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包括诗集)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九叶”诗派

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远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

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

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 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夏衍、冯乃超、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鲁迅在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新感觉派: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会文学影响而形成于30年代的小说流派,用快节奏的笔 和五彩缤纷的色调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里的病态文明,代表作家有刘呐鸥,姆时英等。

简答题

1、《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 1 ) 通俗朴实,带有北京地方色彩的 “ 京味的语言 ” 。

( 2 ) 严谨的单线结构,以骆驼祥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和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各个不同家庭的命运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 ( 3 ) 工细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

人物分析: 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 “ 多余的人 ” ,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由于它处在年轻一代同老年一代冲突的焦点上,他的处境最难堪,因而内心世界最痛苦、最复杂、最矛盾。他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贯穿了三部曲的始终。他为了将《新青年》的理论和家庭的现实调和起来,奉行着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变成了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并始终无法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

觉新的性格与阿 Q 的性格一样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某种普遍性的悲剧。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是以清醒的头脑眼睁睁地看着把别人(最后包括自己)送进坟场而无以摆脱的悲剧。觉新这个人物形象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性格具有很大的概括力。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呐喊》 《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2 谈《女神》的崇高有哪些特点?

3 结合《死水谈谈闻一多诗歌“三美” 理论主张。

4 30年代京派与海派在艺术表现,审美特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 5 沈从文小说的特点

6 吴孙浦 形象的意义

7 《家》的思想意义

8 茅盾 小说的史诗风格

9 老舍小说的京味

1 0 巴金小说的悲剧特色

11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人物分析

阿Q ,祥子,觉新,觉慧,周朴园,方鸿渐,曹七巧,祁瑞宣,繁漪。 赏析

《雨巷》 《再别康桥》 《断章》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包括诗集)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九叶”诗派

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远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

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

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 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夏衍、冯乃超、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鲁迅在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新感觉派: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会文学影响而形成于30年代的小说流派,用快节奏的笔 和五彩缤纷的色调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里的病态文明,代表作家有刘呐鸥,姆时英等。

简答题

1、《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 1 ) 通俗朴实,带有北京地方色彩的 “ 京味的语言 ” 。

( 2 ) 严谨的单线结构,以骆驼祥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和社会的接触,把各种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各个不同家庭的命运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 ( 3 ) 工细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

人物分析: 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 “ 多余的人 ” ,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由于它处在年轻一代同老年一代冲突的焦点上,他的处境最难堪,因而内心世界最痛苦、最复杂、最矛盾。他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贯穿了三部曲的始终。他为了将《新青年》的理论和家庭的现实调和起来,奉行着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变成了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并始终无法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

觉新的性格与阿 Q 的性格一样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某种普遍性的悲剧。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是以清醒的头脑眼睁睁地看着把别人(最后包括自己)送进坟场而无以摆脱的悲剧。觉新这个人物形象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性格具有很大的概括力。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呐喊》 《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2 谈《女神》的崇高有哪些特点?

3 结合《死水谈谈闻一多诗歌“三美” 理论主张。

4 30年代京派与海派在艺术表现,审美特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 5 沈从文小说的特点

6 吴孙浦 形象的意义

7 《家》的思想意义

8 茅盾 小说的史诗风格

9 老舍小说的京味

1 0 巴金小说的悲剧特色

11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人物分析

阿Q ,祥子,觉新,觉慧,周朴园,方鸿渐,曹七巧,祁瑞宣,繁漪。 赏析

《雨巷》 《再别康桥》 《断章》


相关文章

  • 古代文学考卷汇总(按题型及研究方向等归类)
  • 古代文学考卷汇总(按题型及研究方向等归类) 先秦 一.名词解释和填空 1.九辩(人大古代文学00) 2.九歌(人大古代文学00) 3.淝水之战(北大古代文学9x) 4.<天问>的作者是()(南开大学文学综合00) 5.春秋三传( ...查看


  • 文学研究会 1
  • 成立原因 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 ...查看


  •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120册)
  •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傲慢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孤星血泪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白夜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爱玛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百万英镑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贵族之家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外国文学 ...查看


  •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1
  •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1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时间机制[1]
  • 第37卷第3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V01.37No.3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y,2011 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时间机制 刘志华 (西南大 ...查看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本)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十二楼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比目鱼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桃花扇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终须梦>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赛花铃>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禅真后史 中国古典文学名 ...查看


  •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答案
  •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 一.填空填 1. 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 比较文学是研究以 及 的学科. 3. 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研究. 4. 比较文学具有 5.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 ...查看


  •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概论
  •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历史类型学"Ⅱ 这是日尔蒙斯基提出的观点.他对各民族的文学现象中出现相同现象的原因,抱有独到的解释,提出了两个互相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的原因:一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二是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查看


  • 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
  • 内容提要:"文学史的终结"是指传统的以经典作品为核心构建的文学逻辑的断裂或终止.这种"文学史的终结"归因于当下的新媒体语境.新媒体语境即数字化媒体所形成或主导的文化场域.新媒体形成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体 ...查看


  • 二十世纪中国阶级论文学史观的嬗变
  • [摘要]20世纪中国阶级论文学史观是特定历史情景下的产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较大影响.它可以溯源于五四新文学思潮,在与其他非主流文学史观的竞争中,因其革命性与政治性特征,流行于50年代,在60年代达到顶峰,最终走向瓦解.80年代之后,在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