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来的谢灵运,学不来的陶渊明(一)
2016-04-07 东来 埋字
钟嵘《诗品》里品评诗人,把自西汉到齐梁,一百零三个诗人排了品级,陶渊明被排在中品里,谢灵运位列上品。
把陶渊明放在中品,触怒了后世许多诗评家,姑不论其他,这一点大家都觉得排得不合理,陶渊明这么伟大的诗人,妥妥应该放在上品,怎么还中品了,由唐迄宋至明清,历朝历代,大家都发着牢骚。
钟嵘《诗品》里是这么评价陶渊明的诗的: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甚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这里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当时的人是不看重陶诗的,甚至觉得陶渊明的那些风格淳朴的诗歌是“田家语”,鄙陋之流。这一点在其他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态度是很能见出,颜延之和陶渊明那么要好,两个人喝酒是各种,陶渊明死时,远在建康的他还专门写了一篇《陶处士诔》,陶渊明谥号“靖节”,就是由他而来,但是文中却只字不提陶渊明的诗,说明他对陶渊明的诗可能是不认可的,而陈朝的文坛巨擘沈约在编撰《南史》时,仅将陶渊明列入《隐逸传》,传中也未提及陶渊明诗,并没有收入陶渊明诗文。至于与《诗品》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和《南齐书·文学论传》也没有提及陶渊明。当时的时代风气喜欢清词丽句,不重自然淳美,远在偏僻浔阳乡下的陶渊明,发出的质朴之声,当时人看来,确实很难入耳。钟嵘敢挣脱时代风气,把陶渊明列入中品,并予以如此高度的评价,其实很有勇气和眼光。
把陶渊明的诗和谢灵运的诗放在一起看时,非常容易被谢灵运诗的清妍姿态和华美文藻所吸引,而觉得陶诗平淡无奇,简直是在说大白话,但平淡正是陶诗隽永之处,可耐赏读。举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谢灵运的诗如精心雕琢过的钻石,而陶渊明的诗如同和氏璧,乍眼看去,钻石光芒四射,玉石温润收敛,但其实各有各的好,再相处一下,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和氏璧平易近人,可以长久。
《诗品》里这么写谢灵运:若人学多才博,寓目则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复,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见起;丽曲新声,络绎奔发。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诗品》中,晋之后,被列入上品的唯有谢灵运一人而已,而且这段评价相当之高。钟嵘这本书写了大半辈子,晚年才成书,期间不断批阅删改,文藻精炼,每个诗人的品评,在后世之人看来,大多恳切中立,撇去时代风气对钟嵘品诗的影响,这段对谢灵运的评价仍然是非常生动准确,概括出了谢灵运诗的特点——典雅、巧似、清丽、富艳,再捎带一点繁复之病,但钟嵘又说了,这点小毛病根本没法撼动谢诗本身的高洁之美。
把谢灵运和陶渊明一起说,并非是要在二人里面分个高下的意思,其实也没法分个高下,两个人的诗风南辕北辙,钻石和璞玉,各有其美,泰山北斗,皆遥不可及。读谢诗的机缘仍然是陶诗,陶写田园,谢写山水,也都有隐逸情结, 陶渊明我们耳熟能详,但谢灵运却是陌生疏远的,同是星辰,顾此失彼不太好,所以把谢灵运的诗找来看了,读了也十分喜欢,其中佳句,反复诵读,颇能记咏,正如钟嵘所说,谢灵运诗“名章迥句,处处见起”,他才气太高,太善修辞,山山水水都在他的诗句里呈现了,随意拿一句出来,就够后世人受用了。 才高则气盛,谢灵运才特别高,所以气特别盛,他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话说得绝,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文人都得罪了,但谢灵运的才情,众人是服的。他和颜延之因为文章之美,并称“颜谢”,以为双绝。颜延之自是得意,跑去问当时的另一位诗人汤惠休,二人诗当如何,汤惠休说:谢灵运的诗如同芙蓉出水,您的诗如同错彩镂金。颜延之一辈子都为此事不痛快。汤惠休这话说得很聪明,看似两个都夸了,但其实还是说谢灵运诗更高明,因为错彩镂金常见,而芙蓉出水却是罕有且耳目一新的。
谢灵运最出名的一首诗是《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大约粗通诗文的人都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漂亮文章,大量使用对仗和响字,句法繁复,铺陈锦绣,琳琅满目,瑰丽多姿,才气峥嵘。
响字是一句诗的主心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这里面“生”、“变”,“革”、“改”就是响字,诗歌中响字多,有骨有骼,就会给人词藻清丽醒人的感觉,读来顿挫有节奏,所以叫”响字”,这种带响字的对偶句,别人求一句而难得,但谢灵运出手就是十几句,简直是横着来的,近乎于卖弄。谢灵运还喜欢用笔画繁多的生僻字和高低、上下、远近的意象对比,刻意求险绝求富丽,他的诗像迷宫一样,极容易把人绕进去。末了,再谈一谈名理,抖一抖风流,结束。这种诗文,通身贵气,不在人间,须得自小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才能玩转。
与仅为长沙公旁系且家贫无依的陶渊明很不一样,谢灵运出生自带财富、智慧、荣誉、声望加持,是根正苗红的官三代富三代,他的祖父是名将谢玄,曾于淝水大战中大破苻坚,被封为康乐县公,食邑两千户,是会稽的大庄园主。谢氏一门自南迁以来,尽出名士和人才,是望族中的望族,先有谢安谢万,后有谢玄谢琰,名门风流,一时无两,但到了谢灵运,时局较之前更加动荡, 寒门崛起,孙恩和刘裕这样的猛人辈出,谢氏一族已不像当年风生水起,但祖宗基业仍然兴旺。谢灵运的父亲谢瑍是个平庸之人,年纪轻轻就死了,生得谢灵运却天赋异禀。谢玄曾经感叹:我生了谢瑍,瑍怎么能生了谢灵运!
谢灵运敏而好学,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小小年纪,文笔称绝,当时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七岁袭了“康乐公”的爵位,人称谢康乐。
年少成名,家资巨万,自负聪明,疏于管教,谢灵运的性情便有些目空一切,《宋书》说谢灵运这人偏激狂妄,性情奢侈喜欢豪华,衣裳车马用度无不艳丽精美,吃的用的玩的,都和别人不一样,建康城内的膏粱子弟一看新奇,也都跟着他学,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时尚icon。和其他世家公子一样,谢灵运早早出仕,在族叔谢琨的带领下,他投入抚军将军刘毅的门下,做记室参军。刘毅是刘裕的敌对势力,不久被刘裕给灭了,再不久,刘裕做了皇帝,以刘宋代替了司马晋,族叔谢琨卷入政治漩涡,被诛杀了,但在家族庇佑之下,谢灵运无灾无难地来到了新朝,并做了个太子左卫率的闲官。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裕对这些豪门大族的态度必然心存忌惮,又必须笼络,再加上谢灵运出了名的偏激性格与藐视法度,刘裕根本不可能给他重要的职位,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道理,但谢灵运的不合时宜就体现在这里,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觉得自己一个江东大才被白白地搁浅, 再加上刘裕原来不过是个陋巷里长大的草莽英雄,自己家门累世公卿,如今却要臣服于一个他,谢灵运的内心矛盾激化,觉得自己“宜参权要”,应当处于权力中心,为此时常愤愤不平,开始不顾世局安危地放肆起来,以致于口无遮拦,诽谤当朝,到了宋少帝时,就被权臣被远远地放到永嘉当太守去了。
永嘉即今之温州一带,山水奇秀,谢灵运被排挤出政治中心建康,心中不平,在永嘉做了一年散淡太守,肆意游玩,几乎不理百姓诉讼,不久即称病解职,回老家会稽去了,修筑他的祖宅始宁别墅和庄园去了,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短暂归隐。也就是从永嘉开始,谢灵运开始大量写作山水诗,谢灵运被后世尊为山水鼻祖,就是因为他大量写作山水诗,留下的诗歌中,大半以上是山水诗,在他之前,不是没人写山水,只是不像他这么专注于山水,且写得这么鲜明。他的诗,每每流回京城,无论贵贱竟相传抄,谢灵运的声望蒸蒸日上,可谓独步文坛。 大约自负文采的人都有一种自己能够匡扶济世的错觉,然而要深究谢灵运的政治抱负是什么,又很难说清楚,在他的诗文中很难寻到的中国传统士子对于世道的责任,偶有一二篇中有一二句如“小邑居贫易,灾年民无生”也是昙花一现,且多是场面话,离真正的济世之怀距离很远,他的思想中更多地充斥着个人命运之矛盾不宁,挣扎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否。 回到《登池上楼》,可以一窥谢灵运内心的矛盾。
这首诗是谢灵运在永嘉所写,大概被贬离政治中心,心情不甚愉快,谢灵运病了一整个冬天,初愈后,他登上高楼,见初春之景珊珊可爱,赋下此诗。起手一句,就有新意,而且大抵说出他的心声,“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潜龙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幽姿,飞鸿之美在它发出的高远清响。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藏有藏的好处,仕有仕的好处,但是他在高位做的不够好,如今身在江湖,也没有办法真正沉下心去。“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句话仍旧是在说自己内心的矛盾,他就在这种摇摆之中来到了临海偏僻的永嘉, 又“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独处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离开人群自己的心不知该归于何处。在建康,谢灵运一直是个明星似的人物,喜排场和热闹,但到了永嘉,脱离人群的浓浓惆怅淹没了他,竟使他有一种难以自处的感觉。从这一点看,谢灵运是无法真正做到归隐的,他无法忍受孤独,而隐士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够守得住孤清。
归隐不多时,宋文帝登基,召请谢灵运,谢灵运推诿了两次,又回到了京城。宋文帝喜欢谢灵运的文采,以文士待之,早晚都召见,但文帝心里又清楚,谢灵运这个人难挡大任,只许了他一个文职,让他修撰《晋书》,编修史书需要极大耐心和定力,批览史籍,也许大半生就过去了,这部史书谢灵运并没有写成,只是粗列条目,他根本没有这样的耐心和定力,只觉得自己应该参与到朝政中去,这事他和宋文帝提了许多次,皇帝都不理他,谢灵运的心也就慢慢冷了。既无法参政,他便再次放任,时常称病不朝,在家修筑园林,出去游玩,十天半月也不回来,每次出门,浩浩荡荡地带上一二百人,役使征夫无休无止,闹得鸡犬不宁。宋文帝看不下去了,也不忍直接罢了他,使了个眼色让谢灵运自己辞官了。如此谢灵运又开始了自己第二次归隐生涯,这次稍微长一点,在乡下待了三年,三年期间,游山玩水,修园筑墅,游宴无极,本该清净,却又因为过度狂妄,和会稽太守孟顗发生龃龉,竟被孟顗一纸奏章告了个谋反。这个罪名谢灵运担不起,星夜奔驰到建康,见了宋文帝,自陈无此贼胆。 宋文帝当然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但谢灵运如此诳诞任性,在朝中树敌甚多,在郡又和郡守闹翻,他也不想让谢灵运在东边待着了,干脆把谢灵运远远地放到西边的临川当太守去。在临川时,谢灵运故态复萌,玩忽职守,朝廷派人去问责,谢灵运火了,一怒之下竟把来人给抓了,造起反来,还写了反诗。诗是这么写的,“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思君子”,这首反诗虽然搬出了张良和鲁仲连两位大神,说出了“忠义”二字,但是一点都不正气昂扬,反倒显得绵软勉强,谢灵运写这首诗时,大概心里没有一点底气。这场事先并无谋划和准备的造反一下子就被灭了,谢灵运被抓,先是判了死罪,文帝可怜他,改为流放广州,于是谢灵运身披枷锁地去了烟瘴之地,越来越远离他所爱的国都建康和故乡会稽。 谢灵运屡仕屡隐,终其根本,是“放不下”,既恋权位,又难处寂寞,总不得其所,于是矛盾烦乱,无休无止,贯穿一生。
相比之下,陶渊明要真实而平静得多。
学得来的谢灵运,学不来的陶渊明(二)
2016-04-26 埋字
陶渊明也屡仕屡隐,但他要仕则仕,要隐则隐,坦荡得很,并不似谢灵运这么期期艾艾,拖泥带水。
第一次他出仕做州祭酒,就很直接地说,做这个官是因为“亲老家贫”,为了那点薄俸,养家糊口而已,没过多久,“不堪吏职”,解印还乡。十年的时间内,做过刘裕手下的镇军参军、刘牢之手下的建威参军,还给桓玄当过赴京使者,每一任上长则数年,短则数月,虽然官阶都不高,却都是军职,还分属于不同的阵营。陶渊明的经历并不简单,他在朝廷、桓玄、刘裕几方阵营里都周旋过,辗转投于不同人的门下,或许也曾经怀揣着一颗济世雄心,却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别说济世,自保已然艰难。陶渊明对世情的认识是深刻而苍凉的,浸透了失望,他最后选择归隐,也可以说是“急流勇退”,既保全自己的性命,也保全高洁的情操。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去家附近的彭泽县当县令,他说,来当官还是因为家中贫困,米缸里没有隔夜之粮,不得已就跑出来做官了,但是外面战事频繁,不想再跑远了,就近做个小县令吧,还能用公田里的米酿点酒喝。然而八十天之后,他就因不愿因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了,用公粮酿酒的那点小愿望也就不了了之。
这一年陶渊明三十八岁,他辞官回家的路上写下了《归去来兮辞》,此后无论世事如何,他再也没有出仕。
苏东坡是陶渊明的铁粉,他赞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陶渊明非常忠于自己的内心,他并不以出仕为耻,也不以归隐为高,名士那张皮对来说并没有吸引力,他对权位也没有任何的贪恋,任真潇洒之极,谢灵运在这一点上喝陶渊明差远了,他就是又想当名士,又想要权位,所以纠结徘徊无定,但生当乱世,岂能两全,这是谢灵运的可惜之处,也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
谢灵运写过一首诗,是他在永嘉留守一年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称病离职时所写,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相类似,可以一观。
初去郡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
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相比陶诗,谢诗的旨义颇为曲折,他的诗句形成了一道迷障,一层层遮盖住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起首十句,只用典故,品评了历史上彭宣、薛广德、贡禹等人在归隐之事上的得失,他将自己比作“周任”“司马相如”“尚长”“邴曼容”等人,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虽
然当官,但是不与当权者合作,这里洽也看出谢灵运内心潜藏的愤怒与不平。他在古人的旧迹中寻找归属感,说自己“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归心似箭。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他似乎真的解脱了,这一句颇似陶公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去的道路须跋山涉水,诗写到这里,才渐渐脱去他厚重的盔壳,露出清丽的面孔来,尤其两联“野旷沙岸近,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是全诗妙笔,上两句诗意近唐诗,后两句诗意近《楚辞》,谢灵运之承前启后,在这里可以一窥。接下来两句又是谈名理,引《庄子》《文子》典故,不外乎是道家方言。
全诗几乎无一句无典故,但芜累繁冗,正儿八经计较下来,全诗无一句诗人由衷之感发,诗人是否真的感觉到解脱和愉悦,就有些似是而非,洽中了后世之人对他诗“寡情”的评价。从他不断枚举古人先例这一行为中,我们看到他始终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因而这次的归隐行为就显得拖泥带水,且并非他嘴上说得那么洒脱痛快。
钱钟书评谢灵运:余尝病谢客山水诗,每以矜持矫揉之语,道萧散逍遥之致,词气与词意,苦相乖违。评语虽过,但道理大抵是对的。
如此再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知真情之可贵。
归去来兮辞(序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欧阳修对这篇小赋非常推崇,曾经说过一句狠话:整个晋代都什么可读的文章,只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话虽然过了,但是清代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里,真就只选了几篇晋代的辞赋,《归去来兮辞》也在其中。
全篇无一句不是感发,相比于谢灵运的曲折寡情,陶渊明简直算得上热情洋溢,那种从“樊笼”中解放出来的快活感,归途中的急不可耐,回家后的称心如意,处处流露出一种孩童似的天真,字字句句直指人心,使人与之同乐。他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就那么真诚地把胸臆变成章句说了出来,出神入化,行云流水。
陈师道说:陶渊明这人写的不是诗,是心中的妙义。
就这个“真诚”二字,是陶渊明最难学的地方。“真作假时真亦假”,真这个东西是学不来的,生于性灵,长于德行,发于肺腑,情真所以质朴,所以元气丰沛, 不见斧凿。一去学他,像戴了一张真诚的面具,就不够真了,就造作了,就假了。后世学陶的人层出不穷,但罕有能及,多半就差在这个“真”之上。苏东坡够出尘了, 他也学陶,曾和陶诗百二十四首,以苏东坡之捷才,却也只能学得五分像。虽天趣凑泊可相比拟,但纯真任情终有不及。 喻文葵《考田诗话》说:情真语挚,不愧古人立言,陶诗之所以独有千古,非三谢之所能及在此。认真算去,陶渊明的诗里几乎找不到客套虚伪的诗句,这真是“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要从“真”而言,陶渊明算得上是古今第一真人。读陶诗,可以感觉到他
完全的个性,干脆鲜明,真气盘旋纸上,他无藏掖,难能可贵,这是陶渊明作为千古一人的稀缺所在。
除去“真诚”之外,陶渊明的难追之处,还在德行与境界。
读几首陶渊明晚年慷慨之诗,都能感觉到他德行之高尚。譬如《咏贫士》《咏荆轲》《有会而作》等,莫不呈现出洁身自好、追慕先贤、甘于贫贱的高尚情操,且迸发出对于世事的关怀与同情,其古道热肠,其坚贞不移,其奋发昂扬,其忠厚温柔,在平淡之下,内心激荡,都使人读之受益,这一点是在同时期很多玄理诗人中难以读到的复杂情感。古士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陶渊明三者皆备,但又不是刻意行之,他曾大叹“吁嗟身后名,与我若浮云”,而写诗文一事,也多是饮酒之后,提笔自娱,陶公超然尘外之人,并不以之求名,那“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感发真非一般人所能言,其人如崖间苍劲古松,可堪瞻仰。萧统最喜读陶诗,曾谓“余爱嗜读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至于境界,谢灵运与陶渊明都值儒释道三教交融之际,谢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幼年生长于钱塘道观,后又笃信佛教,曾追随名僧慧远,撰过一篇《辩宗论》,加之他本人聪慧博学,但他未能在此之上获得更高的境界,譬如他写山水,文辞之美,描摹之善,清丽之致,时人难追,且开后世风气,但是他总是要缀上名理的尾巴,这些名理多是道家之言,而且并不是很高妙的见识,有时甚至大显硬拼强凑;而儒生所有的关怀,在谢灵运的诗文中也是少见的,偶有之,姿态也站得太高了,毫不真诚。谢灵运的思想是复杂的,同时也是混乱的,他本人境遇起起伏伏,心境却是从一而终的矛盾模糊。若用王国维人生三境来套用一下,他大概还处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阶段,还在寻寻觅觅中不得其所。所以谢公山水,虽工整典丽,呈现出经过琢磨的画意,却只是他所见之山水,山水未入其怀,始终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在陶渊明的诗里是有的。除去天生的性灵,陶渊明在儒释道之上,融会一套他自己顺应自然的天地观,任真归化的人生观。读陶渊明的诗,总觉得宁静淡泊,暗暗惊叹,这人真是想开了,这份想开了就是诗人从心而出毫无造作的真情流露。“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这四句大抵可以概括他在人生观的境界,他在自然中,自然完全包裹他,因而他所见之天地是内化也是外化的,浑然成一片,难分彼此。这种天地观是陶诗从始便有,从未移转的,也是陶诗平淡天真的源泉。
陶渊明之真诚、德行、境界,再加上他本人在文学上的造诣,使他的诗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语)之兴味。
谢灵运开一代时代风气之先,而陶渊明则在时代风气之外。 谢灵运的功夫是有招式的,尚能学得,肯下功夫,能像几分,如果资质超拔,也许还能超越;但陶渊明的功夫已经化掉了,无形无相,他就是那来无影去无踪的独孤求败,无从取法。我们大多数人面对来去仕隐的选择时,应当都如谢灵运一般徘徊无定,他诗中所表现的矛盾,其实大多数人在现世生活中能找到对照,究竟有几人能得陶渊明的心迹呢,应是极少数人。
或许对于后世诗人来说,谢灵运给与他们的启发更大,若无谢灵运的开拓,怕也无唐诗之蔚为壮观的山水诗。他创造了那么多斑斓意象,在玄言诗之外,另辟一条工整与穷物的新路,能“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岂是常人能为,后世大概也只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能匹敌吧。
学得来的谢灵运,学不来的陶渊明(一)
2016-04-07 东来 埋字
钟嵘《诗品》里品评诗人,把自西汉到齐梁,一百零三个诗人排了品级,陶渊明被排在中品里,谢灵运位列上品。
把陶渊明放在中品,触怒了后世许多诗评家,姑不论其他,这一点大家都觉得排得不合理,陶渊明这么伟大的诗人,妥妥应该放在上品,怎么还中品了,由唐迄宋至明清,历朝历代,大家都发着牢骚。
钟嵘《诗品》里是这么评价陶渊明的诗的: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甚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这里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当时的人是不看重陶诗的,甚至觉得陶渊明的那些风格淳朴的诗歌是“田家语”,鄙陋之流。这一点在其他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态度是很能见出,颜延之和陶渊明那么要好,两个人喝酒是各种,陶渊明死时,远在建康的他还专门写了一篇《陶处士诔》,陶渊明谥号“靖节”,就是由他而来,但是文中却只字不提陶渊明的诗,说明他对陶渊明的诗可能是不认可的,而陈朝的文坛巨擘沈约在编撰《南史》时,仅将陶渊明列入《隐逸传》,传中也未提及陶渊明诗,并没有收入陶渊明诗文。至于与《诗品》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和《南齐书·文学论传》也没有提及陶渊明。当时的时代风气喜欢清词丽句,不重自然淳美,远在偏僻浔阳乡下的陶渊明,发出的质朴之声,当时人看来,确实很难入耳。钟嵘敢挣脱时代风气,把陶渊明列入中品,并予以如此高度的评价,其实很有勇气和眼光。
把陶渊明的诗和谢灵运的诗放在一起看时,非常容易被谢灵运诗的清妍姿态和华美文藻所吸引,而觉得陶诗平淡无奇,简直是在说大白话,但平淡正是陶诗隽永之处,可耐赏读。举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谢灵运的诗如精心雕琢过的钻石,而陶渊明的诗如同和氏璧,乍眼看去,钻石光芒四射,玉石温润收敛,但其实各有各的好,再相处一下,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和氏璧平易近人,可以长久。
《诗品》里这么写谢灵运:若人学多才博,寓目则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复,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见起;丽曲新声,络绎奔发。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诗品》中,晋之后,被列入上品的唯有谢灵运一人而已,而且这段评价相当之高。钟嵘这本书写了大半辈子,晚年才成书,期间不断批阅删改,文藻精炼,每个诗人的品评,在后世之人看来,大多恳切中立,撇去时代风气对钟嵘品诗的影响,这段对谢灵运的评价仍然是非常生动准确,概括出了谢灵运诗的特点——典雅、巧似、清丽、富艳,再捎带一点繁复之病,但钟嵘又说了,这点小毛病根本没法撼动谢诗本身的高洁之美。
把谢灵运和陶渊明一起说,并非是要在二人里面分个高下的意思,其实也没法分个高下,两个人的诗风南辕北辙,钻石和璞玉,各有其美,泰山北斗,皆遥不可及。读谢诗的机缘仍然是陶诗,陶写田园,谢写山水,也都有隐逸情结, 陶渊明我们耳熟能详,但谢灵运却是陌生疏远的,同是星辰,顾此失彼不太好,所以把谢灵运的诗找来看了,读了也十分喜欢,其中佳句,反复诵读,颇能记咏,正如钟嵘所说,谢灵运诗“名章迥句,处处见起”,他才气太高,太善修辞,山山水水都在他的诗句里呈现了,随意拿一句出来,就够后世人受用了。 才高则气盛,谢灵运才特别高,所以气特别盛,他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话说得绝,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文人都得罪了,但谢灵运的才情,众人是服的。他和颜延之因为文章之美,并称“颜谢”,以为双绝。颜延之自是得意,跑去问当时的另一位诗人汤惠休,二人诗当如何,汤惠休说:谢灵运的诗如同芙蓉出水,您的诗如同错彩镂金。颜延之一辈子都为此事不痛快。汤惠休这话说得很聪明,看似两个都夸了,但其实还是说谢灵运诗更高明,因为错彩镂金常见,而芙蓉出水却是罕有且耳目一新的。
谢灵运最出名的一首诗是《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大约粗通诗文的人都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漂亮文章,大量使用对仗和响字,句法繁复,铺陈锦绣,琳琅满目,瑰丽多姿,才气峥嵘。
响字是一句诗的主心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这里面“生”、“变”,“革”、“改”就是响字,诗歌中响字多,有骨有骼,就会给人词藻清丽醒人的感觉,读来顿挫有节奏,所以叫”响字”,这种带响字的对偶句,别人求一句而难得,但谢灵运出手就是十几句,简直是横着来的,近乎于卖弄。谢灵运还喜欢用笔画繁多的生僻字和高低、上下、远近的意象对比,刻意求险绝求富丽,他的诗像迷宫一样,极容易把人绕进去。末了,再谈一谈名理,抖一抖风流,结束。这种诗文,通身贵气,不在人间,须得自小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才能玩转。
与仅为长沙公旁系且家贫无依的陶渊明很不一样,谢灵运出生自带财富、智慧、荣誉、声望加持,是根正苗红的官三代富三代,他的祖父是名将谢玄,曾于淝水大战中大破苻坚,被封为康乐县公,食邑两千户,是会稽的大庄园主。谢氏一门自南迁以来,尽出名士和人才,是望族中的望族,先有谢安谢万,后有谢玄谢琰,名门风流,一时无两,但到了谢灵运,时局较之前更加动荡, 寒门崛起,孙恩和刘裕这样的猛人辈出,谢氏一族已不像当年风生水起,但祖宗基业仍然兴旺。谢灵运的父亲谢瑍是个平庸之人,年纪轻轻就死了,生得谢灵运却天赋异禀。谢玄曾经感叹:我生了谢瑍,瑍怎么能生了谢灵运!
谢灵运敏而好学,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小小年纪,文笔称绝,当时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七岁袭了“康乐公”的爵位,人称谢康乐。
年少成名,家资巨万,自负聪明,疏于管教,谢灵运的性情便有些目空一切,《宋书》说谢灵运这人偏激狂妄,性情奢侈喜欢豪华,衣裳车马用度无不艳丽精美,吃的用的玩的,都和别人不一样,建康城内的膏粱子弟一看新奇,也都跟着他学,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时尚icon。和其他世家公子一样,谢灵运早早出仕,在族叔谢琨的带领下,他投入抚军将军刘毅的门下,做记室参军。刘毅是刘裕的敌对势力,不久被刘裕给灭了,再不久,刘裕做了皇帝,以刘宋代替了司马晋,族叔谢琨卷入政治漩涡,被诛杀了,但在家族庇佑之下,谢灵运无灾无难地来到了新朝,并做了个太子左卫率的闲官。
一朝天子一朝臣,刘裕对这些豪门大族的态度必然心存忌惮,又必须笼络,再加上谢灵运出了名的偏激性格与藐视法度,刘裕根本不可能给他重要的职位,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道理,但谢灵运的不合时宜就体现在这里,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觉得自己一个江东大才被白白地搁浅, 再加上刘裕原来不过是个陋巷里长大的草莽英雄,自己家门累世公卿,如今却要臣服于一个他,谢灵运的内心矛盾激化,觉得自己“宜参权要”,应当处于权力中心,为此时常愤愤不平,开始不顾世局安危地放肆起来,以致于口无遮拦,诽谤当朝,到了宋少帝时,就被权臣被远远地放到永嘉当太守去了。
永嘉即今之温州一带,山水奇秀,谢灵运被排挤出政治中心建康,心中不平,在永嘉做了一年散淡太守,肆意游玩,几乎不理百姓诉讼,不久即称病解职,回老家会稽去了,修筑他的祖宅始宁别墅和庄园去了,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短暂归隐。也就是从永嘉开始,谢灵运开始大量写作山水诗,谢灵运被后世尊为山水鼻祖,就是因为他大量写作山水诗,留下的诗歌中,大半以上是山水诗,在他之前,不是没人写山水,只是不像他这么专注于山水,且写得这么鲜明。他的诗,每每流回京城,无论贵贱竟相传抄,谢灵运的声望蒸蒸日上,可谓独步文坛。 大约自负文采的人都有一种自己能够匡扶济世的错觉,然而要深究谢灵运的政治抱负是什么,又很难说清楚,在他的诗文中很难寻到的中国传统士子对于世道的责任,偶有一二篇中有一二句如“小邑居贫易,灾年民无生”也是昙花一现,且多是场面话,离真正的济世之怀距离很远,他的思想中更多地充斥着个人命运之矛盾不宁,挣扎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否。 回到《登池上楼》,可以一窥谢灵运内心的矛盾。
这首诗是谢灵运在永嘉所写,大概被贬离政治中心,心情不甚愉快,谢灵运病了一整个冬天,初愈后,他登上高楼,见初春之景珊珊可爱,赋下此诗。起手一句,就有新意,而且大抵说出他的心声,“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潜龙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幽姿,飞鸿之美在它发出的高远清响。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藏有藏的好处,仕有仕的好处,但是他在高位做的不够好,如今身在江湖,也没有办法真正沉下心去。“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句话仍旧是在说自己内心的矛盾,他就在这种摇摆之中来到了临海偏僻的永嘉, 又“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独处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离开人群自己的心不知该归于何处。在建康,谢灵运一直是个明星似的人物,喜排场和热闹,但到了永嘉,脱离人群的浓浓惆怅淹没了他,竟使他有一种难以自处的感觉。从这一点看,谢灵运是无法真正做到归隐的,他无法忍受孤独,而隐士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够守得住孤清。
归隐不多时,宋文帝登基,召请谢灵运,谢灵运推诿了两次,又回到了京城。宋文帝喜欢谢灵运的文采,以文士待之,早晚都召见,但文帝心里又清楚,谢灵运这个人难挡大任,只许了他一个文职,让他修撰《晋书》,编修史书需要极大耐心和定力,批览史籍,也许大半生就过去了,这部史书谢灵运并没有写成,只是粗列条目,他根本没有这样的耐心和定力,只觉得自己应该参与到朝政中去,这事他和宋文帝提了许多次,皇帝都不理他,谢灵运的心也就慢慢冷了。既无法参政,他便再次放任,时常称病不朝,在家修筑园林,出去游玩,十天半月也不回来,每次出门,浩浩荡荡地带上一二百人,役使征夫无休无止,闹得鸡犬不宁。宋文帝看不下去了,也不忍直接罢了他,使了个眼色让谢灵运自己辞官了。如此谢灵运又开始了自己第二次归隐生涯,这次稍微长一点,在乡下待了三年,三年期间,游山玩水,修园筑墅,游宴无极,本该清净,却又因为过度狂妄,和会稽太守孟顗发生龃龉,竟被孟顗一纸奏章告了个谋反。这个罪名谢灵运担不起,星夜奔驰到建康,见了宋文帝,自陈无此贼胆。 宋文帝当然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但谢灵运如此诳诞任性,在朝中树敌甚多,在郡又和郡守闹翻,他也不想让谢灵运在东边待着了,干脆把谢灵运远远地放到西边的临川当太守去。在临川时,谢灵运故态复萌,玩忽职守,朝廷派人去问责,谢灵运火了,一怒之下竟把来人给抓了,造起反来,还写了反诗。诗是这么写的,“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思君子”,这首反诗虽然搬出了张良和鲁仲连两位大神,说出了“忠义”二字,但是一点都不正气昂扬,反倒显得绵软勉强,谢灵运写这首诗时,大概心里没有一点底气。这场事先并无谋划和准备的造反一下子就被灭了,谢灵运被抓,先是判了死罪,文帝可怜他,改为流放广州,于是谢灵运身披枷锁地去了烟瘴之地,越来越远离他所爱的国都建康和故乡会稽。 谢灵运屡仕屡隐,终其根本,是“放不下”,既恋权位,又难处寂寞,总不得其所,于是矛盾烦乱,无休无止,贯穿一生。
相比之下,陶渊明要真实而平静得多。
学得来的谢灵运,学不来的陶渊明(二)
2016-04-26 埋字
陶渊明也屡仕屡隐,但他要仕则仕,要隐则隐,坦荡得很,并不似谢灵运这么期期艾艾,拖泥带水。
第一次他出仕做州祭酒,就很直接地说,做这个官是因为“亲老家贫”,为了那点薄俸,养家糊口而已,没过多久,“不堪吏职”,解印还乡。十年的时间内,做过刘裕手下的镇军参军、刘牢之手下的建威参军,还给桓玄当过赴京使者,每一任上长则数年,短则数月,虽然官阶都不高,却都是军职,还分属于不同的阵营。陶渊明的经历并不简单,他在朝廷、桓玄、刘裕几方阵营里都周旋过,辗转投于不同人的门下,或许也曾经怀揣着一颗济世雄心,却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别说济世,自保已然艰难。陶渊明对世情的认识是深刻而苍凉的,浸透了失望,他最后选择归隐,也可以说是“急流勇退”,既保全自己的性命,也保全高洁的情操。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去家附近的彭泽县当县令,他说,来当官还是因为家中贫困,米缸里没有隔夜之粮,不得已就跑出来做官了,但是外面战事频繁,不想再跑远了,就近做个小县令吧,还能用公田里的米酿点酒喝。然而八十天之后,他就因不愿因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辞官了,用公粮酿酒的那点小愿望也就不了了之。
这一年陶渊明三十八岁,他辞官回家的路上写下了《归去来兮辞》,此后无论世事如何,他再也没有出仕。
苏东坡是陶渊明的铁粉,他赞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陶渊明非常忠于自己的内心,他并不以出仕为耻,也不以归隐为高,名士那张皮对来说并没有吸引力,他对权位也没有任何的贪恋,任真潇洒之极,谢灵运在这一点上喝陶渊明差远了,他就是又想当名士,又想要权位,所以纠结徘徊无定,但生当乱世,岂能两全,这是谢灵运的可惜之处,也是陶渊明的高明之处。
谢灵运写过一首诗,是他在永嘉留守一年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称病离职时所写,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相类似,可以一观。
初去郡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
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相比陶诗,谢诗的旨义颇为曲折,他的诗句形成了一道迷障,一层层遮盖住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起首十句,只用典故,品评了历史上彭宣、薛广德、贡禹等人在归隐之事上的得失,他将自己比作“周任”“司马相如”“尚长”“邴曼容”等人,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虽
然当官,但是不与当权者合作,这里洽也看出谢灵运内心潜藏的愤怒与不平。他在古人的旧迹中寻找归属感,说自己“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归心似箭。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他似乎真的解脱了,这一句颇似陶公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去的道路须跋山涉水,诗写到这里,才渐渐脱去他厚重的盔壳,露出清丽的面孔来,尤其两联“野旷沙岸近,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是全诗妙笔,上两句诗意近唐诗,后两句诗意近《楚辞》,谢灵运之承前启后,在这里可以一窥。接下来两句又是谈名理,引《庄子》《文子》典故,不外乎是道家方言。
全诗几乎无一句无典故,但芜累繁冗,正儿八经计较下来,全诗无一句诗人由衷之感发,诗人是否真的感觉到解脱和愉悦,就有些似是而非,洽中了后世之人对他诗“寡情”的评价。从他不断枚举古人先例这一行为中,我们看到他始终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因而这次的归隐行为就显得拖泥带水,且并非他嘴上说得那么洒脱痛快。
钱钟书评谢灵运:余尝病谢客山水诗,每以矜持矫揉之语,道萧散逍遥之致,词气与词意,苦相乖违。评语虽过,但道理大抵是对的。
如此再读一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知真情之可贵。
归去来兮辞(序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欧阳修对这篇小赋非常推崇,曾经说过一句狠话:整个晋代都什么可读的文章,只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话虽然过了,但是清代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里,真就只选了几篇晋代的辞赋,《归去来兮辞》也在其中。
全篇无一句不是感发,相比于谢灵运的曲折寡情,陶渊明简直算得上热情洋溢,那种从“樊笼”中解放出来的快活感,归途中的急不可耐,回家后的称心如意,处处流露出一种孩童似的天真,字字句句直指人心,使人与之同乐。他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就那么真诚地把胸臆变成章句说了出来,出神入化,行云流水。
陈师道说:陶渊明这人写的不是诗,是心中的妙义。
就这个“真诚”二字,是陶渊明最难学的地方。“真作假时真亦假”,真这个东西是学不来的,生于性灵,长于德行,发于肺腑,情真所以质朴,所以元气丰沛, 不见斧凿。一去学他,像戴了一张真诚的面具,就不够真了,就造作了,就假了。后世学陶的人层出不穷,但罕有能及,多半就差在这个“真”之上。苏东坡够出尘了, 他也学陶,曾和陶诗百二十四首,以苏东坡之捷才,却也只能学得五分像。虽天趣凑泊可相比拟,但纯真任情终有不及。 喻文葵《考田诗话》说:情真语挚,不愧古人立言,陶诗之所以独有千古,非三谢之所能及在此。认真算去,陶渊明的诗里几乎找不到客套虚伪的诗句,这真是“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要从“真”而言,陶渊明算得上是古今第一真人。读陶诗,可以感觉到他
完全的个性,干脆鲜明,真气盘旋纸上,他无藏掖,难能可贵,这是陶渊明作为千古一人的稀缺所在。
除去“真诚”之外,陶渊明的难追之处,还在德行与境界。
读几首陶渊明晚年慷慨之诗,都能感觉到他德行之高尚。譬如《咏贫士》《咏荆轲》《有会而作》等,莫不呈现出洁身自好、追慕先贤、甘于贫贱的高尚情操,且迸发出对于世事的关怀与同情,其古道热肠,其坚贞不移,其奋发昂扬,其忠厚温柔,在平淡之下,内心激荡,都使人读之受益,这一点是在同时期很多玄理诗人中难以读到的复杂情感。古士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陶渊明三者皆备,但又不是刻意行之,他曾大叹“吁嗟身后名,与我若浮云”,而写诗文一事,也多是饮酒之后,提笔自娱,陶公超然尘外之人,并不以之求名,那“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感发真非一般人所能言,其人如崖间苍劲古松,可堪瞻仰。萧统最喜读陶诗,曾谓“余爱嗜读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至于境界,谢灵运与陶渊明都值儒释道三教交融之际,谢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幼年生长于钱塘道观,后又笃信佛教,曾追随名僧慧远,撰过一篇《辩宗论》,加之他本人聪慧博学,但他未能在此之上获得更高的境界,譬如他写山水,文辞之美,描摹之善,清丽之致,时人难追,且开后世风气,但是他总是要缀上名理的尾巴,这些名理多是道家之言,而且并不是很高妙的见识,有时甚至大显硬拼强凑;而儒生所有的关怀,在谢灵运的诗文中也是少见的,偶有之,姿态也站得太高了,毫不真诚。谢灵运的思想是复杂的,同时也是混乱的,他本人境遇起起伏伏,心境却是从一而终的矛盾模糊。若用王国维人生三境来套用一下,他大概还处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阶段,还在寻寻觅觅中不得其所。所以谢公山水,虽工整典丽,呈现出经过琢磨的画意,却只是他所见之山水,山水未入其怀,始终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在陶渊明的诗里是有的。除去天生的性灵,陶渊明在儒释道之上,融会一套他自己顺应自然的天地观,任真归化的人生观。读陶渊明的诗,总觉得宁静淡泊,暗暗惊叹,这人真是想开了,这份想开了就是诗人从心而出毫无造作的真情流露。“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这四句大抵可以概括他在人生观的境界,他在自然中,自然完全包裹他,因而他所见之天地是内化也是外化的,浑然成一片,难分彼此。这种天地观是陶诗从始便有,从未移转的,也是陶诗平淡天真的源泉。
陶渊明之真诚、德行、境界,再加上他本人在文学上的造诣,使他的诗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语)之兴味。
谢灵运开一代时代风气之先,而陶渊明则在时代风气之外。 谢灵运的功夫是有招式的,尚能学得,肯下功夫,能像几分,如果资质超拔,也许还能超越;但陶渊明的功夫已经化掉了,无形无相,他就是那来无影去无踪的独孤求败,无从取法。我们大多数人面对来去仕隐的选择时,应当都如谢灵运一般徘徊无定,他诗中所表现的矛盾,其实大多数人在现世生活中能找到对照,究竟有几人能得陶渊明的心迹呢,应是极少数人。
或许对于后世诗人来说,谢灵运给与他们的启发更大,若无谢灵运的开拓,怕也无唐诗之蔚为壮观的山水诗。他创造了那么多斑斓意象,在玄言诗之外,另辟一条工整与穷物的新路,能“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岂是常人能为,后世大概也只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能匹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