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七下期末试卷

邯郸一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质检题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眷顾(juàn) 教诲(huì) 叩击(kîu ) 污垢(gîu) ....

B、赎回(shú) 镍币(niâ) 涟漪(yī) 聆听(líng) ....

C、咆哮(páo) 携手(xiã) 淙淙(zōng) 狼嗥(háo) ....

D、惊愕(â ) 对峙(zhì) 花坞(wù) 萦回(yíng)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束手无策 络绎不绝 无可言喻 引经据典

B、怒不可遏 爱不失手 偏偏起舞 滂沱大雨

C、家喻户晓 姹紫嫣红 不解之缘 青黄不接

D、轻举妄动 肃然起敬 相提并论 如饥似渴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 ....

B、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

C、抓好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

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们应该端正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目的。

B、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C、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红叶的好时候。

B、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C、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6、依次填在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

A、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配合 映衬 布局 层次

C、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D、映衬 层次 布局 配合

7、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或名言。(8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土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大守行》)

⑵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⑶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⑷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⑸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早春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有生活哲理,诗中表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在《饮酒》诗中最能体现陶渊明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花喻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40分)

(一)诗歌欣赏。(3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 的一个字是“ ”。(1分)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 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细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我国_____(朝代)著名_______家。(2分)

2、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实词。(3分)

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可—— 蕃—— ..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水 亵玩—— ..

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2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 之—— ..

⑵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 甚—— ..

4、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

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

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答:

(三)(12分)

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②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2分)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变化) ..

答:

2、第①段中,作者提到他们家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分别指 和 。作者走这两条路了吗?从他的这一选择可看出他身上具有什么精神?(2﹢2﹦4分)

答:

3、第②段,作者决意要学医的目的是什么?(1分)

答:

4、第②段,作者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运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分)

答:

5、作者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出发点是什么?(1分)

答:

6、写出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或一个名言警句(包括诗句)。(1分)

答:

(四)想讨一本书(13分)

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驱车去接方先生和他刚相识的申女士。共进午餐后,申女士接受了方先生的邀请,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⑵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

所求地望着我们。

⑶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⑷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⑸“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⑹“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书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⑺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女士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⑻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有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脚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⑼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女士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⑽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⑾送走申女士后,方先生满腹心事。不久后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⑿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成一笔大生意吗?”

⒀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⒁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⒂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你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⒃“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⒄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出来,把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⒅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⒆“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她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本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通过对讨书和______________两个情节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一个人,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理想的泯灭”的主题。(2分)

2、本文的情节描写十分出色,从文章后一情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描写可看出方先生是一个财大气粗,没有修养的人;从“我才懒得选”“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等语言描写可看出方先生还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2分)

3、你怎样理解售书小姐“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这句话?(2分)

答:

4、请写一句你平时积累的有关“书”的格言警句。(2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带上欣赏的眼镜,你会由衷地赞叹“生活真好”;打开心灵的窗户,你会由衷地赞叹“拥有亲情真好”;怀着博大的胸怀,你会由衷地赞叹“遇上挫折真好”;举起自信的火炬,你会由衷地赞叹“前途真好”„„亲爱的同学,风华正茂的你,又想对什么说声“真好”呢?

请以“_____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邯郸一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质检题答案 一、1、C 2、B 3、A 4、C 5、B 6、A

7、⑴角声满天秋色里 ⑵脉脉不得语 ⑶感时花溅泪 ⑷听取蛙声一片 ⑸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一)1、仍 2、C

(二)1、《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2、⑴值得;多⑵玩弄 3、⑴第一人称代词,“我”;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⑵从;十分,很 4、⑴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⑵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5、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寄寓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1、不能,“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而“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用在这里不合文意。2、做幕友和商人;没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条路的鲜明态度:做幕友为虎作账,欺压百姓,作者厌恶;做商人贪心钱财,唯利是图,作者不齿。3、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民族的振兴。19、“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先提倡新文艺。”4、救国救民的爱国心。5、如:作品有《药》、《纪念刘和珍君》、《故乡》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四)1、书;买书(购书) 2、拍、扔;不爱读书(填“不学无术”、“虚荣心极强”、“精神贫乏”等亦可)3、书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用书装点门面,是对书的糟蹋。书应该属于那些热爱书、热爱知识,把书视为“有灵魂的生命”的人。4、(略)

三、(略)

邯郸一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质检题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眷顾(juàn) 教诲(huì) 叩击(kîu ) 污垢(gîu) ....

B、赎回(shú) 镍币(niâ) 涟漪(yī) 聆听(líng) ....

C、咆哮(páo) 携手(xiã) 淙淙(zōng) 狼嗥(háo) ....

D、惊愕(â ) 对峙(zhì) 花坞(wù) 萦回(yíng)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束手无策 络绎不绝 无可言喻 引经据典

B、怒不可遏 爱不失手 偏偏起舞 滂沱大雨

C、家喻户晓 姹紫嫣红 不解之缘 青黄不接

D、轻举妄动 肃然起敬 相提并论 如饥似渴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目瞪口呆。 ....

B、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

C、抓好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

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们应该端正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目的。

B、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C、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红叶的好时候。

B、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C、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D、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6、依次填在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

A、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配合 映衬 布局 层次

C、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D、映衬 层次 布局 配合

7、按下列要求默写古诗文句或名言。(8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土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大守行》)

⑵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⑶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⑷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⑸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早春景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有生活哲理,诗中表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在《饮酒》诗中最能体现陶渊明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花喻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40分)

(一)诗歌欣赏。(3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 的一个字是“ ”。(1分)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 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细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我国_____(朝代)著名_______家。(2分)

2、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实词。(3分)

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可—— 蕃—— ..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水 亵玩—— ..

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2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 之—— ..

⑵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 甚—— ..

4、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

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

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答:

(三)(12分)

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②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2分)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变化) ..

答:

2、第①段中,作者提到他们家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分别指 和 。作者走这两条路了吗?从他的这一选择可看出他身上具有什么精神?(2﹢2﹦4分)

答:

3、第②段,作者决意要学医的目的是什么?(1分)

答:

4、第②段,作者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运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分)

答:

5、作者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出发点是什么?(1分)

答:

6、写出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或一个名言警句(包括诗句)。(1分)

答:

(四)想讨一本书(13分)

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驱车去接方先生和他刚相识的申女士。共进午餐后,申女士接受了方先生的邀请,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⑵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

所求地望着我们。

⑶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⑷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⑸“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⑹“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书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⑺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女士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⑻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有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脚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⑼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女士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摘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⑽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⑾送走申女士后,方先生满腹心事。不久后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⑿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成一笔大生意吗?”

⒀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⒁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⒂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你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⒃“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⒄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出来,把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⒅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⒆“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她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1、本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通过对讨书和______________两个情节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一个人,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理想的泯灭”的主题。(2分)

2、本文的情节描写十分出色,从文章后一情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作描写可看出方先生是一个财大气粗,没有修养的人;从“我才懒得选”“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等语言描写可看出方先生还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2分)

3、你怎样理解售书小姐“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这句话?(2分)

答:

4、请写一句你平时积累的有关“书”的格言警句。(2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带上欣赏的眼镜,你会由衷地赞叹“生活真好”;打开心灵的窗户,你会由衷地赞叹“拥有亲情真好”;怀着博大的胸怀,你会由衷地赞叹“遇上挫折真好”;举起自信的火炬,你会由衷地赞叹“前途真好”„„亲爱的同学,风华正茂的你,又想对什么说声“真好”呢?

请以“_____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邯郸一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质检题答案 一、1、C 2、B 3、A 4、C 5、B 6、A

7、⑴角声满天秋色里 ⑵脉脉不得语 ⑶感时花溅泪 ⑷听取蛙声一片 ⑸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一)1、仍 2、C

(二)1、《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2、⑴值得;多⑵玩弄 3、⑴第一人称代词,“我”;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⑵从;十分,很 4、⑴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⑵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5、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寄寓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1、不能,“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而“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用在这里不合文意。2、做幕友和商人;没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条路的鲜明态度:做幕友为虎作账,欺压百姓,作者厌恶;做商人贪心钱财,唯利是图,作者不齿。3、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民族的振兴。19、“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先提倡新文艺。”4、救国救民的爱国心。5、如:作品有《药》、《纪念刘和珍君》、《故乡》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四)1、书;买书(购书) 2、拍、扔;不爱读书(填“不学无术”、“虚荣心极强”、“精神贫乏”等亦可)3、书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用书装点门面,是对书的糟蹋。书应该属于那些热爱书、热爱知识,把书视为“有灵魂的生命”的人。4、(略)

三、(略)


相关文章

  • 七下地理期末试卷201005(答案)
  •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地理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统一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答在题目括号中无效. 1.世界上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 ( ...查看


  •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七下生物
  • 班级 姓名 考试号 题答要不内线封密 „„„„„„„„„„„„„„装„„„„„„„„„„„„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期终考试 七年级生物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2.右图中, ...查看


  • 东莞市2014-2015学年七下期末考试试卷
  •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自查 七年级数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2)所在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4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查看


  • 七下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 七年级历史(下)学习效果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洛阳 C.余杭 D.涿郡 2.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曾有人评价她:政 ...查看


  • 生物七下期末试卷
  • 七年级生物下册检测题(2012) 一.选择题 1.人体的血液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下列哪种血细胞中含有哪种物 质所致( ) A.白细胞,纤维蛋白原 B.红细胞,纤维蛋白原 C.血小板,血红蛋白 D.红细胞,血红蛋白 2.血液中的细胞包括( ...查看


  • 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 八年级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3月31日(周一) 八下9.1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完成<自主测评>67-68页. 4月1日(周二) 八下9.2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完成<自主测评>70-71页. 4月2日(周三 ...查看


  • 七下英语试卷分析
  • 初一年级(下)英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试卷评析: 本学期期末考试为园区统考,试卷题型和分值为:听力15分,单选15分,完型10分,阅读20分.词汇分两项,单词拼写10分(汉语4,音标3,对话3),词形转换5分,其中基数词转序数词,形容词转副词 ...查看


  • 七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学校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2006.6)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倾听·说话(6分) 1.听下面的一段录音,回答问题.(3分) (1).在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海宁市文化保护" ...查看


  • 期末测试卷七下
  • 期末测试卷 一.听力(每题1分,共20分) 二.单项选择 (每题1分,共20分) ( )1. –What did you do last Friday? --Tim played ________soccer and I played __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