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考点汇总

一、《咏雪》

1.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集中商量) B.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什么)

C. 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像什么) D.公欣然曰。(欣然:幸福)

2.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俄而雪骤。 突然间,雪下得紧了。B .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 .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D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3. 下列句式属于倒装句的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白雪纷纷何所似?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 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B.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为此而笑乐。

C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D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 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B .柳絮的比喻好一些,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

C. 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D .两种比喻都很好,撒盐比柳絮好一些。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

B .本文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C.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喜爱之情。D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谢太傅的偏爱之心。

二、《陈太丘与友期》

1.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委而去:丢下B. 下车引之:引导C. 去后乃至:刚刚D. 太丘舍去:舍得

2.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 你父亲不在吗?B. 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等了你很久也没来,要打算离开了。

C.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D.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不顾别人走了。

3. 下列词语古今意义有误的一项( )

A.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B.委 古义:委托 今义:委屈、委托

C. 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D. 期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B.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C. 陈太丘父子身上体香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

D.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5. 对元方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对其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性格直率的特点。

B. 元方的无礼体现在: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给他脸色看看,让其知道自己的厉害。

C. 元方品质良好,有正义感,值得我们学习。

D. 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本文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B. 本文反映了“友人”的不守约定、不讲信用。

C..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传说故事。

D .本文记述了年方七岁的元方敢于维护父亲尊严的故事,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三、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④故曰:教学相长也。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 不知其旨也(旨:古义,圣旨,今义,意义)C. 虽有至道(至: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D. 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 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由日常现象品尝佳肴开始,意在借此类比,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B. 第②句“是故”带起下文,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C. 第④句得出结论,教与学互相促进。

D. 结尾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4. 对“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者是聪哥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教和学的关系。

B.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的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C. 前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后者是全文的观点,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D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5. 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逻辑性强,有条理,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结构完整,有条不紊,句式整齐。

C. 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D.古代谚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河中石兽》

1.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一寺临河干(靠近)B. 山门圮于河(倒塌)D. 阅十余岁(学习)D. 但知其一(只) ....

2.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寺僧判断其“在水中”,是因为“顺流下矣”。

B. 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C.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 寺僧、讲学家和老水兵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B. 本文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地方去找。

C. 我们应该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D.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

4. 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

B. 最后写老水兵的话,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效果。

C. 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和说明等。

五、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 其子曰: “不筑, 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1. 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夜晚)B. 其子曰(其,代词,代指他的)

C. 其家甚智其子(其,这)D. 而疑邻人之父(而,而且)

2. 对“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天晚上果然拿了大量财物逃跑,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B.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C.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甚至觉得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D.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隔壁那个老人怀疑自己儿子干的。

3. 下列各项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B. 其子∕曰: “不筑, 必将∕有盗. ”

C. 其邻人∕之父亦云 D. 暮而∕果大亡其财

4. “不筑, 必将有盗.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A. 本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 本句是故事的关键处,这是“其子”与“邻人之父”都说过的话,但因亲缘关系不同,就遭到不同的对待;对其子是夸奖,对邻人之父则是怀疑。

C. 这句话在文中可有可无,只显示结果即可,能说明一定的道理。 D.总括句,总领下文。

5.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主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B. 从老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看到问题要勇于直言,不管别人有什么想法。

C. 从消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

D. 从积极方面: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看提意见的人是什么人,对人不能持偏见。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太简练,寓意有些欠深刻。

B. 开头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宋”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和经过。

C. 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D.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B. 人皆吊之(吊,吊唁)C. 此何遽不为福乎(福,幸福)D.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堕,堕落)

2, 下列各项句子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擅长巫术的人。)

B.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这怎么就是件坏事呢?)

C.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居住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

D.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3. 下列各项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胡B. 此何∕遽∕不∕为福乎?C.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4.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和事情的开端。

B. “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刻画了一位善于推测、有预见性、神通广大的老者形象。

C.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为下文叙述的塞翁之子因折髀而活着作铺垫。

D .本文阐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5. 对本文写作特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篇幅短小,构思巧妙。

B. 文章叙述了好事和坏事的三次转化,这些转化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C. 文章全文巧用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艺术手法,层层深化主题。

D. 本文寓意深刻,可读性较强。

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隶耕(隶,属于) 或以钱币乞之(或,或者 )

B.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微微)父利其然也(利,以„„为利)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D.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自己可以。立就,立刻完成)

2. 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A.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B. (他)最终成为众人中的一员,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的影响。

C. (他)最终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因为受到先天的影响较大。

D. (他)最终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因为受到后天的教育的影响。

3. 方仲永让“邑人奇之”的表现是( )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D.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 下列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B. “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C. 文中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D. 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 下列在本文写法上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略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详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 安排材料的作用是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B. 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抑;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扬”。

C. 语言精当,言简义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D. 记叙、议论、说明和描写相结合,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一、《咏雪》

1.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集中商量) B.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什么)

C. 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像什么) D.公欣然曰。(欣然:幸福)

2.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俄而雪骤。 突然间,雪下得紧了。B .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 .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D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3. 下列句式属于倒装句的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C. 白雪纷纷何所似?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 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B.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为此而笑乐。

C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D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 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B .柳絮的比喻好一些,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

C. 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D .两种比喻都很好,撒盐比柳絮好一些。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

B .本文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C.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喜爱之情。D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谢太傅的偏爱之心。

二、《陈太丘与友期》

1. 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委而去:丢下B. 下车引之:引导C. 去后乃至:刚刚D. 太丘舍去:舍得

2.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 你父亲不在吗?B. 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等了你很久也没来,要打算离开了。

C.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D.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不顾别人走了。

3. 下列词语古今意义有误的一项( )

A.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B.委 古义:委托 今义:委屈、委托

C. 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D. 期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B.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C. 陈太丘父子身上体香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

D.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5. 对元方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对其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性格直率的特点。

B. 元方的无礼体现在: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给他脸色看看,让其知道自己的厉害。

C. 元方品质良好,有正义感,值得我们学习。

D. 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本文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B. 本文反映了“友人”的不守约定、不讲信用。

C..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传说故事。

D .本文记述了年方七岁的元方敢于维护父亲尊严的故事,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三、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④故曰:教学相长也。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 不知其旨也(旨:古义,圣旨,今义,意义)C. 虽有至道(至: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D. 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D.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 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由日常现象品尝佳肴开始,意在借此类比,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B. 第②句“是故”带起下文,强调了学的重要性。

C. 第④句得出结论,教与学互相促进。

D. 结尾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4. 对“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者是聪哥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教和学的关系。

B.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的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C. 前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后者是全文的观点,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D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5. 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逻辑性强,有条理,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结构完整,有条不紊,句式整齐。

C. 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D.古代谚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河中石兽》

1.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一寺临河干(靠近)B. 山门圮于河(倒塌)D. 阅十余岁(学习)D. 但知其一(只) ....

2.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寺僧判断其“在水中”,是因为“顺流下矣”。

B. 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C.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 寺僧、讲学家和老水兵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B. 本文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地方去找。

C. 我们应该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D.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

4. 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

B. 最后写老水兵的话,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效果。

C. 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和说明等。

五、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 其子曰: “不筑, 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1. 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夜晚)B. 其子曰(其,代词,代指他的)

C. 其家甚智其子(其,这)D. 而疑邻人之父(而,而且)

2. 对“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天晚上果然拿了大量财物逃跑,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B.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C.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甚至觉得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D.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隔壁那个老人怀疑自己儿子干的。

3. 下列各项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B. 其子∕曰: “不筑, 必将∕有盗. ”

C. 其邻人∕之父亦云 D. 暮而∕果大亡其财

4. “不筑, 必将有盗.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A. 本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 本句是故事的关键处,这是“其子”与“邻人之父”都说过的话,但因亲缘关系不同,就遭到不同的对待;对其子是夸奖,对邻人之父则是怀疑。

C. 这句话在文中可有可无,只显示结果即可,能说明一定的道理。 D.总括句,总领下文。

5.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主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B. 从老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看到问题要勇于直言,不管别人有什么想法。

C. 从消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

D. 从积极方面: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看提意见的人是什么人,对人不能持偏见。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太简练,寓意有些欠深刻。

B. 开头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宋”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和经过。

C. 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D.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

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B. 人皆吊之(吊,吊唁)C. 此何遽不为福乎(福,幸福)D.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堕,堕落)

2, 下列各项句子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擅长巫术的人。)

B.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这怎么就是件坏事呢?)

C.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居住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

D.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

3. 下列各项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胡B. 此何∕遽∕不∕为福乎?C.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4.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和事情的开端。

B. “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刻画了一位善于推测、有预见性、神通广大的老者形象。

C.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为下文叙述的塞翁之子因折髀而活着作铺垫。

D .本文阐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5. 对本文写作特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篇幅短小,构思巧妙。

B. 文章叙述了好事和坏事的三次转化,这些转化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C. 文章全文巧用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艺术手法,层层深化主题。

D. 本文寓意深刻,可读性较强。

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隶耕(隶,属于) 或以钱币乞之(或,或者 )

B.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微微)父利其然也(利,以„„为利)

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D.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自己可以。立就,立刻完成)

2. 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A.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B. (他)最终成为众人中的一员,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的影响。

C. (他)最终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因为受到先天的影响较大。

D. (他)最终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因为受到后天的教育的影响。

3. 方仲永让“邑人奇之”的表现是( )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D.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 下列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B. “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C. 文中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D. 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 下列在本文写法上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略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详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 安排材料的作用是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B. 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抑;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扬”。

C. 语言精当,言简义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D. 记叙、议论、说明和描写相结合,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1-6册古诗文默写题,初一至初三应考都能帮到你 [一点资讯]
  • 初中语文1-6册古诗文默写题,初一至初三应考都能帮到你 初中学习哥 3天前 初中语文1-6册古诗文默写题,初一至初三应考都能帮到你!暑假必背 声 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初中生i学习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 政 ...查看


  • 2015语文高考备考资料精选
  • 1. 高考语文易错字汇总 2. 高考语文字音考点--常考108个多音字 3. 高考语文常见字形易误字集锦 4. 国家语委公布异形词语整理表 5. 高考语文易读错的常用字 6. 在口语与书面语中读音不同的词 7. 500个容易读错的字音 8. ...查看


  •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默写超全汇总!
  • 中考考点,初中文言文默写超全汇总! <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中阐述关 ...查看


  •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根据11月24日教研活动时问卷调查整理,也许能引发大家一些深思,也许我们能够共同寻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基础部分 1.学生在词语运用方面的能力普遍薄弱,丢失严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词语逐词分析,这一类型题该怎样去抓 ...查看


  •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 ...查看


  • 新初一1.[世说新语]两则
  •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1.掌握文言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一课时 第一单元: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 怎样学习文言文 1.以本为本 虚词:连词.语气词等 固定句式:翻译为主 考纲:考察能力→对应题型 2.古代的阅读理解-- ...查看


  • 期末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上学期期末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1)班和(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在重大责任面前为优化下学期教学,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端正思想,师生互赏.认真学习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 ...查看


  • 九年级语文工作总结
  • 九年级语文工作总结 黑石中学:陈守国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3)班和(4)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在重大责任面前为优化下学期教学,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端正思想,师生互赏 认真学习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中 ...查看


  • 岳飞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岳飞传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