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尔塔体系到不对称世界格局--阿富汗战争意义分析

从雅尔塔体系到不对称世界格局——阿富汗战争意义分析

阿富汗问题总是世界格局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风标。

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基本结束。现在,人们关心最多的是阿富汗战后政权走向问题;对新生的阿富汗政权来说,它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平衡大国,尤其是平衡美国和俄国关系的问题;对国际战略学者来说,他们考虑的最多的则是阿富汗战争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问题。而在这所有问题中,后者最具根本性。

世界只能是格局中的世界,格局只能是由若干支点支撑的国家间的力量结构;而世界格局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大国力量比例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包括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划分比例原则和军事战略力量划分比例原则。历史表明,如果这两大支点倒坍,建立在其上的世界格局及相应的时代特征,也就随之解体和消失。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前,和平是人们普遍追求的愿望,但确立这时世界格局基本支点却是1919年巴黎和会确定的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划分原则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确定的大国军事战略力量划分比例的原则,这些原则的总和便构成了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则挑战并使之瓦解。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人们称之为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的支点,是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苏、

美、英三大国确定的战后各自地缘利益划分原则和1972年苏美两家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确定的战略武器比例原则,其特点是保持苏美之间战略平衡。

苏联解体后,世界一时处于无序状态,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后冷战时期”(或“冷战后时期”),但这只是人们对苏联解体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特征所作的不确定描述。在苏联解体后的头几年,世界确实处于无序状态,当时苏联突然解体使苏联突然陷入因没有对手而无所适从的状态。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美国的战略家开始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思考和谋划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世界“大棋局”。

国际格局是各国,特别是大国力量对比关系的结果。而大国力量并不是由GDP堆积起来的“体重”总量,而是由这些总量所转换成的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而反映是这种影响力的指标最终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国间地缘政治利益和军事战略力量的比例关系。军事力量强大的一方,在世界地缘政治利益配中占能占据较大的份额。世界地缘政治利益分为关键利益和一般利益。谁有力量控制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利益,谁也就控制了世界。因此,大国间世界地缘政治关键利益及相应的军事战略力量的划分的比例关系,便成了世界格局构成的主要支点。

二战后,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利益可以用“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就是中亚和中东地区;两个基本点,就是两洋即以欧亚大陆为依托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中东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结合地带,经典地缘政治学认为它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区”,甚至认为谁控制这一地区,谁也就控制了世界的关键部位;当然,谁控制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及其所依托的欧亚大陆的关键地区,谁也就基本控制了世界的全部。

苏联解体是随着华约解散而开始的。华约解散意味着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自动放弃雅尔塔体系确认的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尽管如此,美国及其盟国并未因戈氏的让步而作出善意的回应。1997年北约开始实行东扩并于1999年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同年3月初,美国为首的北约又向俄国传统的地缘势力范围巴尔地区发动军事打击,随后这一地区事实上被纳入西方的势力范围。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这是迟早的事,那么,在欧洲与俄国之间曾存在的冷战“铁幕”,将再次立起并大大幅向东推移。在远东地区,日本众议院于1999年4月27日通过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三个相关法案,美国众议院2000年2月1日通过了《加强台湾安全法》,同年5月3日菲律宾参议院也批准了美菲两国签署的《来访部队协议》,此后美日、美台、美菲准军事同盟关系日益加深。2001年7月底在堪培拉举行的美澳国防部长年度安全磋商中,美提出了将美澳同盟

与美日、美韩同盟相联接的构想。参加会议的美国务卿鲍威尔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战略伙伴。至此美国在东欧和远东地区的以俄国和中国为遏制对象的军事链条已基本拉起。

与冷战时苏美在全球范围内寸土必争的形势相反,俄国在苏联解体和科索沃战争中放弃其在东欧和巴尔干传统势力范围后,2001年10月17日俄国又主动宣布放弃苏联曾在越南的金兰湾基地和古巴的军事基地。至此,除了中亚和中东地区外,俄国已自动放弃了雅尔塔会议上分配给苏联在东欧和亚太地区的全部地缘战略利益。此后,在俄美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中,只剩中亚这一关键地区,美俄力量尚处“拉锯”状态。

在美国及其盟国对俄国和中国实行西东两线合围的同时,俄中两国也日益意识到战略合作,特别是在中亚地区的实现战略合作的重要性。1996年4月和1997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的协议》,1998年7月,中、俄、哈、吉、塔五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发展伙伴关系和建立平等合作边界》的联合声明,2000年7月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杜尚别会晤,重申打击恐怖主义、贩卖武器、贩毒、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五国商

定,将签署多边合作条约与协定,五国边防、海关和安全部门负责人定期会晤。17日,俄国总统普京访问中国,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并商定两国将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宣言强调,中俄签署和通过的所有政治文件是两国关系得以良好发挥的牢固基础。2001年2月20日,中俄两国外长通过电话表示共同支持苏美1972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立场;俄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说:双方“将这一条约视为维持全球战略均衡的基石。”2001年6月15日,哈、中、吉、俄、塔、乌六国元首从保障成员国“稳定与安全”的目的出发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发表《上海宣言》。

与此同时,美国也加快了争夺中亚地区的步伐。北约在接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后,继续向中亚挺进并在中亚积极推进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为中亚国家提供装备、培训军官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1996年哈萨克、吉尔吉斯和乌克兰三国组建“中亚维和营”,1997年,北约首次在中亚地区举行“中亚维和营”军事演习。此后此类演习每年举行一次,而且规模越来越大。1999年“中亚维和营”军事演习在美国举行。1999年12月1日哈萨克斯坦国防副部长托古索夫和美国国防部长代表辛尼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哈美2000年军事合作计划。2000年4月美

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先后访问了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吉尔吉斯并承诺予这些国家以大量经济援助,2001年1月,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价值30万美元的通讯装备,2月21日美国驻哈萨克大使宣布美将向哈提供价值400万美元的通讯设备以帮助哈萨克加强边防力量。3月美国和蒙古签署2001年两国军事合作计划,双方决定加强双边高层军事交流,美将邀请蒙方参加亚太地区的双边和多边军事演习,资助蒙古参与各种地区性会议和研讨会。美国2001财年国防预算出现新增部分:即为蒙古边境巡逻部队提供200万美元的通信设备援助,这占美国为整个亚洲提供军事援助资金的一半。此外,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将给乌兰巴托贷款3200万美元。有报道说,美国正采取谨慎的、不为人所注意的方式慢慢填补蒙古这个战略空间。在完成这些外交铺垫后,2001年10月7日,美国出其不意,利用”911事件”迅速出兵阿富汗,并在战争结束后使其军事力量在中亚地区获得长驻权利。目前阿富汗战争基本平息,但美国却宣布这是一场远没结束的战争。俄国除了口头不满外,已无力阻止美国及其盟国在阿富汗及中亚地区采取的任何重大外交和军事行动。尽管在阿富汗战争中略有“赢利”,但俄国得鱼忘筌,塔利班被消灭后俄在中亚的影响反大幅降低,中亚将在更大程度上进入美国势力范围。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全面继承大英帝国的地缘政治遗

产后,在新世纪之初美国又全面接收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遗产。阿富汗战争后,包括中亚在内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利益已基本转入美国手中。世界地缘政治的天平已完全倒向美国。雅尔塔体系构成的支点之一即地缘利益平衡的原则,在俄国方面已基本丧失殆尽。祸不单行,2001年12月12日上午10点(美国时间)布什总统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正式宣布美国退出美俄1972年达成的《反弹道导弹条件》,俄对此反应无力。至此,雅尔塔体系构成的另一个支点即军事战略平衡的原则也为美国率先破坏,军事战略力量的天平连同全球战略力量对比的天平已整个倒向美国。如果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再回头研究1991年苏联解体迄今连续发生的一系重大事件所贯穿的意义,就会发现,冷战时期及其之后出现的短期过渡的“后冷战时期”,在美国对阿富汗成功的军事打击和美国顺利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行动中正式结束。

如果说20世纪末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一个时代终结开始的话,那么,21世纪初,美国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成功,则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美国在阿富汗战场上的胜利与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结局,为雅尔塔体系及其后来具有过渡性质的“后冷战时代”划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此后,世界政治从雅尔塔战略平衡格局(体系),经“后冷战时代”的短期过渡,开始转入以“一超多强”为主要特征的

实力不对称的世界格局之中。在这个格局中,美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唯一超级大国;中、俄、印、欧盟等国,则处于地区性大国的地位;曾在冷战时表现出的以战略平衡为特征的“东西矛盾”,已不复存在,居于优势地位的以美国为首的整个北方世界,与处于不对称弱势地位的南方世界的矛盾成了贯穿世界新格局始终的最基本矛盾。从历史逻辑看,南北矛盾实质上是资本出现后,最早隐藏在资本中心国内部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发生国际性转移并在国际范围内转化为处于资本中心的压迫民族和处于资本外围的被压迫民族矛盾的后果。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在昨天表现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那么在今天它则表现为处于资本中心的北方国家和处于资本外围的南方国家的矛盾。二战后,苏联崛起并与美国争霸,这样,在南北矛盾主轴上又增加一对“东西矛盾”。苏联解体后,东西矛盾消失,历史矛盾返回到它的纯粹形式即作为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矛盾的现代表现形式的南北矛盾之中,并作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其他诸如全球化与多极化、一超和多强、霸权与反霸权、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南方国家内部及北方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发展的基本走势。

从雅尔塔体系到不对称世界格局——阿富汗战争意义分析

阿富汗问题总是世界格局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风标。

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基本结束。现在,人们关心最多的是阿富汗战后政权走向问题;对新生的阿富汗政权来说,它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平衡大国,尤其是平衡美国和俄国关系的问题;对国际战略学者来说,他们考虑的最多的则是阿富汗战争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问题。而在这所有问题中,后者最具根本性。

世界只能是格局中的世界,格局只能是由若干支点支撑的国家间的力量结构;而世界格局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大国力量比例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包括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划分比例原则和军事战略力量划分比例原则。历史表明,如果这两大支点倒坍,建立在其上的世界格局及相应的时代特征,也就随之解体和消失。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前,和平是人们普遍追求的愿望,但确立这时世界格局基本支点却是1919年巴黎和会确定的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划分原则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确定的大国军事战略力量划分比例的原则,这些原则的总和便构成了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则挑战并使之瓦解。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人们称之为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的支点,是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苏、

美、英三大国确定的战后各自地缘利益划分原则和1972年苏美两家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确定的战略武器比例原则,其特点是保持苏美之间战略平衡。

苏联解体后,世界一时处于无序状态,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后冷战时期”(或“冷战后时期”),但这只是人们对苏联解体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特征所作的不确定描述。在苏联解体后的头几年,世界确实处于无序状态,当时苏联突然解体使苏联突然陷入因没有对手而无所适从的状态。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美国的战略家开始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思考和谋划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世界“大棋局”。

国际格局是各国,特别是大国力量对比关系的结果。而大国力量并不是由GDP堆积起来的“体重”总量,而是由这些总量所转换成的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而反映是这种影响力的指标最终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国间地缘政治利益和军事战略力量的比例关系。军事力量强大的一方,在世界地缘政治利益配中占能占据较大的份额。世界地缘政治利益分为关键利益和一般利益。谁有力量控制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利益,谁也就控制了世界。因此,大国间世界地缘政治关键利益及相应的军事战略力量的划分的比例关系,便成了世界格局构成的主要支点。

二战后,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利益可以用“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就是中亚和中东地区;两个基本点,就是两洋即以欧亚大陆为依托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中东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结合地带,经典地缘政治学认为它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区”,甚至认为谁控制这一地区,谁也就控制了世界的关键部位;当然,谁控制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及其所依托的欧亚大陆的关键地区,谁也就基本控制了世界的全部。

苏联解体是随着华约解散而开始的。华约解散意味着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自动放弃雅尔塔体系确认的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尽管如此,美国及其盟国并未因戈氏的让步而作出善意的回应。1997年北约开始实行东扩并于1999年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同年3月初,美国为首的北约又向俄国传统的地缘势力范围巴尔地区发动军事打击,随后这一地区事实上被纳入西方的势力范围。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这是迟早的事,那么,在欧洲与俄国之间曾存在的冷战“铁幕”,将再次立起并大大幅向东推移。在远东地区,日本众议院于1999年4月27日通过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三个相关法案,美国众议院2000年2月1日通过了《加强台湾安全法》,同年5月3日菲律宾参议院也批准了美菲两国签署的《来访部队协议》,此后美日、美台、美菲准军事同盟关系日益加深。2001年7月底在堪培拉举行的美澳国防部长年度安全磋商中,美提出了将美澳同盟

与美日、美韩同盟相联接的构想。参加会议的美国务卿鲍威尔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战略伙伴。至此美国在东欧和远东地区的以俄国和中国为遏制对象的军事链条已基本拉起。

与冷战时苏美在全球范围内寸土必争的形势相反,俄国在苏联解体和科索沃战争中放弃其在东欧和巴尔干传统势力范围后,2001年10月17日俄国又主动宣布放弃苏联曾在越南的金兰湾基地和古巴的军事基地。至此,除了中亚和中东地区外,俄国已自动放弃了雅尔塔会议上分配给苏联在东欧和亚太地区的全部地缘战略利益。此后,在俄美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中,只剩中亚这一关键地区,美俄力量尚处“拉锯”状态。

在美国及其盟国对俄国和中国实行西东两线合围的同时,俄中两国也日益意识到战略合作,特别是在中亚地区的实现战略合作的重要性。1996年4月和1997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的协议》,1998年7月,中、俄、哈、吉、塔五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关于发展伙伴关系和建立平等合作边界》的联合声明,2000年7月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杜尚别会晤,重申打击恐怖主义、贩卖武器、贩毒、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五国商

定,将签署多边合作条约与协定,五国边防、海关和安全部门负责人定期会晤。17日,俄国总统普京访问中国,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并商定两国将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宣言强调,中俄签署和通过的所有政治文件是两国关系得以良好发挥的牢固基础。2001年2月20日,中俄两国外长通过电话表示共同支持苏美1972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立场;俄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说:双方“将这一条约视为维持全球战略均衡的基石。”2001年6月15日,哈、中、吉、俄、塔、乌六国元首从保障成员国“稳定与安全”的目的出发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发表《上海宣言》。

与此同时,美国也加快了争夺中亚地区的步伐。北约在接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后,继续向中亚挺进并在中亚积极推进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为中亚国家提供装备、培训军官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1996年哈萨克、吉尔吉斯和乌克兰三国组建“中亚维和营”,1997年,北约首次在中亚地区举行“中亚维和营”军事演习。此后此类演习每年举行一次,而且规模越来越大。1999年“中亚维和营”军事演习在美国举行。1999年12月1日哈萨克斯坦国防副部长托古索夫和美国国防部长代表辛尼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哈美2000年军事合作计划。2000年4月美

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先后访问了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吉尔吉斯并承诺予这些国家以大量经济援助,2001年1月,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价值30万美元的通讯装备,2月21日美国驻哈萨克大使宣布美将向哈提供价值400万美元的通讯设备以帮助哈萨克加强边防力量。3月美国和蒙古签署2001年两国军事合作计划,双方决定加强双边高层军事交流,美将邀请蒙方参加亚太地区的双边和多边军事演习,资助蒙古参与各种地区性会议和研讨会。美国2001财年国防预算出现新增部分:即为蒙古边境巡逻部队提供200万美元的通信设备援助,这占美国为整个亚洲提供军事援助资金的一半。此外,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将给乌兰巴托贷款3200万美元。有报道说,美国正采取谨慎的、不为人所注意的方式慢慢填补蒙古这个战略空间。在完成这些外交铺垫后,2001年10月7日,美国出其不意,利用”911事件”迅速出兵阿富汗,并在战争结束后使其军事力量在中亚地区获得长驻权利。目前阿富汗战争基本平息,但美国却宣布这是一场远没结束的战争。俄国除了口头不满外,已无力阻止美国及其盟国在阿富汗及中亚地区采取的任何重大外交和军事行动。尽管在阿富汗战争中略有“赢利”,但俄国得鱼忘筌,塔利班被消灭后俄在中亚的影响反大幅降低,中亚将在更大程度上进入美国势力范围。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全面继承大英帝国的地缘政治遗

产后,在新世纪之初美国又全面接收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遗产。阿富汗战争后,包括中亚在内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利益已基本转入美国手中。世界地缘政治的天平已完全倒向美国。雅尔塔体系构成的支点之一即地缘利益平衡的原则,在俄国方面已基本丧失殆尽。祸不单行,2001年12月12日上午10点(美国时间)布什总统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正式宣布美国退出美俄1972年达成的《反弹道导弹条件》,俄对此反应无力。至此,雅尔塔体系构成的另一个支点即军事战略平衡的原则也为美国率先破坏,军事战略力量的天平连同全球战略力量对比的天平已整个倒向美国。如果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再回头研究1991年苏联解体迄今连续发生的一系重大事件所贯穿的意义,就会发现,冷战时期及其之后出现的短期过渡的“后冷战时期”,在美国对阿富汗成功的军事打击和美国顺利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行动中正式结束。

如果说20世纪末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一个时代终结开始的话,那么,21世纪初,美国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成功,则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美国在阿富汗战场上的胜利与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结局,为雅尔塔体系及其后来具有过渡性质的“后冷战时代”划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此后,世界政治从雅尔塔战略平衡格局(体系),经“后冷战时代”的短期过渡,开始转入以“一超多强”为主要特征的

实力不对称的世界格局之中。在这个格局中,美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唯一超级大国;中、俄、印、欧盟等国,则处于地区性大国的地位;曾在冷战时表现出的以战略平衡为特征的“东西矛盾”,已不复存在,居于优势地位的以美国为首的整个北方世界,与处于不对称弱势地位的南方世界的矛盾成了贯穿世界新格局始终的最基本矛盾。从历史逻辑看,南北矛盾实质上是资本出现后,最早隐藏在资本中心国内部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发生国际性转移并在国际范围内转化为处于资本中心的压迫民族和处于资本外围的被压迫民族矛盾的后果。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在昨天表现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那么在今天它则表现为处于资本中心的北方国家和处于资本外围的南方国家的矛盾。二战后,苏联崛起并与美国争霸,这样,在南北矛盾主轴上又增加一对“东西矛盾”。苏联解体后,东西矛盾消失,历史矛盾返回到它的纯粹形式即作为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矛盾的现代表现形式的南北矛盾之中,并作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其他诸如全球化与多极化、一超和多强、霸权与反霸权、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南方国家内部及北方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发展的基本走势。


相关文章

  • 论十月革命对20世纪及当今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
  • 2007年第4期(总第30期)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jiangFinance&EconomicsInstitute No.4.2007GenerlNo.30 论十月革命对20世纪及当今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 祝政宏 ...查看


  •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地一课 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查看


  • 海湾战争的影响
  • 海湾战争的影响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查看


  • 论题_美苏国家大战略的演变与冷战
  • 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5期 ●研究生课程讲坛 论题:美苏国家大战略的演变与冷战 主讲人:徐蓝教授 参与讨论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韩长青.姚百慧.徐轶杰,硕士生朱涓.朱殊敏.整理者:姚百慧.徐轶杰. 主讲人简介:徐蓝,女,1947年生 ...查看


  •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
  •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比较 上传: 刘承样 更新时间:2011-12-16 阅读: 15 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 ...查看


  • 变动中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国家安全
  • 变动中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国家安全 2015-01-27 20:45:21 来源:宣讲家 作者:张文木 点击:5174 评论:8(查看) 分享到:17 核心提示:张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著有&l ...查看


  • 高中世界史2-现代史部分
  • 第7课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决定由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并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势 ...查看


  • 国际组织与世界秩序
  • 作者:陈鲁直 国际问题研究 1995年11期 国际组织是一定的世界秩序的产物,又是为维护这种秩序而存在的. 联合国是以雅尔塔协议体系为基础并以维护这一体系为目标,在安理会中赋予5大国以否决权,实行"大国一致"方针,是历史 ...查看


  •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中美关系
  •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中美关系 20世纪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两次席卷世界的大站改变着已有的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的"两极格局"所替代.在二战后的近半个世界里以美 ...查看


热门内容