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1
知耻方成人
荀子说:“人不知耻,乃不能成人。”
马克·吐温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
人,不可不知耻。耻,有个人之耻,集体之耻。德守不坚,学识愚昧,遭人白眼,乃个人之耻。声明狼籍,风气败坏,萎靡不振,乃集体之耻。如果人人为人所耻,则集体必为人所耻,一个集体被人耻笑,那么个人也将成为被别人耻笑的把柄。
知善知恶,知荣知耻,“知耻方成人”,而前提是要明白荣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荣耻的界限,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八荣八耻”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操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自己人生中,不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更要对得起自己所在的集体,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为此我主要讲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什么是道德?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后来引伸为规律,做人治国的原则。德:最初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后来引伸为实行原则有所得,得到。把道和德两字合在一起,是指人的行为应合于理,利于人。从情感上讲,首先表现在获得的荣誉感或是耻辱感。
荣誉是社会对个人或团体的过去的行为所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其表现就是社会舆论的赞扬。例如奥运金牌,央视评出的《感动中国》和《中国骄傲》杰出人物的各项奖励。荣誉感,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履行道德义务后所表现出的一种道德情感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得到社会所给予的荣誉之后,对自身价值的意识,表现为个人的自豪感和自尊的意识。荣誉是客观的,而荣誉感是个人主观的感受。(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受到表扬的感受或做了一件好事后的感受)
荣誉的反面是耻辱。它是社会对人们行为所做的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也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如果连这一点事理都不懂,做错了事情通过糊涂的野蛮方式来掩盖内心的不安或企图挽回所谓的“面子”,那就幼稚的可怜了,因为你是做法只有一个结果:事情越来越糟,别人会更加看不起。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知道羞愧,勇敢地承认错误,努力改正。自尊也就慢慢地树立起来了。(比如对自己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指正后的态度)。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 相反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有没有羞耻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不耻,则无所不为,什么事都能做出来。正所谓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
这个社会就乱了。
二、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础上的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决不是个别人可以否定的,小小蚂蚁是撼不动大树的,螳螂奋臂再猖狂也无法阻挡车轮滚滚。然而,还是有人干这傻事的。因为人有一种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制约,一般的人会放弃自律,追随无耻。如果一个人靠无耻的行为得到了好处,而付出的成本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惩处和社会舆论贬抑的话,那么他的行为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一些道德水平不高,自律意识差的人,就会去仿效他。如果后来的仿效者也同样获得了实惠而得不到制裁的话,就必然会有更多的仿效者出现。这就是坏榜样的力量。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
在日常生活中,此类事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人走路抄近路,践踏草坪,后面就有人跟着践踏过去。一个人不排队,后面就会有更多的人拥挤上来。一个人把垃圾扔到不该扔的地方,后面就会有很多人也把垃圾扔往那里。一人闯红灯,后面就会几个人跟上去。那些后来践踏草坪的人,不排队加塞的人,乱扔垃圾的人,闯红灯的人,未必不知道这样做有损自己的文明形象,但前面的人做了,他们也就追随着做了。
当前,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不懂礼貌,在家不孝敬父母长辈,在校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有,社会上杀人抢劫被枪毙的人不也有吗,不奇怪! 这是因为一些人在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没有正确的荣辱观,人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学校不可能繁荣发展,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
三、知辱明耻
1、忠贞爱国,以损害集体为耻。
爱国主义表现为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科学文化、广大人民以及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热爱。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飞,在母亲剌字“精忠报国”的激励下,坚持抗金,反对投降。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言。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千百年来激励和鞭策着人们。 爱国主义的意识和情感,最一般的内容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对自己祖国命运的关心。然而,祖国是一个大概念,我们每一个人又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爱祖国,首先要表现为爱集体、爱家乡。要把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信念转化为爱国主义的行动。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就是要以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荣,树立校荣我荣的观念。
2、团结互助,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是在为某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形成的紧密联系,团结就是力量。一只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就是这个道理。
互助就是互相帮助,无论对自己的家人,亲友邻居,同学,还是素不相识的人,无论老少、贫富,都要一视同仁地伸出友善之手给予帮助,这体现了人际关系的一种美德。
以损人利己为耻,就要求我们守住道德底线,获取自身利益而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更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损人利己的例子很多。比如小偷的行为不但违法,还是典型的损人利己的行为等等。
3、、诚实守信,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一个基本规范。
诚实,从字面上看,就是忠诚老实的意思,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隐瞒,不欺骗,开诚布公。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 诚实守信是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对于青少年来说,就要忠诚老实,礼貌待人,言必信、行必果,反对弄虚作假,耍小聪明。
4、遵纪守法,以违法乱纪为耻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纪律是政党、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 制定纪律和法律,对违反纪律和法律的行为进行惩罚,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不要违反,惩罚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避免出现违纪违法行为。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做到以遵纪守法为荣,自觉地按纪律规范行事,这个社会就不需要惩罚了。
比如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是可耻的行为,人人都感到这是可耻的行为,就不去闯红灯了,交通秩序就好了。也就不需要这项法规了。校有校纪,班有班规就是这个道理。要统一观念,违纪行为和有可耻行为的人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使这些人抬不起头,有知耻之心的人就不敢再违反了,这也是一种惩罚,或预防性的、软性的惩罚。知耻之心,是一种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强的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比如有些人有侥幸心理,明知是错误的事,但侥幸心理告诉他“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去做了。如果有知耻之心,我知,就是可耻的,不管有没有被发现,都是可耻的,可耻之事不可为,就不做了。 不知耻的人不在此列,就必须受到纪律甚至法律发惩处。否则就是助长其气焰,就是对大家的不公。
5、艰苦奋斗,以骄奢淫逸为耻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历史上,一切事业上有伟大成就的人们,都同他们的勤奋勇敢、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如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五万多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物质层面上,要求人们的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精神层面上,要求我们不畏艰险,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艰苦奋斗的对立面是骄奢淫逸,就是作风骄傲专横,生活糜烂奢侈荒淫无度。古人
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当前的中学生,有的为了过生日,动辄就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他们的父母却在省吃检用供他们上学,回去问问,你何曾为父母的生日祝福过? 知荣明耻,重在实践。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知荣明耻的目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践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就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而言,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重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连。要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真正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校风、学风。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知荣弃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来更加美好的明
讲稿1
知耻方成人
荀子说:“人不知耻,乃不能成人。”
马克·吐温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
人,不可不知耻。耻,有个人之耻,集体之耻。德守不坚,学识愚昧,遭人白眼,乃个人之耻。声明狼籍,风气败坏,萎靡不振,乃集体之耻。如果人人为人所耻,则集体必为人所耻,一个集体被人耻笑,那么个人也将成为被别人耻笑的把柄。
知善知恶,知荣知耻,“知耻方成人”,而前提是要明白荣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荣耻的界限,才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八荣八耻”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操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自己人生中,不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更要对得起自己所在的集体,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为此我主要讲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什么是道德?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后来引伸为规律,做人治国的原则。德:最初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后来引伸为实行原则有所得,得到。把道和德两字合在一起,是指人的行为应合于理,利于人。从情感上讲,首先表现在获得的荣誉感或是耻辱感。
荣誉是社会对个人或团体的过去的行为所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其表现就是社会舆论的赞扬。例如奥运金牌,央视评出的《感动中国》和《中国骄傲》杰出人物的各项奖励。荣誉感,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履行道德义务后所表现出的一种道德情感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它是个人在得到社会所给予的荣誉之后,对自身价值的意识,表现为个人的自豪感和自尊的意识。荣誉是客观的,而荣誉感是个人主观的感受。(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受到表扬的感受或做了一件好事后的感受)
荣誉的反面是耻辱。它是社会对人们行为所做的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也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如果连这一点事理都不懂,做错了事情通过糊涂的野蛮方式来掩盖内心的不安或企图挽回所谓的“面子”,那就幼稚的可怜了,因为你是做法只有一个结果:事情越来越糟,别人会更加看不起。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知道羞愧,勇敢地承认错误,努力改正。自尊也就慢慢地树立起来了。(比如对自己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指正后的态度)。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 相反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靠本能而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有没有羞耻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康有为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不耻,则无所不为,什么事都能做出来。正所谓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
这个社会就乱了。
二、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础上的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决不是个别人可以否定的,小小蚂蚁是撼不动大树的,螳螂奋臂再猖狂也无法阻挡车轮滚滚。然而,还是有人干这傻事的。因为人有一种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制约,一般的人会放弃自律,追随无耻。如果一个人靠无耻的行为得到了好处,而付出的成本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惩处和社会舆论贬抑的话,那么他的行为就可能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一些道德水平不高,自律意识差的人,就会去仿效他。如果后来的仿效者也同样获得了实惠而得不到制裁的话,就必然会有更多的仿效者出现。这就是坏榜样的力量。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
在日常生活中,此类事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人走路抄近路,践踏草坪,后面就有人跟着践踏过去。一个人不排队,后面就会有更多的人拥挤上来。一个人把垃圾扔到不该扔的地方,后面就会有很多人也把垃圾扔往那里。一人闯红灯,后面就会几个人跟上去。那些后来践踏草坪的人,不排队加塞的人,乱扔垃圾的人,闯红灯的人,未必不知道这样做有损自己的文明形象,但前面的人做了,他们也就追随着做了。
当前,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不懂礼貌,在家不孝敬父母长辈,在校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有,社会上杀人抢劫被枪毙的人不也有吗,不奇怪! 这是因为一些人在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没有正确的荣辱观,人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学校不可能繁荣发展,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
三、知辱明耻
1、忠贞爱国,以损害集体为耻。
爱国主义表现为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科学文化、广大人民以及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热爱。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飞,在母亲剌字“精忠报国”的激励下,坚持抗金,反对投降。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言。他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千百年来激励和鞭策着人们。 爱国主义的意识和情感,最一般的内容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对自己祖国命运的关心。然而,祖国是一个大概念,我们每一个人又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之中,爱祖国,首先要表现为爱集体、爱家乡。要把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信念转化为爱国主义的行动。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就是要以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荣,树立校荣我荣的观念。
2、团结互助,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是在为某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时形成的紧密联系,团结就是力量。一只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就是这个道理。
互助就是互相帮助,无论对自己的家人,亲友邻居,同学,还是素不相识的人,无论老少、贫富,都要一视同仁地伸出友善之手给予帮助,这体现了人际关系的一种美德。
以损人利己为耻,就要求我们守住道德底线,获取自身利益而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更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损人利己的例子很多。比如小偷的行为不但违法,还是典型的损人利己的行为等等。
3、、诚实守信,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一个基本规范。
诚实,从字面上看,就是忠诚老实的意思,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隐瞒,不欺骗,开诚布公。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 诚实守信是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对于青少年来说,就要忠诚老实,礼貌待人,言必信、行必果,反对弄虚作假,耍小聪明。
4、遵纪守法,以违法乱纪为耻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纪律是政党、机关、团体、学校等组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 制定纪律和法律,对违反纪律和法律的行为进行惩罚,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不要违反,惩罚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避免出现违纪违法行为。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做到以遵纪守法为荣,自觉地按纪律规范行事,这个社会就不需要惩罚了。
比如闯红灯,违反交通法规,是可耻的行为,人人都感到这是可耻的行为,就不去闯红灯了,交通秩序就好了。也就不需要这项法规了。校有校纪,班有班规就是这个道理。要统一观念,违纪行为和有可耻行为的人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使这些人抬不起头,有知耻之心的人就不敢再违反了,这也是一种惩罚,或预防性的、软性的惩罚。知耻之心,是一种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强的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比如有些人有侥幸心理,明知是错误的事,但侥幸心理告诉他“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去做了。如果有知耻之心,我知,就是可耻的,不管有没有被发现,都是可耻的,可耻之事不可为,就不做了。 不知耻的人不在此列,就必须受到纪律甚至法律发惩处。否则就是助长其气焰,就是对大家的不公。
5、艰苦奋斗,以骄奢淫逸为耻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历史上,一切事业上有伟大成就的人们,都同他们的勤奋勇敢、艰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如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五万多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物质层面上,要求人们的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精神层面上,要求我们不畏艰险,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艰苦奋斗的对立面是骄奢淫逸,就是作风骄傲专横,生活糜烂奢侈荒淫无度。古人
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当前的中学生,有的为了过生日,动辄就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他们的父母却在省吃检用供他们上学,回去问问,你何曾为父母的生日祝福过? 知荣明耻,重在实践。道德品质是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知荣明耻的目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践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就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而言,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重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连。要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真正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校风、学风。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知荣弃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来更加美好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