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
1, ,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
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②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③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①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念,树立和坚定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②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
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努力使自己成
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法及其理论意义?
答,内容:①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②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理,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为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A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①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 ,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可要可不要: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3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关系:①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方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应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 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
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有利于促进旧
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4 ,意识的能动性?
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
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
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答:关系:①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③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现实意义 :①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客观规律),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② 主体选择(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2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的辩证联系。
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
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
把它们截然分开。
3 ,如何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答: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
被推翻。
②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
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①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②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辩证关系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③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
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①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②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③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④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⑤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
和发展。
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答:①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②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③ 阶级分析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 生产的全球化。② 贸易的全球化。③ 金融的全球化。④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 跨国公司的发展。③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利: 1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影响:
①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只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③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弊: 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②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①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
新型国家政权。
③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
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④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⑤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行到无产阶级社会。 ⑥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①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
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② 人民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
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力,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来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④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绪论: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具有主要的现实意义。
1, ,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
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②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③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①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念,树立和坚定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②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
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大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知识的佼佼者,而且要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努力使自己成
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法及其理论意义?
答,内容:①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②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理,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为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 A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①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 ,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可要可不要: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3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关系:①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方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应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 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
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有利于促进旧
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4 ,意识的能动性?
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
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
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答:关系:①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③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现实意义 :① 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客观规律),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② 主体选择(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2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的辩证联系。
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
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
把它们截然分开。
3 ,如何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答: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答: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
被推翻。
②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
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①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②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辩证关系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①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③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
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①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②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③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④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⑤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
和发展。
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答:①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②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③ 阶级分析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和评价。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 生产的全球化。② 贸易的全球化。③ 金融的全球化。④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 跨国公司的发展。③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利: 1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影响:
①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只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③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弊: 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②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①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
新型国家政权。
③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
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④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⑤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行到无产阶级社会。 ⑥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①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
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② 人民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
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力,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来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④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