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要论证两者间的关系,首先要简要阐明两者的基本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但以我的见解而言,科学精神其实就是对待科学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态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缺乏科学精神,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近代科学的理性框架没有在中国自然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缺乏不等于完全没有,否定也不可以全盘。当我们冷静回首,客观面对历史的时候,很难想象,一个几乎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能够创造出人类最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我认为,在浩繁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尽管相对而言科学精神的成分较少,但就绝对值而言,它依然灿若星河。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对于科学的认识,所走的是有别于西方的另一条理路。今天,在我们力图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复兴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中科学精神的发掘和发展,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

将大有裨益,甚至对整个人类现代科学的发展都可能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许多对科学具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的思想。我认为,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道家哲学。因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就中国的传统科学而言,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

就现代科学而言,道家哲学更应该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就我本身而说,我现在从事的就是自然科学(化学)的研究。道家哲学以宇宙为本体,提供了一套“宇宙生成思维模式”,它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它指出了“道”是一种无名、无状、无始、无终的自然质朴的存在。这些基本思想与现代科学新发现、新理论十分契合。“道”蕴涵了产生万物、并规定和促动其变迁的潜能和潜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这种“道”的生成论的思维模式优于西方原子论,更便于用来解释现代科学中发现的新问题,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许多处于科学最前端领域的科学家开始怀疑和抛弃西方原子构成论这个僵化的思维模式,而转向中国古代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模

式,并试图以此来摆脱当代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哲学困境。

其次,道家哲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具有启发创新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它还给出了“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方法观点。所谓“损”,就是否定,就是扬弃。也就是不断否定阶段性认识,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规律。例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他中年以后的研究中,总是自觉地从道家哲学中获得思维启示,他说:“自从我进入中年时期以来,老庄思想已经毫不含糊地在我的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他公开承认他的“空域概念”即“一个对应于最小时空量子的极限”,是受到唐代道家信奉者李白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启示而提出来的。

虽然也有的科学工作者的观点,不是直接从道家哲学中得到启迪,但是他们依据现代科学的成果所作出的结论,却与道家的“道”的观念不谋而合。例如,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他多年从事的研究中发现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颇有相合之处。

道家的这种“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方法观点,也在我的日常学习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任何事情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在学术研究不能只学别人怎么做,要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什么方式和方法更适合我,不能一味的就知道完成任务,不思考工作怎么做的更好。要做到吸取别人身好的东西,舍弃不好的方面,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案。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对科学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务实和锲而不舍精神是科学精神所必须的。

科学求真之难,一是科学研究本身存在挑战性,二是社会文明常常对科学产生束缚。所以每一项科学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包含了求真精神。如面对科学研究本身的挑战,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穷毕生精力写成190万字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了求真,他广泛采访,实地调查,考证药物产地;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鉴定药物的药性和疗效;三次写好初稿后发现问题,三次推翻重写,直到临死之前才完成全书的写作。正因为他这种求真的精神才使得《本草纲目》至今仍在中医药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了追求科学真理的决心,一旦选定了奋斗的目标,就应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是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二是要坚持积累,滴水穿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十分重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格言锦句,再到孙中山先生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名句,都是肯定这种精神的。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也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句

子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精神,绝不是一篇短文可能说透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为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事业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要论证两者间的关系,首先要简要阐明两者的基本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但以我的见解而言,科学精神其实就是对待科学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态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缺乏科学精神,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近代科学的理性框架没有在中国自然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缺乏不等于完全没有,否定也不可以全盘。当我们冷静回首,客观面对历史的时候,很难想象,一个几乎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能够创造出人类最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我认为,在浩繁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尽管相对而言科学精神的成分较少,但就绝对值而言,它依然灿若星河。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对于科学的认识,所走的是有别于西方的另一条理路。今天,在我们力图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复兴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中科学精神的发掘和发展,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

将大有裨益,甚至对整个人类现代科学的发展都可能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许多对科学具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的思想。我认为,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道家哲学。因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就中国的传统科学而言,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道家思想和这种有机科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蕴含的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机械科学思想的发展,让古代中国的科学理论水平远不如古希腊,并让中国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却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技术大国和技术强国。

就现代科学而言,道家哲学更应该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就我本身而说,我现在从事的就是自然科学(化学)的研究。道家哲学以宇宙为本体,提供了一套“宇宙生成思维模式”,它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它指出了“道”是一种无名、无状、无始、无终的自然质朴的存在。这些基本思想与现代科学新发现、新理论十分契合。“道”蕴涵了产生万物、并规定和促动其变迁的潜能和潜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这种“道”的生成论的思维模式优于西方原子论,更便于用来解释现代科学中发现的新问题,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许多处于科学最前端领域的科学家开始怀疑和抛弃西方原子构成论这个僵化的思维模式,而转向中国古代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模

式,并试图以此来摆脱当代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哲学困境。

其次,道家哲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具有启发创新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它还给出了“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方法观点。所谓“损”,就是否定,就是扬弃。也就是不断否定阶段性认识,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规律。例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他中年以后的研究中,总是自觉地从道家哲学中获得思维启示,他说:“自从我进入中年时期以来,老庄思想已经毫不含糊地在我的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他公开承认他的“空域概念”即“一个对应于最小时空量子的极限”,是受到唐代道家信奉者李白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启示而提出来的。

虽然也有的科学工作者的观点,不是直接从道家哲学中得到启迪,但是他们依据现代科学的成果所作出的结论,却与道家的“道”的观念不谋而合。例如,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他多年从事的研究中发现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颇有相合之处。

道家的这种“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方法观点,也在我的日常学习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任何事情都有好的和坏的一面,在学术研究不能只学别人怎么做,要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什么方式和方法更适合我,不能一味的就知道完成任务,不思考工作怎么做的更好。要做到吸取别人身好的东西,舍弃不好的方面,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案。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对科学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务实和锲而不舍精神是科学精神所必须的。

科学求真之难,一是科学研究本身存在挑战性,二是社会文明常常对科学产生束缚。所以每一项科学成就的取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包含了求真精神。如面对科学研究本身的挑战,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穷毕生精力写成190万字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为了求真,他广泛采访,实地调查,考证药物产地;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鉴定药物的药性和疗效;三次写好初稿后发现问题,三次推翻重写,直到临死之前才完成全书的写作。正因为他这种求真的精神才使得《本草纲目》至今仍在中医药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了追求科学真理的决心,一旦选定了奋斗的目标,就应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是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二是要坚持积累,滴水穿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十分重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格言锦句,再到孙中山先生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名句,都是肯定这种精神的。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也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句

子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精神,绝不是一篇短文可能说透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为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事业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章

  • 高考政治大题考点精华
  • (一)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 ...查看


  • (可以代替课本的)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的内涵.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 ...查看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是什么 识记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文 ...查看


  • 文化与生活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 ...查看


  • 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 关于中外文化差异产生渊源的探究 摘要: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 ...查看


  •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第一单元知识点集锦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 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 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 ...查看


  • 高中[文化生活]主要知识点
  • <文化生活>主要知识点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1.文化的内涵?P6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 ...查看


  • [人教版必修三政治2017]文化生活答题模板(精华版)
  •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1-2课)] (1)为什么重视(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②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文化的特点: 1)文 ...查看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 时间:2011年11月15日 09时36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