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学案博苑

2011-12-14 0601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鞍之战》:“马逸不能止。”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即不用任何特殊词语的被动句,如: 《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鸡杀了。 大楼建好了。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中除用“被”字外,还可以用“于”、“为”、“见”等构成被动句式。如: 敌人被我们打得抱头鼠窜。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

“于”和主 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即:主语+谓语+于+主动者 兵破。(《汉书贾山列传》)

“于”的词性和作用

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 引入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可做两种解释。如: 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 (屈原在出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以出现主动者,主动者的后还可以加上“所”字,此时“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但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以不出现。即: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为”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为”是助动词,表示 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为”是介词,其作用是引 入主动者。

“所”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

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 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 得也。(《荀子君道》)

3、“见”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再加主动者。即:主语+见+谓语+(或)“于”和主动者 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弥子瑕见爱。(《韩非子说难》)

“见”的词性和作用

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 辞渔父》)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 书燕剌王旦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南北朝以后,“见”字被动句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

这种句子的受事一般是“我”,但并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是让主动者作主语,句子的含义是“对我怎么样”。

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见”字被动句消失的原因,是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现代汉语中仅残留“见笑”、“见怪”、“见教”、“见谅”等词语。

4、“被”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 也可以出现主动者。即:主语+被+(或)主动者+谓语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被”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被”是助动词,表 示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被”是介词,其作用 是引入主动者。

“被” 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原是“蒙受”、“遭受”的意思。 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商君书慎法》)

先虚化为助动词,表示被动,但不能引入主动者。

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学案博苑

2011-12-14 0601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鞍之战》:“马逸不能止。”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即不用任何特殊词语的被动句,如: 《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鸡杀了。 大楼建好了。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中除用“被”字外,还可以用“于”、“为”、“见”等构成被动句式。如: 敌人被我们打得抱头鼠窜。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

“于”和主 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即:主语+谓语+于+主动者 兵破。(《汉书贾山列传》)

“于”的词性和作用

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 引入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可做两种解释。如: 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 (屈原在出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以出现主动者,主动者的后还可以加上“所”字,此时“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但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以不出现。即: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为”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为”是助动词,表示 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为”是介词,其作用是引 入主动者。

“所”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

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 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 得也。(《荀子君道》)

3、“见”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再加主动者。即:主语+见+谓语+(或)“于”和主动者 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弥子瑕见爱。(《韩非子说难》)

“见”的词性和作用

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 辞渔父》)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 书燕剌王旦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南北朝以后,“见”字被动句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

这种句子的受事一般是“我”,但并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是让主动者作主语,句子的含义是“对我怎么样”。

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见”字被动句消失的原因,是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现代汉语中仅残留“见笑”、“见怪”、“见教”、“见谅”等词语。

4、“被”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 也可以出现主动者。即:主语+被+(或)主动者+谓语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被”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被”是助动词,表 示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被”是介词,其作用 是引入主动者。

“被” 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原是“蒙受”、“遭受”的意思。 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商君书慎法》)

先虚化为助动词,表示被动,但不能引入主动者。

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相关文章

  • 词类的活用
  • 阅读并理解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常识5,6,7,8,查阅必要的相关文献完成一篇读 书报告,题目自拟 古代汉语部分常识读书报告 (五)词类的活用 一,使动用法: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 的本来 ...查看


  •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 ...查看


  • [古代汉语]试卷A
  •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期末试卷A卷(闭卷) 教学中心 武安市电大 专业 语文教育 学号 姓名 杜晓珊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10分) 1.下列各字,属于象形字的一组是( D ) A.名 B. ...查看


  • 古代汉语1
  • 古代汉语笔记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04年考过):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g ...查看


  • 古代汉语笔记
  • 古代汉语绪论(一)的笔记一.拱手礼 1. 分为吉礼和凶礼,且有男女之别.吉礼男的左手抱右手,女的右手抱左手,凶礼则相反. 2.定义:两只手合抱胸前行的礼.(高度与心脏平齐) 二.姓名联 仁者所要,嫦娥所居(山月同现)"山高月小,水 ...查看


  • 南开大学古代汉语2014年考研真题
  • 2014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 一 名词解释 1.七音 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部位可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称为七音 2.入派三声 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入声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破读 又叫& ...查看


  •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 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查看


  • 古代汉语语法
  •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查看


  •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