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理性对传统行为决策模型的反思

  【摘要】传统经济学赋予"经济人"完全理性这一假设,由此后继研究者提出理性决策过程模型,但现实中的行为决策却大相径庭。本文基于有限理性观点,对理性行为决策过程模型提出质疑和反思。   【关键词】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反思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201-03   一 、经济人的假设   自从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进行阐述以来,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就一直被信奉理性选择的经济学家们所引导。这些理论家坚信,在一个自由社会中,对自利这一目标的追求是人类进行选择以及走向繁荣的原因。   "经济人"假设是整个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前提性假设和基础性假设,并被作为全部理论构架的逻辑支撑点和方法论原则。它主张:   (1)人是理性的。他被假设为具有关于其环境相关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如果不是绝对完全的话,他至少也是令人难忘的清晰和丰富。他也被假设为具有良好组织和稳定的偏好系统,以及计算上的技能使他能够在可用的替代行动中,计算其中哪一个会允许他在偏好大小上达到可获得的最高点。   (2)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   (3)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与其他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交换是从"经济人"的本性驱使下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人类的交换倾向是利己本性的外在形式和作用方式,"理性言语那诸种能力的必然结果"。   二、 理性的定义   《The Concis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词典对理性的解释为: "形容词, 证明的或基于某种原因的、有逻辑的。"   在《现代决策理论基石》中, 西蒙对理性做了更为概括的定义 , 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1) 适合实现指定目标; (2) 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在理性行为模型中,选择包含特定的约束和拒绝其他约束涉及其中的隐含假设,包括哪些变量由理性组织"控制"(可以"最优化"作为理性调整的手段)以及哪些变量必须当作是给定的。   "传统"的理性概念包括如下规则:   A 最大最小规则。假设无论何种选项被选中,最坏的可能结局会随之发生——针对Sd中的s最小的V(s)会实现,则选择选项a的最坏支付应尽可能大。   对于实际选项集合A的最大值,我们可以代之以"所考虑"选项集合A0上的最大值。结局上的概率分布,在最大最小规则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C 确定性规则。给定A或中的每个a映射到S中特定的信息,选择结局具有最大支付的行为选项。   三 、理性行为决策模型简述   因此,个人被描述为完全靠思维,逻辑来解决问题的理性决策者。行为决策被认为是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结果。理性行为决策模型是一个问题解决型模型和信息处理型模型。两种模型均强调信息处理的重要性以及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四、有限理性的概念   理性选择理论的拥护者们对斯密《国富论》中所开创的实证分析经济学概念深信不疑,但他们往往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斯密的这部巨著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哲学基础上,即正义和其他美德会对人们追求自利行为形成约束。   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理性人"假定遭受到不同方面的经济学家的批判与修正。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 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 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莱宾斯坦的"X-低效率"理论表明任何经济行为者都存在着非理性行为,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能是一种极端和个别的情况。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决策采取依赖于习俗,惯例和模仿的形式。   西蒙从理论上批判了理性人模型,他指出理性人模型对决策机制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它假设:   (1) 所有供选择的备选方案是"给定的";   (2) 每个备选方案相应的后果是已知的;   (3) 理性人对所有可能后果由完全的效用排序   而这些假设在事实上是不可行的,他同时批判了传统选择的最优标准,提出了满意标准:   (1)有一套描述最低满意备选方案的标准;   (2) 被考虑的备选方案等于或超过所有这些标准。   不管是个体决策还是组织决策,大多数人类决策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的备选方案,而只是在例外情况决策是发现和选择最优的备选方案。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从实证的角度对理性选择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人们存在众多非理性决策行为,并提出了著名的"预期理论":   (1) 面对"获得",任命倾向于"风险规避";   (2) 面对"损失",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   (3) 获得与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该理论对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作出了修正,发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判断与传统经济理论所假定的那种理性发生系统性偏差的机理。并提出了启发式认知偏向,包括代表性偏向,可得性偏向以及锚定效应。   五、对传统理性行为决策模型的质疑   (一)问题识别   西蒙提出:由于总目标的非可操作性,导致用可操作性的子目标替代总目标。这就产生的心智成本的约束。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1)人们往往无法将总目标分解成清晰度可操作性的子目标。(2)由于总目标的混沌概念,人们常常忽略问题的识别这一过程而直接进行方案的搜集。   心智成本是人类运用理性与非理性,并对其进行合理配所花费的成本。心智成本包括理性计算的思维成本、对信息理解和处理的成本、认知协调成本以及与情感、动机、偏好、价值观相关的心理成本。心智成本决定了人类理性和非理性运用的状态和程度, 是有限理性的重要根源。而哈耶克也认为"不仅存在着'理性不及'的约束型有限理性, 还存在着以理性'无知'或理性'非理性'为表现形式的理性节约型有限理性"。节约型的有限理性就是出于心智成本的考虑。人类秉着理性经济的天性, 当遇到纷繁复杂的环境, 需要动用很大的脑力去算计与推理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理性捷径来做出决策。此时,人们的有限理性就是有意地避免心智耗费。同时由于人们的心智资源是稀缺的, 于是"经济人"在稀缺状况下寻求心智成本的最小化, 因而人们依据直觉、情绪、路径依赖、经验判断等捷径作出决策。   (二)信息搜索   信息搜索过程主要受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成本的外在约束。科恩里斯克认为要达到全完理性在信息搜集上要支付高昂的成本,通常,人们支付不起维系完全理性的成本。奈特认为人们并不知道风险的概率分布,不确定性影响了搜集信息的准确性,事实上,人们对于将要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认为有限理性的根基是"根本的不确定性"。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1)人们无法搜索到全部的信息。(2)人们无法确定已经搜索到信息的使用程度。   根据Tversky的观点, 行为人选择的描述是可变的, 程序也是可变的, 前后关系是不独立的, 而这些改变的存在是源于不同的选择情境, 在哲学上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变化的根源在于根本的不确定性。它促使人们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 因而当选择的情境改变时,人们对选择的描述、程序与事先的预想都发生了变化,这与完全理性所要求的公理性假设背离,于是就出现有限理性。接着Tversky和Kahneman共同指出,由于外部环境十分复杂, 决策时所面对的信息十分庞大,决策者经常会采用低成本的、依其先天生态特征"可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决策者通常采用启发法而不是概率准则进行决策,这些决策方式往往会导致易得性启发偏差、代表性启发偏差、基于锚系调整的偏差等系统性偏误,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非理性现象。本文将环境的复杂性也归之于不确定性,因而信息搜索过程受不确定性影响较大。   科恩里斯克是从信息成本角度出发讨论的,他认为存在丰富的经验证据证明有限理性是重要的。在大量有影响的文献中,有限理性模型已经证明了它们自身的存在,标准分析中假设的完全理性理由是不充分的,它们的逻辑是模棱两可的,一项经济决策的作出是一种成本高昂的活动,一个好的经济学要求我们接受所有的成本。   (三)方案评估   方案评估过程主要受到生理限制以及心智成本的内在约束。米勒认为:行为人自身的生理限制,也就是人在生理方面固有的计算和推理能力的不足。卡尼曼认为:出于节约心智成本的考虑,行为人在理性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往往采取一些启发式决策来代替最优方案。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产生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以及锚定效应。   行为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利用受到来自大脑记忆的天生限制,这也是导致行为人只能不完全理性行动的内部原因。米勒发现,行为人的快速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存人一项需要5-10秒钟。记忆的组织是一种表列等级结构(类似于计算机的有限内存,从内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时间,以及计算机的储存组织形式)。这些是大脑加工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选择性注意)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童。与此相适应,注意广度和知识范围的限制又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类似于无知和某种目的意识所产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类似于宗教或信仰对科学和经验事实的抵制或排斥)。   心智成本角度与信息成本角度都是从节约成本出发,不同的是,前者是节约内在成本, 后者是节约由周遭环境造成的外在成本。心智成本较之信息成本,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经济学与行为科学、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哈耶克的心智认识论和西蒙的心理资源稀缺论。   (四)方案选择   方案选择过程主要受到制度以及心智成本的约束。科斯认为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现实的制度赋予了制约的条件,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人们的理性受到了制约。哈耶克认为人的心智永远不能被人的心智所充分了解。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方案评估中所产生的偏差持续性的偏移。   日本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有限理性的行为人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制度中的浓缩信息,尽管制度传递信息的能力是不完备的,但是对于这些行为人来说,浓缩的信息也就足够了。而Tversky和Kahneman等教授通过行为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进一步证实了有限理性的假设,他们指出:"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利益的驱使,同样受自己的灵活偏好和个体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样著名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也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中经济人的假设,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该实验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而人们的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陶冶中不断形成。   心智是一个人的决策方式。它是大脑与现实中具体的情境结合,促发经验的灵感做出的决策。这种决策是人们用经历锻造的结果,当遇到新的情境时,无需再对环境重新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以及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发生概率的分析,是人类理性节约天性的体现。正是由于心智资源稀缺,才需要节约心智成本,运用经验去认知。一切管理决策都有一个内在约束,即可用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约束可能就是心智的约束。   (五)成果   成果阶段主要受到生理限制和心智成本的内在约束。赛勒提出自我约束问题是人们决策非理性的重要根源。虽然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自我约束问题的存在,却往往难以纠正它。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尽管人们意识到有限理性存在,往往难以调整自我的行为,下一次行为的时候却很容易遗忘上一次的有限理性行为。   行为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发现完全理性的公理体系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有限理性更贴合现实,究其原因,不在于逻辑理论的缺陷,而在于公理假设上的问题。   第一,决策者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明确的和绝对的。   第二,决策者掌握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表现为他不能找到全部备选方案,即使找到全部备选方案,也不能完全了解备选方案的所有后果,人们的注意力常常随着偏好体系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人们的头脑不能在某一瞬间抓住所有结果的整体。由于社会系统是一个确定性很大的随机系统,是很难准确预测的,而且由人参与的反馈性也导致预测不准。   第三,决策者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贯的偏好体系。固然偏好会决定行为的取向和选择,但偏好并不都是先验的,它本身的变化与明确程度又是行动的结果。   第四,决策制定总要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或其他成本的制约。决策不仅要求具有合理性,而且要求具有时效性。"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得出,现实的条件不符合完全理性的公理性假定, 人们所拥有的理性只能是有限的,人们的行为决策过程也是受约束的。

  【摘要】传统经济学赋予"经济人"完全理性这一假设,由此后继研究者提出理性决策过程模型,但现实中的行为决策却大相径庭。本文基于有限理性观点,对理性行为决策过程模型提出质疑和反思。   【关键词】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反思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201-03   一 、经济人的假设   自从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进行阐述以来,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就一直被信奉理性选择的经济学家们所引导。这些理论家坚信,在一个自由社会中,对自利这一目标的追求是人类进行选择以及走向繁荣的原因。   "经济人"假设是整个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前提性假设和基础性假设,并被作为全部理论构架的逻辑支撑点和方法论原则。它主张:   (1)人是理性的。他被假设为具有关于其环境相关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如果不是绝对完全的话,他至少也是令人难忘的清晰和丰富。他也被假设为具有良好组织和稳定的偏好系统,以及计算上的技能使他能够在可用的替代行动中,计算其中哪一个会允许他在偏好大小上达到可获得的最高点。   (2)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   (3)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与其他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交换是从"经济人"的本性驱使下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人类的交换倾向是利己本性的外在形式和作用方式,"理性言语那诸种能力的必然结果"。   二、 理性的定义   《The Concis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词典对理性的解释为: "形容词, 证明的或基于某种原因的、有逻辑的。"   在《现代决策理论基石》中, 西蒙对理性做了更为概括的定义 , 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1) 适合实现指定目标; (2) 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在理性行为模型中,选择包含特定的约束和拒绝其他约束涉及其中的隐含假设,包括哪些变量由理性组织"控制"(可以"最优化"作为理性调整的手段)以及哪些变量必须当作是给定的。   "传统"的理性概念包括如下规则:   A 最大最小规则。假设无论何种选项被选中,最坏的可能结局会随之发生——针对Sd中的s最小的V(s)会实现,则选择选项a的最坏支付应尽可能大。   对于实际选项集合A的最大值,我们可以代之以"所考虑"选项集合A0上的最大值。结局上的概率分布,在最大最小规则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C 确定性规则。给定A或中的每个a映射到S中特定的信息,选择结局具有最大支付的行为选项。   三 、理性行为决策模型简述   因此,个人被描述为完全靠思维,逻辑来解决问题的理性决策者。行为决策被认为是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结果。理性行为决策模型是一个问题解决型模型和信息处理型模型。两种模型均强调信息处理的重要性以及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四、有限理性的概念   理性选择理论的拥护者们对斯密《国富论》中所开创的实证分析经济学概念深信不疑,但他们往往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斯密的这部巨著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哲学基础上,即正义和其他美德会对人们追求自利行为形成约束。   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理性人"假定遭受到不同方面的经济学家的批判与修正。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 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 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莱宾斯坦的"X-低效率"理论表明任何经济行为者都存在着非理性行为,新古典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能是一种极端和个别的情况。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决策采取依赖于习俗,惯例和模仿的形式。   西蒙从理论上批判了理性人模型,他指出理性人模型对决策机制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它假设:   (1) 所有供选择的备选方案是"给定的";   (2) 每个备选方案相应的后果是已知的;   (3) 理性人对所有可能后果由完全的效用排序   而这些假设在事实上是不可行的,他同时批判了传统选择的最优标准,提出了满意标准:   (1)有一套描述最低满意备选方案的标准;   (2) 被考虑的备选方案等于或超过所有这些标准。   不管是个体决策还是组织决策,大多数人类决策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的备选方案,而只是在例外情况决策是发现和选择最优的备选方案。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从实证的角度对理性选择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人们存在众多非理性决策行为,并提出了著名的"预期理论":   (1) 面对"获得",任命倾向于"风险规避";   (2) 面对"损失",人们倾向于"追求风险";   (3) 获得与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   该理论对传统的风险决策理论作出了修正,发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判断与传统经济理论所假定的那种理性发生系统性偏差的机理。并提出了启发式认知偏向,包括代表性偏向,可得性偏向以及锚定效应。   五、对传统理性行为决策模型的质疑   (一)问题识别   西蒙提出:由于总目标的非可操作性,导致用可操作性的子目标替代总目标。这就产生的心智成本的约束。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1)人们往往无法将总目标分解成清晰度可操作性的子目标。(2)由于总目标的混沌概念,人们常常忽略问题的识别这一过程而直接进行方案的搜集。   心智成本是人类运用理性与非理性,并对其进行合理配所花费的成本。心智成本包括理性计算的思维成本、对信息理解和处理的成本、认知协调成本以及与情感、动机、偏好、价值观相关的心理成本。心智成本决定了人类理性和非理性运用的状态和程度, 是有限理性的重要根源。而哈耶克也认为"不仅存在着'理性不及'的约束型有限理性, 还存在着以理性'无知'或理性'非理性'为表现形式的理性节约型有限理性"。节约型的有限理性就是出于心智成本的考虑。人类秉着理性经济的天性, 当遇到纷繁复杂的环境, 需要动用很大的脑力去算计与推理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理性捷径来做出决策。此时,人们的有限理性就是有意地避免心智耗费。同时由于人们的心智资源是稀缺的, 于是"经济人"在稀缺状况下寻求心智成本的最小化, 因而人们依据直觉、情绪、路径依赖、经验判断等捷径作出决策。   (二)信息搜索   信息搜索过程主要受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成本的外在约束。科恩里斯克认为要达到全完理性在信息搜集上要支付高昂的成本,通常,人们支付不起维系完全理性的成本。奈特认为人们并不知道风险的概率分布,不确定性影响了搜集信息的准确性,事实上,人们对于将要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认为有限理性的根基是"根本的不确定性"。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1)人们无法搜索到全部的信息。(2)人们无法确定已经搜索到信息的使用程度。   根据Tversky的观点, 行为人选择的描述是可变的, 程序也是可变的, 前后关系是不独立的, 而这些改变的存在是源于不同的选择情境, 在哲学上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变化的根源在于根本的不确定性。它促使人们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 因而当选择的情境改变时,人们对选择的描述、程序与事先的预想都发生了变化,这与完全理性所要求的公理性假设背离,于是就出现有限理性。接着Tversky和Kahneman共同指出,由于外部环境十分复杂, 决策时所面对的信息十分庞大,决策者经常会采用低成本的、依其先天生态特征"可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决策者通常采用启发法而不是概率准则进行决策,这些决策方式往往会导致易得性启发偏差、代表性启发偏差、基于锚系调整的偏差等系统性偏误,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等非理性现象。本文将环境的复杂性也归之于不确定性,因而信息搜索过程受不确定性影响较大。   科恩里斯克是从信息成本角度出发讨论的,他认为存在丰富的经验证据证明有限理性是重要的。在大量有影响的文献中,有限理性模型已经证明了它们自身的存在,标准分析中假设的完全理性理由是不充分的,它们的逻辑是模棱两可的,一项经济决策的作出是一种成本高昂的活动,一个好的经济学要求我们接受所有的成本。   (三)方案评估   方案评估过程主要受到生理限制以及心智成本的内在约束。米勒认为:行为人自身的生理限制,也就是人在生理方面固有的计算和推理能力的不足。卡尼曼认为:出于节约心智成本的考虑,行为人在理性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往往采取一些启发式决策来代替最优方案。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产生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以及锚定效应。   行为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利用受到来自大脑记忆的天生限制,这也是导致行为人只能不完全理性行动的内部原因。米勒发现,行为人的快速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存人一项需要5-10秒钟。记忆的组织是一种表列等级结构(类似于计算机的有限内存,从内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时间,以及计算机的储存组织形式)。这些是大脑加工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选择性注意)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童。与此相适应,注意广度和知识范围的限制又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类似于无知和某种目的意识所产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类似于宗教或信仰对科学和经验事实的抵制或排斥)。   心智成本角度与信息成本角度都是从节约成本出发,不同的是,前者是节约内在成本, 后者是节约由周遭环境造成的外在成本。心智成本较之信息成本,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经济学与行为科学、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哈耶克的心智认识论和西蒙的心理资源稀缺论。   (四)方案选择   方案选择过程主要受到制度以及心智成本的约束。科斯认为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现实的制度赋予了制约的条件,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人们的理性受到了制约。哈耶克认为人的心智永远不能被人的心智所充分了解。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方案评估中所产生的偏差持续性的偏移。   日本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有限理性的行为人能够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制度中的浓缩信息,尽管制度传递信息的能力是不完备的,但是对于这些行为人来说,浓缩的信息也就足够了。而Tversky和Kahneman等教授通过行为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进一步证实了有限理性的假设,他们指出:"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利益的驱使,同样受自己的灵活偏好和个体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样著名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也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中经济人的假设,试验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该实验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而人们的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陶冶中不断形成。   心智是一个人的决策方式。它是大脑与现实中具体的情境结合,促发经验的灵感做出的决策。这种决策是人们用经历锻造的结果,当遇到新的情境时,无需再对环境重新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以及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发生概率的分析,是人类理性节约天性的体现。正是由于心智资源稀缺,才需要节约心智成本,运用经验去认知。一切管理决策都有一个内在约束,即可用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约束可能就是心智的约束。   (五)成果   成果阶段主要受到生理限制和心智成本的内在约束。赛勒提出自我约束问题是人们决策非理性的重要根源。虽然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自我约束问题的存在,却往往难以纠正它。约束矛盾主要表现在:尽管人们意识到有限理性存在,往往难以调整自我的行为,下一次行为的时候却很容易遗忘上一次的有限理性行为。   行为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发现完全理性的公理体系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有限理性更贴合现实,究其原因,不在于逻辑理论的缺陷,而在于公理假设上的问题。   第一,决策者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明确的和绝对的。   第二,决策者掌握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表现为他不能找到全部备选方案,即使找到全部备选方案,也不能完全了解备选方案的所有后果,人们的注意力常常随着偏好体系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人们的头脑不能在某一瞬间抓住所有结果的整体。由于社会系统是一个确定性很大的随机系统,是很难准确预测的,而且由人参与的反馈性也导致预测不准。   第三,决策者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贯的偏好体系。固然偏好会决定行为的取向和选择,但偏好并不都是先验的,它本身的变化与明确程度又是行动的结果。   第四,决策制定总要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或其他成本的制约。决策不仅要求具有合理性,而且要求具有时效性。"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得出,现实的条件不符合完全理性的公理性假定, 人们所拥有的理性只能是有限的,人们的行为决策过程也是受约束的。


相关文章

  • 行为财务学的假设研究
  • 行为财务学的假设研究 周润书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行为财务学就是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与财务学相结合的学科.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学理论,行为财务 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市场是非有效的.基于这两个基本假设,行为财务学提 ...查看


  • 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嬗变与超越
  • 西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嬗变与超越 王国成 2013-1-10 9:5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2年7期第68-81页 作者简介:王国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西方经济学以 ...查看


  • 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 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摘要:有效市场假设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 但是过于简单的假设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市场中的金融现象.在对有效市场的挑战中, 逐渐形成了行为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主义科学的理论与金融领域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 ...查看


  • 经济周期_投资者心理偏差与资产定价_张荣武
  • 经济周期.投资者心理 偏差与资产定价* 张荣武沈庆元聂慧丽 (广东商学院会计学院510320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 [摘要]新兴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存在的重大缺陷是未全面.系统地研究投资者心理偏差的变动机理和行为偏差的形成根源,以 ...查看


  • 基于有限理性模型分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
  • 经济研究 JNGJYANJU l l l 基于有限理性模型分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 钱悦扬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 上海 20 3 ) 000 要 当前加 快经济结构调整 . 促进 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 中关键是推进 产业结 ...查看


  •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 翁贞林: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农户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翁贞林 内容提要:本文在诠释农户概念.农户理论三大学派的基础上, 国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理论及以前的小农社会, :农户经济行为的差异性.农户家庭成员行为决策的 ...查看


  • 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 作者:张兵 经济管理 2003年03期 上世纪初,凯恩斯基于心理预期提出著名的"选美博弈"理论,即人们会根据自己对别人选择的预测而做出决定,大多数投资者的决定是"只能被视作即刻行动的动物血性,而不是基于加权概率 ...查看


  • [简捷启发式]:高效决策的方法与提升路径
  • <简捷启发式>封面,来源:豆瓣读书 <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是德国的适应行为与认知(adaptive behavior and cognition,ABC)研究组所写就的一本研究报告集.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其实讲 ...查看


  • 个体决策者有限理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 有限理性是比完全理性更符合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的假说.论文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主要从决策者自身和决策环境两方面来考虑,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个体决策者有限理性的四大因素--认知.心智成本.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进行系统研究,分析有限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