位宗教家。其根本思想是天志、明鬼。他是肯定了一位人格的天,自然也肯定了鬼神。 墨子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等等学说都是以这天鬼为规矩而倡导出来的。)

批评儒者过分的注重礼仪形式。《墨子》存有《节葬》一篇。认为厚葬久丧首先使人耗尽财富,疲惫精神,削弱身体,社会不能按部就班地运行,人民不能有条不紊的生产,所以“以此求福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

其次,使人颜色黎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

再次,厚葬既不能使人富裕,也不能使人民繁庶,也不能使社会安定。所以,他们主张葬固然不可废,但死者既已葬矣,生者不必久哭而“疾而从事”,这样才可以为仁义,合乎圣人之道,符合百姓利益。——所以,墨子反对厚葬

(当时的厚葬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一是对死者衣、棺、椁、墓追求铺张豪华,死者要穿华丽的衣服,穿的数量也非常多。长沙 马王堆那个小诸候夫人的贵妇人的身上,就穿了18层丝绸绫罗做的衣服,还有由丝穿成、玉片围身的金缕玉衣,真是极尽豪华。死者的棺、椁要几重,要用很厚、很华贵的树木做成。还要放上许多殉葬的财物,如珠玉宝器。有的则要杀人殉葬。其二是对生者要求苛刻,丧期长、要求高。父母丧,要服丧三年 ,要结庐墓地,长期守墓。服丧期间,夫妻不能同房,更不能结婚办喜事,一切日常生活要让路。红楼梦中的贾琏在服丧期 间娶了尤二姐,就成了大过失,这些都是春秋时代的社会习俗,对丧家子孙的要求很高,为了表示孝顺,要“久丧”,丧期很长 ,要长久地表示极大的悲痛。墨子对此却不以为然。墨子是春秋时代的平民思想家,主张节葬薄葬。他认为,厚葬有弊无利。第一,厚葬是一种财富的浪费。大量财宝埋之于地下,使人们辛辛苦苦生产的财富不见天日,这样“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造成“出战不克,入守不固”。第二,厚葬牵制了大量的人力,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厚葬既有害于国,也有害于民,王公大人,厚葬久丧会导致“政荒国贫”,“匹夫贱人”久丧则会“ 身瘦家困”。总之,厚葬损国害民,害莫大焉。厚葬有弊,那么怎么实行薄葬呢?墨子主张,葬物从简,棺木可以薄一点,“棺三寸以掩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就是说 ,棺木不用太厚,三寸就足够了,死者穿的衣服多了也是烂掉 ,三件就够了。生者不必为丧事长久操心,“应疾而从事”, 尽快地了结掉,以免影响生产和生活

(另一位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庄子也主张薄葬节葬。他是从自然之道提出薄葬理论的。他认为,人死之后,归于无形,还于自然 。再好的珠玉,再华丽的衣服,对他都是无用的。他认为死是一种正常现象,人生源于自然,人死回归自然,应该赤条条来 ,赤条条去。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多余的。

公元前286年,庄子病重在床 ,他的弟子们环床而立,庄子嘱咐学生说,自己死后一定要薄葬 。弟子们说,您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总不能什么也不陪葬啊。 庄子却说,“什么也用不到”。“我以天体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殉物,我什么都有,还需要什么呢?”弟子们又说,“无论怎样薄葬,总还是要盖被穿衣,棺椁 护体。如果无棺无衣,乌鸦老鹰就会叼食您的身体。”庄子说 :“在地上给乌鸦老鹰吃,埋在地下给蝼蚁吃,不是这个吃, 就是那个吃。你们为什么只想给蝼蚁吃不想给鸦鹰吃,你们不是太偏心了吗?”弟子们无言可说,只得以他的嘱咐办。)

反对音乐。“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因为音乐不足以“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也不能靠这些外在的象征来制止“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反而“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纫之事”,王公大人兴礼作乐,却“夺民衣食之财”,因而没有必要。

(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

孔子说“遇不遇,时也,死生者,命也。”认为个人的努力,毕竟要等待时机,也就是命运,而墨子则批评这种命运观念。认为治乱兴废祸福,并无所谓名,而在于是否“兼相爱,交相利”,得到鬼神的保佑。

(“命运”之说,使人没有敬畏,没有信心,使上不听治,下不从事,因此必须掀翻。)

从墨子对儒者的批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儒者属于理想主义的人文思潮,他们心中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又有一个先验的道德本原,对于记忆中的过去有太多的理想和想象的成分,因此希望通过一种“仪式”与“象征”为中心的“礼”来保持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因而不希望过多地考虑实际社会中的实用性问题。在他们心目中,理想化程式化的“礼”的意义被放大了,他们希望礼乐以及人自身的道德意识与伦理信条可以拯救整个天下,实现一个理想的秩序。

但是墨子一派则属于十分坚定的现实主义,他们有一种极为实用思路,认为那种理想中的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可以取消,一切围绕着实际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思索。如他们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它能帮助天下安定,道德有序,因此必须顺从;葬丧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音乐不利于生产财富而只能耗费财富,这些靠外在形式表现内在情感的礼乐制度,是没有实际效用的。因此,必须废除:

很显然,墨子对于仪式、象征的意义是不赞同的。墨子的思路的确很实在,它以对当时社会的有用无用、有利无利为唯一标准,做为他思索的理性。

汉代王充《论衡〃薄葬》中认为墨子一系太过分执着于耳目可验、口鼻可得的经验而放弃了精神和心灵的体验,寻找到了“物”而放弃了“心”,适合了“愚民之欲”,却不合“智者之心”。

墨子的这些思想看似有理,但实际上都暴露了中华民族的弱点:一味节流,不知开源;

执着于实用经验,不擅于理论抽象。

(墨子的兼爱、爱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兼相爱”、“周爱人”,即同等地、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墨翟及其门徒都是游侠出身,兼爱思想无非是侠士见义勇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精神的提炼和延伸。而且,针对当时社会动乱,国与国互相攻打,人与人互相残杀,墨子急于寻找动乱的根源、救世的良方,他说:“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如果人们兼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则干戈化为玉帛,天下必然太平。

(墨子是团体):墨子及其门徒结成了一个组织严密、能够进行政治军事行动的武士团体,该团体的首领叫“钜子”,墨子为第一任钜子,他对于所有成员具有决定生死的绝对权威;该团体的组织原则是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绝对服从。可见,墨家实行的是专制主义统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其实,外在形式和谐华美的追求,象征世界在生活中的存在,一方面是一种超越功能的行为,不超越实用性和工具性,人们没有心情去追寻外在形式的“文”,一方面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现,外在的 “文”其实正是内在的 “化”,人类需要一写寄予感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神圣的敬畏和追求,也需要一些可以宣泄情感的文化象征来传递自己的喜欢和忧愁,如果只是寻求实用和功利,很可能使内心情感及寄寓内心情感的仪礼和象征都丧失,而丧失了这些的人类,也丧失其人之为人的依据而沦落为生物。(p108)

(p110)首先,与儒者之学重视思想的薪火相传与文化的基本教育不同,墨子一系在传续上,更多地带有那种人身的依附性和团体的封闭性,无形中消解了思想层面的联系纽带而凸显了团体层面的宗法关系,……慢慢导致团体的分崩离析; 其次,墨子一系的学说对于个人的要求未免太过,正如《庄子〃天下》所说的要求每个人都“生不歌,死不服”,完全服从一种实用到底的思想,用近乎苛刻的朴素来限制人的欲望,是“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而要求每个人都“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弄得“腓无胈,胫无毛”,也是使从学者难以忍受的,至于要求后人自愿“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更是一种专制的传承形式,是引发争斗的根源,墨子一系的渐次消失,正在于这种自我瓦解。

《墨子》的艺术特色:

1、初具议论文规模;逻辑严密,善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对白或对话。所以,《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 是在围绕着一个论题加以论述, 段与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所以,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如其《尚贤》、《兼爱》、《非攻》等篇目,都有标题概括中心思想。《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

2、语言质朴,不重文采。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墨子的主要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对他言行记录。其主要思想简单地说就是: “ 兼爱 ” 和 “ 非攻 ” ,另外主张 “ 尚贤 ” 、“ 尚同 ” 、“ 节用 ” 、“ 节葬 ” 。

《淮南子〃要略》:比孔子晚了一代的“墨子修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墨子以为儒家的礼仪繁缛,“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因而对儒家的礼仪传统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归纳有四:

儒家既不信鬼神,又要重视祭祀。所谓“执无鬼而学祭祀,是犹无客而学客礼,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引证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说明,鬼神是无所不在无可逃匿的,要使天下安定、秩序井然,其方法不是儒者的“敬鬼神而远之”,而是“上尊天,中事鬼,下爱人”。 ———所以,墨子尊神信鬼。

(墨子有“天志”,这是他一切学术思想的一根脊梁。抽掉了这条脊梁,墨子便不能成为墨子。墨子的“天志”,是天老爷之意志,也就是“天下之明法”。墨子信仰上帝,更信仰鬼神,上帝是宇宙中的全能全智的最高主宰,鬼神要次一等,是上帝的辅佐。上帝鬼神都是有情欲意识的,能生人,能杀人,能赏人,能罚人。这上帝鬼神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容许怀疑。所以,墨子是一位宗教家。其根本思想是天志、明鬼。他是肯定了一位人格的天,自然也肯定了鬼神。 墨子的兼爱、尚贤、非攻、节用等等学说都是以这天鬼为规矩而倡导出来的。)

批评儒者过分的注重礼仪形式。《墨子》存有《节葬》一篇。认为厚葬久丧首先使人耗尽财富,疲惫精神,削弱身体,社会不能按部就班地运行,人民不能有条不紊的生产,所以“以此求福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

其次,使人颜色黎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

再次,厚葬既不能使人富裕,也不能使人民繁庶,也不能使社会安定。所以,他们主张葬固然不可废,但死者既已葬矣,生者不必久哭而“疾而从事”,这样才可以为仁义,合乎圣人之道,符合百姓利益。——所以,墨子反对厚葬

(当时的厚葬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一是对死者衣、棺、椁、墓追求铺张豪华,死者要穿华丽的衣服,穿的数量也非常多。长沙 马王堆那个小诸候夫人的贵妇人的身上,就穿了18层丝绸绫罗做的衣服,还有由丝穿成、玉片围身的金缕玉衣,真是极尽豪华。死者的棺、椁要几重,要用很厚、很华贵的树木做成。还要放上许多殉葬的财物,如珠玉宝器。有的则要杀人殉葬。其二是对生者要求苛刻,丧期长、要求高。父母丧,要服丧三年 ,要结庐墓地,长期守墓。服丧期间,夫妻不能同房,更不能结婚办喜事,一切日常生活要让路。红楼梦中的贾琏在服丧期 间娶了尤二姐,就成了大过失,这些都是春秋时代的社会习俗,对丧家子孙的要求很高,为了表示孝顺,要“久丧”,丧期很长 ,要长久地表示极大的悲痛。墨子对此却不以为然。墨子是春秋时代的平民思想家,主张节葬薄葬。他认为,厚葬有弊无利。第一,厚葬是一种财富的浪费。大量财宝埋之于地下,使人们辛辛苦苦生产的财富不见天日,这样“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造成“出战不克,入守不固”。第二,厚葬牵制了大量的人力,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厚葬既有害于国,也有害于民,王公大人,厚葬久丧会导致“政荒国贫”,“匹夫贱人”久丧则会“ 身瘦家困”。总之,厚葬损国害民,害莫大焉。厚葬有弊,那么怎么实行薄葬呢?墨子主张,葬物从简,棺木可以薄一点,“棺三寸以掩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就是说 ,棺木不用太厚,三寸就足够了,死者穿的衣服多了也是烂掉 ,三件就够了。生者不必为丧事长久操心,“应疾而从事”, 尽快地了结掉,以免影响生产和生活

(另一位春秋时代的思想家庄子也主张薄葬节葬。他是从自然之道提出薄葬理论的。他认为,人死之后,归于无形,还于自然 。再好的珠玉,再华丽的衣服,对他都是无用的。他认为死是一种正常现象,人生源于自然,人死回归自然,应该赤条条来 ,赤条条去。一切身外之物,都是多余的。

公元前286年,庄子病重在床 ,他的弟子们环床而立,庄子嘱咐学生说,自己死后一定要薄葬 。弟子们说,您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总不能什么也不陪葬啊。 庄子却说,“什么也用不到”。“我以天体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殉物,我什么都有,还需要什么呢?”弟子们又说,“无论怎样薄葬,总还是要盖被穿衣,棺椁 护体。如果无棺无衣,乌鸦老鹰就会叼食您的身体。”庄子说 :“在地上给乌鸦老鹰吃,埋在地下给蝼蚁吃,不是这个吃, 就是那个吃。你们为什么只想给蝼蚁吃不想给鸦鹰吃,你们不是太偏心了吗?”弟子们无言可说,只得以他的嘱咐办。)

反对音乐。“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因为音乐不足以“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也不能靠这些外在的象征来制止“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反而“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纫之事”,王公大人兴礼作乐,却“夺民衣食之财”,因而没有必要。

(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

孔子说“遇不遇,时也,死生者,命也。”认为个人的努力,毕竟要等待时机,也就是命运,而墨子则批评这种命运观念。认为治乱兴废祸福,并无所谓名,而在于是否“兼相爱,交相利”,得到鬼神的保佑。

(“命运”之说,使人没有敬畏,没有信心,使上不听治,下不从事,因此必须掀翻。)

从墨子对儒者的批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儒者属于理想主义的人文思潮,他们心中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又有一个先验的道德本原,对于记忆中的过去有太多的理想和想象的成分,因此希望通过一种“仪式”与“象征”为中心的“礼”来保持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因而不希望过多地考虑实际社会中的实用性问题。在他们心目中,理想化程式化的“礼”的意义被放大了,他们希望礼乐以及人自身的道德意识与伦理信条可以拯救整个天下,实现一个理想的秩序。

但是墨子一派则属于十分坚定的现实主义,他们有一种极为实用思路,认为那种理想中的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可以取消,一切围绕着实际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思索。如他们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它能帮助天下安定,道德有序,因此必须顺从;葬丧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音乐不利于生产财富而只能耗费财富,这些靠外在形式表现内在情感的礼乐制度,是没有实际效用的。因此,必须废除:

很显然,墨子对于仪式、象征的意义是不赞同的。墨子的思路的确很实在,它以对当时社会的有用无用、有利无利为唯一标准,做为他思索的理性。

汉代王充《论衡〃薄葬》中认为墨子一系太过分执着于耳目可验、口鼻可得的经验而放弃了精神和心灵的体验,寻找到了“物”而放弃了“心”,适合了“愚民之欲”,却不合“智者之心”。

墨子的这些思想看似有理,但实际上都暴露了中华民族的弱点:一味节流,不知开源;

执着于实用经验,不擅于理论抽象。

(墨子的兼爱、爱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兼相爱”、“周爱人”,即同等地、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墨翟及其门徒都是游侠出身,兼爱思想无非是侠士见义勇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精神的提炼和延伸。而且,针对当时社会动乱,国与国互相攻打,人与人互相残杀,墨子急于寻找动乱的根源、救世的良方,他说:“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如果人们兼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则干戈化为玉帛,天下必然太平。

(墨子是团体):墨子及其门徒结成了一个组织严密、能够进行政治军事行动的武士团体,该团体的首领叫“钜子”,墨子为第一任钜子,他对于所有成员具有决定生死的绝对权威;该团体的组织原则是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绝对服从。可见,墨家实行的是专制主义统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其实,外在形式和谐华美的追求,象征世界在生活中的存在,一方面是一种超越功能的行为,不超越实用性和工具性,人们没有心情去追寻外在形式的“文”,一方面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现,外在的 “文”其实正是内在的 “化”,人类需要一写寄予感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神圣的敬畏和追求,也需要一些可以宣泄情感的文化象征来传递自己的喜欢和忧愁,如果只是寻求实用和功利,很可能使内心情感及寄寓内心情感的仪礼和象征都丧失,而丧失了这些的人类,也丧失其人之为人的依据而沦落为生物。(p108)

(p110)首先,与儒者之学重视思想的薪火相传与文化的基本教育不同,墨子一系在传续上,更多地带有那种人身的依附性和团体的封闭性,无形中消解了思想层面的联系纽带而凸显了团体层面的宗法关系,……慢慢导致团体的分崩离析; 其次,墨子一系的学说对于个人的要求未免太过,正如《庄子〃天下》所说的要求每个人都“生不歌,死不服”,完全服从一种实用到底的思想,用近乎苛刻的朴素来限制人的欲望,是“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而要求每个人都“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弄得“腓无胈,胫无毛”,也是使从学者难以忍受的,至于要求后人自愿“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更是一种专制的传承形式,是引发争斗的根源,墨子一系的渐次消失,正在于这种自我瓦解。

《墨子》的艺术特色:

1、初具议论文规模;逻辑严密,善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对白或对话。所以,《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 是在围绕着一个论题加以论述, 段与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所以,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如其《尚贤》、《兼爱》、《非攻》等篇目,都有标题概括中心思想。《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

2、语言质朴,不重文采。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相关文章

  • 被遗忘的墨子-从墨子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被遗忘的墨子 --从墨子看中国优秀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时期,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各诸侯国,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这个时期,被我们熟知的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 ...查看


  • 关于墨子经济思想的哲学思考
  • 关于墨子经济思想的哲学思考 曹 阳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墨子是公元前五世纪末中国最具独创精神的思想家.他出于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关怀,一生都在为改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物质生活.为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而斗争.而他的 ...查看


  • 墨子的兼爱思想
  • 墨子的兼爱思想 兼爱思想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墨子学说的基本论题之一."兼"字的本意是一只手拿两只稻穗,引申为同时涉及几种事物,即不分你我,彼此等同.墨子大力提倡兼爱,所谓兼爱,就是"周爱人" ...查看


  • 论墨子"兼爱"思想的当代意义
  • 摘 要: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他的学说和儒学并称显学,作为一位平民圣人,墨子心怀人民安危,反对不义之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并为之付诸实践,虽其学说未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但在以和平与发展 ...查看


  • 墨子兼爱上周瑜
  • 墨子·兼爱上 (节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 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①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 ...查看


  • 诸子简介·墨子篇
  • 墨子(约前468-376年),姓墨,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大约生在孔子死后.孟子生前.墨子首创墨家,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主要流派,是九流十家中的大家.韩非子在<显学>篇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孟子也说过 ...查看


  • 公输,说课稿
  • 篇一:公输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 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q ...查看


  • 公输一等奖教案
  • 篇一:<公输>优质课教学设计 <公输>教学设计 一.走进战国,认识墨子(观看视频)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们为争夺霸业,不断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挺身而出,阻止战争,倡 ...查看


  • 教育论文:墨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 [摘 要]墨子是我国最早的因材施教的实践教育家.墨子在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重视学生量力而行和知识技能的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完整的认识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教育,完善我国当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