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①之京

  朝闻游子②唱离歌③,昨夜微霜初渡河④。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⑤过。

  关城⑥树色⑦催寒近⑧,御苑⑨砧声⑩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① 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② 游子:指魏万。

  ③ 离歌:离别的歌。

  ④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在王屋山,在黄河的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⑤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⑥ 关城:指潼关。

  ⑦ 树色:黎明前的天色。

  ⑧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

  ⑨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⑩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蹉跎:这里指虚度年华。

  【诗意再现】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黎明前的天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读领会】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的比重。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以诚挚的感情、凝练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备受后人赞赏。

  中间两联对仗极其工整,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亮的哀鸣,响彻长空。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游子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

  第三联,由一般泛指变为具体且带有特色的景物。“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而潼关则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就表明已经走出很远了。诗人这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在说,城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树叶是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其实诗人是利用了通常情况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们感官所引起的错觉,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御苑砧声向晚多”,而李白也曾有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借月色洗涤衣物是长安的习俗。同时,月夜里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淡淡哀愁。这两句诗,于写景中抒情,确实十分感人。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关心爱护的谆谆叮嘱,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劝勉。是啊,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前车之鉴,后者当戒。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两句诗,其中却寄寓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和感情啊!(赏析:卢爱珠)

  朝闻游子②唱离歌③,昨夜微霜初渡河④。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⑤过。

  关城⑥树色⑦催寒近⑧,御苑⑨砧声⑩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① 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② 游子:指魏万。

  ③ 离歌:离别的歌。

  ④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在王屋山,在黄河的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⑤ 客中:即作客途中。

  ⑥ 关城:指潼关。

  ⑦ 树色:黎明前的天色。

  ⑧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

  ⑨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⑩ 砧声:捣衣声。

  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蹉跎:这里指虚度年华。

  【诗意再现】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黎明前的天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读领会】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的比重。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以诚挚的感情、凝练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备受后人赞赏。

  中间两联对仗极其工整,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亮的哀鸣,响彻长空。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游子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

  第三联,由一般泛指变为具体且带有特色的景物。“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而潼关则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就表明已经走出很远了。诗人这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在说,城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树叶是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其实诗人是利用了通常情况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们感官所引起的错觉,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御苑砧声向晚多”,而李白也曾有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借月色洗涤衣物是长安的习俗。同时,月夜里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淡淡哀愁。这两句诗,于写景中抒情,确实十分感人。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关心爱护的谆谆叮嘱,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劝勉。是啊,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前车之鉴,后者当戒。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两句诗,其中却寄寓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和感情啊!(赏析:卢爱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