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注入]:星巴克的养成故事

大家好,我是王督皓,是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六班的“小胖”,是“一个在互联网世界里爱折腾的小胖子”。小饿小困,就找小胖约饭!

微信号:wangduhao999

现在,我在北京分会开了一个专栏——《小胖笔记》,会经常跟你分享一些干货。

我蛮喜欢参加图书漂流活动,因为漂流来的书都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而《将心注入》恰好是2017年第一份意外。

这是一本讲述星巴克和星巴克的首席执行官的故事。倘若放在自己选书的视角,一定不会选择这样故事类的书籍,总归会觉得不如《定位》、《单点突破》、《刻意练习》、《学习之道》一类的书籍干的过瘾。

所以这么说来,能去阅读这本书也真的是意外。而这份意外更来自于这本书阅读之后,他不像其他书籍一样写个自传、回忆回忆自己过去的故事,给自己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而是在为用户讲述星巴克与首席执行官双线前进路上的总结与思考。

( 图1 《将心注入》与在它身上划过的笔 合影 )

正如刚才所说,这本书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作者舒尔茨的成长故事:如何从一个贫民窟的小男孩,长成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的大男孩,再到后来义无返顾的加入星巴克、意见不同意而离开星巴克、创立了自己的咖啡厅品牌“天天”、收购了创始团队无心再去经营的星巴克,一直到从管理一个小公司,到管理成巨头公司自己所遇到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与思考。

另一个故事就是星巴克是如何诞生的,再到他被交易给了舒尔茨,然后从一个小的咖啡厅,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性格”,再往后从几十家店变成了上千家店,在这个过程中,星巴克团队的问题、股东的问题、定位的问题、社会责任的问题等等,又是如何一一被解决。

舒尔茨

那就先从舒尔茨的成长故事说说,我关注的,是这三件事情:

( 图2 舒尔茨)

┃ 没有一桩伟大的成就紧靠运气就能行

舒尔茨疯狂的喜欢上星巴克的品质,这是他第一次喝到如此好喝的咖啡。他与星巴克早期的团队反复的沟通了很多次,但是对加入这件事情一直没有谈拢,问题出现在一个地方:舒尔茨是一个很棒的销售,也是一个想法很多、创业很颠覆的人。而星巴克早期的创始团队,却担心这样的改变对团队是一种破坏。

终于,舒尔茨获得了与星巴克的创始人一起见面聊天的机会。那个晚上聊得很开心,对方也十分的认可舒尔茨。等回到家,舒尔茨还兴奋地告诉自己的妻子雪莉“我想一切都步入正轨了”,然后不断的幻想着即将搬到西雅图,准备结婚、买房、为星巴克这个事业而打拼。

24小时候,他收到了星巴克团队打来的电话:很抱歉,我们无法接受太多的冒险、太多的改变。你的计划听起来真不错,但这不是我们对星巴克的设想。

电话挂后,舒尔茨极度的震惊。他在书中这样描述:“我看见自己的整个未来在眼前闪过,然后粉碎、破灭”。

如果是你,这时会怎么办?

( 图3 一手好牌,就真的能赢吗? )

舒尔茨第二天又一次给星巴克创始团队之一的人打电话,了解真正不被雇佣的原因、向对方陈述对方内心深处的恐惧、反问解决方案。

又过了一天,对方打过来电话:你说得对。对于前24个小时的僵局我很抱歉,我们继续吧。你得到了这份工作。

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陆陆续续的发生着,只是问题与形式可能略有不懂。我们在面对被告知不可能,是就此放弃?还是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最终使得事情获得转机?

生活往往是一连串的错失组成的。这里面我们归结为运气的东西,说到底并非完全出于运气。其实,该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为你的未来负责。你得有这样一种精神,敢于直面人所不见,追涉人所不逮。无论谁说不行,都要坚定自己认定的路!

┃ 别被比你聪明的人吓到

西奥多·罗斯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管理者是那些对优秀人才有着良好直觉的人,一方面善于调动能人去放手做事,一方面则克制自己不对他们的行动横加干涉。

我们要相信,点子可以是源自于创始人,但靠创始人一个人把天下打下来,那就是难之又难。毕竟,创始人不是三头六臂,他无法满足这个点子被实现的每一种能力。

大道理谁都清楚,但真轮到了自己,那就又是另一番情景。舒尔茨自身的认同感已经完全与星巴克融为了一体,而当别人对星巴克提出任何建议,就都好像是在指出舒尔茨某方面工作的不足。而另一方面,舒尔茨自身也知道有些问题自己确实不懂,当这两件事情在脑海里打击时,确实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 图4 害怕吗? )

霍华德是舒尔茨招来的一位比他大10岁的零售业专家。他的性格与星巴克的内向谦和完全相反,一个纯粹的有啥说啥的人!

“为什么星巴克手册翻了三页还不能看到‘人’这个词,难带不应该把‘人’放在优先的位置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满足顾客的任何需求?”、“为什么咖啡店经理们发言时那么胆怯?”.....

他的直言不讳确实让舒尔茨有些无法接受,甚至出于天性有意地回避冲突。再后来不断地思考与沟通中,舒尔茨确实发现霍华德说的是对的。一家企业是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发出,需要小伙伴们的热情与建议才能够继续前行。这些东西,也应该成为星巴克不可或缺的氛围。

最终,舒尔茨这样说服自己:我聘用这些人是因为你们比我聪明。现在,去证明这一点吧!

┃ 别打击下属的进取精神

你知道吗?如果没有蒂娜·坎皮恩再坚持一次,舒尔茨也许就于饱受人们喜欢的”星冰乐“擦肩而过。

蒂娜在圣莫妮卡管理着10多家星巴克。在夏天的时候,顾客总喜欢要一些调和其他味道、加糖加冰的饮品。而在星巴克最多也只是供应在冰桶里冰过的冰拿铁和冰摩卡。当越来越多的顾客进店想要一杯调和味道的饮品时,在被告知没有后都转身走向了星巴克的竞争对手那里。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次反映给舒尔茨,但都被拒绝了。舒尔茨认为:如果添加了调和味道,那就不是正宗的咖啡了。这样的事情是有损星巴克所代表卓越咖啡的尊严,听起来更像是快餐饮品,而非真正的咖啡爱好者喜欢的。

( 图5 百年企业,困难重重 )

蒂娜还是很坚定自己的想法,于是开始自己购买机器和设备进行新品的研发尝试。他没有请求批准,而是打算先斩后奏,但第一次制作出来的东西确实不太理想。当新品被送到舒尔茨这里,他觉得糟糕透了。

但这一次,舒尔茨选择同意试一试这样一个新品。并把新品的研发交给了一个热咖啡并不怎么受欢迎的区域负责人。经过反复的研发与测试,再到后来食品顾问的建议与调整,终于做出来了一款深受用户喜欢的调制新品。

没错,这就是我们在星巴克里”星冰乐“诞生的故事。

如果星巴克是一个完全僵化的公司,也许星冰乐真的永无出头之日,而正是这一次试验和冒险行动,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热情和想象力。

哈维·霍恩斯坦在《管理的勇气》中提到:如果缺少个体的行动,任何公司的新生乃至民族产业的复兴,都是不可能的。

星巴克

同样,星巴克的故事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 图6 星巴克 )

┃ 每一个员工都不是一个零部件

在经济效率、星巴克还背负外债的时候,舒尔茨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给每个一周工作超过24小时的员工上一份医疗保险。

这份想法来自于他的父亲病逝及父亲生前的生活状态。他认为:每一个员工都不是一个零部件,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当员工因为这份关怀而愿意留在这家公司继续工作下去,你要知道也许投入的这笔医疗费,远远要比大量的员工离职所带来招聘、培训、员工适应的成本大。

( 图7 我们的时间,只是共享在一件事 )

这个逻辑,是对的:财富不过是手段,人才是终极目的。如果不能用物质为我们的人民扩大机会的话,一切物质的丰裕对我们而言都毫无意义。

┃ 坚守信条还是灵活变通?

星巴克在意见卡上遇到了一个问题:很多的用户反映说星巴克是否可以有无脂的牛奶。而这一点在星巴克的价值观里:我们从来不供应无脂牛奶,这么做就不是我们风格了。甚至就星巴克的历史而言,提起无脂牛奶甚至意味着背叛。因为星巴克的目标就是把最正宗的意大利浓缩咖啡带到美国。如果牛奶变成了无脂的,一切都变了。

这件事情其实在星巴克内部产生了分歧:一波认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条,另一波认为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使顾客满意!

( 图8 信仰 )

舒尔茨去店里进行观察时,看到来了一位女士“我要大杯的双份拿铁,加无脂牛奶”。

“对不起,我们没有无脂牛奶”咖啡师傅谦和而不容商量的说,“我们只有全脂牛奶”。

顾客无奈的叹了口气,一走了之。显然,她是去找竞争对手去了。

没错,对于零售商而言,失去一个顾客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星巴克开始尝试无脂牛奶。

事后他们对这件事情反思:顾客的要求都是对的,给他们多种选择是我们的职责。

“一个企业唯一神圣不可动摇的应该是它经营的基本宗旨。”小托尔斯·沃森在《一个企业的信念》中这样说道。

尾声

开一家公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需要不断地去协调我们身上的惰性与公司的发展;公司也应该是一个生长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打磨养成自己的品性。

将心注入,为爱发声。

樊登读书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付费阅读社区,这里有一群爱智求真的书友。

为了丰富书友的生活,增进交流与互动,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目前已举办上百场线下活动,参入人数超过5000 。内容涵盖沙龙、讲座、户外、新书发布会等多个主题领域。

欢迎分享

1

也可以投递邮箱。

大家好,我是王督皓,是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六班的“小胖”,是“一个在互联网世界里爱折腾的小胖子”。小饿小困,就找小胖约饭!

微信号:wangduhao999

现在,我在北京分会开了一个专栏——《小胖笔记》,会经常跟你分享一些干货。

我蛮喜欢参加图书漂流活动,因为漂流来的书都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而《将心注入》恰好是2017年第一份意外。

这是一本讲述星巴克和星巴克的首席执行官的故事。倘若放在自己选书的视角,一定不会选择这样故事类的书籍,总归会觉得不如《定位》、《单点突破》、《刻意练习》、《学习之道》一类的书籍干的过瘾。

所以这么说来,能去阅读这本书也真的是意外。而这份意外更来自于这本书阅读之后,他不像其他书籍一样写个自传、回忆回忆自己过去的故事,给自己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而是在为用户讲述星巴克与首席执行官双线前进路上的总结与思考。

( 图1 《将心注入》与在它身上划过的笔 合影 )

正如刚才所说,这本书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作者舒尔茨的成长故事:如何从一个贫民窟的小男孩,长成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的大男孩,再到后来义无返顾的加入星巴克、意见不同意而离开星巴克、创立了自己的咖啡厅品牌“天天”、收购了创始团队无心再去经营的星巴克,一直到从管理一个小公司,到管理成巨头公司自己所遇到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与思考。

另一个故事就是星巴克是如何诞生的,再到他被交易给了舒尔茨,然后从一个小的咖啡厅,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性格”,再往后从几十家店变成了上千家店,在这个过程中,星巴克团队的问题、股东的问题、定位的问题、社会责任的问题等等,又是如何一一被解决。

舒尔茨

那就先从舒尔茨的成长故事说说,我关注的,是这三件事情:

( 图2 舒尔茨)

┃ 没有一桩伟大的成就紧靠运气就能行

舒尔茨疯狂的喜欢上星巴克的品质,这是他第一次喝到如此好喝的咖啡。他与星巴克早期的团队反复的沟通了很多次,但是对加入这件事情一直没有谈拢,问题出现在一个地方:舒尔茨是一个很棒的销售,也是一个想法很多、创业很颠覆的人。而星巴克早期的创始团队,却担心这样的改变对团队是一种破坏。

终于,舒尔茨获得了与星巴克的创始人一起见面聊天的机会。那个晚上聊得很开心,对方也十分的认可舒尔茨。等回到家,舒尔茨还兴奋地告诉自己的妻子雪莉“我想一切都步入正轨了”,然后不断的幻想着即将搬到西雅图,准备结婚、买房、为星巴克这个事业而打拼。

24小时候,他收到了星巴克团队打来的电话:很抱歉,我们无法接受太多的冒险、太多的改变。你的计划听起来真不错,但这不是我们对星巴克的设想。

电话挂后,舒尔茨极度的震惊。他在书中这样描述:“我看见自己的整个未来在眼前闪过,然后粉碎、破灭”。

如果是你,这时会怎么办?

( 图3 一手好牌,就真的能赢吗? )

舒尔茨第二天又一次给星巴克创始团队之一的人打电话,了解真正不被雇佣的原因、向对方陈述对方内心深处的恐惧、反问解决方案。

又过了一天,对方打过来电话:你说得对。对于前24个小时的僵局我很抱歉,我们继续吧。你得到了这份工作。

同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陆陆续续的发生着,只是问题与形式可能略有不懂。我们在面对被告知不可能,是就此放弃?还是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最终使得事情获得转机?

生活往往是一连串的错失组成的。这里面我们归结为运气的东西,说到底并非完全出于运气。其实,该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为你的未来负责。你得有这样一种精神,敢于直面人所不见,追涉人所不逮。无论谁说不行,都要坚定自己认定的路!

┃ 别被比你聪明的人吓到

西奥多·罗斯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管理者是那些对优秀人才有着良好直觉的人,一方面善于调动能人去放手做事,一方面则克制自己不对他们的行动横加干涉。

我们要相信,点子可以是源自于创始人,但靠创始人一个人把天下打下来,那就是难之又难。毕竟,创始人不是三头六臂,他无法满足这个点子被实现的每一种能力。

大道理谁都清楚,但真轮到了自己,那就又是另一番情景。舒尔茨自身的认同感已经完全与星巴克融为了一体,而当别人对星巴克提出任何建议,就都好像是在指出舒尔茨某方面工作的不足。而另一方面,舒尔茨自身也知道有些问题自己确实不懂,当这两件事情在脑海里打击时,确实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 图4 害怕吗? )

霍华德是舒尔茨招来的一位比他大10岁的零售业专家。他的性格与星巴克的内向谦和完全相反,一个纯粹的有啥说啥的人!

“为什么星巴克手册翻了三页还不能看到‘人’这个词,难带不应该把‘人’放在优先的位置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满足顾客的任何需求?”、“为什么咖啡店经理们发言时那么胆怯?”.....

他的直言不讳确实让舒尔茨有些无法接受,甚至出于天性有意地回避冲突。再后来不断地思考与沟通中,舒尔茨确实发现霍华德说的是对的。一家企业是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发出,需要小伙伴们的热情与建议才能够继续前行。这些东西,也应该成为星巴克不可或缺的氛围。

最终,舒尔茨这样说服自己:我聘用这些人是因为你们比我聪明。现在,去证明这一点吧!

┃ 别打击下属的进取精神

你知道吗?如果没有蒂娜·坎皮恩再坚持一次,舒尔茨也许就于饱受人们喜欢的”星冰乐“擦肩而过。

蒂娜在圣莫妮卡管理着10多家星巴克。在夏天的时候,顾客总喜欢要一些调和其他味道、加糖加冰的饮品。而在星巴克最多也只是供应在冰桶里冰过的冰拿铁和冰摩卡。当越来越多的顾客进店想要一杯调和味道的饮品时,在被告知没有后都转身走向了星巴克的竞争对手那里。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次反映给舒尔茨,但都被拒绝了。舒尔茨认为:如果添加了调和味道,那就不是正宗的咖啡了。这样的事情是有损星巴克所代表卓越咖啡的尊严,听起来更像是快餐饮品,而非真正的咖啡爱好者喜欢的。

( 图5 百年企业,困难重重 )

蒂娜还是很坚定自己的想法,于是开始自己购买机器和设备进行新品的研发尝试。他没有请求批准,而是打算先斩后奏,但第一次制作出来的东西确实不太理想。当新品被送到舒尔茨这里,他觉得糟糕透了。

但这一次,舒尔茨选择同意试一试这样一个新品。并把新品的研发交给了一个热咖啡并不怎么受欢迎的区域负责人。经过反复的研发与测试,再到后来食品顾问的建议与调整,终于做出来了一款深受用户喜欢的调制新品。

没错,这就是我们在星巴克里”星冰乐“诞生的故事。

如果星巴克是一个完全僵化的公司,也许星冰乐真的永无出头之日,而正是这一次试验和冒险行动,激发了团队的创新热情和想象力。

哈维·霍恩斯坦在《管理的勇气》中提到:如果缺少个体的行动,任何公司的新生乃至民族产业的复兴,都是不可能的。

星巴克

同样,星巴克的故事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 图6 星巴克 )

┃ 每一个员工都不是一个零部件

在经济效率、星巴克还背负外债的时候,舒尔茨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给每个一周工作超过24小时的员工上一份医疗保险。

这份想法来自于他的父亲病逝及父亲生前的生活状态。他认为:每一个员工都不是一个零部件,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当员工因为这份关怀而愿意留在这家公司继续工作下去,你要知道也许投入的这笔医疗费,远远要比大量的员工离职所带来招聘、培训、员工适应的成本大。

( 图7 我们的时间,只是共享在一件事 )

这个逻辑,是对的:财富不过是手段,人才是终极目的。如果不能用物质为我们的人民扩大机会的话,一切物质的丰裕对我们而言都毫无意义。

┃ 坚守信条还是灵活变通?

星巴克在意见卡上遇到了一个问题:很多的用户反映说星巴克是否可以有无脂的牛奶。而这一点在星巴克的价值观里:我们从来不供应无脂牛奶,这么做就不是我们风格了。甚至就星巴克的历史而言,提起无脂牛奶甚至意味着背叛。因为星巴克的目标就是把最正宗的意大利浓缩咖啡带到美国。如果牛奶变成了无脂的,一切都变了。

这件事情其实在星巴克内部产生了分歧:一波认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条,另一波认为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使顾客满意!

( 图8 信仰 )

舒尔茨去店里进行观察时,看到来了一位女士“我要大杯的双份拿铁,加无脂牛奶”。

“对不起,我们没有无脂牛奶”咖啡师傅谦和而不容商量的说,“我们只有全脂牛奶”。

顾客无奈的叹了口气,一走了之。显然,她是去找竞争对手去了。

没错,对于零售商而言,失去一个顾客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星巴克开始尝试无脂牛奶。

事后他们对这件事情反思:顾客的要求都是对的,给他们多种选择是我们的职责。

“一个企业唯一神圣不可动摇的应该是它经营的基本宗旨。”小托尔斯·沃森在《一个企业的信念》中这样说道。

尾声

开一家公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需要不断地去协调我们身上的惰性与公司的发展;公司也应该是一个生长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打磨养成自己的品性。

将心注入,为爱发声。

樊登读书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付费阅读社区,这里有一群爱智求真的书友。

为了丰富书友的生活,增进交流与互动,樊登读书会北京分会目前已举办上百场线下活动,参入人数超过5000 。内容涵盖沙龙、讲座、户外、新书发布会等多个主题领域。

欢迎分享

1

也可以投递邮箱。


相关文章

  • [将心注入]读后感 1
  • 读<将心注入>有感 在读此书前,因为并不是很喜欢喝咖啡,所以对星巴克没有太多的了解,对星巴克的认识仅限于"一家大型连锁咖啡店".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星巴克?为什么人们愿意在这儿花那么贵的价格买一杯饮品, ...查看


  • 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高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班级:高一(4)班 组长:顾佳慧 组员:张翌 孙小娟 张敬 李凯 吴飞 嵇天龙 汤丹 陈金枝 倪逸琦 陈佳文 宋岚涛 顾洲焱 指导教师:周旭英 课题名称 :商店招牌赏析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龙城(常州)文化源远 ...查看


  • 将心注入读后感 2
  • 新兴价值观PK传统商业模式 这是一本来自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 舒尔茨的自传,作者以正叙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星巴克自成立以来直至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将心注入在你的工作里,你才能更好能出色的完成你为之努力的事业,因此获得成功,你的人生 ...查看


  • 名人故事素材与运用
  • 一 深夜开来的洒水车 张小平 1975年的一个夏天,一群即将离校的大学生在列宁格勒郊外聚餐.等大家吃喝尽兴,已是凌晨时分,想回城里,公交车已经没了.大家只好站在路边,盼着有车路过.但由于位置太偏,等了许久都没见一辆车.大家着急了,一边抱怨着 ...查看


  • [将心注入]读后感
  • 价值观胜过商业模式 --<将心注入>读后感 "鞋子是真实的,而利润只是一个结果."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非常看重股东权益的今天,这一点是值得所有企业深思的--"利润"背后是" ...查看


  • 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 中国需要"走出去",中国必须"走出去",这是中国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走出去"的战略中,不仅人要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思想要走出去,更基础的是企业要走出去, ...查看


  • 星巴克与"房东们"不得不说的租金故事
  • 星巴克与"房东们"不得不说的租金故事 来源: 21世纪网 发布时间:2013-07-29 "小资"聚集地星巴克也有搞不定"房东"的时候,他们日前刚从北京国贸撤退. 这是星巴克在中国 ...查看


  • 跨国公司论文--星巴克在中国的品牌策略分析
  • 星巴克在中国的品牌策略分析 总论: 咖啡--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贸易额仅次于石油,咖啡豆的年零售额为300亿美元.相对于每天人均消费咖啡达到3杯左右的欧美国家,在中国内地平均每年每人的咖啡消费量还不到一杯,因此国际咖啡组织将中国看成全球最 ...查看


  • 星巴克咖啡的企业文化
  • 星巴克咖啡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对于爱喝咖啡的人来说,星巴克(Starbucks)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最早来源于19世纪美国文坛杰出大师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经典著作--<白鲸--莫比•迪克>的主人公.1971年,杰拉德•鲍德温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