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

1、赋:回忆“赋”

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

传统汉赋的特点。 高一已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 《秋

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典范。(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

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

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

第一段: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

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让学生分组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

2、很好,找的很准确具体。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大家快速朗读,前后位组成一个小组比赛背诵(提问:最好让学生主动起来背诵,形成一个互相竞争的局面,提高课堂记忆效率。)

3、大家背诵的非常好,现在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比喻。具体可感,能够让人如同看到一幅画面(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文翻译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

4、很好,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第二段:

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秋声。第2段有没有写到“秋声”呢?

1、快速阅读,并回答描写秋声的语句。

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2、大家看一下这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

明确:先写“秋之状”

3、写秋之状分别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色,容,气,意。

4、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这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明确: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5、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对秋之状的再次引申写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风过后的草木萧条之色,这里前后草色之变,又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呢?

明确:对比。用前后色差之大来显示秋风的萧杀之力度。

6、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呢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夫秋”至“物过剩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剩而当杀”。

这样,作者就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了秋的肃杀。而“秋

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

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

第三段: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恩,不是,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这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请大家浏览第三段,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做一下概括。(分小组自行翻译讨论,最后老师总结)

明确: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四、小结:文章到此才在童子的瞌睡状态下结束,作者以对话开始,又以对话结尾,中间作者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态可掬。

五、课后作业:学习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夏日之景的文章。

六、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秋之声:淅沥萧飒,奔腾澎湃。(比喻)

秋之状:色、容、气、意。(铺垫、烘托、对比) 秋之性:肃杀为心、伤戮为责。(联想想象)

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

1、赋:回忆“赋”

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

传统汉赋的特点。 高一已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 《秋

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典范。(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

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

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

第一段: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

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让学生分组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

2、很好,找的很准确具体。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大家快速朗读,前后位组成一个小组比赛背诵(提问:最好让学生主动起来背诵,形成一个互相竞争的局面,提高课堂记忆效率。)

3、大家背诵的非常好,现在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比喻。具体可感,能够让人如同看到一幅画面(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文翻译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

4、很好,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第二段:

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秋声。第2段有没有写到“秋声”呢?

1、快速阅读,并回答描写秋声的语句。

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2、大家看一下这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

明确:先写“秋之状”

3、写秋之状分别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

明确:色,容,气,意。

4、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这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明确: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5、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对秋之状的再次引申写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风过后的草木萧条之色,这里前后草色之变,又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呢?

明确:对比。用前后色差之大来显示秋风的萧杀之力度。

6、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呢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夫秋”至“物过剩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剩而当杀”。

这样,作者就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了秋的肃杀。而“秋

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

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

第三段: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恩,不是,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这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请大家浏览第三段,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做一下概括。(分小组自行翻译讨论,最后老师总结)

明确: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四、小结:文章到此才在童子的瞌睡状态下结束,作者以对话开始,又以对话结尾,中间作者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态可掬。

五、课后作业:学习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夏日之景的文章。

六、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秋之声:淅沥萧飒,奔腾澎湃。(比喻)

秋之状:色、容、气、意。(铺垫、烘托、对比) 秋之性:肃杀为心、伤戮为责。(联想想象)


相关文章

  • 第04次上机教案未觉池塘春草梦
  • 上机教案 第四周 未觉池塘春草梦 重点:下面的加粗黑字部分 要求:按下面的十步完成练习,完成后的样章在右半页. 1.启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 :双击桌面上的WORD图标 2.输入下列文字: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 ...查看


  • 故都的秋优质课教案
  • 郁达夫的秋天,秋天的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覃塘区樟木高级中学语文组 刘飞达 指导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 ...查看


  •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沁园春·长沙>,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沁园春·长沙>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阅读鉴 ...查看


  • 秋天的诗句:扫花游·秋声
  • 扫花游·秋声 朝代:宋代 作者:王沂孙 原文: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 ...查看


  • 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案
  •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范读,听秋声. 1.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发现到了吗? 你发现了什么? 秋天的脚步虽然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音乐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 ...查看


  • 秋天的诗句:声声慢·秋声
  • 声声慢·秋声 朝代:宋代 作者:蒋捷 原文: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 ...查看


  • 元宵节诗句: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 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朝代:清代 作者:厉鹗 原文: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 ...查看


  • 秋天的诗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 出自宋末诗人张炎的<清平乐>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赏析 此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 ...查看


  • 秋天的诗句:秋声
  • <秋声>原文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秋声&g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