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档案(3)

语文名师档案(3)于永正(小语四大天王之一)

于永正老师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委托,辛勤耕耘,开拓进取,成绩卓著。他是江苏省继斯霞、李吉林之后涌现的又一位具有可贵探索精神和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也是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第一位名师。 1 人物简介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2 人物履历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3 教育生涯

艺术教育丰富了于永正的的情感,使他有很强的感受力、想象力,使他颇有灵气。

一、学艺生涯:

于永正的家乡是

于永正在语文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正如于永正所说:

二、走进师范:

于永正为何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不是从小就立志当一个老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师范不要钱,不收学费,管饭吃。家里很困难,就选择上了师范。有空就到学校图书室去,凡是鲁

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叶圣陶。我边看边做摘抄,只抄写感受深的句子和优美语句,和现在的学生一样,有时也抄写名言。从这位名教师身上看到的是平和,是直率,是坦诚。

三、走上岗位:

于永正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搬运小学呆了两年,65年调到大马路小学,一待就是18年,76年到83年担任教导主任,83年底调到教研室。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对他影响最大,对他启迪作用大的著作有《教育诗》、《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等。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

四、逐渐成名:

于永正最早上出名的是《燕子》,84年区里搞活动,开区研讨会,听课的是区里的老师和全省名校的名教师,当时上课的还有徐善俊、张冠珑等老师,于永正上了《燕子》一课,引起很大轰动。他在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时,巧妙地将课文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受到了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双重熏陶。课文最后一段写得很有诗情画意:

五、评上特级:

1985年,44岁的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此时的于永正已经在教研室工作近两年了,按说,他应该可以休息一下,放松一下了。没想到,他又有了新的决定:一边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一边在徐州市鼓楼小学带作文实验班。认为,当特级教师不是句号,应该是分号。 要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要下到学校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尤其听骨干教师和有困难的教师的课。但是我每周至少一天在鼓楼上课,主要带作文、阅读课。艺术教育能丰富人的情感,使人感受力强,产生灵性,开发想象力。席勒说:最终而言,有道德的人不是国家工具造就的,只有打开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灌溉,才能养育出有道德的人,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对人的行为起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事实证明,于永正的辛勤付出得到的是累累硕果,于永正所带的实验班的学生成绩相当优异,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

六、形成特色:五重教学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

4 主要著作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5 备课观点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

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6 个人贡献

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

6.1 主要事迹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7 社会评价

作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的名师历程始终蕴藏着这样一个主题——爱的智慧。

老顽童

于永正对学生的爱,随着岁月的增长,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他在课堂上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又翩翩起舞。只晓得他京剧唱得好,谁料他还有这个本领?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和“老顽童”一样,全乱了套了。可是,孩子们偏喜欢他这样把他们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他不仅深谙语文教学的真谛,还洞悉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他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 为写一篇教学论文。因有一个数据拿不准,9点过后,他来到教研主任家询问。无论教哪一届学生,他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记住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一说起语文教学方面的事,他随口就能说出课文中的内容。原来,他满脑袋天天都在琢磨语文课该怎么上。为此,他的朋友张庆为他撰写了一幅对联。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是: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庖丁

多年来,在许多语文老师都津津乐道于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这样烦琐的分析时,于永正的课堂却总是用活教材,在字词句段篇上精心构思,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快乐学习。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有人说,将于永正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言过其实。

教科书

有人问于永正:“你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他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 在他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所以,他总是要求自己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可见,“老师”这本书,多点知识性、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 但是,在于永正看来,一本书光有知识性还不够。中国人更看重的是“道”。所谓“文以载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次班里大扫除,他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劳动;发现学生的桌子下面有纸屑,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走过去,弯腰捡起来。他时刻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这本书。

语文名师档案(3)于永正(小语四大天王之一)

于永正老师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委托,辛勤耕耘,开拓进取,成绩卓著。他是江苏省继斯霞、李吉林之后涌现的又一位具有可贵探索精神和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也是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第一位名师。 1 人物简介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2 人物履历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3 教育生涯

艺术教育丰富了于永正的的情感,使他有很强的感受力、想象力,使他颇有灵气。

一、学艺生涯:

于永正的家乡是

于永正在语文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正如于永正所说:

二、走进师范:

于永正为何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不是从小就立志当一个老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师范不要钱,不收学费,管饭吃。家里很困难,就选择上了师范。有空就到学校图书室去,凡是鲁

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叶圣陶。我边看边做摘抄,只抄写感受深的句子和优美语句,和现在的学生一样,有时也抄写名言。从这位名教师身上看到的是平和,是直率,是坦诚。

三、走上岗位:

于永正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搬运小学呆了两年,65年调到大马路小学,一待就是18年,76年到83年担任教导主任,83年底调到教研室。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对他影响最大,对他启迪作用大的著作有《教育诗》、《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等。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

四、逐渐成名:

于永正最早上出名的是《燕子》,84年区里搞活动,开区研讨会,听课的是区里的老师和全省名校的名教师,当时上课的还有徐善俊、张冠珑等老师,于永正上了《燕子》一课,引起很大轰动。他在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时,巧妙地将课文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受到了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双重熏陶。课文最后一段写得很有诗情画意:

五、评上特级:

1985年,44岁的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此时的于永正已经在教研室工作近两年了,按说,他应该可以休息一下,放松一下了。没想到,他又有了新的决定:一边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一边在徐州市鼓楼小学带作文实验班。认为,当特级教师不是句号,应该是分号。 要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要下到学校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尤其听骨干教师和有困难的教师的课。但是我每周至少一天在鼓楼上课,主要带作文、阅读课。艺术教育能丰富人的情感,使人感受力强,产生灵性,开发想象力。席勒说:最终而言,有道德的人不是国家工具造就的,只有打开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灌溉,才能养育出有道德的人,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对人的行为起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事实证明,于永正的辛勤付出得到的是累累硕果,于永正所带的实验班的学生成绩相当优异,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

六、形成特色:五重教学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

4 主要著作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5 备课观点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

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6 个人贡献

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

6.1 主要事迹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7 社会评价

作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的名师历程始终蕴藏着这样一个主题——爱的智慧。

老顽童

于永正对学生的爱,随着岁月的增长,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了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他在课堂上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又翩翩起舞。只晓得他京剧唱得好,谁料他还有这个本领?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和“老顽童”一样,全乱了套了。可是,孩子们偏喜欢他这样把他们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他不仅深谙语文教学的真谛,还洞悉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他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学生同唱、同跳、同喜、同悲,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 为写一篇教学论文。因有一个数据拿不准,9点过后,他来到教研主任家询问。无论教哪一届学生,他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记住全班每个学生的名字;一说起语文教学方面的事,他随口就能说出课文中的内容。原来,他满脑袋天天都在琢磨语文课该怎么上。为此,他的朋友张庆为他撰写了一幅对联。上联:这也忘那也忘惟上课不忘,下联是:此亦长彼亦长数语文最长。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庖丁

多年来,在许多语文老师都津津乐道于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这样烦琐的分析时,于永正的课堂却总是用活教材,在字词句段篇上精心构思,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快乐学习。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有人说,将于永正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言过其实。

教科书

有人问于永正:“你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他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 在他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所以,他总是要求自己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可见,“老师”这本书,多点知识性、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 但是,在于永正看来,一本书光有知识性还不够。中国人更看重的是“道”。所谓“文以载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次班里大扫除,他都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劳动;发现学生的桌子下面有纸屑,他总是不声不响地走过去,弯腰捡起来。他时刻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这本书。


相关文章

  • 云南省任玲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
  • 云南省任玲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请全体人员自觉遵守. 一.团队协作制度 l.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虚心接受指导.检查.评估,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真诚交流,团结互助,协 ...查看


  • 名师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
  • 2014--2015年度个人工作计划 杨 萍 通过上一年度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收获颇多,下一年度能够在名师工作室继续学习, 我认为是我的荣幸,能在名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样是 我的骄傲.我认为只有出色的完成一 ...查看


  •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阶段活动总结
  •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第一阶段活动总结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凸显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着力打造高效魅力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根据教育局"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查看


  •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方案
  •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方案 为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形成有影响力的团队,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培养成员对教育的 ...查看


  •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方案 1
  •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方案 为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形成有影响力的团队,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培养成员对教育的 ...查看


  •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彼得兔的故事>阅读指导导读设计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为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毕翠克丝·波特童话故事集,每个故事都设置了阅读和写作的专项训练,让小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同时,根据名师精心制作的导读方案,从做文中夹批.词语积累卡.读后 ...查看


  • 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 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初级中学 何乐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未来的三年里,本 ...查看


  • 名师窦桂梅
  • 名师窦桂梅 时间:5月10日 地点:电脑室 参加人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材料: 窦桂梅:研究生,女,特级教师: 国家"十五" ...查看


  • 初中校本教研计划
  • 初中校本教研计划 篇一:初中校本教研计划范文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不断深化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教学工作要点依据,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