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目录

一、小额信贷概述 ························································································································· 3

(一)小额信贷的兴起及其商业化趋势 ············································································· 3 (二)小额信贷发展的理论背景 ························································································· 3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 4

(一)农户的信贷需求 ········································································································· 4 (二)乡镇企业的信贷需求分析 ························································································· 9 三、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 11 四、实现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 12 (一)选择“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 12 (二)提高在农户中的信任度 ··························································································· 13 (三)采取灵活的浮动利率 ······························································································· 13 (四)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 ······························································································· 13 参考文献 ······································································································································· 14

中文摘要

摘要:我国历经三十整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三农”问题依然严峻。纵观我国农

村的发展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仅靠耕田种地是绝不可能解决的,实现有效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才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资金支持,融资难便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小额信贷需求成为关键的应对之策,村镇银行由此产生。

村镇银行建立在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及核心机制之上。它是在小额信贷发展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需求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小额信贷模式,其特点是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它业务。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之举。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如理论基础及核心机制问题、最低信贷额度和信贷抵押物如何确定,采取怎样的风险控制,如何协调扶农政策和盈利之间的矛盾,寻找扶贫与盈利的平衡点,怎样将竞争机制引入村镇银行形成良性可持续性循环等,本文从小额信贷的产生及理论背景入手,以我国小额信贷的需求分析为基础,探索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市场定位及风险控制,目的是针对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 村镇银行, 利率, 抵押, 风险控制

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一、小额信贷概述

小额信贷的小额信贷是为贫困人口以及小型企业创业者提供的信贷服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开辟了以市场经济方式减轻贫困的新渠道,促进了规范化金融体系的均衡发展。小额信贷在国际上经过了大约30年的实践,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反贫困理论提出了挑战,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一) 小额信贷的兴起及其商业化趋势

长期以来,低收入阶层被正规金融系统排斥的现象在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尤其在广阔的乡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乏成为农村发展的障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资金以补贴的形式,由政府经营的发展银行进行运作,以向穷人提供廉价的贷款。但是,这类政府项目收效并不理想,产生了诸多问题,如经营不善、贷款偿还率低下、资金严重流失、财政负担加重、覆盖范围狭小等等,许多项目无法持续经营。为了克服这种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困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和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 为主导的试验,设计和实施专门为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提供贷款和储蓄服务的项目。小额信贷在一些国家试点的成功(如孟加拉国的Grameen 银行、玻利维亚的Banco Sol银行和印度尼西亚的 Unit Desa项目等) 带给人们一种希望: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管理,以合理的利率向穷人贷款,小额信贷机构能够扩大目标客户的覆盖范围,帮助更多穷人建立自己的微型企业,增加收入;同时还可以克服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抵押品缺乏等固有劣势,保持较高的贷款偿还率,并进而实现盈利、财务自立和稳定发展。因此,小额信贷观念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遍及非洲、亚洲和东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挪威等,也出现了大量小额信贷服务机构。

(二) 小额信贷发展的理论背景

小额信贷的发展将现代经济改革引入偏僻的农村,反映了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新自由主义的效率、私有化和个人进取精神等观念对主流发展观的影响(Dale & Von Pischke ,1992) 。其核心内容是,

只要提供正确的工具或社会资本,尤其是教育、信贷等,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创业和艰苦的劳动来消除贫穷,这种思想从美国对外援助的削减上明显表现出来。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性债务危机,使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将反贫困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归结为市场失灵,因此,他们提出通过鼓励小型经营活动来激发穷人的工作动机。到了90年代,小额信贷越来越成为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发展战略强调自我雇用,将市场经济扩张到非正规部门,使非正规部门通过投资创造就业,在加速原理的作用下,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就业、收入和消费,这种作用可以用标准的储蓄贷款模型来加以阐释(Lucarel,2005) 。

从理论上看,小额信贷战略以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为基础,将小额信贷视为从微观层面解决发展战略失效的对策。人们对大量规模和耗资巨大的发展项目进行了反思,在80年代早期形成了所谓“华盛顿共识”,政府导向和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被新自由主义政策所代替,“参与型”发展模式广泛传播。反应在小额信贷领域,NGO 取代政府成为小额信贷的主要提供者。这对于以福利经济学为主要依据的政策分析框架提出了挑战。在传统分析框架中,成本收益分析是以能否实现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的。而商业化小额信贷强调消除贫困要依靠提供工作机会、加强NGO 领导力和市场力量的运用来实现,反对长期依赖补贴 (Morduch,2000) 。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村镇银行是商业性银行,其产生目的就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小额信贷中,以期实现财务自立及可持续性,探索扶贫与盈利间的平衡点,更好地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

(一) 农户的信贷需求 1. 样本特点介绍

本次调查覆盖面较广,受访人群的年龄段界定在20--50岁之间, 40-50岁之间的最多,占比为31%。其次是30-40岁之间的,占24%。这两部分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贷款的主要需求者。30岁以下农户占比较少,占21%,这部分人当中,选择外出务工或到当地企业就业的居多。

图1样本年龄分布图

本次调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1.76%的样本农户无教育经历,11.90%的样本农户仅接受了小学教育,大部分农户接受初中教育,占比55.06%,受过中专和高中教育的农户分别占比5.30%和17.60%,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农户仅为6.16%。

无教育经历

小学

初中

中专

高中

大专

大学

图2受教育程度图

本次调查的受访群体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农业,养殖业,小商品经营,外出务工。(见图3)其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大,为31.28%,其次为小商品经营,为27.32%,这两部分人群为本地主要收入群体,也是本地贷款的有效需求群体。而外出务工人员一般贷款需求较少。

百分比

业农

小. . .

打外出

图3职业分布图

据回收的问卷统计显示,此次受访群体的家庭人口数为“四人家庭”的比重最大,占样本总数的35.68%,其次是“五人家庭”的,占27.32%。

0.40.350.30.250.20.150.10.05

2人 及以

3人

4人

5人 5人以上

图4家庭人口数图

本次调查的群体中家庭月收入水平覆盖了低、中、高收入家庭。从问卷统计的数据来看,中等收入家庭(即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和高收入群体(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所占比重较多, 为44.49%和22.47%。低收入人群(家庭月收入在500—800和500以下)所占的比重较少,分别为7.93%和3.08%。

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

8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

500元以下

500—800元

图5家庭收入水平图

2. 具体的信贷需求分析 (1)农户需求总量巨大

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农户中有贷款意愿的家庭占总人口约60%,而且在所有有贷款意愿的家庭中,贷款额度在10000以上的占比为52%,在5000-10000的占19%。曾都地区农业人口有160多万,大致估算

在这些有贷款意愿的农户中,选择短期贷款特别是6个月到1年的占比较大。

(2)农户的既有信贷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地农户取得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民间中介机构、亲朋好友等,而信用社是农户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占比约为49.78%,其次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比为33.48%。

信用政邮

蓄储间民

中机介

构贷款

亲朋好友

百分比

图8资金来源渠道图

同时,我们收集了有贷款记录的农户,他们选择贷款的机构有国有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民间借贷等(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尚未正式开展贷款业务),各自所占的比重如图9所示。

由图可知,信用社在各类金融机构或组织中提供的贷款服务占有绝对的比重。通过咨询当地农民和金融机构,发现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信用社的网点下伸到乡镇甚至村,历史较长,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第二,其他金融机构逐渐淡出了农村市场,剩下信用社一支独秀:第三,由于国家政策,农信社根据户籍给农户发放了贷款证,农户在申请贷款时,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或组织来说,可贷款的条

件限制更为宽松;第四,信用社员工多为当地人,导致仅仅因为“熟人”的关系而放贷的情况较为普遍。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

银行镇村

信用

银行有国

银行储蓄制政邮股份

其他

公司利

贷款高贷民间

图9选择贷款机构的比重图

在调查有贷款记录的农户时,我们发现他们选择的贷款类型各有区别,信用贷款占比较大,其次是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这从农村贷款证可以得到验证。根据信用社发放的贷款证上记载,“凡需贷款者,必须按规定入股成为信用社社员,取得贷款的基本资格。同时应将闲散资金及生产基金存入本社,并以次评定信用等级条件之一”。

图10贷款类型图

(3)信贷需求的满足率较低

通过上述分析,农村对资金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很低的,农户仍普遍觉得“贷款难”。

“现在都贷不到款啊,信用社也没得熟人,农行都不贷给我们的„„。”

“信用社的利息高啊,但是没得办法,要急着用钱,所以就贷了,一般不超过一年就还了” “我们都不贷款的,差钱了就找亲戚借,现在借多了也不好借了啊„„”

“我们没得土地,也没有贷款证,只靠退休金和在附近打临时工生活,没得什么抵押,信用社根本不会贷

款给我们的„„。”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曾经递交过贷款申请的农户中有66%并未得到批准(图11),说明各金融机构在向农户贷款的过程中还是有所保留的。

同时,我们发现,即使有的农户的贷款申请获批,其能贷到的资金数量仍旧不能满足其生产发展需要。

图11贷款获批情况图

(二) 乡镇企业的信贷需求分析

1. 我们询问了有关企业创办时的筹资途径,他们的筹资途径有自有资金、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内部员工筹资、向村镇银行借款、向信用社借款(图12),由图可看出,在调查范围内企业创办时启用自有资金占有绝对的比重,占样本总量的50%,其次是向信用社借款和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比例分别达24%和19%。分析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乡镇企业的自身性质。乡镇企业很大一部分属于季节性产业,如农产品、渔业等,在规模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需基本金一般不高,创办时启用自有资金已经足够,在创办初期能够持续企业的正常营业。乡镇企业在贷款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涉及到企业信誉和国家宏观政策及银行相关规定。

二是信用社相对于国有银行的优势。其网点渗到乡镇甚至村,历史较长,和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另外国有银行发放贷款一般需要企业拥有足够的抵押资产,这一固定的审核方式迫使部分私人筹集资金时一般转向个人或信用社借取少量资金

三是部分乡镇企业经营思维没有摆脱闭塞的小农经济思想。改变治理结构是企业战略层面的事务,牵

动企业的未来定位、内部权利分配以及重大人事变动等。治理结构变动的根本基础,在于资金结构的变化。外部资金的介入最终会引起治理结构的变化。

钱庄、个人高利

贷等信贷机构

向亲戚、朋友等

借款19%3%信用社借贷

24%

自有资金50%

4%

图12企业筹资途径图

2.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利率对企业贷款的影响相对农户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图13),由图可看出,在调查范围内企业利率在贷款时影响作用认为“很重要”的占很大的比重,占样本总量的50%,其次是认为“一般重要”的所占固定比例达38%,而认为“不太重要”和“无所谓”的只分别占7%和5%。主要原因是:

一是“贷款利率封底不封顶”的规定,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宽松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亟需发展资金,又为银行上浮贷款利率提供了重要的需求条件。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即便是那些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在向银行贷款时也都需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多得多的浮动利息。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不仅手续繁杂,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因此,在历来的调查中,“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

二是农村金融支农有限、大量外流,导致农民生产所需资金、农村中小企业所需资金,很大程度上靠民间借贷和私人借款。然而,自1998年以后,一度在农村民间融资中极度活跃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勒令撤消和关闭,从而民间金融转入地下。民间借贷受到严重管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融资规模的扩张。

三是利率浮动政策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作用有限,由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使得银行不能掌握全面充分的信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利率会使得逆向选择更加严重,从而使银行增加的利息收入难于补偿增加风险的损失。

50%

40%

30%

20%

10%

0%

很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重要

无所谓6.94%5.56%所占百分比

图13利率对贷款的影响图

三、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通过以上对小额信贷需求的分析,基于满足市场需求的战略,本文认为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为:主要是在欠发达地区针对农户和微小企业发放小额信贷。

(一) 主要竞争地: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布局不合理的弊端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机构多而运作效率低、总量规模大而人均业务量少、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张而经营效益连续下滑。因此村镇银行本着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其主要竞争力必须在以农村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 主要客户:农户和微小企业。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便在于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贷款难问题。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农村居民占我国人口总数70%以上、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以上。这些人群在经济活动中收入较少、经济实力不强,在市场竞争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障碍,因此村镇银行必须解决这一问题,使他们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 主要产品:小额信贷。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为2-10万元的小额贷款,其中2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的期限较灵活,利率也可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较农信社低。其中,小额农户的信用评级是根据申请人上年收入、上两年节余、家庭财产、品德、社会反映等五项指标来综合评定,凡够信用评级要求的,可立刻领取2万以内的贷款额度。

四、实现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村镇银行以专门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更多非金融资本的强力进入为特征,拾遗补缺,干商业金融不想干、干不了的事情,在农村金融领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掀起了中国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局面。但是,村镇银行的诞生,其周边金融环境异常复杂,如同当年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一般,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其竞争对手除了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之外,还有各城市金融机构下伸农村网点的业务分割。如果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没有什么创见,那么,它的出现是毫无竞争优势的。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肩负支农,兴农使命的农行,农发行并没有实施最大的努力抗起这个重任,这就导致了农村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金融服务缺失的情况,就如我们前面分析的,很多农户和企业仍然贷不到款,更别说其他的延伸服务了,村镇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种空白。同时村镇银行要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采取差异化和低成本战略方式,提供有差别的金融服务产品。然而,村镇银行的出现固然能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气象,但究其根本,到底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这种服务需求,能从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的发展,还取决于村镇银行的经营战略和正确的市场定位。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对汇丰村镇银行及我国其他村镇银行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 选择“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众多学者对其做了深度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发展理论,在经营模式上主要有如下三种:(1)“村镇银行+合作经济组织”运营模式。在村镇银行与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建立资本联系,吸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入股,增强银行本身的合作基础,放大农民在银行资金投放和市场定位方面的效应,让村镇银行保持社区性特征。(2)“县市级村镇银行+乡镇信用合作组织”模式:允许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村民信用合作组织,由村信用合作组织托管持股县市村镇银行,形成产权纽带,县市村镇银行可依托信用合作组织、各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信用评级、互助联保,拓展营销网络,实现控制银行风险和放大农村信用的双重效果。(3)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BRI)模式。其基本制度包括小组互助、互相监督和联合担保,对个别违约行为,小组承担连带责任;一次性放贷分期还款,鼓励或强制储蓄;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保证生产项目成功。此模式主要定位于农户和微型企业,较为适合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受制于农村抵押担保品匮乏和贷款单位成本高,但潜在融资需求大、贷款价格承受力强,只

要制度设计合理,仍可大力拓展。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上述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其具体实施及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上面存在较小的可行性,以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BRI)模式为例,小组互助、互相监督和联合担保,对个别违约行为,小组承担连带责任在中国农村缺乏相关体制和生长的土壤,难以实施。

因此,我们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推荐的经营模式---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所谓“公司+农户”, 就是在该种模式下,生产环节交给农户去做, 而资金供给和销售环节由有实力的公司去处理, 这样利用大公司的品牌效应为农村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能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量。

(二) 提高在农户中的信任度

此次调查研究结果(见图8)表明,信用社是农户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占比约为49.56%,其次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比为33.33%。究其原因,主要是信用社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得到农民的信任,双方都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亲朋好友更是自己知根知底的人,无论是借款还是还钱,相对于银行,都是更优的选项。这两者都是农民长期以来所“信任”或者所默认的。

(三) 采取灵活的浮动利率

由上面分析,在影响人们贷款决定的因素中,利率是最主要的(见图13)。众所周知,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在竞争市场上,价格反映了商品的供求关系。在我国,各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有一定的浮动区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农村贷款利率一般可以上浮20%-50%。如此之高的利率令很多农民望而却步。如果村镇银行也选这种“厚利”的信贷政策,则与信用社相差无几,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村镇银行应选择“薄利”的竞争策略,至少要低于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体现其“支农”、“小额”、“灵活”的业务特色。

(四) 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

在调查中(图10)我们发现受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规模小,农民收入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多数农户和农村经济主体都难以提供有效的足值抵押品,农村信用社约59%的农业贷款以信用贷款为主。因此村镇银行在业务发展中也主要以信用贷款为主。但是目前农业贷款的风险很大,主要问题有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经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农村金融生态不理想等。农业作为高风险低回报的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应有的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缺位,信贷资金安全性得不到明确保障。并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信用意识淡薄,往往把贷款与扶贫款相

等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时有发生。

因此各级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协同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审活动,提高信用主体占比。

参考文献:

[1]陈锡文. 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2]杜晓山. 村镇银行业务范围还可突破[N].银行信息港.2007.

[3]何安耐. 胡必亮. 农村金融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李光. 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刘明康. 打好村镇银行推广基础[N].中华工商时报.2007.

[6]汤敏. 期待更开放的农村金融多元化市场[J].银行家.2007.

[7]朱新蓉. 《金融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8]庄毓敏.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刘渝阳. 农村金融的模式选择与运营绩效——中国首家村镇银行试点情况调查[J].西南金融.2007.10.

[10] 康菲菲, 王芳.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J]. 西南金融.2007.2.

[11]石丹林.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完善[J].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3.

目录

一、小额信贷概述 ························································································································· 3

(一)小额信贷的兴起及其商业化趋势 ············································································· 3 (二)小额信贷发展的理论背景 ························································································· 3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 4

(一)农户的信贷需求 ········································································································· 4 (二)乡镇企业的信贷需求分析 ························································································· 9 三、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 11 四、实现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 12 (一)选择“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 12 (二)提高在农户中的信任度 ··························································································· 13 (三)采取灵活的浮动利率 ······························································································· 13 (四)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 ······························································································· 13 参考文献 ······································································································································· 14

中文摘要

摘要:我国历经三十整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三农”问题依然严峻。纵观我国农

村的发展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仅靠耕田种地是绝不可能解决的,实现有效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才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资金支持,融资难便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小额信贷需求成为关键的应对之策,村镇银行由此产生。

村镇银行建立在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及核心机制之上。它是在小额信贷发展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需求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小额信贷模式,其特点是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它业务。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之举。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如理论基础及核心机制问题、最低信贷额度和信贷抵押物如何确定,采取怎样的风险控制,如何协调扶农政策和盈利之间的矛盾,寻找扶贫与盈利的平衡点,怎样将竞争机制引入村镇银行形成良性可持续性循环等,本文从小额信贷的产生及理论背景入手,以我国小额信贷的需求分析为基础,探索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市场定位及风险控制,目的是针对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 村镇银行, 利率, 抵押, 风险控制

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一、小额信贷概述

小额信贷的小额信贷是为贫困人口以及小型企业创业者提供的信贷服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开辟了以市场经济方式减轻贫困的新渠道,促进了规范化金融体系的均衡发展。小额信贷在国际上经过了大约30年的实践,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反贫困理论提出了挑战,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一) 小额信贷的兴起及其商业化趋势

长期以来,低收入阶层被正规金融系统排斥的现象在全世界各地极为普遍,尤其在广阔的乡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乏成为农村发展的障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资金以补贴的形式,由政府经营的发展银行进行运作,以向穷人提供廉价的贷款。但是,这类政府项目收效并不理想,产生了诸多问题,如经营不善、贷款偿还率低下、资金严重流失、财政负担加重、覆盖范围狭小等等,许多项目无法持续经营。为了克服这种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的困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和南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 为主导的试验,设计和实施专门为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提供贷款和储蓄服务的项目。小额信贷在一些国家试点的成功(如孟加拉国的Grameen 银行、玻利维亚的Banco Sol银行和印度尼西亚的 Unit Desa项目等) 带给人们一种希望: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有效管理,以合理的利率向穷人贷款,小额信贷机构能够扩大目标客户的覆盖范围,帮助更多穷人建立自己的微型企业,增加收入;同时还可以克服小额信贷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抵押品缺乏等固有劣势,保持较高的贷款偿还率,并进而实现盈利、财务自立和稳定发展。因此,小额信贷观念在全世界迅速传播,遍及非洲、亚洲和东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挪威等,也出现了大量小额信贷服务机构。

(二) 小额信贷发展的理论背景

小额信贷的发展将现代经济改革引入偏僻的农村,反映了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中,新自由主义的效率、私有化和个人进取精神等观念对主流发展观的影响(Dale & Von Pischke ,1992) 。其核心内容是,

只要提供正确的工具或社会资本,尤其是教育、信贷等,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创业和艰苦的劳动来消除贫穷,这种思想从美国对外援助的削减上明显表现出来。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性债务危机,使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将反贫困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归结为市场失灵,因此,他们提出通过鼓励小型经营活动来激发穷人的工作动机。到了90年代,小额信贷越来越成为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发展战略强调自我雇用,将市场经济扩张到非正规部门,使非正规部门通过投资创造就业,在加速原理的作用下,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就业、收入和消费,这种作用可以用标准的储蓄贷款模型来加以阐释(Lucarel,2005) 。

从理论上看,小额信贷战略以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为基础,将小额信贷视为从微观层面解决发展战略失效的对策。人们对大量规模和耗资巨大的发展项目进行了反思,在80年代早期形成了所谓“华盛顿共识”,政府导向和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被新自由主义政策所代替,“参与型”发展模式广泛传播。反应在小额信贷领域,NGO 取代政府成为小额信贷的主要提供者。这对于以福利经济学为主要依据的政策分析框架提出了挑战。在传统分析框架中,成本收益分析是以能否实现最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的。而商业化小额信贷强调消除贫困要依靠提供工作机会、加强NGO 领导力和市场力量的运用来实现,反对长期依赖补贴 (Morduch,2000) 。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村镇银行是商业性银行,其产生目的就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小额信贷中,以期实现财务自立及可持续性,探索扶贫与盈利间的平衡点,更好地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

(一) 农户的信贷需求 1. 样本特点介绍

本次调查覆盖面较广,受访人群的年龄段界定在20--50岁之间, 40-50岁之间的最多,占比为31%。其次是30-40岁之间的,占24%。这两部分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贷款的主要需求者。30岁以下农户占比较少,占21%,这部分人当中,选择外出务工或到当地企业就业的居多。

图1样本年龄分布图

本次调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1.76%的样本农户无教育经历,11.90%的样本农户仅接受了小学教育,大部分农户接受初中教育,占比55.06%,受过中专和高中教育的农户分别占比5.30%和17.60%,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农户仅为6.16%。

无教育经历

小学

初中

中专

高中

大专

大学

图2受教育程度图

本次调查的受访群体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农业,养殖业,小商品经营,外出务工。(见图3)其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大,为31.28%,其次为小商品经营,为27.32%,这两部分人群为本地主要收入群体,也是本地贷款的有效需求群体。而外出务工人员一般贷款需求较少。

百分比

业农

小. . .

打外出

图3职业分布图

据回收的问卷统计显示,此次受访群体的家庭人口数为“四人家庭”的比重最大,占样本总数的35.68%,其次是“五人家庭”的,占27.32%。

0.40.350.30.250.20.150.10.05

2人 及以

3人

4人

5人 5人以上

图4家庭人口数图

本次调查的群体中家庭月收入水平覆盖了低、中、高收入家庭。从问卷统计的数据来看,中等收入家庭(即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和高收入群体(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所占比重较多, 为44.49%和22.47%。低收入人群(家庭月收入在500—800和500以下)所占的比重较少,分别为7.93%和3.08%。

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

8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

500元以下

500—800元

图5家庭收入水平图

2. 具体的信贷需求分析 (1)农户需求总量巨大

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农户中有贷款意愿的家庭占总人口约60%,而且在所有有贷款意愿的家庭中,贷款额度在10000以上的占比为52%,在5000-10000的占19%。曾都地区农业人口有160多万,大致估算

在这些有贷款意愿的农户中,选择短期贷款特别是6个月到1年的占比较大。

(2)农户的既有信贷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地农户取得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民间中介机构、亲朋好友等,而信用社是农户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占比约为49.78%,其次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比为33.48%。

信用政邮

蓄储间民

中机介

构贷款

亲朋好友

百分比

图8资金来源渠道图

同时,我们收集了有贷款记录的农户,他们选择贷款的机构有国有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民间借贷等(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尚未正式开展贷款业务),各自所占的比重如图9所示。

由图可知,信用社在各类金融机构或组织中提供的贷款服务占有绝对的比重。通过咨询当地农民和金融机构,发现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信用社的网点下伸到乡镇甚至村,历史较长,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第二,其他金融机构逐渐淡出了农村市场,剩下信用社一支独秀:第三,由于国家政策,农信社根据户籍给农户发放了贷款证,农户在申请贷款时,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或组织来说,可贷款的条

件限制更为宽松;第四,信用社员工多为当地人,导致仅仅因为“熟人”的关系而放贷的情况较为普遍。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

银行镇村

信用

银行有国

银行储蓄制政邮股份

其他

公司利

贷款高贷民间

图9选择贷款机构的比重图

在调查有贷款记录的农户时,我们发现他们选择的贷款类型各有区别,信用贷款占比较大,其次是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这从农村贷款证可以得到验证。根据信用社发放的贷款证上记载,“凡需贷款者,必须按规定入股成为信用社社员,取得贷款的基本资格。同时应将闲散资金及生产基金存入本社,并以次评定信用等级条件之一”。

图10贷款类型图

(3)信贷需求的满足率较低

通过上述分析,农村对资金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很低的,农户仍普遍觉得“贷款难”。

“现在都贷不到款啊,信用社也没得熟人,农行都不贷给我们的„„。”

“信用社的利息高啊,但是没得办法,要急着用钱,所以就贷了,一般不超过一年就还了” “我们都不贷款的,差钱了就找亲戚借,现在借多了也不好借了啊„„”

“我们没得土地,也没有贷款证,只靠退休金和在附近打临时工生活,没得什么抵押,信用社根本不会贷

款给我们的„„。”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曾经递交过贷款申请的农户中有66%并未得到批准(图11),说明各金融机构在向农户贷款的过程中还是有所保留的。

同时,我们发现,即使有的农户的贷款申请获批,其能贷到的资金数量仍旧不能满足其生产发展需要。

图11贷款获批情况图

(二) 乡镇企业的信贷需求分析

1. 我们询问了有关企业创办时的筹资途径,他们的筹资途径有自有资金、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内部员工筹资、向村镇银行借款、向信用社借款(图12),由图可看出,在调查范围内企业创办时启用自有资金占有绝对的比重,占样本总量的50%,其次是向信用社借款和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比例分别达24%和19%。分析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乡镇企业的自身性质。乡镇企业很大一部分属于季节性产业,如农产品、渔业等,在规模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所需基本金一般不高,创办时启用自有资金已经足够,在创办初期能够持续企业的正常营业。乡镇企业在贷款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涉及到企业信誉和国家宏观政策及银行相关规定。

二是信用社相对于国有银行的优势。其网点渗到乡镇甚至村,历史较长,和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另外国有银行发放贷款一般需要企业拥有足够的抵押资产,这一固定的审核方式迫使部分私人筹集资金时一般转向个人或信用社借取少量资金

三是部分乡镇企业经营思维没有摆脱闭塞的小农经济思想。改变治理结构是企业战略层面的事务,牵

动企业的未来定位、内部权利分配以及重大人事变动等。治理结构变动的根本基础,在于资金结构的变化。外部资金的介入最终会引起治理结构的变化。

钱庄、个人高利

贷等信贷机构

向亲戚、朋友等

借款19%3%信用社借贷

24%

自有资金50%

4%

图12企业筹资途径图

2.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利率对企业贷款的影响相对农户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图13),由图可看出,在调查范围内企业利率在贷款时影响作用认为“很重要”的占很大的比重,占样本总量的50%,其次是认为“一般重要”的所占固定比例达38%,而认为“不太重要”和“无所谓”的只分别占7%和5%。主要原因是:

一是“贷款利率封底不封顶”的规定,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宽松的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亟需发展资金,又为银行上浮贷款利率提供了重要的需求条件。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即便是那些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在向银行贷款时也都需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多得多的浮动利息。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不仅手续繁杂,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因此,在历来的调查中,“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中小企业第一位的问题。

二是农村金融支农有限、大量外流,导致农民生产所需资金、农村中小企业所需资金,很大程度上靠民间借贷和私人借款。然而,自1998年以后,一度在农村民间融资中极度活跃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勒令撤消和关闭,从而民间金融转入地下。民间借贷受到严重管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融资规模的扩张。

三是利率浮动政策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作用有限,由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使得银行不能掌握全面充分的信息。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利率会使得逆向选择更加严重,从而使银行增加的利息收入难于补偿增加风险的损失。

50%

40%

30%

20%

10%

0%

很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重要

无所谓6.94%5.56%所占百分比

图13利率对贷款的影响图

三、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通过以上对小额信贷需求的分析,基于满足市场需求的战略,本文认为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为:主要是在欠发达地区针对农户和微小企业发放小额信贷。

(一) 主要竞争地: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布局不合理的弊端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机构多而运作效率低、总量规模大而人均业务量少、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张而经营效益连续下滑。因此村镇银行本着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其主要竞争力必须在以农村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 主要客户:农户和微小企业。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便在于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贷款难问题。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农村居民占我国人口总数70%以上、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以上。这些人群在经济活动中收入较少、经济实力不强,在市场竞争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障碍,因此村镇银行必须解决这一问题,使他们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 主要产品:小额信贷。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为2-10万元的小额贷款,其中2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的期限较灵活,利率也可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较农信社低。其中,小额农户的信用评级是根据申请人上年收入、上两年节余、家庭财产、品德、社会反映等五项指标来综合评定,凡够信用评级要求的,可立刻领取2万以内的贷款额度。

四、实现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村镇银行以专门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更多非金融资本的强力进入为特征,拾遗补缺,干商业金融不想干、干不了的事情,在农村金融领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掀起了中国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局面。但是,村镇银行的诞生,其周边金融环境异常复杂,如同当年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一般,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其竞争对手除了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之外,还有各城市金融机构下伸农村网点的业务分割。如果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一样,没有什么创见,那么,它的出现是毫无竞争优势的。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肩负支农,兴农使命的农行,农发行并没有实施最大的努力抗起这个重任,这就导致了农村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金融服务缺失的情况,就如我们前面分析的,很多农户和企业仍然贷不到款,更别说其他的延伸服务了,村镇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种空白。同时村镇银行要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采取差异化和低成本战略方式,提供有差别的金融服务产品。然而,村镇银行的出现固然能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气象,但究其根本,到底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这种服务需求,能从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的发展,还取决于村镇银行的经营战略和正确的市场定位。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对汇丰村镇银行及我国其他村镇银行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 选择“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众多学者对其做了深度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发展理论,在经营模式上主要有如下三种:(1)“村镇银行+合作经济组织”运营模式。在村镇银行与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建立资本联系,吸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入股,增强银行本身的合作基础,放大农民在银行资金投放和市场定位方面的效应,让村镇银行保持社区性特征。(2)“县市级村镇银行+乡镇信用合作组织”模式:允许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村民信用合作组织,由村信用合作组织托管持股县市村镇银行,形成产权纽带,县市村镇银行可依托信用合作组织、各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信用评级、互助联保,拓展营销网络,实现控制银行风险和放大农村信用的双重效果。(3)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BRI)模式。其基本制度包括小组互助、互相监督和联合担保,对个别违约行为,小组承担连带责任;一次性放贷分期还款,鼓励或强制储蓄;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保证生产项目成功。此模式主要定位于农户和微型企业,较为适合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受制于农村抵押担保品匮乏和贷款单位成本高,但潜在融资需求大、贷款价格承受力强,只

要制度设计合理,仍可大力拓展。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上述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其具体实施及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上面存在较小的可行性,以孟加拉乡村银行和印尼人民银行(BRI)模式为例,小组互助、互相监督和联合担保,对个别违约行为,小组承担连带责任在中国农村缺乏相关体制和生长的土壤,难以实施。

因此,我们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推荐的经营模式--- “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所谓“公司+农户”, 就是在该种模式下,生产环节交给农户去做, 而资金供给和销售环节由有实力的公司去处理, 这样利用大公司的品牌效应为农村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能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量。

(二) 提高在农户中的信任度

此次调查研究结果(见图8)表明,信用社是农户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占比约为49.56%,其次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占比为33.33%。究其原因,主要是信用社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得到农民的信任,双方都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亲朋好友更是自己知根知底的人,无论是借款还是还钱,相对于银行,都是更优的选项。这两者都是农民长期以来所“信任”或者所默认的。

(三) 采取灵活的浮动利率

由上面分析,在影响人们贷款决定的因素中,利率是最主要的(见图13)。众所周知,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在竞争市场上,价格反映了商品的供求关系。在我国,各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有一定的浮动区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农村贷款利率一般可以上浮20%-50%。如此之高的利率令很多农民望而却步。如果村镇银行也选这种“厚利”的信贷政策,则与信用社相差无几,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村镇银行应选择“薄利”的竞争策略,至少要低于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体现其“支农”、“小额”、“灵活”的业务特色。

(四) 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

在调查中(图10)我们发现受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规模小,农民收入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多数农户和农村经济主体都难以提供有效的足值抵押品,农村信用社约59%的农业贷款以信用贷款为主。因此村镇银行在业务发展中也主要以信用贷款为主。但是目前农业贷款的风险很大,主要问题有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经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农村金融生态不理想等。农业作为高风险低回报的产业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应有的风险补偿机制,农业保险缺位,信贷资金安全性得不到明确保障。并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信用意识淡薄,往往把贷款与扶贫款相

等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时有发生。

因此各级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应协同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审活动,提高信用主体占比。

参考文献:

[1]陈锡文. 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2]杜晓山. 村镇银行业务范围还可突破[N].银行信息港.2007.

[3]何安耐. 胡必亮. 农村金融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李光. 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刘明康. 打好村镇银行推广基础[N].中华工商时报.2007.

[6]汤敏. 期待更开放的农村金融多元化市场[J].银行家.2007.

[7]朱新蓉. 《金融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8]庄毓敏.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刘渝阳. 农村金融的模式选择与运营绩效——中国首家村镇银行试点情况调查[J].西南金融.2007.10.

[10] 康菲菲, 王芳.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J]. 西南金融.2007.2.

[11]石丹林.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完善[J].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3.


相关文章

  • 2013-2017年中国村镇银行市场调研与投资分析报告
  • 中国产业洞察网 第一:中国产业洞察网研究员对市场调查报告的解读 第二:什么样的市场调查报告才是合格的? 第三:什么样的市场调查报告对村镇银行行业有价值? 第四:村镇银行市场调查报告目录结构 第五:村镇银行市场调查报告常见问题有哪些? 第六: ...查看


  • 新型村镇银行运营优势与突出问题研究_杨晓东
  • 2010年 第 总第 7期 202期 兰 州 学 刊L a n z h o u x u e k a n N o . 07 2010 G e n e r a l . N o . 202 新型村镇银行运营优势与突出问题研究 杨晓东 常文利 1 ...查看


  • 基于商业银行作用及运作模式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 基于商业银行作用及运作模式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普惠金融体系的基本含义是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它是对现有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金融排除现象的反思与变革,强调给一切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尤其是服务于中低 ...查看


  • 格莱珉模式与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之路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学 格莱珉模式与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之路 陈坚 李天柱 曹海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摘 要: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广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资金来源少.荣获2006 ...查看


  • 行长在银行员工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
  • 文 行长在银行员工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 同志们: 员工招聘工作自5月份起,历时70多天.经过报名初审.业务考试.面试公示.组织审核等程序,已完成了招聘工作的各项内容.根据董事会.行务会研究决定,现对李亭奇等22名同志正式录用.为了增强新招 ...查看


  • 2015成都农商银行&中成村镇银行校园招聘公告
  • 2015成都农商银行&中成村镇银行校园招聘公告 中成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由成都农商银行作为主发起行,在山东.江苏.福建.河北.四川.云南.新疆设立的39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成村镇银行& ...查看


  •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 [摘要]自从2007年初第一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由于其"低门槛"的特点,村镇银行在各个省市相继成立.村镇银行的成立为破解城乡二元难题,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支持三农服务提供了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 ...查看


  • 2017年村镇银行可行性研究报告
  • 村镇银行可行性研究报告 (说明:此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目 录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二章 组建村镇银行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市场前景分析 第四章 投资额及公司治理结构 第五章 三年发展规划 第六章 风险防范措施 第七 ...查看


  •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控制探析
  • [摘要]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力量,村镇银行从设立的那一天起,就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由于自身发展各方面的不太完善以及农村人的存储意识不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现状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