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追求高质量、高效益,越来越需要教师不仅娴熟地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方法,更需拥有与新课程、新课标相适应的新技能、新方法,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技巧,便是其中的一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将学生带入某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或在某一切合点上来展示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期待,投入积极的思维,并感悟历史。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设置问题时就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有效性,那么有效问题的提出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多年的历史教学,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问题设计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以方法论的启迪。以时政热点为切入,以主干知识为核心,以能力训练为纽带设计教学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主动地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而要达到这样的设计境界,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需要有高深的理论修养。   例如,在讲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比较新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造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请你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方面加以比较说明。这样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比较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差别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比较思维得到训练。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在讲必修2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时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们国家也正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有哪些我们可借鉴的地方?   (2)福利制度产生以来,支持与反对立场始终并存。结合你身边的福利制度,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这两个问题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能促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指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熟悉知识的形成、发展和相互联系。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用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及时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诱导学生打开思路,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   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可重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篡夺革命成果?   (3)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这样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通过教材中的显性问题挖掘出隐性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这无论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高考备战的角度,注意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探究,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树立全体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   例如,我在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1)据教材小字内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有哪些社会矛盾?   (2)结合地图及教材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   (3)孝文帝改革有无局限性,你如何认识?   (4)孝文帝改革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这几个问题中,难易程度不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学习环境,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习,便会自觉养成独创性的思维品质。课堂也不再是少数优生的课堂。   五、适度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也是有规律的,学生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保持一贯的活力、集中精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还要坚持适量有度的原则。所谓适量有度,指的是教师提供的教学背景材料和所设计的问题在数量上要有所控制,要刚好满足学生35~40分钟的学习需要,不能过多过滥。在质量上强调背景材料和所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能偏离。   总之,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定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掌握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一旦我们创设出了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情境,并能以这样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就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我的这些粗浅认识能得到您的认同。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 山西省平遥县第三中学校)   ?�编辑 马燕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追求高质量、高效益,越来越需要教师不仅娴熟地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方法,更需拥有与新课程、新课标相适应的新技能、新方法,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技巧,便是其中的一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将学生带入某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或在某一切合点上来展示历史与现实的融通,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期待,投入积极的思维,并感悟历史。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设置问题时就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有效性,那么有效问题的提出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多年的历史教学,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问题设计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给学生以方法论的启迪。以时政热点为切入,以主干知识为核心,以能力训练为纽带设计教学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主动地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而要达到这样的设计境界,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需要有高深的理论修养。   例如,在讲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时,我曾经设计了一个比较新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制造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你谈谈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请你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方面加以比较说明。这样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回去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比较不但使学生对中西方差别有更深刻的体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比较思维得到训练。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在讲必修2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时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们国家也正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有哪些我们可借鉴的地方?   (2)福利制度产生以来,支持与反对立场始终并存。结合你身边的福利制度,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这两个问题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能促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指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熟悉知识的形成、发展和相互联系。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用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及时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诱导学生打开思路,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   例如在讲辛亥革命时可重点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篡夺革命成果?   (3)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这样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通过教材中的显性问题挖掘出隐性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这无论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高考备战的角度,注意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探究,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树立全体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   例如,我在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时设计了如下问题:   (1)据教材小字内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有哪些社会矛盾?   (2)结合地图及教材分析迁都洛阳的原因。   (3)孝文帝改革有无局限性,你如何认识?   (4)孝文帝改革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这几个问题中,难易程度不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学习环境,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习,便会自觉养成独创性的思维品质。课堂也不再是少数优生的课堂。   五、适度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也是有规律的,学生不可能在整堂课上都保持一贯的活力、集中精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还要坚持适量有度的原则。所谓适量有度,指的是教师提供的教学背景材料和所设计的问题在数量上要有所控制,要刚好满足学生35~40分钟的学习需要,不能过多过滥。在质量上强调背景材料和所设计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能偏离。   总之,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定位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掌握学生在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变化与发展情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一旦我们创设出了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情境,并能以这样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就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我的这些粗浅认识能得到您的认同。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 山西省平遥县第三中学校)   ?�编辑 马燕萍


相关文章

  • 新课程下如何编写高中历史教案
  •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它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 ...查看


  • 文献综述-探究式教学
  • 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思考的文献综述 班级:14思政二班 姓名:郭文静 学号:1417020209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当前素质教背景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式教学为切入点,总结各位一线教师及相关学者的研究,从高 ...查看


  • 高中历史新教材观下学生历史思维的误区与教学改革思路新探索
  • 此文发<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7.2. 高中历史新教材观下学生历史思维的误区与教学改革思路新探索 湖北省建始县第一中学        李晓雨     邮编:445300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合编而成为显著特色.从15世纪 ...查看


  • 2011高中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基础知识考试试卷答案
  • 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基本功竞赛试卷 I 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总分45分,测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简答题(共12分,每题6分) 1.新课导入(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 ...查看


  • 情景教学法
  • 引 言 很多人认为 "教无定法"."没有最优的教学方法"."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的 教学实践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运用"情境教学法" ...查看


  • 文化与经济.政治说课稿
  • 文化与经济.政治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 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中学 党利 一. 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是<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的价值如同增加必修三 ...查看


  • 数学情境设计的三个维度
  • 2014年第3期中学数学研究 加强说题教学,通过学生说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著,涂泓.冯承天译.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查看


  • 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 第 18 卷 第 3 期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11 年 9 月 比较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运用 --以" ...查看


  •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 实的画面,营造郊游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复习题库 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 的科学 2.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 的广泛性. 3.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