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锨把儿上的红绸子

  义务劳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有官员参加的义务劳动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劳动而被赋予政治意义,那劳动便伟大起来,既然伟大,也就天然地具有了喜庆色彩。因此我们看电视新闻和报刊上图片新闻的义务劳动都是很讲究排场的。常见的是官员们胸前一定要有用松枝彩扎的佩花,双手戴着细支白纱的手套,崭新的铁锨把儿上捆着一朵用红色绸子系成的花团。劳动的现场也时常配以鼓号乐队和震天动地的鞭炮。   这样的劳动,一般来说经济效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这可以从每一把铁锨上那铲挖的少许土沙就可以计算出,如果再刨除首长们的安全警卫费用,那么其产出折合成金钱恐怕还不够买红绸子和鞭炮的,甚至很可能亏本儿。但其社会效益却是怎么计算也不过分的。   第一,官员参加劳动,表明他们热爱劳动,喜欢劳动,愿意劳动。他们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是因为革命的需要和革命分工的不同才使他们离开了光荣的劳动第一线。现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劳动,就是给其他的劳动者作出一种示范、一种表率、一种动员、一种号召、一种鼓励;第二,官员参加义务劳动,还表明他们是与民同劳的制造者,不管是锣鼓喧天,还是那铁锨把儿的大红绸子都向所有的人们昭示着一种喜庆、一种和谐、一种胜利、一种火爆、一种鼎盛。   义务劳动在这里已经丧失了它的主要目的,这种主权旁移表现出了我们的悠久传统,铁锨把儿上的红绸子就是宣言书、就是宣传队、就是播种机,就是以形式实现声势,试图以声势浸润人们的思想以求得所谓的社会效益。这当然也是义务劳动的组织者所想达到的目的。为了达此目的,在铁锨把儿上系上红绸子,其实就是在给官员们进行政治装饰。而对于政治装饰又为不少官员们所喜爱。所以义务劳动者胸佩花团,铁锨把儿要拴红绸子就变成了一种符号,表面上看火爆、热闹、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就像戏台上的刀枪,耍起来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但在真正的战场上,最终还不如一根烧火棍而已。西谚有云:鸟儿的翅膀拴上黄金就不会高飞。那么,同理,铁锨把儿系上大红绸子,那铁锨还能甩得起来吗?   当然义务劳动的组织者会说,之所以在铁锨把儿上系上红绸子是给他人一种精神上的鼓舞,而精神一旦被鼓舞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种被传唱了多年的老调子,几乎堪称经典,但往事并不如烟,大跃进时,15年超英赶美时,大搞人民公社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文化大革命”时,哪个时期,哪个地点不红旗风卷如画,又有多少人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可精神不但没有转化成物质,反而连原来残存的那点儿物质也被消蚀殆尽。多少年来,我们中国人最注重的就是面子和做戏,无论这官做得怎样,都少不了几把万民伞和几块德政牌;无论事情干得怎样,大红花先戴起来,鞭炮也响起来。农业学大寨时,干旱的土地已经龟裂,可漫山遍野的红旗依然猎猎作响。所以这中国传统极具虚伪的一面,与义务劳动中铁锨把儿上的绸子一样被说成是中国的符号恐也不为过。而且这个符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过去中国皇帝们每年要搞“圣驾躬耕”。所谓圣驾躬耕,不是说皇帝要弄二亩地种种;收获点瓜果梨桃小杂粮吃吃。而是先搭一个方广五百步的顶棚,地下铺上用细箩筛过几遍的黄土。然后再由小戏班装扮成各式的百姓,手执乐器高唱太平曲。耕地时皇帝手扶金龙犁,由二老人引犁二老护驾左右在黄土地上往返走三遍。最后众“百姓”高呼万岁,皇帝算是“劳动”完毕。我们想一想,这皇帝老儿用的金龙犁和那小戏班装扮的百姓是不是与铁锨把儿上的红绸子一样,像一种符号,透视出某些中国人骨子里的虚伪。   劳动就是劳动,也不管是不是义务劳动,其目的都是创造价值。即使是有官员参加的劳动也不是什么大喜之事。设想一下,官员们一露面就佩花,就扎红绸子,进而一讲话就是为共产主义而献身。而背后贪污腐化,老百姓会怎么想,怎么看。如果一个社会里,官员们都有前后两张脸,会场上是公仆,宴会上是酒徒,会上讲为人民睡不着觉,而会下吃喝嫖赌,那老百姓又怎能文明起来。铁锨把儿上拴红绸子的事看起来很小,但折射出来的问题,足够你想好一阵子的。□   (作者单位: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 )   责任编辑:张功杭

  义务劳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有官员参加的义务劳动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劳动而被赋予政治意义,那劳动便伟大起来,既然伟大,也就天然地具有了喜庆色彩。因此我们看电视新闻和报刊上图片新闻的义务劳动都是很讲究排场的。常见的是官员们胸前一定要有用松枝彩扎的佩花,双手戴着细支白纱的手套,崭新的铁锨把儿上捆着一朵用红色绸子系成的花团。劳动的现场也时常配以鼓号乐队和震天动地的鞭炮。   这样的劳动,一般来说经济效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这可以从每一把铁锨上那铲挖的少许土沙就可以计算出,如果再刨除首长们的安全警卫费用,那么其产出折合成金钱恐怕还不够买红绸子和鞭炮的,甚至很可能亏本儿。但其社会效益却是怎么计算也不过分的。   第一,官员参加劳动,表明他们热爱劳动,喜欢劳动,愿意劳动。他们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是因为革命的需要和革命分工的不同才使他们离开了光荣的劳动第一线。现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劳动,就是给其他的劳动者作出一种示范、一种表率、一种动员、一种号召、一种鼓励;第二,官员参加义务劳动,还表明他们是与民同劳的制造者,不管是锣鼓喧天,还是那铁锨把儿的大红绸子都向所有的人们昭示着一种喜庆、一种和谐、一种胜利、一种火爆、一种鼎盛。   义务劳动在这里已经丧失了它的主要目的,这种主权旁移表现出了我们的悠久传统,铁锨把儿上的红绸子就是宣言书、就是宣传队、就是播种机,就是以形式实现声势,试图以声势浸润人们的思想以求得所谓的社会效益。这当然也是义务劳动的组织者所想达到的目的。为了达此目的,在铁锨把儿上系上红绸子,其实就是在给官员们进行政治装饰。而对于政治装饰又为不少官员们所喜爱。所以义务劳动者胸佩花团,铁锨把儿要拴红绸子就变成了一种符号,表面上看火爆、热闹、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就像戏台上的刀枪,耍起来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但在真正的战场上,最终还不如一根烧火棍而已。西谚有云:鸟儿的翅膀拴上黄金就不会高飞。那么,同理,铁锨把儿系上大红绸子,那铁锨还能甩得起来吗?   当然义务劳动的组织者会说,之所以在铁锨把儿上系上红绸子是给他人一种精神上的鼓舞,而精神一旦被鼓舞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种被传唱了多年的老调子,几乎堪称经典,但往事并不如烟,大跃进时,15年超英赶美时,大搞人民公社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时,“文化大革命”时,哪个时期,哪个地点不红旗风卷如画,又有多少人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可精神不但没有转化成物质,反而连原来残存的那点儿物质也被消蚀殆尽。多少年来,我们中国人最注重的就是面子和做戏,无论这官做得怎样,都少不了几把万民伞和几块德政牌;无论事情干得怎样,大红花先戴起来,鞭炮也响起来。农业学大寨时,干旱的土地已经龟裂,可漫山遍野的红旗依然猎猎作响。所以这中国传统极具虚伪的一面,与义务劳动中铁锨把儿上的绸子一样被说成是中国的符号恐也不为过。而且这个符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过去中国皇帝们每年要搞“圣驾躬耕”。所谓圣驾躬耕,不是说皇帝要弄二亩地种种;收获点瓜果梨桃小杂粮吃吃。而是先搭一个方广五百步的顶棚,地下铺上用细箩筛过几遍的黄土。然后再由小戏班装扮成各式的百姓,手执乐器高唱太平曲。耕地时皇帝手扶金龙犁,由二老人引犁二老护驾左右在黄土地上往返走三遍。最后众“百姓”高呼万岁,皇帝算是“劳动”完毕。我们想一想,这皇帝老儿用的金龙犁和那小戏班装扮的百姓是不是与铁锨把儿上的红绸子一样,像一种符号,透视出某些中国人骨子里的虚伪。   劳动就是劳动,也不管是不是义务劳动,其目的都是创造价值。即使是有官员参加的劳动也不是什么大喜之事。设想一下,官员们一露面就佩花,就扎红绸子,进而一讲话就是为共产主义而献身。而背后贪污腐化,老百姓会怎么想,怎么看。如果一个社会里,官员们都有前后两张脸,会场上是公仆,宴会上是酒徒,会上讲为人民睡不着觉,而会下吃喝嫖赌,那老百姓又怎能文明起来。铁锨把儿上拴红绸子的事看起来很小,但折射出来的问题,足够你想好一阵子的。□   (作者单位: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 )   责任编辑:张功杭


相关文章

  • 陈忠实:日子 | 短篇小说 · 纪念作家陈忠实先生
  • * 陈忠实先生为<中篇小说选刊>创刊三十年题写的贺词 * 日  子 by  陈忠实 - 1 - 发源地周边的山势和地形,锁定了滋水向西的流向.那些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在这条清秀的倒淌河面前,常常发生方向性迷乱. 在河堤与流水之间的 ...查看


  • 喜气洋洋中国红_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 喜气洋洋中国红 --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刘爱昕 红色,作为一种色彩,使人联想到鲜血.火.太阳和朝霞.而在中国民间传统中,大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人们用红色表达喜悦和祝福,用红色来进行自我保护.消灾驱邪. 中国民众对红色的崇尚历史久 ...查看


  • 扛着铁锨上大学
  • 扛着铁锨上大学 我就是我,那就清清静静地在我的我的世界微笑,无所畏惧万事万物. 如果我是一条大河,不会在乎我的干涸, 如果我是种子,不会为我的果实而着急, 如果我是„„ 那么多的如果都代表了我的本质,其实我的最本质的存在是--我是一个农村孩 ...查看


  • [父亲的菜园]1说课稿
  • <父亲的菜园>说课稿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中卫市第九小学 王艳玲 一.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 ...查看


  • 陕西秦腔名段1
  • <洪湖赤卫队>(选段) 娘的眼泪似水淌 韩英唱段 娘的眼泪似水淌,点点洒在儿的心上: 满腹话儿从何讲,饱含热泪唤亲娘,娘啊! 娘说过二十六年前,数九天寒冬北风狂: 彭霸天,丧天良, 霸去田地抢占茅房: 把我的爹娘,赶到那洪湖上, ...查看


  • 我的乡村,我的梦
  • 夯 夯实,成了时下某些人的惯用语.事实上他们可能并不认识夯. 方形的.圆形的石头,加上木杠和绳子就叫夯. 夯,需要一个人执掌,几个人在边上拉扯绳子,一起用力一起"嗨哟嗨哟". 一起一落间,变得结实牢靠. 让人心也变得踏实 ...查看


  • 四月有奖征文:清明节植树记
  • 四月有奖征文:清明节植树记 清明假期,妈妈带我回姥姥家.姥爷要把家里的一个沟堑植上杨树. 中午吃完饭,姥爷和妈妈便拿着杨树苗.水桶.铁锨要去植树.我看见了,也吵着要去,姥爷说田里风大,不让我去,让我在家里学习.妈妈说:"让她去吧, ...查看


  • 植树节黑板报内容:栽树记
  • 清明假期,妈妈带我回姥姥家.姥爷要把家里的一个沟堑植上杨树. 中午吃完饭,姥爷和妈妈便拿着杨树苗.水桶.铁锨要去植树.我看见了,也吵着要去,姥爷说田里风大,不让我去,让我在家里学习.妈妈说:"让她去吧,去锻炼锻炼身体,体验体验生活 ...查看


  • 腰鼓教学设计
  •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少年宫腰鼓活动设计方案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少年宫腰鼓活动设计方案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少年宫腰鼓活动设计方案 篇二:腰鼓教案 白湖镇乡村学校少年宫2014年春 腰鼓队训练教案 辅导员 龚千军 二〇一四年二月 白湖镇中少年宫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