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回望--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征途

楔子

1978年冬,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同济大学的陈从周先生亲赴美国,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中国园林“明轩”(图1),该项设计受到美方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誉,而“明轩”的原型正是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一年后贝聿铭受邀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再次钟情于古典园林的运用,和年轻的女设计师檀馨合作设计了饭店的庭院区(图2),并以表现“曲水流觞”的“流水音”青石平台成为庭院的中轴主景。

这二个园林实践项目实际上都是官方作为民粹文化展示给西方世界的(当时香山饭店的受众主要以外宾为主),而贝氏恰恰成为最合适的推介人。

之后的30年间,历经东西方文明碰撞,市化进程催化,中国的风景园林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园林已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这种激烈程度远超之前3000年的历史演变。

古典的继承

80年代在民间层面,园林实践项目基本上以修复、扩建原有的古园林为主,在这批复建、扩建的风潮中南京瞻园东扩和杭州郭庄获得了一致好评。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瞻园的修复工作始于1958年,由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的刘敦桢先生主持,至1966年一期结束。1986年开始东扩工程,其时刘敦桢先生已逝,但他21年前完成的图纸由当时的助手叶菊华女士落成以建成(图3)

郭庄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民国时期,归汾阳郭氏,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江南园林志》称其“为武林池馆中最富古趣者”。1989年杭州市园林设计院陈樟徳先生主持完成了规划设计,取西湖一角为基,曲水与西湖相通。园子分为‘静必居”和“镜开天”两部分,中间以“两宜轩”相隔,园中的曲廊、池阁、后山、石桥形成了一幅精致的景色(图4)。

以上两个古典园林的修复,继承了古典私家园林的缀山和理水手法而获得成功。而另一种古典的继承是运用传统园林的理法对大尺度的风景区进行山形水系的改造和润饰。1982年起,应深圳市之约北京林业大学的诸位师生开始仙湖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工作,前期由孙筱祥教授主持总体规划,确定了园名、性质、内容、园址和提出总体设计初步方案。迄后,由孟兆祯院士主持完成,于1987年完成主景区设计(图5)。

隅角的探索

除了上文所述的个别案例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精华而成为佳品,80年代大部分的园林设计都在以现存的明清园林为摹本的语境下展开的。不过,有两个园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藩篱,从隅角吹来一缕清新之风。

方塔园位于上海松江县(现上海松江区)内,原址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随着历史的变迁,遗存下来的历史遗迹有宋代方塔、石桥,明代城隍庙砖雕照壁及拟迁入的清代天后宫大殿。同济大学的冯纪忠先生自1978年开始着手这个园子的设计,至1984年设计基本完成, 1987 年整体竣工。在这个不到12公顷的园林中,冯先生提出“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颠覆了明清园林的繁复意涵,以方塔为主体,通过甬道、塔院广场、水岸、堑道、草坪、山林把这些历史遗存融合到一起,以现代主义的空间组合关系来造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中式园林(图6),并赋予场地“轻、旷、沉、隐”(王澍《回想方塔园》)的独特气质。而园中以竹为结构,以茅草为顶的何陋轩茶室更在多年以后大方异彩,被誉为中国当代本土建筑的肇始(图7)。

与方塔园借道现代建筑理论来求突破不同,1988年开始设计的杭州太子湾公园则以传统山水画画论为构思之源,遵循“山有气脉、水有源头、路有出入、景有虚实”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利用西湖疏浚堆积的淤泥和挖池掘溪之土推出了绵延起伏的疏林大草坪,同时也组织和创造了蜿蜒曲折的溪湾林池景观,完成了一幅画在大地上的“既雕且凿,复扫于朴”的山水佳作(图8)。这也符合主持设计师——杭州园文局的刘延捷女士兼为江南书画院画师的身份。

不过从实际建成的效果来看,太子湾公园又极似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这可能与建国后杭州园林建设系统的余森文(曾游学英国邱园)、孙筱祥等先辈在西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时根据杭州的山水气候条件定下的自然风景园和植物造景的基调有关。

直面城市

90年代,有个别园林项目终于冲破曲曲折折的围墙,直面城市经营,与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

1994年12月7日,中国政府获国际展览局通过举办国际A1级园艺博览会,1999年5月1日正式开幕,这是第一次由园林带来的城市大事件。园博会选址昆明市的金殿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8公顷,尽管这种集锦式的大拼盘体现不出多大艺术成就,但它至少带来了二方面的深远影响:其一是国外的园艺科技成果、建造工艺材料向国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直观展示,先知者嗅到了园林和产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园博会作为一种事件景观推动了昆明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也极大推动了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省的旅游业和商贸业(图9)。

1998年位于苏州市郊的苏州工业园区委托美国知名的景观设计企业易道(EDAW)公司(后改组为AECOM)编制金鸡湖地区景观规划,它在一个成熟的、规范的西方景观规划框架体系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的,整个环湖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各有其功能和特色,并通过步行系统连接为一体,2003年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图10)。

尽管在今天来看,具体的设计细节仍显得毛躁,绿化、铺装更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但它显然是一个甲方乙方双赢的结局,一方面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终于出现了全新的城市公共绿地和滨水开放空间,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在苏州这个拥有众多古典园林的城市率先付诸于现实;另一方面易道公司作为一家境外设计机构通过运作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敲开了中国日益庞大的设计市场的大门。

2000年前后,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主持的北京多义景观事务所借鉴麦克哈格以来的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和方法在杭州完成了“西湖西进”的规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西进”区域按高程、坡度、植被、道路等多个要素进行分层分析,(图11,图12),并因此获得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珠三角开始出现由地产商主导的造城运动,贝尔高林、EDSA等景观公司开始把西方(包括香港)成熟的一套地产景观模式搬到中国,开启了住宅区园林的商业化模式。

星星之火

20世纪初,随着与西方交流的增多,国外的园林设计思想和作品通过各种渠道被介绍到中国来,不少海归的青年设计师开始用西方的现代理念来进行园林设计的实践,而本土的青年设计师也不再拘泥于古典的范式,创新的冲动从未如此强烈。

前文提及的王向荣教授在1997年的仙湖植物园化石森林改造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应用现代设计语言,以草地与砾石、岩石与水系、道路与场地三层叠加的模式来塑造环境(图13),而2003年设计的中关村软件园以自由交织的线型,螺旋上升的山体呈现出一个陌生而又炫酷的景观环境,让人耳目一新(图14)。

  

北大俞孔坚教授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中,成功地借鉴了西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利用旧造船厂的门式桁架、铁轨、龙门吊等等组成新的景点,利用芦苇、水草等野生的植物构筑新的风光(图15)。这个项目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捧得首个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优秀设计奖(2002年)。自此,媒体开始关注风景园林这个行业,“景观”这个舶来词也开始了与“风景园林”长达十多年的名分之争。

在岐江公园作为“叛逆者”的形象不断登报上镜的同时,另一个小项目继续着传统中式园林的探索与创新。2002年,清华大学的朱育帆教授完成了北京金融街吕祖公庙北院的改造,在这个面积仅145平方的庭院中,他用叠涩灰砖墙、转折回廊、下沉庭院、砾石铺地、流水景墙、竹丛、老枣树组织起一个精巧的虚空间,而太湖石和锈蚀钢板的对峙则标示着他对传统的眷恋和对创新的接纳。

奇迹与奇观

2003年以后,中国奇迹般的城市化进程催生了建筑与园林井喷式建设的奇观。越来越多的本土园林设计公司成立起来,境外的设计机构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时间园林设计成了一个红红火火的行业。大众也慢慢经历了从新奇到接受再到批判的过程,这些作品良莠不齐,既有优秀的,获得大众和专家好评的实践成果,也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不伦不类的假大空方案和建成品。

其中“事件景观”继续发挥着它的影响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成就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图17)、五棵松篮球公园、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大型项目,也整体梳理了北京的公园绿地系统;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则完成了世博公园、后滩花园(图18)、江南广场、白莲泾公园等重要的景观设计项目,也整体改善了黄浦江两岸的滨水空间;继99昆明园博会后,沈阳、西安、青岛这些国际A2 B1级别的园博会和深圳、厦门、济南、北京等这些国家级园博会以及更小的省市级园林展会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举办地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社会产业的升级和旅游资源的带动,同时也让一批设计师在没有太多功能要求的小展园里展露才华,试验最新的理念和材料,也带动了国人对现代园林的审美判断。这实际上已经与风靡欧洲半个多世纪的各类园林展非常相似了。

全球化语境

同时,中国的园林设计实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设计语境之中,这几年景观都市主义、生态都市主义、参数化设计、棕地修复、地理设计等设计思潮几乎与国外同步更新;设计师的从业范围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头绿地、大学和公司园区,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种类型和尺度的项目都会涉及到;AECOM、SWA、Sasaki、NITA、West 8、阿特金斯、玛莎·施瓦茨事务所、彼得·沃克事务所等境外知名设计公司都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承接中国的园林项目,并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践项目,如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EDSA,2009)、广州保利国际广场(SWA,2008)、宁波生态走廊规划设计(SWA,2012)等。

而国内设计公司完成的实践项目也屡屡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如上海世博会后滩花园设计、北京香山81号院设计、厦门园博园规划、秦皇岛汤河公园红飘带设计等;同时走出国门,不同于八、九十年代国有大院受邀在西方做个古色古香的中国园林,他们真刀实枪地面对境外重要项目的全球竞标,并有所斩获,如土人景观入围俄罗斯莫斯科Sokolniki公园整体规划等。

另外一个特征是大型设计集团(设计院)和小型事务所(个人工作室)开始分化出来,并各擅胜场,都获得了施展身手的机会。

大型的设计院凭借丰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工种配备齐全的优势,或独立或与境外设计机构合作承接诸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Sasaki、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德国瓦伦丁事务所、上海园林设计院)、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保护工程(杭州园林设计院)、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自然公园(北林苑)等大型项目。

小型的事务所凭借主持设计师的个人才华和精准的服务,更容易在小尺度的项目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引起业界的关注,如以无痕设计为特色的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多义景观,2010,图19),以线性叙事空间探索纪念性景观的青海原子城教育基地纪念园(一语一成,2009),生态修复结合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一语一成,2010,图20),以预制混凝土块研究低碳节水园林的东莞万科建研中心景观(张唐景观,2011)等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的项目。

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前文提到的方塔园和太子湾公园在80年代时就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一个建筑师和一个画家因不循旧法的跨界设计而获得了突破,今天这种圈外人设计的园林项目仍然值得我们观察和思考。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董豫赣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情有独钟,在2012年的红砖美术馆中完成了一个现代建筑语境下的小尺度传统园林。

他以精致奇巧的砖砌门洞、孔穴、夹巷等来混沌空间,营造步移景异的效果,并达到建筑与庭园互相渗透的目的,同时又兼以十七孔桥(图21)、假山汀步、瓦片水池等小趣味场景。而在建造中途偶得之的九块巨石,被“随形制器”,分别“嵌入墙中以流泉用、涡旋藤萝以敝山林意、浮于池中以成岛想、矗于岸边以成宋画之屏风之念”(董豫赣《随形制器——北京红砖美术馆设计》)。

这种螺蛳壳中做道场式的园林营建煞费苦心,为了得一桥一墙的趣味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但仍不失为一种传统园林现代性的探索之道。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位建筑师的造园经验,中国美院的王澍教授也一向偏爱传统园林,他把对园林的研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整体规划其实是以“因借”象山为起始,引象山山林入合院而形成“互望”之境,这是一种宏观层面的造园,而他在完成建筑之后,偌大的校园景观基本是放任溪流潆绕,平畴漠漠的(图22),倒有几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洒脱。

以上是两位建筑师的造园实践,而新世纪的艺术家也会偶尔跨界尝试景观环境的设计,如艾未未曾经在他的家乡先后策划完成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金东义乌江大坝(图23)等项目的实践,前者是建筑小品集锦式的拼盘,后者则是立体构成的一次尝试。不过总的来说形式大于内容,这倒也符合当代艺术观念至上的思潮。

归途

在30年的高速城市化之后,中国城市的原有结构、建造语言和生活方式正处在全面的崩溃之中,而古典园林漂浮在这场紊乱的都市风暴之中,成为一座座自我指认的孤岛。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当代风景园林学都已经直面最真实的设计对象和设计问题:原初的自然需要设计师去保护,受伤的土地需要设计师去呵护,城市的扩张需要设计师去协调,冷漠的都市生活需要设计师带去庇护的方舟……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正在以自己的实践探索着解决之道:有人紧跟国际最前沿的思潮,应用着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材料;有人醉心传统,致力于文人造园的现代创新之道;也有人关注本土,以“匠作”的朴素重返真实的城市生活和地方环境……

然则,何处是归途?方塔园的设计师冯纪忠老先生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和正在路上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们共享:“人与自然是个大题目,风景园林是个小题目。”与此对应的是二千多年前管子的观点“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也是孟兆祯院士最爱引用的一句话。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对本文的指正,感谢好友宋本明和阳春白雪的讨论。

本文原载于《园林》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沈实现/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来景观工作室主持人,E-mail : [email protected](杭州 310024)

楔子

1978年冬,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同济大学的陈从周先生亲赴美国,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中国园林“明轩”(图1),该项设计受到美方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誉,而“明轩”的原型正是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一年后贝聿铭受邀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再次钟情于古典园林的运用,和年轻的女设计师檀馨合作设计了饭店的庭院区(图2),并以表现“曲水流觞”的“流水音”青石平台成为庭院的中轴主景。

这二个园林实践项目实际上都是官方作为民粹文化展示给西方世界的(当时香山饭店的受众主要以外宾为主),而贝氏恰恰成为最合适的推介人。

之后的30年间,历经东西方文明碰撞,市化进程催化,中国的风景园林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园林已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这种激烈程度远超之前3000年的历史演变。

古典的继承

80年代在民间层面,园林实践项目基本上以修复、扩建原有的古园林为主,在这批复建、扩建的风潮中南京瞻园东扩和杭州郭庄获得了一致好评。

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瞻园的修复工作始于1958年,由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的刘敦桢先生主持,至1966年一期结束。1986年开始东扩工程,其时刘敦桢先生已逝,但他21年前完成的图纸由当时的助手叶菊华女士落成以建成(图3)

郭庄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民国时期,归汾阳郭氏,改称“汾阳别墅”,俗称郭庄,《江南园林志》称其“为武林池馆中最富古趣者”。1989年杭州市园林设计院陈樟徳先生主持完成了规划设计,取西湖一角为基,曲水与西湖相通。园子分为‘静必居”和“镜开天”两部分,中间以“两宜轩”相隔,园中的曲廊、池阁、后山、石桥形成了一幅精致的景色(图4)。

以上两个古典园林的修复,继承了古典私家园林的缀山和理水手法而获得成功。而另一种古典的继承是运用传统园林的理法对大尺度的风景区进行山形水系的改造和润饰。1982年起,应深圳市之约北京林业大学的诸位师生开始仙湖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工作,前期由孙筱祥教授主持总体规划,确定了园名、性质、内容、园址和提出总体设计初步方案。迄后,由孟兆祯院士主持完成,于1987年完成主景区设计(图5)。

隅角的探索

除了上文所述的个别案例继承了古典园林的精华而成为佳品,80年代大部分的园林设计都在以现存的明清园林为摹本的语境下展开的。不过,有两个园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藩篱,从隅角吹来一缕清新之风。

方塔园位于上海松江县(现上海松江区)内,原址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随着历史的变迁,遗存下来的历史遗迹有宋代方塔、石桥,明代城隍庙砖雕照壁及拟迁入的清代天后宫大殿。同济大学的冯纪忠先生自1978年开始着手这个园子的设计,至1984年设计基本完成, 1987 年整体竣工。在这个不到12公顷的园林中,冯先生提出“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颠覆了明清园林的繁复意涵,以方塔为主体,通过甬道、塔院广场、水岸、堑道、草坪、山林把这些历史遗存融合到一起,以现代主义的空间组合关系来造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中式园林(图6),并赋予场地“轻、旷、沉、隐”(王澍《回想方塔园》)的独特气质。而园中以竹为结构,以茅草为顶的何陋轩茶室更在多年以后大方异彩,被誉为中国当代本土建筑的肇始(图7)。

与方塔园借道现代建筑理论来求突破不同,1988年开始设计的杭州太子湾公园则以传统山水画画论为构思之源,遵循“山有气脉、水有源头、路有出入、景有虚实”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利用西湖疏浚堆积的淤泥和挖池掘溪之土推出了绵延起伏的疏林大草坪,同时也组织和创造了蜿蜒曲折的溪湾林池景观,完成了一幅画在大地上的“既雕且凿,复扫于朴”的山水佳作(图8)。这也符合主持设计师——杭州园文局的刘延捷女士兼为江南书画院画师的身份。

不过从实际建成的效果来看,太子湾公园又极似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这可能与建国后杭州园林建设系统的余森文(曾游学英国邱园)、孙筱祥等先辈在西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时根据杭州的山水气候条件定下的自然风景园和植物造景的基调有关。

直面城市

90年代,有个别园林项目终于冲破曲曲折折的围墙,直面城市经营,与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

1994年12月7日,中国政府获国际展览局通过举办国际A1级园艺博览会,1999年5月1日正式开幕,这是第一次由园林带来的城市大事件。园博会选址昆明市的金殿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8公顷,尽管这种集锦式的大拼盘体现不出多大艺术成就,但它至少带来了二方面的深远影响:其一是国外的园艺科技成果、建造工艺材料向国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直观展示,先知者嗅到了园林和产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园博会作为一种事件景观推动了昆明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也极大推动了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省的旅游业和商贸业(图9)。

1998年位于苏州市郊的苏州工业园区委托美国知名的景观设计企业易道(EDAW)公司(后改组为AECOM)编制金鸡湖地区景观规划,它在一个成熟的、规范的西方景观规划框架体系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的,整个环湖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各有其功能和特色,并通过步行系统连接为一体,2003年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图10)。

尽管在今天来看,具体的设计细节仍显得毛躁,绿化、铺装更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但它显然是一个甲方乙方双赢的结局,一方面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终于出现了全新的城市公共绿地和滨水开放空间,西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在苏州这个拥有众多古典园林的城市率先付诸于现实;另一方面易道公司作为一家境外设计机构通过运作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敲开了中国日益庞大的设计市场的大门。

2000年前后,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主持的北京多义景观事务所借鉴麦克哈格以来的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和方法在杭州完成了“西湖西进”的规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西进”区域按高程、坡度、植被、道路等多个要素进行分层分析,(图11,图12),并因此获得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珠三角开始出现由地产商主导的造城运动,贝尔高林、EDSA等景观公司开始把西方(包括香港)成熟的一套地产景观模式搬到中国,开启了住宅区园林的商业化模式。

星星之火

20世纪初,随着与西方交流的增多,国外的园林设计思想和作品通过各种渠道被介绍到中国来,不少海归的青年设计师开始用西方的现代理念来进行园林设计的实践,而本土的青年设计师也不再拘泥于古典的范式,创新的冲动从未如此强烈。

前文提及的王向荣教授在1997年的仙湖植物园化石森林改造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应用现代设计语言,以草地与砾石、岩石与水系、道路与场地三层叠加的模式来塑造环境(图13),而2003年设计的中关村软件园以自由交织的线型,螺旋上升的山体呈现出一个陌生而又炫酷的景观环境,让人耳目一新(图14)。

  

北大俞孔坚教授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中,成功地借鉴了西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利用旧造船厂的门式桁架、铁轨、龙门吊等等组成新的景点,利用芦苇、水草等野生的植物构筑新的风光(图15)。这个项目为中国的景观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捧得首个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优秀设计奖(2002年)。自此,媒体开始关注风景园林这个行业,“景观”这个舶来词也开始了与“风景园林”长达十多年的名分之争。

在岐江公园作为“叛逆者”的形象不断登报上镜的同时,另一个小项目继续着传统中式园林的探索与创新。2002年,清华大学的朱育帆教授完成了北京金融街吕祖公庙北院的改造,在这个面积仅145平方的庭院中,他用叠涩灰砖墙、转折回廊、下沉庭院、砾石铺地、流水景墙、竹丛、老枣树组织起一个精巧的虚空间,而太湖石和锈蚀钢板的对峙则标示着他对传统的眷恋和对创新的接纳。

奇迹与奇观

2003年以后,中国奇迹般的城市化进程催生了建筑与园林井喷式建设的奇观。越来越多的本土园林设计公司成立起来,境外的设计机构也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时间园林设计成了一个红红火火的行业。大众也慢慢经历了从新奇到接受再到批判的过程,这些作品良莠不齐,既有优秀的,获得大众和专家好评的实践成果,也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不伦不类的假大空方案和建成品。

其中“事件景观”继续发挥着它的影响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成就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图17)、五棵松篮球公园、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大型项目,也整体梳理了北京的公园绿地系统;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则完成了世博公园、后滩花园(图18)、江南广场、白莲泾公园等重要的景观设计项目,也整体改善了黄浦江两岸的滨水空间;继99昆明园博会后,沈阳、西安、青岛这些国际A2 B1级别的园博会和深圳、厦门、济南、北京等这些国家级园博会以及更小的省市级园林展会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举办地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社会产业的升级和旅游资源的带动,同时也让一批设计师在没有太多功能要求的小展园里展露才华,试验最新的理念和材料,也带动了国人对现代园林的审美判断。这实际上已经与风靡欧洲半个多世纪的各类园林展非常相似了。

全球化语境

同时,中国的园林设计实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设计语境之中,这几年景观都市主义、生态都市主义、参数化设计、棕地修复、地理设计等设计思潮几乎与国外同步更新;设计师的从业范围从传统的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头绿地、大学和公司园区,以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各种类型和尺度的项目都会涉及到;AECOM、SWA、Sasaki、NITA、West 8、阿特金斯、玛莎·施瓦茨事务所、彼得·沃克事务所等境外知名设计公司都在中国成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承接中国的园林项目,并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践项目,如广东省南昆山自然保护区(EDSA,2009)、广州保利国际广场(SWA,2008)、宁波生态走廊规划设计(SWA,2012)等。

而国内设计公司完成的实践项目也屡屡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奖项,如上海世博会后滩花园设计、北京香山81号院设计、厦门园博园规划、秦皇岛汤河公园红飘带设计等;同时走出国门,不同于八、九十年代国有大院受邀在西方做个古色古香的中国园林,他们真刀实枪地面对境外重要项目的全球竞标,并有所斩获,如土人景观入围俄罗斯莫斯科Sokolniki公园整体规划等。

另外一个特征是大型设计集团(设计院)和小型事务所(个人工作室)开始分化出来,并各擅胜场,都获得了施展身手的机会。

大型的设计院凭借丰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工种配备齐全的优势,或独立或与境外设计机构合作承接诸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Sasaki、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德国瓦伦丁事务所、上海园林设计院)、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保护工程(杭州园林设计院)、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自然公园(北林苑)等大型项目。

小型的事务所凭借主持设计师的个人才华和精准的服务,更容易在小尺度的项目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引起业界的关注,如以无痕设计为特色的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多义景观,2010,图19),以线性叙事空间探索纪念性景观的青海原子城教育基地纪念园(一语一成,2009),生态修复结合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一语一成,2010,图20),以预制混凝土块研究低碳节水园林的东莞万科建研中心景观(张唐景观,2011)等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的项目。

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前文提到的方塔园和太子湾公园在80年代时就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一个建筑师和一个画家因不循旧法的跨界设计而获得了突破,今天这种圈外人设计的园林项目仍然值得我们观察和思考。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董豫赣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古典园林情有独钟,在2012年的红砖美术馆中完成了一个现代建筑语境下的小尺度传统园林。

他以精致奇巧的砖砌门洞、孔穴、夹巷等来混沌空间,营造步移景异的效果,并达到建筑与庭园互相渗透的目的,同时又兼以十七孔桥(图21)、假山汀步、瓦片水池等小趣味场景。而在建造中途偶得之的九块巨石,被“随形制器”,分别“嵌入墙中以流泉用、涡旋藤萝以敝山林意、浮于池中以成岛想、矗于岸边以成宋画之屏风之念”(董豫赣《随形制器——北京红砖美术馆设计》)。

这种螺蛳壳中做道场式的园林营建煞费苦心,为了得一桥一墙的趣味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但仍不失为一种传统园林现代性的探索之道。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位建筑师的造园经验,中国美院的王澍教授也一向偏爱传统园林,他把对园林的研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整体规划其实是以“因借”象山为起始,引象山山林入合院而形成“互望”之境,这是一种宏观层面的造园,而他在完成建筑之后,偌大的校园景观基本是放任溪流潆绕,平畴漠漠的(图22),倒有几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洒脱。

以上是两位建筑师的造园实践,而新世纪的艺术家也会偶尔跨界尝试景观环境的设计,如艾未未曾经在他的家乡先后策划完成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金东义乌江大坝(图23)等项目的实践,前者是建筑小品集锦式的拼盘,后者则是立体构成的一次尝试。不过总的来说形式大于内容,这倒也符合当代艺术观念至上的思潮。

归途

在30年的高速城市化之后,中国城市的原有结构、建造语言和生活方式正处在全面的崩溃之中,而古典园林漂浮在这场紊乱的都市风暴之中,成为一座座自我指认的孤岛。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当代风景园林学都已经直面最真实的设计对象和设计问题:原初的自然需要设计师去保护,受伤的土地需要设计师去呵护,城市的扩张需要设计师去协调,冷漠的都市生活需要设计师带去庇护的方舟……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正在以自己的实践探索着解决之道:有人紧跟国际最前沿的思潮,应用着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材料;有人醉心传统,致力于文人造园的现代创新之道;也有人关注本土,以“匠作”的朴素重返真实的城市生活和地方环境……

然则,何处是归途?方塔园的设计师冯纪忠老先生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和正在路上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们共享:“人与自然是个大题目,风景园林是个小题目。”与此对应的是二千多年前管子的观点“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也是孟兆祯院士最爱引用的一句话。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对本文的指正,感谢好友宋本明和阳春白雪的讨论。

本文原载于《园林》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沈实现/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来景观工作室主持人,E-mail : [email protected](杭州 310024)


相关文章

  • 初三优秀作文范文:我的风景
  • 一个人静坐窗前,桌上沏一壶清茶,书上留一抹斜晖.淡淡云霞映在天边,斑驳人影涂满大地.阳光.茶香.书卷,交织出一片独有的风景:素.静.空.这就是我心中被时间擦洗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亮的风景.我的风景需要"素".我爱素,纤 ...查看


  • 回望来时的路(10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回望来时的路(1000字)作文 再回首,已是泪眼朦胧题记 手托腮,念着似笑非笑的你,望着你,期期艾艾&&什么时候,才能走到是非之外,宁愿自己,沉沦不管&& 是时间对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还是誓言终究是你 ...查看


  • 我的梦想演讲稿:我的梦想
  • 或许,有很多人都不相信,十年之前,她还是一个极其稚嫩的中专生,一个面对电脑一片茫然的普通中专生,而十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是一个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个能让键盘在十指间弹跳自如.在浩瀚的网络世界中畅游无阻的IT人士.十年来 ...查看


  • 2016高三毕业演讲稿
  • 2016高三毕业演讲稿 2016高三毕业演讲稿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即将结束高中生涯,骄傲而自豪地接过毕业证书. 回首七年附中生活,二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历历在目.我们还记得中预时老师们手把手地帮助我们适应中 ...查看


  • 思想汇报:回望光辉历程,坚定入党信念
  • 思想汇报:回望光辉历程,坚定入党信念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 产 党用九十多年的奋斗和实践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共 产 党完全有能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建立起社会 ...查看


  • 人生像列车
  • 人生像列车 列车有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经历,有的人行程长,有的人行程短,有的人很从容,可以欣赏窗外的景色,有的人很窘迫,总处于推揉和拥挤之中,然而与悬在车门上,随时可能掉下去的人相比似乎又感到欣慰,有的人很幸运,一上车就能落座,有的 ...查看


  • 2015羊年新年寄语集锦
  • 本站祝福语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5羊年新年寄语集锦>,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相关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新年祝福语 新年寄语 羊年祝福语 新年贺词 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 新年寄语一 新年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畅想!值此佳节之 ...查看


  • 林容生|雨季:雨季在南方,那是春天的季节,并不遥远.
  • ▲雨季的风景之一  纸本水墨设色 180x145cm 2009 ▲重彩的雨季之一  纸本重彩 180x145cm 2009 南方的雨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雨后空气中泥草的气息和树木在被雨水洗涤之后所显现出来清澈透明的翠绿.夜深人静的时候,雨滴 ...查看


  • 超市周年庆典贺词
  • 超市周年庆典贺词 转眼间,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走过了六十年,回望这六十年,可以说是一路跋涉,风雨兼程.正因为有了上级领导.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我们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正因为有了公司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