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章3

认识天性看清“起跑线”

“每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不一样,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孩子天性的优势和方向,顺应天性因材施教,就意味着看清了孩子的‘起跑线’,就能帮助孩子拥有舒展的幸福人生。”人力资源专家罗赢这样回答记者关于起跑线的提问。 罗赢曾经是中国大陆本土最早、最年轻的500强外企人力资源总监,面试评估超过两万个人才个案。20多年的人才开发实践研究经验,使他最擅长的就是“看人”。他说:“人的天性是有类型的,是一个人生命能量活动的主旋律,与生俱来、终生稳定、与众不同。中国人的天性按心智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五大类——管家、才子、谋略家、交际家、中庸家;按气质类型,则对应分为服务型、领导型、执行型、融合型、平和型五大类。你18岁的时候是这个类型,48岁的时候还是这个类型。”

要外在的成功还是内在的幸福?

如何甄别孩子的潜在兴趣和天赋

(小赵,男,32岁,某企业通信工程师,工龄10年。因为从小父母离异,小赵跟着母亲在某二线城市长大,性格非常乖顺,很体贴母亲。考大学时按照母亲的要求学了当时非常火爆、“传说中”毕业收入会很高的通信工程专业。除了英语,小赵每门功课都学得非常辛苦,要花同学四五倍的时间才勉强及格。背公式、做题、考试成为大学生活的全部,几乎没有娱乐休闲的时间,不看课外书,不参加社团活动。毕业以后业绩和收入上不去,工作很痛苦,身心受挫甚至情绪抑郁,遭遇完全做不下去的“职业断崖”。经罗赢测试,小赵的心智类型是交际家类型中的“精神守护者”,而适合通信工程师这个岗位的心智类型应该是“管家”。) 小赵至今还记得父母吵架时“自己只能默默地哭,浑身无力,想着什么时候长大替母亲抵挡”,还记得有一次作业写错被母亲关在大门外反思,“黑暗、冰冷、恐惧一起袭来„„”

在罗赢看来,这种童年经历,比起父母不了解孩子、不顺应孩子的天性造成的走弯路、错路,伤害还不是最大的。

罗赢认为,所有孩子的人生道路都需要家长引领,人生有三个重大分水岭。15-20岁,上什么学,面临人生道路的初次选择;20-28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开始了职场初体验;25-35岁,成家立业,开始婚姻、家庭和事业。想让孩子这三次选择都顺利取得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天性。

基于对大量人才成长案例的研究分析,罗赢将个人天性中应对环境的自然偏好划分为五大气质类型:领导型、执行型、融合型、服务型及平和型。“前两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会有自己的主张,是有主意的孩子,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家长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而后三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不会给自己定目标,则需要家长的引导。”

“第一阶段的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是用自己对成功的理解来代替孩子做决定。”罗赢认为,“现在社会大家普遍追求的所谓成功有很大误区,是外在的成功,标准是社会定的,直接导致两个结果:成功的标准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成功。”罗赢举例说:“年薪一百万算成功了吧?可是今年年薪一百万,谁能保证明年也能拿到一百万?而且如果是透支了生命健康、连续三年拼命才拿到一百万的,三年之后身体崩溃了,一定拿不到一百万,还会赔上医疗费和家庭的代价去补偿健康,这正是当前职场十分普遍的现象。”

罗赢说,这种现代社会的浮躁、盲动是很害人的,迫使家长难以静下心来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认清孩子的内在天性,去感知、发现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只好追着当下的市场形势跑,陷入教育的误区,最后必然得不偿失。

罗赢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营造一个过程与环境,让青少年的心智得以充分发展,天性可以舒展发育,形成健全的心理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而我们现在过于注重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等知识层面的教育,其实是一种过度的负担和巨大的人生机会成本。

“每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幸福的状态,他一定会是成功的,而且这种成功是内在的、可持续的。”罗赢说:“幸福有自身的内在身心规律和外在行为准则,当你按照这些准则去实践时,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成功,这种成功不是为了迎合外在标准而牺牲内在的本真,不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是生命真正的幸福快乐。”

“幸福: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

幸福了吗?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以此为书名,叩问自己,叩问世界。广州市恒福中学同样以此叩问教育:教育幸福的源泉在哪里?如何让每位教师享受幸福、播种幸福?如何让校园成为幸福校园?近年来,学校着力实施幸福班级工程、学生快乐成长工程,让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实践幸福教育的恒福人用幸福构建起一片新天地。

创建于1994年的广州市恒福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基地示范学校。近年来,恒福中学的高考成绩一直领先于广州市同组学校并超越于上组生源的多间学校。学校高中升学率达100%,本科专科率位于省一级学校前茅。多年来,学校高考单科和总分都有进入广东省前100名的考生,中考成绩一直领先于区内同组学校,连续在越秀区毕业班评估工作中取得一等奖。

21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恒而弘志,福以多知”的校训,坚持“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而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立己福人的现代优秀公民”为育人目标,深入践行“幸福教育观”。

幸福班级

筑就幸福的“巢穴”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班级,是学生学习知识、人格成长、社会性发展三位一体的环境;而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打造幸福班级,第一步从打造“幸福教室”做起。学校围绕“幸福教室”显性与隐性的文化构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要求各班组织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旗、班级口号、班歌、班徽、班级誓词等,还号召学生美化教室环境,将整个教室整理得一尘不染,亲切温馨,犹如“家园”一般。生活在这样的教室中,幸福感油然而生。

打造幸福班级,第二步从实施“自主管理”做起。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一切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身素质。恒福中学人深知学生的成长是不能代替的,所以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要改变家长式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从外来的强制下和不平等的管理关系中解脱出来,还政于学生,让孩子们获得自主教育,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之中,让学生最大可能做自己的主,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唤醒他对集体的责任感,建立学生之间和学生自己的自主管理机制,达到全员参与,相互制衡的目的。基于此,学校牢固树立“自我教育”的理念,在开展幸福班级创建活动中,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学生会牵头,每班设置10个自主管理小组,负责每周值周,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内容包括大门值日、小卖部、午休、跑操、自习课、卫生等。在自主管理中,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放手”的理念,在该校的“先锋班”尤为凸显,额定人数仅为20人的“先锋班”是恒福中学极有特色的建制班级。高位的生源、高级的师资、高层次辅导再加上“还政于生”的理念,实现了高品质的输出。同时,学校将这种自主管理放大到学校层面,给学生更

大的舞台去展示自我。如今,恒福中学的各级各类大型活动一律由学生参与组织策划、开展,比如开学和散学典礼、体育节、班主任节开幕式、闭幕式等均由学生做主持人;体育节的各类比赛项目的管理工作也由学生承担;校运会、科技文化艺术节、书香节等活动都有学生志愿队参与管理,各类颁奖活动由学生礼仪队协助完成。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放手”的智慧运用于学生管理中,营造校园浓浓的幸福味道。

打造幸福班级,第三步从构建“成长导师制”做起。恒福中学的“导师制”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互助学习的小导师制”,也即先进带后进,发挥“学优生”的优势,增强“造福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上更多帮助“学困生”,在行为习惯上更多影响“后进生”。每个班级都在内部挑选10个小导师,每个导师带4—5名学生,成立10个学习团队,团队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激励各团队力争上游之心,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有效的,“学困生”、“后进生”有了显著的进步。二是“导师活动”,学校试行导师班级管理机制,每两位学生配一名老师,导师既负责学业辅导,还负责思想引导、人生规划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学校每周开设导教课,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探索个别化教育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幸福课堂

通往幸福的“跑道”

彭玉珊老师曾说过:“在幸福课堂的世界里,教学不再是告诉,而是学生在充分预习之后的个人体验、探究与对话;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舞台,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与体验审美的地带。对老师和学生来讲,教即学,学即教。课堂上的我们快乐互动,在这里,我们有发现问题后的喜悦,解决不了时的困惑,也不缺乏老师引导后的豁然开朗,每个环节均体现了师生的智慧、品德、情感和创造才能,体现了人的力量。”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幸福殿堂。

鉴于此,学校广泛开展“建设幸福课堂,享受幸福教育”活动,实施课堂“自学、互学、精讲、测评、反思”五环节步骤,以幸福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作为传授文化知识的主线,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演绎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生成新知识和新认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同时,教师还有目的、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此外,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在聆听理解的基础上生成学科知识体系,还为学生的精神生命建构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智慧共存共生的舞台。

在实际教学中,恒福中学积极创建“幸福成长”校本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机会。主要设置了“悟福之知”、“追福之能”、“创福之行”三个课程模块和六个课程系列,开设了“幸福心理学”、“幸福人生规划”、“幸福课”、“幸福人际关系”、“生存生活生命”、“学习心理学”、“创造力”等三十多门校本课程,囊括必修和选修课程,满足每个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据了解,目前恒福中学正在根据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需求开设更加丰富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更加坚实健康的基础。

幸福校园

成就幸福师生

如果学校要给学生的童年留下美好回忆,最重要的就是要奏出师生生命的交响。如今,幸福教育在恒福中学开花结果。岗位成才,让每位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幸福校园建设、素质教育探索、特色化发展,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殿堂。

在这里,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才能展示活力四射。班主任节、体育节、书香节、校庆节、科技节、艺术节六大节日各有各的趣味,各有各的风采,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其中的激情。学生在节日中感受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锻炼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体验健康成长。

在这里,学生社团形式多样,个性成长幸福满满。学生自发成立了“文学社”、“广播社”、“读书社”、“书画社”、“跆拳社”、“吉他社”等几十个学生社团,并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受幸福的味道,很好地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校竖笛队获全国比赛特等奖,校合唱团、管乐队连年获广州市合唱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学生在各类比赛竞赛中有49人次获得国际级别奖,18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别奖励,280多名学生先后获得省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在这里,教师感受职业幸福,传递幸福正能量。教育是抵达心灵的事业。只有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活中感到幸福,才能将幸福播进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幸福打好基础。对此,恒福中学人深知其理,不断创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品位,强化教师的幸福体验。学校努力激发教师主体意识和工作潜能,捕捉动情点,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尊严,在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掘、身心得到发展、价值得到实现。

每年的招生季,无数的家长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进恒福中学。今年,据桂建华校长介绍,已经有不少家长打算“先下手为强”了,290个入学名额是远

远不够的,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恒福中学在家长心目中的认可度。究其原因,很多家长都说,这样的学校,有幸福的教育、幸福的生活。

在方寸与缝隙之间,恒福中学人找到了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与水;在目标一致的有心播种下,美丽的校园承载了四季的花开,装下了所有生命重生的力量。是啊!幸福感使生命力拥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幸福教育”使恒福中学守望幸福,开启了充满生机的生命之旅;收获幸福,展开了无限自由的发展空间。

“虎妈猫爸”扭曲“起跑线”

以孩子教育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刚刚热播完。这部电视剧再现了当今孩子教育中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较量,以及大人们的焦虑、困惑和与孩子有关的各类人、各种角色的冲突,让许多人似乎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影子。尽管人们对“虎妈”毕胜男这个人有不少微词,但依然对她在孩子教育中敢作敢为的“大手笔”和深度思考多有褒奖。剧中毕胜男的一系列“经典台词”也在网上网下热传。那些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台词,隐含着当今普遍存在的某些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误区。 我在单位能管好一百多号人,还管不好自己亲闺女?

剧情回放:毕胜男的女儿茜茜在奶奶家备受娇惯,她想接回女儿自己教育又怕得罪婆婆,找到孩子的姑姑罗丹帮忙做婆婆工作。交谈中,罗丹质疑毕胜男自己抚养女儿的可行性,倔强的毕胜男非常自信地说了这番话。

在单位能管好员工与在家管好孩子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这话混淆了职业角色和父母角色,罗丹的认同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不同角色的认知错误。

在职场干得出色未必能当好父母,因为这两种角色有不同的特点和角色规范,使的不是一股劲儿。家庭是育人,职场是谋事,家庭与职场氛围不一样、目的不一样、章法不一样,人际互动的方式也不一样。为什么很有成就的老师能带好几十、几百个学生,出色的老板能管理好成百上千的员工,却可能“玩不转”自己的一个孩子?原因之一就是把职业角色带到了家里,用学校老师、单位领导的方式管孩子,是缺少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是角色的错位,或者是忽视了自身对父母角色的单独修炼,并不具备好父母的素质。所以说,当好父母与职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可相互替代,以“管”的心态面对孩子,不会有好的结果。

教育提示:好领导≠好父母。

最好的投资对象,就是人!

剧情回放:毕胜男得知如果买了学区房,女儿就有资格进入第一小学,尽管自家并不能承受一平方米9万元的高额房价,但她还是执意要买,并不得已去找公婆借钱。她的这句话敲动了老人的心。

在这里,毕胜男偷换了“投资”于人的概念,她投资的其实只是房子、是人为地让孩子晚一年上学才能得到的入学资格,并不意味着有了这笔投资,孩子就进了“保险箱”,就具备了成才的必要条件。

由于两代家庭倾其所有买学区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人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胜男要求茜茜“一定要对得起每个爱你的人”,“一定要对得起这个房子”,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此相联系,胜男和罗素的冲突不断升级。茜茜认为爸妈经常吵架是因为自己,加之姥爷的误导,孩子一直坚信只要自己考试能得第一,爸爸妈妈就会像以前一样恩爱。多重重压之下,茜茜得了儿童抑郁症,不说话了、不能上学了,这才引发了大人们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也从反面证实了投资学区房的副作用。

其实,对孩子的有价值的投资并不是金钱可以换来的,并不是上个名誉上的重点校这样的短期行为,而是长辈们实实在在地对孩子自身需求的尊重,是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自身的不断反思和修炼,是以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祖孙关系建立起来的温馨、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一个家庭这样的“投资”到位,孩子才能快乐、幸福,一生都能获得正面回报。

教育提示:买学区房≠投资于人。

孩子,你还小,妈妈替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剧情回放:毕胜男一家搬进了第一小学学区房,可是按新的政策居住两年才具备入学条件。如果想上第一小学,就必须晚上学一年。就在茜茜兴高采烈、全家人准备送她上第九小学的当天早上,胜男不顾全家人反对,执意做出了让茜茜晚上学一年的决定。

胜男的决定,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期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不想对不起她,也是不想对不起我自己!”却丝毫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没有顾及茜茜对上学的渴望,以及孩子感觉到的自己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不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在许多父母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年幼无知,不明事理,他们的一切都应当由成年人操持和把握,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你必须听我的,美其名曰“我是为了你好”。事实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无论多小都有能力表达自己的需求,像茜茜这样即将上学的孩子,完全有对与己相关的事情的见解。父母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不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一手包办孩子的事,难免与孩子的真正需要相左而发生亲子冲突。另一方面,孩子成了决定自己事情的“旁观者”,很难有做好这件事的内在动力,更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把选择权给孩子,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做出决定,是对孩子的信任,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主人,而特别珍惜这个选择。

教育提示:孩子小≠没有参与权。

在《虎妈猫爸》的大结局,我们欣喜地看到大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反思是深刻的。茜茜的姥爷,这个曾经靠打骂逼女儿学习、对外孙女出狠招儿、以“必胜诀”催学生玩命的老教育工作者,有一句发自肺腑之言:“从今天开始,我会敬畏每一个小生命,因为每一个小生命都是神圣的、独特的。”如果这部电视剧能够对人们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自己、走出教育的误区有所启发,便是其最大的成功。(关颖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高压下孩子容易抑郁

电视剧《虎妈猫爸》快到大结局时,虎妈不断给女儿学习加码,爸爸妈妈争吵然后冷战濒临离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矛盾频频,姥爷变换各种花样迫使茜茜学习,并把爸爸妈妈要离婚归因到茜茜学习不努力上,导致茜茜睡觉做噩梦,大声喊叫,从学校楼梯上摔下来,突然变成“哑巴”,结果被诊断为儿童抑郁症。许多观众大吃一惊——小孩也会抑郁呀!

人们可能习惯性地认为,孩子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完成那么多工作和家务……总之,没有理由抑郁呀!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都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 孩子易患抑郁有以下九大因素:

13至16岁青春初期最常见

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是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至16岁)最常见。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早发病一至两年。在我们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中,5岁以下的孩子诊断过患有抑郁。

儿童青少年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在增高。

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但小学生的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

女生抑郁增长速度快于男生

从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这与女生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压力等有关,也与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有关。

家庭内有抑郁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从遗传角度来看,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至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孩子的抑郁症状。

教养方式不对,也是问题

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青少年抑郁与母亲关系更大。不过,如果父母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在孩子身上,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好合好散,对孩子影响最小

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可能减少孩子抑郁的危险性,且分手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父母双方如果关系破裂,对孩子影响最小的,是父母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不见又不散。

长期寄宿、频繁转学、搬家,增加抑郁几率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时,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有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当特定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

医生特别提醒:寄宿、转学等是孩子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我们在临床心理门诊发现,孩子在3岁前和父母分开的,常常来看我们的门诊。所以建议孩子早年最好不与父母分开。

内向自卑,是抑郁的不稳定因素

在性格因素方面,依赖性强、自尊水平低、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有些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太看重学习,也易抑郁

有很多孩子将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自我要求时,也更容易抑郁。

父母本能上都“望子成龙”,但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如果孩子即使在学习上差点儿,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就能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体质差,情绪受累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孩子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有极显著的差异。

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有些身体缺陷会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更容易自卑、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儿童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以为给予引导和鼓励,烦恼期就会过去。

但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其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所以,一方面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各种诱发孩子产生抑郁的因素。

总之,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罹患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由于缺乏爱,他将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倾听孩子说话。父母还应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示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

表示否定。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王智雄、刘华清分别为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病房主任、心理科主任)

全民误读“起跑线”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

你赞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当记者随机提问周围的朋友和同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不赞同,还有人说:“就是这句话让中国的家长都失去了理智,让中国的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紧急调整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提出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韦钰认为:“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学的课程,而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

看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渐渐演变成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甚至提前学小学课程的口号,是被全社会误读了。

宁可少赚钱,也要多陪陪孩子

错过脑发育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和实证研究之上,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智力资本和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的功能状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与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受到的教育经历有关,尤其与0-3岁的早期发展有关。”韦钰说。

韦钰以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托儿机构的孩子们为例,从1966年开始,罗马尼亚政府为了增加人口,强制要求每个家庭生5个孩子,但许多家庭并没有抚养能力,大约10万名儿童被送进托儿机构。托儿机构的条件很差,每个教养员要照顾10-12个1岁以下或15个1岁以上的儿童,孩子们的生活中没有亲吻、没有逗乐、没有游戏,严重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曾参与跟踪研究的美国著名科学家尼尔森教授伤心地回忆道,那些婴儿既不哭也不闹,只是一直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到处是死一般的寂静…… 后来,一些科学家跟踪研究这些孩子一直到12岁,发现有些孩子整个脑的体积明显小于受到正常照料的儿童,更多的孩子社会情绪能力发育迟缓或低下,有进攻性行为、多动行为,10%的儿童有类似孤独症的症状。

科学家们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养育,发现两岁以前养育条件得到改善的,脑发育可以恢复;两岁以后再改善,脑的发育恢复就很难。

韦钰还提到上世纪末在美国启动的一项有关儿童时期不良经历(ACE)的流行病调研工作。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儿童时期曾受过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生长在酗酒者、吸毒者、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者、母亲受虐及犯罪成员家庭的成人,极容易有服用毒品、暴饮暴食等健康风险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后遗症。

“许多慢性疾病、行为上的不良倾向以及成年后遭遇的厄运,甚至于遗传到后代的基因,都会与幼年时期受到的不良经历、虐待有关。”韦钰强调说,诱因可以追溯到其幼年的不良经历,以及由此造成的脑发育延迟和失常。

情感忽视也是一种虐待吗?韦钰举例说,枯燥、单一、缺少关爱、频繁更换教养者,会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影响孩子身体、智力、语言、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忙着上班,请保姆照顾孩子,但每个保姆都做不长,更换保姆期间又求父母来帮忙,于是孩子被迫不停地适应教养者,分不清到底谁是“妈妈”,就很难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韦钰认为,幼儿的直接教养者最好是父母,但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或保姆,都要和幼儿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和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成长和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于一些忙着赚钱而疏于陪伴孩子的父母,韦钰建议他们宁可少赚一些钱也要多陪陪孩子。由于脑的发育是连续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传递的感知刺激和语言刺激,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等赚够了钱再来陪伴孩子就晚了。错过脑发育的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缺乏睡眠、精神紧张会降低学习效率

社会情绪能力才是人生是否富有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韦钰认为,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却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时不仅是忽略,还常常出于善意而伤害。

什么叫社会情绪能力?韦钰解释说,社会情绪能力大体上分成两类:一是应对压力的“内部自知智力”,即个人在变化、挑战和失败的压力下,能否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协调地构建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反映到价值观上就是乐观、自信、进取、负责任等品质;二是社会交往的“人际智力”,即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合作和团队精神、有效表达和交往的能力、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等。“中国单子家庭的特殊情况、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和动荡,使得培养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尤显重要”。

韦钰指出,情绪是智慧、道德和自尊的基础,是创新的驱动力,是影响生活质量和活动范围的核心因素,也是许多暴力行为和精神疾病的成因。人脑中与情绪有关脑区的发育,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十分关键。社会情绪能力,意味着能正确地了解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依据这种认识引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一切心智技能顺利发展的基础。

社会情绪能力如何培养呢?韦钰认为,可以说是在孩子们对食物和玩具的争夺与分享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模仿、观察。观察和模仿是和镜像神经元系统对应的行为,镜像神经元存在于动作、语言、社会性学习系统中,和模拟、观察的学习过程有关。

韦钰举例说,儿童需要家庭提供温暖而且稳定的生活环境、合适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饥饿、恐惧和长期的精神紧张,会降低儿童学习的效率。比如6个月大的婴儿看到父母争吵,就能意识到情况不妙,变得紧张,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分泌过多等现象,而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中的孩子,较难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缺少睡眠会产生多方面的副作用,身体的发育情况、语言、社会情绪能力、认知、气质、依恋关系、脑的发育和功能、精神健康问题等所有能够测量到的指标都会变差,还会对以后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再比如说精神紧张,孩子学习时如果有好的情绪,大脑消耗的能量少,就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如果没有好的情绪,处于压力之下,反而学不进去。

童年不快乐会有什么后果?看看那些厌学、挂科的大学生也许就明白了。如果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学习,18岁以后就一心想着轻松,上了大学也没有上进的热情,不愿意发奋读书。或者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想嫁个大款,不想经过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

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不了解脑发育的特点,盲目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这种出于无知而做出的教育行为,最大的伤害是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对学习和生活没有热情的人,一辈子都很难过得快乐,也很难有成就。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在互动中才能有效学习

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是父母的爱和陪伴

中国的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与学习,是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的。”韦钰说:“过去3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其实和科学家很像,都是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实验等方式。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对颜色产生反应,辨认物体和物理世界的特性,不到一岁就能理解语言、辨认物体、识别面部,甚至有比较数量多少的能力,有些能力可能是生而具有的潜能,“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事”。

韦钰认为,现在大家通常关心的只是幼儿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却不知道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了脑建构、感知和情感建构的关键期,绝不只需要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

更需要享受快乐、爱抚、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和进行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支持脑的发育,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础。

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哪些要素呢?韦钰列举说,宁静和整洁的环境,教养者和幼儿之间有往返的互动行为,教养者能和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教养者能参与和支持幼儿发起的有意向的行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韦钰特别指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教孩子识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时,一定要尽量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这是与科学家有类似之处的探究行为。

提供这种成长环境的关键是教养者。幼儿需要通过与稳定的、好的教养者之间的互动来学习,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不断建构自己的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镜像神经元系统,形成情感的类型,这些都是他们以后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没有幼儿有效的学习。比如一些家长急于要孩子尽早掌握外语,买了磁带和录像让婴儿听和看,结果证明效果并不好。

对婴幼儿的学习来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养者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反应,用心去了解、去体验孩子的愿望和感情。幼儿的反应常常是很微弱的,只有满怀爱心、持续关注,才能正确觉察和互动。 韦钰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互动的重要性。搭积木时孩子可能会把父母帮助搭好的模型一把推倒,或者自己无法搭好时就吵闹。这时父母不宜重复地为孩子搭建,而应该先用一块积木反复引导孩子模仿你的动作,然后再放第二块。

另一个例子是幼儿喜欢用筷子敲桌子,父母不要简单制止,可以在桌子上先垫一块布,让孩子继续他的“发明”,然后经过逐渐互动,引导孩子去敲打鼓或是其他合适的物品。

最后,韦钰提醒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自己作为教养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要认识到婴幼儿是通过与教养者的互动去习得语言、发展各种感觉、进行科学和社会认知的。并且,孩子对教养者的依恋感情,是人一生中拥有的两个最强烈的感情之一,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你的感情。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教养孩子,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及时给直接教养者以有效的指导。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交给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更不要让孩子孤独自处,或交给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

韦钰曾经在很多次讲课时提到“0—3岁家庭教育的八个关键点”,这或许可以看作她对人生起跑线的形象阐释。

这八个关键点看上去并不难,关键是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正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在《抛弃孩子》那首诗中写的:“我们最大的罪恶是抛弃了孩子,忽视了他的生命之泉。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等待,然而孩子不能等!” (记者 杨咏梅)

【链接】

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三大核心:

1.在儿童和教养者之间需要一种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2.需要合适的环境刺激和引导。

3.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包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缺乏和教养者之间的互动、不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内容等。

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八个关键点:

1.确保孩子营养充足和身体健康发育。

2.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

3.做温暖、稳定的教养者。

4.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5.创造丰富积极的学习环境。

6.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

7.增加孩子的社会性接触。

8.早期发展问题的发现和干预。

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建议:

1.对两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使用非互动性的、被动式的技术和媒体,如被动观看电视、视频、DVD等;对2-5岁的儿童也不鼓励使用上述非互动的、被动式的技术和媒体。

2.对两岁以前的幼儿,除了一些有利于支持教养者和儿童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技术和媒体外,不应该使用服务于其他目的的技术和媒体工具。

3.儿童面对数字媒体的时间,也应包括随着家人面对媒体的时间。有的研究人员认为,伴随着家人看电视,其伤害和吸二手烟的影响类似。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5日第5版

真正的“起跑线”究竟是什么 聚焦“起跑线”这个选题,在我的头脑里酝酿了将近一年。女儿去年高考的分数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从小学到高中,女儿上的都是普通校,没正经上过什么课外班。中考成绩列海淀区7000多名,高考时居然冲进海淀区前100多名。按照流行的说法,像她这样的不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吗?女儿一直自嘲为“学渣”,连她自己也难相信,怎么一下子变“学霸”了?

人生究竟有没有“起跑线”?作为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的主编,我在基层采访中感受到同样的困惑。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爹娘难当”成了朋友圈里刷屏的话题,也让“起跑线”的争论再度被热炒。由此,我们决定做这组特别报道,通过采访院士、脑科学专家、社会学家、心理医生、人力资源专家等,试图找出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采编这组稿件的过程中,我对照着反思了自己养育女儿的18年,欣慰地发现,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韦钰院士反复强调的“0—3岁孩子家庭教育的八大关键点”,我全都做到了。我没有特别注意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孩子的社会性接触,只是凭着母爱的本能陪伴她、拥抱她、倾听她,没有过早让她学这学那,任由她单纯快乐地成长。原来,这就是没有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女儿从台北的大学给我寄来明信片,上面写道:“谢谢您充分尊重我的选择,让我考来这里,我一个人来台北,真的长大了许多,也在学着管理时间和钱„„”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知道,女儿发自内心的感谢,是母亲对她充分的尊重。这尊重流露出的信任,让她有力量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让她有信心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原来,爱和尊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几天的读者调查中,有个妈妈留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起点,我理解的起跑线应该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才可以让孩子振翅高飞。”也有妈妈留言:“人生什么时候都是起跑线。”也许,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

我们精心编发这组特刊,就是希望能借此引发每个家长的反思,家庭教育的“起跑线”其实就在自己的掌控中。

认识天性看清“起跑线”

“每个孩子的起跑线都不一样,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孩子天性的优势和方向,顺应天性因材施教,就意味着看清了孩子的‘起跑线’,就能帮助孩子拥有舒展的幸福人生。”人力资源专家罗赢这样回答记者关于起跑线的提问。 罗赢曾经是中国大陆本土最早、最年轻的500强外企人力资源总监,面试评估超过两万个人才个案。20多年的人才开发实践研究经验,使他最擅长的就是“看人”。他说:“人的天性是有类型的,是一个人生命能量活动的主旋律,与生俱来、终生稳定、与众不同。中国人的天性按心智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五大类——管家、才子、谋略家、交际家、中庸家;按气质类型,则对应分为服务型、领导型、执行型、融合型、平和型五大类。你18岁的时候是这个类型,48岁的时候还是这个类型。”

要外在的成功还是内在的幸福?

如何甄别孩子的潜在兴趣和天赋

(小赵,男,32岁,某企业通信工程师,工龄10年。因为从小父母离异,小赵跟着母亲在某二线城市长大,性格非常乖顺,很体贴母亲。考大学时按照母亲的要求学了当时非常火爆、“传说中”毕业收入会很高的通信工程专业。除了英语,小赵每门功课都学得非常辛苦,要花同学四五倍的时间才勉强及格。背公式、做题、考试成为大学生活的全部,几乎没有娱乐休闲的时间,不看课外书,不参加社团活动。毕业以后业绩和收入上不去,工作很痛苦,身心受挫甚至情绪抑郁,遭遇完全做不下去的“职业断崖”。经罗赢测试,小赵的心智类型是交际家类型中的“精神守护者”,而适合通信工程师这个岗位的心智类型应该是“管家”。) 小赵至今还记得父母吵架时“自己只能默默地哭,浑身无力,想着什么时候长大替母亲抵挡”,还记得有一次作业写错被母亲关在大门外反思,“黑暗、冰冷、恐惧一起袭来„„”

在罗赢看来,这种童年经历,比起父母不了解孩子、不顺应孩子的天性造成的走弯路、错路,伤害还不是最大的。

罗赢认为,所有孩子的人生道路都需要家长引领,人生有三个重大分水岭。15-20岁,上什么学,面临人生道路的初次选择;20-28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开始了职场初体验;25-35岁,成家立业,开始婚姻、家庭和事业。想让孩子这三次选择都顺利取得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天性。

基于对大量人才成长案例的研究分析,罗赢将个人天性中应对环境的自然偏好划分为五大气质类型:领导型、执行型、融合型、服务型及平和型。“前两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会有自己的主张,是有主意的孩子,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家长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而后三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不会给自己定目标,则需要家长的引导。”

“第一阶段的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是用自己对成功的理解来代替孩子做决定。”罗赢认为,“现在社会大家普遍追求的所谓成功有很大误区,是外在的成功,标准是社会定的,直接导致两个结果:成功的标准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成功。”罗赢举例说:“年薪一百万算成功了吧?可是今年年薪一百万,谁能保证明年也能拿到一百万?而且如果是透支了生命健康、连续三年拼命才拿到一百万的,三年之后身体崩溃了,一定拿不到一百万,还会赔上医疗费和家庭的代价去补偿健康,这正是当前职场十分普遍的现象。”

罗赢说,这种现代社会的浮躁、盲动是很害人的,迫使家长难以静下心来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认清孩子的内在天性,去感知、发现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只好追着当下的市场形势跑,陷入教育的误区,最后必然得不偿失。

罗赢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营造一个过程与环境,让青少年的心智得以充分发展,天性可以舒展发育,形成健全的心理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而我们现在过于注重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职业知识等知识层面的教育,其实是一种过度的负担和巨大的人生机会成本。

“每个人都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幸福的状态,他一定会是成功的,而且这种成功是内在的、可持续的。”罗赢说:“幸福有自身的内在身心规律和外在行为准则,当你按照这些准则去实践时,就会体验到强烈的成功,这种成功不是为了迎合外在标准而牺牲内在的本真,不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是生命真正的幸福快乐。”

“幸福: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

幸福了吗?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以此为书名,叩问自己,叩问世界。广州市恒福中学同样以此叩问教育:教育幸福的源泉在哪里?如何让每位教师享受幸福、播种幸福?如何让校园成为幸福校园?近年来,学校着力实施幸福班级工程、学生快乐成长工程,让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群众满意。实践幸福教育的恒福人用幸福构建起一片新天地。

创建于1994年的广州市恒福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基地示范学校。近年来,恒福中学的高考成绩一直领先于广州市同组学校并超越于上组生源的多间学校。学校高中升学率达100%,本科专科率位于省一级学校前茅。多年来,学校高考单科和总分都有进入广东省前100名的考生,中考成绩一直领先于区内同组学校,连续在越秀区毕业班评估工作中取得一等奖。

21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恒而弘志,福以多知”的校训,坚持“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而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立己福人的现代优秀公民”为育人目标,深入践行“幸福教育观”。

幸福班级

筑就幸福的“巢穴”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班级,是学生学习知识、人格成长、社会性发展三位一体的环境;而班级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打造幸福班级,第一步从打造“幸福教室”做起。学校围绕“幸福教室”显性与隐性的文化构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要求各班组织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旗、班级口号、班歌、班徽、班级誓词等,还号召学生美化教室环境,将整个教室整理得一尘不染,亲切温馨,犹如“家园”一般。生活在这样的教室中,幸福感油然而生。

打造幸福班级,第二步从实施“自主管理”做起。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要求时才能实现。”一切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身素质。恒福中学人深知学生的成长是不能代替的,所以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要改变家长式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从外来的强制下和不平等的管理关系中解脱出来,还政于学生,让孩子们获得自主教育,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之中,让学生最大可能做自己的主,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唤醒他对集体的责任感,建立学生之间和学生自己的自主管理机制,达到全员参与,相互制衡的目的。基于此,学校牢固树立“自我教育”的理念,在开展幸福班级创建活动中,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由学生会牵头,每班设置10个自主管理小组,负责每周值周,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内容包括大门值日、小卖部、午休、跑操、自习课、卫生等。在自主管理中,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放手”的理念,在该校的“先锋班”尤为凸显,额定人数仅为20人的“先锋班”是恒福中学极有特色的建制班级。高位的生源、高级的师资、高层次辅导再加上“还政于生”的理念,实现了高品质的输出。同时,学校将这种自主管理放大到学校层面,给学生更

大的舞台去展示自我。如今,恒福中学的各级各类大型活动一律由学生参与组织策划、开展,比如开学和散学典礼、体育节、班主任节开幕式、闭幕式等均由学生做主持人;体育节的各类比赛项目的管理工作也由学生承担;校运会、科技文化艺术节、书香节等活动都有学生志愿队参与管理,各类颁奖活动由学生礼仪队协助完成。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放手”的智慧运用于学生管理中,营造校园浓浓的幸福味道。

打造幸福班级,第三步从构建“成长导师制”做起。恒福中学的“导师制”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互助学习的小导师制”,也即先进带后进,发挥“学优生”的优势,增强“造福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上更多帮助“学困生”,在行为习惯上更多影响“后进生”。每个班级都在内部挑选10个小导师,每个导师带4—5名学生,成立10个学习团队,团队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激励各团队力争上游之心,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有效的,“学困生”、“后进生”有了显著的进步。二是“导师活动”,学校试行导师班级管理机制,每两位学生配一名老师,导师既负责学业辅导,还负责思想引导、人生规划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学校每周开设导教课,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探索个别化教育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幸福课堂

通往幸福的“跑道”

彭玉珊老师曾说过:“在幸福课堂的世界里,教学不再是告诉,而是学生在充分预习之后的个人体验、探究与对话;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舞台,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与体验审美的地带。对老师和学生来讲,教即学,学即教。课堂上的我们快乐互动,在这里,我们有发现问题后的喜悦,解决不了时的困惑,也不缺乏老师引导后的豁然开朗,每个环节均体现了师生的智慧、品德、情感和创造才能,体现了人的力量。”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幸福殿堂。

鉴于此,学校广泛开展“建设幸福课堂,享受幸福教育”活动,实施课堂“自学、互学、精讲、测评、反思”五环节步骤,以幸福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作为传授文化知识的主线,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演绎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生成新知识和新认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同时,教师还有目的、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此外,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在聆听理解的基础上生成学科知识体系,还为学生的精神生命建构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智慧共存共生的舞台。

在实际教学中,恒福中学积极创建“幸福成长”校本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机会。主要设置了“悟福之知”、“追福之能”、“创福之行”三个课程模块和六个课程系列,开设了“幸福心理学”、“幸福人生规划”、“幸福课”、“幸福人际关系”、“生存生活生命”、“学习心理学”、“创造力”等三十多门校本课程,囊括必修和选修课程,满足每个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据了解,目前恒福中学正在根据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需求开设更加丰富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更加坚实健康的基础。

幸福校园

成就幸福师生

如果学校要给学生的童年留下美好回忆,最重要的就是要奏出师生生命的交响。如今,幸福教育在恒福中学开花结果。岗位成才,让每位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幸福校园建设、素质教育探索、特色化发展,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殿堂。

在这里,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才能展示活力四射。班主任节、体育节、书香节、校庆节、科技节、艺术节六大节日各有各的趣味,各有各的风采,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其中的激情。学生在节日中感受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锻炼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体验健康成长。

在这里,学生社团形式多样,个性成长幸福满满。学生自发成立了“文学社”、“广播社”、“读书社”、“书画社”、“跆拳社”、“吉他社”等几十个学生社团,并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受幸福的味道,很好地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校竖笛队获全国比赛特等奖,校合唱团、管乐队连年获广州市合唱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学生在各类比赛竞赛中有49人次获得国际级别奖,18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别奖励,280多名学生先后获得省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在这里,教师感受职业幸福,传递幸福正能量。教育是抵达心灵的事业。只有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活中感到幸福,才能将幸福播进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幸福打好基础。对此,恒福中学人深知其理,不断创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品位,强化教师的幸福体验。学校努力激发教师主体意识和工作潜能,捕捉动情点,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尊严,在宽松、温馨的工作环境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掘、身心得到发展、价值得到实现。

每年的招生季,无数的家长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进恒福中学。今年,据桂建华校长介绍,已经有不少家长打算“先下手为强”了,290个入学名额是远

远不够的,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恒福中学在家长心目中的认可度。究其原因,很多家长都说,这样的学校,有幸福的教育、幸福的生活。

在方寸与缝隙之间,恒福中学人找到了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与水;在目标一致的有心播种下,美丽的校园承载了四季的花开,装下了所有生命重生的力量。是啊!幸福感使生命力拥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幸福教育”使恒福中学守望幸福,开启了充满生机的生命之旅;收获幸福,展开了无限自由的发展空间。

“虎妈猫爸”扭曲“起跑线”

以孩子教育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刚刚热播完。这部电视剧再现了当今孩子教育中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较量,以及大人们的焦虑、困惑和与孩子有关的各类人、各种角色的冲突,让许多人似乎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影子。尽管人们对“虎妈”毕胜男这个人有不少微词,但依然对她在孩子教育中敢作敢为的“大手笔”和深度思考多有褒奖。剧中毕胜男的一系列“经典台词”也在网上网下热传。那些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台词,隐含着当今普遍存在的某些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误区。 我在单位能管好一百多号人,还管不好自己亲闺女?

剧情回放:毕胜男的女儿茜茜在奶奶家备受娇惯,她想接回女儿自己教育又怕得罪婆婆,找到孩子的姑姑罗丹帮忙做婆婆工作。交谈中,罗丹质疑毕胜男自己抚养女儿的可行性,倔强的毕胜男非常自信地说了这番话。

在单位能管好员工与在家管好孩子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这话混淆了职业角色和父母角色,罗丹的认同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不同角色的认知错误。

在职场干得出色未必能当好父母,因为这两种角色有不同的特点和角色规范,使的不是一股劲儿。家庭是育人,职场是谋事,家庭与职场氛围不一样、目的不一样、章法不一样,人际互动的方式也不一样。为什么很有成就的老师能带好几十、几百个学生,出色的老板能管理好成百上千的员工,却可能“玩不转”自己的一个孩子?原因之一就是把职业角色带到了家里,用学校老师、单位领导的方式管孩子,是缺少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是角色的错位,或者是忽视了自身对父母角色的单独修炼,并不具备好父母的素质。所以说,当好父母与职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可相互替代,以“管”的心态面对孩子,不会有好的结果。

教育提示:好领导≠好父母。

最好的投资对象,就是人!

剧情回放:毕胜男得知如果买了学区房,女儿就有资格进入第一小学,尽管自家并不能承受一平方米9万元的高额房价,但她还是执意要买,并不得已去找公婆借钱。她的这句话敲动了老人的心。

在这里,毕胜男偷换了“投资”于人的概念,她投资的其实只是房子、是人为地让孩子晚一年上学才能得到的入学资格,并不意味着有了这笔投资,孩子就进了“保险箱”,就具备了成才的必要条件。

由于两代家庭倾其所有买学区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人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胜男要求茜茜“一定要对得起每个爱你的人”,“一定要对得起这个房子”,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此相联系,胜男和罗素的冲突不断升级。茜茜认为爸妈经常吵架是因为自己,加之姥爷的误导,孩子一直坚信只要自己考试能得第一,爸爸妈妈就会像以前一样恩爱。多重重压之下,茜茜得了儿童抑郁症,不说话了、不能上学了,这才引发了大人们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也从反面证实了投资学区房的副作用。

其实,对孩子的有价值的投资并不是金钱可以换来的,并不是上个名誉上的重点校这样的短期行为,而是长辈们实实在在地对孩子自身需求的尊重,是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自身的不断反思和修炼,是以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祖孙关系建立起来的温馨、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一个家庭这样的“投资”到位,孩子才能快乐、幸福,一生都能获得正面回报。

教育提示:买学区房≠投资于人。

孩子,你还小,妈妈替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剧情回放:毕胜男一家搬进了第一小学学区房,可是按新的政策居住两年才具备入学条件。如果想上第一小学,就必须晚上学一年。就在茜茜兴高采烈、全家人准备送她上第九小学的当天早上,胜男不顾全家人反对,执意做出了让茜茜晚上学一年的决定。

胜男的决定,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期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不想对不起她,也是不想对不起我自己!”却丝毫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没有顾及茜茜对上学的渴望,以及孩子感觉到的自己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不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在许多父母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年幼无知,不明事理,他们的一切都应当由成年人操持和把握,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你必须听我的,美其名曰“我是为了你好”。事实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无论多小都有能力表达自己的需求,像茜茜这样即将上学的孩子,完全有对与己相关的事情的见解。父母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不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一手包办孩子的事,难免与孩子的真正需要相左而发生亲子冲突。另一方面,孩子成了决定自己事情的“旁观者”,很难有做好这件事的内在动力,更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把选择权给孩子,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做出决定,是对孩子的信任,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主人,而特别珍惜这个选择。

教育提示:孩子小≠没有参与权。

在《虎妈猫爸》的大结局,我们欣喜地看到大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反思是深刻的。茜茜的姥爷,这个曾经靠打骂逼女儿学习、对外孙女出狠招儿、以“必胜诀”催学生玩命的老教育工作者,有一句发自肺腑之言:“从今天开始,我会敬畏每一个小生命,因为每一个小生命都是神圣的、独特的。”如果这部电视剧能够对人们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自己、走出教育的误区有所启发,便是其最大的成功。(关颖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高压下孩子容易抑郁

电视剧《虎妈猫爸》快到大结局时,虎妈不断给女儿学习加码,爸爸妈妈争吵然后冷战濒临离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矛盾频频,姥爷变换各种花样迫使茜茜学习,并把爸爸妈妈要离婚归因到茜茜学习不努力上,导致茜茜睡觉做噩梦,大声喊叫,从学校楼梯上摔下来,突然变成“哑巴”,结果被诊断为儿童抑郁症。许多观众大吃一惊——小孩也会抑郁呀!

人们可能习惯性地认为,孩子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完成那么多工作和家务……总之,没有理由抑郁呀!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都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 孩子易患抑郁有以下九大因素:

13至16岁青春初期最常见

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是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至16岁)最常见。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早发病一至两年。在我们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中,5岁以下的孩子诊断过患有抑郁。

儿童青少年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在增高。

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但小学生的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

女生抑郁增长速度快于男生

从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这与女生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压力等有关,也与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有关。

家庭内有抑郁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从遗传角度来看,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至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孩子的抑郁症状。

教养方式不对,也是问题

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青少年抑郁与母亲关系更大。不过,如果父母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在孩子身上,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好合好散,对孩子影响最小

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可能减少孩子抑郁的危险性,且分手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父母双方如果关系破裂,对孩子影响最小的,是父母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不见又不散。

长期寄宿、频繁转学、搬家,增加抑郁几率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时,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有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当特定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

医生特别提醒:寄宿、转学等是孩子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我们在临床心理门诊发现,孩子在3岁前和父母分开的,常常来看我们的门诊。所以建议孩子早年最好不与父母分开。

内向自卑,是抑郁的不稳定因素

在性格因素方面,依赖性强、自尊水平低、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有些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太看重学习,也易抑郁

有很多孩子将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自我要求时,也更容易抑郁。

父母本能上都“望子成龙”,但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如果孩子即使在学习上差点儿,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就能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体质差,情绪受累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孩子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有极显著的差异。

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有些身体缺陷会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更容易自卑、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儿童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以为给予引导和鼓励,烦恼期就会过去。

但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其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所以,一方面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各种诱发孩子产生抑郁的因素。

总之,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罹患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由于缺乏爱,他将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倾听孩子说话。父母还应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示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

表示否定。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王智雄、刘华清分别为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病房主任、心理科主任)

全民误读“起跑线”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

你赞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当记者随机提问周围的朋友和同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不赞同,还有人说:“就是这句话让中国的家长都失去了理智,让中国的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影响力最大的,当数世纪之初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院士所提的“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生物电子学专家,韦钰有感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紧急调整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提出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韦钰认为:“神经教育学、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发现,0-3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但儿童发展不等于儿童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更不等于提前教小学的课程,而是由父母用爱和陪伴来完成的。”

看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渐渐演变成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甚至提前学小学课程的口号,是被全社会误读了。

宁可少赚钱,也要多陪陪孩子

错过脑发育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和实证研究之上,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智力资本和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的功能状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与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受到的教育经历有关,尤其与0-3岁的早期发展有关。”韦钰说。

韦钰以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托儿机构的孩子们为例,从1966年开始,罗马尼亚政府为了增加人口,强制要求每个家庭生5个孩子,但许多家庭并没有抚养能力,大约10万名儿童被送进托儿机构。托儿机构的条件很差,每个教养员要照顾10-12个1岁以下或15个1岁以上的儿童,孩子们的生活中没有亲吻、没有逗乐、没有游戏,严重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曾参与跟踪研究的美国著名科学家尼尔森教授伤心地回忆道,那些婴儿既不哭也不闹,只是一直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到处是死一般的寂静…… 后来,一些科学家跟踪研究这些孩子一直到12岁,发现有些孩子整个脑的体积明显小于受到正常照料的儿童,更多的孩子社会情绪能力发育迟缓或低下,有进攻性行为、多动行为,10%的儿童有类似孤独症的症状。

科学家们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养育,发现两岁以前养育条件得到改善的,脑发育可以恢复;两岁以后再改善,脑的发育恢复就很难。

韦钰还提到上世纪末在美国启动的一项有关儿童时期不良经历(ACE)的流行病调研工作。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儿童时期曾受过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生长在酗酒者、吸毒者、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者、母亲受虐及犯罪成员家庭的成人,极容易有服用毒品、暴饮暴食等健康风险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后遗症。

“许多慢性疾病、行为上的不良倾向以及成年后遭遇的厄运,甚至于遗传到后代的基因,都会与幼年时期受到的不良经历、虐待有关。”韦钰强调说,诱因可以追溯到其幼年的不良经历,以及由此造成的脑发育延迟和失常。

情感忽视也是一种虐待吗?韦钰举例说,枯燥、单一、缺少关爱、频繁更换教养者,会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影响孩子身体、智力、语言、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比如有的父母自己忙着上班,请保姆照顾孩子,但每个保姆都做不长,更换保姆期间又求父母来帮忙,于是孩子被迫不停地适应教养者,分不清到底谁是“妈妈”,就很难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韦钰认为,幼儿的直接教养者最好是父母,但无论是父母还是祖父母或保姆,都要和幼儿建立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和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成长和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

对于一些忙着赚钱而疏于陪伴孩子的父母,韦钰建议他们宁可少赚一些钱也要多陪陪孩子。由于脑的发育是连续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传递的感知刺激和语言刺激,后期的发育需要在前期发育的基础上进行,等赚够了钱再来陪伴孩子就晚了。错过脑发育的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缺乏睡眠、精神紧张会降低学习效率

社会情绪能力才是人生是否富有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韦钰认为,孩子今后能否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人生能否幸福快乐,是由情绪能力(而不是智商)决定的,但目前大部分家长却只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时不仅是忽略,还常常出于善意而伤害。

什么叫社会情绪能力?韦钰解释说,社会情绪能力大体上分成两类:一是应对压力的“内部自知智力”,即个人在变化、挑战和失败的压力下,能否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协调地构建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反映到价值观上就是乐观、自信、进取、负责任等品质;二是社会交往的“人际智力”,即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合作和团队精神、有效表达和交往的能力、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等。“中国单子家庭的特殊情况、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和动荡,使得培养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尤显重要”。

韦钰指出,情绪是智慧、道德和自尊的基础,是创新的驱动力,是影响生活质量和活动范围的核心因素,也是许多暴力行为和精神疾病的成因。人脑中与情绪有关脑区的发育,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十分关键。社会情绪能力,意味着能正确地了解和控制

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依据这种认识引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一切心智技能顺利发展的基础。

社会情绪能力如何培养呢?韦钰认为,可以说是在孩子们对食物和玩具的争夺与分享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模仿、观察。观察和模仿是和镜像神经元系统对应的行为,镜像神经元存在于动作、语言、社会性学习系统中,和模拟、观察的学习过程有关。

韦钰举例说,儿童需要家庭提供温暖而且稳定的生活环境、合适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饥饿、恐惧和长期的精神紧张,会降低儿童学习的效率。比如6个月大的婴儿看到父母争吵,就能意识到情况不妙,变得紧张,会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分泌过多等现象,而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环境中的孩子,较难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比如缺少睡眠会产生多方面的副作用,身体的发育情况、语言、社会情绪能力、认知、气质、依恋关系、脑的发育和功能、精神健康问题等所有能够测量到的指标都会变差,还会对以后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再比如说精神紧张,孩子学习时如果有好的情绪,大脑消耗的能量少,就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如果没有好的情绪,处于压力之下,反而学不进去。

童年不快乐会有什么后果?看看那些厌学、挂科的大学生也许就明白了。如果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学习,18岁以后就一心想着轻松,上了大学也没有上进的热情,不愿意发奋读书。或者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想嫁个大款,不想经过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

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普遍不足,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不了解脑发育的特点,盲目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这种出于无知而做出的教育行为,最大的伤害是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对学习和生活没有热情的人,一辈子都很难过得快乐,也很难有成就。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在互动中才能有效学习

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是父母的爱和陪伴

中国的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与学习,是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的。”韦钰说:“过去3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其实和科学家很像,都是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实验等方式。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对颜色产生反应,辨认物体和物理世界的特性,不到一岁就能理解语言、辨认物体、识别面部,甚至有比较数量多少的能力,有些能力可能是生而具有的潜能,“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事”。

韦钰认为,现在大家通常关心的只是幼儿成长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却不知道婴儿一出生就进入了脑建构、感知和情感建构的关键期,绝不只需要物质上的保障和支持,

更需要享受快乐、爱抚、建立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和进行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支持脑的发育,为一生的精神健康打下基础。

良好的社会氛围包括哪些要素呢?韦钰列举说,宁静和整洁的环境,教养者和幼儿之间有往返的互动行为,教养者能和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教养者能参与和支持幼儿发起的有意向的行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韦钰特别指出,在有实物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教孩子识别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时,一定要尽量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这是与科学家有类似之处的探究行为。

提供这种成长环境的关键是教养者。幼儿需要通过与稳定的、好的教养者之间的互动来学习,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不断建构自己的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镜像神经元系统,形成情感的类型,这些都是他们以后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没有幼儿有效的学习。比如一些家长急于要孩子尽早掌握外语,买了磁带和录像让婴儿听和看,结果证明效果并不好。

对婴幼儿的学习来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养者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情和反应,用心去了解、去体验孩子的愿望和感情。幼儿的反应常常是很微弱的,只有满怀爱心、持续关注,才能正确觉察和互动。 韦钰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互动的重要性。搭积木时孩子可能会把父母帮助搭好的模型一把推倒,或者自己无法搭好时就吵闹。这时父母不宜重复地为孩子搭建,而应该先用一块积木反复引导孩子模仿你的动作,然后再放第二块。

另一个例子是幼儿喜欢用筷子敲桌子,父母不要简单制止,可以在桌子上先垫一块布,让孩子继续他的“发明”,然后经过逐渐互动,引导孩子去敲打鼓或是其他合适的物品。

最后,韦钰提醒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自己作为教养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要认识到婴幼儿是通过与教养者的互动去习得语言、发展各种感觉、进行科学和社会认知的。并且,孩子对教养者的依恋感情,是人一生中拥有的两个最强烈的感情之一,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你的感情。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教养孩子,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及时给直接教养者以有效的指导。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交给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更不要让孩子孤独自处,或交给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

韦钰曾经在很多次讲课时提到“0—3岁家庭教育的八个关键点”,这或许可以看作她对人生起跑线的形象阐释。

这八个关键点看上去并不难,关键是父母是否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正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在《抛弃孩子》那首诗中写的:“我们最大的罪恶是抛弃了孩子,忽视了他的生命之泉。我们需要的东西很多都可以等待,然而孩子不能等!” (记者 杨咏梅)

【链接】

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三大核心:

1.在儿童和教养者之间需要一种温暖的、细心负责的、语言丰富的、稳定安全的互动关系。

2.需要合适的环境刺激和引导。

3.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包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缺乏和教养者之间的互动、不适宜的学习方法和内容等。

0-3岁儿童家庭教育的八个关键点:

1.确保孩子营养充足和身体健康发育。

2.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

3.做温暖、稳定的教养者。

4.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5.创造丰富积极的学习环境。

6.避免早期的忽视和虐待。

7.增加孩子的社会性接触。

8.早期发展问题的发现和干预。

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建议:

1.对两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使用非互动性的、被动式的技术和媒体,如被动观看电视、视频、DVD等;对2-5岁的儿童也不鼓励使用上述非互动的、被动式的技术和媒体。

2.对两岁以前的幼儿,除了一些有利于支持教养者和儿童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技术和媒体外,不应该使用服务于其他目的的技术和媒体工具。

3.儿童面对数字媒体的时间,也应包括随着家人面对媒体的时间。有的研究人员认为,伴随着家人看电视,其伤害和吸二手烟的影响类似。

《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5日第5版

真正的“起跑线”究竟是什么 聚焦“起跑线”这个选题,在我的头脑里酝酿了将近一年。女儿去年高考的分数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从小学到高中,女儿上的都是普通校,没正经上过什么课外班。中考成绩列海淀区7000多名,高考时居然冲进海淀区前100多名。按照流行的说法,像她这样的不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吗?女儿一直自嘲为“学渣”,连她自己也难相信,怎么一下子变“学霸”了?

人生究竟有没有“起跑线”?作为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的主编,我在基层采访中感受到同样的困惑。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让“爹娘难当”成了朋友圈里刷屏的话题,也让“起跑线”的争论再度被热炒。由此,我们决定做这组特别报道,通过采访院士、脑科学专家、社会学家、心理医生、人力资源专家等,试图找出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采编这组稿件的过程中,我对照着反思了自己养育女儿的18年,欣慰地发现,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韦钰院士反复强调的“0—3岁孩子家庭教育的八大关键点”,我全都做到了。我没有特别注意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孩子的社会性接触,只是凭着母爱的本能陪伴她、拥抱她、倾听她,没有过早让她学这学那,任由她单纯快乐地成长。原来,这就是没有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女儿从台北的大学给我寄来明信片,上面写道:“谢谢您充分尊重我的选择,让我考来这里,我一个人来台北,真的长大了许多,也在学着管理时间和钱„„”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知道,女儿发自内心的感谢,是母亲对她充分的尊重。这尊重流露出的信任,让她有力量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让她有信心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原来,爱和尊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这几天的读者调查中,有个妈妈留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起点,我理解的起跑线应该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才可以让孩子振翅高飞。”也有妈妈留言:“人生什么时候都是起跑线。”也许,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

我们精心编发这组特刊,就是希望能借此引发每个家长的反思,家庭教育的“起跑线”其实就在自己的掌控中。


相关文章

  • 四年级下册读写训练基本目标
  • 四年级下册读写训练基本目标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读写训练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 1.能够快速.有效地默读,每分钟200-220字.在默读中,学习理清文章的层次. 2.抓住文章重点句段,做理解感悟式批注,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中 ...查看


  • 试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说"木叶"]为例
  • 40 素例 翳黧恩愚嬲隧戳隰潮 案例 试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说"木叶">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按照文体类型及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是近年来探索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向之一.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五册第三 ...查看


  • 示范课-初中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第五课 言简意赅文意明 导入: 同学们好!(老师好!)一周不见,这个周过得怎么样?累不累?(累„„)累就对了!累说明过得充实. 现在开始上课,开始讲新课之前呢,还是老规矩,回顾一下前一课学习内容.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段落主要内容的归纳,方法有 ...查看


  • 语文预习要求
  • 初一语文学生预习课文要求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二步.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 ...查看


  • 初一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 初一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写给刚刚进入初中的同学们 亲爱孩子: 初中生活开始了,是不是觉得中学语文的学习和小学有很较大区别呢?区别,那是肯定有的,首先,大家的语文基础不同,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同,所以进了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 ...查看


  • 让说明性文章更具语文味儿
  • 让说明性文章更具语文味儿 作者:戴拥军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8期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课文分为四类:一是叙事性课文,二是说明性课文,三是诗歌,四是非连续性文本.其中,说明性课文在苏 ...查看


  • 小学生评语怎么写
  • 家长评语大全1: 孝敬父母,对人有礼貌,有进取心,是大家族中公认的好孩子.但学习方面的主动性有 待加强,四年级的成绩不太理想.希望庄梓灵在新的学期里在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下秉承严谨. 了学的作风,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仔细及时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查看


  •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及课时目标
  • 初中语文单元及课时目标 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及课时目标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实记著名作者,理解运用插叙突出中心的写法及插叙作为一种记叙顺序,能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学习精于剪 ...查看


  • 初二英语文章的学习方法
  • 初二英语文章的学习方法 初二英语怎么学是非常关键的话题,尤其是对于学习经验相对不足的初中生来说,但是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没有了解初二英语怎么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下面的知识大家要注意. 初中英语学习是大家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初二英语学习是初 ...查看


  • 如何表现亲情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 如何表现亲情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 题 作者姓名 如何表现亲情 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 体育 音乐美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