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报告

来源:www.rudangwang.com 发布时间:2009-01-14

港南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区,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三农”工作中第一大难题。据统计,港南区域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31万亩,总人口6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52万人,人均耕地不足1.7(以农业人口计算是1.6亩/人)亩,农村富余劳动力4.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6.37万人的8.07%。这么多的劳动力就业不足或潜在失业,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已引起我区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港南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农民,特别是要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劳动力通过农业内部、外部转移就业。同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年来港南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打工经济。港南区是后发展的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吸纳消化劳动能力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打工经济的决定,强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定培训规划,构建以“区劳动力市场-中心劳动力市场-乡镇小型劳动力市场”为骨架三级联动的职业推介网络,大力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2007年全区共转移剩余劳动力21.82万人,实现务工收入5.46亿元,人均918.49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89%。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从业技能。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积累财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有的在外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变成了“城里人”,有的回乡投资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的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笔者发现,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集中表现为“五怕”:一怕变化。“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存在;二怕欺负。由于农村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来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受欺负;三怕风险。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就业渠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一是少数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农民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积极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

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区要高度关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区要高度重视,把打工经济当作支柱产业来抓。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负责劳务经济的组织协调、督办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工作。组织、人事、劳动、财政、司法、教育、农业等部门应固定专班开展相关服务工作。做到县有领导机构、服务机构,乡(镇)有工作专班,村有工作站,形成“上下互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强力推进”的区、乡、村三级劳务输出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发展目标。制定打工经济发展目标和技能培训规划,大力推进“两转两型一输出”,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着力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宣传工作。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和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特别是出台的有关保障和扶持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大投入力度,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劳务输出的培训、输出、奖励、担保贷款、应急基金和配套设施建设。

投放域名未登记! (二)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低、就业难的状况,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方针,把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本领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首要环节来抓。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等教育资源,通过资格审查,确定培训基地。紧扣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编写劳动法律法规、务工常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劳动技能知识手册,作为培训教材。二是探索培训途径。要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与职业中学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培训重心外向企业延伸、内向乡镇延伸。三是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初高中毕业回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发放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并定向输出就业。四是创新投入机制。要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签订合同、免费培训、打工还本”的扶持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新路子。

(三)依托市场,探索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针对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盲目性、活难找、效益差等问题,立足市场,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把用工单位请进来”的方式,巩固老基地,发展新伙伴,大力开拓外埠劳务市场,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规模输出、有序转移。一是依托骨干企业定向输出。与大中型企业集团签订常年劳务输出协议,实施定向培训、定点转移。二是政府间合作输出。由政府出面,与劳务输入地政府结为友好县市、友好乡镇,签订常年劳务协议,政府间合作开展劳务输出。三是劳务派遣输出。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组建劳务派遣公司,组织人员派往企业务工,配合用工单位共同管理,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四是打工能人带动输出。以打工能人为依托,带领本地劳动力成规模对外输出。

(四)配套政策,强化服务,着力优化劳务输出环境。一是信息服务。要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网站,为劳务输出提供信息传递、就业指导、政策指南、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要建立涵盖教育程度、技术专长、务工区域、职业培训等情况的县级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实行微机化管理,形成“人人有表、村村有帐、乡乡有库”的劳动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劳务对接的成功率。二是维权服务。组建“农民工维权中心”,设立侵权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维权热线。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及时提供维权服务,形成政府救助和司法援助相结合的救助机制。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打工人员相对集中地建立党总支、党支部、流动工会小组和流动管理服务站,管理流动党员,服务劳务大军。

(五)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制定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积极引

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对返乡创业者不限所有制形式、不限投资领域、不限经营范围,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创业成功的农民回乡投资兴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域!

来源:www.rudangwang.com 发布时间:2009-01-14

港南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区,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三农”工作中第一大难题。据统计,港南区域总面积10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31万亩,总人口6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52万人,人均耕地不足1.7(以农业人口计算是1.6亩/人)亩,农村富余劳动力4.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6.37万人的8.07%。这么多的劳动力就业不足或潜在失业,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已引起我区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港南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农民,特别是要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劳动力通过农业内部、外部转移就业。同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年来港南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打工经济。港南区是后发展的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吸纳消化劳动能力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打工经济的决定,强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定培训规划,构建以“区劳动力市场-中心劳动力市场-乡镇小型劳动力市场”为骨架三级联动的职业推介网络,大力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2007年全区共转移剩余劳动力21.82万人,实现务工收入5.46亿元,人均918.49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89%。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从业技能。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积累财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有的在外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变成了“城里人”,有的回乡投资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的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笔者发现,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集中表现为“五怕”:一怕变化。“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存在;二怕欺负。由于农村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来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受欺负;三怕风险。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就业渠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

第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一是少数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农民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积极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

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区要高度关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区要高度重视,把打工经济当作支柱产业来抓。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负责劳务经济的组织协调、督办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工作。组织、人事、劳动、财政、司法、教育、农业等部门应固定专班开展相关服务工作。做到县有领导机构、服务机构,乡(镇)有工作专班,村有工作站,形成“上下互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强力推进”的区、乡、村三级劳务输出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发展目标。制定打工经济发展目标和技能培训规划,大力推进“两转两型一输出”,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着力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宣传工作。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和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特别是出台的有关保障和扶持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大投入力度,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劳务输出的培训、输出、奖励、担保贷款、应急基金和配套设施建设。

投放域名未登记! (二)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低、就业难的状况,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方针,把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本领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首要环节来抓。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等教育资源,通过资格审查,确定培训基地。紧扣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编写劳动法律法规、务工常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劳动技能知识手册,作为培训教材。二是探索培训途径。要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与职业中学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培训重心外向企业延伸、内向乡镇延伸。三是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初高中毕业回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发放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并定向输出就业。四是创新投入机制。要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签订合同、免费培训、打工还本”的扶持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新路子。

(三)依托市场,探索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针对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盲目性、活难找、效益差等问题,立足市场,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把用工单位请进来”的方式,巩固老基地,发展新伙伴,大力开拓外埠劳务市场,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规模输出、有序转移。一是依托骨干企业定向输出。与大中型企业集团签订常年劳务输出协议,实施定向培训、定点转移。二是政府间合作输出。由政府出面,与劳务输入地政府结为友好县市、友好乡镇,签订常年劳务协议,政府间合作开展劳务输出。三是劳务派遣输出。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组建劳务派遣公司,组织人员派往企业务工,配合用工单位共同管理,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四是打工能人带动输出。以打工能人为依托,带领本地劳动力成规模对外输出。

(四)配套政策,强化服务,着力优化劳务输出环境。一是信息服务。要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网站,为劳务输出提供信息传递、就业指导、政策指南、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要建立涵盖教育程度、技术专长、务工区域、职业培训等情况的县级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实行微机化管理,形成“人人有表、村村有帐、乡乡有库”的劳动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劳务对接的成功率。二是维权服务。组建“农民工维权中心”,设立侵权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维权热线。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及时提供维权服务,形成政府救助和司法援助相结合的救助机制。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打工人员相对集中地建立党总支、党支部、流动工会小组和流动管理服务站,管理流动党员,服务劳务大军。

(五)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制定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积极引

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对返乡创业者不限所有制形式、不限投资领域、不限经营范围,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创业成功的农民回乡投资兴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域!


相关文章

  •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 关于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民比例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省及务工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查看


  •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就业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研究
  • 摘要:文章利用湖北恩施自治州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转移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经途径,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流动.建议民族地区要优先发展教育. 关键 ...查看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影响因素
  •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qu ...查看


  • 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 作者:熊军 摘要: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查看


  • 宜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对策
  • 宜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对策 王血红 易青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调查宜都市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现状,找出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了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宜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查看


  •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研究
  • 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9期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研究 吴静芬1,陈少婷1,郭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慧,一,张 浩1 528231) 510225:2.广东省公安民警培训中心.广东佛山 摘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quo ...查看


  • 浅谈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 浅谈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近几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转化为剩 ...查看


  • 文章格式范本一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报告 论文题目:安徽泗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员姓名:谭珊珊 准考证号:[1**********]6 专 业:工商企业管理 工作单位: 泗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导师姓名:臧武芳 日期 ...查看


  • 农业人口转移中的棘手问题调研报告
  • 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之后必然会遇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中国也不例外必然会遇到这个问题,农业人口的转移就是农业人口的城市化,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问题可称为世纪难题.有统计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约4.8亿人,农林牧渔业实际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