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经济周期下行:商业银行的切肤之痛

经济周期下行:商业银行的切肤之痛

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发布时间:2009-04-20

摘要: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客观必然性,商业银行经营具有顺周期和亲周期的特点,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较大。由于商业银行经营与宏观经济波动存在正相关性,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商业银行面临贷款违约风险增加、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存贷比下降等严峻挑战。因而,商业银行应建立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预警和提前反应机制,制定科学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加强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工作,重视对中、微观数据的深入分析;根据周期特点选择恰当的信贷资金投向和适当的退出时机和退出策略;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性

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扩张和收缩有规律的交替过程,一般可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和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或转折阶段。繁荣的最高点称为波峰(peak ),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萧条的最低点称为波谷(trough ),是由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当经济总体从谷底点向高峰点运动时,称为经济扩张;当经济总体从高峰点向低谷点运动时,称为经济收缩。经济活动不断重复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循环过程。

经济周期按长度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四种类型。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是美国经济学家基钦于1923年提出的,主要与存货投资的变化有关,周期长度平均为3—4年;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1860年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一书中提出的,主要与设备投资有关,周期长度平均为7—8年;中长周期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是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于1930年《生产和价格的长期变动》一书中提出的,主要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有关,周期长度平均为15—25年;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 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提出的,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周期长度平均为50 年。

经济周期理论总体分析框架已逐渐由“自维持周期模式”,即认为每次繁荣都包含下一次衰退的种子,而每次衰退又

包含下一次繁荣的种子,转向“冲击—传导机制”分析框架,即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归因于冲击因素与传导机制的作用。冲击因素是指使经济运行偏离其正常轨道的推动或扰动力量,可分为名义冲击(如货币主义的货币冲击和新凯恩斯的需求冲击)和实际冲击(如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技术冲击等)等。传导机制是指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经济系统对冲击做出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可以是放大、缓冲、或是阻止冲击的作用。决定传导机制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系统的制度结构特征、产业结构特征、需求结构特征、资源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从1953 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率(GDP 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见表1),并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突出特点是大起大落,且表现为古典型周期(即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GDP 绝对下降,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后,主要特点为波幅减缓,并由古典型转变为增长型(即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GDP 并不绝对下降,而是增长率下降)。最近的一次经济周期始于2002年(也有学者认为是2000年),此轮经济周期主要表现为正向技术冲击,即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其形成特点是由消费结构升级所推动,而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其作用特点是同时产生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具体表现为高位增长与强幅波动的双重特点。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渗透,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并开始波及实体经济。表面看来,好似是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萧条,实际上,全球经济走弱是经济周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只不过金融危机加大了波动的幅度、波及的范围。与美国、英国、欧洲各国金融领域首当其冲不同,中国实体经济所受影响尤其突出,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3季度经济大幅下滑,长达6年的经济景气上升降下了帷幕,中国开始进入经济周期下行时期。

表1

(正在进行) 2002 —10 2008 2007年13% 6 年

资料来源: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二、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

(一)商业银行经营与宏观经济波动高度正相关

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银行具有典型的顺周期性,对经济周期极为敏感,经济的强劲增长促成了银行业的高速成长,但也孕育了经济波动时凸现的风险。经济景气上升时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伴随经济回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凸显,经营业绩受到一些原高增长行业衰退的拖累。

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商业银行经营表现与宏观经济波动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1)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美国大型银行贷款的不良率将上升0.3个百分点,小型银行的不良率上升更为明显,达到0.6个百分点;

(2)美国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为2.4,即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时,银行业的

ROE 将下降2.4个百分点;

(3)美国银行业的利息收入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为0.8,非利息收入的弹性为1.65,即当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时,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将分别下降0.8个和1.65个百分点。

我国是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高于美国,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能还要大于美国。

银行业还具有亲周期特点,即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因为担心贷款质量下降和还款违约增加,银行倾向于提高信贷条件、减少信贷供给,信贷供给的萎缩将抑制实体经济部门中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所运用的信用评估模型是造成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模型本身的缺陷,包括模型产生的机理、过短的时间跨度以及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处理不当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技术虽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挑战。当前实践中所采用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更适合评估相对风险程度,而无法估计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信用风险计量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这些模型可能过于乐观地低估了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将投放过多的贷款;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模型悲观地认为贷款人的信用评级太低、贷款的信用风险过高,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往往难以起到鼓励商业银行投放信贷的作用。这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的亲周期性。

(二)经济下行周期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贷款违约风险增加

在经济景气上行周期中,部分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等问题被乐观预期、充裕资金所掩盖;经济回落时,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考验,需求疲软,商品滞销,存货增加、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违约风险加大,从而公司业务不良贷款上升。而且,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居民可支配收人增幅放缓,而通货膨胀惯性导致的刚性生活成本上升格局短期内较难改变,造成零售业务同样面临违约概率上升的风险。

2、资本市场大幅波动

经济景气下行一般都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贬值,而且,受市场悲观预期的影响,资产价格还会有较大程度的超调。资本市场风险会通过企业向银行体系传导。企业资金与资本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产贬值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比率恶化,影响其偿债能力从而影响银行信贷质量;资产贬值还会通过抵押品贬值而直接增加银行信贷风险,不仅不动产,设

备、存货甚至应收账款项目也会有这种变化。此外需要关注的是,股指下行将导致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还贷能力降低。不单信贷资产收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也会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有很大部份直接或间接与资本市场相关,如银证通、基金代销手续费、托管费等等。在经济下行周期,资本市场的不景气势必使该类业务大幅缩减,从而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此外,银行也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的萧条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筹资选择,会倾向于减少股市资金募集,考虑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

3、信贷结构不合理

在经济下行周期,商业银行贷款行业结构趋同、信贷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各银行在贷款投向上都偏好电力、电信、交通等行业和基础建设项目,倾向于战略性大客户和优质客户。一方面信贷集中会进一步增加银行风险,另一方面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进一步增加,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4、存贷比下降

经济周期下行周期阶段,一方面,由于信贷风险增大,出于信贷安全考虑,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会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资产价格走低会使储蓄回流,银行存款增加,存贷比下降,盈利水平下降,银行经营压力显著增大。

三、建立宏观经济周期变化预警和提前反应机制

随着中国各项制度的完善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应用宏观调控手段驾驭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波动幅度会逐步降低,但经济周期不会消失,经济周期下行对银行的不利影响始终存在。因此,提高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对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对于经济波动所需要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压力测试能力还不够。因此,应建立宏观经济周期变化预警和提前反应机制。

(一)高度重视国家宏观预警,及时把握宏观政策变动

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对经济形势有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准确深刻的分析,央行越来越多地运用利率等手段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对利率政策和利率走势预期的基础上,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及时调整调整资产和负债的利率结构与期限结构,防范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敞口大幅变动。宏观经济政策及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还会影响市场结构的变化,有的行业发展会受到限制,有的则会受到支持,因此,商业银行还要高度重视行业政策、环保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相关政策变动风险,提高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敏感度,及时把握形势变动,应对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工作,重视宏、微观数据的深入分析

加强商业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充分把握宏观经济走势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应加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研究,熟知国家产业政策变化,了解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准确把握贷款投放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空间及市场容量,进而提出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和行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宏观经济变动的预警和提前反应机制,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

要想更好地规避风险,银行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宏观经济研究能力,重视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并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和微观经济主体运营变化。对处于经济周期先导地位的地区和行业要给予足够重视,重点追踪监测其中的龙头企业和本行贷款客户,分析其经营变动和财务状况,以尽早察觉经济下滑趋势,为策略调整争取时间。特别加强风险预警,尤其是行业风险预警。还要密切关注抵质押资产、大宗货物和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关注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总行进行宏观研究、行业分析的能力更强,基层行客户经理掌握客户的一手资料,加强总行与基层行的信息沟通,可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信息优势,提高各级员工把握经济波动的能力。

(三)制定科学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

经济周期下行时银行的经营风险不但与该阶段的经营策略密切相关,还在较大程度上受经济扩张阶段银行发展策略的影响:风险往往在扩张期开始积累,在萧条期凸显释放。因此,为防范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的风险,必须在经济扩张期就做好充分准备。要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变化特点,分析每个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推动要素和代表性产业,从而制定信贷资金的重点投向,灵活调整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最大程度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在经济景气扩张时期,银行将增加信贷供给,既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增长与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也与银行及借款人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有较大的关系。但是,推动经济扩张的产业还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紧缩政策的对象和经济萧条的来源。经济周期下行时期,商业银行需要对优势行业和重点核心客户重新做出评估,根据经济周期变动从而确定恰当的信贷介入及退出的时机就十分关键。银行信贷退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信贷市场预测,把握最佳退出时机。要对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等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在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根据信用等级和财务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出预测和预警,适时进行信贷退出。

(2)区别对待,选择最佳退出路径。各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信贷存量结构差异较大,要具体分析,不能生硬地“一刀切”,应科学计划,灵活退出。可供选择的退出方式一般有压缩授信、期限调整、产品置换、转换担保方式和提高贷款利率等。

(3)制定退出规划,建立信贷退出激励约束机制。要制定近期和远期退出原则、退出目标、退出措施和退出对象,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全部退出、部分退出和预备退出的客户名单,建立对退出客户的“会诊”制度,联合各部门共同分析退出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退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也有经营较差的企业,因此,对企业的筛选十分重要,银行信贷审批环节严谨、审慎与否,在经济下行回落时期得到检验。一般说来,负债水平较高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在紧缩政策时容易受到冲击、资金链条断裂。但恰当的资本结构没有统一规定的标准,应针对不同行业,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确定适当的(动态)资本结构。

(四)定量研究各类银行产品对经济周期的敏感程度,区分亲周期性较强和较弱的银行业务和产品 根据历史数据对各类银行产品与经济周期变动的相关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如公司信贷、投资银行、投资管理服务等可能是亲周期性较强的业务;个人消费贷款、国债、现金管理、交易处理和活期存款等可能是亲周期性较弱的业务。在银行发展战略中将经济周期敏感程度不同的产品和业务进行组合,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尽管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都会有所下降,但两类收入存在一定的非相关性,实现商业银行产品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收入来源多元化能使具有不同周期特点产品的收入互相补充,有助于降低周期下行对银行盈利的影响。

(五)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当经济大幅向下波动时,部分业务的下滑会由于市场预期的变动、金融加速器的放大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作用,这也是次贷危机演化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能使我们充分认识潜在风险,以采取积极、适当、有力的应对措施。

参考资料:

1. 巴曙松: 金融地产的香港经验. 《招商周刊》, 2008年22期.

2.巴曙松:经济周期下的商业银行竞争力. 《银行家》, 2008年08期.

3.丰兴东、张鹏、钟银敏: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危机.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年06).

4. 滑静、肖庆宪:我国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的实证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7年06).

5. 孔庆龙、高印朝、樊锐: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危机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的改进. 《上海金融》, 2008

年09期.

6. 李泽祥、曹永琴: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及启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年04期.

7. 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 《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8. 马柱、蒋建业:利率变动周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南方金融》, 2007年11期.

9. 孙天琦、徐晓羽: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3期.

10. 孙天琦、张观华:银行资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金融研究》, 2008年01期.

11. 徐宝林: 经济增长下行周期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研究. 《中国货币市场》, 2008年11期.

12. 尹岩:信用卡业务的亲周期性. 《中国信用卡》, 2007年06期.

13. 余文卿:商业银行亲周期性与宏观经济波动:一个基于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解释.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22期.

15. 张龙清: 经济下行周期中的商业银行风险初探. 《西南金融》, 2008年11期.

15. 周小川: 金融机构要经受得住经济周期下行时的考验. 《金融纵横》, 2007年24期.

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经济周期下行:商业银行的切肤之痛

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发布时间:2009-04-20

摘要: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客观必然性,商业银行经营具有顺周期和亲周期的特点,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较大。由于商业银行经营与宏观经济波动存在正相关性,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商业银行面临贷款违约风险增加、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存贷比下降等严峻挑战。因而,商业银行应建立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预警和提前反应机制,制定科学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加强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工作,重视对中、微观数据的深入分析;根据周期特点选择恰当的信贷资金投向和适当的退出时机和退出策略;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必然性

经济周期是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扩张和收缩有规律的交替过程,一般可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和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或转折阶段。繁荣的最高点称为波峰(peak ),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萧条的最低点称为波谷(trough ),是由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当经济总体从谷底点向高峰点运动时,称为经济扩张;当经济总体从高峰点向低谷点运动时,称为经济收缩。经济活动不断重复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循环过程。

经济周期按长度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四种类型。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是美国经济学家基钦于1923年提出的,主要与存货投资的变化有关,周期长度平均为3—4年;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1860年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一书中提出的,主要与设备投资有关,周期长度平均为7—8年;中长周期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是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于1930年《生产和价格的长期变动》一书中提出的,主要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有关,周期长度平均为15—25年;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 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中提出的,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周期长度平均为50 年。

经济周期理论总体分析框架已逐渐由“自维持周期模式”,即认为每次繁荣都包含下一次衰退的种子,而每次衰退又

包含下一次繁荣的种子,转向“冲击—传导机制”分析框架,即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归因于冲击因素与传导机制的作用。冲击因素是指使经济运行偏离其正常轨道的推动或扰动力量,可分为名义冲击(如货币主义的货币冲击和新凯恩斯的需求冲击)和实际冲击(如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技术冲击等)等。传导机制是指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经济系统对冲击做出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可以是放大、缓冲、或是阻止冲击的作用。决定传导机制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系统的制度结构特征、产业结构特征、需求结构特征、资源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从1953 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率(GDP 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见表1),并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突出特点是大起大落,且表现为古典型周期(即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GDP 绝对下降,出现负增长)。改革开放后,主要特点为波幅减缓,并由古典型转变为增长型(即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GDP 并不绝对下降,而是增长率下降)。最近的一次经济周期始于2002年(也有学者认为是2000年),此轮经济周期主要表现为正向技术冲击,即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其形成特点是由消费结构升级所推动,而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其作用特点是同时产生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具体表现为高位增长与强幅波动的双重特点。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渗透,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并开始波及实体经济。表面看来,好似是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萧条,实际上,全球经济走弱是经济周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只不过金融危机加大了波动的幅度、波及的范围。与美国、英国、欧洲各国金融领域首当其冲不同,中国实体经济所受影响尤其突出,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3季度经济大幅下滑,长达6年的经济景气上升降下了帷幕,中国开始进入经济周期下行时期。

表1

(正在进行) 2002 —10 2008 2007年13% 6 年

资料来源: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二、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

(一)商业银行经营与宏观经济波动高度正相关

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银行具有典型的顺周期性,对经济周期极为敏感,经济的强劲增长促成了银行业的高速成长,但也孕育了经济波动时凸现的风险。经济景气上升时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伴随经济回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凸显,经营业绩受到一些原高增长行业衰退的拖累。

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商业银行经营表现与宏观经济波动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1)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美国大型银行贷款的不良率将上升0.3个百分点,小型银行的不良率上升更为明显,达到0.6个百分点;

(2)美国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为2.4,即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时,银行业的

ROE 将下降2.4个百分点;

(3)美国银行业的利息收入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为0.8,非利息收入的弹性为1.65,即当经济增长率下滑1个百分点时,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将分别下降0.8个和1.65个百分点。

我国是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高于美国,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能还要大于美国。

银行业还具有亲周期特点,即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因为担心贷款质量下降和还款违约增加,银行倾向于提高信贷条件、减少信贷供给,信贷供给的萎缩将抑制实体经济部门中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所运用的信用评估模型是造成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模型本身的缺陷,包括模型产生的机理、过短的时间跨度以及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处理不当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技术虽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挑战。当前实践中所采用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更适合评估相对风险程度,而无法估计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信用风险计量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这些模型可能过于乐观地低估了违约风险,商业银行将投放过多的贷款;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模型悲观地认为贷款人的信用评级太低、贷款的信用风险过高,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往往难以起到鼓励商业银行投放信贷的作用。这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的亲周期性。

(二)经济下行周期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贷款违约风险增加

在经济景气上行周期中,部分企业的财务、经营管理等问题被乐观预期、充裕资金所掩盖;经济回落时,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考验,需求疲软,商品滞销,存货增加、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违约风险加大,从而公司业务不良贷款上升。而且,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居民可支配收人增幅放缓,而通货膨胀惯性导致的刚性生活成本上升格局短期内较难改变,造成零售业务同样面临违约概率上升的风险。

2、资本市场大幅波动

经济景气下行一般都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贬值,而且,受市场悲观预期的影响,资产价格还会有较大程度的超调。资本市场风险会通过企业向银行体系传导。企业资金与资本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产贬值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比率恶化,影响其偿债能力从而影响银行信贷质量;资产贬值还会通过抵押品贬值而直接增加银行信贷风险,不仅不动产,设

备、存货甚至应收账款项目也会有这种变化。此外需要关注的是,股指下行将导致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还贷能力降低。不单信贷资产收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也会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有很大部份直接或间接与资本市场相关,如银证通、基金代销手续费、托管费等等。在经济下行周期,资本市场的不景气势必使该类业务大幅缩减,从而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此外,银行也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的萧条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筹资选择,会倾向于减少股市资金募集,考虑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

3、信贷结构不合理

在经济下行周期,商业银行贷款行业结构趋同、信贷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各银行在贷款投向上都偏好电力、电信、交通等行业和基础建设项目,倾向于战略性大客户和优质客户。一方面信贷集中会进一步增加银行风险,另一方面银行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进一步增加,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4、存贷比下降

经济周期下行周期阶段,一方面,由于信贷风险增大,出于信贷安全考虑,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会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资产价格走低会使储蓄回流,银行存款增加,存贷比下降,盈利水平下降,银行经营压力显著增大。

三、建立宏观经济周期变化预警和提前反应机制

随着中国各项制度的完善程度不断提高、政府应用宏观调控手段驾驭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波动幅度会逐步降低,但经济周期不会消失,经济周期下行对银行的不利影响始终存在。因此,提高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对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对于经济波动所需要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风险应对能力、压力测试能力还不够。因此,应建立宏观经济周期变化预警和提前反应机制。

(一)高度重视国家宏观预警,及时把握宏观政策变动

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对经济形势有全面深入的调研和准确深刻的分析,央行越来越多地运用利率等手段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对利率政策和利率走势预期的基础上,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及时调整调整资产和负债的利率结构与期限结构,防范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敞口大幅变动。宏观经济政策及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还会影响市场结构的变化,有的行业发展会受到限制,有的则会受到支持,因此,商业银行还要高度重视行业政策、环保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相关政策变动风险,提高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敏感度,及时把握形势变动,应对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工作,重视宏、微观数据的深入分析

加强商业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充分把握宏观经济走势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重要前提。商业银行应加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研究,熟知国家产业政策变化,了解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准确把握贷款投放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空间及市场容量,进而提出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和行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宏观经济变动的预警和提前反应机制,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

要想更好地规避风险,银行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宏观经济研究能力,重视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并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和微观经济主体运营变化。对处于经济周期先导地位的地区和行业要给予足够重视,重点追踪监测其中的龙头企业和本行贷款客户,分析其经营变动和财务状况,以尽早察觉经济下滑趋势,为策略调整争取时间。特别加强风险预警,尤其是行业风险预警。还要密切关注抵质押资产、大宗货物和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关注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总行进行宏观研究、行业分析的能力更强,基层行客户经理掌握客户的一手资料,加强总行与基层行的信息沟通,可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信息优势,提高各级员工把握经济波动的能力。

(三)制定科学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

经济周期下行时银行的经营风险不但与该阶段的经营策略密切相关,还在较大程度上受经济扩张阶段银行发展策略的影响:风险往往在扩张期开始积累,在萧条期凸显释放。因此,为防范经济周期下行阶段的风险,必须在经济扩张期就做好充分准备。要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变化特点,分析每个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推动要素和代表性产业,从而制定信贷资金的重点投向,灵活调整商业银行经营战略,最大程度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在经济景气扩张时期,银行将增加信贷供给,既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增长与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也与银行及借款人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有较大的关系。但是,推动经济扩张的产业还可能会成为下一步紧缩政策的对象和经济萧条的来源。经济周期下行时期,商业银行需要对优势行业和重点核心客户重新做出评估,根据经济周期变动从而确定恰当的信贷介入及退出的时机就十分关键。银行信贷退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信贷市场预测,把握最佳退出时机。要对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等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在准确把握行业经济周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根据信用等级和财务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出预测和预警,适时进行信贷退出。

(2)区别对待,选择最佳退出路径。各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结构、信贷存量结构差异较大,要具体分析,不能生硬地“一刀切”,应科学计划,灵活退出。可供选择的退出方式一般有压缩授信、期限调整、产品置换、转换担保方式和提高贷款利率等。

(3)制定退出规划,建立信贷退出激励约束机制。要制定近期和远期退出原则、退出目标、退出措施和退出对象,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全部退出、部分退出和预备退出的客户名单,建立对退出客户的“会诊”制度,联合各部门共同分析退出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退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也有经营较差的企业,因此,对企业的筛选十分重要,银行信贷审批环节严谨、审慎与否,在经济下行回落时期得到检验。一般说来,负债水平较高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在紧缩政策时容易受到冲击、资金链条断裂。但恰当的资本结构没有统一规定的标准,应针对不同行业,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确定适当的(动态)资本结构。

(四)定量研究各类银行产品对经济周期的敏感程度,区分亲周期性较强和较弱的银行业务和产品 根据历史数据对各类银行产品与经济周期变动的相关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如公司信贷、投资银行、投资管理服务等可能是亲周期性较强的业务;个人消费贷款、国债、现金管理、交易处理和活期存款等可能是亲周期性较弱的业务。在银行发展战略中将经济周期敏感程度不同的产品和业务进行组合,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尽管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都会有所下降,但两类收入存在一定的非相关性,实现商业银行产品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收入来源多元化能使具有不同周期特点产品的收入互相补充,有助于降低周期下行对银行盈利的影响。

(五)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当经济大幅向下波动时,部分业务的下滑会由于市场预期的变动、金融加速器的放大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作用,这也是次贷危机演化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环境对业务发展的压力测试,能使我们充分认识潜在风险,以采取积极、适当、有力的应对措施。

参考资料:

1. 巴曙松: 金融地产的香港经验. 《招商周刊》, 2008年22期.

2.巴曙松:经济周期下的商业银行竞争力. 《银行家》, 2008年08期.

3.丰兴东、张鹏、钟银敏: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危机.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年06).

4. 滑静、肖庆宪:我国商业银行亲周期性的实证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7年06).

5. 孔庆龙、高印朝、樊锐: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危机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的改进. 《上海金融》, 2008

年09期.

6. 李泽祥、曹永琴: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及启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年04期.

7. 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 《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8. 马柱、蒋建业:利率变动周期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南方金融》, 2007年11期.

9. 孙天琦、徐晓羽:国外有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研究.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3期.

10. 孙天琦、张观华:银行资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金融研究》, 2008年01期.

11. 徐宝林: 经济增长下行周期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研究. 《中国货币市场》, 2008年11期.

12. 尹岩:信用卡业务的亲周期性. 《中国信用卡》, 2007年06期.

13. 余文卿:商业银行亲周期性与宏观经济波动:一个基于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解释.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22期.

15. 张龙清: 经济下行周期中的商业银行风险初探. 《西南金融》, 2008年11期.

15. 周小川: 金融机构要经受得住经济周期下行时的考验. 《金融纵横》, 2007年24期.

国研网《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相关文章

  • 基于经济周期理论的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分析
  • 作者:张伟刘兴坤 管理学刊 2010年04期 中图分类号:F0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511(2009)01-0027-07 2008年美国次贷问题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随着全球经济放缓 ...查看


  • 经济周期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的量化研究
  • 年第 曾俭华1 摘要:在我国经济深幅调整的背景下,客观认识经济周期对银行的信贷行为和资产质量的影响,对于保持金融稳定以及把握宏观调整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使用2011-2015年月度的微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V AR 模 ...查看


  • 人口老龄化的潜在风险: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 巴曙松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11日   16 版) 如果将中国视为一个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同所有的公司一样,她拥有三大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利润表.把这三张表合并成一个"大资产负债表&quo ...查看


  • 项峥: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同时负责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的可能性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抓手.其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更为敏感.有鉴于此,央行的角色就显得特别重要.除此之外,央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又能做什么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点击标题下方的"财佬&qu ...查看


  • 利率传导机制的动态研究_马骏
  • 2016年第1期 (总第427期)No.1,2016GeneralNo.427 利率传导机制的动态研究 马 骏 施 康 王红林 王立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北京100800: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香港: 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经济研究中心,香港 ...查看


  • 央行降息对银行的影响
  • 央行降息对银行的影响有哪些? 央行近日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与此同时,央行宣布,结合 ...查看


  • 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进入转型期
  • 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自此房地产业进入迅猛的市场化发展阶段.2008年末,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又密集出台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并已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但通过对1998年以来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景气周期分析可看出 ...查看


  • 美联储加息的影响
  • 美联储加息的影响 研发部 齐涵 一.美联储加息的背景 美国目前的超低利率水平根源于房地产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中伤.自2007年底该危机初现端倪,至2008年9月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的约一年内,美国失业率持续攀升,同时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维持在负值 ...查看


  • 2016年中国金融业发展报告(预测篇)
  • 2016年金融行业发展报告 --预测篇 银保经营压力趋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将成重点 出版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 出版日期:2016年5月 中经 网专 用水 印 目 录 Ⅰ 最新概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