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探讨

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探讨

席玉坤

山东省济南市农业局区划办公室主任 济南250001

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并与城市经济紧密融合的,具有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都市农业的雏型和框架初步形成。为加大引导力度,促其健康发展,根据市领导的要求,编制《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一、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意义和基础条件

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除了都市农业自身的优越性外,更是出于对济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综合考虑:都市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发展都市农业与济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相统一;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城市功能齐全,市场容量大,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将济南的诸多优势串联起来,发挥别人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扬长避短;济南有发展城郊农业的经验和基础,而都市农业本身就是在城郊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于城郊农业的现代农业形态。“九五”特别是1998年以来,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开放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关联显著增强,为发展都市农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⒈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功能趋向多元化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市农业开始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农业迈进,农业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95亿元,比1995年增长43.1%;粮食总产240.3万吨,棉花总产2.7万吨,油料总产4.6万吨;“菜篮子”生产全面增长,农产品开始告别“短缺时代”,有效的保证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

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发展都市农业创造了条件。

针对农产品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我市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合理,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不断增加,粮经比例由1995年的81∶19调整为74∶26,无公害农产品达到4万公顷,优质品牌农业达到50多个,面积达到6万公顷。农业的市场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的格局开始形成。

经过结构调整,农业适应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市容市貌,提供观光旅游场所和进行文化、科普、教育等社会、生态功能逐步增强。到2000年,全市已发展观光农园、精品展示、垂钓、森林旅游、赏花、农产品采摘、民俗文化游、农家乐、青少年科普基地等观光旅游农业项目100多处,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年创效益达数亿元。跑马岭风景区、药乡森林公园、七星台植物园、红叶谷生态文化区、卧龙峪观光农业区、美里湖休闲垂钓、仲宫梨花节等项目的建成开放,大大提升了我市农业的档次水平,显示了都市农业的强大生命力。

⒉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程度进一步提高

2000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8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5.93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9.5万千瓦,比1995年增长44.9%;农村用电量达到14亿千瓦时,比1995年增长21.5%,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农膜施用量达到10621吨,比1995年增长130.5%;93.9%的村通了车;农村通电话户达到36.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8.98部,比1995年增加11.75部;林木覆盖率达到19.7%,比1995年增长2.4个百分点;粮食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设施农业达2万公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100多处,规模经营大户达2.2万个,土地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日趋资本化、技术化和企业化,为农业充分利用城市现代化工业技术装备以及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加速了都市农业发展进程。

⒊城市经济对农业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及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明显增强

市区面积达325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0%以上;市区人口322.5万人,非农业人口222.2

万人,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57%和39%;二三产业总产值969亿元,城乡储蓄存款金额达534.6亿元。全市大中专院校及全市科研机构173个,拥有较强的科研、人才、技术优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渗透、融合力大大增强,传统的城乡生产要素分割布局的状态被突破,大量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农业,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紧密结合,一批工商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纷纷在农村兴建。利用四荒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全市吸引约10亿元非农资金,开发土地2.67万公顷,初步建立起300余处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较高、融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农民与居民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的都市农业项目。与此同时,全市每年约有25万名农民进城打工,为农村带去了城市的文化、信息、技术和资金,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加速了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⒋都市农业正在由点到面蓬勃发展

市政府在总结基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1年下发了济政发5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发展我市观光旅游农业的意见》,引导全市都市农业进入快车道。章丘市、历城区等10县(市)区都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并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的规划意见和政策性文件。历城区实施“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省城后花园”战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仲宫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梨花节,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槐荫区实施了以观光农业、创汇农业、休闲渔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思路,建设了美里湖观光农业区,农产品创汇不断增加,全市都市农业已从点上突破开始进入点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

⒈指导思想

我市都市农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围绕需求,立足实际,点面结合,突出特色,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企业化水平为主要手段,以建设观光农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主要标志,以增强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基本目标,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保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

贡献。

⒉任务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任务目标是,到2005年,基本建成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功能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经济互相渗透、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复合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一批具有都市农业特征的观光农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一批较高标准的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和设施农业片,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性”目标分别是:

生产性目标:以建设质量型、创汇型、设施型农业为重点,到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平均增长6%;农业外向度由2000年的2%达到10%以上,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3亿元以上,创汇型农业发展到3万公顷,出口型龙头企业发展到20余处;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全面提高,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5%,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到50个以上,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由2万公顷发展到6万公顷,品种由蔬菜、花卉、制种向农、林、牧、渔业发展,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饲)种植比例由74∶26调整为65∶35,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由71∶29调整为60∶40,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由1∶0.5调整为1∶1,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2∶88调整为10∶90。建设一批资本含量较高、效益较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带、点),基本建成现代集约化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体系和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高度开放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

生活性目标:以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为主要内容,力争到2005年,在旅游景区周围、主要干线两侧和主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构筑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市观光旅游农业新格局;建立起上百处不同特色、不同层次和规模,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和科普等多功能的观光旅游农业基地,着力开发垂钓休闲园、观光休闲农苑、森林旅游、租赁农园、农产品采摘、赏花、青少年农庄、农家乐、新农村游、民俗游等具有生活性、参与性的项目,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到2005年,年接待游人能力达到200万人次,观光农业年收入达到10亿元左右。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由3047元达到4150元以上,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生态性目标:以建设生态农业、提高环境质量为方向,到2005年,基本构筑起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主的种植业生态系统、优质林果业生态系统、高效畜牧业生态系统、生态渔业系统、农产品转化增值系统、农村资源综合利用良性循环系统、农村庭院生态开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框架,全市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扭转,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人与自然达到基本和谐,森林覆盖率由19.7%达到24%,全市10%的乡镇、20%的村庄、30%的农户和主要交通干线、河流两侧基本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都市提供生态屏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质量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达到较高程度,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功能显著增强,都市农业建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重点项目及布局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推进”的思路,按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的功能分别规划了一批建设项目,今、明两年着重抓好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设施农业,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它项目在“十五”期间有较大进展,到2010年基本完成本规划项目和建设任务。

⒈生产性项目

分质量农业、高效畜牧业、优质林果业、休闲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创汇农业等七个方面进行规划布局。

质量农业

围绕提高农业质量,规划建设9个绿色、无公害、高效益的都市农业种植业项目:1、以章丘、商河等市、县为重点的6万公顷优质专用小麦基地。2、以济阳、长清为重点的6.5万公顷无公害玉米生产基地。3、以济阳、历城、槐荫为重点的1万公顷绿色稻米生产基地。4、5万公顷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以历城、长清为重点的5000万平方米食用菌基地。6、以济阳、平阴为重点的2万公顷绿色果用瓜基地。7、以长清、平阴为重点的1万公顷绿色小杂粮基地。8、以历城、市中为重点的1万公顷“四鲜”生产基地。9、以历城、章丘为重点的4万公顷牧草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品种展示、采摘、品尝、劳作等项目。

高效畜牧业

全市重点建设四大养殖业项目:1、以历城、长清、市中、章丘为重点的3万头奶牛基地。2、以平原地区为重点的5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3、以山区为重点的25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4、生猪养殖基地。全市发展16处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以上,辐射2万养猪户。在基地建设中,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牧场和畜禽良种展示项目,搞好场区绿化、美化、净化,提高环境质量。

优质林果业

新发展以名优特新品种为主的林果基地4万公顷。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苹果、玉杏、板栗、核桃、柿子等,大力发展设施果品,提早上市,提高效益,北部平原大力发展优质梨、枣和林纸一体化项目等。加大优质葡萄种植面积,全市发展红提葡萄1万公顷以上,积极搞好葡萄深加工,使葡萄尽快形成一个产业。在全市发展6万公顷优质用材林基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发挥林果业优势,积极发展林业生态旅游、赏花、果品采摘等项目。

休闲渔业

大力发展以垂钓、旅游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型水产业,建立一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工厂化、设施化养殖及常年垂钓观光基地。重点发展白云湖、美里湖、跃进湖、海山水库、黄河沿线、浪溪河垂钓观光区,垂钓渔场达到100个,举办垂钓节或者垂钓周活动,到2005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万公顷。

设施农业

全市在现有的上百处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基础上向外扩展,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沿交通干线两侧重点发展一批高标准、多功能、节能型的大棚农作物、食用菌、果树、花卉、制种、畜牧养殖和水产设施农业带,设施农业由现在的2万公顷发展到6万公顷以上。来自设施农业的年收入由目前的30亿元达到100亿元。设施农业要成为都市农业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分区域布局:历城区10万亩设施草莓、食用菌和设施果、菜,济阳县15万亩设施经济作物,商河县15万亩设施浅水藕、大蒜等,章丘市的10万亩设施无公害农产品,长清区的5万亩设施农业精品园,平阴县的5万亩设施花、果、菜和市内其它四区的4万亩高科技农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以蔬菜、肉类、粮食、水果、奶业、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100个大型龙头企业,使其在加工规模、档次、加工标准等方面尽快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到200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现在的50亿元达到100亿元,联系农户30万户,带动基地180万亩。

创汇农业

全市重点建设一批较高标准的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到2005年发展3万公顷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年出口交货值达到13亿元以上。主要包括章丘市的10万亩蔬菜、历城区的5万亩食用菌和干杂果、长清区的5万亩甘蓝和果品、商河县的10万亩大蒜和浅水藕、平阴县的5万亩土豆和果品、槐荫区的万亩元葱等。

⒉生活性项目

全市重点发展100余处观光旅游农业项目,分市直和县(市)区布局如下。

市直:建设以森林景观、人文景观、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的山东药乡国家森林公园;以展示农业高科技为特色的济南农高区观光旅游和山东省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以市淡水所为依托,建设淡水珍品观光基地;配套建设跑马岭风景区周围农家乐、果品采摘、生态旅游等项目;完善七星台万亩植物园和四季村周围农家乐游等项目;深度开发红叶谷等生态文化项目。新开发一批观光旅游项目,如积极筹建“齐鲁农业博览园”,提高品位、突出教育功能,创出品牌、增强吸引力。

章丘市:以明水香稻展示、宁家埠高科技农业展示、绣惠大葱等农作物良种展示为主,建设万亩精品农业展示区;建设明水浅井、官庄花卉、圣井花卉、普集杏林花卉等四大花卉园;建设垛庄果品采摘、鸣羊山、卧牛山等占地300公顷的果品采摘园;建设垛庄水库等6处高档垂钓休闲园;建设5处、100余户的农家乐小院;举办辛寨、曹范两处桃花节和锦屏山登山节;建设以市民自营为特色的自营农业园区50余处,开发面积1000公顷左右。建设占地56平方公里的白云湖观光旅游风景区、占地700公顷的胡山古峪卉木园观光旅游风景区、占地近600公顷的海山观光旅游风景区、占地300公顷的圣井危山观光旅游风景区、锦屏山游览风景区、赭山观光旅游风景区。继续办好白云湖荷花节及垂钓、休闲等活动

历城区:以南部山区观光旅游农业景区和华山景区观光旅游农业区建设为主,在济南野生动

物世界、药乡景区、四门塔景区和七星台庄园等周围配套建设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发以赏花、采摘、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仲宫万亩观光农业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柳埠山区观光农业区,西营万亩果品采摘、休闲区、绣川红叶观赏区、高尔民俗游和蟠龙山森林公园观光旅游等,把南部山区建设成全市最大的观光旅游农业区。在北部,结合华山景区开发,沿机场路两侧,开发万亩荷花观赏和温泉浴、垂钓、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华山桃园“桃蕖世界”,遥墙食用菌饮食文化、唐王植物园等项目,建设荷花路绿色观赏长廊。举办荷花观赏节及水生植物大观等活动。

市中区:重点建设700公顷的优质葡萄和特色果品采摘旅游、1000公顷的林果生态休闲区和60公顷的农家乐园等项目。

天桥区:重点建设3000公顷的鹊山黄河生态旅游区,3500公顷的鹊山水库观光,大桥镇150公顷的果品采摘区、农家乐和桑梓镇200公顷的赏荷垂钓观光项目。

槐荫区:以美里湖为中心,重点建设28平方公里的美里湖观光农业景区等几十个项目,高标准开发建设高尔夫球训练、浅水藕观赏、水产品展示、通达垂钓园、舜玉民俗园和玉清湖水库观赏等,建成我市西部近郊以垂钓为特色,集垂钓、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景区。

历下区:重点建设龙洞景区周围果品采摘、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川龙沟大峡谷等。

长清区:重点建设104线观光农业景区和220线观光农业景区。104线两侧,开发五峰山万亩杏园和小庵观光农业区、卧龙峪观光农业区、张夏万亩杏园及农家乐、八宝峪生态观光农业景点。220线两侧,开发孝里镇万亩垂钓、休闲度假及民俗旅游,玉清湖水体观赏及五峰山、大峰山、马山等森林旅游。举办张夏杏花节和采摘节。

平阴县:围绕玫瑰花做文章,举办“中国玫瑰花艺术节”,开发大寨山森林公园、城西洼万亩观光农业区和西土寨黄山观光农业景区等。

济阳县:沿220线、248线和104线,兴建民俗民风、现代农业展示、休闲等观光农业项目。开发仁风镇的青少年农庄、崔寨镇农业高科技展示、跺石镇农业科技精品园及徒骇河流域民俗风情一日游等。

商河县:重点建设248线1000公顷的无公害瓜果观光区,316线万亩高效池藕观赏、垂钓、娱乐区,玉皇庙镇1700公顷名优新特果品采摘区和徒骇河10公里水上游览、清水洼民俗风情休

闲娱乐区。

⒊生态性项目

以建设生态农业、提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生态城市、开发生态经济为目标,重点建设“二区、四线、三河、一环”等生态区域。

“二区”即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区。南部山区是我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以植树种草绿化3万公顷荒山为重点,以整地修建水平梯田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水浇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使山变绿、水变清、群众变富裕。北部平原区采取沟、渠、路、林等综合措施,治理旱涝、盐碱、防止风沙危害,完善5万公顷农田林网,积极发展立体种植。全市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公里,改善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达到2700平方公里以上。

“四线”即51.3公里的济青高速公路济南段沿线,56公里的京福高速公路济南段沿线,104国道沿线和220省道沿线两侧各500米的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带,植树绿化,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水平,改善村容村貌。

“三河”即黄河、小清河、徒骇河沿岸两侧,进行高标准生态农业建设,植树绿化,控制水体污染,构筑三条绿色屏障。

“一环”即100公里的环城高速路内的10个乡镇,建设绿化林带,制止土地撂荒,提高环境质量。

围绕上述重点区域,近期重点抓10个生态农业乡镇,1000余个生态农业村、1万余个生态户建设,着力抓好济南机场周围16个乡镇约4万公顷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发展秸秆汽化和畜牧业,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牧草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四、规划措施

⒈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优化农业“区域、功能、形态、产业”结构,尽快构筑适应都市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体系。

我市的都市农业可按近郊、远郊和南部山区三个经济圈层布局。1000余平方公里的近郊的十

几个乡镇、办事处,应大力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全面发挥都市农业的生态环保、文化教育、观光休闲和就业等多种功能,特别是作为城市绿化带调节市区生态、景观环境的作用,对远郊农业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项目的重点是发展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区,应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项目侧重于在农业的大规模自然景观和观赏性方面做文章,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南部山区是济南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必须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搞好资源的开发。重点开发综合性农业观光区,为市民休闲、娱乐、度假、会议、科考、避暑、野营提供理想场所。

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使农业功能尽快向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三维空间转变。农业生产性功能主要是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大力生产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质、安全、无公害的鲜活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率达到75%以上,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农田达到20万公顷以上。抓住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裕的时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尽快建设一批生活性、生态性项目,使“三性”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农业的功能。

进一步优化产品形态,使农产品形态向食品、工业原料和精神产品三元结构转变。农业要尽快改变单纯提供初级产品的现状,大力生产省时、安全、便捷的快速食品、精细食品,重点发展蔬菜、水产品、果品和畜牧产品的加工业,大力发展优质专用、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尽快由目前的0.5∶1提高到1∶1,优质加工专用农产品面积达到13万公顷以上。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提升传统农林牧渔业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发观光旅游农业、花卉业、种子种苗业、休闲渔业、饲草业、中草药材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15%左右达到30%以上,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⒉加快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尽快构筑适应都市农业要求的组织载体。

都市农业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建立适应都市农业需求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使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是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大力培育种养加大户,大户数量由目前的2.2万个发展到10万余个,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程度。二是积极培育跨区域、跨产业的农业专业协会,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协会数量由目前的几十个发展到上百个,带动10万个农户。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企业,吸引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力争到2005年,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0余个,其中规模较大的达到100多个。四是鼓励非农资金直接开发建设都市农业项目,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创新都市农业的组织载体,非农投资主体兴建项目由目前的300余个达到1000余个,开发土地3万公顷以上。

⒊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尽快构筑发展都市农业的资金保障体系。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应在现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使用结构,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及创汇农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社会等公益性事业。市有关部门对现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评估,对条件较为具备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其加快建成高标准、高效益、生态型的都市农业园区。银行部门可会同市有关部门制订信贷资金支持都市农业的具体办法。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到吸引社会资金上来,继续举办一年一次的四荒开发及观光农业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中型工商企业参与都市农业开发。农民投资、投劳是建设都市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外国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步伐。

⒋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都市农业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农业,应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科技推广可抓住信息和设施农业两个重点环节,面向规模大户进行。设施农业是农业种养模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推广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所需要的新品种、设备及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管理技术,大幅度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的水平。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搞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对

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应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现代化信息传播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服务。

⒌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都市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人口密度基础上的,各县(市)区发展都市农业,必须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搞好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优先抓好条件较好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城和中心乡镇,形成规模优势,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小城镇发展要与培植主导产业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城市的单位和居民进行创业和生活,逐步消除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制约因素。

五、组织领导

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都市农业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跨行业的现代复合型农业,是一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都市农业有利于尽快消除城乡差别,有利于借助城市优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城乡社会稳定。我市发展都市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战略思维的重大转变,是城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的再发展、再跨越,思路对头、定位准确、符合实际,也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各级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都市农业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观念、转变思路,从指导思想上真正由城郊型农业转变到都市农业上来,把发展都市农业的工作抓在手上,齐唱都市农业的调,齐举都市农业的旗,齐念都市农业的经,齐办都市农业的事,把思想、精力凝聚到发展都市农业的工作上来,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发展、丰富都市农业的内容,走出一条符合我市特色的农业之路。

⒉制定政策,加快发展

一是市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继续认真贯彻执行济政发[2000]5号文件精神,市财政每年切出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列入预算,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都市农业建设;二是每个县(市)区选择至少一个乡镇,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市中等四区10个乡镇探讨建立都市农业车间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三是继续贯彻执行《济南市农村四荒资

源开发管理条例》,完善“三书一证”制度,加大四荒开发力度;四是将栾湾乡、双泉乡、武庄乡、高尔乡、垛庄镇和济阳县店子、辛集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列入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予以扶持,促进都市农业协调发展。

⒊落实责任,建立考核机制

在全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本地的发展规划,将规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和部门。从今年开始,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十百千”都市农业建设竞赛活动,选出10个左右的乡镇、100个左右的村庄和1000个左右的农户,进行表彰奖励。具体方案由市农业局负责制订。

⒋加强领导,搞好配合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业局负责都市农业的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制订有关政策,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全市上下要进一步优化发展都市农业的环境,切实减轻农民和其它农业投资主体的负担,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合,密切协作,齐心协力建设都市农业。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性,宣传典型,正确引导,在全市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探讨

席玉坤

山东省济南市农业局区划办公室主任 济南250001

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并与城市经济紧密融合的,具有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都市农业的雏型和框架初步形成。为加大引导力度,促其健康发展,根据市领导的要求,编制《济南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一、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意义和基础条件

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除了都市农业自身的优越性外,更是出于对济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综合考虑:都市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发展都市农业与济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相统一;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城市功能齐全,市场容量大,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将济南的诸多优势串联起来,发挥别人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扬长避短;济南有发展城郊农业的经验和基础,而都市农业本身就是在城郊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于城郊农业的现代农业形态。“九五”特别是1998年以来,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开放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关联显著增强,为发展都市农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⒈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功能趋向多元化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市农业开始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农业迈进,农业的生产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95亿元,比1995年增长43.1%;粮食总产240.3万吨,棉花总产2.7万吨,油料总产4.6万吨;“菜篮子”生产全面增长,农产品开始告别“短缺时代”,有效的保证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

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发展都市农业创造了条件。

针对农产品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我市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合理,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不断增加,粮经比例由1995年的81∶19调整为74∶26,无公害农产品达到4万公顷,优质品牌农业达到50多个,面积达到6万公顷。农业的市场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的格局开始形成。

经过结构调整,农业适应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市容市貌,提供观光旅游场所和进行文化、科普、教育等社会、生态功能逐步增强。到2000年,全市已发展观光农园、精品展示、垂钓、森林旅游、赏花、农产品采摘、民俗文化游、农家乐、青少年科普基地等观光旅游农业项目100多处,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年创效益达数亿元。跑马岭风景区、药乡森林公园、七星台植物园、红叶谷生态文化区、卧龙峪观光农业区、美里湖休闲垂钓、仲宫梨花节等项目的建成开放,大大提升了我市农业的档次水平,显示了都市农业的强大生命力。

⒉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程度进一步提高

2000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8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5.93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49.5万千瓦,比1995年增长44.9%;农村用电量达到14亿千瓦时,比1995年增长21.5%,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农膜施用量达到10621吨,比1995年增长130.5%;93.9%的村通了车;农村通电话户达到36.5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8.98部,比1995年增加11.75部;林木覆盖率达到19.7%,比1995年增长2.4个百分点;粮食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设施农业达2万公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100多处,规模经营大户达2.2万个,土地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日趋资本化、技术化和企业化,为农业充分利用城市现代化工业技术装备以及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加速了都市农业发展进程。

⒊城市经济对农业和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及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明显增强

市区面积达325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0%以上;市区人口322.5万人,非农业人口222.2

万人,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57%和39%;二三产业总产值969亿元,城乡储蓄存款金额达534.6亿元。全市大中专院校及全市科研机构173个,拥有较强的科研、人才、技术优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渗透、融合力大大增强,传统的城乡生产要素分割布局的状态被突破,大量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农业,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紧密结合,一批工商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纷纷在农村兴建。利用四荒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全市吸引约10亿元非农资金,开发土地2.67万公顷,初步建立起300余处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较高、融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农民与居民于一体的现代复合型的都市农业项目。与此同时,全市每年约有25万名农民进城打工,为农村带去了城市的文化、信息、技术和资金,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加速了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⒋都市农业正在由点到面蓬勃发展

市政府在总结基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1年下发了济政发5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发展我市观光旅游农业的意见》,引导全市都市农业进入快车道。章丘市、历城区等10县(市)区都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并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的规划意见和政策性文件。历城区实施“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省城后花园”战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仲宫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梨花节,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槐荫区实施了以观光农业、创汇农业、休闲渔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思路,建设了美里湖观光农业区,农产品创汇不断增加,全市都市农业已从点上突破开始进入点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

⒈指导思想

我市都市农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围绕需求,立足实际,点面结合,突出特色,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企业化水平为主要手段,以建设观光农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主要标志,以增强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基本目标,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保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

贡献。

⒉任务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任务目标是,到2005年,基本建成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功能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经济互相渗透、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复合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一批具有都市农业特征的观光农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一批较高标准的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和设施农业片,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性”目标分别是:

生产性目标:以建设质量型、创汇型、设施型农业为重点,到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平均增长6%;农业外向度由2000年的2%达到10%以上,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3亿元以上,创汇型农业发展到3万公顷,出口型龙头企业发展到20余处;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全面提高,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5%,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到50个以上,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由2万公顷发展到6万公顷,品种由蔬菜、花卉、制种向农、林、牧、渔业发展,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饲)种植比例由74∶26调整为65∶35,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例由71∶29调整为60∶40,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由1∶0.5调整为1∶1,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2∶88调整为10∶90。建设一批资本含量较高、效益较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带、点),基本建成现代集约化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体系和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高度开放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

生活性目标:以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为主要内容,力争到2005年,在旅游景区周围、主要干线两侧和主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构筑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市观光旅游农业新格局;建立起上百处不同特色、不同层次和规模,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和科普等多功能的观光旅游农业基地,着力开发垂钓休闲园、观光休闲农苑、森林旅游、租赁农园、农产品采摘、赏花、青少年农庄、农家乐、新农村游、民俗游等具有生活性、参与性的项目,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到2005年,年接待游人能力达到200万人次,观光农业年收入达到10亿元左右。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由3047元达到4150元以上,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生态性目标:以建设生态农业、提高环境质量为方向,到2005年,基本构筑起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主的种植业生态系统、优质林果业生态系统、高效畜牧业生态系统、生态渔业系统、农产品转化增值系统、农村资源综合利用良性循环系统、农村庭院生态开发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框架,全市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扭转,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人与自然达到基本和谐,森林覆盖率由19.7%达到24%,全市10%的乡镇、20%的村庄、30%的农户和主要交通干线、河流两侧基本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都市提供生态屏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质量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达到较高程度,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功能显著增强,都市农业建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重点项目及布局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推进”的思路,按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的功能分别规划了一批建设项目,今、明两年着重抓好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设施农业,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它项目在“十五”期间有较大进展,到2010年基本完成本规划项目和建设任务。

⒈生产性项目

分质量农业、高效畜牧业、优质林果业、休闲渔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创汇农业等七个方面进行规划布局。

质量农业

围绕提高农业质量,规划建设9个绿色、无公害、高效益的都市农业种植业项目:1、以章丘、商河等市、县为重点的6万公顷优质专用小麦基地。2、以济阳、长清为重点的6.5万公顷无公害玉米生产基地。3、以济阳、历城、槐荫为重点的1万公顷绿色稻米生产基地。4、5万公顷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以历城、长清为重点的5000万平方米食用菌基地。6、以济阳、平阴为重点的2万公顷绿色果用瓜基地。7、以长清、平阴为重点的1万公顷绿色小杂粮基地。8、以历城、市中为重点的1万公顷“四鲜”生产基地。9、以历城、章丘为重点的4万公顷牧草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品种展示、采摘、品尝、劳作等项目。

高效畜牧业

全市重点建设四大养殖业项目:1、以历城、长清、市中、章丘为重点的3万头奶牛基地。2、以平原地区为重点的50万头肉牛养殖基地。3、以山区为重点的25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4、生猪养殖基地。全市发展16处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以上,辐射2万养猪户。在基地建设中,积极发展观光休闲牧场和畜禽良种展示项目,搞好场区绿化、美化、净化,提高环境质量。

优质林果业

新发展以名优特新品种为主的林果基地4万公顷。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苹果、玉杏、板栗、核桃、柿子等,大力发展设施果品,提早上市,提高效益,北部平原大力发展优质梨、枣和林纸一体化项目等。加大优质葡萄种植面积,全市发展红提葡萄1万公顷以上,积极搞好葡萄深加工,使葡萄尽快形成一个产业。在全市发展6万公顷优质用材林基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发挥林果业优势,积极发展林业生态旅游、赏花、果品采摘等项目。

休闲渔业

大力发展以垂钓、旅游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型水产业,建立一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工厂化、设施化养殖及常年垂钓观光基地。重点发展白云湖、美里湖、跃进湖、海山水库、黄河沿线、浪溪河垂钓观光区,垂钓渔场达到100个,举办垂钓节或者垂钓周活动,到2005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万公顷。

设施农业

全市在现有的上百处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基础上向外扩展,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沿交通干线两侧重点发展一批高标准、多功能、节能型的大棚农作物、食用菌、果树、花卉、制种、畜牧养殖和水产设施农业带,设施农业由现在的2万公顷发展到6万公顷以上。来自设施农业的年收入由目前的30亿元达到100亿元。设施农业要成为都市农业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分区域布局:历城区10万亩设施草莓、食用菌和设施果、菜,济阳县15万亩设施经济作物,商河县15万亩设施浅水藕、大蒜等,章丘市的10万亩设施无公害农产品,长清区的5万亩设施农业精品园,平阴县的5万亩设施花、果、菜和市内其它四区的4万亩高科技农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以蔬菜、肉类、粮食、水果、奶业、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100个大型龙头企业,使其在加工规模、档次、加工标准等方面尽快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到200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现在的50亿元达到100亿元,联系农户30万户,带动基地180万亩。

创汇农业

全市重点建设一批较高标准的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到2005年发展3万公顷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年出口交货值达到13亿元以上。主要包括章丘市的10万亩蔬菜、历城区的5万亩食用菌和干杂果、长清区的5万亩甘蓝和果品、商河县的10万亩大蒜和浅水藕、平阴县的5万亩土豆和果品、槐荫区的万亩元葱等。

⒉生活性项目

全市重点发展100余处观光旅游农业项目,分市直和县(市)区布局如下。

市直:建设以森林景观、人文景观、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的山东药乡国家森林公园;以展示农业高科技为特色的济南农高区观光旅游和山东省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以市淡水所为依托,建设淡水珍品观光基地;配套建设跑马岭风景区周围农家乐、果品采摘、生态旅游等项目;完善七星台万亩植物园和四季村周围农家乐游等项目;深度开发红叶谷等生态文化项目。新开发一批观光旅游项目,如积极筹建“齐鲁农业博览园”,提高品位、突出教育功能,创出品牌、增强吸引力。

章丘市:以明水香稻展示、宁家埠高科技农业展示、绣惠大葱等农作物良种展示为主,建设万亩精品农业展示区;建设明水浅井、官庄花卉、圣井花卉、普集杏林花卉等四大花卉园;建设垛庄果品采摘、鸣羊山、卧牛山等占地300公顷的果品采摘园;建设垛庄水库等6处高档垂钓休闲园;建设5处、100余户的农家乐小院;举办辛寨、曹范两处桃花节和锦屏山登山节;建设以市民自营为特色的自营农业园区50余处,开发面积1000公顷左右。建设占地56平方公里的白云湖观光旅游风景区、占地700公顷的胡山古峪卉木园观光旅游风景区、占地近600公顷的海山观光旅游风景区、占地300公顷的圣井危山观光旅游风景区、锦屏山游览风景区、赭山观光旅游风景区。继续办好白云湖荷花节及垂钓、休闲等活动

历城区:以南部山区观光旅游农业景区和华山景区观光旅游农业区建设为主,在济南野生动

物世界、药乡景区、四门塔景区和七星台庄园等周围配套建设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发以赏花、采摘、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仲宫万亩观光农业区,以农家乐为特色的柳埠山区观光农业区,西营万亩果品采摘、休闲区、绣川红叶观赏区、高尔民俗游和蟠龙山森林公园观光旅游等,把南部山区建设成全市最大的观光旅游农业区。在北部,结合华山景区开发,沿机场路两侧,开发万亩荷花观赏和温泉浴、垂钓、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华山桃园“桃蕖世界”,遥墙食用菌饮食文化、唐王植物园等项目,建设荷花路绿色观赏长廊。举办荷花观赏节及水生植物大观等活动。

市中区:重点建设700公顷的优质葡萄和特色果品采摘旅游、1000公顷的林果生态休闲区和60公顷的农家乐园等项目。

天桥区:重点建设3000公顷的鹊山黄河生态旅游区,3500公顷的鹊山水库观光,大桥镇150公顷的果品采摘区、农家乐和桑梓镇200公顷的赏荷垂钓观光项目。

槐荫区:以美里湖为中心,重点建设28平方公里的美里湖观光农业景区等几十个项目,高标准开发建设高尔夫球训练、浅水藕观赏、水产品展示、通达垂钓园、舜玉民俗园和玉清湖水库观赏等,建成我市西部近郊以垂钓为特色,集垂钓、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景区。

历下区:重点建设龙洞景区周围果品采摘、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川龙沟大峡谷等。

长清区:重点建设104线观光农业景区和220线观光农业景区。104线两侧,开发五峰山万亩杏园和小庵观光农业区、卧龙峪观光农业区、张夏万亩杏园及农家乐、八宝峪生态观光农业景点。220线两侧,开发孝里镇万亩垂钓、休闲度假及民俗旅游,玉清湖水体观赏及五峰山、大峰山、马山等森林旅游。举办张夏杏花节和采摘节。

平阴县:围绕玫瑰花做文章,举办“中国玫瑰花艺术节”,开发大寨山森林公园、城西洼万亩观光农业区和西土寨黄山观光农业景区等。

济阳县:沿220线、248线和104线,兴建民俗民风、现代农业展示、休闲等观光农业项目。开发仁风镇的青少年农庄、崔寨镇农业高科技展示、跺石镇农业科技精品园及徒骇河流域民俗风情一日游等。

商河县:重点建设248线1000公顷的无公害瓜果观光区,316线万亩高效池藕观赏、垂钓、娱乐区,玉皇庙镇1700公顷名优新特果品采摘区和徒骇河10公里水上游览、清水洼民俗风情休

闲娱乐区。

⒊生态性项目

以建设生态农业、提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生态城市、开发生态经济为目标,重点建设“二区、四线、三河、一环”等生态区域。

“二区”即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区。南部山区是我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以植树种草绿化3万公顷荒山为重点,以整地修建水平梯田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水浇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使山变绿、水变清、群众变富裕。北部平原区采取沟、渠、路、林等综合措施,治理旱涝、盐碱、防止风沙危害,完善5万公顷农田林网,积极发展立体种植。全市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公里,改善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达到2700平方公里以上。

“四线”即51.3公里的济青高速公路济南段沿线,56公里的京福高速公路济南段沿线,104国道沿线和220省道沿线两侧各500米的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带,植树绿化,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水平,改善村容村貌。

“三河”即黄河、小清河、徒骇河沿岸两侧,进行高标准生态农业建设,植树绿化,控制水体污染,构筑三条绿色屏障。

“一环”即100公里的环城高速路内的10个乡镇,建设绿化林带,制止土地撂荒,提高环境质量。

围绕上述重点区域,近期重点抓10个生态农业乡镇,1000余个生态农业村、1万余个生态户建设,着力抓好济南机场周围16个乡镇约4万公顷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发展秸秆汽化和畜牧业,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牧草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四、规划措施

⒈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优化农业“区域、功能、形态、产业”结构,尽快构筑适应都市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体系。

我市的都市农业可按近郊、远郊和南部山区三个经济圈层布局。1000余平方公里的近郊的十

几个乡镇、办事处,应大力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全面发挥都市农业的生态环保、文化教育、观光休闲和就业等多种功能,特别是作为城市绿化带调节市区生态、景观环境的作用,对远郊农业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项目的重点是发展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观光体验型项目,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区,应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项目侧重于在农业的大规模自然景观和观赏性方面做文章,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南部山区是济南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必须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搞好资源的开发。重点开发综合性农业观光区,为市民休闲、娱乐、度假、会议、科考、避暑、野营提供理想场所。

进一步优化农业功能,使农业功能尽快向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三维空间转变。农业生产性功能主要是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大力生产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质、安全、无公害的鲜活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率达到75%以上,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农田达到20万公顷以上。抓住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裕的时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尽快建设一批生活性、生态性项目,使“三性”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农业的功能。

进一步优化产品形态,使农产品形态向食品、工业原料和精神产品三元结构转变。农业要尽快改变单纯提供初级产品的现状,大力生产省时、安全、便捷的快速食品、精细食品,重点发展蔬菜、水产品、果品和畜牧产品的加工业,大力发展优质专用、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尽快由目前的0.5∶1提高到1∶1,优质加工专用农产品面积达到13万公顷以上。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提升传统农林牧渔业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发观光旅游农业、花卉业、种子种苗业、休闲渔业、饲草业、中草药材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15%左右达到30%以上,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⒉加快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尽快构筑适应都市农业要求的组织载体。

都市农业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建立适应都市农业需求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使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一是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大力培育种养加大户,大户数量由目前的2.2万个发展到10万余个,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程度。二是积极培育跨区域、跨产业的农业专业协会,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协会数量由目前的几十个发展到上百个,带动10万个农户。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企业,吸引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参与都市农业建设。力争到2005年,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0余个,其中规模较大的达到100多个。四是鼓励非农资金直接开发建设都市农业项目,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创新都市农业的组织载体,非农投资主体兴建项目由目前的300余个达到1000余个,开发土地3万公顷以上。

⒊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尽快构筑发展都市农业的资金保障体系。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应在现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使用结构,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及创汇农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社会等公益性事业。市有关部门对现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评估,对条件较为具备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其加快建成高标准、高效益、生态型的都市农业园区。银行部门可会同市有关部门制订信贷资金支持都市农业的具体办法。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到吸引社会资金上来,继续举办一年一次的四荒开发及观光农业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中型工商企业参与都市农业开发。农民投资、投劳是建设都市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外国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步伐。

⒋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使都市农业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

都市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农业,应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科技推广可抓住信息和设施农业两个重点环节,面向规模大户进行。设施农业是农业种养模式的重大转变,也是农业科技革命的重点。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推广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所需要的新品种、设备及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管理技术,大幅度提高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的水平。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搞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对

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应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现代化信息传播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服务。

⒌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都市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人口密度基础上的,各县(市)区发展都市农业,必须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建设要进行科学规划,搞好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优先抓好条件较好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城和中心乡镇,形成规模优势,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小城镇发展要与培植主导产业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城市的单位和居民进行创业和生活,逐步消除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和制约因素。

五、组织领导

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都市农业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跨行业的现代复合型农业,是一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都市农业有利于尽快消除城乡差别,有利于借助城市优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城乡社会稳定。我市发展都市农业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战略思维的重大转变,是城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的再发展、再跨越,思路对头、定位准确、符合实际,也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各级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都市农业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观念、转变思路,从指导思想上真正由城郊型农业转变到都市农业上来,把发展都市农业的工作抓在手上,齐唱都市农业的调,齐举都市农业的旗,齐念都市农业的经,齐办都市农业的事,把思想、精力凝聚到发展都市农业的工作上来,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发展、丰富都市农业的内容,走出一条符合我市特色的农业之路。

⒉制定政策,加快发展

一是市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继续认真贯彻执行济政发[2000]5号文件精神,市财政每年切出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列入预算,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都市农业建设;二是每个县(市)区选择至少一个乡镇,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市中等四区10个乡镇探讨建立都市农业车间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三是继续贯彻执行《济南市农村四荒资

源开发管理条例》,完善“三书一证”制度,加大四荒开发力度;四是将栾湾乡、双泉乡、武庄乡、高尔乡、垛庄镇和济阳县店子、辛集两个少数民族管理区列入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予以扶持,促进都市农业协调发展。

⒊落实责任,建立考核机制

在全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县(市)区要进一步完善本地的发展规划,将规划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和部门。从今年开始,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十百千”都市农业建设竞赛活动,选出10个左右的乡镇、100个左右的村庄和1000个左右的农户,进行表彰奖励。具体方案由市农业局负责制订。

⒋加强领导,搞好配合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业局负责都市农业的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制订有关政策,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全市上下要进一步优化发展都市农业的环境,切实减轻农民和其它农业投资主体的负担,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合,密切协作,齐心协力建设都市农业。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性,宣传典型,正确引导,在全市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关文章

  • 期刊投稿邮箱
  • 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地址(建议收藏) 内容如下: A1.社会学研究[email protected] B.社会[email protected] C.妇女研究论丛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D中国 ...查看


  • 未来的生态乐园
  • 在济南的几个老城区中,槐荫是处有着独特韵味的地方. 槐荫的韵味在那满街的槐香里,槐荫的韵味在那浓浓的茗茶里,槐荫的韵味更在那西部的清波中. 槐荫的水十分丰盈.辖区内既有黄河小清河玉符河.腊山河,又有玉清湖美里湖等.河水悠悠,湖水澹澹,岸柳依 ...查看


  • 济南五一旅游攻略
  • 济南五一旅游攻略 五一临近,远方的美景轻声呼唤着你的到来,你准备好去哪里玩了吗?下面由彬彬旅游小编与大家分享五一济南旅游攻略. 五一济南旅游攻略-西营镇---赏花 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位于西营镇东行8公里葫芦峪村 踏青.赏花.观瀑.国家AA ...查看


  • 副省级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 副省级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从海南省的建立,到重庆直辖市的诞生,再到浦东新区的问世,无一不是对省级行政区划的探讨.特别是浦东新区横空出世以来,全国各地类似或不类似的新区或经济区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所具备的行政级别介于省级与地级之间,也就是所 ...查看


  • 论济南城市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 第15卷第4期 20Q5年 济南大学学报 V01.15No.4 2005 JOURNM_,OF JINANUNIVERSITY 论济南城市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陆敏 (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城市化表现为一种地域转化 ...查看


  • 经济管理类期刊投稿地址
  • 经济管理类期刊投稿地址 新华文摘 月 刊 主管:新闻出版署:主办:人民出版社:地址: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 6号:邮编:100706:电话:(010)65132880.65255159:E-mail: [email protected] e ...查看


  •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
  • 社会事业改革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 嵇境科陈迪桂 城镇化或者城市化,是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 ...查看


  • 2017农业部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全文解读
  • 全国两会期间,农业部对外发布了<农业部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这是今年以来,首个中央部委政府采购内控管理文件.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权力运行,强化内部流程控制,促进政府采购提质增效,政府采购内控制度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顶 ...查看


  • 对湿地公园分类的认识与探讨
  • 山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4期 总171期 SHA NDON G FOREST RY SCIEN CE AN D T ECH NOL OGY 2007. No. 4文章编号:1002-2724(2007) 04-0095-03 对湿地公园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