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朕,狗脚朕"

  帝王剧似乎都有一个帝王模式:“真龙天子”们无不龙体僵硬化,龙步八字化,龙口朕字化,唯独忽视真实人情化。比如说“朕”。   夏商周三代帝王自称常用台(yí)小子、予小子、予一人、寡人、孤、不�等。台小子、予小子、即“小子我”,普通男子大概均可用。予一人,即“我这孤单而少德才之人”,指天下独一无二的天子。寡人、孤,义同“予一人”。不�,即德才不行。为什么高贵的帝王要用贬义词糟蹋自己呢?《道德经》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就是说“高贵”建立在“下贱”的基础之上,高贵的帝王必须重视下贱的百姓,不要昏昏然飘飘然胡乱来,所以才用贬义词自谦自警。如同百姓人家男孩取狗剩、铁蛋等贱名,为好养活,也有表示自谦之意。   朕与予、余、吾、我、台等自称一样,人人皆可用。《尔雅》说:“朕,身也。”指自身,自然是自称。屈原不就自称朕吗?他说“朕皇考曰伯庸”―我的亡父名伯庸。朕、身同义近音,张飞在长坂坡向追来的曹军横矛瞪眼,大声喝道:“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看来,威猛如张飞却也不敢用朕而用“身”。   最早帝王自称很随便。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继续称“王”实在太委屈,与“王”有关的种种名称也都太旧太俗太小家子气,不能与自己的伟大功绩般配,“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急令“议帝号”。群臣议后奏报说,陛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所以请以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他批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又下令:“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嬴政将“皇”和“帝”捏到一起而成“皇帝”,又将“朕”据为皇帝独占品,足见他大搞个人迷信确实厉害。但这也很无聊,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抖抖个人威风罢了。当然,他并无天帝神力,全靠竭力压榨百姓,于是,官逼民反,不可一世的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然而,他改定的那些东西却未被废,就连有改名癖的王莽之流也未改之,只是那位把李家天下输给武家女郎的昏头皇帝李治曾一度改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八成也是阴谋篡夺皇位、也有改名癖的武则天出的主意。另外,太后听政时也称“朕”用“诏”。   虽然“朕”被皇帝垄断,但皇帝并非必称朕。最先破坏规矩的,不是别人,正是立下皇帝规矩的秦始皇。他虽然口称让后代千世万世连着当皇帝,但自己极端贪权恋位,妄想万寿无疆,“始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地干下去。于是他高薪广招方士,要他们上天入地下大海到处求“仙药”。方士卢生推销修炼“真人”秘方,说是修成真人便能入水走火,腾云驾雾,“与天地久长”,吃了仙药即可由真人变成仙人。他一听,正中下怀,连忙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不管能不能修成,先急忙将“朕”扔掉,自称“真人”。   秦二世继位,助纣为虐的群臣不去建言献策,却忙着“顿首”请求他恢复“自称朕”。二世向宦臣赵高讨教说:“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秦二世自称“我”不称“朕”。赵高教他杀人,又教唆说:“天子称朕,固不闻声。”赵高邪批“朕”字,目的是想叫皇帝变成聋子,不去听臣民的任何意见,以便于彻底封锁二世皇帝,任凭他摆弄。后来当上丞相的赵高见大势已去,即派女婿阎乐带兵冲进宫中,二世埋怨身边仅剩的一个宦官道:“公何不蚤(早)告我,乃至于此!”阎乐数落二世说:“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叛)足下,足下其自为计(请自己看着办吧)。”二世苦苦哀求,阎乐干脆说:“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转告)。”二世只好自杀。就这样,在皇帝不称“朕”反而尊称宦官为“公”,叛贼不称“陛下”而戏称皇帝为“尼下”的可笑可怕对话中,由秦始皇制造的“皇帝”及其附属品“朕”等跟着秦王朝一起玩完了。   汉朝诸帝说话一般也不自称朕。《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登基至死前,自称“凡”23次,称“朕”3次其余都用“吾”、“我”、“臣”、“某”等。他在太上皇面前称“臣”称某不称“朕”。这一条应务请那些惯饰帝王的明星们以及所有为其把关的专家们注意:皇帝无论怎样至高至尊,也不敢在老子老娘、老老子老老娘面前大称其朕。汉武大帝在太皇太后、皇太后、老丈母娘面前一律称“朕”,而且叫得神气十足,实在愚昧可笑。   魏晋以后历代皇帝自称似乎更随便,有的甚至在给蛮夷的诏书中也称我称吾,如三国魏皇给日本女王卑弥呼的诏书中就有“我甚哀汝”(我非常理解、怜悯你)的文句。北魏、辽、金、元、清诸朝,皇帝非汉人,在宫中说话大概用本族语,至少开国两三个说惯了本族语者会如此。在朝堂上如果要说汉语,自然也会说朕,也常用我、吾等。但如果不管什么场合,将其自称统统写成朕记入史书中,那就好像把英王自称I(我)硬给译成朕,岂不荒唐!   胡乱称朕招人烦,甚至挨人揍。东魏孝静帝的宝座是大军阀高欢赏给的,高欢死后其子高澄密谋篡位。某日,高澄劝帝喝酒:“臣澄劝陛下酒!”帝不悦,冲口出言道:“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话?”我这皇帝迟早要被你取而代之,何必还喝你的酒苟且活命!高澄听出弦外之音,触痛心病,勃然大怒,骂道:“朕,朕,狗脚朕!”不解气,又叫狗腿子崔季舒揍了孝静帝三拳。次日,高澄打发崔入宫慰问,孝静帝不敢发怒,不光忍气吞声,还表示歉意,赐绢以补赏挨打钱。崔不敢拿,高让他取一段(一般为一百匹)。孝静帝即给绢一段,随口说:“亦一段耳!”弦外之音是你小子高澄即使篡位当上皇帝,也不过神气一小段日子罢了!不久,高澄遇刺身亡。   如此,再看到屏幕上那些被专家们弄得昏头昏脑乱称其朕的皇帝老儿小儿,咱们是否也挥起拳头,让他们清醒清醒?   编辑/惜墨

  帝王剧似乎都有一个帝王模式:“真龙天子”们无不龙体僵硬化,龙步八字化,龙口朕字化,唯独忽视真实人情化。比如说“朕”。   夏商周三代帝王自称常用台(yí)小子、予小子、予一人、寡人、孤、不�等。台小子、予小子、即“小子我”,普通男子大概均可用。予一人,即“我这孤单而少德才之人”,指天下独一无二的天子。寡人、孤,义同“予一人”。不�,即德才不行。为什么高贵的帝王要用贬义词糟蹋自己呢?《道德经》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就是说“高贵”建立在“下贱”的基础之上,高贵的帝王必须重视下贱的百姓,不要昏昏然飘飘然胡乱来,所以才用贬义词自谦自警。如同百姓人家男孩取狗剩、铁蛋等贱名,为好养活,也有表示自谦之意。   朕与予、余、吾、我、台等自称一样,人人皆可用。《尔雅》说:“朕,身也。”指自身,自然是自称。屈原不就自称朕吗?他说“朕皇考曰伯庸”―我的亡父名伯庸。朕、身同义近音,张飞在长坂坡向追来的曹军横矛瞪眼,大声喝道:“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看来,威猛如张飞却也不敢用朕而用“身”。   最早帝王自称很随便。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继续称“王”实在太委屈,与“王”有关的种种名称也都太旧太俗太小家子气,不能与自己的伟大功绩般配,“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急令“议帝号”。群臣议后奏报说,陛下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所以请以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他批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又下令:“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嬴政将“皇”和“帝”捏到一起而成“皇帝”,又将“朕”据为皇帝独占品,足见他大搞个人迷信确实厉害。但这也很无聊,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抖抖个人威风罢了。当然,他并无天帝神力,全靠竭力压榨百姓,于是,官逼民反,不可一世的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然而,他改定的那些东西却未被废,就连有改名癖的王莽之流也未改之,只是那位把李家天下输给武家女郎的昏头皇帝李治曾一度改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八成也是阴谋篡夺皇位、也有改名癖的武则天出的主意。另外,太后听政时也称“朕”用“诏”。   虽然“朕”被皇帝垄断,但皇帝并非必称朕。最先破坏规矩的,不是别人,正是立下皇帝规矩的秦始皇。他虽然口称让后代千世万世连着当皇帝,但自己极端贪权恋位,妄想万寿无疆,“始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地干下去。于是他高薪广招方士,要他们上天入地下大海到处求“仙药”。方士卢生推销修炼“真人”秘方,说是修成真人便能入水走火,腾云驾雾,“与天地久长”,吃了仙药即可由真人变成仙人。他一听,正中下怀,连忙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不管能不能修成,先急忙将“朕”扔掉,自称“真人”。   秦二世继位,助纣为虐的群臣不去建言献策,却忙着“顿首”请求他恢复“自称朕”。二世向宦臣赵高讨教说:“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秦二世自称“我”不称“朕”。赵高教他杀人,又教唆说:“天子称朕,固不闻声。”赵高邪批“朕”字,目的是想叫皇帝变成聋子,不去听臣民的任何意见,以便于彻底封锁二世皇帝,任凭他摆弄。后来当上丞相的赵高见大势已去,即派女婿阎乐带兵冲进宫中,二世埋怨身边仅剩的一个宦官道:“公何不蚤(早)告我,乃至于此!”阎乐数落二世说:“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叛)足下,足下其自为计(请自己看着办吧)。”二世苦苦哀求,阎乐干脆说:“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转告)。”二世只好自杀。就这样,在皇帝不称“朕”反而尊称宦官为“公”,叛贼不称“陛下”而戏称皇帝为“尼下”的可笑可怕对话中,由秦始皇制造的“皇帝”及其附属品“朕”等跟着秦王朝一起玩完了。   汉朝诸帝说话一般也不自称朕。《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登基至死前,自称“凡”23次,称“朕”3次其余都用“吾”、“我”、“臣”、“某”等。他在太上皇面前称“臣”称某不称“朕”。这一条应务请那些惯饰帝王的明星们以及所有为其把关的专家们注意:皇帝无论怎样至高至尊,也不敢在老子老娘、老老子老老娘面前大称其朕。汉武大帝在太皇太后、皇太后、老丈母娘面前一律称“朕”,而且叫得神气十足,实在愚昧可笑。   魏晋以后历代皇帝自称似乎更随便,有的甚至在给蛮夷的诏书中也称我称吾,如三国魏皇给日本女王卑弥呼的诏书中就有“我甚哀汝”(我非常理解、怜悯你)的文句。北魏、辽、金、元、清诸朝,皇帝非汉人,在宫中说话大概用本族语,至少开国两三个说惯了本族语者会如此。在朝堂上如果要说汉语,自然也会说朕,也常用我、吾等。但如果不管什么场合,将其自称统统写成朕记入史书中,那就好像把英王自称I(我)硬给译成朕,岂不荒唐!   胡乱称朕招人烦,甚至挨人揍。东魏孝静帝的宝座是大军阀高欢赏给的,高欢死后其子高澄密谋篡位。某日,高澄劝帝喝酒:“臣澄劝陛下酒!”帝不悦,冲口出言道:“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话?”我这皇帝迟早要被你取而代之,何必还喝你的酒苟且活命!高澄听出弦外之音,触痛心病,勃然大怒,骂道:“朕,朕,狗脚朕!”不解气,又叫狗腿子崔季舒揍了孝静帝三拳。次日,高澄打发崔入宫慰问,孝静帝不敢发怒,不光忍气吞声,还表示歉意,赐绢以补赏挨打钱。崔不敢拿,高让他取一段(一般为一百匹)。孝静帝即给绢一段,随口说:“亦一段耳!”弦外之音是你小子高澄即使篡位当上皇帝,也不过神气一小段日子罢了!不久,高澄遇刺身亡。   如此,再看到屏幕上那些被专家们弄得昏头昏脑乱称其朕的皇帝老儿小儿,咱们是否也挥起拳头,让他们清醒清醒?   编辑/惜墨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